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T-2.2-1993.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768796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HJ-T-2.2-199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HJ-T-2.2-199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HJ-T-2.2-199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HJ-T-2.2-199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HJ-T-2.2-199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HJ-T-2.2-199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J-T-2.2-1993.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 J / T 2 . 2 -1 9 9 3 T e c h n i c a l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 At mo s p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i m p a c t a s s e s s m e n t h e r i c e n v i r o n me n t 为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建设项目 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以及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 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 围 1 . 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

2、要求。 1 .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 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亦应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 B 3 0 9 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T J 3 6 -7 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H J / T 2 .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3 符号 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与单位见表J , 表 1 主要符号 序号符号意义 单位 1f 地面浓度 m g / m 2 亡 0 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m g / m 3 c 最大地面浓度 m g / m 4 无 小风时地面浓度 m g / m 5 f 7燕烟时地面浓度 m g / m 6 c

3、 2 . 5 X1 0 2 . S X 1 0 只2 . 5 X1 0 尸; 7 m / s ; 段数可 适当增减; 稳定度可按附录B 或其他符合该建设项目 实际的方法划分。 二、 三级评价项目 至少应进行6 . 1 . 4 6 和6 . 1 . 4 。 两项的调查。 6 门 5 高空气象资料的调查内容 如果符合 6 . 1 . 1 中所规定的气象台( 站) 有高空探空资料, 对于一、 二级评价项目, 可酌情调查下述 距该气象台( 站) 地面1 5 0 0 m高度以下的风和气温资料: 规定时间的风向、 风逮随高度的变化; 年、 季( 期) 的规定时间的逆温层( 包括从地面算起第一层和其他各层逆

4、温) 及其出现频率, 平均 a.阮 高度范围和强度; c . 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 d . 日 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 6 . 1 . 6 混合层高度的调查方法 把高空探空资料中各层的 气温和高度, 按纵横坐标在直角平面坐标纸上绘图( 标准层可 直接使用探 空数据, 特性层应利用气压、 气温和绝对温度等参数换算出高度和气温的关系) , 再与以干绝热递减率 儿为斜率的直线比较, 当探空曲线斜率 Y 乙和Y =儿时, 大气分别为不稳 定和中性状态。 混合层高度即从地面算起至第一层稳定层底的高度。 任一时间的地面温度和Y d 绘制的 直线与北京时间0 7 时探空曲线的交点(

5、或切点) 可作为该时间的混合层高度。日 最高地面温度和Y d 绘 制的直线与北京时间 0 7 时探空曲线的交点( 或切点) 即日混合层最大高度。计算时可取 儿= 0 . 0 0 9 8 C/ m, 62 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或经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6 . 2 . 1 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系指符合6 . 3 条和6 . 4 条要求且经鉴定通 过的资料, 经验数据系指国家颁布的标准、 规范等正式文件中推荐的经验数据。、 6 . 2 - 2 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的使用价值, 视其进行观测和试验的区域和 待评价项目的评价区域在地理

6、条件方面的差异而定。其使用价值可按下述原则判断: a , 对于二、 三级评价项目, 地理条件基本一致时, 可直接使用; H J / T 2 . 2 -1 9 9 3 b .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 地理条件基本一致且现有资料的试验中心站距待评价项目的主排气筒距 离( I) 不大于 5 0 k m时可直接使用, 当L , 不大于 5 0 k m, 但为复杂地形或L , 大于5 0 k m时, 可作为该 项目的参考资料, 以便尽量减少 6 . 3 和 6 . 4 条中所要求的工作量。 6 . 3 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参数的观测 6 . 3 . 1 本条主要用于复杂地形地区的一、 二级评价项目。复杂地形地区

7、的三级评价项目可适当减少本 条所规定的工作量, 平原地区的评价项目 一般可不必进行本条所规定的工作, 其预测模式所需的平均场 输人参数可根据6 . 1 , 6 . 2 , 7 . 6 及附录s中的有关规定或建议给出。 6 . 3 . 2 观测站点的选择 6 . 3 . 2 . 1 应设置一个临时气象中心站和若干个气象观测点, 以便观测地面气象要素和低空风、 温的时 空变化规律。选用正态模式预测时, 其气象输入参数主要采用气象中心站的观测数据。 6 . 3 . 2 . 2 临时气象中心站应选择在主排放源附近不受建筑物或树木影响的空旷地区。 6 . 3 - 2 . 3 根据评价区域的大小和地理、

8、地形条件, 除气象中心站外, 应在评价区域内对反映平均流场有 代表性的地点增设 1 -5 个观测点。 复杂地形地区的三级项目 取下限一 级取上限。 对于地形十分复杂、 评价区边长超过 2 0 k m的一级项目, 其观测点数目还可适当增多。 6 . 3 . 3 观测期间 观测周期为一年。一、 二级评价项目至少应有冬、 夏两个季节代表月份, 每月观测次数, 除北京时间 0 2 , 0 7 , 1 4 , 1 9 时4 次外, 应在黎明前后、 上午和傍晚增加观测2 -8 次, 以便了解辐射逆温层的状况和混 合层的生消规律。 6 . 3 . 4 地面观测内容和要求 a . 地面大气温度、 湿度、 气压

9、; b . 总云和低云量; c . 距地面l o m高的风向、 风速; d . 复杂地形条件下, 应观测山谷风、 海陆风、 城市环流等可能出现的频率、 时段和风速阂值, 并尽 可能观测出这些局地风所涉及的空间范围; e . 在山区, 应着重注意背风涡和下洗现象, 观测其出现的气象条件、 频率、 空间范围以及下洗程 度等。 增设的各观测点主要观测6 . 3 . 4 c . 6 . 3 . 4 d两项。 根据中心站和各观测点的上述同步资料, 分析月或季的地面流场变化规律。如果用平流扩散方程、 随机游动等数值模式预测, 还应对流场进行客观分析。 6 . 3 . 空点 5 低空探测内容与要求 至少应设

10、有一个低空探空点( 一般应设在气象中心站) 。根据地形的复杂程度, 还应适当地增设探 6 . 3 . 5 . 1 测出距地面1 . 5 k m高度以下的风速、 风向随高度的变化关系, 并按大气稳定度分类, 给出其 数学表达式。一般情况下, 建议选用幕律, 即 U z 一 U ,( 式中U , , U 分别为距地面Z , ( m) 和Z 2 ( m) 高度处 1 0 (2) 郭 气稳定度和地面粗糙度。应根据观测结; 随高度变化的对数律或其他半经验公式。 m i n 平均风速, m / s ; P为风速高度指数, 依赖于大 笋 方法求出。根据具体的观测数据, 也可采用风速 6 . 3 . 5 .

11、2 求出各级大气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并分析其各季的日变化规律( 参阅6 . 1 . 6 ) , 分析逆温的变 化规律( 逆温出现的频率、 层次, 各层顶部和底部的高度及平均厚度, 各层的强度以及生消时间等) 。 6 . 3 . 6 观测方法与要求 6 . 3 . 6 . 1 地面观测 6 . 3 . 4 a -6 . 3 . 4 c 各项及低空探测( 6 . 3 . 5 ) 中所需侧风经纬仪的观测方法, 应按我国 H J / r 2 . 2 -1 9 9 3 国家气象局编定的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及 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有关章节中的规定执行。 6 . 3 , 6 . 2 有条件时, 地面观测还可采用

12、其他更有效的仪器观测, 如大气稳定度仪, 起动风速低于 1 . 5 m/ S 的风速计或风温仪等, 6 . 3 . 4 e 可采用平移气球或放烟照相法观测( 参阅附录A) , 也可采用室内 装置( 风洞、 水槽) 进行模拟试验。 6 . 3 - 6 . 3 低空探测可采用低空探测仪, 系留气艇、 气象塔、 测温声雷达、 多普勒声雷达等手段。 6 . 3 - 6 . 4 使用6 . 3 . 6 . 2 , 6 . 3 . 6 . 3 所规定的各种仪器装置时, 都应按其经过鉴定的各项性能在试验前进 行校准, 并按其操作规范进行试验或观测。 6 . 3 - 6 . 5 如使用未经鉴定的上述装置或临时

13、性设备( 如系留气球、 非气象专业塔等) , 应将该装置或设 备的可行性论证材料附在该项目评价报告中同时接受审议。 6 . 4 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测量和模式验证 6 . 4 . 1 大气湍流扩散参数主要指扩散参数( a _ a, a ) 以及脉动速度标准差C a, a, a , ) 、 拉格朗日 积分尺 度( T i , T i , T 扮等湍流参数( 上、 下标中的u , v 、 二分别代表X, Y , Z方向的速度分量) 。扩散参数用于正 态模式; 湍流参数主要用于可能采用的平流扩散方程、 随机游动等数值模式。 对于热释放率较大的污染源还可酌情进行烟气抬升高度( A H) 的测量。 6 .

14、 4 . 2 大气湍流扩散参数, 应尽量按6 . 2 和附录s的规定或建议直接使用现有的试验资料或推荐的 数据, 对于复杂地形地区的一、 二级评价项目, 必要时, 可进行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测量或模式验证。 扩散参数的测量高度大致在估算的主排气筒有效高度附近, 其他湍流参数的测量高度范围由所选 用的仪器设备性能而定。 6 . 4 . 3 试验场地应选择在评价项目的主排气筒附近, 并能极盖评价区域内关心的部分。 6 . 4 . 4 测量周期, 一般可只做一期, 有效天数约2 0 天左右, 以在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能获取足够的 统计样本数为原则。 应尽可能做全不稳定、 中性和稳定三类条件。对于大气湍

15、流扩散参数的测量, 如只 能做出其中的一或两类, 应采用与其他经验资料类比的办法, 补全各类稳定度条件下的数据。 6 . 4 . 5 测量方法和适用范围 6 . 4 . 51 测量方法 a示踪剂法( 如 S F , ) ; b . 平移球法( 等容球或平衡球) ; c . 放烟照相法( 平面或立体照相) ; d固定点脉动风速仪或风温仪; e , 其他遥感方法( 如激光测烟雷达等) ; f . 环境风洞模拟试验。 6 . 4 . 5 . l a 6 . 4 . 5 . l d 所规定的四种方法试验要点见附录A , 6 . 4 - 5 . 2 适用范围 6 . 4 . 5 . l a 所规定的方法

16、既可用于测量扩散参数, 也可用于模式验证。由于实验技术或原理上的限 制, 6 . 4 . 5 . l a , 6 . 4 . 5 . 1 b 所规定的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水平扩散参数的测量, 6 . 4 . 5 . 1 。 的平面照相法可 作为6 . 4 . 5 . 1 a , 6 . 4 . 5 . l b 两种方法的补充, 用以测量垂直扩散参数。有条件时, 可选用较经济实用的 6 . 4 . 5 . l d 所规定的方法。 了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71 预测任务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应利用数学模式和必要的模拟试验, 计算或估计评价项目的污染因子在评价区 域内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7 . 2 预测

17、内容 7 . 2 - l 一、 二级评价项 目的预测内容 22 H J / T 2 . 2 -1 9 9 3 7 . 2 . 1 . 1 一次( 3 0 mi n ) 和2 4 h 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7 . 2 . 12 不利气象条件下, 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不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 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 风速、 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 也可称典型气象 条件) 。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 其他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一次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 7 . 2 . 13 评价区域季( 期) 、 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7 . 2 门. 4 可

18、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相应于7 . 2 . 1 . 1 7 . 2 . 1 . 3 各项的浓度分布图。 7 . 2 . 1 . 5 一级评价项目在必要时, 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7 . 2 . 2 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进行 7 . 2 . 1 . 1 7 . 2 . 1 . 3 所规定的预测内容。 了 . 3 预测方法 了3 . 1 三级评价项目, 建议采用7 . 5 中所列的正态模式进行预测。 T3 . 2 一、 二级评价项目, 可采用正态模式( 包括某些修正的正态模式) 或平流扩散方程、 随机游动等数 值模式预测, 预测中应估计到地形的影响及气象平均场的时空变化规律, 并尽可能估计

19、污染物的迁移转 化规律。 7 . 3 . 3 对于一、 二级评价项目, 在可能出现背风涡以及下沉、 下洗气流的复杂地形或高大建筑物附近, 必要时, 还应通过室内模拟( 风洞、 水槽) 试验进行预测。 7 . 4 多源叠加问题 7 . 4 . 1 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7 . 4 . 1 . 1 计算该建设项目 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 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7 . 4 . 12 对于改扩建项目, 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度。 7 . 4 . 13 对于评价区的其他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 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 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料

20、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 也可将其监测数据作为背 景值进行叠加( 对于改扩建项目, 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 估计) 。 7 . 4 . 2 二、 三级评价项目可主要执行 7 . 4 . 1 . 1 和 7 . 4 . 1 . 2 。对于7 . 4 . 1 . 3 可按以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 对浓度进行亚加处理。 了5 扩散模式 7 . 5 . , 有风时( 距地面1 0 m高平均风速U, , -I . 5 m / s ) 点源扩散模式 7 . 5 . 1 门 以 排 气筒地面 位置 为原点, 下风 方地面 任一点( X , Y ) , 小于2 4

21、 h 取样时间的 浓度。 ( m g / m ) , 可按下式计算: 1 Y , 、 _ e x P一 又 不 , 户 k乙 口v7 (3) 式中: Q 单位时间排放量, m g / s ; Y 该点与通过排气筒的平均风向轴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距离, m; a , 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扩散参数, m; a 铅直扩散参数, m; U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m/s. F 一 。 t ex p - ( 2 n h一H ) , 2 6 ! 十 ( 2 n h+H ) Z a p (4) 训月 叫 式中 式中 : h- 一 混合层厚度, m; 从排气筒有效高度, m。 月 按下式计算: H, 二 H

22、 + AH (S) : H- 一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 m; t I J / r 2 . 2 -1 9 9 3 A H烟气抬升高度, m, 计算方法见7 . 6 。 无实测值时, U可按公式( 2 ) 计算, 公式中的U ; 可取邻 近气象台( 站) 距地面l o m高度处的年平均风速队。 , 调查期间按6 . 1 . 3 执行。 对于三级评 价项目, 风速高度指数尸, 建议按表 3 选取。 表 3 各稳定度等级下的尸值 子 丫燮 ABCDE .F 城市0 . 10 . I S0 . 2 00 . 2 50 . 3 0 乡村0 . 0 70 . 0 70 . 1 00 . 1 5 0 . 2

23、5 一、 二级评价项 目 数。 r “ a “ 可表示为下式 一 二 ,、 二 平 ,_ , _、 ,_ 一_ _ 二_ . _月三 1 , 川 4 X T a , l 4 甲 ii1 k 一 “ , 二 软 伴 拼 从 日 p i 取“ 一 。 , 此 盯 , P = Z e x p ( 一 厨) 歹 散 参 a , 二Y , X . , a二Y , X 0 =( 6 ) 式中: a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a , 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Y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 Y i 铅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 X距排气筒下风方水平距离, m. 无实测值时, 上述各指数、 系数的定值及稳定度等级划分方法见附录

24、B , 7 . 51 . 2 排气筒下风方一次( 3 0 m i n ) 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 . ( m g / m ) 及其距排气筒的距离X ( m) , 建议按下式计算: 二 ( Xm ) _ 月于P, 2 Q P。R 。( 7。月 ;。P (7) 式中: 7 . 5 . 2 P 2 y y z Y 0 3 卜 + a2 ( “ H ,。 一: ,朴 一尧 (8 ) ( H ) v . , / . a , 一 ( V ( z a , l l 入.= 苟 , 1十 一 “ z /a 2 I (9) 小风( 1 . 5 m/ s U, o 0 . 5 m/ s ) 和静风时( U, 0 ;

25、 位温梯度, K / m, d O / d Z tid T/ d Z +0 . 0 0 9 8 , T 为大气温度, 如无实测值, d O / d Z可在 0 . 0 0 5 至。 . 0 1 5 K/ m之间选取, 弱稳定( D - - E ) 可取下限, 强稳定( F ) 可取 L 限。 H J / T 2 . 2 -1 9 9 3 。 , 最大值可用迭代法求出, P的初始值可取2 : 1 5 . c / 分布值可以X f 为自 变量, 由上述各式解出其 所对应的P , 句和: f 。一般无特殊要求时, 只计算。 , 最大值。 如有条件, h f 和X f ( 或t f ) 的关系, 可用

26、实验值校正。 7 . 5 . 5 海岸线熏烟模式 如果评价项目 设置在沿海或大面积水域附近, 还应计算海岸线熏烟地面浓度的最大值和分布值。 风 由水面吹向陆地时, 来自 水面上的稳定空气被较暖的陆地表面加热后, 将形成一个自 岸边向陆地逐渐增 厚的混合层( 即热力内边界层) , 当处于稳定大气中的烟羽进人这一混合层后, 同样会出现高浓度污染, 这种状况通常称为海岸线熏烟, 计算这一浓度 f ( m g / m a ) 最大值和分布值的模式、 其形式与7 . 5 . 4 中的 公式相同。 QI 一 Y 二 。 、 c f= - 二 二 二 丁 ,- 一- e x pl -I V l t ) 了

27、加U 入 f a r t、 6 0 分 1 但公式中的衍, a f 和P应由下列各式确定: h , 一 2 头 二 (x f + I X Y 0 一 2 . 5 1. 去 + , 3 , 一 x , 一 fo + ( Y . X fP“J “ 下 H, +尸 a , = 式中: U. -摩擦速度, m/ s ; 2 : 陆面上与水面上的气温差, K; 了 t ( x f +L , ) Y (2 6) (2 7) (2 8) (2 9) (3 0) Y 热力内边界层顶上的逆温层温度梯度, K / 1 0 0 m, 取法参阅7 . 5 . 4 条; Z o 地表面粗糙度, m; a l y 分别为

28、横向扩散参数的回 归指数和回 归系数( 参阅表B 3 ) . 下标a 为A或B 类稳定度, ; 为烟羽进人热力内边界层前的D -E , E或F类稳定度; 隐含在O ( P ) 中的a . 应选取进 人热力内边界层前的稳定层结数值; L , 排气筒距海岸线的上风方距离, m; X f 下风方距离, m; X f o 进入热力内边界层的部分或全部烟羽的水平重心线与热力内边界层上边缘的交点处的 下风距离, m, 该水平重心线可用O ( P ) / 2 对应的P值确定。 在计算海岸线熏烟浓度最大值或分布值之前, 首先判断烟羽下风方距离X , 二0 时, H, 是否大于该 处的混合层高度h f ; 否则

29、, 可取O =l , a f 可直接按不稳定条件计算。 当H, 在X f =O 处大于h , 时 , 极大值可在一1 镇P 镇1 范围内用迭代法求出, 具体作法如下: 取初始值P =0 , 由式( 3 0 ) 求出X f 的初始值; 以X f 的初始值按式( 2 7 ) 、 式( 2 9 ) 和式( 2 6 ) 计算h f , a f 及 , ; c . 在一1 (P 1 范围内, 选取其他P值, 重复上述计算, 用迭代法找出 f 的极大值及其对应的 X f 和hr. , 分布值, 可按下述步孩计算: 令P =-2 . 1 5 , 用式( 3 0 ) 计算烟羽下边缘与热力内边界层上边缘交点处的

30、下风距离X f , X f 价的 各 地面 点 浓 度 值, 可以X f 和Y 为自 变 量, 按 上 述 各 式 计 算 其C f . 随 着X , 增 大, P 值 x J / T 2 . 2 -1 9 9 3 有可能等于或大于2 . 1 5 , 此时, O ( P ) =1 , 相当于烟羽全部进人热力内边界层。 如有条件, h f 和X , 的函数关系可用实验值校正。 7 . 5 . 6 多源和面源排放模式 7 . 5 - 6 . 1 多源排放模式 如果需要评价的点源数多于一个, 计算地面浓度时应将各个源对接受点浓度的贡献进行叠加。 在评 价区内选一原点, 以平均风的上风方为正x轴, 评

31、价区内任一地面点( X, Y ) 的浓度c , 可按下式计算: c ( X , Y ) 一习c , ( X一 X Y 一Y , )( 3 1 ) 式中。 , 是第r 个源( X 玖) 对( X, Y ) 点的浓度贡献, 其公式形式与7 . 5 . 1 -7 - 5 . 5 条所给出的各种点源 模式相同, 可根据不同 计算目 的选用, 但应注意坐标变换, ( X, Y ) 代以( X - X Y - Y , ) 7 . 5 . 6 . 2 面源模式 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 参阅5 . 4 - 4 - 7 ) , 则评价项目的面源或无组织排放源的地面浓 度 。可按下式计算: c , 一

32、书 E Q i/ R ; 了 2 n U 片 z v y v a a r i ( q , r i ) 一几一 , ( =l , r i - J (3 2) (3 3) 式中Q ; . 几, U , 分别是接受点上风方第i 个网 格的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排放量、 平均排放高 度和刃 , 处的 平均风速; a , Y 是垂直扩散参数a . 的幕指数和系数( o , =Y X 0 , a , Y 的定值与附录B中的a Z , 7 : 相同) , X 轴指向上风方, 坐标原点在接受点; , 二( a -1 ) / 2 a ; r i = H i / ( 2 7 X , * ) ; r ; - , = H

33、 手 / ( 2 Y X ; - , ) ; r 切, r ) 为不 完全伽马函数, 可由下述公式确定: ro, r ) = a r又 ( b+ 1 / r ) (3 4) = 2 . 3 2 a+ 0 . 2 8 b二 1 0 . 0 0一 5 . 0 0 7 = 0 . 8 8十 0 . 8 2 q 除有风时外, 风速小于 1 . 5 m / s 时也可按式( 3 2 ) 式( 3 7 ) 计算, 但当平均风速U 4 . 3 叮r= Y ,X 0% + 六 (4 2) (4 3) 式中。 , , + 二 分别为体源在Y和Z方向的边长。 了 . 5 . 8 非正常排放模式 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

34、地面浓度 ( m g / m ) 建议按下列各式计算。 7 . 5 . 8 . 1 有风情况( U , a 1 . 5 m / s ) 以 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 有效源高为H , , 平均风向 轴为X轴, 源强为Q ( m g / s ) , 非正常排放时间 为T, 则t 时刻地面任一点( X, Y ) 的浓度应按下式计算: c o = Q a 玩, a , e x p v H; 2 a , , 2 a (4 4) 式中 Ut一 X a , Ut一 X + 叫 Xa 一 1 一 , ( U t - U T - X )a . (4 5) 中必 !丈1 -一 G O ( s ) 的定义同7 .

35、5 . 2 。 扩散参数么= 丐=yl x 、 , 。 二 二Y z X “ a , 各指数、 系数的定值见附录B . 7 . 5 . 82 小风( 1 . 5 m/ s U, o 0 . 5 m/ s ) 和静风( U n T .llJ了les.eses -一 2 G A , 一 六 l x z + Y z + ( 先 H , I “ , : 一 ( X u + Y v ) / r X 2 + Y z + =Y , H . I Lio z / J , , 一 。 x p 一 粤 r ( u y - v x ) I v z + ( v = + u = ) H . l / r x , + Y z

36、 + Y o , H , l “ 、 、 o , o z/ l z o z 1 J夕 (4 8) (4 9) (5 0) 式中u , v 分别为X, Y 方向的风速, 扩散参数v = 0 v = Y o i ( t - t ) , a , = Y a z ( t - t ) , , o 1 . Y o z 的定值见附录B , t 为烟团排放时的时间。 如果非正常排放源为面源或体源, 还应对点源模式作修正。 当风速U -l . 5 m / s 时, 修正后Y向和Z向的扩散参数可按式( 4 0 ) 、 式( 4 1 ) 或式( 4 2 ) 、 式( 4 3 ) 计算 当UG1 . 5 m/ s 时

37、, 对于体源, 可用在实际的时刻t 中加一个初始时间t 。 的方法进行修正。 3 0 H J / T 2 . 2 -1 9 9 3 ,。 一 (a a ,a ,)Y1.,Y /3 (5 1) 式中a a , 分别为体源在平均风向( X ) 和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横向( Y ) 的边长, a : 为体源在铅直方向( Z ) 的边长。 由于污染物比空气密度大而产生的下沉, 可按下式用负抬升计算。 从 =H 一 月( 5 2) 式中H为源高, O H为下沉高度, 其计算公式与7 . 6中的烟气抬升公式相同。 7 . 5 . 9 尘( 颗粒物) 模式 7 . 5 - 9 . 1 对于由排气简排放的粒径小于

38、1 5 p m的颗粒物, 其地面浓度建议按7 . 5 - 1 -7 . 5 . 8 中所推荐 的气体模式计算。 7 . 5 . 9 . 2 当粒径大于1 5 p m时, 其地面浓度。 , 建议按下述倾斜烟羽模式计算。 、 卜/ , ,X, , 、 2 飞 1 1一 a ) 6 L、 , , V,下 下 一 “ , I 气 不 二 布 二二-e x p!I( 一口/ L n V u v . I 一 7 7 7.;一 一1 万 了 尹 , -I L L a d乙 口 二 式中a 为尘粒子的地面反射系数( 其定值参阅表 V g 4 ) , V : 为尘粒子的沉降速度。 _d p g 1 8 k (5

39、 3) (5 4) 式中d , p 分别为尘粒子的直径和密度, g为重力加速度, p 为空气动力粘性系数。 表 4 地面反射系数a 粒度范围/ K m 平均拉径/ f - 1 5 - 3 031 - 474 8 - 7 57 6 - 1 0 0 反射系数 a220.9380. 5600.3 7 . 6 烟气抬升公式 7 . 6 . 1 有风时, 中 性和不稳定条件, 建议按7 . 6 . 1 . 1 7 . 6 . 1 . 3 式计算烟气抬升高度 H( m) e 7 . 6 1 1 当烟气热释放率Q 。 大于或等于2 1 0 0 k J / s , 且烟气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 T大于或等于 3

40、 5 K时, O H采用下式计算: A H 一 n o Q 义 且 H E U- l 。_ _ _ , 。 T 6 C n =。S J rw o T 丁 (5 5) (5 6) 月 = T , 一 T ,( 5 7) 式中: , 。 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 见表5 ; n烟气热释放率指数, 见表5 ; n 2 排气筒高度指数, 见表5 ; Q * 烟气热释放率, k J / s ; H 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 m, 超过2 4 0 m时, 取H=2 4 0 m; P a 大气压力, h P a , 如无实测值, 可取邻近气象台( 站) 季或年平均值, 调查期间按 6 . 1 . 3 执行;

41、 Q实际排烟率, m / s ; A T 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差, K; T烟气出口温度, K; 兀环境大气温度, K, 如无实测值, 可取邻近气象台( 站) 季或年平均值, 调工查期间按 6 . 1 . 3 执行 ; U 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 m / s , 如无实测值, 其确定方法参阅7 . 5 . 1 . H J / T 2 . 2 -1 9 9 3 表 5 n o . n n 。 的选取 Q , / ( k 1 / a 地表状况( 平原) n0 n1n2 Qn 2 1 0 0 0 农村或城市远郊区1 . 4 2 71 / 3 2 / 3 城市及近郊区1 . 3 0 31 / 3 2

42、 / 3 2 1 0 0 3 5 K 农村或城市远郊区0 . 3 3 23 / 5 2 / 5 城市及近郊区 0 . 2 9 2 3 / 52 / 5 7 . 6 . 1 . 2 当1 7 0 0 k J / s 6 5 0 (4 / (4一 2一 1 t 1t 2+ 3 5 7 / (4 一 10 + 1十2 十 3 8 / 成4一 100 + 1 + 1 5 / 5 -7 00 00 t 1 8 / 李8000 00 注: 云量( 全天空十分制) 观侧规则与中央气象局( 即现国 家气象局) 编定的 地面气象观侧规范 相同. H J / T 2 . 2 -1 9 9 3 表 B 2 大气稳定

43、度的等级 地面风速/ ( m / 0 太阳辐射等级 + 3+ 2 + 10一 1 一 2 1 0 0 0 B 0 . 9 1 4 3 7 0 0 . 8 6 5 0 1 4 0 . 2 8 1 8 4 6 0 . 3 9 6 3 5 3 0 - 1 0 0 0 1 0 0 0 B-C 0 . 9 1 9 3 2 5 0 . 8 7 5 0 8 6 0 . 2 2 9 5 0 0 0 . 3 1 4 2 3 8 0 - 1 0 0 0 1 0 0 0 H J / T 2 . 2 -1 9 9 3 续表 B 3 扩散参数 稳定度等级 ( P. S) Y ,下风距离/ m 0 . 9 2 4 2 7

44、 9 0 . 8 8 5 1 5 7 0 . 1 7 7 1 5 4 0. 23 2 1 23 0 - 1 0 0 0 1 0 0 0 C - D 9 2 6 8 4 9 8 8 6 9 4 0 0 . 1 4 3 9 4 0 0 . 1 8 9 3 9 6 0 - 1 0 0 0 1 0 0 0 1 ) 9 2 9 4 1 8 8 8 8 7 2 3 0 . 1 1 0 7 2 6 0 . 1 4 6 6 6 9 a , =Y , X“ 0 - 1 0 0 0 1 0 0 0 认c-以。一以仓 D- E 9 2 5 1 1 8 8 9 2 7 9 4 0 9 8 5 6 3 1 2 4 30

45、 8 0 - 1 0 0 0 1 0 00 0 . 9 2 0 8 1 8 0. 89 6 8 6 4 0 8 6 4 0 0 1 01 9 4 7 0 - 1 0 0 0 1 0 0 0 0 . 9 2 9 4 1 8 0 . 8 8 8 7 2 3: ): : : 0 - 1 0 0 0 1 0 0 0 表B 4 垂直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 ( 取样时司0 . 5 h ) 扩散参数 稳定度等级 ( P . S) a 2 Y p 下风距离/ m n , -Y , X“ A 1 . 1 2 1 5 4 1 . 5 2 3 6 0 2 . 1 0 8 8 1 0 . 0 7 9 9 9 0 4

46、 0 . 0 0 8 5 4 7 7 1 0 . 0 0 0 2 1 1 5 4 5 0 - 3 0 0 3 0 0 - 5 0 0 5 0 0 B 0 . 9 6 4 4 3 5 1 . 0 9 3 5 6 0 . 1 2 7 1 9 0 0 . 0 5 7 0 2 5 10- 5 00 5 0 0 B-C 0 . 9 4 1 0 1 5 1 . 0 0 7 7 0 0 . 1 1 4 6 8 2 0 . 0 7 5 7 1 8 20 -500 50 0 C 0 . 9 1 7 5 9 5 0 . 1 0 6 8 0 30 C-D 0 . 8 3 8 6 2 8 0 . 7 5 6 4 1

47、0 0 . 8 1 5 5 7 5 0 . 1 2 6 1 5 2 0 . 2 3 5 6 6 7 0 . 1 3 6 6 5 9 0 - 2 0 0 0 2 0 0 0 - 1 0 0 0 0 1 0 0 0 0 D 0 . 8 2 6 2 1 2 0 . 6 3 2 0 2 3 0 . 5 5 5 3 6 0 0 . 1 0 4 6 3 4 0 . 4 0 0 1 6 7 0 . 8 1 0 7 6 3 1 - 1 0 0 0 1 0 0 0 - 1 0 0 0 0 1 0 0 0 0 D E 0 . 7 7 6 8 6 4 0 . 5 7 2 3 4 7 0 . 4 9 9 1 4 9

48、0 . 1 1 1 7 7 1 0 . 5 2 8 9 9 2 1 . 0 3 8 1 0 0- - 2 0 0 0 2 0 0 0 - 1 0 0 0 0 1 0 0 0 0 E 0 . 7 8 8 3 7 0 0 . 5 6 5 1 8 8 0 . 4 1 4 7 4 3 0 . 0 9 2 7 5 2 9 0 . 4 3 3 3 8 4 1 . 7 3 2 4 1 0 - 1 0 0 0 1 0 0 0 - 1 0 0 0 0 I 0 0 0 0 F 0 . 7 8 4 4 0 0 0 . 5 2 5 9 6 9 0 . 3 2 2 6 5 9 0 . 0 6 2 0 7 6 5 0 .

49、 3 7 0 0 1 5 2 . 4 0 6 9 1 0 - 1 0 0 0 1 0 0 0 - 1 0 0 0 0 1 0 0 0 0 41 H J / T 2 , 2 -1 9 9 3 B 2 . 1 . 3 丘陵山区的农村或城市, 其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同上业区。 B 2 . 2 大于 0 . 5 h取样时间 铅直方向扩散参数不变, 横向扩散参数及稀释系数满足下式 a .r 一 。 r ( r l“ 或。 、 的回归指数a . 不变, 回归系数Y( 参阅7 . 5 . 1 ) 满足下式 Y lr. - Y , r a (B 3) (B4 ) 式中: a , r z . Q yr 对 应取 样时 间为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