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课件:专题二十八 高中生物学中的传统文化 .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817501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课件:专题二十八 高中生物学中的传统文化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课件:专题二十八 高中生物学中的传统文化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课件:专题二十八 高中生物学中的传统文化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课件:专题二十八 高中生物学中的传统文化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课件:专题二十八 高中生物学中的传统文化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课件:专题二十八 高中生物学中的传统文化 .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十八 高中生物学中的传统文化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很多都流传下来并不断被发展、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具有现实性意义,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及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1.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 我国传统文化一向被认为是关于人生的学问,甚至是关于生命的 学问。我们要识读生命,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领悟生命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的生命的认识和主张主要有以下三种。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1)儒家生命观 儒家以十分清醒的理性主义对待人的生命问题。他们既叹喟人 生的短暂和有限,“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又不为人生的有限而 悲观沉沦,在人的生命行程中升华出一种略带悲剧意味的责任 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们虽然认识到了“有生者必有死,有始 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但是他们也认为,人既不必为人生之有限而 陷入痛苦的泥淖不能自拔,也不必听凭风浪把自己的人生之舟任意 漂泊,更不能纵情声色,及时行乐,陷入动物性的生理欲求中。人应 该珍惜生命,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这样才能使人生从有限 进入无限、从短暂趋附于永恒。儒家还认为,“生”与“死”并非完全 不同、完全无法沟通的两种状态,而是经由“仁”的“生生”能填平它 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立功”“立德”“立言”,而达

3、“三不 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儒家的生命观蕴含的崇高献身和 奋斗精神,曾是中华民族在困难时期不消极、不沉沦的重要力量源 泉和精神支柱。虽然,儒者们尤其是先秦儒家并非排斥人的物欲满 足,但在高扬精神的道德价值时,还是常常忘记了人是一种生物体 的存在,漠视了物欲的满足。对现实中的人而言,物欲的满足其重 要性丝毫不亚于人对死后声名显扬与否的追求。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2)道家生命观 道家对人的生命存在采取了一种外在否定而内在肯定的态度。道 家重人贵生,重命养躯。从表面看,老庄并不十分重视人的肉体存在, 认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死乐生苦”,应该“不知说(悦)生,不知说 (悦)死”。其实,在心

4、灵深处,他们并不毁弃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比 如,老子曾大谈柔弱胜刚强、功成身退、谦下不争的人生智慧,并提 出了一整套生存处世方法,就是为了让人们得以保身全性、延年益 寿;庄子也大谈养生之道、处世之方,肯定人的情感欲望,让人们从大 自然的生机中体悟生命的欢欣,活够大自然赋予自己的生命时限,达 到“保生”“全身”的目的。老子的婴儿状态,庄子的浪漫想象,都反映 出他们力图以努力泯灭是非、利害、生死、荣辱等界限,来获取精 神自由,以致肉体生命的长生不老。他们从外表上否定和厌弃人的 肉体生命,实际上是对人的肉体长存的绝望和生命短促的哀伤:“其行 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因此,提出通过“心斋”“坐

5、忘”,从而把 自己培养成为“真人”“仙人”,从而超越有限的生理生命,在精神境界 上摒弃生与死的区分,与大道合一,达到“死而不亡”。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3)佛家生命观 佛家总是以深沉的目光注视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劝告人们人生 难得,要珍惜生命,人在没有求得解脱、真正出离之时,绝不可自暴 自弃,甚至自残生命,草草了结此生。佛家慈悲观念的提出,也主要 源自对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关注。佛家笃信因果报应与轮回的理 论,由此生发出与众生的平等心,为众生祓苦与乐的慈悲心。“人人 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就是对平等地尊重人的生命的通俗诠释。佛 家中的首戒就是“不杀生”。“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对蝼蚁

6、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是对关 爱生命善行的赞扬。佛家主张“不杀生”,同时还始终致力于“护生” 与“放生”的实践,诗句:“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就是 对僧人爱助生命的写真。这些都表现了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与爱惜, 对众生平等的深切关怀。但佛家也认为,对社会和自然有害的东西, 如害虫害鼠,非杀不可的,杀了,也是慈悲心的一种体现,是“普度众 生”的要求。它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尊重一切生 命的伟大同情心和博大爱心。 正是这种对人个体生命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才孕育 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形成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2.阴阳平

7、衡与人体稳态 黄帝内经素问曾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 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意思是阴阳是天地循环的道理、是万物生 死的规律、是产生各种变化的根本,是生死的源头。由此可以看出 阴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阴与阳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只有它们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达到一种相 对稳定的状态,人的机体才能正常运转。这与内环境稳态的定义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是何其相似。只不过是在 内环境稳态中强调了机体会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内环境使 之达到平衡状态。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3.动物习性与中国

8、古代人伦关系 在中国古代人伦关系中最著名的就是五伦关系和与之相对应的 五伦图(用凤凰、仙鹤、鸳鸯、鹡鸰和黄莺来代表5种人伦关系),中 国著名的儒学典籍孟子滕文公对“五伦关系”进行了具体阐 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那么,中国 古人为何用凤凰、仙鹤、鸳鸯、鹡鸰和黄莺来代表5种人伦关系 呢?这与古人对相关动物习性的观察和理解有关,这可以从中国古 代典籍中查考。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注意 到动物的习性并由此类比到人类。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4.“仁”与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贵“仁”“仁义”和“仁爱”,倡导“益于生灵”,“利于庶物”。曾子 引用孔子的话说:“树

9、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木, 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意为:树木要按时令砍伐,禽兽要按时 令宰杀。孔夫子说过:“砍断一棵树,宰杀一只兽,不按适当的时令, 是不孝的。”儒家的理论与现代生态工程中的目的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真是不谋而合。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 一”“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强本节用”“取之有度”“用之以时”以及 “天地万物,一本之仁”等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精华。我国古代生态 伦理思想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 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

10、直接关系的是( B )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棉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B.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 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 格物粗谈) 解析打顶去心可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生长;大豆与根瘤 菌是共生关系,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与植物激素无关;根茬能产生生 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我国的古代谚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螳螂大量捕食蝉,降低了蝉种群的丰富度 B.黄雀和螳螂为

11、捕食关系,黄雀处于第三营养级 C.黄雀数量的变化不会影响螳螂的环境容纳量 D.螳螂与蝉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解析丰富度的对象是群落,而不是种群。谚语包含的食物链是:树 蝉螳螂黄雀,黄雀属于第四营养级。黄雀数量变化会影响螳 螂的环境容纳量。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3.下列有关现象及方法的说明正确的是( D ) A.“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以泥封枝 条”“则生根”赤霉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B.“荔枝根浮,必须加粪土以培之”粪土中有生长素促进生根 C.“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与蜾蠃之间是捕食关系,此过程中 能量由蜾蠃流向螟蛉 D.“银烛秋光冷画屏

12、,轻罗小扇扑流萤”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 能量被激活后发生的化学反应 解析生长素促进生根;粪土中有无机盐;能量由螟蛉流向蜾蠃。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4.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灌木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恢复力稳定性升高 B.存在过植被的地方,不能发生初生演替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 D.草本植物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苔藓阶段的植物种类 解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由于有土壤条件,描述的是次生演 替。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5.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道理。 以下诗句能体现生物间竞争关系的是( B )

13、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析A项,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B项,豆苗与草,相互争 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C项,“落红” 转化为“春泥”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D 项,柳树适合进行扦插繁殖。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试题类编 6.“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 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人们在广大的山区 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C ) A.在一片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其抵抗力 稳定性提高 B.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的青蛙呈“J”型曲线增长 C.影响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阳光 D.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解析提高速生树的产量,并未增加物种,其抵抗力稳定性并未提高。 湿地公园空间有限,青蛙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影响植物群落垂 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 性的直接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