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704030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3.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 B / T 1 8 3 4 1 一 2 0 0 1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f s u r v e y f o r g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e x p l o r a t i o n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矿产勘查中平面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 地形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 地质勘探工 程测量以及地图制图与复制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质矿产勘查专业进行控制测量、 1 : 1 0 0 0 - 1

2、: 5 0 0 0比例尺地形测量及地质勘探 工程测量, 并可供相应精度的矿山设计及生产利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 T 5 7 9 1 -1 9 9 3 1 , 5 0 0 0 , 1: 1 0 0 0 0 地形图图式 G B 6 9 6 2 -1 9 8 6 1 , 5 0 0 , 1 , 1 0 0 0 , 1 , 2 0 0 0 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 B / T 7 9 2 9 -1 9 9 5 1,

3、 5 0 0 , 1 : 1 0 0 0 , 1 : 2 0 0 0 地形图图式 G B 7 9 3 0 -1 9 8 7 1 : 5 0 0 , 1 : 1 0 0 0 , 1 : 2 0 0 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 B 7 9 3 1 -1 9 8 7 1 = 5 0 0 , 1 : 1 0 0 0 , 1 : 2 0 0 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 B 1 2 8 9 8 -1 9 9 1 国家三、 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 B / T 1 3 9 7 7 -1 9 9 2 1 , 5 0 0 0 , 1 : 1 0 0 0 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 B / T

4、 1 3 9 8 9 -1 9 9 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 B / T 1 3 9 9 0 -1 9 9 2 1 , 5 0 0 0 , 1 1 0 0 0 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 B 1 4 8 0 4 -1 9 9 3 1 , 5 0 0 , 1 , 1 0 0 0 , 1 , 2 0 0 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 B 1 4 9 1 2 -1 9 9 4大比 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G B / T 1 5 6 6 0 -1 9 9 5 1 : 5 0 0 0 , 1 : 1 0 0 0 0 , 1 : 2 5 0 0 0 , 1 : 5 0 0 0 0 ,

5、 1 : 1 0 0 0 0 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 代码 G B / T 1 5 6 6 1 -1 9 9 5 1 : 5 0 0 0 , 1 : 1 0 0 0 0 , 1 : 2 5 0 0 0 , 1 0 5 0 0 0 0 , 1 c 1 0 0 0 0 0 地形图航空摄影 规 范 G B 1 5 9 6 7 -1 9 9 5 1 , 5 0 0 , 1 , 1 0 0 0 1 1 , 2 0 0 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G B 5 0 0 2 6 -1 9 9 3 S程测量规范 C H 2 0 0 1 -1 9 9 2 全球定位系统( G P S ) 测量规范 D Z

6、/ T 0 1 5 3 -1 9 9 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3 总则 3 . 1 一般规定 3 . 1 . 1 本标准取两倍中误差为最大误差。 国家质A技术监督局 2 0 0 1 一 0 3 - 1 9批准2 0 0 1 一 1 0 一 0 1实施 G B / T 1 8 3 4 1 -2 0 0 1 3 . 1 . 2 在满足本标 准成果成图精 度的前提下 , 可采用本标准未列人的新技术、 新方法 , 但应在项 目设计 书中明确规定。 3 . 1 . 3 测量工作开始前, 应根据任务要求, 充分收集、 分析测区有关资料, 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制定经 济合理的技术方案, 编写技术设计书。作

7、业过程中应加强内、 外业的质量检查。工作结束后应编写测区 技术总结, 及时组织对成果、 成图的检查验收, 并做好测绘成果的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 3 . 1 . 4 为了便于本标准的贯彻执行, 各有关测绘单位可结合具体情况, 根据本标准所定的基本原则和 精度要求, 制定本单位使用的作业细则或补充规定。 3 . 2 3 . 2 带 。 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 1 9 8 0 西安坐标系, 亦可采用 1 9 5 4 年北京坐标系, 高斯正形投影, 统一 3 。 分 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 2 . 5 c m / k m时, 可依次采用: a ) 投影于高斯平面上的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8、; b ) 投影于测区平均高程面或任意高程面上的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当测区面积小于 5 0 k m 2 且无发展远景时, 可直接在平面上计算。 3 . 2 . 2 高程控制采用 1 9 8 5 国家高程基准, 困难地区可采用 1 9 5 6 年黄海高程系或暂用独立高程系。当 采用独立高程系时, 应尽量与国家高程基准联测。 3 . 2 . 3 当扩建控制网时, 为了 保持成果成图的连贯性, 一般应采用原有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3 . 3 地形图的基本要求 3 . 3 . 1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地形图按 4 0 c m X 5 0 c m或 5 0 c m X 5 0 c m的矩形

9、或正方形分幅。 地形图图幅以图廓西南角纵、 横坐标值公里数编号 , 取至 0 . 1 k m, 如 4 1 5 1 . 0 -5 5 6 . 5 . 带状或小面积测区, 可按测区统一顺序进行编号。 1 : 5 0 0 0 比例尺测图面积大于 5 0 k m ” 时, 其图幅的分幅和编号按 G B / T 1 3 9 8 9 的规定。 3 . 3 . 2 地形类别 地形图的地形类别按图幅范围内绝大部分的地面倾角划分, 规定见表 1 , 表 1 地形类别 地面倾角 3 . 3 . 3 基本等高距 2 5 基本等高距依据地形类别划分 , 规定见表 2 。 一幅图内一般只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不能显示

10、地貌特征时, 应加测间曲线, 必要时可再加测助曲线。 表 2 当基本等高距 比例尺 基本等高距 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1:1 0 000. 51 .01 . 02 . 0 1:2 0 0 01 . 01 .02 . 0 ( 2 . 5 )2 . 0 ( 2 . 5 ) 1:5 0 001 . 02 . 0 ( 2 . 5 )5 . 05 . 0 注: 当所测制的基本比 例尺地形图 需缩小编绘时, 可以使用表2 中括号内的基本等高距。 3 . 3 . 4 地形图的精度 3 . 3 . 4 . 1 图上地物点对邻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平地、 丘陵地不超过图上 0 . 6 m m; 山地、

11、 高山地不超过0 . 8 m m, G B / T 1 8 3 4 1 -2 0 0 1 3 . 3 - 4 . 2 图上等高线插求高程点对邻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表 3 的规定。 当采用 0 . 5 m等 高距时, 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 0 . 2 5 m. 表 3等高距 地形类别 高程中误差 平地 1 / 3 丘陵地 1 / 2 高山地 3 . 3 . 4 . 3 困难地区( 大面积的森林、 沙漠、 戈壁、 沼泽等) 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按 3 . 3 . 4 . 1 放宽 0 . 5 倍, 高程中误差按表 3 放宽 0 . 5 倍。 特别困难地区, 无法按本标准规定的正常方法施测

12、时, 其成图精度及 施测方法可结合测区具体情况拟定技术规定, 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 4 平面控 制测A 4 . 1 一般规定 4 . 1 . 1 平面控制点是地形测量及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基础, 因此必须具有足够的精度及密度, 以满足 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和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需要。 4 . 1 . 2 平面控制网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 G P S ) 测量、 三角测量、 边角组合测量和导线测量。 测量方法的 选择应根据测区面积、 测图比例尺及矿区发展远景等因地制宜, 做到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确保质量、 长 期适 用。 4 . 1 . 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一般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 分级布网的

13、原则。其等级的划分, 一般依次为三、 四等和一、 二级。 各级平面控制网, 根据矿区的规模均可作为首级网。 加密网视具体情况, 可以越级布网。 4 . 2 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4 . 2 . 1 平面控制点的精度及密度要求 4 . 2 . 1 . 1 三、 四等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 0 . 1 m; 一、 二级平面控制网中最 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 误差不大于 0 . 1 m o 4 . 2 . 1 . 2 平面控制点的密度一般应保持在图上 5 0 0 m m-1 0 0 0 m m的间隔内有一个点, 且应能全面控 制测区的范 围。 4 . 2 . 2 三角网的

14、主要技术要求 4 . 2 - 2 . 1 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不超过表 4 的规定。 4 . 2 . 2 . 2 各等级三角网的布设, 应符合下列要求: a ) 独立控制网可布设为三角单锁、 双锁、 中点多边形或连续网; 在高等级点下加密控制网时, 可采 用插网、 插锁、 插点或其他图形; b 插锁( 线形锁) 的三角形个数一般不多于 8 个。 各种网形的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 0 0 , 如受地形限 制时, 个别角亦不应小于 2 5 0 ; c ) 布设插网或插点的位置应尽量避免靠近高级点。 当插点与高级点或插点与插点间距离短于平均 G B / T 1 8 3 4 1 -2 0 0 1

15、 边长时, 应尽量组成网形联测 ; d ) 布设插点时, 应至少由三个方向测定, 且各方向均需双向观测, 使之能构成极条件或边条件; e )当三角网估算精度偏低时, 宜适当加测对角线或增设测距边以提高网的精度; f ) 在特殊情况下, 一、 二级三角网可布设为无定向线形锁, 但应有必要的检核条件。 4 . 2 . 2 . 3 首级三角网的起始边长, 应采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测定。 4 . 2 . 3 导线和导线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4 . 23 . 1 各级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应不大于表 5 的规定。 表 5 等级 导线长度 k m 平均边长 km 每边测距 相对中误差 钡 q 角中误差

16、( “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差 三等 3 04 1 / 1 2 0 0 0 0 1 . 8 1 / 5 0 0 0 0 四等 2 02 1 / 8 0 0 0 0 2 . 5 1 / 4 0 0 0 0 一级 1 01 1 / 4 0 0 0 05 . 0 1 / 2 0 0 0 0 二级 50 . 5 1 / 2 0 0 0 01 0 . 01 / 1 0 0 0 0 4 . 2 - 3 . 2 各等级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等边形状, 相邻边长之比不应超过 1 : 3 。 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 宜布设成多 边形格网; 作为加密网时, 可布设成单线、 单结点

17、或多结点网等形式; b )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路线长度, 应不大于表 5 导线长度的 0 . 7 倍。导线 边数一般不应大于 1 0 条; c ) 加密的一、 二级导线, 可布设无定向导线 , 无定向导线应尽可能组成结点网。 4 . 2 . 4 测边网或边角组合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4 . 2 - 4 . 1 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 平面控制网可布设为测边网或边角组合网。 4 . 2 . 4 . 2 各等级测边网或边角组合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不大于表 6 的规定。 表 6 等级 平均边长 k m 测角中误差 ( “ ) 测距相对中误差 三等5 . 51 . 8 1 / 1 6 0

18、0 0 0 四等3 .02 . 5 1 / 1 2 0 0 0 0 一级1 .55 . 0 1 / 6 0 0 0 0 二级0 .81 0 . 0 1 / 3 0 0 0 0 4 . 2 . 4 . 3 各等级边角网或边角组合网的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网的布设应与相应等级的三角网的规格一致, 网的边长宜近似相等, 各三角形的内角不应大于 1 0 0 0 和不宜小于 3 0 0 , 个别角度也不应小于 2 5 0 ; b 对于由测边组成的中点多边形、 大地四边形或扇形, 应根据经各项改正后的边长观测值进行圆 周角条件及组合角条件的检核 检核公式见( 3 1 ) 式 ; c ) 在测边网布设

19、中, 宜选择图形欠佳部位适当加测对角线, 以增加图形强度和检核条件。 4 . 3 技术设计、 选点、 造标、 埋石 4 . 3 . 1 测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 应在充分搜集和了解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野外踏勘和图上设计相 结合的方法, 制定出经济、 合理的布网方案。 对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施工控制网, 应在考虑起始数据误差的基础上, 进行整体及各级网的精度最优 化设计 。 G B / T 1 8 3 4 1 -2 0 0 1 4 . 3 . 2 在设计和选点时, 应充分利用已有点位, 并使所选点位构成良 好的图形结构。与国家点联测时, 应在设计中明确联测方案。 4 . 3 . 3 各等级平面控

20、制点的位置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a )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 观测视线距地面障碍物的距离, 三、 四等网应在 1 . 5 m以上, 一、 二级网 应在 0 . 5 m以上, 并保证成像清晰、 便于观测; b )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的地方或坚固稳定的高建筑物顶面上, 便于造标、 埋石和观测, 并能永久保 存; c )视标高度合理 , 作业安全, 便于控制网的扩展和低等级点的加密; d ) 三角( 导线) 点一般应取村名、 山名、 地名作为点名, 并应于实地调查确定。 一、 二级点的点名可采 用编号方法。 4 . 3 . 4 三、 四等控制点可视需要建造规标。 一、 二级控制点不建立规标。 规标

21、的建立应因地制宜地选用 标材, 视标类型可采用寻常标、 双锥标和墩标等。 4 . 3 . 5 建造各类规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 a ) 标形端正, 基础坚实, 标架稳固, 视线距离槽柱应大于 0 . 1 m ; b ) 标心或圆筒中心与标志中心应在同一铅垂线上, 最大偏差不应大于 0 . 1 m ; c ) 各类规标的照准标位可采用标心或圆筒 , 其直径大小可按式( 1 ) 计算: 。 (1) S 12夕 R 式中: S 控制网的边长, me 4 . 3 . 6 利用旧三角点的靓标时, 应检查其坚固性。对不合要求的规标, 必须根据情况进行加固或重建。 4 . 3 . 7 三角( 导线) 点均应按

22、相应等级的规格 见附录 n ( 标准的附录) , 埋设稳固的中心标石。与旧点 重合的三角点, 应尽量利用旧标石。若原标石只有一层 , 但坚固完整者, 可直接利用。 4 . 3 . 8 三、 四等三角( 导线) 点均埋设双层标石, 一、 二级三角( 导线) 点一般埋设单层标石。位于铺装路 面上的一、 二级导线点, 可采用其他能长期保存、 坚固稳定的标志代替埋设标石、 标志。 4 . 3 . 9 三角点标石一般用混凝土灌制。在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相同规格的坚硬石料代替。 4 . 3 . 1 0 三角( 导线) 点的标石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 a ) 埋设双层标石时, 两层标志中心应严格地在同一铅垂线

23、中, 最大偏差不应大于 3 m m, 并应精确 量取各层标志面间的垂直距离( 取至厘米) , 将量取结果记人“ 三角点点之记” 中; b ) 重埋标石时, 要确保所埋设新标石的标志中心与原标志中心在同一铅垂线中, 偏差不应超过 3 m m, 并精确量算出新 、 旧标志面之间的高差( 量至厘米) 。 重埋情况记人“ 重新埋设中心标石点报告表” 见附录 C ( 标准的附录) , 并通知原埋石单位; c ) 在三角点标石的柱石和盘石顶面中央均嵌人一个瓷质或金属标志, 标志需安放正直, 粘接牢固; d 埋设标石时, 应先将坑底填以砂石, 捣固夯实, 然后埋下盘石和柱石, 标石埋稳后, 周围的土要夯 实

24、, 以防标石倾斜和位移。 4 . 3 . 1 1 造标、 埋石结束前, 应将点之记上的柱石断面图尺寸和柱石标志中心至规标有关部位的高度填 写清楚。 4 . 4 水平方向观测 4 . 4 . 1 经纬仪检验 4 . 4 . 1 . 1 经纬仪是水平方向观测的主要工具 , 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 对于新使用或经过大修的仪器, 应 进行全面检验。 4 . 4 . 1 . 2 对于1 1 . 1 2 型经纬仪, 在每期作业开始前均应进行下列项 目的检验: a ) 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检验; b ) 光学测微器行差的测定; G B / T 1 8 3 4 1 -2 0 0 1 “ ) 垂 直 微 动 螺 旋

25、 使 甲 正 确 性 的 检 验 ; d ) 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 e )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测定。 4 . 4 . 1 . 3 1 6 型经纬仪应进行下列项目的检验 : a ) 照准部水准轴与垂直轴是否正交的检验; b ) 十字丝位置是否正确的检验; c ) 视准轴误差(( 2 c ) 的检验; d ) 望远镜水平轴应与垂直轴正交的检验; e ) 垂直度盘指标差的检验 ; f ) 垂直度盘偏心差的检验。 44 . 1 . 4 作业过程中, 如果使用光学对点器置中时, 还应对光学对点器经常进行检查和校正。 4 . 4 . 1 . 5 电子经纬仪及全站仪一般应

26、进行下列项目的检验 : a ) 照准部水准器的检校; b ) 光学对点器的检校; c ) 视准轴误差( 2 c ) 的测定; d )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测定; e ) 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 f ) 补偿器补偿范围的测定 ; B ) 补偿器补偿精度的测定。 4 . 4 . 2 水平方向观测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 ) 检查规标是杏稳固安全, 确认其稳固后, 方可进行观测; b ) 在土质松软的地面观测时, 应采取打脚桩或其他措施, 保证脚架稳固; c ) 测定测站点和照准点归心元素( 测定方法与要求见 4 . 4 . 6 ) ; d ) 整置仪器, 按

27、选点图找好观测方向, 辩认照准目 标附近的地形特征, 并检查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 物、 规标各部位的距离是否合乎要求; 。 ) 方向观测要选择一个距离适中、 通视良好、 成像清晰的方向作为零方向; f ) 为消除或减弱度盘分划长短周期误差、 测微器分划误差及行差的影响, 水平方向观测各测回应 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各测回间应将度盘位置变换一个角度 。 , 其计算公式如式 ( 2 ) : 1 8 0 0 , , 、 , , , , 、 0 o 1 6 一 二二 t 3一 1 1十 t曰 一 1 )十 二 I J一 下 刀17 / t、 1 (2) 式中犷 m -测回 数 ; J

28、测回 序 号 (( j = 1 , 2 , . . . . . .m ) ; i 水平度盘最小间隔分划值。J , 型为 4 f 4 2 型为 1 0 ; 。 测微器格数。i i 型为6 0 格, J 2 型为6 0 0 “ , 一、 二级小三角点水平方向观测时, 度盘变换位置可按式( 3 ) 计算: 1 8 0 0 7 刀 ( J 一 1 ) z ( .1 一 1 ) (3) 对于电子经纬仪及全站仪, 可以不作度盘和测微器的位置分配。 4 . 4 . 3 水平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 4 . 4 - 3 . , 各等级水平方向观测均应在通视良好, 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晴天的日出、 日 落和中午前后,

29、 若成像模糊或跳动剧烈时, 不应进行观测。全部测回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 4 . 4 - 3 . 2 观测开始前, 应根据观测目 标调整好望远镜的焦距 , 在一个测回内要保持不变。 G B / T 1 8 3 4 1 一2 0 0 1 4 . 4 - 3 . 3 水平方向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 3 个时 , 可不归零。方向观测法一测回的操 作程序如下 : a ) 将仪器照准零方向目标, 按观测度盘表对好度盘和测微器; b ) 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 1 -2 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目标进行水平度盘测微器读数( 重合对径分 划线两次) ; c ) 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 精确照准 2 方

30、向目 标 , 按 b ) 方法进行读数; 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依次 进行 3 , 4 , “ , n 方向的观测, 最后闭合至零方向; d ) 纵转望远镜, 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 1 -2 周后, 精确照准零方向, 按 b ) 方法进行读数; e ) 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 按上半测回观测的相反次序依次观测至零方向。 4 . 4 - 3 . 4 在观测过程中, 仪器不应受 日 光直射, 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应超过 1 格。 当气泡位置 偏离接近 1 格时, 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有纵轴倾斜传感器校正的电子经纬仪及全站仪可不受此限。 4 . 4 . 3 . 5 观测时仪器转动应平稳、 匀

31、称。用望远镜垂直丝精确照准目标时, 应将目 标置于水平丝附近, 照准各方向目标应在相同位置。使用微动螺旋照准目标时, 其最后旋动螺旋的方向应为旋进。 4 . 4 - 3 . 6 当方向总数超过 7 个时, 应分两组观测。每组方向数应大致相等, 且要包括两个共同方向( 其 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 两组观测的两个共同方向间的角值互差不应超过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两 组观测结果分别取中数。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按等权进行测站平差。 4 . 4 - 3 . 7 当观测方向多于三个, 在观测过程中若个别方向目标不清晰时, 可先放弃, 待清晰时补测, 一 测回中放弃的方向数不应超过方向总数的 1 / 3

32、 。 放弃方向补测时, 可只联测零方向。 放弃方向的补测, 应 在原基本测回测完后进行。 如果全部基本测回测完, 有的方向尚未观测过 , 对这些方向的观测, 则应按分 组观测处理。 4 . 4 - 3 . 8 三、 四等三角观测, 当垂直角超过士3 。 时, 每测回应重新整置仪器, 使水准气泡居中, 或者在观 测过程中读定水准器, 加入垂直轴倾斜改正。 4 . 4 - 3 . 9 在高等点上设站观测低等方向时, 须联测两个高等方向, 且宜是与低等方向构成图形的高等 方向 。 在己经观测过的点上第二次设站观测时, 应联测两个已测方向。 一个点上同时或同人不同时进行不 同等级观测时, 如能确保照准

33、的高等方向正确无误, 则在低等观测时可只联测一个通视良好、 成像清晰 的高等方向。 联测高等方向夹角的观测值和原观测值( 查不到原观测成果, 则可用坐标反算值) 之差不应超过士2 丫 认 拜采 ( 式 中 m , , m 2 为 相 应 的 新 、 ,日 成 果 等 级 规 定 的 测 角 中 误 差 ) 。 4 . 4 - 3 . 1 0 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及方向法观测的各项限差应符合表 7 的规定。 观测测回数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限差( “ ) 半测回归零差限差( ) 一测回内 2 c 互差限差( )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限差( ” )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 ) G B / T

34、1 8 3 4 1 -2 0 0 1 4 . 4 . 4 导线水平角观测的作业要求 4 . 4 . 4 . 1 各等级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8 的规定。 表 s 等级 测回数 0限差 ( 1 ) 方位角闭合差限差 ( “ ) J ,J zJ 6 三等1 01 2 t3 . 53 . 6 ,/ 万 四等 61 05 . 0 5 护. 一级 461 0 . 0 1 0万 二级 242 0 . 0 2 0、 万 注: , 为测站数; 4 = 左角 10 + 右角 4 + 一3 6 0 0 , 4 . 4 - 4 . 2 在观测时应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 各为总测回数的一半) 分别观测导线

35、前进方向的左角和 右角。观测右角时, 仍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 4 . 4 - 4 . 3 导线点观测方向多于两个时, 应按方向观测法观测。 4 . 4 . 5 水平方向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 4 . 4 . 5 . 1 凡超出本标准规定限差的结果, 均应进行重测。因超限而重测的完整测回称为重测。重测应 在基本测回完成后进行。 4 . 4 . 5 . 2 因对错度盘、 测错方向、 读记错误、 上半测回归零差超限、 碰动仪器、 气泡偏离过大或其他原因 而放弃未测完的测回, 均可立即重新观测、 而不算做重测测回。 4 . 4 - 5 . 3 因2 c 互差或各测回方向值互差超限时, 应重测

36、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因测回互差超限而重 测时, 除明显孤值外 , 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最大和最小值的测回。 4 . 4 - 5 . 4 零方向的 2 。 较差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 该测回应重测。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 重测方向 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 1 / 3 时( 包括观测三个方向有一个方向重测) , 该测回应重测。 4 . 4 - 5 . 5 在一个测站上, 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数的 1 / 3 时, 应整站重测。 4 . 45 . 6 方向观测法重测数的计算: 在基本测回观测结果中, 重测一个方向, 算作一个方向测回; 一测 回中有两个方向重测, 算做两个方向

37、测回; 因零方向超限而全测回重测, 算做(( n -1 ) 个方向测回。一份 成果的全部方向测回总数为(( n -1 ) m( 式中n 为该站方向总数, m为测回数) 。 4 . 4 - 5 . 7 方向重测时只须联测零方向。 4 . 4 - 5 . 8 基本测回结果和重测结果, 应载人记簿。 重测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 , 每一测回只采用一个 符合限差的结果。 4 . 4 - 5 . 9 因三角形闭合差、 极条件、 基线条件、 方位角条件自由项超限而重测时, 应进行认真分析, 择取 有关测站整站重测。 4 . 4 . 5 . 1 0 水平方向观测记录及计算取位应符合表 9 的规定。 表 9

38、“ 等级仪器读数和或中数记簿计算测回中数归心改正数 方位角 闭合差 三角形 闭合差 三 、 四等 i i 0 .1 0 .10. 10 .10 . 10. 10 .1 J 2 1 一 、 二级 J 2 1 111111 J 6 6 4 . 4 . 6 归心元素的测定 4 . 4 . 6 . 1 归心元素测定, 一般用经纬仪在大约相交成 1 2 0 ” 或 6 0 “ 的三个方向依盘左、 盘右进行投影。 如 G B / T 1 8 3 4 1 -2 0 0 1 因地形限制, 也可在交角为 9 0 “ 的两个方向上连续投影两次( 两次间须稍变动仪器位置) 。投影示误三角 形最长边或示误四边形的长对

39、角线, 对于标志、 仪器、 回光中心的投影应小于 5 m m, 对于圆筒、 标心柱 中心的投影应小于 1 0 M M. 4 . 4 . 6 . 2 投影应在专用投影纸上进行。 投影完毕后 , 除标志中心外, 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本点 观测方向, 其中一个是观测零方向。 其观测值与描绘值之差, 当偏心距小于 0 . 3 m时, 不应超过 2 0 ; 偏心 距大于 。 3 m时, 不应超过 1 0 。偏心距 。 量至 1 m m, 偏心角 0 量至 1 5 1 . 4 . 4 - 6 . 3 在不设站的点上进行照准点投影时, 描绘点应包括测站方向, 同时用仪器观测两描绘方向间 的夹角一个测回

40、, 记于投影用纸上。 4 . 4 - 6 . 4 三、 四等三角点, 测站点和照准点归心元素一般只测定一次, 投影至观测时间不超过三个月。 对于高标和不牢固的规标 , 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投影次数 , 如遇大风、 暴雨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投影。 4 . 5 距离测量 4 5 1 基本规定 4 . 5 门. 1 各等级平面控制网的起始边和边长, 均应采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测定。 4 . 5 . 1 . 2 测距仪的精度分级, 依测距仪出厂时的标称精度, 按 1 k m测距中误差 M D 划分为两级: I 级 : m D (1 5 m m II 级 : 5 mm0 . 4 m时, 按下式计算: (

41、1 3) 式中: e -测站的偏心距; 8 测站的偏心角。 4 . 5 . 7 . 8 投影至参考椭球面的边长计算: a ) 三、 四等及一级网边长按下式计算: Do R, , D 一 月m h m R A Hm h ,。 D (1 4) R 1 一万 C o s 2 B c o s 2 A 。 (1 5) G B / T 1 8 3 4 1 一2 0 0 1 式中: D测边平均高程面上的边长, m; Hm 测边平均高程面的高程, m; h . 测距边所在的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度( 由全国高程异常图上查取) , m; R A 沿测线方向参考椭球面法截弧的曲率半径, m; R m 参考椭

42、球面测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 m; e 参考椭球的第二偏心率; B 测距边中点大地纬度 ; A 测距边的大地方位角。 b ) 二级网边长可以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D。 D 一 Hm十 h , Ro 1 (1 6) 式 中: 4 . 5 . 7 式 中: 4 . 5 . 7 尺 。 一 参考椭球面上测边中点或测区中心处的平均曲率半径。 9 归算到高斯平面上的边长计算 : D G 一 D o 瑟 D a (1 7) Y m 测边两端点近似横坐标中数, m; R m 参考椭球面上测边中心的平均曲率半径, ma 1 0 归算到任意高程面的边长计算: D5二 D 一 Hm一 H。 R H m 式中: H

43、o 边长归算高程面的高程, mo 二级网边长归算时可以用 R 。 代替( R 人 Hm ) e 4 . 5 . 8 测量边长的精度评定 4 . 5 . 8 . 1 对向观测的边长精度评定: a ) 一次测量的观测值中误差计算: m 。 一 士Cd d 2n 式中: d 化算至同一高程面的每对水平距离之差, M M; n 对向观测差值的个数。 b )对向观测 的平均值的中误差计算 : (1 9) (2 0 ) 1一2 一 mo一汀 m, 。 二 士 Cd d an c ) 边长相对中误差计算: 1 MI) 1 了万 “D / m , 式中: D 一一测距边的水平距离平均值。 4 . 5 . 8

44、. 2 单向观测的边长精度评定: a ) 各等级边长可按仪器标称精度公式( 4 ) 计算测距中误差, 进行一般精度衡量; b ) 单向观测的边长进行较精确的精度评定, 按G B / T 1 6 8 1 8 - - 1 9 9 7 的7 . 3 . 1 执行。 4 . 6 全球定位系统( G P S ) 测量 4 . 6 . 1 精度分级 4 . 6 . 1 . 1 G P S网按相邻点的距离和点位精度要求划分为三、 四等和一、 二级。 4 . 6 . 1 . 2 各等级G P S 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按下式表示 : 。 丫 a 2 ( b d ) 2 (2 2 G B / T 1 8 3 4 1

45、 -2 0 0 1 式中: a 一 标准差( 即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 , m m; a 固定误差 , mm, b 比例误差系数, l o - , ; d 相邻点间距离, k m, 4 . 6 . 1 . 3 各等级 G P S网的主要技术指标不应超过表 1 3 的规定。 表 1 3 4 . 6 . 2 布 网原则 4 . 6 . 2 . 1 G P S网的布设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 预期达到的精度、 测区自然地理及交通状况等, 按照优 化设计原则进行。 4 . 6 . 2 . 2 G P S网宜布设为全面网, 一般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 也可采用附合路线的形式。 各等 级G P S网中 异

46、步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符合表 1 3 的规定。 当 需要增设骨架网加强控制网精度时, 可分级布网。 4 . 6 . 2 . 3 G P S网的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 但为方便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 每点应有一个或一 个以上通视方向( 包括与同级以上国家控制点通视) 。 4 . 6 . 2 . 4 布设 G P S网时, 应与附近国家地面控制点联测, 联测点数一般不得少于 3 个, 困难地区不得 少于 2 个, 并应均匀分布于网内。新布设的G P S网应尽量与附近已有的G P S 点进行联测。 4 . 6 . 3 选点、 埋石 4 . 6 . 3 . 1 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 便于安置接

47、收设备和操作的地方, 被测卫星的地面高度角 1 5 “ 以上应 无障碍物 。 4 . 6 - 3 . 2 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 如电台、 电视台、 微波站等) , 其距离不得小于 2 0 0 m; 远离 高压输电线, 其距离不得小于 5 0 ma 4 . 6 . 3 . 3 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 , 并应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 4 . 6 . 3 . 4 点位应选在地面基础稳定、 利于长期保存、 交通方便、 施测安全以及便于用其他测量手段进行 扩展和联测的地方。 4 . 6 . 3 . 5 G P s 点按相应等级埋设三角点标石。 G P S点的埋石应符合 4 .

48、3 . 7 - 4 . 3 . 1 1 的要求。 4 6 4 观测 、 记 录 4 . 6 . 4 . 1 各等级 G P S网的观测应选用双频或单频 G P S接收机, 其标称精度应不低于 1 0 m m - - 5 X 1 0 6 ; 同步观测的接收机数, 三、 四等应不少于 3 台, 一、 二级应不少于 2 台。 4 . 6 . 4 . 2 G P S接收设备的检验和维护应按照C H 2 0 0 1 -1 9 9 2 的 8 . 2 -8 . 4 的有关规定执行。 4 . 6 - 4 . 3 作业前, 应按照测区的平均经度、 纬度和作业 日 期编制 G P S 卫星可见性预报表和作业计划进 度表。 4 . 6 . 4 . 4 各等级 G P S测量作业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 4 的规定。 G B / T 1 8 3 4 1 -2 0 0 1 表 1 4 项目方法 等级 三等四等 一 、 二级 卫星高度角 , ( “ ) 静态 1 5李 1 5 1 5 快速静态 有效观测卫星个数 静态)4) 44 快速静态 )5) 5妻5 平均重复设站数 静态 )2 1 . 6 16 快速静态 时段长度, m i n 静态 6 0 4 54 5 J决速静态2 0 1 5 1 5 数据采样间隔, s 静态 1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