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699840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7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pdf(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2 5 卷第 1 1 期 2 0 0 7 年 1 1 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A R C H IV E S O F T R A D IT IO N A L C H IN E S EV ol.N - 2 5 No . 1 1 2 0 0 7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 周恩华, 吴焕淦, 刘慧荣, 赵天平 (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上 海2 0 0 0 3 0 ) 摘 要: 目 的: 探讨分子遗传学 技术 在针灸学这用的状况。 方法: 对近1 0 年( 1 9 9 4 -2 0 0 6 年) 分子遗传学技 术在针灸学运用的文献进行概括、 分析。结果: 分子遗传学技术已 在针灸学中得到越来越

2、多的应用, 并且针灸治 疗 作 用 机 理 的 研 究 也 取 得了 一 定 的 成 绩 ; 目 前 研 究 所 选 用 的 对象 仍然 以 实 验 动 物 为 主, 少 见 人 体 试 验。 结 论 : 分 子遗传学技术很可能有利于针灸学各 种重 要问 题的阐明, 而针灸学 也很可能在人类基因 组功能浏试及基因转移 方面发挥重妥的作用。 关健词: 分子遗传学; 针灸学; 技术应用; 基因 中圈分类号二 R 2 4 5 - 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6 7 3 - 7 7 1 7 ( 2 0 0 7 ) 1 1 一 2 2 7 3一 0 4 S t a t u s o f A p p

3、l ic a t io n o f M o le c u l a r G e n e t ic s T e c h n i q u e in S c i e n c e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Z HO U E n - H u a , WU H u m- g a n , L J U H u i - R o n g , Z I L A O T i m- p i n g ( S h a n g h a i R e s e a rc h I n s t it u te o f Ac u p u n c t u re a n d Me r i d ia n , S h a

4、n g h a i 2 0 0 0 3 0 , C h in a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a e : T o e x p lo re s t a t u s o f a p p li c a t i o n o f m o le c u l ar g e n e ti c s te c h n i q u e i n s c i e n c e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 Me t h o d s : S u m ma r i s a ti o n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n th e l it e

5、r a t u m s o f a p p li c a t io n o f m o l e c u la r g e n e ti c s t e c h n iq u e i n s c i e n c e o f a c u - p u n c t u re f r o m 1 9 9 4 t o 2 0 0 6 . R e s u l t s : M o re a p p li c a ti o n o f mo l e c u l ar g e n e t ic s te c h n i q u e in s c i e n ce o f a c u p u n c t u re

6、. R e - s e a rc h o f me c h a n i s m o f a c u p u n c t u re t h e r a p y h a v e g e t p rog r e s s . T h e m o s t o f o b j e c t s o f t h e res e a r c h a r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a n i- 电图 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 P 0 . 0 5 ) 0 表4 两 组治疗前后C P K A S T 及L D H比 较( U / L , 玉 土 : ) 1 刀h 中

7、华中一助一,刊 2 0 2 . 7 2: 5 2 . 5 2 5 6 . 犯 .1 9 . 3 5 2 1 9 . 6 2 :7 5 . 2 4 1 7 0 . 5 6 t 2 8 . 3 6 * 4 4 .肠 1 1 3 . 2 4 * 17 4 . 6 3 1 4 4 . 6 8 * 2 0 4 . 3 71 5 5 . 2 3 5 5 . 2 7 士1 9 . 6 3 2 1 8 . 3 6 1 7 6 . 2 2 1 9 4 . 2 8 1 3 9 . 6 5 5 2 . 7 6 士1 4 . 2 4 2 0 1 . 3 7 1 4 8 . 6 6 4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疾

8、病。 其发病与病毒的 溶细胞作用和机体的自身免疫有关。西医目前尚无针对性 的有效治疗药物, 主要是通过对症治疗、 营养心肌等来促进 病情的好转。近年来国内用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 得了较好的疗效。 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 心悸” 、 “ 怔忡” 、 “ 胸痹, 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热毒邪, 循经人里, 内侵于心 所引起。即叶天士所谓“ 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 。 治疗宜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 琴胡系本地民间草药, 用药历史悠久。经山东省植物 学会生物学鉴定, 植物名为“ 毛果扬子铁线莲 。药典及其 他药物学无记载。民间常 用于咽喉炎等火热证的治疗。等 葫含有原白头翁

9、素( P r o t o a n e mo n i n ) 、 三枯式皂昔: 铁线莲皂 昔( C 3 e m a t m i d e ) A , A , B , C , 皂昔元均为齐墩果酸( O le a n o l - is a c i d ) o以 上成分已被证实据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及 抗炎作用。琴葫味微辛、 微苦,性凉。功效: 祛风清热、 解毒 除湿, 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切合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 机。通过疏风清 热、 祛湿解毒的 作用达到治疗病毒性心肌 炎的目的。 本研究 表明, 治疗组总有效率9 3 . 3 3 %, 明显优于对照 组; 治疗后主要症状、 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改善情

10、况均优于对 照 组, 说明琴 葫胶囊对治疗病毒 性心 肌炎具有可靠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全国心肌炎、 心肌病专题研讨会. 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 考标准I S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 9 9 5 , 1 1 ( 6 ) : 3 2 5 - 3 2 6 2 王净净, 龙俊杰. 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S . 长沙: 湖南 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 9 9 3 ; 3 2 8 确-印印: 组别 。嘿 对照 组 治 疗前 治 ff后 注: 与 本组 治疗前比 较*P 0 . 0 5 , 收 稿 日 期 :2 0 0 7 - 0 6一 1 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 0

11、3 7 1 8 0 6 ) ; 上海市重点学 科建设项目资助( 7 0 3 0 2 ) 作者简介: 周恩华( 1 9 7 8 一 ) , 男, 广西陆川人, 2 0 0 5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 方向 : 针灸 治疗结肠 炎机制 的研究。 万方数据 第 2 5卷第 I 1 期 2 0 0 7 年 I 1 月 中华中医该 叮学刊 A RCHIVES O F T RA DI TI ONA L CHI NE SE V o l . 2 5 N o . 1 1 N o v . 2 0 0 7 . a l , le s s a r e h u m a n . C o n c l u s i o n ; M

12、o l e c u l a r g e n e t ic s t e c h n iq u e w o u ld b e n e fi t to e l u c i d a t e s o m e i m p o r t a n t is s u e o f s c i e n c e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 S c ie n c e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ls o c o u ld p l a y a r o l e i n h u m a n g e n o m e te a t a n d g e n e t ic t r

13、 a n s mis s io n . K e y wo r d s : m o l e c u l a r g e n e t ic s ; s c ie n c e of a c u p u n c t u r e ; a p p li c a t io n o f t e c h n i q u e ; g e n e 分子遗传学是在生命信息大分子的结构、 功能及相互 关 系 的 荃 础上 来 研究 遗传 与 变 异的 科学 川。 它着 重 研究 遗传信息大分子在生命系统中的储存、 复制、 表达及调控过 程。医学分子 谊传学的 研究方法采用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实 验技术, 以 D N A水平

14、上的基因分析为主、 同时包括R N A, 蛋白 质、 染 色 体 及 细 胞水 平 上 的 研 究 分析 P I 。 分子 遗 传 学 研究的方法, 特别是澎 且D N A技术一基因工程 已经成为 许多遗传学分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而针灸学作为传统 中医药学中与当代科学技术结合得较紧密的一门科学, 已 经开始运用分子遗传学技术研究针灸学的问题, 并且取得 了一定成就。从而显示了分子遗传学在针灸学中的运用具 有较广阔的前景。 1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运用的概况 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在较多学科和领域中的应用与 其 自 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 其在针灸学中运用也越来越 多, 特别是在2 0 0

15、 年以后, 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几乎都在 5 篇以 上。近1 0 年( 1 9 9 4 -2 0 0 6 年)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 灸 学 中 运 用 概 况 如 下 。 1 . 1 实脸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有免疫组化、 P C R 、 原位杂 交、 点杂交、 N o rt h e rn B 1o t , S o u t h e n n B lo t 、 基因芯片技术等技 术。研究中所选对象仍以实验动物为主。现巳对针灸治疗 脑梗塞、 溃疡性结肠炎、 急性心肌缺血、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脊 翻 损 伤、 肥 胖 等 疾 症 扒 理 , 以 及 经 穴 脏 腑 相 关 性、 抗 衰老 、 镇痛、 电针耐

16、受性、 针感信息传递、 抗吗啡戒断症状和抑制 多药 抗药性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其中对脑梗塞、 溃疡性结 肠炎、 经穴脏腑相关性、 抗衰老、 镇痛的机理研究较多。 附灸治疗中风。王利等L s l 以 原位杂交技术及苏木 素 一 伊红染色方法观察: 电针对大鼠脑局部缺血后受损神 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强了。 一 f m tn R N A的表达有关。 邹军等.发现: 电针治疗大鼠 缺血性中风的早期作用机制 可能通过了抑制c一 f o a 蛋白的表达进而调控其后发的凋亡 相 关 基 因 。 孙 忠人 等 图采 用免 疫 组织 化 学 法和 原 位分 子 杂交技术发现: 针刺预处理和脑缺血预处理均可能通

17、过上 调C 一 f o s m R N A 表达而 减轻严重缺血后细胞凋亡。 马岩蟠 等 s 1 采用分子杂交技术发现: 醒脑开窍针刺法可增加大鼠 梗 塞 区 皮 质、 纹 状体、 海马H S P 7 0 基因 表 达。 陈泽 斌等 ,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发现: 一些针刺诱导的基因表达产物在 针刺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刺调节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也引起了重视。余 晓 慧 .采 用F a s 蛋白 免 疫 组化 检 测 法 发 现: 电 针 可 降 低F a s 蛋白表达。邹军等 9 1 应用T u n e l 法发现: 电针抑制大鼠神 经元凋亡的发生可能通过升高b

18、 c l 一 2 表达 途径, 可能不是 通过 抑制P 5 3 基 因 蛋白 高 表 达 实 现 的 。 此 外, 傅 立 新 等(1 o ) 采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发现: 针刺可阻断实验性脑出血大 鼠的E T基因表达。 隔药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吴焕淦等n : 采用 R T 一 P C R 法发现: 隔药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可能 与调节大鼠 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结肠T G F 一 p 、 及其受体 T G F 一 p R , T G F 一 p R m R N A表达, 减 少炎 症组 织T G F 一 P , 的 产生, 并抑制其受体信号转导有关。吴焕淦等 32 1 采用荧光 定量P

19、 C R法发现: 隔药灸可调节I L - I p , I G F 一1 基因表 达。 吴焕淦等 13 1 采用B io s tn r R一 4 0 : 基因芯片及实时荧光 定量P C R 方法发现: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 发生涉及多种基 因表达异常, 隔药灸可调节I L一1 p等诸多基因的表达。此 外, 吴 焕 淦 等 .月 在 实 验中 还 发 现 针 灸 可以 抑制 模型 大鼠 脾 脏、 结肠勃膜iN O S , I L -1 p 基因表达, 降低N O , H . 一 I p 在 组织中的浓度及组织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 经穴脏腑相关性。 张进等U s l 采用抗F O S 蛋白的免 疫组织

20、化学方法发现: 电针内关穴可引起大鼠延髓内神经 元 的 广 泛。 一 f - 表达 。 张私 等 【 m ) 采 用R T 一 P C R 方法 得 出 C C K * 一 R 一 . R N A表达增强是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运 动功能产生兴奋作用的内在机制之一, 针刺足阳明经对胃 运动的影响, 不仅与相关的脑肠欣的释放有关, 还与其相应 受体基因表达的强弱有关; 足阳明经与胃相关具有相对特 异性 。 易 受 乡 等 “ l 采 用放 射 免 疫及P C 一 P C R 法 得出 : 针 刺足三阳经以胃经组对家兔胃私膜损伤保护作用最强, 其 机制可能与调整有 关脑肠肤及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有 关

21、。 严洁等p a l 采用P C 一 P C R 法发现: 电针与胆经相比可 显著提高大鼠胃戮膜组织I T F .R N A表达水平。 ) 抗衰老。陆明霞等1 9 应用由磁珠分离法纯化二 R - N A , S M A R T - P C R c D N A 合 成 和A F L P 一 银 染法 结 合 形成 的。 R N A 一 A F L P 分析技术发现 针刺对衰老机体紊乱的分 子网 络能 发挥整体调节作用。于涛等. 1 应用。 D N A A re a y 技 术 发 现: 针 刺 可改 善S A M P 1 0 胰岛 素样 生长 因子 表达 。 付 于 等v 运 用R T 一 P

22、C R 和 地 高 辛 标 记的 非 发 射性N o r th - e m B l o t 技术发现: 针刺后 S A M P 1 0小鼠的 H S P 8 4 , HS P 8 6 在全脑、 皮质、 梅马中的表达上调并趋于正常。刘存志 等1 - 1 应用原位杂交和 免疫组化的方 法发现: 针刺可增强多 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C u Z n S O D m R N A 及蛋白 表达的水 平。 镇 痛 。 王 升 旭 等 . l 应 用 免 疫 组 化 技术 发 现: 电 针 夹 脊穴可抑制佐剂诱发的脊髓 F o s 蛋 白的表达。王升旭 等 川运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发现: 炎症刺激和电针可 激

23、活大鼠强啡肤能抗伤害系统, 在脊髓水平对炎症刺激和 痛觉过敏进行调制。 针 刺 效 应 。 东 贵 荣等 zs l 采用 原 位 杂交 染 色 方法 证 明 了C C K 在 电 针 耐 受 形 成 过 程中 的 作 用 。问 丽萍 等 1 - 7 采 用免疫组织化学A B C 法发现: 在一 定条件下, 针感信息可 能 沿脊 髓进行跨节段传递, 其中背角HI M层的中间神经元 可能是其传递的结构基础之一。 针 刺 减 肥 。 刘 志 诚 等 t - 1 采 用R T 一 P C R 技 术及 放 射 免疫分析发现: 针刺对肥胖机体中枢和外周瘦素和I N S水 中华中医.一哪一学刊 万方数据

24、第 2 5卷第 1 1 期 2 0 0 7 年 1 1 月 中华中Ek药学刊 A R C H IV E S O F T R A D IT ION A L C H I N E S E V . I . 2 5 N u l l N o , 20 0 7 中,中一哪一学刊 平的良性调整作用以及促进下丘脑 O R一R基因表达可能 是针刺减肥的细胞分子重要机制。孙志等 川采用用放射 免疫法发现 :针刺可显著降低肥胖大鼠体质量及外周血和 中枢神经肤 Y的含量, 抑制下丘脑神经肤Y的基因表达。 其他作用机理。谢芳等1 . 1 以R T 一 P C R方法发现: 电针大鼠“ 内关” 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机制与下调

25、心肌组 织。 一 f o s m R N A 的 表 达 有 关 。 萨 仁 等 1 3 0 利 用 对1 9 2 9 细 胞 的杀伤作用和R T一 P C R技术发现: 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 松症是通过调控T N F a mR N A表达, 从而控制T N F a蛋白合 成来实现的。张志 英等 3 1 1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 方法 及图 像定量分析发现: 电针可上调成年雄性S D T IO 脊 髓损 伤大鼠6 d- 2 m R N A及蛋白 的表达。 刘胜等 3 2 j 运用 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发现: 电针肾俞穴能明显抑制大鼠戒断 症状, 降低导水管周围灰质区、 下丘脑室旁核、 海马C

26、 A l 区, C A 3区和齿状回和下丘脑外侧区的c 一fo , 表达, 但增加 杏仁、 基底外侧核、 杏仁中 央核和伏隔核核区的。 一 f o s 表 达。张 霆钧等3 3 得出: 艾灸可使抗药基因M D R产物P - 1 7 0 糖蛋白的排药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若与逆转P- 1 7 0 糖蛋白功能的药物一异博定配合使用 在低剂量时, 可 以看到艾灸对该药物的增效作用。 1 . 2 临床研究分子遗传学技术运用于针灸学临床研究 较少, 仅见针灸治疗急性脑出血、 单纯性肥胖和肾阳虚骨关 节炎 机理的研究论文4篇。 王米渠等 ) a 通过基因芯片方 法发现: 温针治疗肾阳虚证有效病例的基因

27、表达涉及广泛, 其分子机理包括免1A, 能量、 疾病、 肿瘤等多个方面, 但以免 疫方面最为突出。 杨丽萍等3 5 采用基因芯片 技术研究发 现: 经温针治疗显效的4例肾阳虚证骨关节炎患者治疗前 后的 基因 芯片比 较结果显示: N M 0 0 0 2 6 5 , N M 0 0 1 8 3 8 基因普 通上调, N M 0 0 1 7 8 4基因普遮下调, 其他基因表达无规律 性变化。刘志诚等ml采用R T一 P C R和N o r t h e m B l o t 及放 射免疫分析发现: 针灸对肥胖机体中 枢和外周瘦素和I N S 水平的良性调整作用以及促进下丘脑 O B一R基因表达可 能是

28、针灸纠正瘦素和胰岛素抵抗以及异常的内分泌代谢的 重要机制。头穴透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E T , C G R P水 平有明显良性调节作用; 头穴透刺是通过调节脑出血患者 E T , C G B P 异常水平来达到治疗目 的 3 n 2 分子遗传学技术对于阐明针灸学重要问题的意义 2 . 1 经络实质的研究针灸实质至今尚未清楚。经络 “ 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 经络的实质可能主要表现为 经络脏腑相关研究, 即经络与脏腑间相关的相对特异性。 通过基因芯片测量不同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 判断基因表 达是否具有特异性, 有望解决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如果心经与心脏具有相对特异性, 那么 针刺

29、心 经后, 心脏内 可能会出现某些与针刺心经相关的特异性基因表达; 而且 这种表达只在针刺心经时出现, 这些基因 可能不在其他器 官( 如肝脏等) 中表达。那么可以肯定地认为经脉脏腑相 关是具有相对特异性的 38 。经络辨证是针灸学辨证分型 的重要内容, 而经络实质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经络 辨证的准确性, 进而提高疗效。 此外, 经络 敏感人的 针灸效 果较不敏感的好, 这可能是其基因表达的不同 而经络实质 的研究有助于筛选针灸效果较好的病人, 甚至可以通过改 变针灸效果不好的人的基因表达而提高其针灸的敏感性而 提高疗效。 2 . 2 针刺治疗方法的研究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曰: “ 为 刺

30、之要, 气至而有效。 ” 标幽赋 日: “ 气速至而速效, 气迟 至而不治。 ” 可见, 得 气对于针刺获 得好的疗效是至关重要 的。然而, 得气的实质是什么, 现在还不明了。 如果检测人 体得气前后基因表达差异, 及其在什么脏器或组织的表达, 有利用了解得气的实质。也有利于指导针灸得气。人们对 针刺的补法和泻法争议较大, 有人认为针刺要行补泻手法, 而有人却认为针刺无补泻手法。可以通过检测行补法和泻 法时人体基因表达的差异来研究。如按时开穴法是针灸治 疗的重要方法, 然而其现代的 机理缺不清楚, 是否不同时 辰 人类相应的部位基因表达不同, 以导致此时取相应穴位可 以提高疗效。又如, 穴位的

31、配伍在针灸治疗中起着很重要 的地位, 通 过研究可以 进一步证实哪些穴位在哪些病证起 到较好的作用, 哪些穴位配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 哪些穴位 配伍却起到 拮抗作用。 另外, 如电 针的频率、 针刺的时间 长 短、 针刺的 顺序、 人体机能状态与针灸效应的 关系等, 都可 以通过基因表达来进行分析。针灸学中的许多间题尚未清 楚, 针灸的治疗很多情况下是依靠经验的, 而基因技术的出 现也许利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 优化治疗,提高疗效。 3 针灸学对基因工程可能的促进作用 针灸学也可能对基因工程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测试 人类基因组功能, 主要是对应某类生理现象的不同组合碱 基对

32、上进行蛋白 质复制的内 分泌方面。 可以 在中医 脏腑经 络理论指导及针灸作用下, 观察哪些对应的基因组合被激 活。建立起这样的病证症状 一 基因位点、 治疗手段 一 基因 位点、 免疫措施 一 基因位点等一一对应的组合基因数据库, 对于探清致病病源基因组合和祛病治疗中被激活的基因组 合间的 关系, 以 及从健康保健角度出发的免疫基因级表达 方 式 的 研 究 , 无 疑 是中 医 科 学 史 上 的 一 个新 台 阶 3 9 。 针 灸 在基因转移 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张继峰等 钊将我 国传统的针 刺技术与现代基因 转移技术结合在一起, 创建 了电针 介导的 转基因 方法。 这种方法【.

33、 l 不仅制作简单、 安 全、 有效, 而且可以长期保存, 便于推广使用, 甚至可以用不 同 基因 针携带多种基因, 实现多种基因的同 时转移, 提高和 控制基因转 移的 量。 采用电针介导ANF 基因转移方法, 可 以降低肾 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 携带V E G F 基因, 可以 成功 治疗实验性动脉梗塞病, 促进新生血管生长和侧枝循环的 建 立; 携带乙 肝表面 抗原P re S 基因 免疫B A L B / 。 小鼠, 可 以制 备出 抗肝炎病毒的抗体。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 分子遗传学技术已在针灸学中得到越来越 多的 应用, 并且, l 灸治疗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

34、但目前研究所选用的对象仍然以实验动物为主, 少 见人体试验。人体的经络现象显然不完全等同于动物的, 因此, 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应引起重视。分子遗 传学技术很可能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 万方数据 第2 5 券第1 1 期 2 0 0 7 年 1 1 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A R C H IV E S OF T R A D IT IO N A L C H I N E S E V . I . 2 5No . 1 1 N o v . 20 0 7 用; 也有可能使针灸治疗学中的各种间 题等到阐明 促进针 灸技术的发展及其标准化。而针灸学也可能在人类基因组 功能测试及基因转移方面发挥重

35、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川川3 5 6 李振刚. 分子遗传学概论I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 9 9 0 - 1 卢大儒, 邱信芳, 薛京伦 医学分子遗传学 m 上海: 复旦大 学出版社, 1 9 9 8 : 1 王利, 张学勤, 张勇. 等. 电针对大鼠脑局部缺血再灌流后。 - fo e m R N A表达的影响 .t 中国 针灸,2 0 0 0 ( 4 ) ;2 3 1 - 2 4 3 邹军. 张家维, 赖新生, 等 电针对缺血性中风兴奋性氨基酸、 c - f o s 及细胞凋亡影响 7 . 陕西中K, 2 0 0 2 , 2 3 ( 8 ) : 7 6 0 - 7 6 1 孙忠人,

36、 唐伟 王威, 等. 针刺预处理诱导全脑缺血大鼠海马 C A I 区即刻早期基因。 一 fo a m R N A及其蛋白的表达【 1 . 中 国临床康复, 2 0 0 6 , 1 0 ( 1 9 ) ; 1 2 5 一 1 2 7 马岩珍, 王舒 鲁斌, 等. 醒脑开窍针刺法千预实验性脑梗塞 大鼠 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 J ) . 中国针灸, 2 0 0 1 , 2 1 ( 2 ) : l 盯 一 1 1 2 陈泽斌, 王华 针刺对大鼠 脑组织神经生物学基因表达的研 究【 I . 中国针灸,2 0 0 5 ,2 ,5 ( 8 ) 1 5 7 3 - 5 7 6 余晓妞. 电 针对局灶性缺血

37、大鼠F -蛋白表达的影响 1 . 江 西中医学 院学报 , 2 0 0 5 , 1 7 ( 1 ) ;4 0 邹军, 换新生, 张家维, 等. 电针对缺血性中风细胞凋亡及b c l - 2 , P , 的影响 J . 四川中医,2 0 0 2 , 2 0 ( 8 ) : , 一 I 1 傅立新. 赵建国, 赵成彬. 针刺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不同脑 区及心肌内 皮素. R N A表达的影响 1 . 中国针灸, 2 0 0 6 , 2 6 ( 3 ) ; 2 1 9- 2 2 3 吴焕淦,张必萌, 安广青. 隔药灸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肠 纤维化T C F一 0 及其受体的研究【 J . 江西中医学院

38、学报, 2 0 0 3 , 1 5 ( 1 ) ;3 9 - 4 2 吴焕淦, 刘慧荣, 施茵, 等. 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 IL- I 队IG F 一1 表达影响的研究 1 l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卜 2 0 6 4 , 1 6 ( 6 7 : 5 6 一 动 吴焕淦, 刘慧荣,赵探, 等 隔药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差 异表达基因研究【 J l . 中国针灸, 2 0 0 5 , 2 5 ( 5 ) ; 3 5 9 - 3 6 5 吴焕淦, 卢海滨, 施征, 等 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iN - O S 基因调控机制 J l . 上海针灸杂志,2 0 0 0 , 1 9 增刊;4 8

39、 张进, 陈东风, 李伊为等. 电针内关穴诱导大鼠延髓原癌基 因e - f.表达【 1 l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 0 0 1 , 1 8 ( 2 ) ;1 3 4 - 1 3 6 张私,严洁, 易受乡 等.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窦胆囊收缩素 受体基因 表达的影响 J l . 中国针灸,2 0 0 4 , 2 1 ( 1 0 ) ; 7 1 7 - 7 1 9 易受乡。 阳仁达, 严洁, 等. 针刺足三阳经穴对胃猫膜损伤家 兔生长抑素 受体基因表达影响的比较 J l . 中国针灸, 2 0 0 4 , 2 4 ( 1 1 ) : 7 8 5 - 7 8 8 严洁,黎喜平, 易受乡. 电针对应

40、激性胃薪膜损伤大鼠胃薪 膜肠三叶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1 l . 中国针灸,2 0 0 6 ,2 6 ( 1 ) 石 6一6 8 陆明霞, 于建春, 于涛, 等 针刺对快速老化模型鼠 脑中衰老 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整作用 J l . 中国针灸, 2 0 0 3 ,2 3 ( 1 ) ;4 8 - 5 1 于涛, 于建春,陆明霞, 等 针刺对快速老化小鼠生长因子及 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Ii中国临床康复, 2 0 0 4 ,8 ( 2 2 ) 45 2 8 - 4 5 2 9 【 川付干, 于建春, 丁晓蓉, 等.S A M P I O鼠脑衰老相关基因 H S P 8 6 , H S P 8 4 的表达及

41、针刺影响的研究 1 l . 中国针灸, 2 0 0 6 , 2 6 ( 4 ) ;2 8 3 - 2 8 6 工 2 2 刘存志, 于建春, 韩景献,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 C u Z n S O 6 m “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工 J l . 中国针灸,2 0 0 6 , 2 6 ( 2 ) ;1 2 9一 1 3 2 2 3 王升旭,赖新生, 洪军, 等. 电 针夹脊穴对佐剂关节炎大鼠脊 髓C 一 F O S 基因表达的影响 J l “ 中Eg中医药科技 1 9 9 9 , 6 ( 6 ) :3 5 3 - 3 5 5 2 4 王升旭,赖新生, 何海棠 等. 电针夹脊穴对佐剂关节炎大鼠

42、 脊髓前强啡欣元. R N A表达的影响 J 3 , 中国中医药科技, 1 9 9 6 ,6 ( 1 ) : 1 - 3 2 5 1 东贵荣,东红升, 裴浩. 音乐电针对大鼠脑内C C K . R N A表 达影响的对比 研究【 J l , 针灸临床杂志,2 0 0 5 , 2 1 ( 3 ) : 5 8 - 6 0 2 6 1 闻丽萍, 李建军, 林文注, 等. 士的宁背景下电针对大鼠省储 F .样蛋白表达的影响l i l . 中国中E g o科技, 2 0 0 1 , 8 ( 2 ) 6 5-6 6 2 7 1刘志诚, 孙风氓,赵东红 等. 针刺对肥胖大鼠瘦素水平和瘦 素受体基因表达的作用

43、【 J 3 . 中国针灸, 2 0 0 3 ,2 3 ( 7 ) ; 4 1 2- 41 6 2 8 1 孙志, 张中成, 马丽, 等. 针刺对肥胖大鼠下丘脑神经肤Y基 因表达的 影响l i l , 中国临床康复,2 0 0 6 ,1 0 ( 1 5 ) : 1 3 5一 1 3 8 2 9 1谢芳, 梁勋厂, 吴红金, 等. 电针“ 内关” 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 心肌c 一 1w基因表达的影响 J 中国针灸, 2 0 0 5 ,2 5 ( 5 ) : 3 5 5 - 3 5 8 3 0 1 萨仁, 王富春, 池岛乔. 针灸治疗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对肿瘤 坏死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l i l . 针刺研

44、究,2 0 0 4 , 2 9 ( 2 ) : 1 4 0 一1 4 4 3 习张志英,余安胜 严振国. 电针对脊髓损伤早期b c l - 2 . R N A 及蛋白 表达的影响l i l . 中国针灸,, 2 0 0 3 , 2 3 ( 8 ) :4 7 3 - 4 7 6 3 2 3刘胜,周文华,刘惠芬, 等. 针灸“ 肾俞 穴对吗啡依赖大民戒 断反应和成瘾脑区神经元活动的影响l i l , 中国针灸, 2 。 ”, 2 4 ( 1 1 ) : 8 0 5 一 8 0 8 3 3 张霆钓,高翠华, 郭莹, 艾灸对多药抗药基因产物P 一17 0糖 蛋白功能的影响 J . 针朝研究, 1 9

45、9 4 , 1 9 ( 2 ) :6 9- 7 1 3 4 王米渠,杨丽萍, 陈聪, 等. 肾阳虚骨关节炎个案与1 3 个免 疫基因的初步研究一 辨证论治的个体化医学及分子疗效评 定方法探试 7 l辽宁中医杂志,2 0 0 5 ,3 2 ( 1 ) : 1 1 一 1 4 1 3 5 杨丽萍, 王明臣, 王米渠, 等. 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针灸对肾阳 虚证骨关节炎患者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晌仁 I . 辽宁中医 杂志, 2 0 0 6 ,3 3 ( 3 ) :2 5 7 - 2 5 8 3 6 刘志诚, 孙风氓,赵东红, 等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痰素和胰岛 素抵杭的影响研究 1 1 . 中医药学刊, 2

46、 0 0 3 ,2 1 ( 1 ) :4 0 - 4 3 3 7 鲍春龄, 东红开,东贵荣, 等. 头穴透刺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 血患者血浆 E T , C C R P的影响 7 3 . 中国针灸夕0 0 5 , 2 5 ( 1 0 ) :7 17 - 7 1 9 3 8 1 张发宝, 李欣梅,周逸平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F,药研究中的 应用 1 l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 0 0 1 ,2 1 ( 3 ) :5 7 - 5 9 3 9 卢六沙. 从经络的液晶体液模型到针刺的基因位点调控 1 . 中国针灸, 2 0 0 1 , 2 1 ( 1 0 ) : 6 0 3 - 6 0 5 4 0 张继峰, 秦阳 君, 付爱华, 等. 电针介导的基因转移【 1 . 中国 科学( C辑) , 1 9 9 9 ,2 9 ( 1 ) :8 7 叫8j0l0j 1 1 7 1 2 lal4 1 5 1 6 1 17 中华中医药 2 1 19 学刊 2 0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