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与探索.pdf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715021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与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潍坊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与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潍坊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与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潍坊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与探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与探索.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 0 0 8 年第6 期( 总第1 4 8 期)山东纺织经济 潍坊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与探索 蒿艾莉 (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山东潍坊 2 6 10 4 1 ) 摘要:潍坊市作为一个捉业大市,虽然农业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同时也面临着大量农村 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本文在对潍坊市农村劳动力状况及其转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 出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资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中图分类号:F 3 2 3 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3 - 0 9 6 8 ( 2 0 0 8 ) 0 6 - 0 11 9 0 3 潍坊是一个农业大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所

2、作 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良好 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滩坊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 的大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继续深化、农村产业结 构的不断调整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和 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正逐步减少,农村富余劳 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解决好农 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对于破解潍坊。三 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一潍坊市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现状及转移特征 1 、雄坊市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潍坊市农村总人口6 4 0 万人,劳动力总量3 3 1 8 万人,占农村总人1 2 1 的5 1 6 。从性别分布看,男性 劳动力1 7 4

3、万人,占5 3 l 女性1 5 4 万人,占4 7 , 反映了本市农村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差别不大。从产 业分布看,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 8 7 万人,占全部劳 动力的5 6 7 ,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有1 4 3 万人,占 全部劳动力的4 3 3 ,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是从 事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1 3 倍。反映了本市农村劳 动力的产业分布仍有待于优化。从劳动力文化程度 看,文盲半文盲有2 0 1 万人,占6 1 l 小学文化程 度的7 8 9 万人,占2 3 9 l 初中文化程度的1 7 3 2 万 人,占5 2 5 。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5 7 8 万 人,占1 7 5 。反映本市农村劳动力

4、文化素质有待于 进一步提高。 2 、潍坊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呈现多元化。从转移 方式看,政府部门组织的占转移总数的5 2 4 ;依靠 亲友转移的占2 4 ,自谋出路的占1 7 3 ;其它方式转 移的占6 3 。从转移去向看,转移到工业的占3 0 3 , 转移到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占1 6 9 ,转移到 建筑业的占1 3 4 ,转移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 讯业的占8 5 ,转移到其它非农产业的占3 0 9 。二 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在现行的农 村土地承包政策下,绝大多数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还 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转移的劳动力每年除在外 务工外,农忙

5、季节大多数还需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 属离土不离乡、进厂未进城的亦工亦农型转移,具 有明显的兼业性。三是二三产业成为转移的主渠道。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了比 较效益相对较高的二、三产业。全市从事第二产业 的农村劳动力达到8 0 万人,占已转移劳动力的5 7 从事第三产业的有6 0 万人,占4 3 。 二潍坊市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1 、以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 移 潍坊市是较早提出并实践农业产业化的地区。 近年来,根据新的实践,又进一步提出并实施。农 业三化”。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产地批发 市场等手段,为本市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创造了良 好

6、的条件。2 0 0 6 年农产品出口创汇1 5 8 亿美元。由 于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增强了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 吸纳能力,使从事种,养、加工业的农民收入不断 提高,从而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 移。 收稿日期:2 0 0 8 - 10 一l8 作者简介:蒿艾莉,女,山东阳谷人。基础课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1 1 9 万方数据 PDF Watermark Remover DEMO : Purchase from www.PDFWatermarkR to remove the watermark 山东纺织经济2 0 0 8 年第6 期( 总第1 4 8 期) 2 ,以民营经济的膨胀推动农

7、村劳动力的转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 一系列政策规定,把民营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强领导,积极部署,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健 康快速发展。截止2 0 0 6 年,全市民营经济注册业户 达到1 7 9 万户,注册资金5 4 2 8 亿元。民营经济的 高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批农 村劳动力。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 来,加快了“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的进程。 3 、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 移 近年来,全市牢固树立“潍坊以外就是外,借 助外力加快发展”的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

8、作的要务、中心来抓,通过有效的奖惩措施,充分 调动引资者、投资者、服务者,领导者四个积极性。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 重点引进“大高外”项目,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精心组织雒坊国际风筝会、鲁台经贸洽谈会、寿光 蔬菜博览会、青州花卉博览会、昌邑绿化苗木博览 会、昌乐宝石节等节会活动,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 好平台和载体。工业经济的膨胀带来的不仅仅是资 本的快速积累、产业集群的迅速扩张,更加快了“三 农”问题的全面解决,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 “洗脚上岸”,摇身变为新兴“产业工人”。 4 、以积极的劳务输出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潍坊市立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不仅重视 劳动力

9、的就地转移,而且还努力扩大劳动力转移空 间,积极向市外、省外、境外输出劳动力。先后与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大中城市的公共 职介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 劳务输出已成为本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 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有着“输 出一人,全家脱贫,输出二人,全家致富,输出一 批,致富一村”的功效。 5 、以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政治、信息中心,是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进入城镇的主 要途径,也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的依托和载体。近年来,潍坊市通过加大城镇基础 设施建设投入,吸引工业企业向县城和小

10、城镇集中, 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 1 2 0 了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结合、工农联盟,加快 了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制约潍坊市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主要因素 1 、“兼业”现象对劳动力转移的制约 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已不 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居住在农村,却仍然保留农 业户口,拥有承包地。在有些地方,许多农民即使 在外找到了好的就业门路,也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的 承包经营权。这种低层次的农业“兼业化”现象,既 影响了已经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 也影响了整个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导致土 地规模效益低下。 2 、转移主体本身的文化技能素质对

11、劳动力转移 的制约 目前,劳动力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劳动力 的素质越高,实现转移的可能性越大,获得的工资 性收入越高;相反,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缺乏, 就业岗位选择面就很窄。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平 均受教育年限为8 3 年,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 1 0 8 。由于劳动力整体综合素质较低,使其在向非 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许多外出人员难 以适应岗位需求,只能在文化素质要求较低的行业 中从事技术含量不高,收入低的工作,难以长期在 外面立足。 3 、现行制度障碍对劳动力转移的制约 一是户籍制度的排他性,造成了就业方面存在 着“先城市,后农村,先本地,后外地”的偏见,排 斥外地农民工在

12、城市就业,阻碍劳动力流动,导致 劳动力市场的继续分割;二是少数企业用工不够规 范。有的用人单位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不与从业 者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超时加班加点、 福币I J 待遇不落实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劳动关系的 不稳定。 4 、就业环境对劳动力转移的制约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主要还是从 事危、重、脏、差等强体力劳动,工作环境较差,同 时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他们在子女上 学、就医、劳动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 “国民待遇”。此番种种,使他们不敢、也不想下决 心彻底脱离农村。 四推动潍坊市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思考 1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创新劳动力转

13、移的 万方数据 PDF Watermark Remover DEMO : Purchase from www.PDFWatermarkR to remove the watermark 2 0 0 8 年第6 期( 总第1 4 8 期)山东纺织经济 发展思路 要实现农民富裕就必须有效地转移、减少农民, 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因此,必须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把城市、农村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来规划,打破不 利干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 行制度创新,实现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 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按市场规律双向的自由流动, 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

14、动。要从原来仅仅局限于农 业,农村内部,转变到着眼于城乡全局;从局限于 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转变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有 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从“离士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转变到向城镇聚集转移;从就地就近转移消化,到 跨省跨区域转移流动。政府要积极培育中介组织, 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自觉流动。 2 、以统筹城乡产业为关键,加快农村新型工业 化步伐,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力n - r _ 业,把农村 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发挥 这类企业吸纳劳动力大的特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和 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进 一步增强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通

15、过 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系列社会化服务产业,促使农 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充分利用本 市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 集型产业的关系,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3 、以城镇化为主导,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 一是要以现有的建制镇为重点加以发展,使之 成为农村经济中心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企业连片集中发展, 建立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发挥产业 聚集效应,壮大县域经济和城镇经济。二是要把小 城镇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结合起 来,利用当地资源条件和区位优

16、势,形成合理的城 镇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以工兴镇,以 商贸旅游兴镇,带动块状经济发展,繁荣小城镇经 济。三是走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 化道路,中心市区可以利用城市规模大、聚集效应 强、第三产业容易发展、就业成本低的优势,广泛 吸纳农村劳动力,充分发挥各县城的区域优势、产 业聚集优势和经济辐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 供更广阔的空间,小城镇要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的 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县城配套的工业,以农村工业 化为趋向,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带动农村劳动 力和人口向城镇集中。 4 、以劳动培训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 质量,拓展农民生存和就业空间 一是尽快开通信息网,加快

17、用工双方的对接。 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多为自发转移为主,存在 盲目性的特点,政府应发挥组织、协调、服务、引 导的作用,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实 现农村劳动力市场网络服务和信息共享,培育农村 劳务中介组织等,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 确的信息服务,减少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二是 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 不高、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影响了有效转移的问 题,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职业技能 培训。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加大农村 劳动力外出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外出务工的针 对性和时效性。而政府应从公共支出中增加对农村 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增加对农村

18、劳动力教育科学 文化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力度。 5 、以公平待遇为核心,解除农民进城后顾之 忧,维护其合法权益 一是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实行按居住地 登记户籍的办法,保证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待 遇,享有平等的发展就业机会和统一的社会身份。 保障他们子女上学免征赞助费、借读费等不合理费 用,为进城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促进 农民工通过非农就业增加收入。二是清理各类限制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运行的法律法规。要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 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清理和解决拖欠农民工资、 劳动环境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发等突出问题,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开展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 就业制度试点,真正形成城乡统一自由的劳动力市 场。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对土地的 依恋,是许多农民走不出农村的根本原因。应在稳 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加快探索土地流转 机制,既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又消除他 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摆脱土地的束缚,完成 向城镇和二三产业的彻底转移。 1 2 1 万方数据 PDF Watermark Remover DEMO : Purchase from www.PDFWatermarkR to remove the watermar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