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034-92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pdf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756314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97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Z/T 0034-92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DZ/T 0034-92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DZ/T 0034-92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DZ/T 0034-92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DZ/T 0034-92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DZ/T 0034-92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Z/T 0034-92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 Z / r 0 0 3 4 一9 2 光 电 测 距 高 程 导 线 测 量 规 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Z B D 1 0 0 0 1 -8 9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的配套标准, 规定了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录的 精度指标、 技术要求和施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地质矿产勘查测量中代替四等和等外水准测量以及进行几何水准测量有困难地LA 的二等水准测量o 2 引用标准 G B1 2 8 9 8 国家三、 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Z B D 1 0 0 0 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Z B A 7 6 0 0 2 中、 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Z B A 7 6

2、0 0 3 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 3 术语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用光电测距和观测天顶距的方式, 依次测定和传递地面点高程的路线( 以下 简称“ 高程导线” ) 导线水准点 一 用高程导线测量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 直返规用往返观测测定相邻测站点间高差的方法 中点单砚在两置A点中间安置仪器测定置规点间高差的方法。 4 基本要求 4 , 1 布设原则 4 . 1 . 1 以 高程导线布设测区的基本高程控制, 其等级应与测区范围相适应, 满足加密需要,一 般应与国 家水准点连测。 月 . 1 . 2 导线水准点的高程, 采用正常高系统和“ 1 9 8 5 国家高程基准” 4 . 1 - 3 各等级高程

3、导线网的最弱点相对于高等级点( 或起始点) 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0 . 0 5 m 4 . 1 . 4 高程导线一般应在高级点间布设成附合路线或高程导线网。当测区远离国家水准点时, 也可布 设支线引测国家水准点高程, 作为测区的高程起算点。 4 . 飞 . 5 当采用支线引测高程时, 引测路线的等级不应低于测区基本高程控制的等级引测高程的起1 7 点必须进行检测引测支线的长度可按表2 的规定放宽。 . 5 倍 4 . 1 . 6 4 . 2 规定。 高程导线测量可与同等级水准测量混合使用, 但在同一测段中只能使用一种方法。 三、 四等和等外高程导线测最, 每公里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 M; 和全中

4、误差Mw , 应符合表 1 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 9 9 2 一 1 , 一 0 9 批准1 9 9 3 门 0 一 0 1 实施 D Z / T 0 0 3 4 一 9 2 表 工 】 1 1nl 等级 三 4 十 3.0紧 等外 + 6 . 0士 I o . 0+ 1 7 从一怂 4 - 3 高程导线天顶距测量, 一测回观测值中误差M, 应符合以F 规定: 三等M , J , 不得大于 5 “ , D J : 为6 % D 3 计算方法。计算范例见表D 1 和表D 2 表 D 1 指标差、 天顶距一测回观测中误差的测定 仪器: T 2 N o . 4 5 6 5 4观测者: 张

5、二 视线长度: 4 7 . 8 6 5 m记录者 李四 日期: 1 9 9 1 年7 月1 0日检查者: 王五 分米分划 度盘 度盘读数 和或中数 指标差 夭顶距 t1 1 0左 9 0 4 4 0 1 2 6 9 1 6 0 0: :.: , 0 . 2 9 0 4 4 0. 3 右 1 2左 9 0 3 6 5 3 2 6 9 2 3 1 3: :,: 十 2 , 8 右 9 0 3 6 5 0 . 2 1 4左 9 0 2 9 4 4 2 6 9 3 0 2 2;:.: 闷 一 30 9 0 2 9 4 0 . 5 右 1 6左 9 0 2 2 2 7 26 9 3 7 3 3: :;.

6、: 卡0 5 右 9 0 2 2 2 7 . 0 1 8左 9 0 1 5 1 7 2 6 9 4 4 4 2: : 0 5 右9 0 1 5 1 7 . 0 艺 0左 9 0 0 8 0 8 2 6 9 5 1 5 4: :.: + 1 , 8 右9 0 0 8 0 6 . 2 2 2左 9 0 0 1 0 0 2 6 9 5 9 0 3:.: 十1 . 8 右9 0 0 0 5 8 , 2 2 4左 8 9 5 3 4 5 2 7 0 0 6 1 1: :.: 一 1 5 右9 0 0 6 1 3 . 0 2 6左 8 9 4 6 3 7 2 7 0 1 3 2 5:.: ! . 0 右9

7、 0 1 3 2 4 . 5 2 8左 8 9 3 9 2 8 2 7 0 2 0 3 8: :;.: 一 r3 . 0 右9 0 2 0 3 5 . 5 3 0左 8 9 3 2 1 5 2 7 0 2 7 4 9一: 一:.: + 2 0 右 9 0 2 7 4 6 . 5 6 5 4 D z / T 0 0 3 4 一9 2 表D Z 天顶距一测Ihl观测中误差计算 仪器 : TZ N o . 4 5 6 5 4距离: 4 7 . 8 6 5m计算者: 张三检查者: 李四 仪 器 位 置 I l 分米 分划 分米间隔 真长 分米分划线 对仪器高差 相邻分划 高差众 分米分划线 对仪器高差

8、 相邻分划 高差森 1 O一 6 1 2 . 7 8 一 7 2 7 3 , , 9 . 5 7一 0 . 4 49 9 . 8 7一 0 1 4 1 0 Ot ol 一 6 2 7 . 8 2 一 5 1 2 9 11 2 1 ( ) 0 . 1 0+ 0 , 1 09 9 . 7 20 . 2 81 0 0 0 0 一 5 2 7 _ 7 2一 4 1 3 1 9 1 4 1 0 0 . 0 8斗 0 0 6 1 0 0 _ 6 1+ 0 . 5 91 0 0 . 02 4 2 7 6 43 1 2 5 8 1 6 9 9 51一 0 469 9 . 7 8一 0 ,1 9 9 9 . 9

9、 7 一 3 2 8 . 1 3 一 2 1 2 . 8 01 8 1 0 0 .1 3斗 J . 1 49 9 9 8一 0. 01 9 9 . 9 9 一2 2 8 , 0 0一 1 1 2 8 22 0 9 9 . 乞 60. 4 49 9 . 3 1一 0 . 6 9 1 0 0 , 0 0 一 1 2 8 . 4 4 一0 1 3 . 5 12 2 1 ( ) 0 . 3 6 一 0. 3 6 1 0 0 . 0 7+0 0 71 0 0 . 0 0 一 2 8 0 8 + 0 8 6 t 5 62 4 9 9 . 8 50 1 7 1 0 0 1 3卜 0 . 1 11 0 0.

10、02 斗 7 1 . 7 7+ 1 8 6 . 6 92 6 1 0 0 0 2十0 . 0 2 1 0 0 0 2+ 0 . 0 21 0 0 . 0 0 1 7 1 7 9 十 2 8 6 . 7 12 8 99 7 2一 0 . 3 9 1 0 0. 0 2一 0 ,0 11 0 0 . 0 1 于 2 7 1 . 5 1+3 8 6 . 7 33 0 1 0 0 . 2 5 0 . 2 59 9 . 6 3一 0 . 3 71 0 0 . 0 0 斗 3 7 1 . 7 6 十4 8 6 t 3 63 2 9 9 9 00 1 0 1 0 0 0 6+0 0 61 0 0 0 0 一

11、动 7 1 6 6 丰5 8 6 . 4 43 4 1 0 0 .0 4一 0 . 0 生 1 0 0 1 4+0 . 1 41 0 0. 0 0 +5 7 7 0+ 6 8 6 . 5 83 6 1 0 0 . 0 3+0 . 0 19 9 . 8 10 2 11 0 0 . 02 + 6 ? 1 . 7 3 +7 8 6 . 3 93 8 9 9 . 次 6一0 _ 5 41 00 1 7 十0 1 71 0 0. 00 + 7 7 1 t l 9+8 8 6 . 5 64 0 9 9 9 8O9 9 . 4 70 . 5 1 9 9 9 8 一8 7 1 . 1 7+ 9 8 6 . 0

12、 14 2 1 0 0 . 2 8泞 一 0 2 89 9 . 9 0一 0 1 01 0 0 0 0 +9 7 1 . 4 5+10 8 5 9 34 4 9 9 . 5 5一 0 . 4 5 9 9 8 9一 0 . 1 11 0 0 0 0 + 10 7 1 . 0 0+ 11 8 5 8 24 6 9 9. 9 6一 0 0 4 9 9 6 2一0 . 3 81 0 0 . 0 0 + 11 7 0 . 9 6 +12 8 5 . 4 44 8 I Q 0 3 1十0 , 2 , 1 0 0 . 4 8+ 0 . 4 6 1 0 0 t 0 2 +12 7 1 . 2 7 +13 8

13、5 . 9 25 O 1 0 0 . 1 40 , 1 峨1 0 0 .1 8+ 0 1 8 1 0 0 0 0 十13 7 1 . 4 1干14 8 6 .1 0 5 2 9 9 . 5 90. 3 89 9 4 2一 0, 6 5 9 9 .9 7 干 14 7 1 . 0 0 斗 一 15 8 5 5 25 4 9 9 . 6 5一0 . 35 1 00 . 21+ 0 . 2 11 0 0 . 0 0 115 7 0 . 6 5一 卜16 8 5 7 3 5 6 99 . 9 0一 0 . 07 9 9 . 3 3一 0 6 49 9 . 9 7 + 16 7 0 . 5 5+ 17

14、8 5 . 0 6 5 8 1 01 . 5 4一 0 . 5 连 1 0 1 . 4 9+ 0 . 4 91 0 1 . 0 0 + 17 7 2 , 0 9十 18 8 6 5 5 6 O 会 一5 . 1 3 43 刀 R 测回观测中误差: 几 / ( Z x n ) X” / D= 了5 . 1 3 43 / 1 0 0 x2 0 62 6 5 / 4 78 6 5 二士0 . 8 3 , 弓 几 U z / r 0 0 3 4 一 9 2 附录E t测杆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 ( 参考件) E l 准备长为。 . 8 m, 经鉴定分划误差小于。 . 1 m m的毫米级直 尺一只, 视其长

15、度为标准长度 E 2 用直尺依次测量量测杆1 . 1 0 -1 . 2 0 m, 1 . 1 0 -1 . 3 0 m, l . 1 0 - 1 . 4 0 m. . . . . . . 1 . 1 0 -1 . 9 0 m分划线 间的长度。估读至。1 m m, 共测两个测回, 两测回读数互差不应大干。 . 2 m m, E 3 计算分米分划线间两次读数平均值与直尺标准长度之差o , 值 一 般不应大于 0 . 5 m m, 如大于 0 . 5 m m, 应在量测的高度值上进行分米分划误差改正。 E 4 分米分划误差测定示例见表 E 1 , 表 E l 量测杆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 编号: N o

16、 . 6 6日 期: 1 9 9 1 年3 月5日 分米分划 m 分米分划与 标准长度之差 两次测量之差 幻1幻 两次测量中数 m m 1m m m m 1 . 1 - 1 . 2 1 . 1 - 1 . 3 1 . 1 - 1 . 4 1 . 1 - 1 . 5 1 . 1 - 1 . 6 1 . 1 - 1 . 7 1 . 1 - 1 . 8 1 . 1 - 1 . 9 一 0 . 1 一 0. 1 十0 . 2 0 . 0 一 0 . 2 0 . 0 + 0 . 1 一 0 . 1 . 0 . 0 一0 . 0 5 + 0 - 2 + 0 . 0 5 0 . 1 0. 0 + 0 . 0

17、 5 一 0 . 0 5 一 0 . 1 一 0 . 0 5 0 . 0 0 . O S 一 0 . 1 0 . 0 + 0 . 0 5 一 0 . 0 5 一 o . 0 5 0 . 0 8 +0 . 2 0 一 0 . 0 2 一 0 . 1 5 0 . 0 十 0 . 0 8 一 0 . 0 8 附录F t测杆分划尺零点差的测定 ( 参考件) F l 准备2 . 0 0 mX 0 . 2 0 mXO . 0 6 m木板一块, 将板面刨平, 在木板上间距约1 . 6 m长的两端安置直角 体如图F 1 所示, 沿直角体外缘A , B两点连直线, 并在直角体距板面高度相当于平置量测杆轴线高度处

18、 做标记A, B , F 2 在A, B连线上选一中点O, 用线纹米尺测量 A O , O B标记间距两个测回, 如两测回互差小于 0 . 2 m m, 取平均值S 做为检定量测杆的标准长度。 F 3 将量测杆平置, 两端顶到A , B标记处, 直读量测杆读数R , 估读至0 . 1 m m F 4 用式( F 1 ) 计算零点差: 5二 R 一 S . . 。 . . . . . . (FI) D z / T 0 0 3 4 一 9 2 F 5 平台r . 两直角体A B间距和量测杆零点差的测定示例见表F 1 和表F 2 图F 1 量测杆鉴定平台 表 F l 平台上两直角体 A B间距测量

19、m= r 测回 、诀 AOOB 左端读数右端读数A O长度左端读数右端读数 OB长度 I 1 2 3 4 5 8 1 . 8 2 8 2 . 8 0 8 5 . 0 0 8 6 . 0 2 8 9 . 8 4 8 2 8 . 7 0 8 2 9 . 8 0 8 3 1 . 9 0 8 3 2 . 9 0 8 3 6 . 9 0 7 4 6 . 8 8 7 4 7 . 0 0 7 4 6 . 9 0 7 4 6 . 6 8 7 4 7 . 0 6 31 . 2 9 2 8 . 1 0 2 5 . 6 8 2 4 . 2 8 2 1 . 6 0 8 8 2 . 2 4 8 7 9 . 2 0 8

20、7 6 . 6 4 8 7 5 . 2 4 8 7 2 . 6 0 8 5 0 . 9 5 8 51 . 1 0 8 5 0 . 9 6 8 50 . 9 6 8 5 1 . 0 2 平均 7 4 6 . 9 48 5 1 . 0 0 A B长度 1 5 9 7 . 9 4 l 1 2 3 4 5 8 1 . 8 0 8 2 . 3 2 8 3 . 3 6 8 4 . 1 4 8 5 . 2 8 8 2 8 . 5 0 8 2 9 .1 6 8 3 0 . 1 6 8 3 0 . 9 6 8 3 2 . 1 4 7 46 . 7 0 7 46 . 8 4 7 4 6 . 8 0 7 4 6 .

21、 8 2 7 4 6 . 8 4 8 9 . 6 6 9 0 . 6 6 91 . 6 0 92 . 6 4 9 4 . 2 2 9 4 0 . 6 0 9 4 1 . 6 0 9 4 2 . 6 0 9 4 3 . 5 4 9 4 5 . 1 8 8 5 0 . 9 4 8 5 0 . 9 4 8 5 0 . 9 4 8 5 0 . 9 0 8 5 0 . 9 6 平均 7 4 6 . 8 0 8 5 0 . 9 4 AB长度 1 5 9 7 . 7 4 AB两点间 平均长度 1 5 9 7 . 8 4 表 F 2 量测杆分划尺零点差的测定 标准长度: 1 5 9 7 . 8 4 m mm

22、量测杆 编号 量测杆读数 两次读 数差 两次读数 中数 分划尺 零点差 I I 6 4 65 6 6 1 5 9 8 . 4 1 5 9 8 . 0 1 5 9 8 . 3 1 5 9 8 . 3 1 5 9 8 . 0 1 5 9 8 . 2 t 0 . 1 0 + 0 . 1 1 5 9 8 . 3 5 1 5 9 8 . 0 0 1 5 9 8 . 2 5 + 0 . 5 1 + ) , 1 6 + 0 . 4 1 6 5 7 n z / T 0 0 3 4 一 9 2 附录G 规 牌 的 检 验 ( 参考件) G 1 规牌三线平行检测 G 1 . 1 用经过鉴定的直尺分别测量规牌左、

23、右两边各点的长度, 见图G 1 , 记录于表G 1 直尺读数栏内。 G 1 . 2 计算左右两边中间2 , 3 两点直尺读数的平均值, 然后计算中点至上缘和下缘的长度左右两边 对应长度不等差如小于Z m m, 视为三线相互平行。 G 1 . 3 计算左, 右两边对应长度的平均值, 即为三线间距 G1 . 4 三线平行检查记录与计算见表Gl e G 2 靓牌图形对其中心对称性检测 G 2 . 1 用经过鉴定的直尺测量规牌两对角线1 -l , 4 -4 ( 见图G2 ) , 长度, 用铅笔在规牌上轻轻画出对 角线交点, 检查对角线长度. 不等差应小于3 . 0 m m. G 2 . 2 用直尺测量

24、2 一2 , 3 -3 , 5 一5 , 6 一6 各对称点连线长度及各点至对角线交点O的长度。 G 2 . 3 计算各对称点至中心点O的长度, 其不等差, 不应大于2 . 0 m m, G 2 . 4 检查各对称点连线是否通过中心点O, 其偏差一般不应大于 2 . 0 m m. 表G 1 战牌三线平行检测 规牌号 : N o . 4 5 m m 牌 曲 直尺读数 中间点( 2 . 3 ) 读数中数 中点至上、 下缘长度 中线至上、 下 缘平均长度 测点左边右边左边右边左边右边较差 iE ( 黑) 王2 0 0 . 020 0 . 0 2 0 0 . 81 9 9 . 3一 卜1 . 52 0

25、 0 . 0( 4p 1 ) 233 8. 03 3 5. 4 4 0 0 . 83 9 9 . 3 34 6 3 . 64 6 3 . 2 1 9 9 . 02 0 1 . 5一 2 . 5踢 45 9 9 . 86 0 0 . 8 反 ( l、 12 0 0 . 02 0 0 . 0 2 0 0 . 12 0 0 . 0十 0 . 12 0 0 . 0( p L ) 23 3 6 . 83 3 6 . 6 4 0 0. 14 0 0 . 0 34 6 3 . 446 3 . 4 2 0 0 . 92 00 . 0 + 0 . 72 0 0 . 4( $ -F ) 46 0 0 . 86 0

26、 0 . 0 D Z / T 0 0 3 4 一9 2 一1 一2 图 G1图 G2 表G 2 视牌图形对称性检测 规牌号 : N o . “ m m 牌 面 I 9 v 对角线对称点连线 点号1 一1 4 一4 2 - 2 ,3 一3 r5 一5 6 一6 , 要 墨 端点读数 I2 0 0. 02 0 0 . 01 0 0 . 01 0 0 . 01 0 0 . 01 0 0 . 0 I夕7 01 . 26 9 9 . 74 4 3 . 54 4 3 . 85 6 5 . 25 6 4 . 2 中点读数 04 5 0 . 94 4 9 . 22 71 . 52 71 . 7 3 3 2 .

27、 9 3 3 1 . 8 对称点至 中心长度 I一 02 5 0 . 94 4 9 . 21 7 1 . 51 7 1 . 72 3 2 . 92 3 1 . 8 0 - 12 5 0 .32 5 0 . 51 7 2 . 01 7 2 . 1 2 3 2 . 32 3 2. 4 较差 + 0 . 6一 1 . 3一 0 5一 0 . 4+ 0 . 6 一 0 . 6 对称点连线 偏离中心值 000 . 40 . 20 . 50 . 1 6 jT 端点读数 1 0 0. 01 0 0 . 01 0 0 . 01 0 0 . 0 1 0 0 . 01 0 0 . 0 5 9 9 . 06 00

28、. 24 4 3 . 04 4 4 . 85 6 2 . 8 56 3 . 0 中点读数 3 4 9 . 13 5 0 . 32 7 1 . 22 7 2 . 133 1 . 933 1 . 0 对称点至 中心长度 2 4 9 . 12 5 0. 31 7 1 . 21 7 2 . 1 2 3 1 . 92 31 . 0 2 4 9 . 92 4 9 . 9 1 7 1 .1 7 2 . 72 3 0 . 92 3 2 . 0 一 0 . 8十 0 . 4+0 . 4 一 0 . 61 . 0一 1 . 0 对称点连线 偏离中心值 000 . 5 0 . 40 . 70 9 6 几 9 D Z

29、 / T 0 0 3 4 一 9 2 附录H 测量记录和高差计算格式 ( 参考件) H 1 高程导线测距记录格式见表H 1 , 适用于直返规测量和中点单规测量, 可在备注栏内注明a, 返规或 中点单k 1k, o刘于中点单规应同时注明前视和后视, 附注栏可注记仪器常数等。 表中测站和镜站下填写点名。 : 和J 分别表示测距仪高和棱镜高, T和P分别表示温度和气压. T ,. 为气压计温度 H 2 天顶距测量记录格式见表 H 2 , 适用于直返规和中点单规测量, 测记时组与组之间记录宜空一格, 中点单规应在填写的点名下注明后视或前视 H 3 直返规和中点单靓的边长归算格式见表H3表中天顶距方向上

30、的斜距栏, 按规范7 . 7 . 7 . 1 条公式 ( 1 ) 计算 直返规返测斜距归算到往测斜距栏, 按规范7 . 7 . 7 . 3 条公式( 3 ) 计算。 中点单规第二组斜距归 算到第 一 组斜距栏, 按规范7 . 7 . 7 . 2 条公式( 2 ) 计算。 H 4 直返靓和中点单靓高差计算格式, 分别见表H4 和表H 5 , 表中斜距方向与本组天顶距视准方向一 致, 录自表H 3 中天顶距方向上的斜距栏 H 5 边长归算和高差计算, 可采用程序型计算器编制程序计算, 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相应栏内 表 H1 仪器及编号 : K e r n D M5 0 2观测 日期、 时间 高程导线

31、测距记录 1 9 9 0 年 1 1月 1 0日 1 1:1 5 - 1 1:5 0 呈象 : 清晰、 稳定第J 1 测站镜站测回 测距读数, m 平均值 们1 备注 整数 小数 1234 烈士陵园 O 3131 81 0 91 0 81 1 11 0 9 3 1 8 . 1 0 9 11 . 4 58 J 1 . 6 0 023 1 81 0 81 0 91 0 9 1 0 9 3 1 8 . 1 0 9 r1 4. 2【 、t 4 . 63 3 1 81 1 01 0 71 0 81 0 8 3 1 8 . 1 0 8 P71 2 . 5Y 7 1 2 . 0 r P1 6 . 0Tr1

32、6 . 5 十 : - 31 8. 1 0 9 0 3 烈士陵园13 1 81 0 01 0 00 991 00 3 1 8 . 1 0 0 11 . 5 1 8 1 1 . 6 0 023 1 8 1 0 20 991 021 0 131 8 . 1 01 T1 4 . 8T1 4 . 4 33 1 80 991 020 9 81 0 0 3 1 8 . 1 0 0 P7 1 1 . 0P7 1 0 . 0 TP 1 7 . 5TP1 7 . 8 告 : - 31 8 . 1 0 0 D z / T 0 0 3 4 一9 2 续表 H 1 测姑 镜站测回 测距读数, m 平均值 n 】 备注

33、 整数 小数 1234 0 3 涧沟13 511 4 21 44上 4 21 4 33 5 1 . 1 4 3 1 几 4 6 7 1 1 . 6 0 0235 11 4 31 441 4 31 4 33 5 1 . 1 4 3 T1 8 . 2T1 8 . 433 5 11 411 4 11 4 21 41 3 51 . 1 4 1 P7 0 6 . 0P 7 0 5 . 0 TP2 3 . 2TP2 3 . 0 告 : - 3 5 1 . 1 4 2 涧沟0 313 5 11 3 71 3 61 3 61 3 53 51 . 1 3 6 11 . 51 1 J 1 . 6 0 023 51

34、1 3 51 3 71 3 71 3 8 3 5 1 . 1 3 7 T1 8 . 6T1 8 . 53 3 5 11 3 71 3 71 3 61 3 53 5 1 . 1 3 6 P7 0 7 . 5P7 0 5 . 0 TP2 3 . 0TP2 3 . 4 十 : - 3 51 . 1 3 6 附注 观测者 : 张武生记录: 孙新民检查: 孔润生复核: 赵发旺 表 H2 高程导线天顶距观测记录 仪器及编号: D K M- 2 A观测 日期及时间 1 9 9 0 年 1 1 月 1 0日 1 1 r 2 0 1 1:4 5 呈象 : 清晰、 稳定第页 测站照 准 点 8 七攀 白如 畏 馨

35、 馨 一鸯 骂 三 -20叶.曰 -凶口咐 日叭袍 李纷驯 摇 分书半 入沈对 6的甲. 闪6明. 日,恤 举留寰 蒸 泣况吹口汾卜的 定嘱 粥州 兮代攀一豁喇 的-招侧 叩一夏喇 卜一壑斌 卜一夏喂 曰巾目一夏侧 钾艇一疽祖 舜叮 履威献 6 63 n z / T 0 0 3 4 一 9 2 邀雳铡 戈姆一卜卜6 34 tr 彬洲 0入一 戈佣2公喻一L 佣阅心.0戈 000.00俐1 中蜓一卿框 斌轶 岩昙 沈叨卜代二公忆 0甲公1|一Om门干 1的.61|-901| 玛卿除 绷袒 叫担 月已 翎刊 利恒 叫坦 0闪6?卜巴 甘瞬的?卜门-t- ON对.公+ 1苦们tg洲+ 的61价.61

36、占 对0价的众 翻于喇 褪洲健 喂概华 O+ 卜0| 却门+ 6囚一 1.0+ 卜.价十 一匕一 帐刊 利褪 薪脸 当洲谓喇翠 026始卜伙| ON6心.卜川 卜的阅?卜州+ 0的的?卜门+ 寸卜一甲怕一斗 戈N闪寸.上1一 卜人沈门匕1| 明6卜的怕1| 加6的.山1 口6一的.众1+ 阴州代川众 公卜闪的.61| 翎恤 戈.哪1+ 沈叶一十 6囚寸+ 6N啼+ m.gN+ 阶.gN|, 法袍 绷匡 抓卞澎褪概袍略烈侧 沃N? N6洲1 寸卜明 卜们分T 0?1 6甲叮一 2帕?1 闪的们.叫 帅旧卜1 0价?1 的囚卜.洲 对分寸1 恤澎 寸工懈 鬓 然 馨 一 馨 一 馨 鬓 一 鬓 鸯

37、 冬 1 冬 家 李 妮邻 囚.囚囚 洲.卜N 寸盯0 的.01 旧.0旧 6.饰的 囚寸沈叱 的寸韶韶 .吹对瞬一 帕.2的gt 众.0对 卜价对仅 公瞬寸6 00吹阅 洲0的刃 旧0佣优 匕代对0 巴。0洲咐吹 困。0旧 氏 一伪 器 旧旧16 医目服 墓 戛奎 嚣 舅 舅 霎 兹 蕊对-瑞11 蕊寸一琉 .寸的洲一联日 子军-毓 胃卜-弱11 的的卜-联 袱 人卜0.6卜吠 卜90伪卜瞬 6的0伪卜明 的90.6卜旧 留珑 州澳1卜 舞川 易1 翻川 毓 叫-卜 刹侧一峨训俐 9囚.洲1.卜笑忱产 侧-曰巾川 i m 6 6 1 侧喂侧 u z ! T 0 0 3 4 一 9 2 表 H

38、5 中点单 n 高差 高程计算) 日期: 9 0 年 1 1月2 6日 第页 测站 Y$Y 9 观测 方向 照准 点号照 m 斜 距 一 天顶距tw t 规点 I. 高差 n1 两组高 差之差 口i m 两组高差 平 均 值 I n 改正数 高 n 程 一 点 润沟 1 后视刁源1 . 7 5 07 5 1 . 1 6 78 5 3 0 0 4 . 8 一7 0 . 4 4 0 2 小 2 . 67 0 . 4 4 1 5 9 ( 川. 们 0 0 一 一 一 一 刁源 一 一 l 一 别A 油库1 . 7 5 07 1 8 . 1 1 99 05 50 8 . 5 8 2 9 , 55 8

39、1 油库 一 2 后视刁源1 . 6 0 07 5 1 . 1 5 68 5 3 0 4 6 . 6 . 一 7 0 . 4 4 2 8 前视油库1 . 6 0 07 1 8 . 1 2 29 0 5 5 5 3 . 1 杨村 1 后视油库1 . 7 5 06 8 9 . 1 4 78 4 3 1 5 6 . 3 一 8 3 . 6 4 9 2 一4 3 一 8 3 . 6 4 7 0 前视三原1 . 7 5 07 0 4 . 6 7 39 1 2 7 4 5 . 3 7 4 5 . 9 1 1 一 原 2 后视油库生 . 6 0 06 8 9 . 1 4 18 4 32 41 . 0 一 8 3 . 6 4 4 9 前视三原 1 . 6 007 0 4 . 6 7 79 1 2 8 2 9 . 2 1 后视 前视 2 后视 前视 l 后视 前视 卜 后视 前视 计算 : 孔润生检查: 赵发旺复核: 殷瑞庭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质测绘分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负责起草。 参加起草的单位有: 能源部核工业总公司地质 局, 湖北省地矿局测绘队, 冶金工业部第一冶金地质勘探局, 中国建材地质勘查中心陕西总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汉球, 王森, 刘鸿硕, 张天祥, 孙青山, 张风新, 姜水慎参加起草。 fi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