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环磷酰胺和环孢素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701746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0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外环磷酰胺和环孢素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外环磷酰胺和环孢素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外环磷酰胺和环孢素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体外环磷酰胺和环孢素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体外环磷酰胺和环孢素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外环磷酰胺和环孢素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外环磷酰胺和环孢素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1 6 1 中 华风湿病学杂志2 0 0 6 年3 月第1 0 卷第3 期C h i n J R h e u m a t o l , M a r c h 2 0 0 6 , V o l 1 0 , N o . 3 n o s t i c c r i t e r i a f o r a n k y l o s i n g s p o n d y l i t i s : a p r o p o s a l f o r m o d i f i c a - t i o n o f t h e N e w Y o r k c r i t e r i a . A r t h r i t i s R h

2、e u m , 1 9 8 4 , 2 7 : 3 6 1 一 3 6 8 . B e rn e l o t M o e n s H J , v a n d e r L a a r M A , v a n d e r K o r s t J K C o m p a r is o n o f t h e s e n s it i v i t y a n d s p e c i fi c i t y o f t h e 1 9 5 8 a n d 1 9 8 7 c r i t e r i a f o r r h e u m a t o i d a rt h r i t i s . J R h e

3、 u m a t o l , 1 9 9 2 , 1 9 : 1 9 8 - 2 0 3 . R e e c e R J , C a n e t e J D , P a r s o n s WJ , e t a l . D i s t i n c t v a s c u l a r p a t - t e rns o f e a r l y s y n o v i t i s i n p s o r i a t i c , r e a c t i v e , a n d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 t i s . A rt h r i t i s R h

4、 e u m , 1 9 9 9 , 4 2 : 1 4 8 1 一 1 4 8 4 . V e a l e D J , R e e c e R J , P a r s o n s W, e t a l . I n t r a - a rt i c u l a r p r i m a t i s e d a n t i - C D 4 : e f f i c a c y i n r e s i s t a n t r h e u m a t o i d k n e e s , a s t u d y o # c o m - b i n e d a rt h r o s c o p y , m

5、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 , a n d h i s t o l o g y . A n n R h e u m D i s , 1 9 9 9 , 5 8 : 3 4 2 - 3 4 9 . B u c k l e y C D , A m f t N , B r a d f i e l d P F , e t a l . P e r s i s t e n t i n d u c t i o n o f t h e c h e m o k i n e r e c e p t o r C X C R 4 b y T G F -

6、b e t a 1 o n s y n o v i a l T c e l l s c o n t r i b u t e s t o t h e i r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w i t h i n t h e r h e u m a t o i d s y n - o v i u m . J I m m u n o l , 2 0 0 0 , 1 6 5 : 3 4 2 3 - 3 4 2 9 . 黄烽. 应正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强直性病变的研究. 中华风湿 病学杂志, 2 0 0 0 , 4 : 6 1 - 6 3 A r c h e r J R , K e a

7、t A C . A n k y l o s i n g s p o n d y l i t i s : t i m e t o f o c u s o n a n k y l o s i s . J R h e u m a t o l , 1 9 9 9 , 2 6 : 7 6 1 - 7 6 4 . 赵绵松, 黄烽. 骨形成蛋白 在骨关节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 究进展. 中 华风湿病学杂志 , 2 0 0 3 , 7 : 5 5 0 - 5 5 3 . V a n B e u n i n g e n H M , G l a n s b e e k H L , v a n d e r K r

8、a a n P M , e t a l . D i f - f e r e n t i a l e f f e c t s o f l o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B M P - 2 o r T G F - b e t a 1 o n b o t h a rt ic u l a r c a rt i l a g e c o m p o s it i o n a n d o s t e o p h y t e f o r m a t i o n . O s t e o a r t h r i t i s C a r t i l a g e , 1 9 9

9、8 , 6 : 3 0 6 - 3 1 7 . F e r g u s o n C M , M i c l a u T , H u D , e t a l . C o m m o n m o l e c u l a r p a t h w a y s i n s k e l e t a l m o r p h o g e n e s i s a n d r e p a i r . A n n N Y A c a d S c i, 1 9 9 8 , 8 5 7 : 3 3 - 4 2 ( 收稿日 期: 2 0 0 5 - 0 9 - 2 0 ) ( 本文编辑: 葛虹) 体外环磷酞胺和环抱素A对

1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细胞因子释放及T h 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 姜玉章季晓辉李玉 峰苏定雷 李元媛 【 摘 要】 目 的 探讨环磷酞 胺( C T X ) 和 环抱素A ( C s A )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 L E ) 患者外周血单个 核细 胞( P B M C s ) 的 干 扰素( I F N ) - y 、 白 细 胞 介素( I L ) - 1 0 , , 干 扰素 诱生 肤( I P ) - 1 0 和I L - 1 2 分泌 水平 和T 亚 群细胞的影响。方法 1 6 例不同S L E 疾病活动指数( S L E D A I ) 的S L E 患者和1 2 名正常对照的P B

11、M C s 分 空白 孔、 植物血凝素( P H A ) 刺激孔、 P H A + C s A 孔、 C s A 孔、 P H A + C T X 孔、 C T X 孔行体外细胞培养,应用酶联 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和 P B M C s 培养 上清I F N - y , I L - l 0 , I L - 1 2 P 4 0 + P 7 0 和I P - 1 0 分泌水平。 同 时, 对1 0 例重 度活动的S L E 患者和6 名正常对照的P B M C s , 采用上述给药方案体外培养后, 利用三 色流式细胞术检测 C D 4 “ I F N - y I L - 1 0 T 细 胞、 C D

12、 4 I F N - y I L - 1 0 - T 细 胞和C D 4 I F N - y I L - 1 0 T 细 胞的 百 分率。结果 与 对照 组相比, S L E 患者血清 及P B M C s 培 养中I F N J y , I L - l 0 , I L - 1 2 和I P - 1 0 水平不同 程度 增高,同 时P B M C s 中 表 达C D 4 I F N - y I L - 1 0 T 细胞、 C D 4 I F N - 丫 I L - 1 0 - T 细胞和C D 4 I F N - 丫 I L - 1 0 T 细胞比 例明显增高( P 1 5 分为重度活动期。

13、除1 例S L E 患者为男性, 年龄2 8 岁以外, 其余2 5 例均为女性, 年龄1 3 - 5 5 岁, 平均( 2 7 土 8 ) 岁。1 8 名正 常对照者来源于 健康献 血者, 均为女性, 年龄2 2 - 3 9 岁, 平均 ( 3 1 土 8 ) 岁。 其中1 6 例S L E 患者、 1 2 名对照者为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 E L I S A ) 对照, 1 0 例S L E患者、 6 名对照者为流式细 胞术又 寸 照。 1 .2 试剂来源 F i c o l l 分离液购自上海华精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C T X ( 1 .0 留 支) 购自S i g m a 公司( 批号0

14、9 1 K 1 1 7 6 ) , tr 用前用R P M I 1 6 4 0 溶解。 C s A ( 5 m g / 支) 购自S i g m a 公司( 批号0 9 3 K 4 0 2 0 ) , 临用前用无水乙 醇溶解。 植物血凝素( P H A ) 购自 广州生物制 品 公司, 用R P M I 1 6 4 0 配 成浓度为1 m g / m l 的 工作 液。 儿 一 1 0 , I L - 1 2 P 4 0 + P 7 0 , I F N - , 试剂盒( A B C - E L I S A法) 由法国D i a - c l o n e 公司提供( 批号分别为1 0 1 0 -

15、2 4 T , O P 4 0 - 1 0 , 1 2 0 0 - 2 9 ) 0 I F N - y 检测试剂盒E L I S A 购自 法国D i a c l o n e 公司( 批号1 0 1 0 - 2 4 T , O P 4 0 - 1 0 , 1 2 0 0 - 2 9 ) o I P - 1 0 检测试剂盒购自 美国D R 公 司( 批号2 0 0 4 0 7 0 1 0 5 ) 。流式相关试剂均购自e R i o s c i e n c e 公 司。 1 .3 实验方法 1 .3 . 1 P B M C s 分离培养: 采集患者肝素抗凝血1 0 m l , 轻轻铺 于F i c

16、 o l l 分离液 上( 抗凝血与分离液体积比 为2 : 1 ) , 2 3 0 0 r / m i n 离心2 0 m i n , 吸出中间细胞层( 即P B M C s ) , 用R P M I 1 6 4 0 培 养液( 含1 0 % 胎牛血清, 青霉素1 0 0 U / m l , 链霉素1 0 0 U / m l ) 调整细 胞浓度为1 x 1 0 6/ m l , 加于2 4 孔培养板中, 每孔1 m l 细 胞悬液。将每位患者细胞悬液分为空白孔、 P H A刺激孔、 P H A + C T X孔、 P H A + C s A 孔、 C T X孔和C s A 孔共6 孔, 在不同

17、 孔中 加人 相应 试 剂, 使C T X 终浓度为1 6 0 V g / m 1 , C s A 终浓度 为1 2 0 n g / m l , P H A 至 终浓度为1 0 h ,g / m l , 空白 孔加人相应量 的R P M I 1 6 4 0 培养液。 将细胞置于3 7 , 9 5 % 湿度, 5 % C O , 培养箱中 培养4 8 h 后, 1 5 0 0 r / m i n 离心5 m i n , 收集上清, 分 装并分别标记后置一 8 0 冰箱中冻存备检。 1 . 3 . 2 A B C - E L I S A法检测血清及相应患者P B M C s 培养上清 中 的I L

18、 - l 0 , I F N - y , I L - 1 2 P 4 0 + P 7 0 , I P - 1 0 水平: 具 体 操作 见 试剂盒说明书。 1 . 3 .3 抗I F N - , 和抗I L - 1 0 的C D 4 T 亚群细胞检测: 应用三 中 华风湿病学杂志2 0 0 6 年3 月第1 0 卷第3 期C h i n J R h e u m a t o l , M a r c h 2 0 0 6 , V o l 1 0 , N o . 3 1 6 3 色流式细胞仪( E P I C S X L ) 检测。 1 .4 统计学分析 S L E组与对照组的不同药物刺激组间差异运用

19、 S P S S 1 0 .0 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同一组内 各项与自 发产生项( 即空 白 孔) 行配对计量资料t 检验分析。 2 结果 2 . 1 不同S L E D A I 的S L E患者和和正常对照的血清中4 种 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见表t o 2 .2 C T X和C s A对S L E 患者和正常对照P B M C s 培养上清 中4 种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见表2 0 表1 不同S L E D A I 的S L E 患者和正常对照的 血清中4 种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x * s )p g 1 m l 组别 对照组 S L E 组 S L EDAI - - 5 例数I

20、F N - -y I L -1 0 6 . 7 1 1 . 9 I L -1 2I P -1 0 1 21 0 1 65 3 11 0 5 1 5 1 2 1 1 3 2 0 1 6 “ 4 . 3 1 1 . 5 6 . 5 1 1 . 6 1 2 . 7 1 8 . 0 1 4 . 7 1 8 . 4 “ 1 3 1 4 1 9 1 1 3 “ 3 8 1 2 6 “ 6 3 1 2 7 巧6 1 2 0 1 7 0 1 1 9 “ 1 7 5 1 1 4 “ 1 9 2 1 3 “ 月月呀气甘 士土士 U刃Jn己 注: 与组内自 发产生项比 较P 1 5 C T X- / C s A -

21、 1 2 3 . 4 1 2 . 0 4 . 9 1 3 . 8 6 . 3 士 4 . 0 6 2 . 1 1 2 7 . 0 3 0 . 1 士 1 9 . 7 3 8 . 1 1 2 4 . 0 7 . 2 1 6 . 9 1 6 . 7 1 2 5 . 9 2 0 . 9 1 3 6 . 7 3 5 . 5 1 2 3 .7 “ 3 5 . 5 1 2 7 .6 3 5 . 8 土 3 2 . 8 1 1 . 3 1 2 . 5 1 2 . 3 1 2 . 3 1 3 . 7 1 2 . 4 2 ,6 . 8 1 6 . 8 巧. 6 1 2 . 8 1 6 . 2 1 3 3 . 6

22、 . 2 1 2 . 0 2 . 9 1 1 . 7 5 . 0 1 0 . 6 2 6 . 1 1 0 石. 1 8 . 1 1 4 . 5 2 1 . 7 1 7 刀 6 5 1 4 2 4 0 1 1 0 “ 6 8 1 2 2 “ 6 . 3 1 4 . 4 1 6 . 3 1 1 3 . 9 2 8 . 2 11 . 2 3 4 . 7 1 0 . 9 3 8 . 5 1 2 2 . 2 4 5 . 6 1 2 2 名 1 1 . 6 士 0 . 42 7 . 2 1 3 . 4 1 4 . 5 1 2 . 1 1 6 . 0 11 . 0 1 7 . 0 1 2 . 8 2 0 .

23、 7 1 1 . 0 1 2 .4 1 7 . 5 “1 4 2 . 0 11 0 8 . 6 “ 6 5 . 2 1 5 8 . 1 7 0 . 2 1 4 0 . 1 1 1 7 1 7 0 3 1 士 1 5 7 8 1 5 0 “ 1 0 5 1 9 02 6 . 5 士 2 5 . 22 6 . 7 11 1 . 6 6 . 7 土 3 . 7 7 . 9 1 4 . 2 5 6 1 2 8 “ 8 3 1 7 0 4 6 . 7 1 4 1 . 2 5 7 .9 1 3 7 .4 2 2 6 . 9 1 1 0 8 . 6 1 1 6 5 . 8 1 1 0 7 . 5 0 2 0

24、 2 . 6 1 1 0 3 . 5 0 1 8 . 4 1 1 . 7 1 4 . 7 1 3 . 6 1 8 . 1 1 6 . 8 1 7 . 2 1 2 .9 2 8 . 5 1 1 9 . 1 “ 2 3 . 8 1 1 3 . 1 2 . 7 1 9 . 8 “ 1 . 0 1 8 . 8 “ 3 8 0 . 5 1 9 7 . 7 1 2 8 6 . 5 1 1 0 0 . 1 “ 2 8 6 . 7 1 8 4 . 8 “ 1 1 4 1 5 3 “ 2 7 1 1 0 7 8 1 5 4 1 1 2 2 1 6 2 5 4 1 3 7 1 1 0 1 1 6 0 “ 1 6

25、6 . 7 1 9 3 . 2 “ 1 2 9 . 9 1 7 8 2 # 8 4 . 5 1 8 5 3 3 4 1 . 3 1 1 7 7 . 3 1 1 9 . 3 1 6 . 8 3 1 . 6 1 9 名. 3 6 4 . 4 士 2 4 5 . 9 “ 1 7 . 7 1 5 . 8 1 2 0 . 7 土 7 .5 “ 3 2 7 .9 士 1 5 9 .2 “ 2 3 4 士 1 1 . 0 “ 2 6 . 6 1 1 9 . 8 C s A+ C Tx+ 1 8 . 1 1 8 .4 “ 4 6 8 . 8 1 6 7 . 0 1 1 8 . 6 1 5 . 8 “ 4 8

26、4 . 1 1 5 8 . 8 1 3 4 . 2 1 1 7 . 8 “ 4 7 4 . 8 1 7 1 . 9 1 1 4 1 1 7 5 “ 7 4 1 6 0 “ 8 8 1 5 8 “ 1 8 4 1 5 1 “ 1 0 7 1 3 9 “ 1 5 0 1 6 8 “ 2 6 1 . 1 1 4 1 9 . 3 3 0 7 . 1 1 3 1 7 . 0 “ 3 2 2 . 4 士 3 7 7 . 2 “ 7 8 1 . 7 1 2 0 1 . 0 “ 7 5 7 . 0 1 1 9 3 . 7 “ 5 4 7 . 8 1 1 2 6 . 2 “ 2 3 . 6 1 4 . 5 “

27、1 7 . 8 1 3 . 8 2 3 . 6 1 4 . 5 “ 4 5 . 7 1 8 .2 2 4 .4 1 4 . 2 “ 2 8 . 7 1 3 . 2 “ 2 . 3 注: 与同 一 组内自 发产生 项比 较P 1 5 时, C s A 和C T X反而促进静息状态和活化状态下I F N - , 的分泌。 因此 认为, 中、 重度S L E 患者I F N - y 水平与S L E 的活动性呈正相 关。 这可从M R L - l p r A p r 和M R L . Y a a S L E 模型鼠 中 得到证实, 狼疮鼠I F N - y 水平异常增高 U , 同时与G e r e

28、 z 等7 l报道的S L E 患者中I F N - , 表达增高相符。 I L - 1 0 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 子, 其对循环和静止的免 疫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均有潜在的作用, 这使它成为 机体免疫 调节和防御的重要效应分子, 但近来研究认为其主要介导抑 制功能。 因 此I L - 1 0 的 作用可能比 较复杂, 仅将其看作免疫抑 制剂和抗炎剂可能过分简单化。体外实验观察到, 在静息状 态和活化状态下, C s A 和C T X 均可抑制P B M C ; 分泌I L - 1 0 , 且C s A的抑制作用优于C T X 。 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将I L - 1 0 视 为免疫调节剂, 而不是免

29、疫抑制剂可能更适当。 I L - 1 0 可诱导 调节性T细胞( T r ) 形成, 发挥免疫调节18 1 , 此与T r l ( C D 4 T r 亚型) 发挥作用有关。 I L - 1 2 为由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产生的 I L - 1 2 P 7 0 异二聚 体, 其由P 3 5 和P 4 0 组成。 P 4 0 亚单位是独 立的, 受I L - 1 2 P 7 0 调节, P 4 0 与S L E D A I 积分正相关, 与C 3 水平呈负相关9 。 在5 1 5 时, C s A和 C T X 均促进静息 状态下I L - 1 2 的 分泌, 而对P H A 刺激活化

30、状 态下的P B M C s 分泌I L - 1 2 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C T X 的抑制作用强于C s A o I P - 1 0 是趋化因子( C X C ) 类谷氨酸一 亮氨酸一 精氨酸 ( E L R ) 亚 族趋化因 子 之 一, 主 要来 源于 活 化的 成 纤维细 胞等多 种细胞。 I P - 1 0 选择性作用于表达其受体( 即C X C R 3 ) 的细胞、 活化的T 细胞, 在炎症性皮肤病和自 身免疫病的发生、 发展 中 起重要作用。 在本研究中, S L E 患者血 清中的I P - 1 0 水平与 S L E D A I 无明显相关性。 但也有不同的 报道,

31、F u j ii 等 10 1观察到 2 2 例 S L E中I P - 1 0 未见升高。体外实验可见 I P - 1 0 随着 S L E D A I 增大, I P - 1 0 浓度总体上升高, 且与C s A + P H A , P H A 及静息状态项两者之间经统计分析具相关性( P 1 0 时, I F N - y 项合成和释放水平与P H A 项有统计学意义, I L - 1 2 的 合成和 释放和部分P H A参与项有统计学意义。这与G o m e : 等u 报 道不同, 可能因部分患者已经过初步抗炎治疗和使用不同刺 激剂作用P B M C s 等原因。 另外, 我们还研究了体

32、外C T X和C s A对6 例对照和1 0 例重度活动性S L E 患者不同T 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 对照 组中, 静 息 状 态 下, 与C T X 相反, C s A 抑 制C D 4 I F N - 丫 I L - 1 0 一 和C D 4 I F N - 丫 I L - 1 0 T 亚 群细 胞比 例的 升 高, 而 促 进 C D 4 I L - 1 0 I F N - y T 细 胞 亚 群比 例的 升 高 。 在 活 化 状 态 下, 可 见相似的现象。 S L E 组, 在静息状态下, C s A和C T X 均显著抑 制C D 4 I F N - y I L -

33、1 0 - T , C D 4 I F N 一 , - I L - 1 0 T 和C D 4 I F N 一 丫 I L - 1 0 T 亚群细胞的比 例( P 0 .0 5 ) , 且C T X的 作用优于C s A ; 与之相反, 在活化状态下, C s A的抑制作用强于C T X ;而在 C D 4 I F N - 丫 I L - 1 0 T 亚群细胞中, 虽经P H A刺激, 各处理项 比 例均未见明显上升( P 0 .0 5 ) , 此与E L I S A法检测结果相似。 通过体外实验, 我们认为S L E 体内4 种细胞因子均存在 程度不同的异常高表达, T h l 型细胞因子和T

34、 h 2 型细胞因子 均可能以不同角度参与了S L E 发病的病理机制。P H A促进 I L - 1 2 释放, 且P H A协同C T X 作用更强。中、 重度S L E 患者 I F N - , 水平与S L E的活动性呈正相关。I L - 1 0 作为一独立因 素, 其水平与疾病的活动性无直接相关性, 因而将其视为免 疫调节剂可能更适当。 与C s A相反, C T X 刺激I P - 1 0 释放, 初 步为临床常规使用 C T X治疗 S L E . 但 I P - 1 0 水平居高不下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 0 0 6 年3 月第 1 0 卷第3 期C h i n J R h e

35、 u m a t o l , M a r c h 2 0 0 6 , V o l 1 0 , N o . 3 1 6 5 供了实验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V i a l l a r d J F , P e l l e g r i n J L , R a n c h i n V , e t a l . T h l I L - 2 , i n t e r f e r - o n - g a m m a ( I F N - r ) a n d T h 2 ( I L - 1 0 , I L - 4 ) c y t o k i n e p ro d u c t i o n b y p e r i

36、p h e r a l b l o o d m o n o n u c l e a r c e l l s ( P B M C s ) f r o m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y s t e m ic l u p u s e ry t h e m a t o s u s ( S L E ) . C l i n E x p I m m u n , 1 9 9 9 , 1 1 5 : 1 8 9 - 1 9 5 . 2 S p e t i e D N , T a n g Y , R o v i n B H , e t a l . M y c o p h e n o l

37、a t e t h e r a p y o f S L E m e m b r a n o u s n e p h r o p a t h y . K i d n e y I n t , 2 0 0 4 , 6 6 : 2 4 1 1 - 2 4 1 5 . 3 P e t r o v i c R , S t o j a n o v i c R , N o v i c i c - S a s i c D , e t a l . T h e r a p y o f I n p u s n e p h r i t i s w i t h s t a n d a r d t h e r a p e

38、u t i c p r o t o c o l s a n d C y - c l o s p o r i n e . S r p A r h C e l o k L e k , 2 0 0 2 , 1 3 0 : 1 3 - 1 8 4 C o n t r e r a s G , P a r d o V , L e c l e r e q B , e t a l . S e q u e n t i a l t h e r a p i e s f o r p r o l if e r a t i v e l u p u s n e p h r it i s . N e w E n g l J

39、M e d , 2 0 0 4 , 3 5 0 : 9 7 1 - 9 8 0 . 5 苏定雷, 李元媛, 王慧娟, 等. 霉酚酸对2 1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T h 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 学 报( 自 然 科学 版 ) , 2 0 0 4 , 2 4 : 3 6 8 - 3 7 0 . 6 B a r a n J , K o w a l c z y k D , O z b o M , e t a l . T h r e e - c o l o r fl o w c y t o m e t ry d e t e c t i o n o f i n t r a c

40、e l l u l a r c y t o k i n e s i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m o n o n u - c l e a r c e l l s :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p h o r b o l m y r i s t a t e a c e t a t e - i o n - o m y c i n a n d p h y t o h e m a g g l u t i n i n s t i m u l a t i o n . A m S o c f o r M i c

41、r o b i - o l , 2 0 0 1 , 8 : 3 0 3 - 3 1 3 . G e r e z L , S h k o l n i k T , H i r s c h m a n n 0 , e t a l . H y p e r i n d u c i b l e e x - p r e s s i o n o f i n t e r f e ro n - g a m m a g e n e a n d i t s s u p p r e s s i o n i n s y s - t e m i c l u p u s e ry t h e m a t o s u s .

42、C l i n E x p I m m u n o l , 1 9 9 7 , 1 0 9 : 2 9 6 - 3 0 3 . C r i s p i n J C M a r t i n e z A , A l c o c e r - V a r e l a J . 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r e g u - l a t o ry T c e l l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t h s y s t e m i c l u p u s e r y t h e m a t o s u s . J A u t n i m m u n

43、, 2 0 0 3 , 2 1 : 2 7 3 - 2 7 6 . L a u w e ry s B R , v a n S n i c k J , H o u s s i a u F A . S e r u m I L - 1 2 i n s y s - t e m i c l u p u s e r y t h e m a t o s u s : a b s e n c e o f P 7 0 h e t e r o d i m e r s b u t p r e s e n c e o f P 4 0 m o n o m e r s c o r r e l a t i n g w i t

44、 h d i s e a s e a c t i v i t y . L u - p u s , 2 0 0 2 , 1 1 : 3 8 4 - 3 8 7 . F u j i i H , S h i m a d a Y , H a s e g a w a M , e t a l . S e r u m l e v e l s o f a Th1 c h e m o a t t r a c t a n t I P 一 1 0 a n d T h 2 c h e m o a t t r a c t a n t s , T A R C a n d M D C , a r e e l e v a t

45、 e d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y s t e m i c s c l e ro s i s . J D e r m a t o l S c i , 2 0 0 4 , 3 5 : 4 3 - 5 1 . G o m e z D , C o r r e a P A , G o m e z L M , e t a l . T h l / T h 2 c y t o k i n e s i n p a - t i e n t s w i t h s y s t e m i c l u p u s e r y t h e m a t o s u s : i s

46、t u m o r n e c ro s i s f a c t o r a l p h a p r o t e c t i v e . S e m i n A r t h r i t i s R h e u m , 2 0 0 4 , 3 3 : 4 0 4 - 4 1 3 . ( 收稿日 期: 2 0 0 5 - 0 1 - 0 5 ) ( 本文编辑: 葛虹) 作 者 编 者 读 者 关于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 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 的, 不加评论的解释, 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 容的短文。 摘要应具有自 明性和独立性, 并拥有与一次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

47、的信息。 通常中文文摘以不超过4 0 0 字为宜。 应以 第三人称 的语气书写。不要使用“ 本文” 、 “ 作者” 、 “ 我们” 等作为陈述的主语。 摘要一 律采 用四 要素 式, 即: 目 的( o b j e c t iv e ) : 简要 说明 研究的目 的, 说明 提出问 题的 缘由, 表明 研究的 范围 和重 要 性。 方法( m e t h o d s ) : 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 使用了什么材料和方法, 如何分组对照, 研究范围及精确程度, 数据是如何取得 的, 经何种统计学方法处理。 结果( r e s u l t s ) : 简 要列出研究主要结果和数据, 有什么新发现, 说明其价值及局限。 叙述要具体、 准 确。 并需给出结果的置信值、 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 结论( c o n c l u s i o n ) : 简要说明 经验证、 论证取得的正确观点 其理论价 值或应用价值, 是否可推荐或推广等。 英文 摘要的内容与中 文摘要的内 容大体相一致, 英文摘要四 要素的 小标题应根据实际 情 况确定单复数。 在英文摘要内 容前仍需附英文文题、 作者单位( 包括邮政编码) 及作者姓名。 中、 英文摘要具体书写格式同 前。敬请广大读 者、 作者周知, 并遵照此要求投稿, 力求杂志更加规范化、 标准化。 本刊编辑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