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838.1-1996.pdf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803371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71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YD-T-838.1-199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YD-T-838.1-199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YD-T-838.1-1996.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YD-T-838.1-1996.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YD-T-838.1-1996.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YD-T-838.1-199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YD-T-838.1-1996.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Y D / T 8 3 8 . 1 -1 9 9 6 前言 本标准为数字通信用对绞/ 星绞对称电缆的基础标准, 等效采用国际电 工委员会标准I E C 1 1 5 6 - 1 : 1 9 9 4 ( 数字通信用多芯对绞/ 星绞对称电 缆 第1 部分: 总规范 。 本标准对I E C 1 1 5 6 - 1 中的引用标准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 a ) 我国有与原引用标准对应的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的国家标准时, 引用我国对应的国家标准编 号; b ) 我国有与原引用标准对应的非等效采用的国家标准时, 对于名词术语标准采用我国对应的国 家标准编号。对于其他标准, 考虑到本标准属于基础标准, 不宜引用与国

2、际标准非等效采用的我国国家 标准, 所以除I E C 2 8 : 1 9 2 5 铜电 阻国际标准 外, 均直接引用国际标准; c ) 我国尚无与原引用标准对应的国家标准时, 直接引用国际标准。 为便于使用, 在附录C ( 提示的附录) 中给出了有关的国际标准与我国国家标准的采用程度对照表。 为便于使用, 本标准在1 . 1 条、 3 . 1 条、 3 . 3 . 2 条、 3 . 3 . 6 . 4 条、 图2 和附录B中适当增加了一些字 句, 这些增加的字句不影响与I E C标准的等效。 本标准在3 . 1 . 1 条、 3 . 3 . 4 条和3 . 3 . 5 条中改正了I E C 1

3、 1 5 6 - 1 : 1 9 9 4 的个别文字错误。 本标准为 数字通信用对绞/ 星绞对称电缆 系列标准的第1 部分, 与其配套使用的还有若干分规范 及电缆详细规范。标准体系的预期结构见附录D ( 提示的附录) 。 附录A、 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附录C , 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为本标准所增加。 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邮电部第五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张维潭、 程奇松、 王耀明。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Y D / T 8 3 8 . 1 -1 9 9 6 I E C前言 1 . I E C (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 是由各国电工技术委员会(

4、I E C国家委员会) 组成的世界性的标准化 组织。 I E C的宗旨 是针对电气和电子领域标准化的所有问题促进国际间合作。 为实现这一宗旨, I E C除 组织各种活动以外还出版国际标准。 并委托各技术委员会制定这些标准, 任何国家委员会若对某项标准 感兴趣, 均可参与该标准的制订。 与I E C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 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也可参与标准的制 订。 I E 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 I S O ) 按双方协议条件保持紧密合作关系。 2 . 技术委员会代表各国家委员会对他们特殊关切的技术问题制订出的I E C正式决议或协议尽可 能地表达出国际上对这些间题的一致意见。 3 . 这些决议或协

5、议以 标准、 技术报告或导则的形式出版发行, 以 推荐文件的形式在国际间 使用, 并 且这些文件在此意义上取得各国家委员会的认可。 4 .为促进国际统一, 各I E C国家委员会坦诚地以最大可能程度在各自国家和地区标准中采用I E C 国 际标准。 I E C 标准与相应的国 家或地区 标准的任 何差异应 在国 家或 地区 标准中 清楚地指出。 5 . I E C不提供已得到I E C批准的标志, I E C也不可能对声称是符合I E C的任何设备负责。 国际标准I E C工 1 5 6 - 1 是由I E C 第4 6 技术委员会: “ 通信与 信号电 缆、 电 线、 波导、 射频连接器和附

6、 件” 的第4 6 C分委员会: “ 电线和对称电缆” 制定的。 本标准的文本以下列文件为基础: D I S文件投票表决报告 4 6 C( C O) 2 0 94 6 C( C O) 2 3 5 投票表决批准本标准的全部资料可在上表列出的投票表决报告中查找到。 附录A和B仅供参考。 引言 该电缆用于用户布线, 属于I S O / I E C J T C I / S C 2 5 提出的信息技术用综合布线课题。 在选择适用的 电 缆前应考虑以 下因素: a ) 传输方式; b )电缆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数字通信用对绞/ 星绞对称电缆 第 1 部分: 总规范 Y D / T 8 3

7、8 . 1 一1 9 9 6 e q v I E C 1 1 5 6 - 1 : 1 9 9 4 1 总则 1 . 1 范围 本标准是室内电缆的导则, 标准规定了多芯对绞/ 星绞对称电缆的定义和要求。这种电缆用于数字 通信系统, 如综合业务数字网( I S D N ) 、 局域网( L A N ) 和数据通信系统。本标准规定的定义与试验方法 也适用于其他数字对称电缆1 。 1 .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2 4 2 1

8、-8 9 电 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总则 G B 2 9 0 。 电工名词术语 G B 3 9 5 3 -8 3 电工圆铜线 I E C 9 6 - 1 : 1 9 8 6 射频电 缆 第1 部分: 总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I E C 1 8 9 - 1 : 1 9 8 6 聚氯乙 烯绝缘和聚氯乙 烯护套低频电 缆电线 一 般试验和测量方法 I E C 3 0 4 : 1 9 8 2 低频电 缆和电 线绝缘的标准颜色 I E C 3 3 2 - 1 : 1 9 9 3 电 线电 缆燃烧试验方法 第1 部分: 单根电 线或电 缆垂直燃烧试验方法 I E C 3 3 2 - 2 : 1 9 8

9、9 电线电 缆燃烧试验方法 第2 部分: 单根小直径电线或电 缆垂直燃烧试验方 法 I E C 3 3 2 - 3 : 1 9 9 2 电 线电 缆燃烧试验方法 第3 部分: 成束电 线或电 缆垂直燃烧试验方法 I E C 3 4 4 : 1 9 8 0 低频电线电 缆单一铜导体或金属镀层铜导体电 阻的计算导则 I E C 7 0 8 - 1 : 1 9 8 1 聚烯烃绝缘聚烯烃挡潮层护套低频电 缆 第1 部分: 一般设计说明 与要求, 第 3 次修订( 1 9 8 8 ) I E C 7 5 4 - 1 : 1 9 8 2 电 线电缆在燃烧时的气体释放试验 第1 部分: 燃烧时电 缆中聚合材

10、料释放 的氢卤酸气含量的测定 I E C 7 9 4 - 1 : 1 9 9 3 光缆 第1 部分: 总技术要求 I E C 8 1 1 - 1 - 1 : 1 9 9 3 电缆的绝缘和护套材料的通用试验方法 第1 部分: 一般操作方法第1 章: 厚度与外径的测量用于测定机械性能的试验 I E C 8 1 1 - 1 - 2 : 1 9 8 5 电 缆的绝缘和护套材料的通用试验方法 第1 部分: 一般操作方法第2 章: 热老化方法 I E C 8 1 1 - 1 - 3 : 1 9 8 5 电 缆的绝缘和护套材料的通用试验方法 第1 部分: 一般操作方法第3 章: 密度一 吸水性一 收缩率的测

11、定方法 采用说明: 1 1 I E C 1 1 5 6 - 1 没有该句内容, 本标准对定义与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作适当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 9 9 6 一 0 4 一 0 4 批准1 9 9 6 一 0 9 一 0 1 实施 Y D / T 8 3 8 . 1 一1 9 9 6 I E C 8 1 1 - 1 - 4 : 1 9 8 5 电 缆的绝缘和护套材料的通用试验方法 第1 部分: 一般操作方法 第4 章: 低温试验 I E C 8 1 1 - 3 - 1 : 1 9 8 5 电缆的绝缘和护套材料的通用试验方法 第3 部分: 对聚氯乙 烯复合物的 特定方法第 1 章: 高温下的

12、压力试验抗开裂试验 I E C 8 1 1 - 4 - 1 : 1 9 8 5 电 缆的绝缘和护套材料的通用试验方法 第4 部分: 对聚乙 烯和聚丙烯复 合物的特定方法第1 章: 抗环境应力开裂试验空气中热老化后的缠 绕试验融熔指数测量聚乙烯中碳黑和/ 或无机物含量测量 I E C 8 1 1 - 4 - 2 : 1 9 9 。 电缆的绝缘和护套材料的通用试验方法第4 部分: 对聚乙烯和聚丙烯复 合物的特定方法第2 章: 预处理后的断裂伸长率 预处理后的缠绕试 验在空气中热老化后的缠绕试验增重测量长期稳定性试验( 附 录A)铜触媒氧化降解的试验方法( 附录B ) I E C 1 0 3 4 在

13、规定状态下电缆燃烧烟浓度试验 I S O / I E C 1 1 8 0 1 : 1 9 9 5 信息技术用综合布线 I T U - T : 1 9 8 8 电缆测量方法概要 I T U - T : 1 9 9 2 K . 1 0 : 通信线路的对地不平衡, 蓝皮书 第9 卷 对干扰的防护 1 . 3 安装条件 电缆设计应分别符合下列各种场合所遇到的安装条件, 参见图t o a ) 设备电缆 这种电缆适用于工作站与外围设备( 如打印机) 之间。 电缆应柔软, 并符合数字设备连接所要求的传 输特性 。 b ) 工作区电 缆 这种电 缆适用于工作站与工作区 通信引出端之间。 电 缆应柔软、 重量轻

14、、 直径小, 并特合所要求的传 输特性及机械性能。 c ) 水平层布线电缆 这种电缆适用于工作区通信引出端与通信间( 柜) 之间。 电缆可以安装在管道、 线槽中及地板与夭花 板的夹层中。这种电缆应具有在燃烧条件下可接受的性能。 d ) 上升电缆和大楼主干电缆 这种电缆适用于楼层之间的垂直安装或水平安装, 因而应设计得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并应具有在 燃烧条件下可接受的性能。 e ) 建筑群电缆 这种电缆用于建筑物之间互连并应适用于室外安装。这种电缆应具有符合I E C 7 0 8 - 1 的外护套与 外护层。 注 工作区电 缆和设备电 缆通常在其一端或两端要有适当的连接器。连接器的型式不是本标准的

15、组成部分。 2 定义和结构要求 2 . 1 定义 除了G B 2 9 0 。 所给出的定义外, 本标准还使用以下定义。 2 . ,1 电阻不平衡 对线组( 以下简称线对) 两导体间或星绞组一对线两导体间的电阻不平衡定义为 A R ( Y o )= 式中: R 电 阻不平衡; R m 较大电阻值的导线电阻, 。 ; R . . 二 一R. R- 二 + R _ 火 1 0 0 ( 0/ a ) (1) Y D / T 8 3 8 . 1 一 1 9 9 6 R m i 较小电阻值的导线电阻, n 。 2 . 1 . 2 线对或星绞组一对线的对地电容不平衡 线对或星绞组一对线的对地电容不平衡定义为

16、: C =C l 一C : : (2) 式中: A C , 线对或星绞组一对线的对地电容不平衡; C , 导体a 与b 间的电容, 导体b 接所有其他导体及屏蔽与地; C 2 导体b 与a 间的电容, 导体a 接所有其他导体及屏蔽与地。 2 . 1 . 3 线对或星绞组一对线的对屏蔽电容不平衡 线对或星绞组一对线的对屏蔽电容不平衡定义为: C 。 =C, 一 C, ( 3) 式中: (线对对屏蔽电容不平衡; C , 导体a 与屏蔽间的电容, 其余的导体应接平衡变量器的中性点; C . 导体b 与屏蔽间的电 容, 其余的导体应接平衡变量器的中 性点。 2 . 1 . 4 线对工作电容 线对( 或

17、星纹组的一对线) 工作电容定义为: c 。 一 合 (C , _ _c 十 , ) 一了 . . . . . . . (4) 式中: C m 线对工作电容; C 导体a 与b间的电 容, 导体b 接所有其他导体及屏蔽与地; C 2 导体b 与a 间的电容, 导体a 接所有其他导体及屏蔽与地; C , 被测线对导体接到一起对接屏蔽与地的所有其他导体之间的电容。 2 . 1 . 5 传播速度 传播速度定义为信号在电缆中传播的速度, 以k m / s 表示。 由测出的速度比和已知自由空间信号的 传播速度算出电 缆中的传播速度。自由 空间传播速度应取作2 9 9 7 7 8 k m / s , 2 .

18、 1 . 式中 速度比定义为信号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与自由空间传播速度之比。 6 衰减 当电 缆特性阻抗与试验仪器阻抗匹配时, 1 0 0 m长电缆的衰减定义为 1 0 0I . 尸, 、 x t i p x i g n- ) J 2 “二 ” :. ”. “ . ”. (5) : a 衰减常数, d B / 1 0 0 m; P , 负载阻抗等于信号源阻抗时的输人功率; P 2 负载阻抗等于被测电 缆特性阻抗时的输出 功率; L 试验样品长度, mo 了 不平衡衰减 不平衡衰减定义为线对纵向电压与横向感应电压比的对数, 以d B 表示。 不平衡衰减可由式( 6 ) 确定: “ “ 一 2 0

19、1g T . . . . ”“ “(6) : T 传输不平衡, 根据I E C 9 6 - 1 附录A的A 6 得出; a 对地不平衡衰减, 表示一个装置对电磁场的抗干扰能力。a值越大抗干扰能力越强。 8 近端串音衰减( NE X T) 近端串音衰减( NE X T ) 定义为: 1.中卞 2.式2 NE XT= l o l g P 武( d B ) . ”. “. “ (7) Y D / T 8 3 8 . 1 一1 9 9 6 式中: P , 主串线对的输人功率; P z rv 被串线对近端的串音输出功率。 2 . 1 . 9 远端串音衰减( F E X T ) 输入/ 输出串音衰减( 1

20、 0 F E X T) 定义为: 7 0 二 : X 二 一 : O lg 李( d B ) 孟 E F 等电 平串音衰减( E L F E X T ) 定义为: : : F E X 二 一 l o lg 李( d B ) 一 一- 一 一 一 。尸 2 F 、 一 厂 . (8) . . . . . (9) 式中 2 . 1 . 式中 : 几N 主串线对的输入功率; P i F 主串线对远端的输出功率; 尸 , 被串线对远端的串音输出功率。 等电平串音衰减( E L F E X T ) 与输入/ 输出串音衰减U O F E X T ) 相差一个主串线对的衰减。 1 0 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

21、P S ) 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 P S ) 定义为: P S ,, 一 i o lg 艺( 1 0 - 0 、 。 ) ( d B ) . (1 0) a ; 去向传输的第7 对线( 或星纹组的一对线) 与反向传输的第i 对线( 或星绞组的一对线) 之 间的近端串音衰减; n 反向传输的线对( 或星绞组的一对线) 总数; P S , ; 去向传输的第J 对线( 或星纹组的一对线) 的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 2 . 1 . 1 1 特性阻抗 给定频率下的特性阻抗Z 。 定义为无限长均匀线的输入阻抗。Z 。 是高频时特性阻抗的渐近值。 2 . 1 . 1 2 表面转移阻抗 纵向均匀的电气上短电缆屏

22、蔽的表面转移阻抗Z r 定义为二次( 内) 回路上的纵向感应电压与一次 ( 外) 回路中通过的电流之比。 2 . 1 . 1 3 群传播延迟 群传播延迟由测出的传播速度按式( 1 1 ) 求出: 群传播延迟 =1 0 / V , ( n s / k m) 一 “ ( 1 1) 1 4 平衡一不平衡变量器 平衡一不平衡变量器( 以下简称为“ 平衡变量器” ) 是平衡到不平衡阻抗匹配用的变量器。 材料和电缆结构 1 一般说明 材料和电缆结构的选用应适合于电缆的预定用途及安装条件 2.122片 应特别注意符合防火性能的任何特 殊要求( 如燃烧性能, 烟雾发生, 酸性气体的释放等) 。 2 . 2 -

23、 2 电缆结构 电缆结构应符合有关电缆详细规范中给出的细节及尺寸。 2 . 2 . 3 导体 导体应由 均匀一致、 无缺陷的退火铜制作。铜的特性应符合G B 3 9 5 3 , 导体可以 是实心的或绞合的。 实心导体应具圆形截面, 可以是单一导体( 无金属镀层导体) 或金属镀 层导体 实心 导体通常应是一整根。 实心导体中 允许有接头, 接头 处的 抗拉强度 应不低于无接 头实心 导 体的8 5 0 o 0 绞合导体应由圆形截面的导体用同心绞或束纹方式绞合成, 导线间不带绝缘。 Y D / T 8 3 8 . 1 一1 9 9 6 注 对于使用“ 绝缘压穿连接(Q D C” 的导体不推荐束绞方

24、式. 绞合导体的单线可用单一导体或金属镀层导体。 单线导体通常应是一整根。单线导体中允许有接头, 接头处的抗张强度应不低于无接头的单线的 8 5 %。除非在有关详细电缆规范中规定允许外, 绞合后的导体不允许接头。 当有关电缆详细规范中已规定时, 导体直流电阻和电阻不平衡应符合规定值。 导体直流电阻最大值 按I E C 3 4 4 计算。 工作区电缆和设备电缆导体可由一根或多根螺旋缠绕在纤维线上的薄的铜或铜合金带组成。导体 最大直流电阻应在有关的详细电缆规范中规定。整个元件内不允许接头。 2 . 2 . 4 绝缘 导体绝缘应由一种或多种适当的介电材料组成。绝缘可以是实心, 泡沫或组合式( 如泡沫

25、实心皮) 。 绝缘应连续并具有尽可能一致的厚度。 绝缘的最小厚度应按照I E C 1 8 9 - 1 中2 . 2 . 1 . 1 条规定的方 法测量。 绝缘应适当紧密地包覆在导体上。 绝缘的剥离性能应按照I E C 1 8 9 - 1 中3 . 4 条规定的方法检验。 应 能容易地将绝缘从导体上剥下而不损坏绝缘或导体。剥离性能不适用于由一个或多个螺旋缠绕在纤维 线上的薄铜或铜合金带组成的导体。 当要求绝缘导体应分色标识时, 颜色应符合I E C 3 0 4 中示出的标准色。 注: 对装有连接器的电缆组件, 可不要求导体的标识。 2 . 2 . 5 色谱 绝缘的色谱在有关电缆详细规范中给出。

26、2 . 2 . 6 电缆元件 电缆元件有: 单根绝缘导体, 或 两根绝缘导体一起扭纹成线对, 记作导线、” 和导线,b” , 或 四根绝缘导体一起扭绞成一个星绞组, 顺旋转方向记作导线“ a ” 和导线“ c ” , 导线 b ” 和导线 0 d “ , 成品电缆中最大平均节距的选择应考虑到规定的串音要求、 操作性能和线对或星绞组的完整性。 注: 元件以可变节距成形偶尔会引起扭绞节距大于规定 飞 最大值的情况是可接受的 2 . 2 . 7 电缆元件的屏蔽 如果线对或星绞组外需要屏蔽, 可按下列方式组成: a ) 一层铝塑复合带; b ) 一层铝塑复合带和一根单一铜线或金属镀层线做的排流线并使金

27、属带与排流线相接触; c ) 单一铜线或金属镀层线做的编织层; d ) 一层铝塑复合带和一层由单一铜线或金属镀层线做的编织层。 当不同种类的金属互相接触时, 应特别谨慎。可能需要用涂覆或其他防护方法以防止原电池反应。 在屏蔽的内 和/ 或外可加放包带保护。 2 . 2 . 8 成缆 电缆元件可用同心层绞式或单位式结构成缆。缆芯可用非吸潮性包带保护。 注: 为保持圆形可使用填充件。 2 . 2 . 9 缆芯屏蔽 缆芯可用以下屏蔽: a ) 一层铝塑复合带与护套粘结; b ) 一层铝塑复合带和一根单一铜线或金属镀层线做的排流线并使金属带与排流线相接触; c ) 单一铜线或金属镀层线做的编织层; Y

28、 D / T 8 3 8 . 1 一 1 9 9 6 d ) 一层铝塑复合带和一层由单一铜线或金属镀层线做的编织层; e ) 铜带或铝带。 当不同种类的金属互相接触时, 应特别谨慎。可能需要用涂覆或其他防护方法以防止原电池反应。 在屏蔽的内和/ 或外可加放包带保护。 2 . 2 - 1 0 护套 护套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与弹性。在正常使用期限内应保持这些性能足够稳定。 护套应连续并具有尽可能一致的厚度。护套的最小厚度按I E C 1 8 9 - 1 中2 . 2 . 1 . 2 条规定的方法测 量。 护套应适当紧密地包覆在缆芯上。对于带屏蔽的电 缆, 除有意粘结外, 护套不应粘附于屏蔽上。 2

29、. 2 - 1 1 护套颜色 护套颜色可在有关电缆详细规范中规定。 2 . 2 - 1 2 识别标记 2 . 2 . 1 21 电缆标志 每个制造长度的电缆上应标有生产厂厂名, 必要时还应有制造年份。可使用下列方法之一: a ) 颜色线或颜色带; b ) 印字带; C ) 在缆芯包带上印字; d ) 在护套上标记。 护套上可能还要有电缆详细规范中规定的其他标记。 2 . 2 - 1 2 . 2 标签 应在每根成品电 缆所附的标签上或在产品包装的外面给出以下信息: a ) 电缆型号; b ) 生产厂厂名或专用标志; c ) 制造年份; d ) 电 缆长度, 单位: m , 2 . 2 - 1 3

30、 成品电缆 成品电缆应对储存及装运有足够的防护。 试验方法 3 . 1 一般说明 除非另有规定, 所有的试验应在G B 2 4 2 1 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如下1 : 温度: 1 5 3 5 0C; 相对湿度: 4 5 0 0 -7 5 0 0 : 气压: 8 6 1 0 6 k P a a 3 . 1 . 1 无屏蔽电缆 当电缆在其原包装上测量时, 工作电容和衰减两个参数的测量值有时会偏高达 1 0 %。这种偏差是 由于紧密的包装密度和绕组效应造成的。 有怀疑时, 工作电容、 特性阻抗、 衰减和串 音的测量应将电缆试样从原包装上取下后进行。 典型试验的试验样品可用以下布置:

31、 采用说明: 1 7 I E C 1 1 5 6 - 1 原文无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增加了 该内 容. Y D / T 8 3 8 . 1 一1 9 9 6 a ) 布放在非金属表面上, 距离导电表面至少2 5 m m; b ) 悬空支撑使得电缆间至少相距 2 5 m m; c ) 在非金属线盘1 上绕成一个单层散开的螺线圈, 圈之间至少间隔2 5 m m, 3 . 2 电气试验 3 . 2 . 1 导体电阻 导体电阻的测量应按照I E C 1 8 9 - 1 中5 . 1 条进行。 3 . 2 . 2 电阻不平衡 电阻不平衡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精度应按照I E C 7 0

32、 8 - 1 ( 第3 次修订) 2 4 章的规定。 3 . 2 . 3 介电强度 介电强度的测量应按照I E C 1 8 9 - 1 中5 . 2 条, 在导体/ 导体、 导体/ 屏蔽以及屏蔽/ 屏蔽间进行。 注: 护套的介电强度试验在I E C 9 6 - 1 中 给出。 3 . 2 . 4 绝缘电阻 导体/ 导体、 导体/ 屏蔽以及屏蔽/ 屏蔽之间的绝缘电阻测量应按照I E C 1 8 9 - 1 中5 . 3 条进行。除非 有关详细电缆规范中另有规定, 试验电 压应在直流1 0 0 V至5 0 0 V之间。 3 . 2 . 5 工作电容 多芯对绞电缆或星绞电缆的工作电容测量应按照I E

33、 C 1 8 9 - 1 中5 . 4 条进行。 3 . 2 . 6 电容不平衡 多芯对绞电缆或星绞电缆电容不平衡测量应按照I E C 1 8 9 - 1中5 . 5 条进行。非被测线对或星绞组 的导体应接到一起, 如有屏蔽也应接在一起。 如果被测电缆长度L不是 5 0 0 m, 测量值应作如下校正: _ , _.、 _ . , 、 _、_ _ _ . , 1 1 L . 丁 、 A T T 3A ) c7 / -0 0 7 , m g X 1R )Y .pIT , 以 创 5 0 0 - ,- IV So o ) 对于线对/ 地, 测量值应除以 _L5 0 0 3 . 2 . 7 转移阻抗

34、转移阻抗的测量应按照I E C 9 6 - 1 中7 . 1 条或7 . 2 条进行。 对于具有单独屏蔽线对的电缆只需测量一个线对。 3 . 3 传输试验 3 . 3 . 1 群传播速度 群传播速度应在有关详细电缆规范指定的频率下测定。 当未指定频率时, 应使用测定特性阻抗所用 的频率。测量应在平衡条件下进行, 用平衡变量器把电缆接到仪表或使用平衡阻抗试验装置按开/ 短路 法进行, 参见附录B ( 提示的附录) 。 测量可以用传输法或反射法来实现。 在采用传输法测量时, 算出使输出信号的相位与输人信号相比 旋转了2 二 弧度的频率间隔o f值。在采用反射法测量时, 电缆的远端需开路。 群传播速

35、度表示为: 对于传输法测量为: v , =Lx八1 一(1 2) 对于反射法测量为: V f =2 L X o 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式中: L 被测电缆长度, m; 4 f颇率间隔, k H z ; 采用说明 1 1 I E C 1 1 5 6 - 1 原文为“ 金属线盘” 与。 ) , b ) 规定不一致, 系“ 非金属线盘” 之误。 本标准明 确采用“ 非金属线盘,o Y D / T 8 3 8 . 1

36、 一1 9 9 6 V f 群传播速度, k m/ s , 为使算出的频率间隔习 具有满意的精度, 可以测出旋转n 个2 二 弧度的频率差 f , 尹 v 少= 九 . . . . . . . . . . . . 。 二。 。 . . 。 (1 4) 式中: n -1 0 , 传输法测量中, 必须选择平衡变量器使试验仪表的阻抗在该试验频率下与电 缆的标称阻抗匹 配。 3 . 3 . 2 衰减 衰减应按有关的详细电缆规范指定的频率上或频段内测量。 选用的测量技术应达到士5 %的精度。 测量应在平衡条件下进行。在试验仪表为不平衡时, 线对的两端应通过平衡变量器接到试验仪表。 选择的平衡变量器应使试

37、验仪器在测量频率上与电 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匹配。为了补偿平衡变量器的剩 余失配, 宜将平衡变量器连到一根尽可能短的校准电 缆( 1 m户进行系统的初始校准。 测量在环境温度下进行, 对于 1 MH z 以上的频率按下式修正到2 0 0C 口Z n= a , 1+ 0 . 0 0 2 X ( t 一 2 0 ) ( d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式中: a , 被测衰减, d B ; t 环境温度, ; a 2 0 修正到2 0 的衰减, d B , 被测值按

38、与长度成正比的关系修正到1 0 0 m的标准长度, 或详细电缆规范指定的长度。 注: 衰减温度系数取0 . 0 0 2 修正只 适用于具有低温度系数介电 性能的绝缘材料。 3 . 3 . 3 不平衡衰减 不平衡衰减的数值可由式( 1 6 ) 确定; 不 平 衡 衰 减 值 一 2 0 1g 告 附录A的A 6 得出。 :. 。 二。 二。 . 。 。 二。 。 。 . 。 . . .(1 6) 式中 3 . 3 . : T 传输不平衡, 由I E C 9 6 - 1 不平衡衰减也可按照I T U - T建议K 1 0 通信线路的对地不平衡测定, 试验装置安排如图2 所示。 对地不平衡衰减a由式

39、( 1 7 ) 确定: E , , _、j, ,、 a = 2 0 1 g存 二( 4 b) ” 。 、i t, 下 TZ 4 近端 甲晋 近端串音是用扫频发生器和选频接收器在详细电 缆规范指定的频率上或频段内测量。 测量应在平衡状态下进行。 在试验仪表为不平衡时, 将两对线通过平衡变量器接到试验仪表。 选择 的平衡变量器应使试验仪器在测量频率上与电 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匹 配。 建议平衡变量器用铜带或铜管 屏蔽。线对屏蔽和/ 或电缆屏蔽与平衡变量器的屏蔽应在接收端接地。 被测的两 对线应以 标称特 性阻 抗终端, 而其 余的 线对可不必终端。 应 特别注 意使 端头的 祸合效应最 小。电缆两端护

40、套被除去时, 各线对应保持其扭绞并很好地分开。 测量应在不短于1 0 0 m的长度上进行。长度在1 0 0 m到5 0 0 m之间的测量值按式( 1 8 ) 1 修正: N 二 一 N 。 一 1 0 1g 1 - 1 0 -1 - 1 0 锹 (d B / 5 0 0m ) ( 1 8 ) 采用说明 1 1 I E C 1 1 5 6 - 1 该段内 容为“ 短段的校准电缆( 1 m ) “ , 本标准加严为“ 尽可能短的校准电缆( GI m ) “ . 幻 此公式在J E C 1 1 5 6 - 1 原文中有误, 本标准已更正 Y D / T 8 3 8 . 1 一1 9 9 6 式中:

41、N 二 一一 近端串 音, d B / 5 0 0 m; N , 近端串音, d B / 电缆实际长度; a 电缆衰减, d B / m; l , 参考长度, 5 0 0 m; L 电缆实际长度, m. 对于5 0 0 m以上的长度不需要修正。 3 . 3 . 5 远端串音 远端串音是用扫频发生器和选频接收器在详细电缆规范指定的频率上或频段内测量。 测量应在平衡状态下进行。 在试验仪表为不平衡时, 将两对线通过平衡变量器接到试验仪表。 选择 的平衡变量器应使试验仪器在测量频率上与电 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匹 配。 建议平衡变量器用铜带或 铜管 屏蔽。线对屏蔽和/ 或电 缆屏蔽与平衡变量器的屏蔽应在接

42、收端接地。 电缆中的所有线对应以标称特性阻抗终端。应特别注意使端头的藕合效应最小。电缆两端护套被 除去时, 各线对应保持其扭绞并很好地分开。 测量应在不短于1 0 0 m的长度上进行。 F O F E X T和E L F E X T的测量值应按式( 1 9 ) , ( 2 0 ) 修正到 5 0 0 m的标准长度: I O F E XT=I O F E X T o +l o l g + 5 X a l l一 (1 9) 立500 生500 (2 0) 立50c E L F E X T=E L F E XT o + l o l g 式中: F E X T o 远端串音测量值, d B ; t o

43、 被测电 缆实际长度, m; a 电 缆衰减, d B 八O O M O ; F E X T 校正到5 0 0 m的远端串音。 3 . 3 . 6 特性阻抗 3 . 3 - 6 - , 特性阻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测定, 如网络分析仪, 矢量电压表或阻抗电桥。 所选定的方法应具 有士2 %的精度。 测量应在平衡状态下进行。把线对的端头( 在试验仪表为不平衡时, 通过平衡变量器) 接到试验仪 表。非被测线对应在接收端接地。 特性阻抗z是输人阻抗的几何平均值, 计算公式如下: z , = V( z o x Z - ) . . . . . . . . . . . . . . . 。 二” . (2 1)

44、 3 . 3 - 6 - 2 当使用网络分析仪时, 测量反射系数5 0 和弘: 弥是线对远端短路时测出的输人端反射系数; 蛛是线对远端开路时测出的输人端反射系数。 输入阻抗可由下式求出: z 。 一 z 6 x l 1 501 - 0 z _ 一 Z b X 决 (2 2) (2 3) 采用说明: 1 1 I E C 1 1 5 6 - 1 原文中单位不一致, 本标准作统一更改. Y D / T 8 3 8 . 1 一1 9 9 6 式中: Z 6 平衡变量器的平衡侧输出阻抗, n 。 3 . 3 . 6 . 3 当使用矢量电压表时, 在开路和短路两种状态下测量电压和电流( 模值和幅角) 。

45、特性阻抗z 由输人阻抗Z 。 和Z - 按公式( 2 1 ) 计算。 3 . 3 . 6 . 4 除了使用阻抗电桥外, 建议用散射参数( s 一 参数) 技术来校正以补偿平衡变量器的残余失配。 对于网络分析仪方法, 参见附录Ac 提示的附录) 。 对于矢量电 压表法, 将电 路相继开路、 短路和终接5 0 。或7 5 。阻抗t , 这时将测量参考点的位置定 在被测线对的连接处。 关于阻抗电 桥方法, 参见附录B ( 提示的附录) 。 注: 平均特性阻抗只在回波损耗足够低时才有意义. 3 . 4 机械性能和尺寸的测量方法 3 . 4 - , 尺寸测量 厚度和直径的 测量应按照I E C 8 1

46、1 - 1 - 1 第8 章进行。 3 . 4 . 2 导体断裂伸长率 导体断裂伸长率的测量方法规定在I E C 1 8 9 - 1 第3 . 3 条中。 3 . 4 . 3 绝缘抗张强度 绝缘抗张强度的测量规定在I E C 8 1 1 - 1 - 1 第9 . 1 . 7 条中。 3 . 4 . 4 护套断裂伸长率 护套断裂伸长率的测量方法规定在I E C 8 1 1 - 1 - 1 第9 . 2 . 7 条中。 3 . 4 - 5 护套抗张强度 护套抗张强度的测量方法规定在I E C 8 1 1 - 1 - 1 第9 . 2 . 7 条中。 3 . 4 . 6 电缆挤压试验 电 缆挤压试验

47、的测量方法规定在I E C 7 9 4 - 1 的第3 . 5 条中。 3 . 4 - 7 电缆冲击试验 电 缆冲击试验的测量方法规定在I E C 8 1 1 - 1 一中。 3 . 4 . 8 电缆反复弯曲 电 缆反复弯曲的测量方法规定在I E C 7 9 4 - 1 第3 . 8 条中。 3 . 4 . 9 电缆抗张特性 电 缆抗张特性的测量方法规定在I E C 7 9 4 - 1 第3 . 3 条中。 3 - 5 环境试验 3 . 5 . 1 绝缘收缩 绝缘收缩的测量方法规定在I E C 8 1 1 - 1 - 3 第1 0 章中。 3 . 5 . 2 绝缘热老化后的缠绕试验 绝缘老化性能的测量方法规定在I E C 8 1 1 - 4 - 2 第1 0 章中。 3 . 5 . 3 绝缘低温弯曲试验 冷弯试验性能测量方法规定在I E C 8 1 1 - 1 - 4 第8 . 1 条中。 3 . 5 . 4 护套老化后的断裂伸长率 护套试祥的制备与试验按照I E C 8 1 1 - 1 - 1 第9 . 2 条, 热老化后按照I E C 8 1 1 - 1 - 2 第8 . 1 条, 时间与 温度由有关的详细电缆规范规定。 I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