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1.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804554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9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振: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陈振: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陈振: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陈振: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陈振: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振: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振: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1.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 州学刊一九八五年第六期 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一 陈 振 宋代元丰官制改 革以前的宰相制度 , 是讨论政 怡制度 , 尤其是宋代官制 时 , 首 先遇到的问题 。 一 、 关于北宋前期宰相制度的三种说 法 ( 1)认为 : “宋代的 尚书令 、 中书令及侍中 , 自始即为 序进之位 , 不予朝政 。 其总领百官 , 统理 众事而居宰相者 , 初盖为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 . 日本学者也认为 :“ 中书 、 门下 、 尚书三省 的 名称虽 然存在 , 可是 , 在唐 制中作为三省长官的宰 相 , 即让位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政事 ” 。 笔者原 亦持此观点 , 这也是多数学者的共同 观点

2、。 ( 2)也 有学者认为 :“宋承唐制, 以 性省长 官皆为宰相之任 , 所谓三 省长官者 , 即尚书省之尚 书令 , 中 书省之中书令 , 门下省之侍中是 也 。 此 外 , 更 有以他官加 同平章事者, 亦属宰相 ” 。 (3 ) 清代乾嘉时期的毕沉 续资治通鉴(下 称续通鉴 ) 卷一四 , 太宗端拱元年二月庚子 , 召 以赵普为太保兼 侍中 , 参知政事吕蒙正为中书侍郎 兼户部 尚书 , 并同平章事 ” 接着作考异 说: 唐制 , 以中书门下为政本 , 几由他 一 官 入相者 , 必称 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 若 官 至侍中 、 中书令 , 则为真 相 , 不复称平 章事 。 五代及宋

3、初扰然 。 赵普以乾 德二年入相 , 称平章事 , 太 平兴国六年再 相 , 官司徒兼侍中 , 即不 称平 章事 , 用 唐 制也 。 是年 , 以太 保 兼 侍中 , 三入 相 , 结衔仍称平 章事 。 嗣后以为例 , 虽 侍 中 、 中书令不加平 章事 , 皆使相 , 非真 相夹 。 此于典故枚关 , 薛 、 王两通 鉴机有删省 , 今为正之 。 这是第三种观 点 , 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称长 编)的校点者也 同意此说 。 那么 , 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 到底 是怎样的呢? 还是先 从续通鉴的考异开始讨论 。 二 、 端拱元年赵普只以 “侍 中” 拜 相 , 并不以 “平章事, 结衔 关于

4、赵 普这次拜相 , 是否以 “平章事” 结衔 , 宋元 史籍记载各不相同 。 李戛 十朝纲要 、 徐自明 宋宰辅编年录 (下称编年录) , 以及宋史 宰辅表等 , 记载都与续通鉴同 。 但是 , 更多的史书记载却与之不 同 。 首先 , 宋史的宰辅表 , 虽在赵普与吕蒙正 之后 , 记作 “并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 。 然而在同书 的太 宗纪 , 却记作 :“ (端拱元年二月)庚子 , 一 参 知政事吕蒙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许国公赵普 守太保兼侍中 , 参知政事辛仲甫加户部侍郎 ”。 此外 , 东都事略 太宗纪 、 宋史全文 . 宋太 宗 , 赵普也都 是以 “侍中” 拜相 , 并没

5、有以 “平 章事 ” 结衔 。 长编原文亦作: “赵普为太保兼 侍中 , 给事中 、 参知政事吕蒙正为中书侍郎兼户部 尚书 、 平章事” (校点本于 “平章事” 前增 “并 同 ” 二 字) 。 上述 诸书记载各异 , 需要考察更原始的史料 。 宋太宗赵中令公普神道碑所记赵普三次拜相 的官衔是 : , . 乾德中 , 拜门下侍郎 、 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 。 泊联嗣守王图 , 遂 征授守司徒 兼侍中 , 昭文馆大学士 。 改元布庆 , 复授 太保兼侍中 、 昭文馆大学士 , 登云霄之上位 ”。 碑文中所说赵普三次拜相 , 即是续通鉴 。 考 异所说的三次入相 , 这三 次 拜相的 制词保存在 宋

6、大诏令集( 中华书局本)中 , 即赵普拜相 制(乾德二年正月庚寅) 、 赵普拜昭文 相制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辛亥)和赵普昭文 相制 95 (端拱元年二月庚子) 。 与第三道的 赵普昭文相 制 洞日的吕蒙正拜相制 , 也保存在宋大诏 令集中 : “ 许国公赵普 , 可守太保 、 兼 侍中 、 昭文馆 大学士 ”。 “ 吕蒙正 , 可尤禄大夫 、 中书侍 郁 、 兼户部尚书 、 中书门下平章事 、 监修国 史 ” 。 宋太 宗实录残本中的文字相同 。 赵普第三次罢相的赵普罢相除兼中书令河南 尹制所 载罢相前的官衔是 : , . 开 府仪同三 司 、 守太保 、 兼侍中 、 昭文馆大学冉 、 上往国

7、 、 许 国公赵普 。 ” 由此可 见 ,“平章事, 只是 吕蒙正的 宰相官衔 , 赵普这 次仍是以 “侍 中 ” 拜相 , 并没有 以 “平章事” 结衔 。 由于有上述这样原始史料的存在 , 完全可以用 来否定十朝纲要 、 编年录和宋史 . 宰辅 表等二 、 三手史料中 , 关于 “赵普为 太 保兼侍 中 、 吕蒙正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 ,并 同平章 事 ” 的记载 。 而是应 该删去 “并” 字 , 恢复 “赵普 为太保兼侍中 , 吕蒙正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 、 同 平章事 ” 的正确记载 。 所以 , 续通鉴关于端拱 元年赵普和吕蒙正 并相 , 记作 “并同平章事” 是错误的 。 考异所

8、 说 :“是年, 赵普 . 以太保兼侍中 , 三入相 , 结 衔 仍称 平章事 ” 的说法 , 也是不正确的 。 因为这 次赵普拜相的宰相官衔 , 和太平兴国六年再相时相 同 , 都是 “ 侍中 ”, 而且也都 “不称平章事” , 一 样是 “用唐 制也” 。 可见 , 这 个被 续通鉴 . 考 异 称为 “此于典故彼关” 的事例 , 事实上是不存 在的 。 所以 , 续通鉴 . 考异 认为 “薛、 王两通 鉴辄有删省 ” 的说法 , 至少对这一事例来说 , 是 欠妥的 。 恰恰相反 , 以薛 、王两 通鉴 ” 在此处的 记载 , 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 三 、 关于史书记载的其 他几例结 衔

9、称 “平 章事 ” 的 “侍 中 ” 续通鉴 . 考异说 : 嗣后以为例 , 虽侍中 、 中 书令不加平章事 , 皆使相 , 非真相矣 ” 。 而有些史书 正好也有这方面 的记载 。 那么 , 续通鉴 。 考异 的这 个说法 , 是否符合以后 的历史事实呢?这仍然 是 “于典故故关” 的间题 。 北宋前期的几次以侍中拜相 , 而以 “平章事” 结衔的记载 , 分别出现在宋史的宰辅表和 职官志 , 以及通考 . 职官考中 , 分别论述 如下 : ( 1) 宋史 宰辅表一记载: “天禧元年 七月丁巳 , 王旦自太尉兼侍中 、 同中书 门下平章 事 , 以玉清昭应 宫使免 。 ” 但是 , 宋史 .

10、 真宗纪 作: 天禧元年五月 “戊 申 , 以王旦为太尉 、 侍中 , 五日一入中书 , 旦 恳辞不拜” 。 宋史 王旦传亦载 : “天禧初, 复加太尉兼侍中 , 五日一赴起居 , 入 中书 , 遇 军国重事 , 不限时日入预参决 。 旦愈畏避 , 上疏恳 辞 , 又托同列奏白 。 帝重违其意 , 止加封邑 ” 。 长编记 载亦与此 略同 。 可见 , 天禧元年王旦 的侍中之命 , 虽曾制授而 实未就任 。 而且 , 有关制文全都保存在宋大诏令 集中 。 L 王旦拜太尉兼侍中制: “ 王旦 , 可太 尉兼 侍中 , 许五日一赴起居 。 ” 制题注文是 :“天 禧元年五月戊申 , 不拜 ” 。

11、也说明王旦并没有就任 1 “侍 中” 。 同月庚 申 , 还有王旦加恩每三五日一起居入 中书制 : 太保兼 门下侍 郎 、 平章事王旦 , 寻 增 隆于异数 , 复恳拜于让章 , 察彼由 衷 , 勉殉 所陈 , 用寝前命 , 一 可依 前太保 兼门下 侍郎 、 平幸事 , 每三五 日一起 居 , 三 日一入中书 ” 。 这道制文更清楚地说明了王旦未任太尉兼侍 中 , 仍 保持原来的太保兼门下侍 郎 、 . 平章事 的宰相官衔的 经过 。 同年七月丁 己的王旦罢相拜太炭制 , 记 载他 罢相前的官职是 :“开府仪同三司、 守太保兼门下 侍郎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上柱国 、 太原郡开国公 王

12、旦 ” 。 这是宋史 宰辅表 所载 , 天禧元年王旦罢 相直接的原始史料 , 也说王旦罢相前的官衔 , 仍是 “守太保兼门下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不是 宋史 宰辅表所载的 ,“太尉兼侍中、 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 ” , 可见这个记载是错误的 。 无需再弧 9 6 欧阳修于至和二年 , 奉诏所撰 太尉文正王公神道 碑铭的有关记载 。 ( 2) 宋史 宰辅表二 :“ 治平四年九月辛 丑 , 韩琦自司 空兼侍中 、 同平章事魏国公 , 以守 司徒兼侍中 、 检校太师 、 、镇 安武胜军节度使 、 判相 州 。 刀 然而宋史 宰辅表的宰相进拜加 官栏 , 以及宋史的神宗纪和韩 琦传 , 都作

13、“拜 (或加)司空兼侍中” , 并不以 “平章事” 结 衔 。 宋神宗 两朝顾命定策元助韩琦之碑 , 记载韩 琦先后两次为先皇帝山俊使时的进拜加官 , 都用宰相官衔全称 。 “嘉枯八年三月壬 申 , 以仁宗 顾命奉皇子即皇帝位 , 加门下侍 郎兼兵部尚 书 、 平章事 , 进封卫国公 , 为仁宗山陵使 。 治 平四年正月庚戌 , 被顾命奉联即皇帝位 , 拜司空兼 侍中 , 为英宗山陵使 ” 。 可 见韩琦以侍中拜相 , 并不以平章事结衔 。 治平四年正月韩琦以侍中拜相 的制书虽不存 , 但同年九月辛丑的韩琦罢相除陈郑两镇节度出判 相州 制还在 , 所记他罢相前的宫衔如下 :“推忠 协谋同德守正

14、亮节佐理栩戴功臣 、 开府仪同三司 、 守司空 、 兼侍中 、 上 柱国 、 魏国公 、 食邑一万二千 七百户 、 食实封四千六百户韩琦 ” 由于这道制文列 举了韩琦罢相前的 , 所 有官 、 职 、差遣、 散官 、 助 、 爵 、 食邑 、 实封和功臣号 , 说明这里没有省略或遗 漏 。 这是 宋史 宰辅表所 载 , 治平四年韩琦罢 相直接的原始史料 , 由此亦可见 , 该表所载韩琦罢 相前 的 “守司空、 兼侍 中 、 同平章事 ” 宰相官衔 中 ,“同平章事” 是衍文 , 应删除 。 这一例 “侍 中 ” 而以 “平章事” 结衔的事例也是不 存在的 。 (3)通考 职官考和 宋史 职 官

15、志关 于富弼 “侍 中、 平章事”的记载 。 通考 职官考的 三公总序记载: “熙 宁二 年 , 富弼除守司 空 、 兼侍中 、 平章事 , 辞司 空 、 侍中 , 从之 。 ” 宋史 职官志 的三师三 公所载相同 。 这是北宋前期以 “ 侍中 ” 拜相 , 而以 “平 章事 ” 结衔的最后一例 , 下距元丰五年官制改 革不过十三年 。 关于富弼这次拜相的经过 , 宋史 富弼传 作 :“ 明年(熙宁二年)二月 , 召拜司空兼侍中 , 踢甲第 , 悉辞之 。 以左仆射 、 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 。 东都事略 富弼传 、 编年录所 引丁未 录所载 , 都与此略同 。 苏拭于元佑二年奉诏所撰 富郑

16、公神道碑亦作: “明年二月, 除司空兼侍 中 、 昭文馆大学士 , 赐甲第一区 , 皆辞不受 。 复拜 左 仆射毛门下侍郎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必 由此可见 , 富弼最初是以 “ 侍中 ” 拜相的 , 并 没有以 “平章事” 结衔 。 在富弼力辞以侍中拜相之 后 , 改以 “同中书 门下平 章事 ” 拜相的 。 然而 , 通考 职官考和宋史 职官志将两次拜相 之事 , 混而为一 , 而且说成是富弼以 “守司空、 兼 侍中 、 平章事 ” 的官衔拜相 , 而 辞去的只是其 中的 “守司空、 兼侍 中 ”, 保留 了 “平章事” 以拜相 , 实属大误 。 综上所述 , 可见不论是宋史的宰辅

17、表 、 职官志 , 还是通考的职官考中 , 所有 以 “侍 中” 拜相 , 而以 “平 章事 ” 结衔的记载 , 都 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 四 、 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通过以上的讨论 , 可见续通鉴 考异认为 “于典 故饮关” 的 , 自宋太宗端拱元年开始 , “虽 侍中 、 中书令不加平章事 , 皆使相 , 非真相矣 ” , 至少就 “ 侍中 ” 来 说 , 这 个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 因 为事实上没有一个以 “侍中” 拜相 , 而以 “平章 事 ” 结衔的 。 从宋初建隆元年(96 0年)的范质 , 太平兴国六 年( 9 81年) 、 端拱元年( 98 8 年)的赵普 , 天禧元 年(

18、1017年) 的王旦 , 乾兴元年的丁谓 、 汤援 , 洽 平四年( 10 67年) 的韩琦 , 到熙宁二年( 1 0 6 9年)的 富弼 , 都是以侍中拜相 , 而且都 没有 再加 “平章 事”以结衔 。 其中王旦 、 富弼二人因恳碎侍中 , 才 改以平章事拜相 。 因而可以说 , 在元丰五年( 10 82 年 ) 官制改革以前的整个北宋前期 , 以 “待中” 拜 相 , 即是真相 , 无需再加 “平 章事” 。 由此可见 , “宋代的 尚书令、 中书令及侍中 , 自始即为序进之位 , 不预朝政” 。 宰相只是同 . 中书 门下平章事的说法 , 也是不够确切 的 , 因为北宋前 期真拜 “侍

19、中” 的 , 即是 “预 朝政 ” 的真宰相 , 并非 只 “ 为序进之位 ” 的空名 。 至于认 为 “ 宋承唐制 , 以三省长官(尚书 令 、 中书令 、 侍中)皆为宰相之任 。 此外 , 更 有以他官加 同平章事者, 亦属宰相 ” 。 此说更 97 一 与史实不符 。 因为 , 元丰五年以前的一百二十多年中 , 总计 任宰相的有四十五人 (二任 、 三任者不另 计) ,都 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 , 其中七人曾以侍中拜 相 (二人因恳辞而改以平章事拜相) 。 此外 , 并无 一人曾以尚书令或中书令拜相 , 而且也没有续通 鉴 , 考异 所说的中书令而以平章事结衔的宰相 。 尚书令 。

20、中书令确是 “不预朝政” 的 “ 空名 ”。 史实既然如此,史学界何以对北宋前期的宰相 制度 , 有三种说法 , 而且都不很符合历史实际呢? 其主要原因就是宋史 。 职官志 (通考 职官 考同 )的记载,不很 确切 , 其他史书的记载亦不 一致 , 甚至同一书的前 后记载也不 同 。 宋史 职官志的序中 , 虽有 “宰相不专 任 三省长 官 ” 之说 , 然而接着就是 “ 中书令 、 侍中 、 尚书令不予朝政 ”, 况且在专叙宋代宰相制 度的 宰相之职中 , 只说 “宋承唐制, 以同平章事为真 相之任 ” 根本不提三省(名义)长官 尚书令 、 中书 令 、 侍 中 , 或其中之一亦为真相 。

21、这是史学界关于 北宋前期的宰相 , 只是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 , 三省 (名义)长官 尚书令 、 中书令 、 侍中 , 都是 空名 , “不 预朝政” 的主要依据 。 至于 “以 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之任, 此 外 , 更有以他官加 同平章事者, 亦属宰相” , 其 中所 引之 “三省长官 皆为宰相之任”, 见于 宋史 职官志中的 左仆射 、 右仆射 :“掌佐天子 议大政 , 贰令之职 , 与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之任 ” 。 (通考 职官考 同 )此盖元丰官制改革时依据 唐制规定的具文 , 为元丰官制改革以后的制度 , 由 于其后以三省长官位 高而不除 , 故此处之 “为宰相 之 任 ”, 实只指此后之

22、左 、 右仆射而言 , 并非指北 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 然 而 , 宋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之制数见于史籍 , 职官分纪云 :“诸三省长官为宰相” 。 山 堂先生群 书考 索 (下称考索)亦云 :“宋 沿唐制 , 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 等 。 其实 , 以三 省长官为宰相之制 , 唐代也只是初 年实行 。 唐高宗以后 , 实际实行 的只是门下 、 中书 二 省长官侍中 、 中书令为宰相 , 同中书门下三品 , 其后定为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之职 。 所以 , 通典 职官典的宰相 , 只说 :“大唐侍中、 中 书令为真宰相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亦为宰相之职 ”。 不再提尚书令或左 、 右仆射为真宰相之事

23、 , 三省之 一的尚书省长官 , 实际上首先被排除出宰 相的行 列 。 五代仍奉行此制 , 册府元龟 宰辅部的 总序 , 叙述唐高宗以后 的宰相制度时称 :“其 后唯侍中 、 中书令及平章事 , 是为正宰相之任 , 五 代相承 , 未之或改 ” , 由于后来中书令地位在侍中 之上 , 以中书令拜相的渐少 。 后唐 清泰元年 , 同中 书门下二品冯蟹以中书令 拜相 , 他即 “以 超迁太 过 , 坚 辞不受 ,” 因而改以侍中拜相 。 五代时期 , 以中书令拜相的只有赵鉴 、 桑维翰 、 冯道三人 , 而 以侍中拜相的有六人 。 北宋前期名义上沿唐制 , 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 实则仅只是名义上沿

24、袭唐 高宗以后及五代 之旧制 , 以中书令 , 侍中及平 章事为宰相 。 这 在宋史 职 官志的 建隆以后合班之制中 , 就明确说 : “ 中书令 , 侍中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以上为宰 相 ” 。 北宋后期的黄琼也 说 :“宋 朝自太祖设官分 职 , 多袭五代之制 , 虽稍有增损 , 而大体俱旧制 也 , 一 以侍中 、 中书 令 、 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 相 , 此 尚循唐制也 ” 。 0 然而 , 由于中书令地位最高 , 五代时即已极少 以中 _ 书令拜相 。 至于北宋前期的一百二十多年中 , 竟没有任命一人以中书令拜相 , 中书令实际上已从 宰相行列中排除 。 于是 , 侍中就

25、成为地位最高 的宰 相 , 北宋前期只有七人以侍 一中拜相 , .其 中二人还因 侍中地位过 高而 辞命 , 仍以平章事拜相 , 犹如五代 时冯肾因中书令地位过高而辞命改以侍中拜相 。 所以 , 唐 代的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的制度 , 名义 上为五代和宋 所奉行 。 实际上唐代也只是唐初三十 多年 奉行此制 , 唐 高宗以后及五代的三百多年实行 的 , 只是 中书 、 门下二省的长官中书令 、 侍中为宰 相 的制度 。 至于北宋前期的一百二十多中 , 连此 制 也只是名义上沿用 , 实则奉行的只是门下省一省的 名义长官侍中为宰相的制度 。 侍 中不再是已成为 闲 散机构的门下省的长官 , 北宋前期

26、 的门下省长官是 判 门下省事 。 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的制度形成之初 , 即有以他 官另加其他名号而 任宰相之职 , 后来只剩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一个名号为其他官员任宰相之职的 名号 , 而且宰相逐渐以同平章事为主 。 由三省长官 , 尚书省尚书令(左 、 右仆射) 、 98 中书省中书令和门下省侍中为宰相 , 变而为中书 、 门下二省长官中书令和侍中为宰相 , 再变为只有门 下一省 的名义长 官侍中为宰相 , 宰相逐渐以非三省 长官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主 , 这就是以三省长官 为宰相的制度 , 逐渐走向名存实亡的过程 。 由于有以上的原 因 , 对于北宋前期的宰 相制 度 , 因而有种种不同的记

27、载 , 有的只记名义上的制 度 , 而名义上的制度也有不同 , 在 的 则只记其主 体 , 同一史书的前后记载又不同 。 宋 史 职 官 志的记载前后不 同 , 已如前述 。 考索系摘抄 诸 书而成 , 所载北宋前 期 的宰相 制度就有四处以 上 , 说法各异 , 其 中的 “宋沿唐旧制, 其命相必日 周 中书门下平章事 , 即真拜侍 中者 , 不复言平章 事 ” 部分 , 最符合史实 。 所以 , 概括地说 , 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 是以 侍 中和同平章事为正宰相 , 而以同平章事为主 。 周道济; 宋代宰相名称与其实权之研究 , 大陆杂 志史学丛书第一辑 宋辽金史研究论集 , 台北 ,

28、大 陆杂志社197。年9月二版 。 此外 , 瞿蜕园历代官制 概述 , 清黄本骥编历代职官表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 65年版附载 。 又 清乾隆官修历代职官表(七十 二卷本)卷三 , 上 海 , 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 以 及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的有关条目 。 观点 均 与之相同 。 和田清 : 中国官制发达史第六章 宋代 , 东京 , 饭古书院19 82年第三次印刷 本 。此外, 宫崎 市定 : 宋代官制序说 , 载佐伯富编宋史职官志 索引 , 同 朋 舍出版部1974年 , 观点与之略 同 。 笔 者与周宝 珠主编简明宋 史第一章(周宝珠执笔 , 本 章官制部分为笔者编写) ,

29、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 85 年版 。 巾国已出版的各种通史 , 专史多数 均 持此 说 , 如中国史稿第五册第二章第一节 , 北京 , 人 民 出版社19 8 3年版 。 中国通史第五册第一章第一 节 , 北 京 , 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 李俊 : 中国 宰 相 制度第四篇 , 台北 , 商务印书馆198 。年版 , 等等 。 杨树藩 :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第二章第二节宰 相 , 台北 ,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 、 瑰灰集 别存卷一 , 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8年版 。 卷四 十三 , 北京 , 古籍出版社19 57年重印本 。 欧阳文 、 忠 公文集卷二十二 , 居 士集卷二

30、十二 。 四部丛 刊初编本 。 苏东坡全集正集卷三十七 , 宣统已 酉本 。 卷七 ,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 。续编 三省 , 明刻本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 十八 , 后唐纪 七 , 清泰元年正 月戊子 、 己丑 , 北 京 , 中华书局校点本 , 196 3年第二次印刷本 。 考索后编总 论 国初元 丰官制引黄琼语 。 据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 一二 , “右朝奉大夫知遭州黄琼 绍兴五年五月赠两官” 。 则黄琼为北宋后期人 , 死于南宋初年 。 O 考索后 编宰相 , 引文后半尚有 “然国初 止除范质 、 赵普 外 , 是 亦末当除人 、 累朝因仍 , ” 。 此与史实 不符 已如本文所论 。

31、 本文为19 8 5年5月杭 州 “ 中国宋史 国际学术讨论会 ” 论文 , 这里刊载时 气 略作刚节 。 ( 作者工作单位 : 河南省社会 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 : 豫州) 一 更正 由于我们的疏忽 , 今年第三期发表的日本宋 明理学研究情况概述中出现失误 , 特予更正 , 并向 作 者 、 读者 致歉 。 正误 未能 详述 未能洋述 2 8太极太级 伦理思想论理思想 1 6 杨时扬时 湖南学胡南学 1978年 1678年 天明二年(续)天明二 统年 二程遗书索引二程遗 索引 页 、 行 27 59 . 60 正 196 5年 近古 近藤康信 刘念 台文集 正田启佑 明儒学案 汲古书院 误 96 年 近代 近 藤唐信 刘总台文集 延田启佑 明儒学条 吸古书院 749 1 01 41 6 行 3 2 7 3 01 9 1 52 03 1 瓦 邪 5 7 石8 . 5 9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