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新课程课标、教材、教法.ppt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831518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9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德育新课程课标、教材、教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学德育新课程课标、教材、教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学德育新课程课标、教材、教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小学德育新课程课标、教材、教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小学德育新课程课标、教材、教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新课程课标、教材、教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新课程课标、教材、教法.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世纪新德育新课程新教法 小学德育新课程课标教材教法,未成年人德育改革的背景,3.67亿: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开放的社会良莠不齐的文化 畸形的人才观与真实教育的偏失 学习方式的改变与正向引导的不足 新时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急待改进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政策策略,德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方法,体系课程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 关联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 渗透课程 所有其他课程(三维目标或总目标表述),小学德育新课程的新视点,课程的目标形态:国家意志的人本化 课程的基础:品德源于生活 课程的总线索:儿童的经验和认知规律 课程的类型:综合课程 课程的普适性:多

2、元、弹性内容的建构 课程的发展力:新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体例、结构、内容差异 目标定位差异 教与学关注点的差异 教学与评价要求的上下限的不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性质:活动型综合课程 课程目标:总目标 四个维度 课程框架:三条轴线 四个方面 内容标准:4个方面 13项 41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性质:综合课程 课程目标:总目标 三个维度 课程框架:一条主线(儿童社会生活)、六个领域(面)、三个主要因素(点) 内容标准:按领域建构,分两项表述,关于课程标准中的若干新提法,对象表述:从“学生”到“儿童” “教学空间”的意义 课程资源的提出及含义 关于教材的概

3、念 课程管理,新旧课程的关系,新旧课程的关系:很显然,新课程与原来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且是充实、丰富、发展的关系;是用人文关怀、生活关怀、情感关怀取代先入为主的思想意识定位、超凡脱俗的生活梦境描述、千人一面的品德行为套装。,教材结构内容题材体裁体例,教材结构的主题性、活动性与时序性 内容题材的示范性、生活性和综合性 体裁体例的童趣性、开放性和交互性,教材结构的 主题性、活动性与时序性,主题性:单元主题的面课文主题的点 活动性:与文本结构相对应的活动链 时序性:尽可能贴近学习时段 螺旋性:教材之间的反复与递进,教科书整体结构设计图例(1-3册) 第一册单元设计 第二册

4、单元设计 第三册单元设计 我上小学啦 快乐的生活 新学年 新气象 (适应新环境、9月) (成长与健康、23月) (互助与上进、9月) 我喜欢我的学校 我和规则交朋友 金色的秋天 (学校学习与活动、10月)(懂规则守纪律、34月份)(家乡与祖国、10月) 我的星期天 劳动真光荣 我喜欢我们班 (休闲与家庭生活、11月)(勤劳与自理、5月份) (诚实团结友爱、11月份) 欢乐的冬天 夏天到 我是小小智多星 (自然生活情素、121月)(自然生活情素、6月)(社会与自然生活、121月),题材选择的理念与方法,本套教材题材的选择从课程目标出发,牢牢抓住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真实的儿童生活世界”、“热爱生活、

5、学会做人”、“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等要义,确立题材选择的三项原则:1、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生活事例主体题材;2、具有先导性,有能为学生所接受的生活事例次要题材;3、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但通过探究可以了解认识的、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的事例少量题材。,题材选择的理念与方法,本套教材的三个主要特色:区位特色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自己身边的事情;时代特色先导性的素材引导前瞻性的生活方式;典型性特色选取引导儿童健康成长、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典型素材。,内容题材的示范性、生活性和综合性 以“上学去”为例(23课时),第一课时:高高兴兴上学去 第一面文本内涵:上学的准备与心情。用

6、品的准备(通过查看书包进行,哪些该带,哪些不该带);形象的准备(穿着打扮、坐立走姿势等);情绪的准备(家人的嘱咐、自己的想法等)引导学生初步认同小学生角色,并憧憬小学生生活。 第二、三面(蝴蝶版)文本内涵:安全上学去。认识上学的路(老师根据实际准备各种上学路上的标志性图片,让学生认,也可以让学生说或画上学路上的标志);上学路途的远近与上学时间的长短(学生感觉即可);上学路途的安全(这个内容的设计在这里稍微早了一点,一般家长都会接送,最少都是哥哥姐姐结伴上学。但毕竟还是有自己上学的,教育点主要有过马路、不贪玩、不贪嘴。乡村主要是避让车辆、走路尽量靠右边,不要在马路中间玩耍和行走) 第四面文本内涵

7、:按时到学校。早上到校的时间(怎样按时到校、迟到有什么不好);到达学校后的礼貌(不哭闹,和送来的家长说再见、问候值日老师和同学、自己进教室等),题材选择的特色:生活性,生活化(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从儿童生活的需要和可能出发,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和可能出发,突出岭南社会文化特色。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决定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生活性学习的基本内容;而儿童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则是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自然土壤。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直接受到周围的微观道德关系(亲人、朋友、熟人、交往中的其他互动对象等)

8、影响,而这些微观道德关系深深地印刻着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痕迹。鉴于岭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区域文化等的独特性,以及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毗邻港澳所体现出的开放意识、务实精神、市场取向、文化融合心理等,对该地区儿童的成长都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所以,1-3册教材在单元主题的确立、学习主题的选择、素材的撷取、学习内容的呈现诸方面,在反映课程标准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十分注意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题材选择的特色:综合性,综合化:知、情、意、行的道德元素不是真空的,而是在与人、事、社会、自然的交往中表现、积累并最终形成的,儿童某一行为或生活层面,都蕴涵着广泛的知识内涵、情感内涵和道德

9、内涵。因此,内容题材的解刨不是单一教育要素,而是多元的、综合的教育要素的集合体。 题材内涵的综合化(三条轴线与四个方面):课程标准提出的“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是本套教材内容编制的基础,依照儿童学习生活的逻辑和品德形成的规律,每册教材的学习主题采取既各有所侧重,又注意全面兼顾,反复递进,螺旋上升的策略。 题材表现形式的综合化:(体现教材编写的统整意识和大课文观念):鉴于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连续、系统、综合影响的过程,品德与生活又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活动课程,所以本教材的编写建立在统整意识的理念之上。,题材选择的特色:示范性,第一册我和妈妈做午餐中,教材呈现了小学生帮妈妈洗

10、菜、檫桌子、收碗筷三个“帮妈妈”生活场景,这是这个阶段儿童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把它当作儿童做家务劳动的起点,事实上,有不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从未做过任何家务劳动,他们要力争去做到这个起点的要求;而另有一些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早已“当家”,他们会做的更好,做的更多。这些弹性的内容既是留给教师的,又是留给学生的。 第二册我和小树一块长中,教材中的“小实验”选择了种大蒜,这也只是一个引线、一个起点,不是真的要所有的学生都来学种大蒜,更不是只会种大蒜就行了。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选择。,教科书的体裁体例,体例:单元主题(课文)示例如下: 第一单元 我上小学啦(四个同类主题) 1上学

11、去(物质环境熟悉与心理调适) 2我的老师(人际环境之一师生关系启蒙) 3找朋友(人际环境之二同学关系启蒙) 4放学了(社会环境调适学校学习生活外延 体裁:“大嘴鸟”与“白海豚”;单页面和蝴蝶面; 导引与留白。,三种基本的课文形态:1、体验活动型,基本特征是:从生活中导入问题,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各种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体验活动过程及自我解答的快乐,进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经验。这种课型综合性、活动性强,便于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是主要课型,普遍用于行为养成、综合探究等方面的课例。如第一册中的“找朋友”、“课间活动”、“我家的新日历”等课文。,三种基本的课文形态:2、故事串联型,基本特征是:设计一

12、个主人翁的故事情节,把品德和行为教育要素贯穿在主人翁的生活进程之中,让学生在体会和评价故事主人翁的行为过程中,获取示范行为的信息。这种课型生动直观,表演性强,对学生有吸引力,但体现综合性要求有一定难度,因此,一般在故事情节之外,结合故事情节拓展综合性的活动内容。这种课型只占少数,主要适用在情感体验和部分行为养成教育的课文中。如第一册“放学了”、“南方的冬天”等课文。,三种基本的课文形态:3、单元统整型,基本特征是:整个单元主题活动之间,用一个活动线索、特定的几个主人翁、相互关联的情节予以统整,形成一种单元课文形态。这种课文有利于教师把握主题活动的逻辑层次,打破单元主题教学的孤立状态,体现高度的

13、综合性和活动性,并有利于学生品德行为养成的连贯性和延续性,是能够较好地体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性质的课例,是本课程教材课文形态的发展方向。我们对这类课文作了大胆的尝试,如第一册第三单元“我的星期天”、第二册的“劳动真光荣”、第三册的“金色的秋天”等单元,我们选择了单元统整的课文形态,又称“大课文”。,教学策划的理论诠释,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原则上划分为社会性课程、工具性课程、科学技术课程和技能技巧性课程。课程的性质和类型不同,教学的思维、内容、手段、方法也不同;教学策划是教师实施社会性课程教学的一种准备方式,它与传统教案的区别是:变教学方案为教学预案、变授课为本为育人为本、变课本化

14、的学生为人本化的学生。,课程类型的不同及教学的差异性,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分类的意义教学行为的引导 三种课程内容建构的教学基础及异同: 共同点:人文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性(常识性)、阶梯性 社会性课程(生活、社会、品德、政史):人格(心理、品德、意志)修养;生活(生存、交往)能力;思维(鉴别力、探究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水平(历史知识、社会现象)反复性、行为性 工具性课程(语、数、外、计算机等):掌握、运用专门知识系统性、应用性 科学技术课程(科学、理、化、生等):培养科学生活的意识、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情愫和方法;系统性、探究性 技能技巧性课程(音、体、美等):引导健康而富

15、有情趣的生活操作性、感受性,教学策划 回归德育课程本质的教学准备方式,教学的内容载体是知识与技能,但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人的行为,而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变授课为本为育人为本 教学方案是固定的,但学生的行为反映却是能动的、个性化的,完成教师自己的教案教学,有可能脱离学生能动的、个性化的实际发展。 变教学方案为教学预案 所有的教材都是符合课程标准的,但不是所有的教材都是适合所有学生的。 变课本化的学生为人本化的学生,教学策划的内容,课程标准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学生时空) 课程资源整合(文本媒体动态) 教学引导预案(教学逻辑&活动方案) 学生评价策略,课堂教学评价思路,关于传统优质课认识和评价的误区 优秀课评价指导思想 优秀课评价指标建构 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观点教师素养 教学方法学生表现教学效果教学创意,谢谢!,2006年10月3日广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