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pdf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70936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79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pdf(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贝尔效应.htm2011-10-7 8:05:59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贝尔效应 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 宋朝太尉王旦曾经推荐寇准为宰相,但寇准多次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专门夸赞 准的长处。有一天皇帝对王旦说:“你虽然夸赞寇准的优点,可是他经常说你的坏话。” 王旦说:“本来应该这样。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寇准对陛 下不隐瞒我的缺点,愈发显示出他的忠诚,这就是我看重他的原因。” 有一次,王旦主持的中书省送寇准主持

2、的枢密院一份文件,违反了规格,寇准马上以此事向皇 帝赵恒汇报,使王旦因此受到责备,连具体承办这项工作的人也受到处分。事隔不到一个月, 枢密院有文件送中书省;也违背了规格,办事人员很高兴地把这份文件送交王旦,王旦不但末告 发寇准,且把文件退还给枢密院,请他们主动改正。 对这件事,寇准十分惭愧,见到王旦,恭维王旦度量大,王旦默不作声。后来,寇准升任武胜 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感谢皇帝道,“不是陛下了解我,如何能得到如此重用。”皇 帝对他说:“这是王旦推荐你的啊!”寇准更加敬服王旦。 王旦当大臣18年,其中当宰相12年,经过推荐的大臣十几个,其中未当上宰相的仅李及、凌策 二人。在他的身上所反

3、映的,就是一种现代人所说的贝尔效应。 这个效应得名于英国学者贝尔。他天赋极高,曾经不止一个人预计说,如果他毕业后进行晶体 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一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 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于是有人把他这种甘为人梯的行动称 为贝尔效应。 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提出的著名的人梯学说。这一学说存在着两个方 面: 第一,人类艰辛劳作的终极目的,是使最接近人类超越理想的完美个体诞生,因此,那些自愿 被超越并且支撑超越者的个体是阶梯,而人类正是阶梯一个阶梯地向上进化的。尼采的人梯说 对这个基本生存论本体论事实有着深刻的领受,与我们所提

4、倡的贝尔效应是一致。 第二,作为阶梯的个体的价值,也是应当被肯定的。 虽然他们距离终极理想远一些,但是他们作为人类个体,特别是作为阶梯使人类超越了自己, 其意义更应肯定;从终极的角度讲,任何人类个体都注定要被超越,注定要成为超越者上升的 阶梯,因此,如果不正面肯定人梯的价值,任何个体都只有被否定的意义。 总而言之,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 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 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

5、金支点/彼得原理.htm2011-10-7 8:06:00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彼得原理 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 滑铁卢因拿破仑而闻名,然而使滑铁卢成名的关键人物,却并不是拿破仑,而是他手下的格鲁 希元帅。格鲁希元帅是法国大革命时拿破仑军队中的士兵,1794年任少将。在滑铁卢战役中指 挥骑兵预备队。 1815年6月18日上午11时,滑铁卢的激烈战斗使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和惠灵顿率领的英军都伤亡惨 重,双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军!然而拿破仑的部队很快全线崩溃:因为布吕歇尔元帅率领的普 鲁士军队很快赶到,而法军元帅格鲁希的援军却迟迟未见踪影。 那么格鲁希到

6、哪里去了呢? 在滑铁卢战役打响时,奉拿破仑之命追寻普军的元帅格鲁希就在几英里之外。当一声声沉闷的 炮声传来时,所有人都意识到重大战役已经开始,几名将军急切地要求格鲁希命令部队火速增 援拿破仑。然而格鲁希胆小怕事地死抱着写在纸上的条文皇帝的命令:追击撤退的普军。 正是由于格鲁希元帅的不称职,才导致拿破仑政治生命的结束。但这样一个不称职的人又是如 何被放在这样一个决定历史的位置的呢? 格鲁希是一个老实可靠、循规蹈矩的老兵,但却从来不是气吞山河的英雄,也不是运筹帷幄的 谋士,他从戎20年,参加过从西班牙到俄国,从尼德兰到意大利的各种战役。他经过20年战争 的煎熬,水到渠成地一级一级地升到元帅的军衔。

7、在此前的经历中,谁也不能说他不称职,但 真正使他登上元帅宝座的,却是奥地利人的子弹、埃及的烈日、阿拉伯人的匕首、俄国的严 寒,这些使他的前任相继丧命,从而为他腾出了空位。 研究格鲁希的升迁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一千种结论和启示,然而最能解释他的升迁与滑铁卢惨 败的,却莫过于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 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所指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 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我们放眼自己的身边,就会发现许多人似乎都不知道他们的专职何在,因而也都

8、不能尽到工作 上的职责,到处是贪污的法官、头脑不清的律师、文笔不通的作家以及连拼音都会出错的语文 老师。 每个组织总有许多人无法胜任他们的工作。例如,一位校长关心的主要问题竟然是:所有窗帘 要高度一致,教室必须保持安静以及禁止任何人践踏或靠近花圃。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优 柔寡断的政客装腔作势,俨然是果决刚毅的政治家;自命消息可靠的权威人士,到头来将过错 归咎于难以把握的情况;懒散而傲慢的公务员不计其数;军事将领以豪壮的措辞掩饰行为的怯 懦 每个现代的层级组织制度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 其中的某个等级。总是从下面补充由晋升、辞职、退休、解雇和死亡带来的空缺

9、。假如有足够 的时间和足够的阶层,那每个阶层的职位终将由不胜任的员工所占据,同时每个员工终将晋升 到自己不胜任的阶层,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彼得原理.htm2011-10-7 8:06:00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 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彼得原理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 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

10、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 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 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 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 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 对个人来说,彼得原理的启示在于: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 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

11、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布里丹毛驴效应】.htm2011-10-7 8:06:01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布里丹毛驴效应 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 分别爬上大要,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 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 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就不停地奔波 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这只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于它企图救回自己的两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弃。

12、实际上,只要 它守住其中一棵树,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只。 这只狼之所以累死,是因为它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布里丹毛驴效应。更为可悲的是,它不仅 在实质上,而且在形式上也完整地再现了这一效应的形成过程。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 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 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 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

13、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 色,一会儿分析新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因而人 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择,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 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 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有人把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我们没有理由说 驴比狼更愚蠢,如果说愚蠢,有时人比驴和狼都蠢。古人讲:“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 灾,生

14、于狐疑。” 有个农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时被洪水冲走,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妻子,不幸孩子被淹死了。对 此,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说农民先救妻子做得对,因为妻子不能死而复生,孩子却 可以再生一个;有的却说农民做得不对,应该先救孩子,因为孩子死了无法复活,妻子却可以 再娶一个。 一位记者听了这个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问那个农民,希望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想 不到农民告诉他:“我当时什么也没有想到,洪水袭来时妻子就在身边,便先抓起妻子往边上 游,等返回再救孩子时,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决策之大忌。当我们面对两堆同样大小的干草时,或者“非理性地”选择其 中的一堆干草,或者

15、“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饿死。前者要求我们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 运用直觉、想象力、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布里丹毛驴效应】.htm2011-10-7 8:06:01 果。 第一,采用稳健的决策方式。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说:齐国有个女孩,两个人同时来求婚。东家的儿子很丑但是家财万 贯,西家的儿子相貌英俊但是很穷。那女孩的父母不能决定选谁,就去问他们的女儿想嫁给哪 个。女孩不好意思说话,母亲就说,你想嫁哪个就露出哪边的胳臂。结果女孩露出两个胳臂。 母亲奇怪地问她

16、原因,女孩说:“我想在东家吃饭,西家住。” 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看上去是一个笑话,但却不失为了一种稳健的决策取向。在很多情况 下,当一种趋势出现时,有些人一个劲地陷入哪个好哪个坏的争论之中,事实上没有这个必 要,只要没有明确的二者择一的必要,就不必太早决策。 第二,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独立思考,总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的人,是不可能做出 正确决策的。如果不能有效运用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随时随地因为别人的观点而否定自己的 计划,将会使自己的决策很容易出现失误。 从前,有兄弟两个看见天空中一只大雁在飞,哥哥准备把它射下来。说:“等我们射下来就煮着 吃,一定会很香的!”这时,他的弟弟抓住他的胳膊

17、争执起来:“鹅煮着才会好吃,大雁要烤着 才好吃,你真不懂吃。”哥哥已经把弓举起来,听到这里又把弓放下,为怎么吃这只大雁而犹豫 起来。就在这时,有一位老农从旁边经过,于是他们就向老农请教。老农听了以后笑了笑 说:“你们把雁分开,煮一半烤一半,自己一尝不就知道哪一种方法更好吃了?” 哥哥大喜,拿起弓箭再回头要射大雁时,大雁早已无影无踪了,连一根雁毛都没有留下。 第三,严格执行一种决策纪律。 一个越国人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只擅于捕老鼠的猫,这只猫擅于捕鼠,也喜欢吃鸡,结果越 国人家中的老鼠被补光了,但鸡也所剩无几,他的儿子想把吃鸡的猫弄走,作父亲的却说:“祸 害我们家中的是老鼠不是鸡,老鼠偷我们的食

18、物咬坏我们的衣物,挖穿我们的墙壁损害我们的 家具,不除掉它们我们必将挨饿受冻,所以必须除掉它们!没有鸡大不了不要吃罢了,离挨饿 受冻还远着哩!” 利与弊往往是事情的一体两面,很难分割。有的人明明事先已经编制了能有效抵御风险的决策 纪律,但是一旦现实中的风险牵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往往就不容易下决心执行了。很多股 民在处于有利状态时会因为赚多赚少的问题而犹豫不决,在处于不利状态时,虽然有事先制定 好的止损计划和止损标准,可常常因为最终使自己被套牢。 第四,不要总是试图获取最多利益。过高的目标不仅没有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反而由于目标 定得过高,带来一定心理压力,束缚决策水平的正常发挥。事实上多数环

19、境中,如果没有良好 的决策水平做支撑,一味地追求最高利益,势必将处处碰壁。 而且,很多人不了解尽快停损的重要性,当情况开始恶化时,依然紧抱着飘渺的勾想,无法客 观分析状况,以赌徒的心态,盲目坚守以致持续深陷,直至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时平衡的心态 往往更重要。 有个人布置了一个捉火鸡的陷阱,他在一个大箱子的里面和外面撒了玉米,大箱子有一道门, 门上系了一根绳子,他抓着绳子的另一端躲在一处,只要等到火鸡进入箱子,他就拉扯绳子, 把门关上。有一次,12只火鸡进入箱子里,不巧1只溜了出来,他想等箱子里有12只火鸡后,就 关上门,然而就在他等第12只火鸡的时候,又有2只火鸡跑出来了,他想等箱子里再有11只

20、火 鸡,就拉绳子,可是在他等待的时候,又有3只火鸡溜出来了,最后,箱子里1只火鸡也没剩。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布里丹毛驴效应】.htm2011-10-7 8:06:01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五,在不利环境中不能逆势而动。当不利环境造成损失时,很多人急于弥补损失。但是,环 境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环境变坏,机会稀少的时候,如果强行采取冒险和激进 的决策,或频繁的增加操作次数,只会白白增加投资失误的概率。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把决策能力看成是“面对困难处境勇于作出果断决定的能 力”,看成是“始终如一执行的

21、能力。”因此,决策具有复合性,是一种合力,我们必须从自己的 洞察力、分析能力、直觉能力、创新能力、行动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进行不断地训练,在不断 地失败与成功之间,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摆脱犹豫不决,进行相对理性的选择,才不会成为布里 丹的驴子! 把眼前的机会抓住了,把手头的事情办好了,就意味着胜利,意味着成功。与其在那里好高骛 远设计,绞尽脑汁地编织出一个又一个方案,不如面对现实,抓住机会,竭尽全力,把眼前最 重要的事情办好。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蔡格尼效应.htm2011-10-7 8:06:02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蔡戈尼效

22、应 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 倘若信才写了一半,圆珠笔突然写不显了,你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找一支 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的信不理?或者,你是否被一本 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 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你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作了这样一个试验:她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 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让甲组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

23、。然后让 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其结果乙组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 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尽管全神贯注,一旦解开了就会松懈不再在意,因而很快忘记。 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开它,因而一起潜藏在大脑里。 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记忆中的心态叫蔡戈尼效应: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 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 印象。 关于这种心理,曾有过这样一段佳话:一位爱睡懒觉的大作曲家的妻子为使丈夫起床,便在钢 琴上弹出一组乐句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终于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 一个和弦。趋合心理逼使他在

24、钢琴上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乐句。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戈尼效应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 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 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驱动力。 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也许只是因为害怕失败。他永远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 评;同样,只愿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样就可不必到社会上去工作;也可 能由于他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于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识地逃避成功。 泰克医生为有这样心理的人提出一个解决的方法,他说:“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 钟,而工作要一小时才能做完,那么,你的脑筋一开始散

25、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三分钟的 时间活动筋骨,例如跳几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静力锻炼的肌肉运动;活动过后,再把另 一个10分钟花在工作上。” 一个从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扩展自己的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丰富多采,但是一个非 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太狭窄。 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才可以使人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在工作方面,不做完不罢休 的人可能是个工作狂。如果把这种态度缓和一下,不仅使你能在周末离开办公室,你还有时间 去应付因工作狂带来的问题: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不能应付紧张等等。 非做完不可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冒把自己封死在

26、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险。兴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蔡格尼效应.htm2011-10-7 8:06:02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驱动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消遣 活动。有人会强迫自己织完一件毛衣,结果虽然不喜欢那件毛衣,但却觉得非穿它不可。对于 某些事,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 怎样才能把脱缰之马一般的完成驱动力抑制住呢? 第一,在看事物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我 们就勇敢地放弃。 第二,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以及要费的时间都写下来

27、。努力培养出一种较合实际的 意识,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如果有笔帐必须在12月1日缴付,那就预订在11月25日 付出。 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 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是 的,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从众效应.htm2011-10-7 8:06:03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从众效应 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 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

28、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 路上,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 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 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 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 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一种现象从众效 应。所谓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 他人保持一致。 在生活

29、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 自己并不孤立。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 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 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 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 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

30、实上他不知道,其它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 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 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 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 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它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 确的答案呢? 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 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

31、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 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 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 致。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 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 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 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 巴纳姆效应 file:

32、/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从众效应.htm2011-10-7 8:06:03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 流”的做法。 巴菲特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 圣彼得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为石油大亨们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挤去。” 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儿后,请求对大院里的居住者说句话。这对圣彼得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于 是,圣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请求。这位大亨拢起嘴大声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大院的门很快 就打开

33、了,里面的人蜂拥而出,向地狱奔去。 圣彼得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大院并要他自己照顾自己。大亨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 我应跟着那些人,这个谣言中可能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说完,他也朝地狱飞奔而去。 一味盲目地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 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 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 来重奏一次,结果仍觉得不自然。 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

34、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 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大吼一 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 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 情况下是否能坚信自己的判断。 大多数都认为从众行为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实际 上,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 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通 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 巴纳姆效应 fi

35、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多米诺骨牌效应.htm2011-10-7 8:06:05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一个存在内部联系的体系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和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同在边境上采桑叶,她们在做游 戏时,吴国的姑娘不小心踩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的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 出言不恭,卑梁人十分恼火,杀死吴人走了。吴国人去卑梁报复,把那个卑梁人全家都杀了。 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说:“吴国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 于是发兵反击吴人,把当地的吴人老幼全都杀死了。

36、 吴王夷昧听到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领兵入侵楚国的边境城邑,攻占夷以后才离去。吴国和楚 国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吴国公子光又率领军队在鸡父和楚国人交战,大败楚军,俘获了 楚军的主帅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陈国的大夫夏啮,又接着攻打郢都,俘虏了楚平王的夫人回 国。 从做游戏踩伤脚,一直到两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直到吴军攻入郢都,中间一系列的演变过 程,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事件一步步无可挽回地推入不可收拾的境地。这种现象,我们称 之为多米诺骨牌效应。 提出多米诺骨牌效应,还要从我国的宋朝开始说起。 宋宣宗二年(公元1120年),民间出现了一种名叫“骨牌”的游戏。这种骨牌游戏在宋高宗时传 入宫中,随后迅速

37、在全国盛行。当时的骨牌多由牙骨制成,所以骨牌又有“牙牌”之称,民间则 称之为“牌九”。 1849年8月16日,一位名叫多米诺的意大利传教士把这种骨牌带回了米兰。作为最珍贵的礼物, 他把骨牌送给了小女儿。多米诺为了让更多的人玩上骨牌,制作了大量的木制骨牌,并发明了 各种的玩法。不久,木制骨牌就迅速地在意大利及整个欧洲传播,骨牌游戏成了欧洲人的一项 高雅运动。 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多米诺给他们带来这么好的一项运动,就把这种骨牌游戏命名为“多米 诺”。到19世纪,多米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运动。在非奥运项目中,它是知名度最高、参加人数 最多、扩展地域最广的体育运动。 从那以后,“多米诺”成为一种流行用语。

38、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 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 头上掉一根头发,很正常;再掉一根,也不用担心;还掉一根,仍旧不必忧虑长此以往, 一根根头发掉下去,最后秃头出现了。哲学上叫这种现象为“秃头论证”。 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 添加一根一直往马儿身上添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了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 重负瘫倒在地。这在社会研究学里,取名为“稻草原理”。 第一根头发的脱落,第一根稻草的出现,都只是无足轻重的变化。当是当这种趋势一旦出现, 还只是停留在量变的程度,

39、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当它达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才会引起外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多米诺骨牌效应.htm2011-10-7 8:06:05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界的注意,但一旦“量变”呈几何级数出现时,灾难性镜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多米诺骨牌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最小的力量能够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是它所引 发的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有点类似于蝴蝶效应,但是比蝴蝶效应更注重过程的发展与 变化。 第一棵树的砍伐,最后导致了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废,可能是一生荒废的开始;第一场强权 战争的出现,可能是使整个世界文明化为

40、灰烬的力量。这些预言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在未 来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它们的准确性,或许我们惟一难以预见的是从第一块骨牌到最后一块骨 牌的传递过程会有多久。 有些可预见的事件最终出现要经历一个世纪或者两个世纪的漫长时间,但它的变化已经从我们 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开始了。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俄狄普斯情结.htm2011-10-7 8:06:06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俄狄普斯情结 挑战旧权威的悲剧源于程序上、道义上的非法性,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的灵魂上的不成熟即 无知。 古希腊传奇里,有这样一个预言:俄狄普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

41、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 亲结婚,王对这个预言感到万分震惊,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饿死。但是有个流 浪牧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王和后当儿子。俄狄普斯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父母是谁。长 大以后,他创造了许多英雄事迹。而得到底比斯女王为妻。不久,一场可怕的瘟疫降临底比 斯,然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那是不久前死在他手下的一个旅行者。他也发现原 来与他共享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预言一一实现了。俄狄普斯悲愤地弄瞎了双眼,离开 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就是俄狄普斯王故事的梗概。弗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反映出这样一种意 识: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

42、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 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原理禁忌, 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 有人把它总结为弑父娶母情结,有一定的道理,但远远没有达到我们从这个悲剧的启示中达到 的更高层次。这个层次是新权威对旧权威的挑战,以及在推翻旧权威的过程中出现悲剧的根 源。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为分析,俄狄普斯情结以预言的形式揭示的是了这样一个现象:挑战旧权威 的悲剧源于程序上、道义上的非法性,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的灵魂上的不成熟即无知。 任何新生命都是对于旧生命的致命的威胁,这是预言的来源。俄狄普斯彻底地否定

43、了以父亲为 代表的旧权威,树立了自己的新权威。然而,这种否定却并不具有完全现实的合理性,因为, 它是以“暴力”和“乱伦”为手段的。因此新权威背负着沉重的内心撕裂并以否定、惩罚、放逐自 己肉体的形式来悔罪。 俄狄普斯的悲剧告诉我们,任何新生命在自己弱小之时都必将遭受旧生命的摧残和压抑俄 狄普斯被抛弃的事实。但是新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邻国国王和王后的关照),并且必将取 代旧权威。但这种取代必须有程序上、道义上的合法性,并且还有赖于个体思想和精神上的真 正成熟。否则,只能是一遍遍地重演历史“悲剧”。 新权威取代旧权威是以实力为标志的。无疑,俄狄普斯肉体上成熟了。在这个故事中,俄狄普 斯在马车中一拳

44、打死了自己的父亲,被底比斯民众拥戴为新国王,娶母之后生儿育女,代表肉 体的成熟;而俄狄普斯回答了困扰千千万万人的“斯芬克斯之谜”,似乎也展示了思想的成熟。 但问题就在于对于斯芬克斯之迹的回答。俄狄普斯貌似乎正确地回答出“斯芬克斯之谜”的迷底 是“人”,然而只有旁观者才知道,后来所发生的一切一直都是由“命运”安排的,也就是说俄狄 普斯始终是无知的。 从这一点来看,俄狄普斯的灵魂或精神是没有彻底成熟的,因为一个灵魂上、精神上真正成熟 的个体是不会受制于命运摆布的,尚是一个不成熟的少年或青年。他的“悲剧”也正是由于他太 年轻,灵魂或精神尚不成熟,不具备程序上、道义上合法性的缘故。 在现代人生哲学中,

45、精神与精神形态的矛盾即人生基本矛盾,在个体的少年、青年、中年时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俄狄普斯情结.htm2011-10-7 8:06:06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代,具体表现为自觉性与自然性或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冲突。而理性,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权 威父亲的形象。在少年和青年时代,个体也许具备了在肉体上取代权威的能力,但,这并 不表明个体就具有取代权威的现实性、合法性,因为,此时个体的灵魂即精神是不可能真正成 熟的。而如果对权威的取代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那就只会导致历史的悲剧重演。 因此,此时的个体必须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只有处在

46、中年时代且具有了颠覆旧权威统治的真 正的能力的个体,才有取代旧权威的现实性和合法性。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凡伯伦效应】.htm2011-10-7 8:06:07 回目录 上一页 凡勃伦效应 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的土地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 它,这块石头很大,很美丽。但是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 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 这个人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作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

47、或者 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那个人回来。他 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光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 来,这个门徒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块钱。” 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市场那儿,低于50万不要卖掉。” 他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 格他们出到10万。但是这个门徒说:“这个价钱我不打算卖掉它。” 他们说:“我们出20万、30万!” 这个门徒说:“这样的价钱我还是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 虽然他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

48、疯了!”他自己觉得蔬菜市场的价已经足够了,但是没有表现出 来。最后,他以50万的价格把这块石头卖掉了。 他回来,师父说:“不过现在你明白了,这个要看你,看你是不是有试金石、理解力。如果你不 也要更高的价钱,你就永远不会得到更高的价钱。” 在这个故事城,师父要告诉徒弟是关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道理,但是从门徒出售石头的过程中, 却反映出一个经济规律:凡勃伦效应。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进 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 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流通,往往也能在市

49、场上走俏。 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 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 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这一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 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 位格调。 了解了“凡勃伦效应”,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 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 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 巴纳姆效应 file:/F|/temp/管理励志系列合集/B/改变命运的40个黄金支点/凡伯伦效应】.htm2011-10-7 8:06:07 回目录 上一页 这种价值的转换在消费者从数量,质量购买阶段过渡到感性购买阶段时,就成为可能。实际 上,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感性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 这种感性购买时,“凡勃伦效应”就可以被有效地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