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某市中医院建设项目可研报告.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803995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DF 页数:87 大小:59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某市中医院建设项目可研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精】某市中医院建设项目可研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精】某市中医院建设项目可研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精】某市中医院建设项目可研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精】某市中医院建设项目可研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某市中医院建设项目可研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某市中医院建设项目可研报告.pdf(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总论总论总论总论 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情况 1.1.1 项目名称 市市中医院异地建设项目 1.1.2 项目建设单位 市市中医院 1.1.3 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 1.1.4 项目建设性质 异地建设 1.1.5 建设单位简介 市市中医院是一所具有五十年的发展历史,集医疗、教学、 科 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医院分东西两院和一个治疗中 心,分别坐落于市市区曙光路 463 号、二道区和顺二条 48 号 和重庆路 173 号,医院总建筑面积 21600m 2,占地面积 18300m2。 医院为三级甲等,共有床位 555 张。设有内、外、妇、眼、骨伤、

2、肛肠等 10 余个疗区及门诊专科,辅助业务科室 30 余个。 医院在职员 工 748 人, 其中初级职称 172人, 中级职称 191 人, 高级职称 116 人。 1.1.6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市市工程咨询服务中心 工程咨询资质编号:工咨甲 第一章 总论 1.2 编制的依据与范围 1.2.1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7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 例 2.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3.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建标200897号) 4.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建标2008164 号) 5.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三版) (发改投资 2006

3、 1325 号) 6.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 7.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指导意见 8.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国中医药发 200923号) 9.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办法 (卫规财发2004474 号) 10.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11.市市中医院与市市工程咨询服务中心签订的技术咨询合 同 12.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数据、资料。 1.2.2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范围 本可研报告对市市中医院异地建设的必要性及项目的建设规 模与方案、投资估算等进行研究。 1.3 项目概况 1、建设地点 第一章 总论 项目建设地点在市市区,原市市第四中学用地范围内, 西至路,东邻规划路,

4、南至中学。土地取得方式为划拨。 2、建设规模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 504 张床位;总用地面积 24891m 2;建筑规模 47433m 2。 3、实施进度 本项目建设期为 25 个月,自 2009 年 12 月至 2011 年 12 月。 4、项目投资、融资情况 本项目总投资 21357.00万元。 本项目融资方案为: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 1200 万元; 申请国债资金 1200 万元; 自筹 16601.12 万元。 1.4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名称单位指标备注 1建设规模床位504 2规划指标 2.1建筑面积m 2 47433 其中: 地上 3882

5、3m 2, 地下 8610m 2(含人防 3500m2) 。 2.2用地面积m 2 24891 2.3绿化面积m 2 9143.4 2.4容积率1.52 2.5绿地率36.73 第一章 总论 续表: 序号名称单位指标备注 3项目总投资万元21357.00 4单位使用效益投资 万元/床位39.60 元/m 2 4446.54 5单位功能运营成本 元/床位10.13 元/m 2 1137.50 第二章 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必要性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必要性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必要性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 项目提出背景 1.医院现状 市市中医院是一

6、所具有五十年的发展历史, 分为东西两院和一 个治疗中心,分别坐落于市市区曙光路 463 号、二道区和顺二 条48号和重庆路173号, 医院总建筑面积21600m 2, 占地面积 18300m2。 医院现有床位 555 张。设有内、外、妇、眼、骨伤、肛肠等科室 46 个,其中门诊科室 27个,医技科室 6 个,住院疗区 11 个,现有 编制人员 748 人。 市市中医院作为集医疗、 教学、 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 医院,是省省知名的中医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目前,市市中医院的医疗力量分散在三处,且受限于各 处的实际条件,已不能再进行规模扩大,不便于集中技术力量进行医 学攻关、科

7、技研究,也不利于患者就诊。 (2)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现有的(急)门诊与社会发 展和需求不相适应,满足不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 更满足不了中医 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3)由于医院现有门诊、病房等功能分区不明显、布局不合理, 因此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 (4)现有医院门诊楼为 30年代的早期建筑,墙体保温差、不节 能, 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同时原有建筑的房间布局十分不 第二章 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合理。 (5)由于来医院的患者逐年增加,同时带来医院外来车辆的增 多,院内经常出现交通不畅,停车难等现象。 基于以上多种因素, 要促进市市中医院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 发展, 提高中

8、医院医疗水平, 实现市市卫生医疗事业发展整体目标, 必须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把医院现有基础设施做大做强, 从而满足 中医院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卫生局 及医院领导进行了多次的研究讨论,根据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第 十次)研究急救中心、市中医院异地新建有关问题 ,确定将原 第四中学作为该项目的建设用地。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解决市市中医院功能分区不合理的需要。 由于医院现有门诊、病房、住院楼等功能分区不明显,常出现挂 号难,找不到病房等现象,延误患者救治时间。本项目的实施将建成 功能分布合理的门诊大厅咨询台、电子指示牌、服务中心等。为患者 创造更舒适、

9、更方便的就医环境。同时对区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质 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2.项目建设有利市市中医院布局和规划。 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 市市中医院内现有消防通道没有形成环 形通道,不利于消防工作的进行。一旦发生火情将带来巨大损失; 近 年来医院的患者逐年增加, 在院内经常出现交通不畅, 停车难等现象。 本项目在区原市市第四中学的场址内建设, 用地面积较为充足 第二章 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可以实现在院内形成消防通道, 满足消防间距的要求。在门诊住院楼 的前侧和后侧留有停车位供患者和医院职工停车使用, 使院内的交通 方便管理。 3项目建设是改善就医环境的需要。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院现有

10、的门诊与社会发展和需求不 相适应, 满足不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 现有综合楼为砌体结构建筑, 墙体保温差、不节能,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原有建筑物的 建筑面积和使用功能及楼内的配套设施已经陈旧、老化, 早已不能满 足广大市市市民看病就医的需要。 项目的建设将彻底的改变人们对 市市中医院那种原有的“老、破、旧”面貌的认识,项目将建成一 座现代化、 规范化、 舒适化的崭新医院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市市人 民的面前。为前来救诊患者提供更为舒适的就医环境。 通过以上对市市中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范围、能力及现状的分 析,结合国家、省、市部门对医院建设的相关要求,项目建设是必要 的。 第三章建设规模与内容

11、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建设规模与内容建设规模与内容建设规模与内容建设规模与内容 市市中医院的技术力量和服务水平, 在省省中医医院中处于 领先水平, 依据现有技术和新建成的综合楼医疗环境,可以为全市及 部分外地患者提供优良的医疗服务。 3.1 迁建规模 3.1.13.1.1中医药医疗事业概况中医药医疗事业概况 地区内现有中医院有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省省中医 院) ,市市中医院,民族医院,市市区、区、二道 区、双阳区、区、区中医院,市、县、市、 市中医院等。 除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市市中医院外的其他中医特色医 院规模均较小,所配置的医疗技术人员一般仅几十人。 3.1.23.1.2建设规模建设

12、规模 本项目为市市中医院搬迁项目, 将市市中医院东院、 治疗中 心部分搬迁至原四中场址。 根据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建标200897 号) ,按每千人口 中医院床位为 0.220.27 张床位测算建设规模。 地区人口为 745.9万人, 服务地区以外人口按地区 人口的 10%估算,则本项目服务区域人口数为 820.49 万人。 按每千人 0.25 张床位测算,则服务区域内共需 2052 张床位。 第三章建设规模与内容 目前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规模为 1000 张床位,市市中 医院按剩余服务床位 1052 张的 60%估算, 则市市中医院规模为 632 张床位,日门(急)诊服务量为 1750 人次

13、。 市市中医院现有床位 555 张,迁建后市市中医院将增加 77 张床位,达到 632张床位的建设规模,即本项目规模 504 张床位, 原 市市中医院(西院)规模 128 张床位。 3.1.33.1.3建筑规模建筑规模 1、一般功能用房 根据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每床位按 84m 2/床位计算,则本项目 所需建筑面积为 42337m 2。 2、地下停车场 根据市市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库)标准 (长规发2005 75号) ,经初步测算,本项目需配建 169 个车位。参考建设项目交 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征求意见稿) , 本项目高峰小时出行率为 2226 人次。 由于本项目用地范围所限,且车辆较多,车

14、流量大,因此本项目 地下建筑中部分设置为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建筑面积 1600m 2, 可 停放小型车辆 50 辆。 3、人防 根据相关规定,本项目需建设人防 3500m 2。 综上,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本项目迁建规模为 总建筑面积 47437m 2; 受建筑模数控制, 本项目实际建筑面积 47433m2, 第三章建设规模与内容 符合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等规范标准的规定。 3.2 综合楼建设内容 本项目在原四中场址内建设综合楼 1 座,及道路、 绿化等配 套工程,综合楼建设内容如下: 综合楼建筑面积一览表综合楼建筑面积一览表 序号功能用房建筑面积(m 2) 比例备注 一地上3882

15、381.85% 1急诊部13552.86% 2门诊部783216.51% 3住院部1503031.69% 4医技科室677414.28% 5药剂科室35147.41% 6保障系统16933.57% 7行政管理15663.30% 8生活服务10582.23% 二地下861018.15% 9生活及保障用房35147.41% 10车库15963.36% 11人防35007.38% 合计47433100.00% 综合楼建设内容一览表综合楼建设内容一览表 序号功能用房功能用房组成备注 1急诊部 内科诊室、外科诊室、骨科诊室、中医治疗室、留观室、 抢救室、输液室、治疗室、医护休息室、办公室、护士 站、收费

16、室、挂号室、药房、化验室、放射室等。 2门诊部 科诊室、外科诊室、皮肤诊室、眼科诊室、耳鼻咽喉 诊室、口腔诊室、肿瘤诊室、骨伤科诊室、肛肠诊室、 老年病诊室、针灸诊疗室、推拿诊疗室、康复诊室、门 诊治疗室、中心输液室、中医换药室、体检中心等。 感染性疾病科(诊室、挂号、收费、化验、放射、药 第三章建设规模与内容 房)等。 3住院部住院病房、产房等。 4医技科室 检验科、血库、放射科、功能检查室、内窥镜室、手术 室、病理科、供应室、营养部(含营养食堂) 、医疗设备 科、中心供氧站、核医学科、介入室、核磁共振室、办 公室、休息室等。 5药剂科室 中药饮片库房、西药库房、中药调剂室、西药调剂室、 临

17、方炮制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门 诊药房、住院药房、中药煎药室、办公室、休息室等。 6保障系统 锅炉房、配电室、太平间、洗衣房、总务库房、通讯机 房、设备机房、传达室、总务修理等。 7行政管理办公室、计算机房、图书室、档案室等。 8生活服务职工食堂、浴室等。 9 大型医疗 设备 磁共振成像装置 (MRI) 、 X 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 (CT)、 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腹腔镜、直接数字 X 线成像装置(DR) 、500MA 数字胃肠 机等。 第四章 场址与建设条件 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场址与建设条件场址与建设条件场址与建设条件场址与建设条件 4.1

18、 建设地点 市市中医院已取得本项目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项目建设地 点位于市市区,原市市第四中学用地范围内,西至路, 东邻规划路,南至中学。 根据市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办理规划手续的函 ,本项目用地 面积 24891m 2,土地取得方式为划拨。 4.2 场址条件 (一)地形、地貌条件 城区位于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台地上。地势东高西 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其中,台地占 70%、平原占 30%。不同 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 (二)气象 年平均气压986.6mmba 全年平均气温4.9 极端最高温度38 极端最低温度-36.5 最热月平均湿度79% 年平均相对湿度66% 全年总

19、降雨量610.8mm 第四章 场址与建设条件 最大积雪厚度180mm 主导风向西南风 全年平均风速4.3m/s (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市市属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吉黑褶皱系松辽拗陷的东部边 缘,市区的地表水,较大的河流为第二松花江的支流,也是饮马河的 支流伊通河及其支流新开河等。 本项目参考的附近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如下: 1、场地地形地貌条件 场地地貌形态属于波状台地,高差变化较小,地势平坦,高差在 0.48m左右。 2、地层、地层结构及岩土性质描述 场地各岩土层,自上而下分层如下: 杂填土:黑色,由建筑垃圾、炉渣及粘性土组成,稍湿,稍密 状态。层厚:1.302.70 米; 粉质粘土:

20、:褐黄色,褐黄色,含铁锰质结核。压缩性中等, 稍有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湿,可塑。层厚: 0.602.00 米; 粉质粘土:褐黄色,压缩性中等,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 干 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湿,软塑。层厚:3.906.30 米。分布均匀。 粉质粘土:褐黄色,含铁锰质结核。压缩性中等,稍有摇振反 应, 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湿, 可塑。 层厚: 0.803.00 第四章 场址与建设条件 米; 粉质粘土:褐黄色,含大量铁锰质结核。压缩性中等,无摇振 反应,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湿,硬塑。最大控制层厚: 4.60 米。 3、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本工程抗震设

21、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 0.10g,设 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 T=0.35s。建场地类别为 II 类。 勘察期间建筑场区内地下水位埋深在 1.403.30 米,随地势有 一定的坡降,主要为粘性土层中的潜水,粉质粘土的渗透系数 K=0.1m/d;粘土渗透系数 K=0.05m/d; 勘察时为枯水季节, 抗浮及防水水位按现水位抬高 1.50 米考虑; 场区附近无明显污染源,根据地区经验, 不考虑地下水及对混凝 土和钢筋的侵蚀性。 地下水位埋深1.502.80m, 场区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及径流补给, 水位随季节变化。 4.3 施工条件 (一)社会环境条件 本项目建设区域附近没有大

22、型工业企业, 周边规划均为公共设施 用地,社会环境良好。 (二)交通运输条件 本项目建场址西侧为路,东侧为规划路,据火车站仅 1km 左右,有多条公交线路由场址通过,运输便利。 第四章 场址与建设条件 (三)公用设施条件 1、供电条件 本项目所需供电电源引自路,在建筑物地下设变电室。 2、供、排水条件 供水引自市政道路路供水管。 雨水采用自然排放, 经场区道 路汇集后排入路 DN1000 市政雨水管网中;污水经医疗污水处理 站处理后达标排入路市政污水干管; 3、通讯广电接收条件 由场址路现有主干网络上接入。 4、供热条件 供热由路引入,规划该条道路供热管径为 DN500。热源为热 电一厂集中供

23、热锅炉房。 5、征地拆迁条件 本项目所需用地已规划为医疗设施用地, 原四中已与十 二中合并为市市养正高中,已另择新址建设完成。 6、综述 本项目周边公共设施齐备、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施工 条件较好,施工用水、用电可直接引自市政管线,能够保证项目建设 需要。 第五章 建设方案 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建设方案建设方案建设方案建设方案 5.1 编制依据 (一)建筑、结构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2005)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2008 版) ;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2) ;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24、)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GB 50037-96) ;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95) ;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95,2001 年修订版); 省省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22/T436-2006) 。 (二)公用工程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

25、16-2008)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 室内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 第五章 建设方案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93)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6-2003)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2005) ;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 供配电设计系统规范 (GB50052-95) ; 1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 ;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

26、JGJ50057-94) 。 (三)信息化工程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2000);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93) ;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GB 9361-88) ;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8702-88) ; 通信机房静电防护通则(YD/TT54-95); 计算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 (GB 6650-86) ;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482004) ;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办法 (GB 167961997) ;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3672001) ; 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

27、94) ; 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 (GB4943-95) 。 第五章 建设方案 5.2 规划方案 5.2.15.2.1建筑布置建筑布置 医院建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展现人与自然、 人 与人与环境高度融合的思想。建筑空间组织充分考虑到人的活动需 求,创造人性化的、不同层次的空间,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 就医场所。 医院建筑设于场址中部,建筑物前辅以广场、绿地,与场址西侧 的医院入口相对。 建筑物内各功能区功能齐全、联系便捷、医疗与保障分区明确, 联系方便,构成空间丰富的医疗建筑,为住院病人提供舒适、优美的 住院环境,病人能有最迅速、最方便的看病。 5.2.25.

28、2.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 总体规划中,采用规整的路网结构辅以环道(兼作消防通道), 体 现了现代医院的严谨高效和人性化。 路网形态布局则顺应了建筑群中 各单体的定位,医院环道使相关的人流线,物流线尽可能缩短,达到 通畅,便捷的目的。 参考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 ,本项目 出行率按门诊部分 300 人次/万m 2, 住院部按 3 人次/床位计算, 则本 项目小时高峰出行率为 2187 人次。 场区内铺设道路及停车场面积约 7350m 2,其中道路面积约 3600m 2,道路宽度 7m;地上临时停车场面积约 3750m2,可停放车辆 150 辆。为便于日常维护,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29、。由于此道路行驶车 第五章 建设方案 辆多为小型车,荷载较小,因此设计路面总厚度为 40cm,初步确定 其结构如下: 沥青混凝土面层:5cm; 基层:20cm 二灰碎石 10:20:70; 垫层:15cm 白灰土 10:90。 在场区四周修建通透式围墙,共长 580m,在场区四周各设出入 口,其中西侧为出入口。 5.2.35.2.3环境绿化环境绿化 环境设计布局上采用传统的自然的风景式造园与西方的规整的 整形式园林相结合,营造出优美、温馨的环境。 在综合楼前后基本保持现状以现代造园为主,绿化采用几何式、 规整式的布局,在园林中引入直线与曲线,让自然与规整相融合。 入 口区及病房区设置喷泉及水庭

30、形成活水环境, 以此为中心, 采用花坛、 铺地、草坪、雕塑小品等造园手法,创造一个宜人的室外环境。 在场址大门及建筑物之间设置中医药元素的雕塑、景观。 本项目场区总绿化面积 9143.4m 2,绿化率 36.73。主要是沿建 筑物和道路周围植草、植树。 5.2.45.2.4规划指标规划指标 总平面指标一览表总平面指标一览表 序 号 名称单位经济指标 规划控制 指标 备注 1用地面积m 2 2489124981 2建筑面积m 2 47433 其中 :地 上 37800m 2,地 下 6729m 2(含人防 1716m2) 。 第五章 建设方案 3 建 筑物 基底 面积 m 2 8347.6 4建

31、筑物高度m49.850 5绿化面积m 2 9143.4 6道路面积m 2 3600道路长 520m 7 地 上停 车场 面积 m 2 3750 8容积率1.521.8 9建筑密度33.5435 10绿地率36.7335 5.3 建筑方案 本项目房屋建筑为一类建筑,安全使用年限 50年,耐火等级 级,屋面防水等级二级,防水年限 15 年。 5.3.15.3.1平面设计平面设计 中医院建筑物为一座建筑综合体,裙房 4 层,高 17.4m,主楼 10 层,高 49.8m。 根据医院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市市中医院对本项目建筑的使 用功能要求,经多方案比较,确定本项目建筑物平面呈“八卦”样式 布局,裙房部

32、分中庭,可以使室内景观具有良好的穿透作用,同时对 主楼减少日照影响。 各功能用房具体设置由市市中医院根据实际需要动态、 灵活配 置。功能用房概况如下: 一层主要为门诊大厅、急诊部、儿科门诊、出入院大厅、感染科 门诊、体检中心、放射科等。 门诊大厅位于西侧中央位置,设置 4 层通高的中庭, 视觉导向明 第五章 建设方案 确。大厅入口中央为垂直交通井,设置 3 部垂直电梯,同时设置 8 部 自动扶梯作为整个综合楼的竖向交通枢纽,连接各楼层各个功能科 室。大厅入口两侧对应挂号和收费窗口,正面为药剂科等候空间。 弧 形医廊北部连接放射科,南部连接住院部;急诊位于门诊南侧,与弧 形医廊相接;住院部出入院

33、大厅位于裙房正南,西侧为住院药房和出 入院手续办理,东侧为商服配套;药剂科位于门诊大厅西侧,主楼底 层,正对主出入口;南部主楼延伸裙房为放射科,便于大型医疗设备 安装;儿科门诊设置在北侧一角,独立出入口,单独成为一区;感染 科门诊位于东南角,设置分诊单元;体检中心设置在主楼一层东侧, 单独设置出入口,方便体检。 二层布置各种医疗空间,主楼和裙房中央设置成弧形医廊, 连接 各个功能单元。裙房为各个功能科室,环绕医廊布置。主楼北侧为医 技部,南侧为手术室 6 间。延医廊布置采光天井,在达到采光效果的 同时也可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 医技部分为检验、 血库、 病理等功能, 血库就近设置在手术室附近。

34、三层裙房部分环绕医廊布置各个功能科室,主楼为设备层, 主楼 北侧裙房部设置为医技电诊科。 四层裙房部分环绕伊朗主要设置专家门诊、五官、眼科和部分办 公部分, 通过弧形医廊连接。 主楼为住院部外科病区及教科研功能区。 主楼为弧形板式高层,14 层与裙房相连接。59 层每层两个 病区。4 层和顶层各设 1 个病区。病房位于弧形外侧,可享受到充分 的日照;医护用房位于内弧。核心交通居中。护士站居病区中部。 第五章 建设方案 地下一层主要为车库及人防建筑。 5.3.25.3.2建筑立面造型设计建筑立面造型设计 医院建筑的外观注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地方建筑特色, 主 要从屋顶、门楼、窗户、梁柱和颜色

35、等方面体现。 建筑以弧形线条为主,追求平稳、大方,使建筑形象更为丰富、 更加细腻,充满现代气息。 整个建筑外饰白色, 局部使用磨光花岗岩石材及玻璃幕墙, 外窗 为中空透明玻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产生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5.3.35.3.3环境设计环境设计 住院病人一般心情欠佳,其“精神”功能要求极为重要,交往是 他们的最大需要。除设计优美的室外环境,综合楼设计中多设有“共 事空间” 。玻璃顶引进阳光,大片玻璃窗引进绿色,将室内、室外空 间一体化,创造出开敞与流动空间,让更多的自然景观、阳光、空气 进入室内,在内部空间中追求“田园气氛” ,并尽量采用药用植物。 同时运用有生命的造型艺术, 包括

36、中国传统盆景艺术等用艺术手 段来营造室内的室外化艺术气氛。造亲切宜人,富有“人情味”的医 院,打破医院原来平直、生硬、冷峻的贯常局面,从精神上减轻病人 紧张,沉闷的心理压力,对病体的康复是极为有利的。 5.3.45.3.4色彩设计色彩设计 采用多色彩的医院空间环境,可以使病人消除对单一的“白色” 医院所产生的陌生、紧张、畏俱等不良心理。这里指的色彩是指合理 的色彩组合,而不是五彩缤纷。 本项目建筑物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 第五章 建设方案 筑习惯,选用红、棕、米、灰、褐色等。 病房的平顶和墙面采用柔和的浅米黄色, 地面选用浅灰色的略带 弹性的块材铺地。家具、装饰、盆栽景物、线槽装置、布幔等均统一

37、 进行设计,以求创造一个有利于病人治疗、休养、康复的温馨而朴实 无华的色彩环境。同时,采用色彩分区和方向指引,减少来院求治病 人寻找目的地及行进中的焦虑。 5.3.55.3.5建筑剖面及竖向交通建筑剖面及竖向交通 建筑物 12 层高 4.5m;310 层层高 4.2m;室内外高差、屋顶 结构合计 7.2m;建筑物总高度为 49.8m。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2005)等规范要 求,为了满足人员、仪器设备等垂直运输和消防的需要,本项目共设 2 部楼梯,3 部电梯(其中 2 部为消防电梯,平时兼作生活电梯) ,8 部自动扶梯。 楼内竖向交通主要以电梯为主, 在建筑物中央及

38、建筑物两端设楼 梯间,作为垂直交通及消防疏散通道。地上层大厅直接对外开门, 与楼梯紧密联系, 形成一个共同的消防疏散体系, 其中一层消防控制 室设单独直接对外出口。 各层使用楼梯为垂直交通工具, 配以宽敞明 亮的走廊及半岛式护士站等形成水平交通网, 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员流 动及疏散体系。 5.3.65.3.6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 医院建筑设计中无障碍设计优为重要,因大多病人都行动不便, 在设计中应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入口处 第五章 建设方案 设残疾人坡道,每层设残疾人专用厕所。楼梯、扶手满足残疾人的要 求。 建筑入口处设置台阶,并设置轮椅坡道和扶手,坡度为 112, 宽度为

39、 2.4m,坡道两侧设扶手,在扶手栏杆下端设高为 50mm 的坡道 安全挡台。 公共使用的门采用自动门与推拉门。在推拉门门把手一侧墙面, 留有不小于 0.5m 的墙面宽度。门扇安装视线玻璃,横执把手和关门 拉手,在门扇的下方安装高 0.35m 的护门板。 厕所:男女厕所内各设一个无障碍隔间厕位。厕位面积不小于 1.80m1.40m,安全抓杆直径为 3040mm,安全抓杆内侧应距墙面 40mm。 5.4 装饰装修方案 5.4.15.4.1外部装饰装修外部装饰装修 外部装饰装修是医院的显著的标志,可以彰显医院宗旨、医院特 色等的标志。 建筑物外部装修采用中级装修标准,外门窗按照国家、省省规 定的节

40、能指标要求采用密封和保温、隔热性能好的产品。 5.4.25.4.2内部装饰装修内部装饰装修 医院内部装饰的部位主要包括门诊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 诊 室、候药区,住院部的大厅、走廊、病房、医生办公室、护理站、 治 疗室, 办公区域等。 通过平面装饰、 立体装饰等形式, 起到营造氛围、 弘扬历史、传播理念、崇尚医德、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彰显特色的 第五章 建设方案 作用。 营造氛围,主要是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可以通过装饰风 格、装潢、色彩搭配等来表达。装饰风格应体现中国传统特色;装潢 可以通过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摆件、字画、图片等体现;色彩搭 配应注意与医院总体色调、区域服务功能相协

41、调。 在同一区域内的装 饰风格、装潢、色彩应和谐。 弘扬历史,主要是弘扬中医药历史或医院发展史。可以通过文化 长廊、壁画、雕塑、中医药器具模型等来表达,在一层大厅周围设置 展柜。 医院的室内装修应简洁;地面、墙面、顶棚相接处无阴阳角, 宜 做成小圆角;饰面材料应采用难沾污、易清洗的材料;色彩宜明亮雅 致,宜采用浅色,适当采用中色或深色。 (一)门诊部 门诊部是医院接触患者时间最早、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地方, 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 应是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 药文化特色的最重要场所。 1、门诊大厅、走廊 门诊大厅人员流量大、 停留时间短, 内部装饰应以营造氛围为主, 兼顾彰显特色,

42、不作过多装饰。 2、候诊区 候诊区是患者等候诊疗的场所, 内部装饰应以宣传知识的挂图为 主,具体内容与区域所在科室的特色相结合,并及时调整。 第五章 建设方案 3、诊室 诊室内部装饰应以营造氛围和崇尚医德为主。根据诊室的特点, 内部装饰的总体格调应体现典雅书卷气息,诊桌、诊椅、诊柜等融入 中国传统和中医药元素,不宜装饰过多而转移医生患者的注意力, 不 宜张挂纷乱的锦旗。 4、候药区 候药区是患者诊疗结束后等候取药的场所, 内部装饰应以介绍方 法和宣传知识的挂图等为主,介绍方法的内容应以中药饮片煎煮、 服 用方法为主,宣传知识的内容应以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主治、 药 品真伪鉴别等为主 在侯药区

43、适当设置营造氛围的中药的标本、煎煮中药的器具等。 (二)住院部 住院部是患者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接受诊疗并休养、 在医院内停留 时间最长的场所,是照顾和探视患者的亲友往来频繁的地方。 1、住院大厅、走廊 住院大厅是住院患者以及照顾、探视者经常出入的通道,还兼有 休闲、休息的功能,内部装饰应以营造氛围和传播理念为主。设置药 吧等具有中医药特点的服务,摆放具有药用功能的鲜花或常绿植物。 2、病房 病房是患者治疗康复、休息生活的场所, 内部装饰应以营造氛围 为主,点缀以中医药为主题的书画、实物等。 3、治疗室 第五章 建设方案 治疗室是患者接受治疗、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 内部装饰以宣传 知识和介绍方法、

44、彰显特色的挂图、物件为主。 (三)办公区域 医院的办公区域主要面向内部员工,内部装饰应以崇尚医德、 传 播理念、弘扬历史(医院发展史)为主。装饰范围应包括楼道、办公 室、会议室、接待室等。 (四)医院标识 医院标识主要包括院徽、标准院名、标准色系三个基础要素及其 在指示标牌、办公用品、宣传用品等方面的应用。 医院名称应使用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汉字使用规范, 字体端庄易识别。 院徽、标准院名、标准色系应广泛应用于指示标牌、办公用品、 宣传用品、服饰等方面。指示标牌包括分布图、引导牌、方位牌、 科 室牌等,办公用品包括处方、病历、信封、信笺、药袋等,宣传用品 包括宣传栏、文化设施、员工名片

45、等,服饰包括医院员工工作服、 病 员服、病床卧具等。 (五)室内装修标准及装修材料 室内装修标准及装修材料初步选用标准如下: 装修标准一览表装修标准一览表 等级等级等级等级 部位部位部位部位 装修标准装修标准装修标准装修标准 一般功能用房、病房走廊、楼梯等 地面普通、中级装修 内墙面普通、中级装修 天棚普通、中级装修 第五章 建设方案 会议室、门厅、电梯厅等 地面中、高级装修 内墙面中、高级装修 天棚中、高级装修 外 墙中级装修 卫 生 间 地面中级装修 内墙面中级装修 天棚中级装修 设备大便器,小便斗,洗手台,壁境,洗污池 5.5 结构方案 本项目建筑物地上 10 层,地下 1 层,总建筑面

46、积 47433m 2,其中 地上 37800m 2,地下 6729m2,人防 1716m2。 5.5.15.5.1抗震设计及荷载取值抗震设计及荷载取值 1、抗震设防类别:乙类; 2、地震作用 7 度,抗震措施 8 度; 3、场地土类别:类。 5.5.25.5.2结构选型结构选型 地基基础的设计根据岩石工程勘察报告、 场地的地震危险性作综 合评价,正确确定地基承载力。基础埋置身度应根据地质情况、土的 冻层深度以及地下水位等情况, 综合考虑后确定。 本项目采用静压管 桩与地下连续墙相结合的形式, 地下建筑地面采用复合地基处理后的 人工地基。 建筑物地上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楼层面为梁、板式,垂直荷

47、 载主要由框架体系承担, 水平荷载由剪力墙和框架共同承担,柱截面 500500mm。填充墙体体采用 150 厚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砖。 第五章 建设方案 5.5.35.5.3结构材料结构材料 1、水泥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C40水泥混凝土,其中水池、屋顶 水箱、地下室采用防水密实水泥混凝土。 2、钢筋:I 级钢fy=210KN/m 2,II级钢:fy=310KN/m2。 3、墙体:0.00 以下采用 240 厚地下连续墙,0.00 以上外墙 及楼梯间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砖,内隔墙均采用轻质材料, 以减小梁 柱截面尺寸,节省投资。 4、钢板和型钢:一律采用 3 号钢。 5.6 人防工程 本项目设在

48、地下一层,为全埋式地下人防, 按平战结合设计,平时 考虑可适当作为地下停车场, 战时作为人员掩蔽所使用。 人防建筑总建 筑面积 1716m 2, 均为人防区。 人防区防地面冲击波压力为 0.05Mpa 及相 应的核辐射,防化等级为丁级,为核 6B级二等人员掩蔽所。 本项目为全埋式现浇钢筋混凝土人防地下室,层高 4.4m,桩基 采用预应力砼管桩,顶板采用梁板结构,柱网跨度为 8.4m7.2m。 防护单元的防护设施和内部设备皆自成系统, 墙上开设门洞处在 其墙两侧设置防护密闭门或临战封堵。 相邻抗爆单元之间设置抗爆隔 墙,隔墙连通口设置抗爆挡墙。抗爆隔墙及抗爆挡墙临战时构筑, 采 用 500mm 厚粗砂砂袋堆垒而成。 密闭隔墙厚度 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