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484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技术异化对食品技术异化的反思姓 名: 田 华学 号:ZY1202201任课教师:上课地点:主M401完成时间:2013年 4 月14 日技术异化对食品技术异化的反思摘 要 本文主要从食品技术异化的概念、表现、产生根源以及解决途径的角度阐述食品技术异化对人类生存的危害。鉴于人类对食品技术异化付出的惨重代价,从技术自身(自然、社会根源)和技术主体(知识局限、价值观)两方面综合阐述现代食品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源。正因为其集中体现在现代食品技术和人的主体性地位、社会应用局限性上,指出逐渐消除现代食品技术的异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是可能的论点,从食品生态技

2、术切入可持续发展观,表明食品技术生态化转型的愿景。关键词 技术异化;技术二重性;现代食品技术;技术生态化1. 引言1.1. 研究目的马克思曾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农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资料。随着人类世界的不断进步,农业对社会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农业的发展好坏势必制约国家的国际地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

3、的涉及技术、人、自然、社会的问题,尤其是现今食品技术异化在哲学高度上予之探讨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食品技术作为古老的技术之一,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奇迹,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令人不安,涉及广泛的问题,其中食品技术异化问题对人们身心健康危害日益加重。食品技术的本质和内涵也在时刻发生变化,因而,有必要研究此种种复杂的技术变化。对于当今人们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现代食品技术异化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各种困惑,为更好的解决,有必要对食品技术异化的根源予以探讨,从而消除现代食品技术异化,确保食品安全。1.2. 研究意义深入研究食品技术的内在本质,从多方面解释了食品技术异化问题的根源,对解决现实的食品技术异化

4、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为国内食品恐慌心理从理论层面上疏导。现实意义:食品技术异化起源、本质及机理的哲学探讨,对食品技术、食品发展模式、本质的研究对今后食品及食品技术发展方向的现实指导意义。对如何根除危机根源,克服食品技术异化产生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理论意义:食品技术通常以复杂不确定的生物有机体为研究对象,这与生俱来的特点使之于通常探讨的工程技术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将丰富、补充、完善技术哲学理论。2. 食品技术异化渊源食品技术异化是技术异化现象的一种,指人们通过技术活动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创造或改造存在物,以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然而,技术在不断造福于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过

5、程中,技术应用、生物体的多样性及技术应用中的异己力量,给人类自身带来生活环境各种各样危害的现象。320世纪中叶以来,一场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为主体的新的食品科技革命爆发了,为食品的多样加工增添了不竭的生命力,人们充分享受着高科技在食品方面的应用带来的实惠。然而正是在现代食品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越来越强,食品技术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处理天然与技术处理的矛盾也成为食品生产中选择的问题。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食品中初期的成功应用,使食品生产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经历科技革命的洗刷,各种技术不断被研发出来并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广泛的应用,而且不断的更新换代,各式各样的食品

6、技术产品被陆陆续续地输送到生活的各领域,占据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位置。食品产业化是将现代科技运用到食品生产中,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组织和管理整个生产过程,把以传承工艺为基础的传统食品加工改造成为以科技为基础的现代食品。但食品技术异化问题也成为不容忽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危机,给自然、人类、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马克思就说过:“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的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

7、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43. 食品技术异化表现3.1. 食品加工中各种化工原料违法添加“三鹿事件”可谓是国内乳业领域的强地震,其给婴幼儿的造成巨大危害,曾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度恐慌和愤怒,至今任存在外购奶粉热潮,受到媒体乃至政府的密切关注,如政府 “限购令”。广东亨氏美味源辣椒油、肯德基新奥尔良5种烤翅等食品里发现了被当成食用色素的化学染色剂“苏丹红”,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近几年媒体的不断曝光的类似例子数不胜数,也逐渐引起各界的普遍关注,质疑声、指责声不绝于耳。3.2. 食品添加剂

8、的违规使用2003年至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3个省市的有关食品中添加的甜味剂、防腐剂和着色剂等10种食品添加剂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甜味剂中的甜蜜素和糖精钠超量添加;防腐剂中的苯甲酸也有过量添加5。09年我国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而现今食品添加剂多是化学合成,不同程度地具有毒性,超量和违规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后对人体健康危害极为严重。3.3.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著名的“二恶英”事件就是因农场从同一供货商处购买了被二恶英污染的饲料,进食此种饲料的动物,加工制得的食品在几周内发往世界各地

9、,在世界范围扩散,造成恶性污染。工业化的急速发展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使得现代食品中人类很难吃到纯净的无污染的食品。现代工业化发展侵占大量自然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农用水域、大气、土壤己日益受到多种化学和物理因素的污染,局部地区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3.4. 滥用农药兽药2006年上海发生的“瘦肉精”猪肉集体中毒事件造成250余人食物中毒,此后这类事件还时有发生。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动物的瘦肉量,提高肉质,降低成本。农药对农作物和人类的危害更为严重,常年积累,恶性循环链。某化学性质稳定的农药,不易分解消失,毒性通过食物链浓缩积累。并且农药的长期使用,使一些昆虫产生了抗药性

10、,造成使用量增大,但药效日渐不理想,虫害不能根除,反而又加重了环境和食品的污染,给人类造成恶性危害循环、叠加。3.5. 抗生素残留奶牛的常发病是乳腺炎,长期以来,中外治疗奶牛乳腺炎的药物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奶牛注射这些抗生素后不做断奶处理,人人工采奶,造成奶源污染。然而,抗生素对热的稳定性较高,目前加工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超高温瞬间法以及生产奶粉的生产工艺均不能完全破坏残留的抗生素。长期饮用此类牛奶会导致人体产生耐药性,破坏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状态,出现过敏反应,其潜在的危险极大。这类的例子当然也不是少数。3.6. 食品新技术潜在风险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后构成的动物、植

11、物和微生物生产出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中所转入的外源基因并非亲本所特有,而是来自于任何其他生物,甚至来源于人工合成物。转基因产生的忧虑概括起来有二点:一是担心通过生物技术生产的新食品成分、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是否有潜在的负面影响;二是顾虑基因食品中的新基因通过食物链和环境等途径释放是否会影响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即环境生态安全。4. 食品技术异化根源食品危机原因复杂,其造成资源、生态、自然的危机,人与自然的对立,对食品技术的应用造成了异化,但根本问题并不在于食品本身,主要在于食品技术在食品的如可应用以及观念在食品生产中如何运用的问题。以现代食品技术为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12、商家不断改进食品技术,减少生产成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增加食品附加值,如粗加工,精加工等,而制度规范模糊、质量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对现代食品技术异化带来的社会危害难以控制。4.1. 技术自身原因4.1.1. 技术两重性技术存在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者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其中,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技术异化的自然根源, 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技术异化的社会根源。从技术的自然属性来讲,每一项技术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发明的。当天然自然逐步变成人工自然时,自然界必然会对人类施加反作用力。任何技术在满足人类要求的过程中势必将造成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危及人类自身。技术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对技术异化根源

13、的探究就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脱离人类自身,只在人类社会的范围内来谈技术异化问题,它才具有现实的意义。作为人的创造,技术离不开人的活动和社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类通过对食品技术的掌握来达到功利性的目的。从技术的二重属性来说,中性的技术是不存在的。如果人类不对生物自然生长进行干预,就无法得到所需要的食品,反之人类为了自身所需对生物自然生长过程施以这样或那样的干预,就必然违背了自然规律。技术既要服从自然规律,又要服从社会规律是很困难的,从而导致了技术异化的不同根源。4.1.2. 技术复杂性和不可控性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它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带来产生超越技术本身目的以外的

14、社会后果,这是技术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6。自然界是个复杂的系统,无论我们用多么先进的现代技术消除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那都只能是暂时的、表面的。当然,现代食品技术也是极其复杂、局限的技术体系,人类要想把握好技术很困难,它的使用就有可能带来人所不期望发生的后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其异化作用就难以避免。4.2. 技术主体原因4.2.1. 技术主体认识水平局限作为人类创造物的技术,它在每个发展阶段上都是不确定,人类总是无法完全认识到自己的技术活动对自然、社会和自身产生的长远影响。人来自于大自然,生存于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很渺小,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只能是相对而不可能是完全的。现在人类可

15、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具有某种特殊效用的农作物,但是这些转基因动植物进入了自然界、人体之后会产生怎样的长远后果,人类现在不得而知。随着新型技术应用的扩大深入,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人类的理性有限,我们在开发和应用技术时更需要谨慎,对于那些可能对人类生存和人的价值造成危害的技术,要慎重使用、开发。4.2.2. 技术主体价值观失当技术是人类实现某种利益的手段,经济的增长是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的。技术主体的价值观便决定了如何使用技术以实现其目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扩展市场抢占份额,为了压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为了快速致富,不顾技术异化的潜在威胁,不做调研、考究、实验,直接推广到市场,损害

16、消费者的知情权,危害身心健康。社会技术的创造者在把技术做为实现人类目的的一种手段。技术的执行者如果只是着眼于局部的、眼前的、直接的经济方面的利益,而忽视全局的、长期的、间接的符合社会大众利益,在失当的价值观的指引下执行技术,必定受到自然同样的报复。由于食品技术的评价体系和检测手段始终都无法跟上技术的发展,滥用、误用食品技术的现象也就层出不穷,为此,加大查处力度,宣扬生态文明,提倡正确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引导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为人类造福。5. 食品技术异化解决途径5.1. 消解食品技术异化如爱因斯坦所说:“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

17、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7技术异化通常是在自然环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人类为了消除这种威胁,从而产生要通过发明新技术和改进原有技术的动机。技术异化也是创造之源,是技术问题的发生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们寻找“另类”技术的动力源泉8。我们不能仅就技术异化相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还要看到技术异化对技术自身的影响,从而从自身做起,功在千秋,利于万代。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结果归根到底还是由掌握技术的人的行为合理性决定的,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自然、认识规律,通过更多的知识获得促进技术的进步,逐步减少技术的不确定性,扩

18、展对技术的控制,理性分析技术异化的各方面,为我们有效地消除技术异化提供必要的理论前提。通过人类合理的统一行动,技术异化现象是可以被逐步消除的,而这样的人类行为正是人类自身的责任。5.2. 树立食品技术生态观技术就其本性而言是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工具,必须发展生态技术,实现技术活动的生态化转型。生态技术既能够不断地开发和转换资源,增强和扩大技术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正面效应和积极影响,同时又能够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资源开发和转换的方向、速度及规模,减少和克服技术给人类和自然造成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生态技术主要是处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技术体系。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地理人

19、文环境的不同,合理地选用技术,可有效地避免照搬滥用模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利于现代食品的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则实质是要求人们从向自然索取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可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食品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现代食品工业发展要求其主导技术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可持续发展观是从人类生存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强调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人类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现代食品技术应注重技术的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要求做到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

20、品,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从而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实现食品技术的可持续发展。6. 结论及建议食品技术异化是随同工业技术革命发展,在食品行业的科学技术应用日益加深下形成的,技术异化范围广泛,而食品技术异化问题涉及的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以及自然范围广泛性是的食品技术异化更为复杂。现代食品技术异化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现代食品技术和人的主体性地位、社会应用等原因。因而,逐渐消除现代食品技术的异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是可能的。从自然和社会层面深入认识食品技术异化的根源,对如何避免该问题指导意义深远,弱化技术异化,必须以合目的性整合失当价值观,确立合目的的社会价值观,建立合目的的技术价值评价规范,实施可持续

21、发展战略。现代食品技术应注重技术的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要求做到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从而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实现食品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2 胡晓兵.现代农业技术异化解析.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6.3 赵艳,刘泽喜.浅议食品技术异化J二科技创业月刊,2009(10).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 王竹天等.2003年一2004年中国食品添加剂监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2006(2).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7 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3)C.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73.8 王大洲,关士续.技术哲学、技术实践与技术理性J.哲学研究,2004(1l).9 赵艳.食品技术异化的反思.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 张红六.对科学技术异化的当代绅士和解读.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 郭元枫.论技术异化及其解决途径.太原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 张守雷.对基因技术应用的哲学反思.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