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培训PPT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ppt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833789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5.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培训PPT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教学培训PPT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教学培训PPT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教学培训PPT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教学培训PPT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培训PPT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培训PPT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第五节,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1、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2条) 1)能量、有害物质 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系统 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 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 (1)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 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

2、能是危险、 危害因素。 (2)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 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主 要的危险、危害因素。,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1、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 2)失控 在生产中,人们通过工艺和工艺装备使能量、物质按人们的意愿在系统中流动、转换,进行生产。约束和控制这些能量及有害物质,消除、减少产生不良后果的条件,使之不能发生危险、危害后果。如果失控,就会造成能量、有害物质的意外释放和泄漏,从而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所以失控也是一类危险、危害因素。,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危

3、害因素的类别 1、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 2)失控 (4条) (1)故障 是指系统、设备、元件等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发生具有随机性、渐近性或突发性。掌握各类故障发生的规律是防止故障发生的重要手段,这需要应用大量统计数据和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1、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 2)失控 (2)人员失误 泛指产生不良后果的不安全行为。人员失误在一定经济、技 术条件下,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危险、危害因素。人员失误的规律和失 误率通过大量的观测、统计和分析是可以预测的。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4、 6441一1986) 将不安全行为归纳为: 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 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 全位置、在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 整、清扫等)、有分散注意力行为、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 具、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13类。,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1、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 2)失控 (3)管理缺陷 管理是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 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事故、人员失误的有效 手段。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发生的重要

5、因素。 (4)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照明、噪声、振动、色彩等环境因素 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是发生失控的间接 因素。,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2、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16一1992)的规定, 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6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危害因

6、素的类别 2、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2)参照事故类别分类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可将危险、危害因素分为如下20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 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 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 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方法 1、主要内容 1)厂址 2)厂区平面布局 3)建(构)筑物 4)生产工艺过程 5)生产设备、装置,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二)危险、

7、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方法 2、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1)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重大危事故隐患是指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重大事故隐患可以视为是重大危险、危害因素恶化的一种表现。人们通过发现、整改这些隐患,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 险源,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方法 1993年国际劳工组织(ILO)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中定义重大事故为:“在重大危险设施内的一项生产活动中突然发生的、涉及一种或

8、多种危险物质的严重泄漏、火灾、爆炸等导致职工、公众或环境急性或慢性严重危害的意外事故。” 2、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2) 目前,国际上是根据危险、危害物质的种类及其限量出发来确定重大危险源的。我国于2000年颁布了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l82182000)。 重大危险源的辨,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方法 3、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3种)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是事故预防、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常用的辨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9、和分析方法 1)经验法 (1)对照法 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 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性和危害性的 方法。 对照事先编制的检查表辨识危险、危害因素,可弥补知识、经验 不足的缺陷,具有方便、实用、不易遗漏的优点;检查表是在大 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制的, 一些企业和行业的安全检查表、事故隐患检查表也可作为参考。,(2)类比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 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方法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

10、、危害因素辨识。 常用于复杂系统和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事件树分析(ETA)、 故障树分析(FTA)、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方法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格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ey)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D=LEC来评价

11、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也越大。,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1)评价步骤 以类比作业条件比较为基础,由熟悉类比作业条 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 由专家组成员按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 取三组分值集的平均值作业L、E、C的计算分 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 危险性等级。 由于采用专家打分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专家经验、判断能力的影响。故聘请专家时应慎重,以避免评价结果失真。,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2)赋分标准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2、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定性表达了事故发生概率。必然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1,规定对应的分值为10;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0,而生产作业中不存在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情况,故规定实际上不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对应的分值为0.1;以此为基础规定其他情况相对应的分值,见下表。,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2)赋分标准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危险性也越大。规定人员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分值为10,最小的分值为0.5,分0值表示人员根本不暴露危险环境

13、中的情况没有实际意义。具有打分的标准见下表。,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2)赋分标准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由于事故造成人员的伤害程度的范围很大,规定把需要治疗的轻伤对应分值为1,许多人同时死亡对应的分值为100,其他情况打分标准见下表,并可依据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应用插分法取值、赋分。,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2)赋分标准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经验,埃塞俄比亚危险性分值在20以下为低危险性,比日常骑车上班

14、的危险性略低;在70160之间,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采取措施整改;在160320之间,有高度危险性,必须立即整改;大于320时,有异常危险性,应立即停止作业,彻底整改。按危险性分值划分危险性等级的标准见下表。,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3)评价 各岗位、各部位作业条件评价结果,二、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 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危险和危害因素。 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降低到国家标准规 定的限值内。 4)

15、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 险和危害因素。 5)发生意外事故时,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施救 条件。,二、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1)事故预防技术措施 按事故预防对策优先顺序选择技术措施: (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 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若不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 防护装 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 法实

16、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 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 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 (4)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 故、危害发生,则应采 用安全操作规程、安育、 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 险、危害程度。,二、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2) 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6条) (1)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从根 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 (2)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 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 (3)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情况下,

17、 可采取减轻危险、危害因素的措施.,二、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2)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4)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因素 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并将 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 (5)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达到危险状态时, 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6)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 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 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二、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3、事故预防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

18、合理性 1)针对性是指针对行业的特点和辨识评价出的主 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 条件,提出对策。 2)提出的对策在经济、技术、时间上应是可行 的,能够落实和实施。 3)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项目的经济、技术水 平提出事故预防对策。,二、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二)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 2、设置安全装置 3、增强机械强度 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包括: 1)安全认证。 2)备用电源。 3)防触电。 4)电气防火防爆。 5)防静电措施。 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 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事

19、故应急系统是指通过事前计划和应急措施,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保护现场人员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 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各种不同的紧急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指导应急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习,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而且可以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进行,防止因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混乱而延误事故应急响应行动,实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一)应急预案的概念和分类 应急预案的概念 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

20、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应急预案的分类 根据预案责任主体的性质不同分为企业预案和政府预案,企业预案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由企业负责,政府预案由政府组织制定,由相应级别的政府负责。根据事故影响范围不同可以将预案分为现场预案和场外预案,现场预案又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如车间级、工厂级等;而场外预案按事故影响范围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区县级、地市级、省级、区域级和国家级。各类各级预案均各有侧重,但应协调一致。,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

21、识,(二)应急预案的文件结构(4条) 应急预案要形成完整的文件体系。通常完整的企业级应急预案由总预案、程序文件、指导说明书和应急行动记录4部分构成。 1、总预案 它包含了管理政策、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内容。涉及应急准备、应急行动、应急恢复以及应急演习等各阶段和各部门。总预案是纲领性的,主要明确应急的原则、职责和总体目标,具体的内容由其他文件详细说明。 2、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说明某个具体行动的目的和范围。内容十分具体,包括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等,如应急通讯程序、现场急救程序、现场监测程序、疏散程序等。,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二)应急预案的文件结构 3、指导说明书 程

22、序文件应当简洁明了,而一些具体的细节则应在说明书里介绍。如有毒有害气体现场监测设备、应急通讯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医疗救护人员、后勤人员的职责说明书等应纳入指导说明书。 4、应急行动记录 包括应急行动时的相关记录,如通讯记录、指挥与行动记录、现场监测数据记录、应急演习与培训记录等。 从记录到总预案,层层递进,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预案文件体系。,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三)应急预案主要内容(8条)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进行编制。主要内容应包括: 1、总则: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 据、适用范围等。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明

23、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 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 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 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 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三)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3、预警和预防机制:包括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 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建议分 为四级预警)。 4、应急响应:包括分级响应程序(原则上按一般、 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启动相应预案),信息 共享和处理,通讯,指挥和协调,紧急处置,应急 人员的安全防护,群众的安全防护,社会力量动员 与参与,事故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新闻报 道,应急结束等

24、11个要素。 5、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事 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三)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6、保障措施: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与装 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 监督检查等。 7、附则:包括有关术语、定义,预案管理与更新, 国际沟通与协作,奖励与责任,制定与解释部 门,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等。 8、附录:包括相关的应急预案、预案总体目录、分 预案目录、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相关机构和人 员通讯录等。,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四)应急预案的编制方法(5条) 一般可以分为5个步骤,即组建应急预案编制队伍、开展危险与应急能力

25、分析、预案编制、预案评审与发布和预案的实施。 1、组建编制队伍 2、危险与应急能力分析 1)法律法规分析 2)风险分析:历史情况 ;地理因素 ;技术问题 ; 人的因素 ;物理因素 ;管制因素等。,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四)应急预案的编制方法 2、危险与应急能力分析 3)应急能力分析 针对各类紧急情况,确认现有的综合响应能 力。对每一紧急情况应考虑如下问题: (1)所需要的资源与能力是否配备齐全。 (2)外部资源能否在需要时及时到位。 (3)是否还有其他可以优先利用的资源。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可以继续下一步骤工 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应提出整改方案。,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四)应急预案

26、的编制方法 3、预案编制 根据企业风险和应急响应能力现状,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相关规定编制应急预案。 确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阶段性工作时间表;编制工作任务清单,落实到具体的人员;确定预案总体和各章节的结构;将预案按章节分配给每一位编写组成员。 在应急行动涉及外部机构时,应事先沟通协调。企业编制预案时应将相关的情况报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将上级的应急要求和精神纳入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四)应急预案的编制方法 4、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预案应经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响应人员充分讨论和修订、评审,经批准后发布预案。 5、预案的实施 预案经批准后实施生效。但预案实施不仅

27、指在紧急情况时的执行,应将预案融入单位的整体活动、包括预案的培训和演练等。,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五)应急培训与演习 1、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 应急培训与演习的基本任务是锻炼和提高队伍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堵源、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防护或撤离、有效消除危害后果、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应急培训的范围应包括: 1)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 2)社区居民的培训。 3)企业全员的培训。 4)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五)应急培训与演习 2、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 基本应急培训是指对参与应急行动所有相关人员进行的最低程度的应急培训: 1)报警。 2)疏散。 3)火灾应急培训。 4)不同水平应急者培训。 培训中,通常将应急者分为5种水平,即初级意识水平应急者;初级操作水平应急者;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应急者;危险物质专家水平应急者;事故指挥者水平应急者。每一种水平都有相应的培训要求。,三、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五)应急培训与演习 3、演习和训练类型 演习 1)桌面演习 2)功能演习 3)全面演习 训练 1)基础训练 2)专业训练 3)战术训练 4)自选科目训练,消 防演 练,矿山抢险演练,课图照片 221.jpg,装备齐全的矿山抢险对,结 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