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ppt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847498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34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高考生物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高考生物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高考生物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高考生物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生物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代表郑州市教育局生物教学研究室对2011年高考生物学科的考试情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我发言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一、2011年生物试题考试情况简介。 二、郑州市理综考试情况。,三、生物试卷评析。 四、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五、答卷逐题分析。 六、高三复习备考建议。,一、2011年生物试题考试情况简介,近5年生物试题难度比较,2011年的生物试题是近5年来最容易的一套试题,难度与物理、化学学科相比较,与物理、化学学科相比,生物试题最为容易。,二、郑州市理综考试情况,2011年我省理综试卷平均得分为172.50分,我市理综试卷平均

2、得分为178.62分,高于全省6.12分。各分数段的情况如下表:,各分数段的情况,(一)试题特点评价 1注重基础、难度降低 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大部分都是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能力层次也是以知道和识记为主,难度与去年(全国卷)相比明显降低,2010年试题的整体难度为0.53,今年试题的整体难度为0.66。难度的降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挖掘的过深,拓展的过宽,对当前的生物学教学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三、生物试卷评析,2第卷非选择题部分的试题较为稳定 第卷必答题中的4道试题分别为代谢、调节、生态和遗传这些重点章节的内容,与往年的试题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同时也体现了

3、重点章节重点考查、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二)可商榷的问题 我们认为,今年的整个生物试卷和个别试题还存在着以下值得商榷的问题。,1试题的区分度低 选择题的第1题(难度0.89)、第2题(难度0.85)、第5题(难度0.87)、第6题(难度0.90)和非选择题的第30题(难度0.78)、第38题(难度0.77)等,这些试题都过于容易。而第32题的难度则达到0.24,则显得较难,因此整个生物试卷的区分度不够理想。,在第32题中,该问题表现的更加突出,32题的第(1)小题为2分,学生平均得分为1.56分,难度为0.78,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分,而该题的第(2)小题为6分,学生的平均得分为

4、0.37分,难度为0.06,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不得分。而该题又是整个生物试卷中对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进行考查所命制的唯一的一道试题。,2个别试题的设问及答案有争议 第29题的第(2)小题的设问是“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 ”所给出的答案是:“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暗反应的特点是消耗一分子的C5化合物,生成两分子的C3化合物,但根据这种转化关系是不能得出叶片细胞中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如果认定该答案是正确的,由此应该推论得出在CO2浓度为0.0

5、03%的环境中,叶片中C3化合物的分子数也应该是C5化合物的2倍,但该题提供的图像却不是这样。,我们认为,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是无法比较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的含量的高低,而只能判断环境条件(光照或CO2浓度)改变后,C3化合物或C5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趋势,即不同条件下的C3化合物之间的比较,或C5化合物之间的比较。包括本题的第(3)小题“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高”都是无法解释的。,3试卷的分值分布不合理 对选作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的学生来讲,分值是这样分布的:,对选作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学生来讲,分值是这样

6、分布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共计3本,教学中所占用的课时是一样的,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也应该是相近的,而从上表的分析不难看出,必修1所占的比例过大(6道选择题中其中5道都是必修1教材中的内容),而必修2所占的比例过小。选修3所占的比例也过小(在整个第39题中,仅占有三个填空的知识量,且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4个别知识点或个别章节内容的知识重复考查 选择题的第1题和选择题的第4题都是对水分进出细胞方式的考查;39题的第(2)小题和31题都是对生态学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5试题中个别知识点的赋分欠合理 第30题第(1)小题中的“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考查该知识点的答案是以二

7、选一的形式出现的,却占了2分;第39题的第(4)小题:“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该知识点是一个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却占了3分。,四、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1对生物学中基本概念没有理解、基础知识没有掌握 非选择的第30题、31题、38题和39题考查的都是学生对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些学生在这些试题上失分,主要原因是对这些概念没有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如在第30题中不能正确掌握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在形成分泌蛋白过程中的功能顺序,而将三种细胞器的顺序错写;没有掌握二次免疫中起主

8、要作用的是记忆细胞,而答出其他类型的细胞。在31题中对食物链的书写不正确、不完整;将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写成捕食和被捕食等。在第38题中将选择培养基答成固体培养基或鉴别培养基。在第39题中不能正确区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三个概念。,2缺乏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难以得出正确结论 如在第29的解答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是清楚的,但就是不会结合实际情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从而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出现了很多答非所问,或截然相反的答案。,3审题不认真、不仔细 如第30题的题干中要求的是回答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这三种细胞器在蛋白质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

9、,而一些学生答出的则是各个细胞器的功能;第39题第(1)小题中的完整答案是无氧和有氧,而一些学生只写出一项,从而因为没有写全而失分,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仔细,没有看清题干中给定的条件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这三种设施都有。,4书写粗心、不规范 如在回答第29题的(4)小题时,学生往往将答案中“所需的ATP和H少”只写出一项,即ATP或H,从而造成失分。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大都是因为粗心,遗漏一项。专有名词书写不规范,出现错别字。如:“记议细胞”、“高耳基体”等。,五、答卷逐题分析,(一)选择题 1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

10、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答案C,答题情况,考查意图考查对动物细胞渗透吸水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解答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磷脂和固醇等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分子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基团在内侧,亲水基团在外侧。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质和细胞外液有一定的浓度差,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渗透系统,使红细胞能够吸水或失水。将红细胞放在蒸馏水中,细胞外液浓度远远小于细胞内液,水分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大量进入细胞内,使原生质体体积逐渐增大,当原生质体体积增大到超出细

11、胞膜的承受范围时,红细胞就要破裂。,因此,红细胞破裂的主要原因是蒸馏水大量进入细胞内所致。动物细胞没有中央液泡,发生吸水或失水决定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与细胞质浓度的大小。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因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细胞膜流动性大小与温度有关,4低温与常温时相比较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错因分析题中的4是个干扰条件,选D的同学没有正确掌握细胞膜流动性与温度的关系。 复习提示本题是教材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延伸拓展,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加强对课本实验的挖掘,对实验原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现象的分析要特别注重。要加强对审题习惯的培养。,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

12、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 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答案 B,答题情况,考查意图考查对酶本质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解答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酶的作用特点之一是具有专一性,某一种酶往往只能对某一类或某一种物质起作用,蛋白酶只能作用于蛋白质,使蛋白质酶类活性降低,而不能使RNA酶类活性降低。,从图示可以看出,用蛋白酶处理,随时间的推移,甲酶的活性不变,说明甲酶化学本质是RNA,能够抵抗蛋白酶的降解。乙酶随

13、时间推移,活性逐渐降低,说明乙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酶又叫蛋白水解酶,作用本质是使蛋白质中的肽键被水解,从而使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所以蛋白酶作用后,乙酶的分子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活性改变。,错因分析对蛋白酶作用的原理,以及酶的本质和作用特点不理解。 复习提示高中教材中涉及的酶类较多,可以进行总结和概括。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当加强对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对识图能力的培养,可以对图表类试题进行专题讲解。,3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 C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 D光

14、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 答案 B,答题情况,考查意图考查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的能力。,解答分析从题意可知,将放在缺镁培养液中的番茄幼苗作为实验组,那么放在完全培养液中的番茄幼苗就是对照组。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与对照组相比,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对照组由于培养液中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所以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正常。,叶绿素存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在光反应中有吸收、传递、转换光能的作用,实验组叶绿素含量降低,因此番茄幼苗光反应降低。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虽然叶绿素不直接参与暗反应过程,但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光反应降低

15、,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H也相应减少,因此暗反应也要降低。,错因分析选D的同学将光反应和暗反应割裂开来,没有从整体来理解光合作用,没有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联。选C的同学没有掌握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 复习提示生物学中很多知识为了研究的方便,往往人为的将其分成若干个阶段(或时期),如细胞分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神经兴奋的传递、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在教学中应先分割后整合,给学生局部的知识还要给予整体的认识。,4撕去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

16、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里处理,一段时间后外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 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 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 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 答案 C,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以洋葱表皮为实验材料,以细胞失水、吸水知识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以及对一些实验原理综合运用的能力。,解答分析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

17、泡。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构成了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大液泡中的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有一定的浓度差,这样的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甲组细胞放在完全营养液中,由于细胞液和完全营养液的浓度差较小,所以甲组细胞吸水较少。乙组细胞放在蒸馏水中,由于细胞液和蒸馏水的浓度差较大,所以乙组细胞吸水较多。这样一来,乙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就小于了甲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当同时将甲、乙两组细胞都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里处理时,两组细胞都要失水。由于甲组细胞与0.3g/ml的蔗糖溶液浓度差较小,乙组细胞与0.3g/ml的蔗糖溶液浓度差较大,因此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水分子运

18、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错因分析错选D的同学只注意到了“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里处理”,而忽略了两组材料的预处理(一份浸泡在完全营养液中,一份浸泡在蒸馏水中);或者是对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不理解。总之错选是审题不够细致或对渗透作用理解不到位所致。,复习提示本题的阅读量比较大,平时应加强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尤其应当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因素,要养成对试题精读、细读的习惯,要领会出题人的意图。本题是教材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进一步延伸,教材实验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平时教学中要进行适当地拓展和延伸。,5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

19、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答案 C,答题情况,考查意图考查对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理解能力。,解答分析肾上腺素被称为是人体内的“应急激素”,当机体处于恐惧、紧张等特殊紧急情况时,这些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动起交感肾上腺系统,肾上腺素分泌量大为增加,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等器官,使心跳加强加快、血压升高、血流量增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肾上腺素的靶器官包括有心脏,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0、是反射,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因此反射弧也就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肾上腺属于内分泌腺,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直接进入血液,由血液运送到靶细胞、靶器官发挥作用,不需要神经纤维的运输。,错因分析对内分泌腺的特点没有掌握。 复习提示内分泌腺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应当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6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所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答案 A,答题情况,考查意图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能力。,解答分析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主要观察的是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一般用醋酸洋红或者龙胆紫,使染色体呈红色或紫色。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花生作材料,

21、做切片,用苏丹或苏丹做染色剂,在显微镜下可看到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葡萄糖属于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在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口腔上皮细胞作材料,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 DNA可被染成绿色,RNA则被染成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现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错因分析本题所考内容是平时复习中重点内容,错选反映出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不足。 复习提示对教材中涉及到的试剂和药品进行总结,还要认真区别同一试剂在不同实验的用量用法(如盐酸、酒精等)。,(二)、非选择题 29(9分) 在光照等适宜条

22、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 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 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 图。回答问题:,(1)图中物质A是 _(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_(低、高)。 (4)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_(高、低),其原因_

23、。,答案 (1)C3化合物 (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 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 (3)高 (4)低 CO2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的ATP和H少,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是一道以能力为立意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解答分析第(1)小题: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由于CO2浓度降低,此时暗反应消耗

24、的C5化合物将减少,而C5化合物的生成在刚开始没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含量升高的化合物将是C5化合物,而C3化合物的情况则与此相反,因此从图像中可以断定A是C3化合物,B是C5化合物。,第(2)小题: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这一问题的解答分析请见前面“可商榷的试题” 物质B是C5化合物,在CO2浓度较低的环境中升高的原因见本试题第(1)小题的解答分析。 第(3)小题:解答分析请见前面“可商榷的试题” 第(4)小题:当CO2浓度降低时,由于暗反应产生的C3化合物减少,还原C3化合物所需要的ATP和H就少,因此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就会家降低。,错因分析学生

25、常见的错误之一是缺乏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如在回答“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C5化合物浓度升高的原因是 ”这一问题时,出现了很多答非所问,或截然相反的答案,如C3化合物变成C5化合物的量小于C5化合物转化成C3化合物的量;CO2浓度高,使CO2固定的C5化合物增多,生成更多的C3化合物;C5化合物与CO2生成C3化合物,使C5化合物的量减少,而C3化合物的含量增加;C5化合物固定CO2,转化成了C3化合物。,在回答第(4)小题时,一些学生错答成:高 浓度CO2浓度降低,暗反应减弱,所以需要增大光反应强度来使光合作用增强。出现上述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26、、推理的能力,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结论。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学生在回答第(4)小题时,学生往往将答案中“所需的ATP和H少”只写出一项,即ATP或H,从而造成失分。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大都是因为粗心,遗漏一项。,复习提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失分主要是缺乏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结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让学生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分析、解释一些自然界或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能力的提高是长期培养的结果,不是考前突击的结果。,30(10分) 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

27、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答案(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2)B

28、 浆 记忆 特异性 答题情况,考查意图该题涉及到分泌蛋白的形成和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突出了基础,同时兼顾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能力的考查。,解答分析蛋白A是一种分泌蛋白,分泌蛋白是指一类在细胞内合成、加工,然后以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的蛋白质。主要包括抗体、一部分酶类和激素。分泌蛋白的形成主要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核糖体行使翻译的功能,氨基酸在该处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多肽进入内质网,在内质网中对多肽进行初步的加工,然后形成囊泡,将经初步加工的蛋白质运送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形成分泌小泡,分泌小泡和细胞膜融合,以胞吐的形式将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29、,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细胞器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同一个体内的各种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经分裂、分化而来的,所以胰岛细胞和肝细胞都含有相同的核DNA。胰岛细胞中含有合成蛋白A的基因,之所以不能产生蛋白A,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小鼠发生了体液免疫,初次免疫时,大多数AKP被吞噬细胞吞噬,然后呈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少数AKP可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双重刺激下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会分泌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的抗体能与侵入的抗原发生抗

30、原-抗体反应,从而中和或清除抗原。在此过程中,部分B淋巴细胞可分化成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长期存在。当同一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活化、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抗体及时将抗原清除。该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错因分析专有名词书写不规范,出现错别字。如:“记议细胞”、“高耳基体”等;不能正确理解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在形成分泌蛋白过程中的功能顺序,而将三种细胞器的顺序错写;审题不清,没有透彻理解题意,而将各个细胞器的功能答出;不理解二次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记忆细胞,而答出其他类型的细胞。,复习提示该题目的情景设置相对比较简单,考查的是分泌蛋白和体液免疫的基础知识。出现错误的

31、同学往往是对上述两个生理过程识记不准确,或者是审题粗心大意导致。在复习时对于一些基本的生理学过程,要让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同时也要注重审题习惯的培养。,31(12)分 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

32、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增强、减弱、不变)。,答案(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 (3)增加 (4)减弱,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涉及到生态学种间、种内关系,种群特征以及食物链、食物网的相关知识,体现了生态学模块内的综合。考查了学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解答分析岛屿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独立性强,几乎不受岛屿外其他生态因素的影响。题中出现了狐、野兔、人、羊、兔和温热病毒五种生物,人捕食狐和羊,狐也捕食羊,所以人和狐的关系是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兔温热病毒生活在野兔体内,利用野兔体内的营养物质来完成自身的生命活动,属于寄生。食物链(网)反应了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

33、间的捕食关系,从题中看出该生态系统共有四条食物链:牧草羊人;牧草羊狐人;牧草野兔人;牧草野兔狐人。,第5年,由于狐濒临灭绝,野兔的天敌减少,野兔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大,导致野兔种群内由于争夺食物和空间而竞争加剧。兔温热病毒主要通过病兔与健兔接触而传播,由于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被捕食者种群密度减小,被捕食者个体间的接触机会相对减少,所以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会减弱;另外,捕食者捕食的是老弱病残的个体,对被捕食者的种群起了选择作用,存留下来的个体都是生存能力强的,对流行病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流行病程度也会减弱。,错因分析本题错误相对集中在第(2)小题。食物网书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34、)食物链漏写(条数不够); (2)食物链起始端不写生产者(牧草),写成消费者; (3)食物链书写不完整,没有写到最高营养级(人); (4)箭头方向错误,或不写箭头; (5)捕食关系写错。如:“草兔狐羊”,“草兔羊”,其次,有部分同学不能完全正确分析出人与狐的种间关系,只答“捕食”或只答“竞争”。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将捕食关系写成了“捕食和被捕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还是对生态学部分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导致的。,复习提示生态学是高考的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该部分的学习重在理解,不能简单的去记一些生物学名词,要会在新的情景中运用生态学知识。食物链(网)的书写是高频考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该方面的训练。

35、,32(8分) 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 、a ;B 、b ;C、 c ),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 (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答案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或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4对 本实验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

36、56=(3/4)4,依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这两对杂交组合涉及4对等位基因 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答题情况,考查意图考查学生对遗传基本定律的理解和运用。,分析解答 第(1)题,由题中各组杂交组合的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可以推断出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即遵循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2)题,题干中的第二句话是解题的关键之处,“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即限定了红花的基因组合,必须是A_B_C_这种形

37、式,同时也暗示了解题的思路是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实验结果的数据推出显性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例,进而推断出控制花色的等位基因的对数。,本实验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依据自由组合的计算规律,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这两对杂交组合涉及4对等位基因,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各对组合的结果,确定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详见下表。,错因分析 第(1)题中有少数考生什么没写,也有少数考生出现“自由组和”、“分离组合定律”,实属不该,

38、只能说明遗传基本定律的基本知识掌握太差。 第(2)题中,抽查显示,能答出4对且能正确答出原因的占0.018,能答出4对且没有正确答出原因的占0.123。可见,答出4对的考生绝大多数是蒙的,这反映两方面问题:一是试题难度过大,二是考生运用遗传学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复习提示 这几年的高考均对遗传定律进行了考查,今年的遗传试题难度过大,且全卷只占8分,但我们仍然要按照考纲、考试说明的要求,重点复习遗传定律及其运用。,38生物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回答问题: (

39、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 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2)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 和 。 (3)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 。 (4)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 和 。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 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答案 (1)原油 选择 (2)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3)强 (4)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火焰 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实验的方法及相关概念的了解

40、。,分析解答 第(1)题,要筛选能降解原油的菌株,可以将样品稀释液置于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该培养基功能上属于选择培养基。 第(2)题,菌株的接种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第(3)题,菌株分解周围的营养物质,出现分解圈,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强。 第(4)题,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的培养要求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避免周围其他细菌的污染。,错因分析第(1)题的第一空出错率较高,错误为“葡萄糖”、“纤维素”、“二氧化碳”、“蛋白胨”、“牛肉膏”、“尿素”等,此情况可以看出,考生对从土壤中分离微

41、生物实验的方法及相关概念掌握不牢,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第二空错答为“固体”、“鉴别”而失分。 第(2)题出现的错误主要是写错别字,如平板划线法错写为“平板画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错写为“稀释涂抹平板法”。,第(3)题出错较少,错误主要是写成“弱”、“小”。 第(4)题前两空出现错误较多的一是出现别字,如将高压蒸汽灭菌错写为“高压蒸气灭菌”,错误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二是错写为“紫外线灭菌”、“高温灭菌”、“高压灭菌”、“酒精灭菌”等。第三空错误则是错写为“燃烧”、“灯焰”、“12cm”等。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复习提示本题问题设置相对较为简单,基本上都

42、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因此,对选修1的复习,要紧扣教材,掌握好基础知识。,39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 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 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所固定的 能。,(3)生态工程所遵

43、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 和 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答案(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 (2)群落 一 生产者 太阳 (3)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 (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生态学和生态工程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解答分析第(1)小题:微生物像其他生物一样,只能通过细胞呼吸才能将有机物分解,从题干中给出的“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不难看出,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既有厌氧微生物,也有好氧微生物和兼气性微生物,因

44、此这些微生物进行呼吸的方式就有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两种形式。,第(2)小题: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其中的植物属于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始部分,都属于第一营养级;一般地说,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获得的能量最终都是来源于生产者(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第(3)小题: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多样性等原理。 第(4)小题: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错因分析本题常见的错误是将第(1)小题中的答案无氧和有氧只写出一项,从而因为

45、没有写全而失分,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仔细,没有看清题干中给定的条件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这三种设施都有。将第(2)小题中的群落写成种群或生态系统;将第(3)小题的物质循环再生写成能量的多级利用或高效农业等;将第(4)小题的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写成生态系统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学生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没有理解、没有掌握所造成的。,复习提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六、高三复习备考建议,(一)高三教学安排 第一阶段(注重双基,适当拓展) 时间: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

46、下旬,(1)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构建知识体系。紧贴教材,不赶进度。 第一轮复习时面要广,力求涉及全部的知识点,要以教材内容体系为主线,知识内容范围依据考纲而定,兼顾前后知识的联系,适当拓宽教学内容,不要赶进度,不要过分依赖教辅而轻视教材,要紧贴教材,注重双基。一定要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真正内涵、适用范围、应注意的问题和一些特例等。,(2)建议使用我市生物学科探讨总结的高三第一轮复习模式。 我市生物学科前几年探讨总结的高三第一轮复习课课型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深受老师们的欢迎。很多老师都在自觉使用,建议我市高三年级的生物教师认真学习该模式,并

47、把这种模式运用到高三第一轮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去。,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构建知识体系。 时间:2012年元月中旬3月上旬。 (1)选择合适的专题,进行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不再力求面面俱到,要抓住主干知识,要对第一轮复习和第一次质量检测暴露的盲点和弱点进行补充和强调,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打破教材章节界限,注重对知识的提炼、概括和总结,注重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点拨,要学会借题发挥。专题复习要采用学案形式。,(2)精选试题,讲练结合,要以练为主,讲为辅。 课堂上训练的题量不能太大,要有代表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要做到贪会不贪多。不要给学生一本现成的资料,很多资料,特别是高三第二轮复习资料偏难、偏怪试题很多,建议教师筛选。专题不易太多,适当练习一些各地市的模拟试题和我市的交流试题。,第三阶段(模拟演练,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时间:2012年3月中旬5月下旬。 (1)找准问题,强化训练。 要根据质量检测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2)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高考前的几个星期,不再训练大题、难题。让学生回归教材,就是要用教材语言去进行规范化的答题,而不是让学生都去阅读教材,教师可以将教材中重要的、容易出错的基础知识和教材中的例子编制成试题训练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查漏补缺,让学生翻看做过的试卷和纠错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