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心得体会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的“个头”越来越大、“筋骨”越来越强,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今年以来,全国上下锚定高质量发展之路勇毅前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稳固,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从宏观指标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放在全球坐标
2、中观察,增速明显快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从发展质量看,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等取得新进展,产业向新、向绿转型呈现新气象。展望未来,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发展前景光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把“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列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释放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强烈信号。新征程扬帆再起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路线图已然绘就,一场注定影响中国与世界的大变革从此展开。我们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不动摇,以奋发
3、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来。持续释放创新动能,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进入新时代,我国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累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队伍,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在前沿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数据显示,2013至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我国成为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基础。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
4、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大国优势所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超1.8亿户经营主体,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潜力和优势的大市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广阔的国内市场都是我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继续释放开放红利,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支撑。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进入新时代,我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的主动赢得了高质量发
5、展的主动。面对经济全球化“逆风”和“回头浪”,我国积极作为,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合作,陆续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我国连续举办6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0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4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行进到新的坐标方位,我们充满信心地看到,中国经济具有大国经济的优势,要把各方面资源真正盘活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让中国经济的航船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以下内容供参考: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
6、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当前,可着力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等方面下功夫,以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
7、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产业层面来看,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此,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切实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科技人才队伍壮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提升“从。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努力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
8、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规模经济、可贸易性和创新能力强等特点,整体生产率较高,能够引致上下游产业链投资需求。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能够提高经济增长潜力,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快、资源再配置效应显著,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形成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改进传统产业的生产函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要强化数字技术引领。聚焦新
9、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大力推进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推动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二要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差异化、集群式产业创新平台,强化研发设计、计量测试和标准认证,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依托城市群建设推进产城深度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和先导性产业。开辟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
10、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让未来产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是塑造竞争新优势、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未来产业的技术和市场均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从技术层面来看,未来产业的技术前沿不断拓展、技术标准尚未统一、技术路线复杂多变,需要进行分散式的科技创新。从市场层面来看,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应用场景,需要聚焦应用场景建设,通过市场的大规模试错进行场景创新,加快推进未来技术产业化。加快培育未来产业,一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联动融合。超前布局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为原创性、颠覆性、支撑性技术创新奠定基石。鼓励企业对前沿技术进行多样化、多路径探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中介新业态发展,支持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和孵化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二要丰富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成果转化优势和对创新效率的正向牵引作用。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以先行先试的方式丰富完善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构建未来产业生态。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提供早期市场支持,有效弥补市场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