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王》与《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情感对比分析 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432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狮子王》与《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情感对比分析 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狮子王》与《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情感对比分析 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狮子王》与《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情感对比分析 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狮子王》与《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情感对比分析 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狮子王》与《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情感对比分析 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狮子王》与《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情感对比分析 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狮子王》与《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情感对比分析 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狮子王与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情感对比分析【摘 要】动画电影狮子王和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在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点,且两部作品中男主人公辛巴和哈姆雷特在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经历中存在很多交集。然而一部是面向少儿的动画片,一部是面向成人的悲剧,其人物情感的表现和演绎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对哈姆雷特的情感分析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仅以对比分析法展示人物情感的演绎在儿童剧与成人剧中的异同。【关键词】狮子王 哈姆雷特 情感对比一 引言狮子王,1994年美国首映,是华特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动画长片。其灵感来源于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而作品中的主人公由忧郁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摇身

2、变为一头名为“辛巴”的动物王国里活泼开朗的狮子王。两部作品中,对时代背景的铺垫“貌离神合”,哈姆雷特是古代丹麦的王子,其时的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宫廷靡乱;辛巴是动物世界的王子,狮子群族和土狼群族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暗示着一种矛盾的存在。而在故事情节方面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经历种种思想斗争最后为父报仇这一主线展开的,主要人物的安排在两部作品中也是大同小异、基本趋同。这可从两部作品的人物对比中展示出来:从总体来说,狮子王的人物设置延续了哈姆雷特的布局,然而在一些感情细节和人物心理上两部作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哈姆雷特中的大臣波洛涅斯是一个极力阻挠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之间爱情的老顽固,最后因躲在挂毯

3、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被哈姆雷特误杀;而狮子王中的大臣沙祖却是忠实、机智的正面角色,一直照顾并支持辛巴和娜拉。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心理演绎的不同能够完全将一部莎士比亚时代忧郁、迷惘、沉重的悲剧转变为面向少儿的轻松活跃、富于教育意义的动画电影。而主人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表现和纠葛也为世人展示了两部截然不同的感人巨作。二 或憎或爱的亲情1哈姆雷特的亲情观哈姆雷特所呈现的时代背景,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宫廷靡乱、黑白颠倒、专治腐败,哈姆雷特在国外学习期间父亲突然去世、母亲转而嫁给叔叔为妻,这样的社会现实和家庭剧变使年轻的哈姆雷特难以适应,以致迷惘混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己的母亲在父亲尸骨未

4、寒时就嫁给别人对自身价值观和心理产生巨大打击甚至厌世,这也就导致了哈姆雷特对亲情的淡漠和对母亲的怨恨。对于叔叔,哈姆雷特除了憎恨更多了一份杀意,这份杀意虽然辗转反复了多次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复仇大计。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亲人之间的仇杀,莎士比亚将这种悲剧色彩推向了极致,更用其他人物(包括哈姆雷特在内)的死亡进一步加深了悲剧的色彩。而唯一能使哈姆雷特有所振作的却是父亲的鬼魂,他对父亲的爱无可厚非,因为只有父亲在他心里没有留下恶行的阴影,但是对父亲的亲情流露也仅限于复仇这一思维活动,父亲的鬼魂告诉他实情从而使其有所振作,但同时更多的是困惑和迷惘,对于生存和死亡的内心纠葛一直困扰着他,最后完全丧失了对于

5、亲人的情感。戏剧的高潮也正是哈姆雷特情感的终结。悲剧留给人们的是对人生和感情无限沉重的思考。2辛巴的亲情观在电影狮子王中从一开场辛巴的出生就注定了他是一个幸福的孩子,父母恩爱,国家太平,人民祥和,远离危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里辛巴必然会成长为活泼、乐观、勇敢、自信的孩子。他和父亲木法沙的父子情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父亲指导他生命轮回的人生真谛,教他猎捕食物,在危难中救了他并严厉教育他,之后父子二人立刻玩闹在一起,可见他们之间的情感深厚而细腻。辛巴在和刀疤叔叔的对话中突显了他对危险的无知和对叔叔的信赖。在他心里,刀疤叔叔就是自己信得过的亲人,于是他经常去找叔叔玩,甚至在父亲死亡的那一刻

6、他还相信叔叔的话而远走他乡。对于母亲沙拉碧,辛巴从来没有怨恨过,虽然母亲在老国王木法沙死后也和刀疤叔叔等狮子一同生活,但电影并未表明母亲是改嫁,并且母亲一直四处寻找食物,而刀疤在家里作威作福,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温柔、自强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辛巴对母亲是完全爱戴的,当然他也存在一定的忧虑:辛巴开始一直认为是自己的顽皮导致父亲木法沙的死,害怕母亲知道,不禁对母亲产生一种无颜以对的愧疚。辛巴的亲情关系给观众一种温馨、阳光、感人的氛围。这和哈姆雷特的亲情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三 或背叛或忠诚的友情1哈姆雷特的友情观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吞原本就是哈姆雷特从小就要好的朋友。于是篡夺了王位的克劳迪斯派他们到王子身边

7、监护他的思想与行为,摸清王子疯病的真假;同时,王后乔特露德也要他们去照顾自己的儿子。在此情况下,他们还只是例行公事,对王子并无恶意;而王子对他们也真情相待,并且争取他们为自己办事,然而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吞为了赢得国王的恩宠,完全倒向国王而背叛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对于这份友情最终也是彻底失望,最终以牙还牙,将他们置于死地。哈姆雷特的另一个朋友霍拉旭却自始至终忠于哈姆雷特,处处帮助哈姆雷特,甚至在哈姆雷特死时试图为友谊殉葬。哈姆雷特对这样忠实的好友给予了绝对的信任和友谊,他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全部告诉于他,甚至将自己死后的名誉交给他澄清。对于忠诚的友谊,哈姆雷特显示出了他的绝对信任。以此可见,哈姆雷

8、特在那样一个黑暗、堕落、背叛、乱伦的时代,对于纯粹的友谊是极其渴求和珍惜的。2辛巴的友情观不同于哈姆雷特充满不忠与背叛、金钱与爵位、利欲熏心的友谊观,电影狮子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诙谐、轻松、忠诚、信任、无忧无虑的友情观。辛巴在父亲死后远走他乡,就在生命危在旦夕的一刻被彭彭和丁满拯救,辛巴的失落、痛悔和忧郁也在友情中渐渐淡忘。朋友们“hakuna matata(没有烦恼忧虑)”的生活哲学使辛巴重新快乐起来,虽然在听说辛巴竟然是王子之后,彭彭和丁满充满了不得不分手的痛苦,但他们始终都是真诚地关心着辛巴,且在后来夺回王位的斗争中,彭彭和丁满展示了对朋友的忠诚、互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和土狼战斗的一面。这样

9、的友谊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为青少年观众提供了正面的榜样。甚至在狮子王续集中这种友谊一直保存并加以深化。四 或无奈或自由的爱情1哈姆雷特的爱情观哈姆雷特从始至终都存在着一种郁郁寡欢的情结,他像一个诗人、一个艺术家更像一个哲学家,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了缥缈的假设和联想,这种情结的根源并非是因为叔叔克劳迪斯陷害父亲夺得王位,其根本是源于对爱情幻想的破灭。叔叔的作为固然令人愤怒,然而真正刺痛哈姆雷特内心的是寄托了自己真善美理想的母亲竟然在父亲死后不久转嫁给叔叔。由于母亲对爱情的背弃,使年轻的哈姆雷特对人世间爱情的忠贞产生了绝对的怀疑。母亲的不忠贞给他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从而使他把这种阴影投射到自己的恋

10、人奥菲莉娅的身上。在他心里,美丽和忠贞不可能同时存在一个女人身上,所有美丽的女人都经不住诱惑的驱使变成不忠的荡妇。他怀疑自己的爱情,并且开始怀疑奥菲莉娅对他的爱情。他在装疯的过程中其内心里本源就有一种疯狂和迷惘,他的疯癫的语言反而真正表现出了他内心中对人世绝望的真实思想,他对爱情的评论和呐喊是他受到家庭变故之后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哈姆雷特失去了选择爱的权利,在政治压力下,他已无法和奥菲莉娅自由地去爱,他丧失了对女人的信任,在他心里“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他甚至憎恶女人化妆:“上帝赐给你一张脸,女人却为自己创造了另一张脸”,这些讽刺的话语完全表现了哈姆雷特对于美丽的不信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

11、已经陷入一种病态,他的孤独更加深了这种病态。而心理的病态是每一出戏剧所必需的,没有思想的异类就没有激烈的冲突,也就没有伟大的戏剧了。2辛巴的爱情观狮子王给观众展示的却是一个充满了自由、乐观、向上的爱情观。少儿时代的辛巴和娜拉两小无猜,在沙祖说他们将来会结婚的时候,辛巴甚至认为娜拉是好朋友不能结婚,这充分反映了少儿的心理状态。但是多年之后,辛巴长大成人,娜拉在大草原上找到辛巴之后,两人立刻陷入爱河,这种爱是没有思想包袱的自由之爱,他们嬉戏打闹,重温少儿时期的亲密。在思想转变中,更是娜拉使辛巴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让他坚强起来并肩负起责任。但由于辛巴内心对父亲之死的愧疚,使他没有将内心的秘密告诉娜

12、拉,这也反映了孩子的心理特征,但最终辛巴还是鼓起勇气返回荣耀国肩负起治理国家的责任。这是对青少年的积极教育,爱情的力量在这部动画片里得到了辉煌的褒奖和真情的演绎。对于女性形象的构建,动画片也是以一种独立自强的风格赋予女人以绝对的温柔、伟大和坚强。哈姆雷特和辛巴的爱情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充满了背叛和无奈的阴影,一个满载了信任和自由的阳光。五 结束语通过对哈姆雷特和狮子王两部作品中男主人公经历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对比分析,面向成人的悲剧充分演绎了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凝重思索,使人们不禁产生沉痛和忧郁的同时更加深了对于世界观的重新构筑;而面向青少年的动画电影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使观众建立起一种信任博爱、互助自强、独立自由的人生信条。参考文献1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卞之琳译)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2侯雅丽.爱情理想的幻灭哈姆雷特悲剧根源探析j.作家杂志,2010(3):1281303赵静.哈姆雷特的感情构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5):1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