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俄译本采薇 俄语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487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2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俄译本采薇 俄语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论语》俄译本采薇 俄语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论语》俄译本采薇 俄语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论语》俄译本采薇 俄语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论语》俄译本采薇 俄语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俄译本采薇 俄语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俄译本采薇 俄语毕业论文.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语俄译本采薇摘 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思想和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深刻影响了2500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论语是集中记载孔子思想言论的权威著作,曾被古人誉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是国内外公认最忠实反映及代表孔子和由他创立的正统儒家学派思想的经典,是人们学习、认识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最可靠的优秀经典根据,素来受到海内外汉学学者的厚爱与尊崇。论语堪称世界文化宝藏中弥足珍贵的瑰宝,至今光彩犹存。论语传入俄罗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俄罗斯的汉学家们对

2、此情有独钟,于是,涌现出了多个版本的论语俄译本。 本论文共分四章,对论语俄译工作在俄罗斯的发展做了介绍,并针对几种典型版本的论语进行了介绍、分析和对比研究,且将着眼点置于几个论语中关键文化载体之中,分析比较了孔子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内在素质、行为准则的译法,同时对比研究了孔子教育思想,希望能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为今后论语俄译本的研究提供基础素材。关键词孔子;论语;俄译;分析比较研究 , , . 2500 , . . , . , . . . , . , 100 ; . . 4 . , , . , . ; ; ; III目 录摘要III前言1第一章 经典论语俄译本译者简介及其比较分析3 第一节 论语在

3、俄罗斯的传播3第二节 沙俄时代译本4第三节 苏联时期译本5第四节 俄罗斯时代译本6第二章 论语中有关理想人格内在素质译法的比较分析8第一节 理想人格的范例 君子8第二节 理想人格的基本素质:仁9第三节 理想人格的基本素质:义11第三章 论语中有关理想人格行为准则译法的比较分析13第一节 理想人格的外在表现:知13第二节 理想人格的外在表现:忠14第三节 理想人格的外在表现:孝15第四章 论语中有关孔子教育思想译法的比较分析18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目的18第二节 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态度19第三节 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21结 论23参考文献25致 谢58 论语俄译本采薇 前 言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

4、人,其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不仅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和思想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论语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是中国任何一部著作都无法匹敌的。因此,研究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地向国外,尤其是西方译介孔子的思想,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论题。本文在几个论语俄译本版本的基础上,探讨其得失,以为儒学思想的外译提供一些借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行中得到证实。从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看,根据论语我们可以把他的学说叫作“仁学”。据杨伯峻论语注释统计,在论语中,孔子讲“仁”的地方

5、达100次之多。1715年,彼得一世向中国派遣了第一个“北京传教士团”。正是在这些传教士中,涌现了历史上俄罗斯第一批汉学家,如罗索欣()、比丘林( . . , 1777-1853)、瓦西里耶夫( . . , 1818-1900)等。近年来,随着儒学研究的重新振兴和典籍翻译研究的升温,论语的俄译研究也日益引起国内汉学界和翻译界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研究人员开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论语的俄译本展开研究。师从著名汉学家贝列罗莫夫教授的陈开科教授在其论语之路中就对译本、译者和论语的翻译传播历史等进行了研究。而且还撰写了多篇有关论语俄译本及译者的著作,如“莫斯科的孔夫子”。除此之外,国内一些儒学研究者也将目

6、光集中到了儒学典籍的外语译本之上,但绝大多数仅限于各译本的译者版本的分析比较,如朱仁夫教授在2006年发表了中国儒学在俄罗斯。总体看来,现如今,有关论语俄译本的研究还未像英译本研究那样普遍,涉及翻译理论及翻译方法的研究仍在少数,但笔者相信,中国儒学在经历了一个个热潮与低潮之后,已经不可避免地稳步发展,孔夫子在俄罗斯的路已经越来越通畅了。在以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也将译本研究和译者研究合而为一,将研究情况简略地作了梳理,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着重研究了几个版本的关键文化载体的翻译情况。在文化载体的选择上,笔者从孔子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内在素质及其行为准则两个主线出发,分别比较了“君子”、“仁”、“义”、

7、“忠”、“孝”、“知”六个关键文化载体,并从三个方面分析解读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希望以此为论语的外译工作的展开提供借鉴。26 论语俄译本采薇 第一章 经典论语俄译本译者简介及其比较分析第一节 论语在俄罗斯的传播儒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鲜明代表,孔子正是其创始人,这也是为什么儒学在俄语中被译为。而论语则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的材料。论语是“语言的论繤”,也就是“语录”的意思。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二接问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繤,故谓之论语。”这就是说,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之间关于各项事物的讨论记录的汇编,是

8、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主要是曾参的弟子)编辑成书的【12;3】。目前,中国汉办在各国纷纷开办孔子学院,目的就是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对外传播,同时,各国汉学学者也在积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为的也是更好地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这是世界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中俄两国人民的历史交往究竟追溯到什么年代,至今尚无确切的结论。但据研究,早在殷周时期两国人民便有来往,两汉以后来往更加频繁,在叶尼塞河中游曾发掘出纯汉代式的中国宫殿的建筑遗迹便是证明。而汉代恰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孔子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朝代,由此推断,很可能在那时孔子思想随之传入了这些地区【17,254】。苏联百科辞

9、典如此解释“孔子”这个词条: “ (. 511479 . .) . . , . . . . ”【7;274】。十月革命前俄国汉学家对孔子思想做了多方面的研究,除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外,还研究了他的教育思想。由于俄罗斯的孔子研究一开始就以服务于本国政治为目的,所以这一研究便明显地受到当时中俄两国国内政治因素及中俄关系的影响,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许多评价,往往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而非史实。尽管如此,有关译著也还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俄国学者对孔子及其思想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们称孔子是“风俗改革家和哲学家”【12,287】、“伟大的道德家”【12,355】、“积极的思想家”【12

10、,355】在他们笔下,孔子是一个近乎完美之人,不仅自己具备了各种美德,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的生活原则。格奥尔基耶夫斯基认为:“孔子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具有为博得周围人的完全尊敬所必须的一切品质”【12,287】。论语是儒学的核心经典,宋代赵普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孔子言论的汇编,约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今本论语共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直接记录和传闻整理的孔子语录。南宋时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与“五经”同列。俄罗斯学者如此来描述论语:“ , , , - , ( ). , , , , .【2;27】” , . -, , ( ), (-) . , .【7;28】论语在俄

11、罗斯的译传虽然只有130多年的历史,但是版本却极为丰富,这充分反映了俄罗斯在儒学的国际传播中的特殊地位。在俄罗斯主流的论语俄译本:“ : . . 1910 , . . . , . . . .【7;29】”第二节 沙俄时代译本波波夫()论语全译本1910年,波波夫教授论语新译本出版,编入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丛书第33辑。波波夫教授是在主编出版汉俄字典(1888年)、翻译出版孟子(1904年)后才翻译论语的,可见其准备之充分。论语俄译本的出版,奠定了波波夫教授在俄罗斯汉学界的地位。论语俄译本出版后3年,波波夫即谢世。而谈到波波夫教授的论语译本( ),读过便知,整体学究气十分浓。波波夫教授逐字逐句地

12、翻译,不厌其烦;众多的儒家术语采用汉字的形式,和俄语注释混合在一起;此译本层次分明,译文和解说清清楚楚,除了自己本人的解说外,其中又引用了中国古代注释家(如朱熹)等人的解释。波波夫教授翻译完孟子以后才着手翻译论语,据说这是因为“译孟子相对比译论语容易些。后者的文章,大都零零碎碎,往往需要猜度。”【9;1】他在论语俄译本序中说:“论语的语言远非完善和精湛,句子及其简洁、不明和模糊,常常使高明的中国注释家也陷入困境,以至不得不放弃对它们的解释。因此,顺利地得出通俗易懂的译文,远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不弄清中国语言的结构规律,就去研究论语,那是不谨慎的,也是不会有结果的。”【9;266】也正是因为他有

13、这种认识,所以才迟迟着手翻译论语,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像写识字课本一般来解释翻译论语。据说,他是单独翻译论语,完全依靠自己踏实的中文功夫,很少依靠中国的专家。而且,根据他那个时代的认识,他把孔夫子翻译成“哲学家()”。第三节 苏联时期译本阿列克谢耶夫()论语残译本阿列克谢耶夫一生,著作等身。他是波波夫的弟子,苏联时期汉学界的杰出代表。他非常尊重波波夫的道德文章,但却认为其论语俄译本有不足之处。这也应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大约从1920年起,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新方法和新风格翻译论语。到1921年,他完成了前三章的翻译。阿列克谢耶夫的译本自成体系:译文、儒家术语的俄语解释、

14、作者本人的理解、中国注释家的阐释(主要是朱熹的)、对注释的注释。这样,论语每小节几句话的译述,都在千言以上,颇似一篇学术论文。由于政治原因,论语翻译中断,只留下三章的残译本,但他对孔子之言的崇敬致死不渝,临终前特别叮嘱后人在他的墓碑上端镌刻“不愠”二字(语出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阿列克谢耶夫的论语三章残译本是在新方法下的新风格翻译的。总的特点是结构复杂,有成一家之言的气象。说它结构复杂是因为论语的每一小节都包括译文、儒家术语的俄语解释、之间掺入自己的意见。但没有在俄文中夹杂汉字。从文中看来,他似乎很相信和崇敬朱熹。而且他将“孔夫子”翻译成“他”,这似乎不符合西方学者的习惯,但

15、在他的翻译中,有很多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他把古汉语的“子”理解为“在孔夫子那个时代,和第三人称代词他同义,并同时又尊称和简称的含义”,于是,不如直接把“孔夫子”翻译成“他”来的容易。而且,阿列克谢耶夫首次在俄罗斯学术界公开提出“翻译古代中国经典方法”问题。他主张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直接从中文翻译,而不是从另外一种语言翻译,以保持中国古典原文的节律和语调。阿列克谢耶夫还主张中国形式的解释,也就是中国古代伟大注释家的注释。具体说来就是南宋朝的大学者朱熹。他认为,要读通中国的古代经典,没有古代注释家的注释,简直就是妄想,如若要读通论语,就一定要读朱熹的注释,他对朱熹情有独钟。第四节 俄罗斯时代译本贝列罗莫

16、夫论语译本 (. . ,中文名:嵇辽拉)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全面崩溃使历史的轮盘转入俄罗斯时代。时代的变化,对学术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尽管处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但是,俄罗斯学者仍然努力前行。俄罗斯这个民族越在艰难之中就越能迎难而上,因此,俄罗斯的儒学研究也繁荣一时。这一时期,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列谢贝列罗莫夫教授。有着中国血统的贝列罗莫夫教授一生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反复钻研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直到70岁高龄,他才开始动手翻译论语。他反复钻研历来几种俄译本,认真研究翻译的对象,包括对象的性质、内容、思想、文法,甚至包括作者的有关生活背景情况,他重视论语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和历史背景。论语

17、共20卷,503节,贝列罗莫夫翻译时一丝不苟。译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俄译文,一部分是注释。1998年,全世界哲学界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前夕,贝列罗莫夫奉献了论语俄文全译本这份厚礼。“这个译本,总结了历代俄罗斯学者对论语的翻译精华。可以说,这是目前俄罗斯学术界最完善、最系统的译本。他亦因此获得总统叶利钦亲笔签字的俄罗斯最杰出的科学活动家金质奖章。”【11;145】贝列罗莫夫教授认为,翻译这项事业是科学性质的。所以,他先研究了翻译的对象,包括翻译对象的性质、内容、思想、文法,甚至包括作者的有关生活背景情况,都必须研究清楚透彻。贝列罗莫夫教授非常重视时代背景在翻译中的作用。他认为,要翻译某种

18、古典作品,必须把它放到产生它的时代里去考察。否则,离开了时代,就无法弄清楚作品的具体内涵,甚至理解出错,或者把后人的思想强加到先人的头上。他通过这种方法,纠正了历来西方翻译家、或者部分中国注释家对论语中有关“和”这个重要范畴的错误理解。除此之外,贝列罗莫夫教授主张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保持翻译与原文在含义、韵律等方面的基本一致,不致于因语言相异而产生错误,应该把各种语言版本的翻译摆在一起,互相比较、参照,然后再得出结论。【11;150】 贝列罗莫夫教授在其论语译本自序中就注明: , , , .表明他已参考了各种语言的版本,这种互相比较的方法是极其有说服力的。除了以上几个经典版本外,目前在俄罗斯能

19、见到的论语俄译本还有很多个版本,它们在俄罗斯也占有一定的分量,比如在下一章中本论文将多次涉及到莫斯科大学的中国文化专家谢苗年科( . .)所著的孔夫子(),其中一部分就是论语的翻译。第二章 论语中有关理想人格内在素质译法的比较分析论语中共20篇,约一万余字,限于论文篇幅,只能选择一些大家耳熟能详及有关孔子重要思想的文字来进行比较。此章中,不仅选择了经典译家的译文,同时也选择了现在较为通行的版本,而且笔者在找寻资料时,也关注了一下中国翻译家的论语译本,也将其融入本章文字之中,以作借鉴。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持论语原文的顺序,各章序号保持与原顺序一致,由此带来了序号的不连贯。 第一节 理想人格的范例

20、 君子“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君子”与“小人”是相对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许多的优秀品质,是近乎有完美人格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君子”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植于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中,形成了许多成语、俗语。里仁篇第四: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波本: : , .贝本: : , .谢本: : . .乔本: : , .从以上四个版本的翻译情况来看,似乎对“君子”的翻译并无异议,而相对来说,对于“小人”这个意象的翻译却各有不同。从波本和贝本的 ,到谢本的 ,再到乔本的 ,似乎都不够贴切,都不能表达出“小人

21、”这个形象所传递的信息。因为“小人”在不同的表述中,所表达的寓意也有所不同。比如在本篇的第十一节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关心的是乡土田宅;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私利。”本节中所涉及的“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前者关心道德与法制,后者则注重乡土生活与实惠。君子怀德、怀刑,体现了他们的高尚情操;小人怀土、怀惠,也是人之常情,绝无可厚非之处。因此,此处的“小人”不是完全的贬义,它与君子之间的差别更多的是阶层、地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纵观四个版本的俄译本,此处均未有任何的改动,甚至注释也未标明。这也不失为一种遗憾

22、。建议此处处理为表示地位、层次稍低的 较好,并稍加注释,辨别两种不同人格形态的区别。 第二节 理想人格的基本素质:仁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的核心是爱人,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等内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具有中华传统的文化内涵。子路篇第十三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在家态度恭敬,办事严肃认真,对人忠心诚实。即使到夷狄地区,这三种品德也不能背弃。”波本: - : , , ; ,

23、 - .贝本: . : . , . . , .谢本: , . : , , . , .乔本: . : , , . , .这四个版本的翻译中,有三种“仁”的翻译方法,分别是,这三个词是同义词,都表达了人性、人道、仁爱、仁慈的意思,但是仅仅这几个意思都远远不能包涵所有孔子所说的“仁”的意义。孔子的“仁”究竟指的是什么?“仁”是指君子应该具有的道德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不仅仅指的是君子的道德。“仁”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仁爱举措,即内在的仁的德性向外的施与;二是指已经向外施与的仁爱举措来体现内在的仁德,是从外而内的验证,以完善自我。【14;108】还要指出的是,在波波夫教授的翻译中,对“

24、仁”的翻译是区别对待的,比如在学而篇第一的第二章中,“其为仁之本与”一句中,波波夫教授将之译为,而在雍也篇第六的第22章中,又出现了表现“仁”意义的。总结起来就是波波夫教授的译本还是不够系统,较为繁杂。这种“一词多译”的现象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上是不可避免的,无论翻译成哪个词语,都不能表达完整,在不同的句子里有自己独特偏向的意义。所以我建议可以像“”或是“功夫”一样,按照音译来解决这个问题,翻译为,然后可以在其后稍有注释便可。在文化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对这种文化蕴涵深厚的关键文化载体词语进行最大限度的异化也是可取的。第三节 理想人格的基本素质:义 孔子认为,君子不但要具备“仁”这一道德素质,还必须

25、具备“义”这一道德素质,否则就不能成为君子。“义”在论语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君子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如“君子义以为质”(卫灵公篇第18)、“君子义以为上”(阳货篇第23);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伦理关系,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标准,通过这种标准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微子篇第7)。可见,“义”则是君子施与及验证仁德时一种内在的道德素质与标准,偏重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并非仅指个人道德修养。【14;114】里仁篇第四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情的处理,没有一定要这样做,也没有一定不要这样做,而是要服从于义。”

26、波本: : ( ) , , .贝本: : , , .谢本: : , , .乔本: : , , , .从以上四个版本可见,除了贝列罗莫夫教授处理为(义务、本分)之外,都将“义”处理为(正义,公平)。“义”和“仁”一样都是孔子提出理想人格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就是说,至少应该具备这两种素质的人才能被称为“道德个人”,才可以称为君子。“义”虽然在论语中只出现了24次,不足“仁”的四分之一,但“义”仍是孔子理想人格的重要概念,忽视不得,君子应该“仁”“义”并重。孔子认为“义”也是辨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之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第16)可见,“义”和“利”相对,“义”是内在的道德,而“

27、利”是身外之物。这么看来,“义”不仅仅指的是一种公平、公正、正义(),反而更偏向是一种君子应尽的本分(),所以建议处理为,这在语义上更为贴近。第三章 论语中有关理想人格行为准则译法的比较分析 孔子理想人格的范例是君子,君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仁与义。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如何为人”,也就是作为一个自然之人如何使自己真正地成为严格意义上的道德之人。作为君子就有一个行事处世的行为准则,以显示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说仁、义主要是君子的内在素质,那么知忠孝之类的行为准则就是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第一节 理想人格的外在表现:知论语中的“知”共出现118次,在不同的章节中,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二十多处与“

28、智”同义,指人在行事处世时表现出来的聪明、聪慧、智慧。在孔子的理论中,他认为“知”是分为“君子之知”和“小人之知”的,体现出君子和小人在行事上的不同。卫灵公篇第十五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去考验他而可以让他承担重大的任务,小人不可以承担重大任务而可以用小事情去考验他。”波本: : , ; , .贝本: : , . , .谢本: : , ; , .乔本: : , ; , .此章中的“知”表示“推举、知遇”之意,在这四个版本中,均采用意译的方法,根据译者自己的理解来翻译“知”。在人才的推举上,孔子是举贤能者为先的,而这贤能者当然就是君子为先,这里便已经含有对仁义道德的认同问题,于是“知”这一行为有体现出了君子与小人在行事上的不同,这也是孔子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又一例证。四个版本中, , ,分别在各自版本中体现“知”的意义。比较来看,如果按“推举”之意来翻译, 和 这两种翻译似乎主动性过强,并没有表达出“推举、知遇、举贤”之意,而更没有此意,所以笔者建议采用(委托,托付)一词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