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集要.pdf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697890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3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集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集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集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集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集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集要.pdf(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世界中医药2 0 0 8 年3 月第3 卷第2 期 么 Ox.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集要 吴玮范瑞强 (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 广州市大德路1 1 1 号, 5 1 0 1 2 0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医药疗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 S y s t e m ic L u p u s E ry t h e m a t o s u s , S L E ) 是一种常见的自 身免疫性疾病, 病因 未明, 遗传 背景极其复杂, 其特点为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 抗 原递呈细胞( A P C ) 功能异常、 免疫细胞失耐受、 细胞凋 亡异常、 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产生大量的针对D N A和核

2、小体的自 身抗体、 细胞因子的网络调控失衡、 性激素和 下丘脑一 垂体一 内分泌轴失调、 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 等在S L E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 前仍未找到 根治S L E的方法, 绝大部分患者需终身服用糖皮质激 素, 但长期用药引起的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 生存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S L E 可明显减少西药的副作用, 我国学者从临床和实验两 方面对中医药治疗 S L E进行探讨, 取得了卓越的成 果, 现综述如下。 1 临床应用方面 研究者应用中药复方配合激素和单用激素治疗 S L E 进行对比, 发现中药复方配合激素对S L E的临床 症状与体征的改善、 实验室指

3、标等方面的改善均优于 单纯激素疗法, 并可减少激素用量和维持量。如赵东 英等 3 的 滋阴 清热解毒活血中 药、 胡晓 艳等 2 的 归蔑 地黄汤、 周瑞珍等L 的普济消毒饮加味、 黄咏著等 的 狼疮n 号胶囊、 郭竹秀等5 1 的益气养阴法、 王萍 等6 的养阴益气解毒法、 金培志等 7 的滋阴狼疮胶 囊、 王玉玺等 的祛毒 胶囊、 梁卫等 9 的清热化M 滋 阴 方、 孙剑虹等 10 以雷公藤配合大剂量黄蔑, 均取得 较好疗效。另外, 研究者应用中药复方配合激素和激 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S L E进行对比, 发现两者在临床 疗效、 实验室指标等方面改善作用相当, 两组比 较差异 无 显 著

4、性。 如刘维等 1 1 的篙荃清胆汤、 杨旭鸣 12 的 痹病I 号。王淑美等 ” 治疗组予滋肾活血凉斑方加 火把花根片和对照组强的松治疗活动期 S L E , 发现滋 肾活血凉斑方加火把花根片治疗活动期阴虚热毒血痕 证S L E 患者可控制疾病活动, 降低其异常升高的血液 流变学指标, 改善阴虚热毒血痕证候, 其疗效优于强的 松。 鲍晓 辉等 礴 采用治疗组西药加以益气活血化痕 为主的中药和对照组仅用强的松、 雷公藤多昔、 潘生丁 等治疗S L E进行比较, 发现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 ( 血液赫度等) 显著降低, S L E血疲证症状有明显 改善。 2 中医药治疗S L E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5、 彭 学标等 15 ,16 发现活动期S L E 患者外周血单个 核细胞(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M o n o n u c l a r C e ll , P B M C ) 与雷 公藤水煎液共同培养, m R N A和N F - K B 表达水平均明 显降低。经雷公藤治疗后, 其P B M C的C D 4 0 L m R N A 表达和N F - K B活性明显降低。推测雷公藤可通过抑 制C D 4 0 L 分子、 N F - K B的表达和I L - 1 0 分子的表达, 而 在S L E 治疗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赵振宇等 17 研究 中 药复方狼疮

6、方3 号( L C F - 3 ) 对B X S B 狼疮小鼠血清 白 介素6 ( I L - 6 ) 以及脾脏T 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 发 现中药复方 L C F - 3 可显著降低 I L - 6的含量, 对 C D 3 , C D 4 , C D 8 T细胞均有提升作用, 特别是对 C D 8 T细胞。 梁鸣等 . 经中 药狼疮方、 强的 松联合治疗狼疮样小鼠 后分别检测抗 d s - D N A抗体、 刀豆蛋白A诱导的脾细 胞增殖反应和 I L - 6 , I L - 1 0水平, 发现各治疗组分泌 T h 2 细胞因子 I L -6和I L - 1 0 水平明显增高, 推测狼疮 方具

7、有免疫抑制剂作用, 可抑制 T细胞和 B细胞活 化, 减少T h 2 细胞因子的形成和自 身抗体产生。屈毅 文等 ” 发现补肾活血方与强的松合用能明显改善 S L E的临床疗效和免疫学指标, 更好地调节I L 一和I L - 2 受体的 水平, 减少激素的用量和毒副作用。张剑勇 等 2 0 用 等丹片、 青篙 唬醋进行干预S L E 治疗, 发现等 丹片能降低S I L - 2 R水平, 增强I L 一活性, 使S L E患者 内环境紊乱的免疫功能趋向 平衡, 荃丹片配青篙唬醋 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 调节作用。 温成平等2 1 发 现S L E 患者S I L - 2 R 、 新喋吟水平明显

8、高于健康人, 活 动期高于缓解期, 治疗后激素并用狼疮定组S I L -2 R , 新喋吟 水平明显低于单用激素组。王玉玺等2 2 1 发现 狼疮小鼠B , T细胞过度活化, 存在I L -6 , I F N - ,和 T N F - a蛋白高表达, 祛毒胶囊和强的松一样, 可有效抑 制I L -6, I F N - , 和前炎性因 子T N F - 。的 分泌, 能明 显改 万方数据 1 2 4 WO R L D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Ma r . 2 0 0 8 , V o l . 3 , N o . 2 善 肝肾的 病理状态。 王 俊志等 23 发现祛

9、毒胶囊具有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通过调节S L E小鼠分泌I L - 6 和抗 d s - D N A抗体水平, 从而调节T h l / T h 2 平衡。 3 中医药治疗S L E对免疫细胞和抗体的影响 周燕斌等发现经强的松或中药狼疮方治疗后, B X S B小鼠肺组织 C D 1 3 4 , C D 1 3 4 L 及 R A N T E S的m R - N A表达都受到明显抑制, 显著低于未治疗组; B X S B 小鼠肺组织R A N T E S 的m R N A 表达水平与C D 1 3 4 L 的 m R N A 表 达 水 平 呈 显 著的 正 相 关 关系 24 1 ; 血 清

10、I g G 、 抗 d s - D N A抗体水平和脾组织 C D 4 C D 1 3 4 , C D 8 C D 1 3 4 , C D 1 9 C D 1 3 4 L , C D 2 3 C D 1 3 4 L 的 百 分 比及 C D 1 3 4 , C D 1 3 4 L 的m R N A拷贝数都显著低于模型组, 与正常 对照组比 较无统计学差异 25 1 。张剑勇等 2 6 7 采用治疗 组强的松结合荃丹片、 青篙唬醋和对照组强的松治疗 S L E , 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升高S L E的C D 3 , C D 4 及C D 4 / C D 8 比 值,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金宴等

11、 2 7 1 研 究表明狼疮静颗粒对腹腔巨噬细胞 I a 抗原表达具有 弱于激素的明显下调作用, 推测狼疮静颗粒对 S L E的 作用机制与调节抗原提呈细胞的M H C II 类分子表达, 发挥其免疫 下调作用有关。 朱方石等 e e l 发现中 药狼 疮静不同剂量有升高模型小鼠外周血C D 4 , C D 8 细胞 的倾向, 能降低血清C D 5 4 含量, 抑制血浆淋巴细胞表 面及单核细胞表面C D 5 4 的高表达, 其作用以中、 高剂 量明显, 狼疮静与强的松合用后升高T细胞的幅度优 于 单纯西药。 孟爽等 2 9 1 发现2 5 m g / k g 剂量黄蔑多糖 可升高表皮树突状T细

12、胞密度, 狼疮鼠中表皮树突状 T细胞密度在给予糖皮质激素时下降, 而应用黄蔑多 糖则上升, 提示黄茂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徐瑞宏 等 3 0 发现雷 公 藤内 醋 醇( T L ) 对S L E 患者或正常 人的 C D 8 6 B 细胞均有显著的 下调作用, 在某一浓度下仅抑 制S L E B细胞的C D 8 6 表达, 表明雷公藤内醋醇可以 显著减少C D 8 6 阳性B 细胞的比 例。 徐丽敏等 3 1 用 单味药治疗B X S B狼疮鼠, 发现双氢青篙素上调狼疮 鼠的T淋巴细胞, 下调B淋巴细胞, 双向调节免疫功 能而达治疗目 的。李非等 3 2 利用基因芯片探讨中药 复方对狼疮鼠肾脏

13、基因 表达及对T h 1 / T h : 淋巴细胞的 调节作用, 发现清热活血法配伍的中药复方可调节肾 脏组织的基因表达, 包括免疫炎症和细胞外基质代谢 系统等在治疗组中呈下降趋势, 纠正肾组织中T h 卫 / Th: 淋巴细胞的比 例失衡。 4 中医药治疗S L E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陈明等 ” 研究发现1 0 %, 2 0 %含药血清组外周血 淋巴细胞( P B L ) 的凋亡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F as表达 显著降低, F as t的阳性表达率升高。表明中药蔑加真 武汤可降低S L E 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 as的表达和增 加F a s t 的 细胞阳 性表达率。梁卫等 3 4 1 发现

14、用药前后 均可见b c l - 2 m R N A的 表达, 服用清热化痕滋阴中药后 b c l -2 m R N A的表达明显低于用药前。范永升等 ” 发 现合用狼疮定组治疗 S L E患者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 亡率明显低于单用激素组, S L E患者F as基因表达阳 性率明显高于单用激素组, 表明狼疮定能提高S L E患 者F as基因表达阳性率, 增强其对淋巴细胞凋亡的调 控作用。 郑祥雄等3 6 用黄蔑加强的松治疗后患者血 浆中s F a s L水平显著降低, C D 4 / C D 8的比例显著升 高。表明提高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和调整细胞凋亡 状态是黄茂改善S L E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15、的可能机制 之一。温成平等研究发现中西结合组治疗后 C D 4 , C D 8 细胞F as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 C D 4 细胞B c l 一表 达率明显升高、 C D 8 细胞 B c l 一表达率明显下降, 表明 解毒祛痕滋阴中药与激素治疗S L E 更能有效地调节T 细 胞亚 群F a s 37 和B c 1 - 2 1 3 1 的表达水平, 促使机体紊 乱的 免疫内 环境趋于平衡。 刘喜德等 3 9 研究发现中 药狼疮静颗粒可明显抑制 B X S B小鼠脾脏 C D 4 T细 胞、 C D 1 9 B 细 胞凋 亡。表明中 药狼疮静颗粒通过抑制 T , B淋巴细胞过度凋亡, 可能阻抑

16、了过量核酸抗原释 放, 使自身抗体产生减少。 5 中医药治疗S L E 对性激素和下丘脑一 垂体一 内分 泌轴的影响 胡东艳等侧报道滋阴清热药( 知 柏地黄丸加大补 阴丸) 结合西药治疗阴虚内热证患者能明显减少激素 的用量, 与单纯西药组比较, 黄体生成素、 卵泡刺激素 和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 皋酮值上升, 推测滋阴清热中 药可能是通过调节垂体 一 性腺轴的功能而发挥疗效。 刘 尊荣等州发 现 治 疗2 周及4 周后, 中 西药 结合组中 不仅形体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颊部皮褶厚度、 腰臀 周径比较治疗前基础数值的净增加值也均明显低于激 素组; 激素组显著提高血清L e p t i n 水平

17、, 但中 西药结合 组血清L e p t i n 水平显著低于激素组。 表明中 药滋阴降 火汤配合激素治疗S L E , 能显著减轻激素所致的医源 性柯兴氏征的临床表现, 且对皮质激素所致血清L e p - t i n 水平升高 有 抑制 作用。 温 成平等L4 z 发现西 药 组第 1 , 2 个疗程后A C T H和C S 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中 医解毒祛癖滋阴法结合强的松治疗 S L E , 治疗到第 1 8 0 天后, A C T H和C S 水平回升至接近治疗前水平, 表明解毒祛痕滋阴法在治疗S L E时, 对下丘脑一 垂体 一 肾上腺轴具有保护作用, 能激发和升高内源性皮质 激

18、素的 水 平。 金培志等4 3 研究发现滋阴狼疮胶囊可 增强糖皮质激素的临床疗效, 其增效作用可能是通过 万方数据 世界中医药2 0 0 8 年3月第3 卷第2 期 1 2 5 抑制糖皮质激素对糖皮质激素受体( G R ) m R N A的降 调作用, 从而增加 G R的数量及活性来实现。吴国琳 等4 4 1 研究表明 解毒祛窟滋阴法对S L E 患者长期服用 强的松引起的骨密度变化有防治作用, 且服用时间越 长, 防 治骨密度变化效果越明显。 温成平等 4 5 发现 S L E患者血清肇酮明显低于正常人, 雌二醇及泌乳素 明显高于正常人。治疗后, 中西结合组肇酮明显升高, 泌乳素明显降低而西

19、药组皋酮、 雌二醇、 泌乳素变化均 不明显。表明解毒祛疲滋阴药对 S L E患者体内性激 素水平有明 显的调节作用。温成平等 4 6 研究发现治 疗后, 中西医结合组血磷( P ) , 2 5 一 ( O H ) D 、 血碱性磷 酸酶( A L P ) 、 血清骨钙素( B G P ) 和骨密度水平显著高 于西药组; 中西医结合组尿 C a 水平和甲状旁腺素 ( I P T H ) 水平显著低于西药组; 随访病例治疗6 个月及 2 年后中西医结合组骨密度水平显著高于西药组。表 明解毒祛癖滋阴法在治疗 S L E同时能有效防治类固 醇性骨质疏松症, 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尿钙排泄和I P T H 分

20、泌、 增加维生素D含量以刺激B G P 分泌、 增加A L P 的活性等有关。 6 结语 现代医学对 S L E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限制了其 治疗, 无法找到根治的方法。目前探讨中医药治疗 S L E的作用机制的思路基本是沿着现代医学对其发病 机制的研究来进行。因此, 如何结合传统中医理论, 争 取中医在理论上对S L E的治疗研究取得突破是目 前 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 中药复方作为多种化合物的 组合, 其疗效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生物分子及其结构的 各级系统来实现, 涉及多组分、 多作用靶点和多途径的 过程, 其机理的 研究是复杂的, 因 此瞬时、 快速、 同位置 的靶点分析至为重要。基因组学

21、和蛋白质组学理论和 技术特点( 快速、 高分辨率、 高通量、 自 动化、 平行等特 点) 及其整体性、 动态性的核心思想与中医学理论整 体观、 方药作用的多靶点和突出整体效应等特点不谋 而合, 以整体和全局为出发点的前沿学科基因组学和 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在中医 药治疗S L E的现代化研究中可尝试运用基因组学和 蛋白 质组学技术研究方药, 有望对中药复方的作用机 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I l l 赵东英, 陈路燕, 徐进,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 察附: 4 1 例病例报告.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0 2 , 2 5 ( 4 ) : 9

22、 一 1 1 . 2 胡晓艳, 董深, 陆东庆, 等. 归蔑地黄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 红斑狼疮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 0 0 5 , 4 ( 4 ) : 2 3 6一2 3 7 . 3 周瑞珍, 夏燕华, 梁宏正, 等. 加味普济消毒饮合强的松治疗系统性 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 0 0 3 , 4 ( 9 ) : 5 4 4一 5 4 5 . 4 黄咏警, 范瑞强, 榻国维. 狼疮9 号胶囊辅助治疗中度活动性系统性 红斑狼疮 3 6 例疗效观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 0 0 4 , 1 0 ( 1 2 ) : 1 0 1 一 1 0

23、 5 . 5 郭竹秀, 喻文球, 宋丙杭, 等 益气养阴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 撤减激素的 影响. 中国中西医 结合杂志, 2 0 0 2 , 2 2 ( 3 ) : 1 7 2 一 1 7 4 . 6 王萍, 张广中, 王禾, 等. 养阴益气解毒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探讨, 中国中 西医 结合皮肤 性病学杂志, 2 0 0 3 , 2 ( 2 ) : 7 9 - 8 2 . 7 金培志, 张建勇, 李林. 滋阴狼疮胶囊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激素撤减中 的临 床应用 研究. 河南中医 学院 学报, 2 0 0 6 , 2 1 ( 1 2 5 ) : 2 1 - 2 2 , 2 4 . 8 王玉玺,

24、王松岩, 王俊志, 等. 祛毒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 的临床研究. 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2 0 0 5 , 2 ( 5 ) : 3 9 5 一 3 9 8 . 9 梁卫, 张丽玲, 鞠敏, 等. 清热化痕滋阴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 观察. 中国中医 药信息杂志, 2 0 0 5 , 1 2 ( 6 ) : 5 6 - 5 7 . 1 0 孙剑虹. 雷公藤合黄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观察. 浙江中西医 结合杂志, 2 0 0 3 , 1 3 ( 6 ) : 3 6 1 一 3 6 2 . 1 1 刘维, 王慧, 杨晓砚, 等. 篙芬清胆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临 床观察. 中国中西

25、医 结合杂志, 2 0 0 6 , 2 6 ( 5 ) , 4 4 8 一 4 5 0 . 1 2 杨旭鸣. 痹病一号合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 中华实用中西 医杂志, 2 0 0 6 , 1 9 ( 1 5 ) : 1 8 2 6 一 1 8 2 7 . 1 3 王淑美, 李荣亨, 张文亮, 等. 滋肾活血凉斑方加火把花根片对活动 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临床康复, 2 0 0 6 , 1 0 ( 7 ) : 9 0 一 9 2 . 1 4 鲍晓辉, 吴佳丽, 周智林, 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之癖血 证中西药疗效 对比 观察. 现代中 西医结合杂志, 2 0 0 3 , 1

26、 2 ( 1 1 ) : 1 1 2 9 一 1 1 3 1 . 1 5 彭学标. 雷公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 L - 1 0 水平的 影响. 中 华实用中 西医 杂志, 2 0 0 4 , 4 ( 1 7 ) : 6 3 7 - 6 3 8 . 1 6 彭学标, 王娜, 曾抗. 雷公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N F - K B活性的影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 0 0 6 , 2 0 ( 6 ) : 3 3 6 - 3 3 7 . 1 7 赵振宇, 杨新建, 建石, 等. 狼疮方3 号颗粒对狼疮模型鼠血清白 介 素6 及脾脏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

27、皮肤性病学 杂志, 2 0 0 5 , 4 ( 4 ) : 2 1 1 一 2 1 3 . 1 8 梁鸣, 李幼姬, 阳晓, 等. 中药狼疮方对狼疮样小鼠脾细胞体外分泌 白细胞介素- 6 和白细胞介素一 1 0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0 2 , 2 2 ( 5 ) : 3 7 2 一 3 7 5 . 1 9 屈毅文, 罗文辉. 补肾活血方合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 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 0 0 4 , 1 1 ( 3 ) : 2 4 6一 2 4 7 2 0 张剑勇, 钟嘉熙, 彭胜权, 等. 荃丹片、 青篙唬酷对系统性红斑狠疮 患者I L 一与

28、 , I L - 2 R影响的研究.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 0 0 3 , 1 8 ( 0 5 ) : 3 8 一 3 9 . 2 1 温成平, 范永升, 李学铭 中药狼疮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 受体和新喋吟水平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 杂志, 2 0 0 1 , 2 1 ( 5 ) ; 3 7 2 一 3 7 5 . 2 2 王玉玺, 王屈, 王俊志, 等 祛毒胶囊对狼疮样小鼠 外周血白 细胞介 素一 6 、 干扰素一 , 和肿瘤坏死因子一 。的影响 中华现代皮肤科学 杂志, 2 0 0 5 , 2 ( 3 ) : 1 9 3 一 1 9 4 . 2 3 王俊志

29、, 王雅贤, 王丽, 等 祛毒胶囊对狼疮样小鼠 外周血白细胞介 素一 6 和抗d s - D N A抗体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0 0 5 , 1 2 ( 6 ) ; 3 5 5一3 5 6 . 2 4 周燕斌, 叶任高, 李幼姬, 等. 中药狼疮方对狼疮样B X S B小鼠肺组 织C D 1 3 4 / C D 1 3 4 L和R A N T E S 表达的影响. 免疫学杂志, 2 0 0 6 , 2 2 ( 2 ) ; 1 6 5 一 1 6 7 , 1 7 1 . 2 5 周燕斌, 叶任高, 李幼姬, 等. 中药狼疮方对狼疮样B X S B小鼠脾细 胞C D 1 3 4 / C

30、D 1 3 4 L 表达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 0 0 6 , 7 ( 5 ) : 2 5 4 一 2 5 7 . 2 6 张剑勇, 钟嘉熙, 史志云, 等. 荃丹片与青篙唬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0 2 , 2 2 ( 7 ) : 4 8 9 . 2 7 金宴, 叶霜, 朱方石, 等. 狼疮静颗粒对B X S B狼疮鼠腹腔巨噬细胞 l a 抗原表达的调节作用. 中国药物与临床, 2 0 0 2 , 2 ( 3 ) : 1 3 3 一 1 3 5 . 2 8 朱方石, 金实, 汪悦, 等. 狼疮静颗粒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C D 4

31、, C D 8 及C D 5 4 表达的影响. 中药新药和临床药理, 2 0 0 3 , 1 4 ( 3 ) : 1 6 5 万方数据 1 2 6 WO R L D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Ma r . 2 0 0 8 , V o l . 3 , N o . 2 -1 6 8 . 2 9 孟爽, 赵玉铭, 夏立新, 等. 黄蔑多糖对S L E小鼠表皮树突状T 细胞 影响的研究. 中华皮肤科杂志, 2 0 0 4 , 3 7 ( 6 ) : 3 6 4 . 【 50 徐瑞宏, 张堂德, 詹青松, 等. 雷公藤内醋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 B细胞表达C D 8 6

32、分子的影响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 0 0 3 , 7 ( 5 ) : 2 7 5 一2 7 7 . 3 1 徐丽敏, 陈学荣, 屠哟哟. 双氢青篙素对狼疮性B X S B 小鼠的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 0 0 2 , 1 ( 1 ) 1 9 - 2 0 . 3 2 李非, 白 雪源, 陈香美, 等. 利用基因芯片探讨中药复方对M R Ll p r 狼疮小鼠肾脏基因表达及 T h l / T h 2细胞的调节作用. 中国中西医 结合杂志, 2 0 0 3 , 2 3 ( 3 ) : 1 9 8 一 2 0 0 , 2 0 6 . 3 3 陈明, 汤郁, 曾瑜, 等。 茂加真

33、武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 巴细胞凋亡及 F a s和 F a s L表达的影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 的5 , 1 9 ( 6 ) : 3 3 8 一 3 4 . 3 4 梁卫, 张丽玲, 陆燕. 清热化痕滋阴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 血淋巴细胞b c l - 2 m R N A表达的影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0 5 , 2 1 ( 3 ) : 1 5 7 一 1 5 8 . 3 5 范永升, 温成平, 李学铭, 狼疮定对S L 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 及 F a s 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医药学报, 2 0 0 2 , 1 7 ( 5 ) : 2 7 8 - 2

34、 8 0 . 3 6 郑祥雄, 邹式文, 林芬, 等. 黄蔑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琳巴 细胞亚群及。 F a s L 的作用. 中华临床新医学, 2 0 0 3 , 3 ( 1 ) : 1 一 2 . 3 7 温成平, 范水升, 陈学奇, 等 解毒祛痕滋阴药并用激素对系统性红 斑狼疮T细胞亚群F a s 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 肾病杂志, 2 0 0 3 , 4 ( 1 2 ) : 7 0 3 一 7 0 5 . 3 8 温成平, 范永升, 许志良, 等. 解毒祛癖滋阴药与激素对系统性红斑 狼疮T 细胞亚群B c l 一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 肾 病杂志,

35、 2 0 0 6 , 7 ( 5 ) : 2 7 2 一 2 7 4 . 3 9 刘喜德, 金实. 中药狼疮静颗粒对狼疮性B X S 小鼠脾脏C D 4 + T , C D 1 9 十 B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0 3 , 2 3 ( 9 ) : 6 9 2 一6 9 4. 4 0 胡东艳, 李明 . 滋阴 清热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性激素及临床疗 效的 影响. 中 华皮 肤科杂志, 2 0 0 2 , 3 5 ( 5 ) : 3 8 9 一 3 9 2 . 4 1 刘尊荣, 陆才生, 叶任高, 等. 滋阴降火汤对S L E患者服用激素后医 源性柯兴氏征及血清L e p

36、 li n 水平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 志, 2 0 0 3 , 4 ( 1 2 ) : 7 0 0 一 7 0 2 . 4 2 温 蔗 平, 李 永 伟, 鲁 柯 达 . 解 毒 祛 痕滋阴 法治 疗S L E 对 撤 减 激素 和 保护下丘脑一 垂体一 肾上腺轴的作用研究.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0 6 , 3 0 ( 2 ) : 1 9 9 一 2 0 2 . 4 3 金培志, 张剑勇, 李林. 滋阴狼疮胶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质 醇和 C r a m R N A的影响.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0 6 , 2 0 ( 2 ) : 2 4一 2 6 . 4 4 吴

37、国琳, 范永升, 李学铭, 等. 解毒祛寮滋阴中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 0 0 3 , 3 ( 1 6 ) : 1 2 4 3 - 1 2 4 4. 4 5 温成平, 范永升, 唐晓颇, 等. 解毒祛癖滋阴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 者性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 0 0 3 , 4 ( 1 0 ) : 5 8 0 一 5 8 2 . 4 6 1 温成平, 吴国琳, 李学铭. 解毒祛癖滋阴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固 醇性骨质疏松症的 防治作用 研究. 中 华中医药杂志, 2 0 0 5 , 2 0 ( 1 1 ) : 6 6 7一6 6 9

38、. ( 2 0 0 7 一 0 3 一 1 2 收稿) 牟惠琴治疗 胃癌 1例 郑烈 ( 甘肃中医学院2 0 0 5 级硕士研究生, 甘肃省兰州市. 7 3 0 0 0 0 ) 关键词胃癌/ 中医药疗法; 牟惠琴 甘肃中医学院牟惠琴教授, 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证, 现介绍 其治疗胃 癌1 例如下。 某, 女, 4 6 岁, 2 0 0 6年8 月 1 5日 初诊。患者原有胃病十多 年, 经常食欲不振, 精神疲乏, 食后院中胀闷, 暖气, 甚则呢逆。 自 觉胃中有肿块, 逐渐增大。于2 0 0 6 年7 月1 9日, 先觉胃院作 痛呕血, 行剖腹探查, 发现为胃小弯近窦部癌肿穿孔, 已有小网 膜猫

39、连覆盖, 胃 后部与胰腺私连成硬块状一片, 无法切除, 只将 充血水肿之阑尾切除, 在网膜孔处放卷烟引流, 关闭腹壁各层, 缝合结扎。术后患者胃脱仍阵发剧痛, 日 夜不止, 唯用各种镇痛 剂以图缓解, 特来就诊。视其面色呈重病容, 痛发则呻吟不绝, 神疲纳差, 创口上起剑突, 下至小腹。肮中肿块明显高突, 约大 如拳头, 手不可近。 脉缓而濡, 舌苔白润。 首先给予消肿止痛、 活血化癖的药物, 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予软坚散结的药物。处方: 红花3 0 g , 丹参 1 5 g , 捕石粉 1 5 g , 海藻1 5 g , 旋覆花l o g ( 布包) , 垠三棱l o g , 昆布l o g ,

40、 垠我术l o g , 夏枯草6 0 g , 赤芍l o g , 制鳖甲 1 5 g , 白 茅根3 0 g , 白 花蛇舌草1 2 0 8 , 加水2 0 0 0 m l , 煎至5 0 0 m l , 去 渣, 再加蜂蜜6 0 g 人药汁中熬和, 每日1 剂分两次温服。 9 月1 6日 二诊: 自 服中药后, 患者自 诉精神饮食好转, 疼痛 减轻, 腹部肿块也有所缩小, 饭后胃 部胀闷减轻, 且能扶杖行走, 睡眠尚可, 二便正常, 脉沉缓, 舌淡白苔薄。唯口中发酸. 导师随 在原方中加盐水炒陈皮l o g , 继续服用。 1 1 月1 5日 三诊: 自 初诊至今已服中药近5 0 剂, 患者

41、自 诉 口中发酸不明显, 精神体力渐复, 步行五里也不觉累, 腹痛明显 减轻, 饮食二便正常, 院中腹块减小, 腹部柔软, 重按不作痛。 “ 久病必虚” , 在原方中去红花、 丹参, 加入南沙参 1 5 g , 续服 1 0 剂, 以巩固疗效。 2 0 0 7 年1 月1 0日四诊: 患者自诉近来右侧季胁无明显原 因时作刺痛, 疑为癌肿转移, 病又复发。腹诊示: 脱腹肿块触摸 不明显, 季胁疼痛正当章门穴处, 按之无包块, 重按反不痛。脉 弦缓, 舌苔白厚, 舌质正常。故初步诊断为血滞络虚, 气机不畅, 不是癌转移复发。以通络补虚为法治疗。处方: 鹿角霜 巧克, 当归须、 柏子仁、 炒白 芍、

42、 炙甘草、 旋覆花( 布包) 、 桃仁、 降香、 九 香虫各1 摊( 焙焦研细分冲) , 桂枝5 g , 鳌甲1 5 g , 生姜3 片, 大枣 3 枚, 葱叶9 枝, 5 剂。 按: 本病例经剖腹探查诊断为胃癌穿孔, 并已转移, 更与邻 近脏器相猫连, 实为“ 不治之症” 。今勉为其难, 重用白花蛇舌 草为主药; 佐以健脾止反胃之褚石; 治ult 气不除之旋覆花; 消痪 瘤结核坚聚之海藻、 昆布; 活血消肿之三棱、 我术; 解内热、 散结 气之夏枯草; 散恶血, 行血中 痕滞之赤芍; 治心腹撷痕, 滋阴清热 之鳌甲; 除血痹癖血之白茅根; 解毒止痛之蜂蜜等为剂, 获得近 期止痛之效。 ( 2 0 0 7 一 0 6 一 伪收稿)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