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 多发性硬化.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3891152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8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护理学 多发性硬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内科护理学 多发性硬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内科护理学 多发性硬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内科护理学 多发性硬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内科护理学 多发性硬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科护理学 多发性硬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护理学 多发性硬化.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内科护理学,吉林大学远程教育,第六节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 (1)自身免疫反应 (2)病毒感染 (3)遗传因素 (4)环境因素,【临床表现】 1发病诱因 如感冒、发热、外伤、手术、感染、妊娠、分娩、精神紧张、寒冷等。 2症状复发与缓解 病程中复发与缓解是本病的重要特点。 3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可累及视神经、脊髓、脑干、小脑和大脑,遍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脑脊液检查。 2诱发电位检查。 3磁共振检查。 【诊断要点】,【治疗要点】 1发作期

2、治疗 急性发作时首选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缩短病程。 2缓解期治疗 两个目的:一为预防复发,二是治疗残留的症状。 【常用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 1生活自理缺陷 与肢体乏力、共济失调或视觉、触觉障碍有关。 (1)提供安全方便的住院环境 (2)协助做好生活护理,2知识缺乏 缺乏本病有关知识和自我护理知识。 (1)疾病知识指导。鼓励病人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减少复发。 (2)用药指导 严格按医嘱用药,防止突然停药所致“反跳现象”。 (3)自我护理指导 A 应增强病人体质。B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C 避免诱发因素。 【其他护理诊断】 1有感染的危险 2焦虑,【保健指导】 1、掌握自我护理方法。 2合理

3、饮食。 3生活有规律 4避免使体温升高的因素。 5、女性病人首次发作后2年内避免怀孕。 6、及时就医。 【预后】 本病多数病例呈缓解复发的阶梯式恶化病程;,第七节 运动障碍疾病 一、概述 运动障碍疾病又称为锥体外系疾病,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功能调节障碍,肌力、感觉以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 动运障碍分为两大类: A 动作减少-张力强直综合征:帕金森为典型。 B 动作增多-张力不全综合征: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等。 不同性能的神经元相互拮抗、调整,以维护动运功能的平衡。神经递质的平衡受到破坏,是产生运动障碍疾病的直接原因。,二、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疾病,以静止震颤,运

4、动减少、肌强直和体位不稳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因现发病机制】 1加速老化 年龄老化可能与发病有关,生理性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不足以引起本病,正常神经系统老化并不会达到这一水平,因此要寻找加速老化的因素。神经生化变化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黑质效状体系统的多巴胺缺乏易导致锥体外功能失调。 2环境困素 环境的工业和农业毒素与MPTP分子结构类似可能是本病的病因之一。 3遗传因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 1静止性震颤 多从一侧上肢开始,类似“搓丸”样动作。 2肌强直。A 多从一侧上肢或下肢近端开始,逐渐蔓延至远端、对侧和全身的肌肉,面肌强直使表情和瞬目动作减少,造成

5、“面具脸”。B 肌强直表现为“铅管样肌强直”c伴有震颤出现“齿轮样肌强直”。 3运动减少 病人随意动作减少、减慢。 4体位不稳 “慌张步态”。,【诊断要点】 根据典型神经症状和体征,即可诊断,本病逐渐进展,若不及时诊治,使病人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压疮,故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治疗要点】 1药物治疗 有选药物:复方左旋多巴。 (1)抗胆碱能药物 苯海索(安坦) (2)金刚烷胺,(3)左旋多巴 由于多巴胺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内,对脑部多巴胺缺乏的代替疗法需应用其前驱物左旋多巴。 A、左旋多巴进入脑脱羧成为多巴胺而起作用 B、单独使用左旋多巴时禁用维生素B6。 C、复方多巴制剂有两种:帕

6、金宁、美多巴 D、多巴胺类药物副作用: 运动障碍:又称异动症,常表现为类似舞蹈症、手足徐动症。 症状波动:开-关现象,剂末现象; (4)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能直接激动纹状体,产生和多巴胺相同作用的药物。如溴隐亭;,2外科治疗 采用立体定向手术、采用同体含多巴胺能的肾上腺髓质移植至纹状体、r-刀。 【常用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 1躯体移动障碍 与黑质病变、锥体外系功能障碍所致震颤、肌强直、体位不稳、随意运动异常有关。 (1)生活护理 鼓励病人自我护理做好安全防护。 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 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 步行时思想要放松,护士或家人在协助病人行走时,不要强行拉着病人走。 晚期病人出现显著的运动

7、障碍,要帮助病人活动关节,按摩四肢肌肉,2自尊紊乱 与震颤、流涎、面肌强直等身体形象改变和言语障碍、生活依赖他人有关。 (1)心理护理a予正确的信息和引导;b为其创造良好的亲情和人际关系氛围,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c鼓励病人保持良好心态。 (2)自我修饰指导 保持着装整洁和自我形象的尽量完美; 3知识缺乏 缺乏本病相关知识与药物治疗知识。 (1)疾病知识指导 掌握有关自我护理知识;,(2)用药指导 本病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治疗,了解常用的药物种类、用法、服药注意事项、疗效和不良反应。 疗效观察 指导病人了解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左旋多巴制剂早期会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失眠等。 抗胆碱能

8、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口干、眼花(瞳孔扩大)、少汗、便秘、排尿困难等; 金刚烷胺的副作用有口渴、失眠、食欲不振、头晕、心悸、精神症状。,4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吞咽困难、饮食减少和肌强直、震颤所致机体消耗量增加等有关。 (1)饮食指导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适量优质蛋白的易消化饮食 进食或饮水时注意事物 (2)营养支持 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 (3)营养状况监测。,【其他护理诊断】 1便秘; 2语言沟通障碍; 3家庭应对无效; 4思维过程改变 5潜在并发症; 【保健指导】 1按医嘱正确服药,定期复查; 2坚持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 3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4保持平衡心态,避免情

9、绪紧张、激动; 5生活有规律,合理饮食; 6加强护理与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 【预后】,三、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致的疾病。主要病变为肝硬化和以基底核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肝豆状核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致病因子造成铜蓝蛋白的合成障碍,并影响铜在胆道中的排泄。,【临床表现】 1神经精神症状 多数病人因手抖、流涎、动作不协调就诊。 2肝脏症状; 3眼部症状 角膜色素环是本病是最重要的体征。 【治疗要点】 1减少铜的摄入。 2增加铜的排泄。 3肝移植。 4其他治疗 护肝治疗、对症治疗。,【常用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 1潜在并发症 肝

10、衰竭。 (1)饮食护理。 1)饮食治疗原则 底铜、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 2)避免食用含铜多的食物 如豌豆、蚕豆、玉米、坚果类、蕈类、软体动物类(鱿鱼、牡蛎、乌贼) 3)避免使用铜制食具和炊具。,(2)病情监测。 2个人应对能力低下 与病情进行性加重,或精神智力障碍有关。 (1)心理护理。 (2)生活护理。 (3)用药指导。按医嘱正确服药。 【其他护理诊断】 1有受伤的危险。 2营养失调。,【保健指导】 1限制铜的摄入。 2定期限检测尿铜和化验肝、肾功能。 3保持平衡心态,适量运动的锻炼。 4防止受伤和走失。 【预后】 本病预后取决于治疗时及时与否,及早治疗,症状可能停止发展或获得缓解;如不及时治疗,多数病情持续进展,晚期常因严重肝硬化、肝衰竭或并发感染而死亡。,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