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思考与交流:选修一:古今中外的改革.ppt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846599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思考与交流:选修一:古今中外的改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高三历史复习思考与交流:选修一:古今中外的改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高三历史复习思考与交流:选修一:古今中外的改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高三历史复习思考与交流:选修一:古今中外的改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高三历史复习思考与交流:选修一:古今中外的改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思考与交流:选修一:古今中外的改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思考与交流:选修一:古今中外的改革.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选修一:古今中外的改革,高三复习思考与交流),2012年江苏新考纲 中4、世3,08年考查,09年考查,10年考查,11年考查,一、重温改革的一些常识(概念与分类),二、江苏四年高考真题考查回顾与思考,三、以商鞅变法为例谈如何有效复习,一、重温改革的概念与分类,1、改革的概念:,释义1:变更,革新。 【出处】:后汉书黄琼传:“覆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梁书武帝纪下:“百官俸禄,本有定数,前代以来,皆多评准,顷者因循,未遑改革。”元典章户部三分析:“自开剏以来,其汉人等别无定制,以致相争词讼纷扰如此,若依旧例卒难改革。” 【示例】:清秋瑾满江红词:“算弓鞋三寸大无为,宜改革。

2、” 沈从文 新与旧:“这件事既已成为当地习惯,自然会好好地保存下来,直到社会一切组织崩溃改革时为止。”,释义2:革除恶习劣行。 【出处】:南齐书刘祥传:“上别遣敕祥曰:卿素无行检,朝野所悉我当原卿性命,令卿万里思諐。卿若能改革,当令卿得还。”,释义3:删改诗文。 【出处】: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二公由文体不同,多纷争故 雷 ( 雷希颜 )所作, 王 ( 王从之 )多改革, 雷 大愤不平。”,古汉语解释,现代汉语词语解释:,从国家发展层面理解改革: 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发展需要的。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 、宗教改革等。 所以从古今关于改革的定义看,可以说整

3、个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改革史。,改革,作为现代汉语词语,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 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 改革侧重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则主要是为了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

4、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社会改革的内涵之争 社会的改革不论采取哪种政策方式,其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全方面发展而制定的改革方案。在社会的改革中,应当改变阻碍社会发展的不良因素,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优良传统,应以发扬光大,去伪存真。社会的改革,应当引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经典要素和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推进自身社会的总体改良。如果说,在社会的总体改革中,不保留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而又对在引进的不良文化传统和

5、影响社会改革进步的糟泊不予去除的话,那就会失去改革的实质。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如果改革出现两极分化,那么改革就算是失败。”,选修一(人教版)教材前言:,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交响更替、互为作用的运动过程。中国古书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就是变,各处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尽管改革形式多样,效果各异,但所有的改革无疑都充满着艰巨性,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改革者需要

6、有大无畏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一、重温改革的概念与分类,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维护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改革,如梭伦改革;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如梭伦改革等大多涉及。,(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如:,A、奴隶社会(性质)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吴起变

7、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 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选修部分不考、 必修部分要考) (2)确立资本主义: 世界: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成功)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必修二),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世界:苏俄新经济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选修一(人教版)教材前言(改革共性),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这些改革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改革都具有艰巨性。所有改革无

8、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的,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大业。 (2)改革又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两起完全相同的改革,所以,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的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改革的实质: (1)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 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 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 代。 如: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 (2)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

9、建筑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 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 (3)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如:1978年底以来的中国 改革开放,二、江苏四年真题考查回顾与思考,08年考查,09年考查,10年考查,11年考查,江苏四年考查回顾与思考,08年:古代中国 09年:古代中国 10年:近代世界 11年:近代世界,前四年:不交叉、不重复 2012年?,2008年真题回放:,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

10、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 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背景,内容,策略,影响,答案要点:(12分)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

11、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顺应潮流,冲破阻力,封建化改革,2009年真题回放:,25(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 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12、(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分) (2)

1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内容,目的、影响,25A答案要点:(10分)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 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 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改革时弊、培养人才,25. 【历史上大革命回眸】 (10分)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

14、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们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底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交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 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给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的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5、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压力山大二世的观点。(5分)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的举措? 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5分),2010年真题回放:,背景,内容,评价,25.答案要点(10分) (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政治危机;(2分) 结果:失败。(1分)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分)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1分) 积极作用: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2分) 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分),史学方法:批驳、评价,2

16、011年真题回放:,24(10分)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

17、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3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2分),内容,(内容)变化,热点与认识,24答案要点:(10分) (1)方式:官营。 原因:民

18、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 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 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 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 而变。,热点、政府在近代化中的作用,20082011年江苏四年高考选修一部分考查统计与分析,体现文中求新、稳中求变!,1、从考题选点设计上看,四年不重复、不交叉;,几点认识与思考:,2012: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戊戌变法 ?,2、从考点内容考查上看,一般性考查为基础;,抓好一轮基础复习,夯实基础最重

19、要,3、从分值分布上看,后三年基本稳定了;,模拟训练以10分值主观题进行,4、从后三年题型变化上看,指向性与开放性考查相结合;,用好各地模拟题,注意开放性变式训练,5、关注其它省市考题新变化,关注小论文题。,注意开放性设问训练和观点论证类,他山之石:(其它省市考题选看),(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

20、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答案】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点拨】第一题第一问难度为中,通过比较发现中日改革最主要的区别在政治方面,也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

21、料话的含义。但答案部分我觉得应该表述为“必须较彻底地改变旧的政治制度”似乎更科学。第二问难度为易,考查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该题的设问在烟台市二练中已有类似表述),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但该题的设问上似乎不很严谨,如果改我“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原因是什么?”才能使学生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第二题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第一问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第二问注意限定词“政治方面”。,(2008年广东高考31题)(9分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

23、)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点拨】(1)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看相同之处是按人口分配土地。 (2)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涉及服饰、姓氏、语言、婚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改变。 (3)溯源可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与鲜卑族传统。对后世的影响可从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加速民族融合方面思考。,(2009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

24、,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

25、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点拨】 第一问注意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设问

26、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属于基础知识能力考查,回顾教材即可回答。第二问和第三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事件,我们应该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应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加以评判。,(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

27、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6分)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 (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

28、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点拨】第一问回顾所学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背景的知识进行作答即可。第二问,第一小问出现不同描述的原因应该从发表言论这的不同阶级立场去思考问题,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二小问作答时应该先选定观点,在进行论述。选择不同的观点,则论述的角度不同。注意论述和自己所选观点一致。比如选择,则从改革的积极作用作答,选择,则从农奴制的局限性角度论述。选择也从改革的积极作用作答。总之,注意论点和论据前后一致,不可出现前后自我矛盾的现象,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大日本帝国由万

29、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 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 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 天皇裁可法律 7 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 天皇统率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 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 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 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 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 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 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8分)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

30、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7分),【答案】 (1)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 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 (2)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点拨】第一问比较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不难归纳出两者的共同点既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是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日本和英国政体的差异在于君主的实际权力不同,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结论“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

31、权受限制。”第二问,本问主要考察日本近代宪政的局限性,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总结出答案: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答题时注意逻辑严谨,点到为止即可。 (1)此题考查的是对日本近代代议制建立及其特点的理解。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日本近代宪政的内容可以直接概括为天皇作为国家元首在行政权方面:总揽统治权;立法权方面: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军权方面:统率陆海军。第二问通过国家元首权力大小加以比较: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归纳即可。 (2)此题考查的是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理解

32、。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分为二的辩证看待可以从政治方面:积极: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局限性: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经济上: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加以概括。,三、以商鞅变法为例谈如何有效复习,强调几个点: 1、抓牢基础复习 ; 2、强化模拟训练; 3、研究考题变式; 4、重视解后反思; 5、注意信息收集。,什么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

33、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性质问题;全面 评价商鞅变法; 难点 :从秦国改革前的有利条件看变法的成功。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如何复习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

34、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 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 民族危机严重 等等。 (注意:思维的角度、归纳的方法,考题一般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一、关于商鞅变法的背景复习:,商鞅变法的背景:,1、时代因素

35、(顺应潮流)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发展); (变法的根本原因) (3)军事: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主观动力) (变法的直接推动力)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 2、秦国自身因素: (1)不利:偏居西部、力量弱小、不为诸侯重视等。 (2)有利:民风质朴、尚武,三家分晋,秦王雄心。 3、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主观),理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新兴军

36、功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 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综合因素)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各国争霸的

37、需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于是商鞅被重用。,二、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复习:,1、废井田 开阡陌(为田开阡陌而封疆) 2、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4、奖励军功 实行军功爵制 编制什伍组织 5、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6、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 7、推行县制 8、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 9、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推行小家庭政策,经济,政治军事,社会风俗,思想文化,富国.强兵.集权:商鞅变法的内容,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

38、,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 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国君直接任命县令,烧毁不合地主利益的诗书; 根据法经制定秦律,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小家庭政策,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废井田 开阡陌(为田开阡陌而封疆)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的原

39、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依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其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内容解读1:,内容

40、解读2:,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从而造成种

41、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影响: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

42、,为人们从事经 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的基础。,内容解读3:,内容解读4:,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奖励军功 实行军功爵制 编制什伍组织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的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

43、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也不得铺张。 制定军功爵制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军功爵制发展为后来著名的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

44、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使得军工地主势力发展起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维护新兴地主势力,使得秦国军事力量发展起来,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

45、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废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地点处。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

46、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内容解读5:,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

47、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内容解读6:,总之: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内容解读7:,“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烧毁宣扬一些儒家(思想)等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用法律形式

48、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评析:(利弊)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符合法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秦国的统治。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新视角看历史:,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商鞅“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其明显的历史局限。他用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来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诗、书,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甚至推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等等,都曾产生多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一影响,致使他死于贵族的报复而“秦人不怜”。,“秦人不怜”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一向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但是商鞅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吓倒,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结果,公孙贾的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举,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