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党课稿目录党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1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囱领导7党课: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14曾遽讲这,管中卜的-22党课: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思想,建设乡村振兴新图景-.28党课:深绢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32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济稿: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成为一种思想自觉38党课: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佰取向41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47二十届三中全会宣讲稿:全面深化改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第章50党深:持续巩固拓展脱贫
2、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62堂课竟史卜的=中全669党课:以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75二十屈三中全会党课讲稿: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80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Si推进全面深化改革97党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二卜屈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
3、彻的重大原则之一。我们要深入贯彻这一重大原则,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依据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的根本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深刻体现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以及改革的目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
4、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合规律性”,而且也体现了社会发展趋向的“合目的性”,确保社会发展既合乎客观规律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决定了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
5、过上更好的日子,决定了必须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由改革本身的目的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改革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这就决定了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着丰富的内涵要求。始终坚持
6、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回望过去,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脸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慈。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营造激励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依靠广大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始终维护人民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
7、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人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坚持人民共建共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成果也
8、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把“蛋糕”做大、做好,也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把做大、做好的“蛋糕”切好、分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始终坚持由人民评判。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进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也必须以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评判标准。人民群众赞成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坚持和推动什么;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防范和纠正什么。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三、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进一步全
9、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空泛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必须将其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全过程,贯彻到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各项实践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方而全过程,就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善于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10、和办法,使我们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我们要善于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真正解决问题。要通过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把群众力量释放出来。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新要求,依靠进,步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有了更高的期盼,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提出了更
11、高的要求,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了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积极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在高质量发展中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讲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一方面要保持历史耐心,同时又要进行不懈努力,根据现有条件把我们能做的事情都做起
12、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进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的原则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劈波斩浪、行稳致远。举旗定向,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问题是时代的
13、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时间拉回到10多年前,我国经历多年高速发展,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方式粗放等一系列问题;彼时的改革,经历多年的推进,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进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往哪儿改?怎么改?考验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和智慧。举旗定向,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O在新的重大历史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高高举起,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事关改革方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聚焦“改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
14、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回答了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向什么目标前进等根本性问题,确保改革开放在正确方向上行稳致远。明确“往哪儿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彰显了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的关键内容。着眼“怎么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始终坚持科学的改革方法论,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路线图、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理论强、方向明、人心齐、底
15、气足,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新时代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深圳的新使命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新区的新任务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雄安新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地标。新区就要有新样子,新就新在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上。今天的雄安,城市雏形已经显现,一个个重大工程项目加速建设;地卜.之城加快成型,蜘蛛网式线缆不见踪影,电力、通信、热力、燃气、给水等配套设施,事先全部安装在已建成投运的47.6公里地下管廊里;“云上雄安”初步建
16、成,现实城市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杆路灯,在数字城市中都一一对应。起笔是世界眼光,落笔为时代标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雄安新区的建设者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未来之城”拔节生长。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见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党的十九屈三中全会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新时代以来,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不断健
17、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见效。一张照片,定格了一场伟大的决战一一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画面展示的是,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向正在工作的茶农们迎面走来。在总书记身旁的,是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是打嬴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如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从党中央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层层压实责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幅乡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贫困、建小康,战疫情、斗洪峰,
18、稳经济、促发展,化危机、应变局。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依靠、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一最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取得个又一个胜利。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党就能获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领导力。今年5月,山东济南,一场关于改革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在这里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等重大政策文件出台前召开多场专题座谈会;就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深入人心,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各类协商议事平台
19、不断搭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改革奋进共识不断凝聚。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如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激发,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以改革精神管党治党,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原原本本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走进反腐倡廉警示教
20、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当前,党纪学习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我们要在遵规守纪前提下放手干事、担当作为,在推动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勇挑重担。”广西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党工委副书记熊建华说。一段时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坚持学用结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紧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严明纪律,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升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拿出政治勇气,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长江沿岸一些城市,曾一度出现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江边烟囱厂房林立、砂石码头密布,污染排放威胁着长江生态安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关改搬
21、转沿江化工企业”一系列改革举措,使长江沿岸城市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i批“含绿量”“含金量”更高的产业迎来蓬勃发展,长江沿岸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湖北宜昌滨江公园灯塔广场,市民群众三三两两打卡拍照,其乐融融。大江奔流,生机勃发。“水清了,岸绿了,鱼群越来越多,老百姓别提多高兴!”长江的蝶变,让宜昌市的退捕渔民欣喜不已。“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这是一个生动注脚。新时代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全党上下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坚定不移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我们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
22、就,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在今年5月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铿锵有力、意味深远一一“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这是始终如一的战略清醒和定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扣中国式现代化
23、进一步全而深化改革开放一定能创造新成就、谱写新篇早。党课: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既是对全党各级组织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发出的与时俱进、主动担当的强烈信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党的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
24、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靠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聿要论断,表明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全面深化,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鲜明态度和坚定意志。在新的征程上,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探索出有效的落实途径,对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具有重大的意义。一、要以政治建设为逻辑起点,保证党的建设“纯度”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了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抓住了政治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和“魂”。对党忠诚,是我们代代传承的血
25、脉基因和精神密码,是党对我们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上最清醒、最坚决、最有力。一是强化四个意识,坚决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党的政治命脉,是新时代首要“国之大者”和最重要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地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作为最大政治,向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看齐,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决策
26、部署看齐。二是自觉尊崇党章,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总规矩。党的二卜屈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我们要学习贯彻党章党规,在全体党员中牢固树立党章党规权威,一切行为以党章党规为准则,躬身实践党的宗旨,严格依照党章党规办事,始终做到在党章党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三是忠诚履职担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忠诚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党的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我们要把对党忠诚铭刻在灵魂中、渗透到血脉里,在牢记使命中恪尽职守,在勇于担当中甘于奉献。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肩负起职责,同时要鼓励干部
27、职工提升公文写作水平。把对党忠诚体现在爱党为党的一言一行上,以阵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奋力谱写新时代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二、要以铸魂育人为精神内核,确保党的建设“精度”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引领性、贯通性、支撑性的作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奥秘所在。党的二I-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偎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我们更加注重思想引领,坚持不懈地抓好铸魂育人工程,确保党的绝对领导一贯到底,确保始终统一意志、统一政策、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一是拓展理论武装深度,用思想伟力引领
28、工作。持续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严格落实具有刚性约束的理论学习制度,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文章,在工作和生活中学思悟践,切实学出坚定信仰、绝对忠诚、使命担当,学出抓工作的正确思路和有效举措。二是警惕意识形态斗争,用红色文化滋养队伍。当前信息传播已进入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党的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我们要充分认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正能量占领主阵地,切实用好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
29、源、红色资源,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帮助他们激浊扬清、锤炼品性。三是发挥群团组织优势,用文体活动激活队伍。群团组织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我们应着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女委员会的优势特点,广泛组织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充分挖掘属地文化资源,调动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培养健康生活情趣,全力以赴投身事业发展建设。三、以提升组织力为关键秘钥,保证党的建设“强度”党的力求来自组织,组织建设关乎着党的建设质量。党的全面领导、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来实现。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
30、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我们要着力提升组织力,增强政治功能,为推动事业发展构筑坚强堡垒。一是加强班子建设,当好示范引领“排头兵”。党委班子建设在整个队伍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必须把各级班子这个一线指挥部建强,把各级班子这个“关键少数”抓牢。各级党委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凡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坚持会前充分酝酿、会上充分发扬民主进行集体讨论决定、会后按职责分工抓好执行落实,切实把党委建设成驾驭全局、把关定向、决策发力的“定海神针”,始终把准把稳政治方向、发展方向和执行方向。二是建强战斗堡垒,筑牢基层支部“桥头堡”。党的基层
31、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级要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为指导,切实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和基本功能,推动党内生活和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要以制度落实、秩序规范、发挥作用为导向,严格组织制度、严密组织程序、严弟组织生活、强化组织功能,确保动力传输和压力传递,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三是逐级压实责任,贯彻全面从严“主基调”。管党治党,说到底是责任问题。要始终把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立足于实、立足于做、立足于效,高质量高标准推动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各级要压实“四责协同”链条,拧紧各级党
32、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责任链条,紧盯重点领域和敏感环节,持续深化反腐败斗争,对置若罔闻、浑水摸鱼的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充分运用好“四种形态”监督办法,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治,切实让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四、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信念宗旨,夯实党的建设“深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
33、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切实肩负起重大政治责任,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党委政府的“信任指数”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一是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强能,坚决做到保人民平安。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府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和工作职能日益拓展,人民群众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提出了更多期待。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主力军”和“国家队”作用,着眼实际情况和特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二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公共安全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
34、是最基本的民生。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的迫切需求,主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始终把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推动安全责任实体化、风险防控工作精准化、宣传教育深入化上持续发力,突出抓好社会单位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积极化解社会安全风险,不断加大对隐患的整治力度,筑牢隐患防控网络,全力稳控安全形势,全天候紧盯各类“风吹草动”,全面筑牢安全屏障。三是坚持宗旨意识、人民立场,努力做到让人民满意。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以人民期盼为念、为人民利益而
35、战,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全力做好服务工作。我们要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以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主动关注群众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更多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形式。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基层民主管理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到各项工作中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同志们,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36、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思想建设为引领,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作风建设为保障,以纪律建设为严肃,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三个务必”,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阵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党课讲稿:党史上的三中全会正确认识党史上的重要会议,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备受瞩目
37、的党的二十屈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之际,正确认识党史上的三中全会,对于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改革开放之前的三中全会自1921年党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共举行了H次,党的三中全会召开了4次。党的一大至五大没有召开过中央全会。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应按期召集全体委员会之会议”,除因“文革”而未能召开党的九屈三中全会外,其余三中全会均按期召开。改革开放之前召开的4次三中全会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六届三中全会(1930年9月24日至28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38、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6日至9日)、八届三中全会(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十届三中全会(1977年7月16日至21日)。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在全党的统治;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召开的,会议提出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等文件,力图改进国家行政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宣告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正式兔出。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中全会伴随党的各项制度逐渐健全完善并得到严格贯彻执行,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
39、已如期召开了10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自此,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变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从计划价格体制到市场价格体制的转变。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U至30U)承担起探路任务。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
40、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等。经过治理整顿,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1992年党的卜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据此,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部署。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总结农村改革20年的成就和经验也很有必要。因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有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方针。进入21世纪,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针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建立但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实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规划和部署,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之三农问题直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屈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再次聚焦农村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
42、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等,为推进科学发展夯实基础。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新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再次聚焦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共推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党的十一屈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党的卜八屈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新时代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还存在不适应的状况。基于此,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2月26日至28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
43、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旨在通过机构改革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组织保障。2022年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在一中全会、二中全会完成人事安排和推进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7月15日至18日)隆重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次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又一次意义非凡的三中全会。三、三中全会的特点如上所述,党史上的14次三中全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10次三中全会,一棒接一棒,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决策,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4、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亚兴进程中的重要节点。虽然每次三中全会的主题以及作出的重大决策各不相同,但个性中包含有共性。三中全会往往体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纲领,是在人事安排和机构改革后,携起袖子加油干的誓师大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可以说,“改革(开放)”“制度”“经济(发展)”,是其共同的关键词。党的十一屈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也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4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唯有改革。二十届三中全会乘势而上,聚焦改革,把进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历次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越来越重。改革越是不断深化,触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就越多,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就越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就越强,相应的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就越重。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
46、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这一主线,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继承、发展和运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的历次三中全会皆围绕经济发展做改革文章。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系列重大改革决策都表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
47、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党课: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思想,建设乡村振兴新图景踪村第一书记七月党课: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思想,建设乡村振兴新图景尊敬的各位党员同志: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七月,我们汇聚一堂,共同学习、探讨和实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期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绘制出幅幅和美乡村的新画卷。今天,我将以“沉稳之心,铸乡村振兴梦”为主题,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与思考。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8、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攵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领头羊,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精神实质,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新起点,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二、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我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无论是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还是乡村电商、绿色能源,都是我们可以深耕细作的领域。通过产业融合,延K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让农村经济焕发新的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生态保护,走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三、生态宜居,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让农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改善村庄风貌,提升村民生活品质.,让和美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