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悼念.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71125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6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远的悼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永远的悼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永远的悼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远的悼念.pdf(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刊 首 语 永 远 的 悼 念 在刚渡过 “51” 黄金周后, 德国同行从 E-mail 中告诉我一条噩耗: Albrecht 先生于5 月1 日离 开了人世, 我和众多熟悉和尊敬他的中、 德同行一直担心和担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经短暂的震 惊和压抑后, 我和这位长者、 智者的 10 年交往一一浮现在我脑中,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愧对 这位老人的是, 他主编的 非织造材料 中文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他撒手人寰前面世, 使我心中 充满了内疚与痛楚! 1995 年秋, 我得知一条消息: 德国专业出版社有意将世界纺织界极负盛名的专业刊物 Melli- and 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 并已接触过几个有意合

2、作的对象, 均未结果。当时季国标副部长和吴 文英部长对此事都非常关心和重视, 而德国方面热心倡导和积极奔走牵线的就是这位在纺织和纤 维领域为中德友谊孜孜不倦努力的老人。我抓住了这次机会, 主动向校领导请缨并获得了支持。 于是, 我在 1996 年的 “北京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 上首次会晤了这位老人。那场 面十分令人难以忘怀; 没有过多的寒述礼节, 没有庄严肃穆的会谈接待室, 除老人与我外, 还有德 方编辑 Claudia von Bonn 和中方编辑颜晓音。我们四人在简单地自我介绍后, 直奔主题, 就双方合 作意向甚至一些细节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商谈。商谈结束时, 一份合作意向蓝图

3、已草就。即将告 别时, 这位对中国事务十分熟闇的老人突然站起用严肃的口吻对我说:“陈先生, 我想请你再明确 地告诉我一下, 我们今天商谈的内容和拟就的意向能算数吗?要不要你们回去再研究研究? ” 当得 到我肯定的答复后, 他急速变脸, 手搭凉蓬放在额头上对我做了个鬼脸, 接着对我胸脯出了两记老 拳并连声说 “好!好!我相信! ” 这让我当时就领教了老人除了认真工作外, 还有幽!灰谐的一面。 第二天, 为了拿德国德累斯顿大学邀请我校派人交流访问的函件, 我和颜晓音去老人住的酒店拜 访了他。老人十分热情地带我们去酒吧喝咖啡并再次回味了我们前一天的会谈, 还夸奖我们工作 效率高。在 Albrecht

4、 先生和季国标副部长的力促、 关心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支持下, 我们和德国专 业出版社合作非常顺利, 1997 年便推出了本刊 国际纺织导报 Melliand China 。就在这 一年, 老人来访问了我校和我们编辑部。老人送给我一个陶瓷挂盘, 并详细解释了挂盘上印的阿 尔卑斯索道桥, 还对我说:“陈先生, 我们都是桥” 。老人对我们中德双方的合作非常满意, 晚宴时 主动向我要了一杯茅台吞下。第二天晚上, 我驾车与外事处副处长李振栋陪老人去看看上海外滩 景色, 一路上老人滔滔不绝地和我们谈他历年来中国的感想。我们感觉他倒象一位海外飘泊多年 的老华人, 因为他对中国的变化充满了自豪感。从上世纪

5、70 年代他随团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接 见开始, 他每次来华都关注着我国方方面面的变化。当车至延中高架外滩下砸道时, 浦江两岸的 美丽夜景给老人带来了极大的兴奋, 他不顾我在驾车, 竞在后座半立起身来用双拳连续搥打我的 双肩, 高声叫喊:“陈先生, 你怎么想出这么好的主意, 太美了!美死了!美死了!我要永远感谢 你! ” 我和李振栋都被他的顽童神态和兴致感染, 几乎不能自己。 Albrecht 先生对我们的刊物和我本人充满着厚爱。每次学校有人在德国见到他, 他都要详细 询问刊物和我的近况。他曾对我校的访德者说我是一个富有的人, 为此我曾问他何出此言, 他说 你有那么多的工作权力, 你不是很富有吗

6、?由此可见老人的境界之高。我们的刊物也曾遇到过困 难, 德国合作者在连续三年投入后并未收到预期的回报曾心生去意, 我当即表示该刊是我们双方 共同的儿子, 我不会在儿子成长时不尽责任, 表示愿意独家承担经济责任。Albrecht 先生得知后专 门发函对我的做法表示支持并呼吁德方继续合作。他主编的 非织造材料 经修订再版时, 时任中 2 国际纺织导报 2006 年第 6 期 PDF Watermark Remover DEMO : Purchase from www.PDFWatermarkR to remove the watermark 刊 首 语 国纺织大学出版社社长的我在季国标副部长的支持

7、下表示要出中文版。老人为此事多次和德国 出版方交涉联系, 凭他在德国行业内的威望让我们以极低的代价买到了中文版权。 1998 年我们应德方邀请访德并参加在奥地利多恩比恩举行的国际化纤会议。由于我们从德 国法兰克福驱车数小时, 至奥地利多恩比恩时会议已开始。但当我们抵达会场门口时, 已有专人 迅即向我招呼,“是中国的陈先生吗?我们欢迎您! ” 我很诧异, 事后才知道是 Albrecht 先生专门安 排的。老人是这个世界知名化纤会议的发起人并连续多年担任大会主席。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我 表示想要些刚问世不久的绿色纤维 Lyocell 给我的研究生做课题用。又是这位老人热心穿线, 让考 陶尔滋公司无偿援

8、助给我 100 公斤当时价格极高的纤维, 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得到这个品种的产业 化产品。 老人在另一次访华时, 参观了我在学校工作的所有部门并一一给予了真挚的指导。我经常收 到他寄来的信函与问候。2004 年, 多恩比恩国际化纤会议为表彰他的贡献, 出版了记述老人从倡 导创立该会到退休后成为该会名誉主席的历程图集。老人立即给我寄了一份, 并附言 “陈先生一 阅” 。现在我的案头还摆着老人 2006 年 3 月 2 日给我寄来的贺卡, 除祝贺我春节愉快外, 告知我 他已病瘫在床数月。尽管这样, 老人仍乐观地期盼我们能在 2007 年的慕尼黑 ITMA 和多恩比恩国 际化纤会议上见面, 结尾时老人用

9、颤抖的手亲自签上他不朽的名字。谁知对我来说这竞是他的绝 唱, 这不能不使我无比的痛心。我真的愧对这位老人, 我现在只能尽快尽心地将他的传世之作 非 织造材料 中文版高质量地出版好, 告慰这位在中德纺 织科技合作上呕心沥血的老人! 威廉阿尔布雷希特 (WiIheIm AIbrecht) 教授逝世 本刊学术委员会顾问威廉阿尔布雷希特教授因久病 于2006 年5 月1 日在德国伍伯塔尔医院中逝世, 享年85 岁。 阿尔布雷希特教授曾先后在德国弗里堡、 格丁根和汉 诺威大学研读化学, 后在 Glanzstoff/ Enka 公司 (卡塞尔、 奥 伍恩堡、 伍伯塔尔) 从事管理工作 32 年, 其间从 1971 年起 他还在亚琛工业技术大学和汉诺威纺织专科学校任教。阿 尔布雷希特教授长期在国际间从事纤维和纺织品研究合作工作, 亦在纺织教 育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他作为奥地利多恩比恩国际化纤会议和中国北京国际 化纤会议的发起人之一在世界纺织领域享有盛誉, 并在该领域获得无数奖项。 阿尔布雷希特教授在纤维和纺织品领域的卓越工作得到各国同行的广泛承 认。 3 国际纺织导报 2006 年第 6 期 PDF Watermark Remover DEMO : Purchase from www.PDFWatermarkR to remove the watermar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