[地方标准]-DB13T 1014-2009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pdf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689092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标准]-DB13T 1014-2009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地方标准]-DB13T 1014-2009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地方标准]-DB13T 1014-2009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地方标准]-DB13T 1014-2009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地方标准]-DB13T 1014-2009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方标准]-DB13T 1014-2009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标准]-DB13T 1014-2009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 C S 0 3 . 2 2 0 . 2 0 R 0 4 DB1 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准 DB1 3 / T 1 0 1 4 - 2 0 0 9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 G u i d e l i n e o f w a r m m i x a s p h a l t f o r p a v e m e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2 0 0 9 - 0 3 - 2 6 发布2 0 0 9 - 0 4 - 1 0实施 河 J 匕 省 质 量 技 术 l 1/c.a m . 督 局 发布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2、 D B1 3 / T 1 0 1 4 -2 0 0 9 目次 前言 11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分类 . . . . . . . 2 5 材料 . . . . . . . . . . . . . . . . . 2 6 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 5 7温拌 沥 青混 合料 生 产和 施工 8 8 试验方法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9 检验规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n 附 录A ( 规范性附录)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温拌剂技术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附 录B ( 规范性附录)表面活性型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附 录C ( 规范性附录)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沥青混合料拌和技术要求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附录D ( 规范性附录)表面活性温拌添加剂的检测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附 录 E ( 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8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D B1 3 / T 1 0 1 4 -2 0 0 9 前 压 曰 近年来,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在国外许多国家取得成功应用, 应用范围逐渐增长。我省从2 0 0 6 年 引进该技术, 并且在多条公路上进行了试验与应用, 取得了良 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规范 和指导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及施工,保证采用温拌技术施工的沥青路面质量,编制组在总结现有应 用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参考国内 外有关成果, 编制了本指南。 本

7、指南是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及工程实践经验编制的,但是,由于本技术 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较短,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经验,希望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 题或提出修改意见及建议, 请及时与编写单位联系 (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振岗路 1 2 0 号,邮编: 0 5 0 0 9 1 , 电 话: 0 3 1 1 - 8 3 9 9 2 5 8 0 , E - m a i l : q i n g k a i w a n g s i n a .c o m ) 以 便 修订 时 研用。 本标准由河北省交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附录A、附录B 、附录C 、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为资

8、料性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道路结构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庆凯、杜群乐、李彦伟、黄文元、赵永祯、焦永顺、白军华、刘桂君、 赵宝平、邹卫红、陶卓辉。 本标准首次发布。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D B1 3 / T 1 0 1 4 -2 0 0 9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 , 范 围 本规范规定了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贮存、运输、摊铺、碾压和施工质 量验收标准。除本规范已有规定外, 应遵照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J T G F 4 0 )的规定执行。 本规范适用于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的新改

9、建公路沥青路面,因其有害气体低排放和改善压实 的技术特点, 特别适用于如下情况: 低温条件下沥青路面施工、长大隧道沥青路面施工、 超薄沥青路 面施工、穿过人口密集城镇沥青路面施工、废轮胎橡胶沥青路面施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然而, 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J T G F 4 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 T J 0 5 2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

10、验规程 J T G E 4 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 T G F 8 0 / 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沥青混合料操作温度 w o r k 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a s p h a l t m i x t u r e 指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摊铺温度和碾压温度。 J.2 33 温拌添加荆w a r m mi x a d d i t i v e 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对实现沥青混合料温拌产生实质性作用的添加剂。 3 . 3 温拌沥青混合料 w a r m m i x a s p h a

11、 l t ( WMA ) 通过添加剂和工艺作用,能够在明显较低温度条件下 ( 通常比同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操作温 度下降3 0 -6 0 T)实现沥青路面施工的沥青混合料。 3 . 4 正常施2 n o r m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在气温高于1 0 条件下进行的温拌混合料施工称为正常施工。 3 . 5 低温施工c o l d s e a s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在气温低于1 0 条件下进行的温拌混合料施工称为低温施工。 3. 6 温拌界定温度 w a r m m ix t h r e s h o l d t e m p e

12、 r a t u r e 温拌界定温度是判断热拌沥青混合料和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主要依据。出料温度低于 “ 温拌界定温 DB1 3 / T 1 0 1 4 - 2 0 0 9 度”的材料被认可为温拌沥青混合料, 出料温度高于 “ 温拌界定温度” , 被认定为热拌沥青混合料。 “ 温拌界定温度”区分正常施工和低温施工两种。 3 . 7 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 s u r f a c t a n t b a s e d WM A t e c h n o l o g y 表面活性添加剂水溶液与热沥青在拌和过程中共同作用, 借助拌和过程实现均匀分散。表面活性 剂富集于残留微量水和沥青的界面,暂时性在胶结料内部

13、形成结构性水膜。由于水膜作用不受温度影 响, 温度下降时, 水膜润滑作用能够很大程度抵消沥青粘度增大的作用, 从而实现温拌。在压实完成 后,表面活性剂会向石料与沥青界面转移,具有一定的抗剥落效果。 4 分 类 4 . 1 温拌沥青混合料分为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4 . 2 按所用集料粒径不同温拌沥青混合料分为粗粒式、中粒式、细粒式三种规格。 5 材料 5 . 1 温拌添加剂 温拌添加剂的技术要求, 按照温拌技术的种类满足其相关要求。表面活性型温拌添加剂的技术要 求见附录A规定。 5 . 2 沥宵 5 . 2 . 1 沥青技术指标满足表5 . 2 . 1 -

14、1 、表5 . 2 . 1 - 2 的技术要求。 表5 . 2 . 1 - ,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手 晰单位等级 沥青标号 1 1 0号9 0 号7 0 号5 0 号 针入度 ( 2 5 0 C , 5 s , 1 0 0 g ) 0 . 1 mm 1 0 0 - 1 2 0 8 0 - 1 0 0 印 8 0 4 0 - 6 0 针入度指数P I A一1 . 5 - , +1 . 0 B一1 . 8 +1 . 0 软化点(摊铺宽度超过6 m时, 采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D B1 3 / T 1 0 1 4 - 2 0 0 9 用2 -4台

15、钢轮压路机、2台轮胎压路机。针对不同气候特征,推荐碾压机械组合见表7 . 3 . 2 - 1 , 7 . 3 . 2 - 2 , 7 . 3 . 2 - 3 。具体的碾压组合根据试验段试铺情况确定。 表7 . 3 . 2 - , 正常施工的碾压组合 初压 ( 遍数)复压 ( 遍数)终压 ( 遍数) 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适宜最大 钢轮压路机 2 -3( 振动)3 ( 振动)3 -5 ( 振动) 5 2 -3 ( 静压) 3 表 7 . 3 . 2 - 2 低温施工的碾压组合 组合 类型 初压 ( 遍数)复压 ( 遍数)终压 ( 遍数) 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适宜最大 钢先型1 ( 钢轮振压)5 -6 (

16、轮胎) 7 2 -3( 钢轮静压) 3 胶先型 2 -3 ( 轮胎) 3 2 -3 ( 钢轮振压) 3 2 -3 ( 钢轮静压) 3 b )气候条件不利因素较多时,胶轮压路机进行初压有助于保证压实效果,但是,为了避免轮迹, 需尽早安排钢轮振动压路机压实。- 表 7 . 3 . 2 - 3 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及 S MA施工的碾压组合 组合 类型 初压 ( 遍数)复压 ( 遍数)终压 ( 遍数) 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适宜最大 钢轮 2 -3 ( 钢轮静压) 3 4 ( 钢轮振压) 5 1 -2 ( 钢轮静压) 3 胶轮3 -4( 轮胎) 4 c ) 温拌沥青混合料在碾压作用下, 沥青胶浆的挤出效应与

17、热拌时有显著的不同, 在复压阶段可以 采用轮胎压路机部分替代钢轮振动压路机碾压。 7 . 3 . 3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a ) 在混合料生产过程中, 沥青加热温度与热拌沥青混合料控制温度相同。 b ) 宜根据1 3 5 及1 7 5 条件下的粘度一温度曲线, 先确定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在此基础 上,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应至少降低3 0 9 0 。在试验路的基础上,降低幅度最大不超过6 0 CC。缺乏 粘温曲线数据时,可参照表7 . 3 . 3 - 1 , 7 . 3 . 3 - 2 , 7 . 3 . 3 - 3 规定的范围选择施工温度。 表7 . 3 . 3 - 1 温拌石

18、油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范围 石油沥青标号 5 0 号7 0 号 9 0 号1 1 0 号 沥青加热温度 ( ) 1 5 0- 1 7 01 4 5 - - 1 6 51 4 0 - 1 6 0 1 35 1 55 集料加热温度 ( ) 11 5 - 1 4 0 1 1 0- 1 3 51 05- 1 301 00 1 25 出料温度 ( ) 1 1 5 - 1 2 51 1 0 1 2 01 05 -1 1 51 0 0 -1 1 0 正常施工 1 1 01 0 51 0095 低温施工 1 251 1 511 0 1 05 正常施工 1 051 0 09590 低温施工 1 201 1 01

19、0 51 0 0 开始碾压温度,不低于 ( ) 正常施工 1 00 9 59085 低温施工 11 01 0 51 0 095 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 ( ) 贮存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l o t D B1 3 / T 1 0 1 4 - 2 0 0 9 表7 . 3 . 3 - 1( 续) 施工工序 石油沥青标号 5 0 号7 0 号9 0 号1 1 0 号 正常施工温拌界定温度 ( ) 蕊 1 4 0簇1 3 5 簇1 3 0簇 1 2 5 低温施工温拌界定温度 ( ) 蕊 1 5 0毛 1 4 5 簇1 4 0簇 1 3 5 表7 . 3 . 3 - 2 温拌S B 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

20、度范围 拌和出料后降低不超过10 蕊1 5 0( S M A 为1 5 5 ) S BS I - C 沥青加热温度 1 6 0 1 7 0 集料加热温度 1 2 0 . 1 6 0 沥青普通混合料出料温度 1 2 0 - 1 4 0 S M A 出料温度 1 2 5 1 4 5 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拌和出料后降低不超处 摊铺温度,不低于 1 1 5 初压温度,不低于 1 1 0 碾压终了温度 ( )不低于 6 5 正常施工温拌界定温度 8 0 mm 下 允许不允许 1 251 2 0 11 5 1 1 5 不允许 下卧层表面温度 ( ) 相应于下列不同摊铺层厚度的最低摊铺温度 普通沥青混合料改

21、性沥 4 0 - 5 0 mm5 0 - - 8 0 mm 8 0 mm4 0 -5 0 mm50 2 - 6 不允许 1 1 51 1 0 不允许 6 1 01 2 01 1 21 0 51 3 0 1 0- 1 51 1 51 1 01 0 31 2 0 改性沥青混合料 5 0 8 试验 方法 1 0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DB1 3 / T 1 0 1 4 -2 0 0 9 8 . 1 集料 粗集料、细集料和矿粉各指标的试验方法均按照J T G E 4 2 进行。 8 . 2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各指标的试验方法均按照J T

22、J 0 5 2 进行。 9 检验规则 9 . , 检验形式 产品检验包括原材料检验和产品出厂检验。 9 . 2 原材料检验 9 . 2 . 1 沥青 参照现行 (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J T G F 4 0 )的规定执行 9 . 2 . 2 集料 参照现行 公路沥青路面 施工技术规范 ( J T G F 4 0 )的规定执行 9 . 2 . 3 矿粉 参照现行 公路沥青路面 施工技术规范 ( J T G F 4 0 )的规定执行 9 . 2 . 4 温拌添加剂 温 拌添 加剂以2 0 t 为一 批, 不足2 0 t 也 作为一 批, 每 批检 测p H 值、 胺值 和固 含 量, 并

23、查验 厂商 合格证和质检报告。 9 . 2 . 5 纤维 对沥青混合料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是否掺加纤维。纤维每次为一批,查验合格证、检验报告。 9 . 3 沥青混合料检验 温拌混合料的现场取样和成型必须连续进行,料温下降到失去工作性后不允许重新加热再成型。 一般要求,取样量要至少为试验需要量的3倍,取样时立即测温,温度应在允许出料温度范围内。样 品运送途中 要注意保温, 料温下降超过2 0 的混合料, 不允许使用。取回的样品,立即放人恒温箱, 样品堆积厚度,不低于8 c m,恒温 1 h -2 h 后进行成型试验。沥青混合料检验频度和质量要求见表 9 . 3 . 1 。 表 9 . 3 . 1 沥

24、膏混合料检验频度和质I t 要求 项目检验频度及单点检验评价方法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城市 快速路、主干路 其它等级公路与 城市道路 混合料外观随时 观察集料粗细、均匀性、离析、油石比、色泽、 冒烟、有无花白料、油团等现象 拌 和 温 度 沥青、集料的加热温度逐车检测评定符合本规范规定 混合料出厂温度 逐车检测评定符合本规范规定 逐盘测量记录,每天取平均值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矿 料 级 配 ( 筛 孔) 0 . 0 7 5 mm 逐盘在线检测 士2 % ( 2 %) 士5 % ( 4 %)8 0 mm 允许不允许 允许不允许 1 5 51 5 0 改性沥青混合料或 S

25、 M A沥青混合料 不允许 不允许 下卧层表面 温度 ( ) 相应于下列不同摊铺层厚度的最低摊铺温度 普通沥青混合料 改性沥青混合料 8 0 mm5 0 mm50- 5 不允许不允许1 4 0不允许不 5- 1 0 不允许 1 401 3 5 不允许不 1 0- 1 51 451 381 3 216 5 E. 3. 4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操作温度下降以后,由于与环境温度差异缩小, 在同等条件下, 摊铺面温度下 降速度显著低于热拌沥青混合料, 有效压实时间相应延长, 这一特性使得温拌沥青混合料具有更低温 度条件下施工的可能性。在包括河北省在内的 全国4 0 个、 全球过2 0 0 个项目的实践经验

26、基础上, 普遍 认为温拌沥青混合料可以适应比热拌混合料低1 0 的外界温度条件, ( 相关规定见表7 .3 .3 - 4 ) 。 有一 些在表7 . 3 . 3 - 4允许的条件范围外的应用也取得了成功的应用。温拌混合料用于低温施工,实际可使得 沥青路面施工季节适当延长。 E . 3 . 7 近几年来, 全球温拌技术进人快速发展迅速, 新技术层出 不穷。 截止到2 0 0 7 年底,已经进人应用 或初步应用阶段的温拌技术已经超过 1 0种。按照工作机理,温拌技术可以归人三大主要技术类型。 沥青发泡型: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混合料拌和过程中 或者沥青进人拌和锅/ 筒之前导人水, 诱发 沥青发泡,

27、 通过发泡形成的 沥青膜结构来实现较低温度下对集料的裹覆,同时降低沥青混合料操作温 度。代表性的技术有A s p h a - M i n , W A M - F o a m , L E A和A s t e c 绿色双滚筒等。按照发泡方法的不同, 又可分为拌和过程细微发泡和拌和前机械发泡两种类型。发泡工艺实现降低施工温度一般都较为成功,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D B1 3 / T 1 0 1 4 - 2 0 0 9 但单纯的发泡,沥青与石料的粘附力通常不能令人满意。 胶结料降粘型: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工作性取决于沥青的高温粘度,而其抗变形能力与沥青

28、在 夏季路面使用温度条件下的粘度相关。添加有机类添加剂,使得沥青高温粘度下降,但同时夏季温度 下粘度不变化,甚至提高,可以 说是温拌最朴素的 技术思路。该技术路线最具代表性的是S A S O B I T 和 R E D I S E T 。降粘技术路线最大的问题是降粘添加剂用量的矛盾。 控制用量,则很难达到好的降温效果, 但用量增大,虽然能够取得较好好的温拌效果, 但对胶结料材料性质改变过大, 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 副作用。 表面活性型:这一技术路线的代表性产品是E v o t h e r m o E v o t h e r m是目前在国内温拌应用依托的主 要技术平台。 2 0 0 5 年以 来,

29、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东南大学、同 济大学等 先后展开了各类温拌技术对比试验研究。他们最终实施的试验路项目和应用技术的开发,均主要采用 了表面活性型技术平台。目前,国内和河北省的绝大多数温拌技术应用,也主要是基于表面活性型技 术, 我国 总的温拌项目 数量已经有超过4 0 个, 全球项目 数量超过2 0 0 个, 其中 相当 一部分项目 规模已 经使用了超过 I 万吨沥青混合料。 E . 4 分类和用途 E .4 . 1 .3 温拌混合料的应用,已 经覆盖了 绝大多数沥青混合料的应用领域,各种胶结料类型、级配类 型、不同的石料类型均有所涉及。由于温拌沥青混合料在有害物

30、低排放、低温施工、较低操作温度等 方面的优势,其特别适合的应用场合和技术结合点如下: 超薄磨耗层:正常气候的薄层施工,与低温气候下施工一般路面的降温速度相当, 热拌工艺保证 压实有一定困难, 温拌混合料与环境温度差异减少,降温速度降低,获得更多有效碾压时间, 保证了 超薄磨耗层的有效实施。 ( 长大)隧道沥青路面: 无烟尘操作, 将免去或降低施工的通风成本, 改善工人施工操作环境; 环 境改善后, 有效的过程质量控制成为可能;温拌沥青技术适应隧道路表温度低的压实工况,适应潮湿 施工作业环境,采用表面活性型的添加剂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抵抗潮湿路面工况。 橡胶沥青混合料: 温拌与 ( 废) 轮胎橡胶

31、沥青技术结合可实现降温幅 度约5 0 9 0 ,很大程度上解决 了 橡胶沥青施工中轮胎气味重, 烟气大的问题; 较低的操作温度会明显延长橡胶沥青路面施工季节; 减轻老化将有利于保持橡胶沥青路面抗裂、耐久的特性;表面活性型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还将改善橡 胶沥青与石料粘附性。橡胶沥青应采用现场湿拌法进行加工。 E . 5材料 E .5 . 2 .2 通常情况下, 采用天然沥青和橡胶沥青等新型材料时, 在目 前都还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情 况下,优先采用本省或国内临近省市出台的地方标准。在尚没有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允许参考国外发 达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在没有相关类型材料实体工程承包经验的承包商,以及缺少支

32、持相关实体项 目技术服务的情况下,宜首先安排试验路或科研项目,循序渐进地推进新材料与温拌技术结合的工作。 E .5 .3 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 在温拌石料加热温度下,空隙内部水蒸发速度为热拌石料加热条件下的 8 0 %左右。 E .5 . 4 . 1 抗剥落添加剂优先采用熟石灰粉。在采用含水添加剂 ( 表面活性型)或工艺 ( 发泡型) 时,由于 水的存在会造成水泥水化结硬, 堵塞粉料添加口, 不应采用水泥代替部分矿粉。采用表面活 性型添加剂时,添加剂本身具有增强粘结力作用,一般不需要再添加抗剥落剂。 E .5 .5 .2 温拌条件下沥青的流动性显著降低, 稳定沥青需要的纤维量相应减少。 另一方

33、面,当采用有 机纤维时, 随着纤维品 种的 不同, 在温拌条件下的热熔变化与热拌条件相比 可能会有明显的不同, 这 也会影响纤维吸附沥青和加劲的作用。总之,温拌沥青混合料添加纤维时,纤维用量宜低于热拌沥青 混合料的 用量, 一般情况下, 可能会减半使用, 应根据具体试验特别是析漏和动稳定度来确定。 DB1 3 / T 1 0 1 4 - 2 0 0 9 E . 6 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 E .6 . 1 S M A级配范围 与热拌相同。与热拌相比,由于油膜自 身粘度上升, 对纤维等稳定材料的 需求降 低。 开级配、半开级配范围与热拌相同。温拌技术的采用会使油膜稳定性增加、 、 级配纵向分布更均匀

34、。 在满足基本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可适度降低对沥青的粘度要求。 S A C的级配范围与热拌相同。温拌技术的采用将显著提高 S A C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的级配稳定 性。温拌密实型超薄磨耗层,一般采用间断级配,推荐采用表6 . 1 . 8 的级配。 E . 7 温拌沥育混合料生产和施工 E . 7 . 2 . 2 混合料出料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异减小后, 混合料降温的速度会明显减缓。在多个建设拌合楼 困 难的温拌项目中, 实际的混合料运输距离超过了1 0 0 k m , 最长的一个S M A运距达到1 4 5 k m 0温拌 技术用于长运距项目 混合料工艺,可以提高单个拌合楼的辐射半径,而如果拌合楼辐射

35、半径增加一倍, 单位面积的拌合楼数量将减少3 / 4 0 温拌沥青混合料在长运距的运用, 对于养护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E . 7 . 3 . 2 揉搓和振动作用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至关重要。在钢轮压路机吨位足够而且能够调整振 动频率和幅度的情况下, 全钢轮碾压队列可以完成温拌混合料的压实 ( 初压高幅低频,复压低幅高 频) 。轮胎压路机参与压实对于提高上部密实度有明显好处。由于不用过度担心 。 提胶浆胶和混合料侧移 变形, 轮胎压路机参与温拌沥青混合料可以有全新的组合,即采用轮胎压路机先行模式或轮胎压路机 紧跟钢轮初压的模式: 轮胎压路机直接或钢轮初压仅一遍后行驶上摊铺面,轮胎压路机承担初压

36、和复 压的一部分, 但复压的 后一部分由 ( 低幅高频)振动压路机承担,以便充分消除轮迹。轮胎压路机先 行型组合对于低温施工、骨架密实型结构具有突出的意义。 E . 7 . 3 . 3 普通沥青混合料的出料温度与水的沸点相差不远,通过引人更多的水,有可能在混合料内部 形成更有效的水膜润滑结构,因而达到更大的降低操作温度的结果。在普通沥青混合料的进一步实践 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表 7 . 3 . 3 - 1 所列的最低操作温度的值还有可能被突破。 S B S的空间网络结构和S M A所含的纤维加劲作用,都将增加混合料温拌的难度。S B S 改性沥青、 S M A把这些困难叠加在一起, 是本规范涉及

37、的混合料中工作性最困难的一种,操作温度降低幅度在 3 0 c C -4 0 9 C ,相关温度设置也较单纯S B S 改性沥青混合料有所提高。橡胶沥青尽管粘度比S B S改性沥 青大,但胶结料是自由沥青和橡胶颗粒的两相混合物,温拌的难度并不提高。 E . 9 检验规则 E . 9 . 3 多数温拌工艺是不可逆的。当混合料冷却后,即使再加热到温拌的温度,也不再具有温拌的工 作性。为确保在温拌混合料状态完成成型, 规定了 较大的样本取样,同时, 规定了降温超过2 0 废弃 的原则。即 使如此, 运送和分样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温度离析, 需要在成型前先做恒温条件处理。 在恒温过程中, 需要保证混合

38、料有一定的 厚度, 避免在恒温过程中 润滑结构过度损失。 对于无法保证 如上条件的样品,应采用热拌温度条件成型标准密度试件。 附录 A 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温拌剂技术要求 表面活性添加剂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成分和水, 有时, 为了 激活活性成分,或者适应某些特定 石料,需要对添加剂加人少量的盐酸或N a O H进行调酸或调碱。在不恰当的储存条件下,添加剂可能 会 发生 物理和 化 学的 变 化。 物 理的 变化是 指 水分或盐 酸散失, 会 造成p H 值和固 含量的 变化。 化 学的 变化是表面活性成分发生氧化或光化学反应,活性失效,体现为胺值发生显著变化。为了避免添加剂 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39、 添加剂储存需密闭避光。胺值/ p H值 / 固含量并不是保证温拌活性的充分条件。 混合料施工操作温度是否在温拌范围以及性能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是特定表面活性类添加剂温拌效力的 最终判据。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DB1 3 / T 1 0 1 4 -2 0 0 9 表面活性成分和水是实现温拌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表面活性成分需要具有活性,同时还有足够 的 量,才能够有效实现润滑结构的 构成。碾压完毕后, 表面活性成分转移到石料表面, 形成的化学结 合作用, 有效弥补温拌时沥青对石料浸润下降造成的粘附力下降。综合效力和成本因素, 温拌表面活 性成分的用量

40、范围 要达到沥青用量的0 . 4 5 0 .7 % ( 润滑结构仅在沥青内形成和发挥作用) 。为了达到 温拌效果,活性成分的量必须保证,实践表明,活性成分用量不能低于沥青用量的0 . 4 5 %。在经验不 足的情况下,选择2 -3 个用量进行比选。适当提高活性成分用量,可以改善温拌效果和混合料抗水损 坏能力。 在拌和过程中, 添加剂中大部分水会被蒸发, 残留在沥青混合料内水的含量会影响温拌效果, 在 同等条件下,残留水量增加会进一步帮助压实。对于不同的应用场合,表面活性成分残留量一般差别 不大, 有时会通过引人不同的 水量,以 满足不同的压实要求。常用的P a 为5 :9 5 , 7 :9 3

41、 和1 0 : 9 0 。拌合 楼最常用的 是5 : 9 5 。由于实验室拌合设备拌和功率相对较弱, 拌和时间长,室内添加剂P a 一般采用 1 0 : 9 0 。在添加剂掺加比例和活性成分残留量确定的情况下,按照A . 2 公式计算添加剂设计固含量。 添加剂大部分成分会在拌和过程中挥发,活性成分残留量也较低,故不计人胶结料用量。 添加剂单独与石料接触是没有作用的。因此,添加剂注人方式、注入方向和注人时机的选择非常 重要。注人方式和方向要适应沥青的注人方式和方向,确保添加剂投放方向与范围与沥青基本重叠。 添加剂注人相对于沥青注人时间适当延后, 也是为了确保添加剂与沥青共同作用。但延后时间不宜过

42、 长, 避免沥青与石料接触后温度下降过多, 而影响其与温拌添加剂的作用效果。 由于表面活性型温拌添加剂本身具有抗剥落效力, 通常不需要添加其它抗剥落成分。 附录 B 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日 . 1 . 2 同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温拌工艺温度明显下降后,沥青老化会明显减轻。抽提试验表明,同 样配比的情况下,温拌沥青混合料抽提物的针人度分级可能比热拌高 1 -2 个等级。因此,温拌沥青混 合料的马氏稳定度一般较热拌的偏低 ( 可达 1 0 %) 。因此,不宜将马氏稳定度作为控制性指标。但采用 温拌工艺后,性能指标特别是动稳定度和水稳定性指标要求不应降低。 日 .4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的方法, 应遵循混合料设计方法相应的程序。温拌工艺的标准之一是在配比和 体积参数方面最大限度接近热拌工艺要求。因此, 在目 标配合比初步确定的阶段, 进行相应的热拌沥 青混合料校验是必要的。校验的方法是采用目 标配比 进行热拌试件成型,测试体积参数, 空隙率差异 以不超过0 . 5 %为宜。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