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2329-1990.pdf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755461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71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B-12329-199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GB-12329-199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GB-12329-199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GB-12329-199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GB-12329-199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GB-12329-199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12329-1990.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UDC 5 5 1 . 2:0 0 1 D 1 0 中 华 人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 12329 一 9 0 岩溶地质术语 Ka r s t g e o l o g y t e r mi n o l o g y 1 9 9 0 一 0 4 一 1 9 发布 1 9 9 1 一 0 5 一 0 1 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 发 布 目次 I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z 基本概念 “ “ , ” ” ” “ “ ” ” (1) 3 岩溶类型 ” ” ” , “ “ ” ” ” “ “ “ ” ” (3) 4 岩溶形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岩溶水文地质 “ “ ! ” ” ” ” “ ” , 一(7) 6 岩溶堆积物 ” ” “ “ ” (8) 7 岩溶物理地质现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 附录A 汉语索引( 参 考件). ” ” “ “ ,. , ,. ,. “ “ “ ( 1 1 ) 附 录B 英文索引( 参考件卜.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 中华 人民 共 和 国 国家 标 准 GB 1 23 29一 90 岩溶地质术语 K a r s t g e o lo g y t e r mi n o l o g y 1 主翻内 容与 适用范围 本标准确定了岩溶地质学的各个领域中基 本术语的定义。不包括地质学其它学科的一些术语, 例 如: 矿物学、 岩

5、石学、 构造地质 学、 水文地质及工程 地质学。本标准共1 6 8 条术语, 分成六部分, 即基本概 念、 岩溶类型、 岩溶形态、 岩溶水文地质、 岩溶堆积物以及岩溶物理地质现象. 本标准适用于岩溶地质的理论和勘探工作。 2 荃本概念 2 . 1 岩溶 k a r s t 是水对可溶性岩石( 碳酸盐岩、 硫酸盐岩、 卤 素岩等) 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 并包括水的 机械 侵蚀和崩塌作用, 以及物质的携出, 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2 . 2 喀斯特k a r s t 岩溶的同义语 2 . 3 假岩溶 p s e u d o k a r s t 主要由非化

6、学溶蚀作用产生的在形态上类似岩溶的现象, 统称为 假岩溶. 2 . 4 岩溶学k a r s t o lo g y 研究岩溶现象及其形成过程和岩溶的改造利用的学科。是地质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 . 5 岩溶作用k a r s t p r o c e s s 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要特征, 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 以 及物质的携 出, 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2 . 6 岩溶现象 k a r s t p h e n o m e n a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 地表和地下的现象。 2 . 了 溶蚀c o r r o s i o n 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作用。

7、 2 . 8 混合溶蚀m i x t u r e c o r r o s i o n 两种以上碳酸钙浓 度不同的 或温度不同的饱和溶液混合时, 破坏了原有的动态 平衡, 因而产生或加 强对碳酸盐岩的溶蚀。 这种作用称混合溶蚀. 2 . 9 热水溶蚀 g e o t h e r m a l w a t e r c o r r o s i o n 地下热水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 2 . 1 0 矿物饱和指数m i n e t a f s a t u r a t i o n i n d ic e s 表示溶液对某种矿物的溶解能力的 热力学指标, 以某种矿物在 溶液中的离子的活度积与其平衡常 数之比的对

8、数值来表示. 2 . 1 1 岩溶化 k a r s t i f i c a t i o n 可溶岩 地区造成各种地表及地下岩溶现象的发生及演化井 产生地下排水网的综合作用过程。 国家技术监普局1 9 9 0 一 0 4 一 1 9 批准1 9 9 1 一 0 5 一 0 1 实施 GB 123 29 一 9 0 2 . 1 2 岩溶率r a t e o f k a r s t i f ic a ti o n 在一定范围内岩溶空间的规模和密度的定量指标, 可分为: a . 点岩溶率 单位面积内岩溶空间形态的个数。 卜 . 线岩溶率 单位长度上岩溶空间形态长度之百分比。 c . 面岩溶率 单位面

9、积上岩溶空间形态面积的百分比。 d . 体岩溶率 孔洞体积占测量可溶 岩体积之百分比. e . 钻孔岩溶能见率 在一定深度或层位的条件下, 揭露到孔洞的钻孔占勘探钻孔总数之百分比。 2 . 1 3 岩溶的不均匀性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o f k a r s t 在岩溶化岩体中, 各种岩溶形态在空间 分布上的差异性。 由于 岩溶形态 分布, 规模和组合情况不同, 岩溶的不均匀性存在程度差别. 2 . 1 4 岩溶充填率 r a t e o f k a r s t 仙I n g 充 填物体积与岩溶空间 形态体积之百分比, 分为: 全充填, 半充填, 少量充填. 2

10、. 1 5 岩溶地貌学k a r a t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 研究岩溶地貌的特征及其发生, 发展和分布规律以 及有 关的改造, 利用, 预测间 题的 学科。 2 . 1 6 洞穴学s p e l e o l o g y 研究人可 进入的洞穴的科学. 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洞穴 地貌和 地质, 洞穴物理, 化学和水文现象, 洞 穴生物, 洞穴古生物和考古, 洞穴文化艺术, 洞穴的 勘测技术, 洞穴制图与摄影及洞穴生态环境与保护 等。 2 . 1 7 岩溶旋回 c y c l e o f k a r s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岩溶地貌的发育,

11、 有一定的 顺序阶 段, 经幼年期、 壮年期、 到老年期, 完成一个发展序列, 为岩溶旋 回。 2 . 1 8 岩溶基准面k a r a t b a s e l e v e l 岩溶作用向地下发展所能达到的下限。 2 . 1 9 岩溶景观 k a r a t l a n d s c a p e 岩溶地区各种地表, 地下岩溶形态的综合景象。 2 . 2 0 岩溶的地带性k a r s t z o n a l i t y 不同气候带内 所表现的宏观及微观岩溶形态的不同 组合, 即岩溶的 地带性。 2 . 2 1 植物岩溶p h y t o k a r s t 因植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岩溶作用过程或形态

12、的统称。 2 . 2 2 外源水a l l o g e n i c w a t e r 来裤于非可溶岩地区而 进入岩溶区的水源, 常具有较低的碳酸盐饱和指数, 对岩溶地貌和洞穴的 发 育有特殊意义。 2 . 2 3 岩溶水文学k a r a t h y d r o l o g y 研究岩溶地区的水文系统, 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和化学成分的形成, 分布, 运移, 排泄规律, 以及其 观测, 预测, 水文分析和岩溶地区 水资源评价的学科. 2 . 2 4 岩溶水文地质学k a r s t h y d r o g e o l o g y 从地质学角度研究岩溶地区地下 水的量和质的形成, 赋存, 分布和

13、运动规律及其水资源评价和勘 查. 开发治理保护方法的学科。 GB 123 29一 90 2 . 2 5 岩溶工程 地质学 k a r s t e n g i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 研究有关的岩溶作用和岩溶现象与各种工程建设相互作用、 影响及其勘察评价, 预测和有害作用的 防治方法的学科。 2 . 2 6 岩溶环境k a r s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围绕着人类的, 受到岩溶条件制约的环境系统. 2 . 2 7 岩溶矿床 k a r s t m in e r a l d e p o s it 通过岩溶作 用而产生的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床,

14、以 及利用各种岩溶空间 贮集的固 体或流体矿床。 岩溶类型 3 . 1 岩溶类型 t y p e o f k a r s t 按气候条件, 形态特征, 出露条件, 可溶岩岩性, 水文地质条件等对岩溶作出的分类。 3 . 2 冰川岩溶g l a c i o k a r s t 在现代冰川 分布区, 由 融冰水, 融雪水, 有时 兼有霜冻作用影响产生的岩溶, 或在最近历史时期经受 过冰川作用影响 地区的岩溶。 3 . 3 寒带岩溶 f r i g id k a r s t 在寒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 3 . 4 温带岩溶 t e m p e r a te k a r s t 在温带气候条件下形成

15、的岩溶。 3 . 5 亚热带岩溶 s u b t r o p i c a l k a r s t 在亚热带气 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 3 . 6 热带岩溶 t r o p i c a l k a r s t 通常指湿润的热带条件下的岩溶。 地表地下岩溶均强烈发育。 3 . 7 干早区岩溶 a c id r e g i o n k a r s t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 地表地下岩溶均较微弱。 3 . 8 高(U岩溶 h i g h m o u n t a i n k a r s t , a lp in e k a r s t 在森林线以上发育的岩溶. 3 . 9 裸露型岩溶b a r e

16、k a r s t 可溶岩裸露地表, 缺少土层覆盖的岩溶。 3 . 1 0 覆盖型岩溶c o v e r e d k a r s t 被松散堆积物授盖的岩溶. 3 . 1 1 埋藏型岩溶 b u r ie d k a r s t 被已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层覆盖的岩溶。 3 . 1 2 悬挂岩溶p e r c h e d k a r s t 发育于包气带内, 不透水层之上的岩溶。 3 . 1 3 石膏岩溶g y p s u m k a r s t 发育在石膏, 硬石膏及与石灰岩, 白云岩, 岩盐共生但以石膏为主的岩层中的岩溶。 3 . 1 4 岩盐岩溶 : o c k s a l t k a r s

17、 t 发育在卤素岩中的岩溶。 3 . 1 5 盐湖岩溶 s a l t l a k e k a r s t 在现代盐湖沉积物中 发育的岩 溶。 3 . 1 6 红层岩溶r e d b e d k a r s t 在胶结物为钙质或其它可溶性物质, 或含有碳酸盐岩砾石成分的红色陆相岩层中发育的岩溶。 3 . 1 7 礁坪岩溶r e e f p l a t f o r m k a r s t GB 123 29一 90 在潮间带新生代珊瑚礁的浪蚀礁坪上发育的岩溶。 3 . 1 8 深部岩溶d e e p k a r s t 在深部缓流带内 发育或存在于深部缓流带的岩溶. 3 . 1 9 古岩溶p a

18、 l e o k a r s t 非现代营力环境下形成的岩溶。有的已被后期沉积物充填。 3 . 2 0 化石岩溶f o s s i l k a r s t 古岩溶的同义语。 3 . 2 1 流水岩溶f l u v i o k a r s t 以地表流水作用为主形成的岩溶. 4 岩溶形态 4 . 1 地表岩溶形态 4 . 1 . 1 溶痕、 溶沟 k a r r e n , la p i e s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表面进行溶蚀, 形成微小的沟痕, 称为溶痕, 大的溶痕称溶沟。 4 . 1 . 2 溶蚀裂隙 g r i k e 地表水和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溶蚀侵蚀产生的槽状形态。 4 .

19、1 . 3 溶面c l i n t 溶蚀裂隙之间的平板状溶蚀面。 4 . 1 . 4 石牙s t o n e t e e t h 溶蚀裂隙交错发育, 其间残存的高度一般不超 过 3 米的牙状岩体. 4 . 1 . 5 岩溶石柱k a r s t s t o n e c o l u mn 溶蚀裂隙 之间 残留的上下直径大致一致的, 高 达 1 0 米至数十米的 柱状岩体。 4 . 1 . 6 石林s t o n e f o r e s t 由土壤水溶蚀产生的溶蚀裂隙, 溶痕, 溶沟, 并经雨水改造而成的, 由密集林立的高达2 0 -5 0 米的 锥柱状、 锥状、 塔状岩体组合成的景观. 4 .

20、1 . 7 落水洞 p o n o r , s i n k h o l e 沿裂隙溶蚀侵蚀及塌陷而成的消泄地表 水的, 近于直立或倾斜的洞穴。 4 . 1 . 8 竖井s h a f t , k a r s t p i t 由 落水洞进一步发育, 或洞穴顶板塌陷而成的深数十米至数百米的 垂向 深井状通道。 4 . 1 . 9 天然井n a t u r a l w e l l 底部有水的竖井。 4 . 1 . 1 0 漏斗 d o li n e 漏 斗形或碟形封闭状的底部平坦面积很小的负地形。 4 . 1 . 1 1 溶斗 s o lu t i o n a l d o l i n e 地表水沿节

21、理裂隙 溶蚀而成的漏斗。 4 . 1 . 1 2 塌陷漏斗c o l l a p s e d o l i n e 溶洞顶板塌陷而成的 漏斗。 4 . 1 . 1 3 岩溶洼地 k a r s t d e p r e s s io n 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底部平坦, 面积较大, 利于耕种的封闭负地形。 4 . 1 . 1 4 合成洼地u v a la 几个岩溶洼地进一步扩大合并而 成的, 保留 底部不 规则形态的封闭负地形. 4 . 1 . 1 5 岩溶盆地k a r s t b a s i n , p o l j e 有松散沉积物覆盖的大型岩溶洼地。 GB 123 29 一 90 4 . 1 .

22、1 6 岩溶槽谷k a r a t v a ll e y 有流水作用参与形成的长条状的岩溶洼地。 4 . 1 . 1 7 干谷d r y v a l le y 岩溶地区由于地下排水系统的存在而出现的干涸的或间歇性有水的河谷。 4 . 1 . 1 8 盲谷b l in d v a l l e y 岩溶地区没有出口 的地表河谷, 其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 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为地下 河。 4 . 1 . 1 9 岩溶嶂谷 c o ll a p s e k a r s t g o r g e 由于大型水平溶洞或地下河顶板崩塌或由断头河溯源侵蚀, 形成两壁直立的长条状深峡谷。 4 . 1 . 2 0 断头

23、河二 l e e 以陡壁下流出的岩溶泉或地下河为源头的河流。 4 . 1 . 2 1 溶帽山s o l u t i o n a l c a p r o c k 由山 顶溶蚀残留的碳盐酸岩 体及其下的 非可溶性岩层 构成的帽顶状山 体. 4 . 1 . 2 2 岩溶丘陵 k a r a t b il ls 由岩溶作用形成的丘陵。 4 . 1 . 2 3 岩溶垄岗k a r s t r i d g e 呈线状分布的岩溶丘陵。 4 . 1 . 2 4 峰林p e a k f o r e s t , f e n g l i n , t o w e r k a r s t 热带岩溶地形, 分散或成群出现

24、在平地上并被平地分割的高耸林立的碳酸盐岩山峰。 4 . 1 . 2 5 峰丛 p e a k c l u s t e r , f e n g c o n g , c o c k p i t k a r a t 热带岩溶地形, 联座的高耸林立的碳酸盐岩山峰。 4 . 1 . 2 6 孤峰i s o l a t e d p e a k 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 地上的 孤立石峰。 峰林地形的 单体形态。 4 . 1 . 2 7 岩溶平原 k a r a t p la i n 岩溶地区大面积的近于水平的地面。 4 . 1 . 2 8 岩溶准平原 k a r a t p e n e p l a i n 发育

25、到岩溶平原阶 段的 岩溶地形. 4 . 1 . 2 9 岩溶夷平面k a r s t p l a n a t i o n s u r f a c e 经过抬升的岩溶准平原。 4 . 1 . 3 0 岩溶高原 k a r a t p l a t e a u 岩溶化的高原。 4 . 1 . 3 1 岩溶湖k a r s t l a k e 大型封闭岩溶洼地中 的较大常年积水体。 4 . 1 . 3 2 天生桥n a t u r a l b r i d g e 地下河或溶洞顶板崩塌后, 横跨谷地的残留 顶板, 其两端与地面连接, 中间 悬空而呈桥状。 4 . 1 . 3 3 穿洞li g h t t

26、 h r o u g h c a v e 抬升脱离地下水位的 或大部分已 脱离地下水位的 地下河, 地下廊道, 伏流或洞穴, 其两端开口 并透 光者。 4 . 1 . 3 4 消溢水洞, 雷公洞e s t a v e ll e 具有既可消水也可溢水的动态特征的溶洞。 4 . 2 地表组合形态 4 . 2 . 1 溶隙原野 g r i k e f i e l d 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分布有大面积的石牙 , 与溶蚀裂隙纵横交织, 基岩裸露或半裸露的岩溶景 观 。 GB 1 232 9一 90 4 . 2 . 2 岩溶丘陵洼地 k a r s t h i l ls -d e p r e s s i

27、 o n 岩溶丘陵和岩溶洼地及干谷的地貌组合形态. 4 . 2 . 3 峰丛 洼地 p e a k c l u s t e r - d e p r e s s i o n 峰丛与洼地的地貌组合形态。 4 . 2 . 4 峰林平原p e a k f o r e s t -p l a in 峰林与平原的 地貌组合形态。 4 . 2 . 5 孤峰平原i s o la t e d p e a k -p la i n 石峰稀散, 孤立在岩溶平原上的地貌组合形态。 4 . 2 . 6 岩溶断陷盆地 k a r s t te c t o n i c b a s i n 与新生代断裂活动有关的岩溶盆地. 4

28、. 2 . 7 岩溶断块山地k a r s t f a u l t b lo c k m o u n t a i n 发育在新生代断裂活动上升区的岩溶地形。 4 . 3 地下形态 4 . 3 . 1 溶孔d i s s o l u t io n p o r e 可溶岩中直径小于几厘米的溶蚀小孔。 4 . 3 . 2 晶孔g e o d e 被次生矿物晶簇所充填或半充填的溶孔。 4 . 3 . 3 溶穴s o l u t i o n a l c a v i t y 直径一般小于5 0 厘米的穴孔。 4 . 3 . 4 岩屋r o c k s h e l t e r 悬岩或陡坎下的浅溶洞, 由地表

29、水冲蚀、 溶蚀或风 蚀的结果, 或由山区生物化学、 融冻作用、 差异风 化而形成。 4 . 3 . 5 脚洞f o o t c a v e 在峰林平原, 岩溶盆 地, 谷地中的石峰下, 由经 常泛滥的洪 水侵蚀、 溶蚀而沿地下水面附近发育的水 平溶洞。 4 . 3 . 6 边槽n o t c h 溶洞壁上或地表岩壁上近于水平的溶沟。 4 . 3 . 7 蚀完n ic h e 由曲流作用形成的类似边槽而延伸短、 中部深入侧壁, 两端沿岩壁尖灭的孤形槽。 4 . 3 . 8 流痕f lo w m a r k 由 紊流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 在洞壁或洞外岩壁上形成的 成群波状凹入的 形态, 其迎水面缓

30、而长, 背水面陡而短。 4 . 3 . 9 贝窝s c a ll o p 发育比较好的流痕. 4 . 3 . 1 0 悬吊岩r o c k p e n d a n t 溶洞中位于洞顶或洞壁的母岩突出物。 4 . 3 . 1 1 洞穴c a v e , c a v e r n 岩溶作用所形成的空洞的通称 , 指人可进入者。 4 . 3 . 1 2 溶蚀侵蚀痕s p e l e o g e n 洞壁洞顶各种小型溶蚀侵蚀形态的 通称。 4 . 3 . 1 3 洞穴网k a r s t ic n e t w o r k , c o n d u it n e t w o r k 在岩溶化岩体中, 人可进

31、入和不能进人的互相连通的洞穴管道系统。 4 . 3 . 1 4迷宫 式浓洞l a b v r in t h c a v e . ma z e c a v e GB 1 232 9一 90 由各种方向、 规模, 并互相连通的溶洞所组成的, 常常是近于水平的洞穴系统. 4 . 3 . 1 5 地下廊道,t l e r y 洞穴中近于水平的, 人可进人的窄长地下通道。 4 . 3 . 1 6 岩溶倒虹吸 管 U - s h a p e d k a r s t s ip h o n , t r a p 充水的、 U型的, 在一定 距离后又露出水面, 进出口 有水位差的地下岩溶通道。 岩溶水文地质 5

32、. 1 岩溶水k a r s t w a t e r 赋存于岩 溶化岩体中 的地下水的总称。 5 . 2 岩溶含水层 k a r a t a q u i f e r 含地下水的岩溶化岩层。 5 . 3 岩溶地下水面( 岩溶潜水面) k a r a t w a t e r t a b l e 在岩溶含水层的饱水带顶部, 具有连续性的较规则的地下水面. 5 . 4 岩 溶地下水浸流面 i m m e r s i o n s u r f a c e o f k a r a t w a t e r 在岩溶含水层中受不均匀的 岩溶空间控制的具有水力 联系但是不规则分布的饱水带顶界面。 5 . 5 岩溶水

33、动力单元 k a r s t h y d r o d y n a m i c u n i t 具有共同补给边界, 统一地下迁流场的某一岩溶地下水系的流域范围。又称岩 溶含水系统, 或岩溶 水文地质单元。 5 . 6 岩溶水文系统k a r a t h y d r o l o g ic s y s t e m 岩溶水动力单元及其水文输入输出的总称。 5 . 7 岩溶泉域 c a t c h m e n t a r e a o f k a r a t s p r i n g 某个岩溶泉的具有共同 补给边界, 统一地下4流场的流域范围. 5 . 8 岩溶强还流带 c o n c e n t r a

34、t e d f l o w z o n e o f k a r a t 岩溶泉域中具有较强导水性和富水性的地带, 又称岩溶水集中还流带。 5 . 9 岩溶排水基准面 k a r s t d r a i n a g e b a s e l e v e l 岩溶水的最低排泄位置, 一般指当地排泄岩溶地下水的最低河湖水面或海平面. 5 . 1 0 扩散流d i f f u s e f lo w 岩溶含水层中在裂隙或孔隙中呈扩展状运动的水流。 5 . 1 1 管道流c o n d u i t f l o w 岩溶化岩层中与扩散流不同的, 在各种地下管道中赋存运动的水流。 5 . 1 2 渗流带 v a

35、 d o s e z o n e 岩溶水文学中包气带的同义语。 5 . 1 3 季节变动带s e a s o n a l f lu c t u a t i o n z o n e 由于季节变化而引起地下水位升降波动的地带, 是位于包气带与饱水带之间的过渡地带. 5 . 1 4 潜流带p h r e a t ic z o n e 岩溶水文学中饱水带的同义语。 5 . 1 5 浅饱水带 s h a l l o w s a t u r a t io n z o n e 饱水带的浅部段。 5 . 1 6 深饱水带 d e e p s a t u r a t i o n z o n e 饱水带的深部段。

36、 5 . 1 7 深部缓流带 d e e p s l o w f l o w z o n e 在 饱水带之下, 受当地排水基准面影响很弱, 仅在一定水头压力作用下向 远方 缓慢运动的深部岩溶 水带 。 GB 23 29一 90 5 . 1 8 谷底循环带v a ll e y b o t t o m c ir c u l a t i o n z o n e 在河床以 下, 由 于河水流动减压, 而造成地下水向上运动, 排向河中, 具倒虹吸管循环作用的地带。 5 . 1 9 岩溶泉k a r s t s p r i n g , k a r s t e m e r g e n c e 岩溶水向地表流

37、出的天然露头。 5 . 2 0 溶潭b l u e h o l e 在岩溶地区成坛状或井状, 水 深较大的天然地下水露头。 5 . 2 1 岩溶天窗 k a r s t w i n d o w , r e g a r d 地下河或溶洞顶板上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 5 . 2 2 地下河s u b t e r r a n e a n s t r e a m 具有河流主要特征的岩溶水地下通道. 5 . 2 3 地下河系 s u b t e r r a n e a n s t r e a m s y s t e m 由 地下河的干流及支流组成的地下岩溶通道系 统. 5 . 2 4 伏流s w a l

38、le t s t r e a m 地表河流在岩溶地区的 管道状潜伏段. 5 . 2 5 地下湖s u b t e r r a n e a n l a k e 在天然洞穴中, 具有开扩自由 水面的比 较平静的 较大地下水体. 5 . 2 6 海磨坊c o a s t mi ll 岩溶海岛的岸边, 由 于现今海 水淹没早期复杂的地下通道, 及咸淡水比 重不同 产生内吸作用, 从而 出现的海水向岛内大量消落的现象. 5 . 2 7 岩溶充水 矿床m i n e r a l d e p o s it b e a r i n g k a r a t w a t e r 矿床充水受岩溶含水层直接或间接影响

39、的 岩溶矿床或非岩溶矿床. 5 . 2 8 岩溶突 水 k a r s t d e c l o g g i n g 储集和运动 于岩溶含水层中 的地下水流, 当被人工揭露或受自 然因素影响而骤然产生的大量涌水, 并常伴随涌沙涌泥的现象。 岩溶堆积物 6 . 1 洞穴化学沉积物s p e l e o t h e m 洞内由 化学作用产生的以碳酸钙为主的各种沉积物的 通称, 有滴石, 流石, 水下沉积, 毛细 管水沉积 等不同类型。 6 . 1 . 1 滴石d rs t o n e 由洞内滴水产生的化学沉积物。 6 . 1 - 1 . 1 钟乳石 s ta l a c t i te 由洞顶向下生长

40、的滴石。 6 . 1 门. 2 鹅管 s o d a s t r a w 上下直径变化不大的细长条状钟乳石。 6 . 1 - 1 . 3 石笋s t a l a g mit e 由落到洞底的滴水形成的由下向上增长的滴石. 6 . 1 - 1 . 4 石柱s ta l a c t o-s ta la g m it e , c o l u m n 上下对应的钟乳石和石笋相联结后形成的柱状体. 6 . 1 . 2 流石f l o w s t o n e 在洞底或洞壁流动着的水体产生的化学沉积物。 6 . 1 . 2 . 1 边石 r im s t o n e 水流过积水塘时, 在其边缘形成的化学沉积

41、。 G B 123 29 一 9 0 6 . 1 . 2 . 2 边石坝r im s t o n e d a m 拦截水流, 呈堤坝状的边石. 6 . 1 . 2 . 3 石慢c u r t a in , d r a p e r y , b a c o n 由 洞顶或洞壁的流水产生的波状或褶状的流石。 6 . 1 . 2 . 4 石旗c a v e f l a g 由 洞顶或洞壁上的 连续性水流产生的 一种薄而透亮的旗帜状流石。 6 . 1 . 2 . 5 钙板 c a lc a r e o u s p l a t e 由洞底片状薄层水流产生的板状流石。 6 . 1 . 2 . 6 石扇s t

42、 o n e f a n 由线状水流突变为片状水流处形成的扇状流石。 6 . 1 . 3 水下化学沉积 6 . 1 . 3 . 1 云盆li l y p a d 圆形或浑圆形盘状水下次生碳酸钙沉积物. 6 . 1 . 3 . 2 穴珠c a v e p e a r l 在动荡的水下沉积的, 具同心圆结构的球状次生碳酸钙沉积。 6 . 1 . 3 . 3 石荷叶s t o n e l o t u s 水池缓慢升高时, 沉积的下有似圆 锥形 “ 根” 的水面钙膜片。 6 . 1 . 4 其它洞穴化学沉积 6 . 1 . 4 . 1 石花c a v e f l o w e r 散布在洞壁或其它洞穴沉

43、积物表面, 将其装饰成丛花状的由雾滴水或凝结水所产生的次生化学沉 积物。 6 . 1 . 4 . 2 石珊瑚c a v e c o r a l 由钟乳石和石笋表面渗出的 毛细 管水产生的较小的拳状次 生化学沉积物, 状似珊瑚。 6 . 1 . 4 . 3 卷曲石h e l i c t i te ( 由上往下生长的) , h e l ig m it e ( 由下往上生长的) 由洞壁或钟乳石表面的毛细管状孔 渗出的水沉积的螺旋状次生化学沉积 物。 6 . 1 . 4 . 4 石盾c a v e s h i e l d , p a l a t t e s 一种由上、 下两块平行的板组成的外形似盾状的

44、洞穴次生碳酸钙沉积。 6 . 1 . 4 . 5 月奶石m o o n m i l k 一种乳白 色的, 可塑的, 含水量较高的 乳酷状的, 以 碳酸盐为主的洞穴堆积。 6 . 2 洞穴其它成因的堆积物 6 . 2 . 1 洞穴崩塌堆积 c a v e c o ll a p s e d e p o s i t 在洞内 伴随 岩溶作用过程而崩坍产生的块石, 碎石, 角砾堆积物的 通称. 6 . 2 . 2 洞穴生物堆积 c a v e b i o t ic d e p o s it 洞内主要由动物粪便及骨骼所形成的土状堆积物。 6 . 3 洞外岩溶堆积物 6 . 3 . 1 次生碳酸钙t r a

45、 v e r t i n e 由 岩溶水沉积的胶结较好的结晶质的碳I ft 钙沉积物。 6 . 3 . 2 石灰华( 钙华) c a lc a r e o u s t u f a , c a le a r e o u s s i n t e r 由岩溶水沉积的大孔隙性次生碳酸钙, 往往受植物作用的影响. 6 . 3 . 3 瀑水钙华w a t e r f a l l c a l c a r e o u s t u f a 在 碳酸盐岩岩溶区地表河或地下河的爆布壁上沉积的钙华层。 B - 3 . 4 盐华s a l t t u f a 由盐泉沉积的, 由方解石、 石膏、 岩盐、 芒硝等组成的疏松

46、状沉积物。 GB 123 29一 90 6 . 3 . 5 白云石粉 d o l o m i t e p o w d e r 亮晶白云岩经过风化溶蚀后所残留的松散状白云石粉砂及砂粒。 6 . 3 . 6 蚀余红土t e r r a r o s s a 碳酸盐岩溶化后残留富含氧化铝和氧化铁的粘性土类. 6 . 3 . 7 膏溶角砾岩 g y p s u m k a r s t b r e c c ia 夹有蒸发岩的碳酸盐岩, 经岩溶作用而产生的混杂角砾岩. 6 . 3 . 8 岩溶角砾岩k a r s t b r e c c ia 与岩溶作用有关, 由单一或多种岩石成分胶结的角砾岩的 通称。 岩

47、溶物理地质现象 土倒s o i l c a v e 发育在可溶岩上覆土层中的空洞。 岩溶塌陷 k a r s t c o ll a p s e 在岩溶地区, 由于下部岩体中的洞穴扩大而导致顶板岩体的塌落; 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顶板因自然 ,弓 : 7.7.,了 或人为因素失去平衡产生下沉或塌落的通称。 7 . 3 岩溶陷落柱 k a r s t c o l la p s e b r e c c i a p i p e 埋藏型岩溶的地下溶洞的顶部岩层及覆盖层失去支撑, 发生坍塌和剥落产生上小下大的锥状陷落 体。 7 . 4 岩溶气爆k a r a t g a s e x p l o s i o n 岩溶管道中的气水压力作用破坏周围岩土的突发现象. GB 1 2329 一 90 附录A 汉语索引 ( 参考件) 白 云石粉 ” “ 6 . 3 . 5 贝窝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