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创作主旨探析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494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游记》创作主旨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游记》创作主旨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游记》创作主旨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游记》创作主旨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游记》创作主旨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游记》创作主旨探析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游记》创作主旨探析 毕业论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西游记西游记创作主旨探析创作主旨探析 目目 录录 目目 录录1 西游记西游记创作主旨探析创作主旨探析2 摘要:.2 绪绪 论论2 一一 西游记西游记主旨研究述评主旨研究述评.3 1、主旨的意义及作用.3 2、主旨的主要几种观点及不足 .3 二二 情节及人物情节及人物.5 1、着意人生的主体情节.6 2、富有喻意的人物设计.8 三三 艺术特色艺术特色.9 1、奇幻积极的浪漫主义.9 2、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10 3、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10 4、寓庄于谐的讽刺手法.11 四四 作者及其文学渊源作者及其文学渊源11 1、作者生平.12 2、当时的社会环境.12 3、当时的文艺思潮.13 结结

2、语语14 注 释:1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5 致致 谢谢15 2 西游记西游记创作主旨探析创作主旨探析 摘要摘要:小说西游记的创作主旨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仍是各抒已见,各执 一词。本论文从文本出发进行辨析和考查,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特点、艺术风格、叙事结构和方 法等方面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作者身世经历以及当时的文学思潮等方面加以探究,提出西游记 是一部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 ;其所写的取经历程可以看作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 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程,富含哲理意蕴,是一部有关人生的寓庄于谐的小说,寄托着作者的理 想。 关键词关键词: 西游记主旨 象征意味 寓庄于谐 绪绪

3、论论 西游记是在唐代玄奘取经故事的基础上,经过民间流传和历代文人加工创作 而形成的一部世代累积型小说。明以前的作品有宋元话本唐三藏取经诗话,有吴 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经,以及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等流传。之后经作者 (本文采纳吴承恩一说)的天才想象加以创作加工,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游记 一书。它的杰出成就和地位,使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并列为 明代四大奇书。 长久以来,人们对小说西游记的创作主旨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中 的大多数说法皆有不足或局限的地方,顾此失彼,如盲人摸象般的只看到其中的一个 方面,忽视了整体面貌,其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能令人信服。 而西游记本身也是一部内容非常复杂

4、的特殊的神魔小说。由于阅读者的接受 问题,不同读者所受到的历史文化影响不同、时代不同,思想、经历不同,即读者的 前结构不同,其产生的理解和看法也是不同的。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 是说小说的创作主旨就可以随意曲解,或为了表述自己的观点胡乱联系,牵强附会。 例如,解放以后,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人们更是以阶级斗争理论来分析和研究 西游记,生吞活剥,随意比附,得出了许多荒谬可笑的结论和观点,如:“人民 斗争说”。 1 3 另外,小说的作者之前也是个争议的话题。曾一度被误认为是邱处机道长,许多 道士特别是清代的道士,用先入为主的方法,纷纷用道教教义去附会小说情节,使许 多人陷入宗教论的误区。

5、清朝后期,有文人学者在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 淮贤文目上发现了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但在当时未得到响应。二十世 纪二十年代,西游记的近代研究工作开始。胡适在考证、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开始集中考证作者为吴承恩,小说作者才基本尘埃落定。两位先 生也对小说的创作主旨分别提出了玩世主义说、游戏说,对后世启示、 2 3 影响很大。(本论文对西游记的作者采纳胡适和鲁迅的论定结果吴承恩,但 对他们所提出的小说创作主旨的主张不予认同。) 本论文从文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作品,从文本出发,联系作者身世和当时的时代环 境氛围,还原其真面目,提出本文要论述的观点:它是一部有关人生的寓庄于谐的小 说,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6、。 一一 西游记西游记主旨研究述评主旨研究述评 1、主旨的意义及作用主旨的意义及作用 主旨,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都解释为:”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 的”。古人常用原旨和本旨一类的词语来表述它。 主旨是作者创作中的指导思想,包括题材支配、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等一系 列实践中的问题。它能够涵盖整部作品,解释作品中的主要内容,统帅整部作品的各 个方面。同时,它也体现着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任何作家在创作时,都会有 自己的创作主旨。探析作品的主旨,往往是了解作品的突破口,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创 作主旨,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作品的真正意义。它是对于作者创作意图的探讨和把握, 是作品的主要意义指向。 因

7、此,对小说主旨的正确把握是十分有必要的。 2、主旨的主要几种观点及不足、主旨的主要几种观点及不足 关于西游记的主旨,有十数种提法。主要的一些观点有: (1)修身养性说 持此类观点者,认为取经故事隐喻或象征了某种修身养性或明心见性的过程,即: 4 “求放心”和“收放心”。始见于与作者同时代的谢肇浙。但从修身养性求学的立 4 场出发来附会小说情节,忽视了小说本身的文学价值,而且也不能解释小说中的诸多 情节和现象。 (2)三教合一说 这种观点在清代最为流行,影响最大。持此说者人数众多,代表人物有刘一明 等,他们大多为道士。对于三教同源这一观点产生的原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 5 里作了解释:“特缘混同

8、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 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交代了明清时期三教同源的现实。 6 但这只是作品中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实,作者不会仅为了反映这一简单事实而写 作小说。 (3)金丹大道说 此说近于清代的证道之说,当代的李安纲教授力主此说。我们知道作品中有道 7 教的内容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小说中对道教的批判也是显而易见的。佛、道二教之间 以及他们各自内部之间的关系是混乱的,人物关系也是混乱的。因此说吴承恩想要宣 扬金丹大道是不能成立的。 (4)矛盾说 首提此说法的是张天翼。类似的还有双重主题说和主题转化说。胡光舟、李希凡 等持此说法。这些都是断章取

9、义的说法,没有从总体上把握。(这里所说的主题近 8 似于主旨,是指作者的立意和目的。) (5)人民斗争说 此说认为西游记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和斗争经验。霍松林等持此说 法。但小说中何来阶级之分?如来、玉帝、妖魔鬼怪如何区分?这只不过是用阶级 9 斗争理论来附会小说内容得出的结论而已,更不能说是小说的主旨。 (6)批判宗教说 此说法认为吴承恩及西游记对宗教采取了揶揄嘲谑的态度,把现实社会中的 假 恶丑折射到佛道及儒者身上,因而带有宗教批判的意义。王燕平等都提出这样的说 10 法。其实,小说中何止是宗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嘲笑和讽刺的对象,因此讽刺宗教 说也不全面。 5 (7)游戏说 持游戏说

10、的人不在少数。主要有胡适,鲁迅(见上文注解),张冥飞等持此说 11 法。特别是胡适和鲁迅的说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使对小说主旨的研究这就回到了 文学本身,而不是拘泥于宗教或阶级斗争的抽象理论分析,避免了主观附会的偏差与 随意性。但是,任何一部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一部分理想和用意,仅仅以游戏、 玩世的说法来分析这部古典名著的主旨,也颇有以偏概全之嫌。 (8)哲理说 此类观点都是从哲学高度,或从整个思想文化角度来揭示作品的意义。钟婴认 12 为小说提出了一个人生哲理:一旦确定为众生度难脱苦的崇高目标后,就以此为终身 事业,以万死不辞的精神,战无不胜的能力和魄力为之奋斗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宁稼雨

11、在主人公形象的原型精神一文中认为这部小说可分为前后两个 13 部分:通过主人公形象揭橥了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原型母题:即:桀骜不驯,追求个性 自由的精神和造福人类和不畏艰险的勇敢探索精神。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 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背后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 从哲学高度揭示了小说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精神内涵,也揭示了人类普遍的文化精 神。 此外,还有安天医国说、人才观说、反腐败说,等等,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 以上种种说法都或多或少的触及到小说中的某个方面,对于小说研究和解读都是 有一定价值和借鉴意义。但是从整体上看,除哲理说外,大部分说法都存在一定的缺 陷和不足

12、,把它当成主旨都有点不妥。 本文从哲理说角度探析,补充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有关人生的寓庄于谐的小 说,富含哲理意蕴,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它是一个失意老儒生的一次精神漫游,其中 不乏搞笑和逗乐。但其主要目的是:用戏谑、诙谐的风格,以写人生为重点,隐约的 揶揄和讽刺世态。但不是以批判社会为重点。本文首先从小说的情节及人物方面来作 探讨和分析。 二二 情节及人物情节及人物 从西游记这部小说的情节设计来看,小说的主体线索就是取经,即所有 发生的事件都是围绕取经来写的;而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贯穿作品的中心人物 6 是孙悟空。通过这样的分析、梳理,就可以很快的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 1 1、着意人生的主体情

13、节、着意人生的主体情节 本论文从全书的布局来探究小说的主体线索,再从主体线索可得出小说创作的主 体思想。 从西游记全部内容来看,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至七回)写孙悟空 出世到大闹天宫及失败,是序幕;第二部分(八至十二回)主要是交代取经的缘由, 承上而启下;第三部分(十三至一百回)为取经经过,是主体。 既然取经是全书的主体,我们就首先要弄明白取经是什么样的事业、其宗旨是什 么,也可以有助我们了解小说的主要写作主旨。这里,我们就先对取经的缘由即小说 的第二部分进行分析。“取经缘由”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如来说法:如来先逐一分析了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的形势,从而提 出“我今有三藏真

14、经,可以劝人为善”的主张。“三藏”乃“法一藏,谈天;论一藏, 说地;经一藏,度鬼”。用以解决“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达到“劝化众生”,去恶扬善,建立一种“不贪不杀”,“敬天礼地,心爽气平”, “人人固寿”的人间乐土。如来提出的大目标,也就是大乘佛教“普渡众生”的口号。 如来说法,乃是点明取经的主旨所在。 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这两个情节是因果关系。“斩龙”是为了引出“入冥”; “入冥”是要让唐太宗在阴司看到自己的“罪孽”:首先是先主李渊、先兄建成、故 弟元吉上来揪打索命。尽管唐太宗是英主,但他亲手射杀兄长太子建成、亲自指挥尉 迟敬德射杀弟弟元吉、逼父让国的事,在人情上

15、是难以通过的。接着是整个枉死城都 来讨命。判官的话是对帝王的警告:“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享得太平之 庆。”作者用曲笔批判了现实之后,提出了一个情节要求:唐太宗需要“度鬼”。暗 示了一个政治要求:清明政治“度人”。 “如来说法”反映上界的如来预见到了度众生的需要;“魏征斩龙”、“唐太宗 入冥”反映了下界的唐王又有“度鬼”、“度人”的急切需求。于是取经事业,也就 应运而生。 由此,对于取经究竟是什么样的事业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取 经不是以“小我”的脱苦(小乘教义)为宗旨,而是以“大我”的“普渡众生”(大 乘教义)为宗旨的事业。而在此处的普渡众生除却宗教的外衣后, 取经,实际

16、7 上就是为众生谋福的人生追求。取经,就是为这一人生追求而奋斗的象征。这就是 西游记第二部分所要交代明白的问题,在全书中具有枢纽意义。 弄清了第二部分取经的宗旨以后,再来看西游记第一部分(一至七回)的孙 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和第三部分(十三至一百回)的取经经过。 第一部分为孙悟空在花果山时期。他过着“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 王位所拘束”的生活。这个猴子王国是代表自由、美好生活的乌托邦,似陶渊明的世 外桃源。孙悟空从“学爬学走”到“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有一个活泼的童年。稍 长后为猴属找到了水帘洞福地,自己却离乡背井不惜远涉重洋寻师学道练本领。学成 以后,与死神斗,“自勾死籍”;与天宫

17、斗,“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 无形”,为的是保卫花果山的利益,反抗死神的威胁和天宫的武装干涉。 大闹天宫反映了对自由的向往,歌颂了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战斗的反抗精神和强 大的战斗力,揭露批判了从天宫到地府的统治者的昏庸和无能。并为后文孙悟空克服 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扫除妖魔鬼怪埋下伏笔。但是,此时的孙悟空,只是为自己、 为自己生活的花果山经及自己周围“人们”的利益而战,是小范围的、局部性的。他 的头脑中还没有“众生”的观念,没有“普天下”的观念,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 目标。当然,作者在这里赋予他的性格特点,包括他对自由、自尊、自娱的追求,他 的桀骜不驯,也都为取经路上事件的推动作下铺

18、垫。他身上还体现了鲜明的自我意识, 也体现出作者当时体现个性化的社会环境(本文将在后文做详述) 。 西游记的第三部分,写西行取经的过程。这时的孙悟空已皈依佛教皈依 传播大乘教义的如来与观音,并被戴上了金箍咒,途中斩妖除魔,克服艰险,并 最终取得真经,受封斗战圣佛。但这里要表现的思想并不是以往有人提出的 投降的说法,归佛是实现孙悟空的人生追求由为自我到为大我的转 折点;而金箍咒就是人生在所要达到的修养及境界过程中所应受到的约束。取经, 实现了人物的人生追求从为“小我”到为“大我”;也只有到取经,才完成了高阶段 的思想内容,实现终极的人生追求。 而在取经的路程中,作者用设计的九九八十一难情节,形象

19、丰富地反映出了 取经即要达到的人生追求及达到目标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磨难。因此,我们不能 把作者描绘神话环境和神魔形象作为写作目的,而应将它们作为编织神奇故事的彩带 和锦缎,看成为取经途中磨难,它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服务的。 8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的主体思想为:人生的追求要历经由低级到高级的 发展过程,其身心、意志要经历、克服非同寻常的磨难和困苦,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 2、富有喻意的人物、富有喻意的人物设计设计 在西游记的神话世界里塑造的艺术形象,形形色色,包括天、地、人三界 的各个层次,其性格中均有滑稽幽默可笑的因素。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师徒四人也代 表了想要取得成功的不同类型的人。书中

20、师徒四人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唐僧: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 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实事上,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位心诚志坚的、勇敢无为的高 僧。 西游记中的唐僧则虽虔诚坚定,却庸弱无能。但其人物的塑造,却是取经 事业的主要推动者,没有他当然就没有取经故事。但他也是为孙悟空由追求个人的自 由到实现为众生的谋福的思想升华作铺垫。 猪八戒:憨厚纯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战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产者、 小市民的意识特点。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对于猪八戒的设计,作者的用意并不是 要否定人的正常欲望,而是通过对猪八戒的喜剧性行为,表现基本欲望与理想所求之 间

21、的对立和矛盾冲突,从而使人更深刻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战胜自我,并取得最 后的成功。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 汉” 。相比之下, 沙僧的表现不像唐僧、猪八戒那鲜明,他是一个默默奉献的苦行僧。 但他有着“宁死也要往西天去” (第二十三回)的坚强意志。在灾难面前,惊恐退缩 者和勇猛精进者都是两极,沙僧则以坚韧顽强实现了他独特的个性。 孙悟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顽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恶 如仇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当然,其中最耀眼、最光彩夺目的人物非孙悟空莫属, 作者当然也在他也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着意刻画,并且使他成为贯穿整部作品的中

22、心 人物。他本领超群,智慧非凡,不受礼教束缚,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敢于向天地至 尊玉皇大帝挑战;也正是他为取经事业保驾护航,经历为断的成长、磨难, 最终取得成功。在取经路上他嫉恶如仇,一身正气,扫除一切妖魔鬼怪,他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一直迎难而上从不退缩。他是力量的象征,正义的化身,代表着战胜一切 困难的信念,是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其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于实现人生追求的理想。 9 但是,不管他们师徒四人各自有怎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要表达就是:人要想取 得事业的成功都要为“大我”的事业献身,就要不断克服为“小我”的私欲,克服自 身不够崇高的地方。这是西游记写人物事业上的成功之路所提供的一条人生哲理

23、 之一。 此外,小说中其他的那些艺术形象都有人间的影子:神圣的天宫表面气派不凡, 至高无上的玉帝却愚莫辨,十分昏庸,天庭和人间的王朝相仿佛;观音、如来、黎山 老姆、太白金星等神人圣士,作者均赋予他们以滑稽的性格因素,把他们当成一个普 通的人物进行调笑和讽刺;地府森严,官官相护,贪脏枉法,无辜的人有冤难伸,和 地上的衙门并无两样;妖魔鬼怿杀人吃人,贪财好色,仗着魔力法术称霸一方,无恶 不作,简直是人间恶霸、官僚的化身。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三 艺术特色艺术特色 西游记无疑是中国文学史是最伟大的一部神魔小说,充满了浓郁、奇丽的浪 漫主义色彩,它创造出了一

24、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魔幻世界。整部书无论是生动有 趣的故事架构、曲折离奇的情节设计、丰富诡异的人物性格刻画,还是诙谐讽刺的艺 术风格,以及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的运用,都体现出了作者吴承恩具有像 他笔下的石猴一样“橫空出世”的艺术想像力,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感染力。 1 1、奇幻积极的浪漫主义、奇幻积极的浪漫主义 孙悟空居住的“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的花果山,洞天福地的水帘洞:“翠 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 地奇葩。扯的扯,拉的拉;松树林下任他顽,绿水池边随洗濯。 ” (第一回描写) 这画面无疑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逍遥自在的环境。这个

25、猴子王国是代表自由、美好 生活的乌托邦,似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但更富有进取精神,更充满朝气,是超越现实 生活的一个理想的社会。作者还以现实为基础,幻化出天宫、地府、龙宫,西天取经 路上的各种险山恶水,妖精洞里各种作恶多端的妖精。而这些也正是现实社会中一切 邪恶势力的幻化。这些奇特、艰难的环境,既充满浪漫主义,又通过人物在特殊环境 中的斗争和拼搏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作者用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来表达 出自己为现实社会打抱不平、扫除黑恶势力,为民造福、经世致用的理想。而这些也 10 正是小说奇幻和积极意义的浪漫主义特色的体现。 2 2、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 全书中,作者围绕孙

26、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和曲折的情节设计。作 者用瑰丽的、幻想翅膀,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神仙洞府;后又随着取经的情节, 把我们又带到深山恶水中,与一个又一个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 搏斗,在这种斗争中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暗谕社会世态,表达自己的理想。 情节设计中,作者通过让孙悟空从大闹天宫到被压五行山,再到被点化保护取经 人前往西天。取经途中又设计了九九八十一难 ,包含四十一个小故事,期间与无数 妖魔的殊死战斗,直到最后取得真经。真可谓是一波数折,惊心动魄。而通过这样复 杂的情节设计,也正是展现人的性格、思想和人生追求由低级到高级的成长成熟的过 程。 3 3、栩栩如生的

27、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在刻画了一系列许许多多形形色色艺术形象,不仅富有喻意的,而且每个 形象都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为故事的情节发展服务。如小说中的多数人物形象几 乎都是动物精变成的,像龙、牛、象、狮、虎、羊、豹、老鼠、金鱼、狐狸、蜘蛛、 蛇、蝎子、犀牛、蜈蚣、黑熊等等,但都能写得活灵活现,千姿百态,写的非常有特 点、很形象,都结合了原形动物的特点,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如书中写的猪八戒是猪的形象,它的特点都是大家忍俊不住。他体态蹒跚、性格 懒惰,愚蠢好色,是一个浑身都是缺点的喜剧人物,其形象反映了普遍存在于人身上 的弱点。他一出生就闹了个大笑话:天蓬元帅下凡,却投了猪胎。

28、他呆笨愚俗好色, 贪吃贪睡躲懒,上进心不强,常常嚷着要分行李散伙回家。他的许多行为都具有小丑 式的滑稽,也带有农民和市民身上的一些自私市侩的特点,所以人物形象显得特别真 实饱满,并获得大众的喜爱。 此外小说中其他神佛的形象,却都同时具有凡夫俗子的性格因素。观音、如来、 黎山老姆、太白金星、玉皇大帝等权威人士,作者均赋予他们以世俗滑稽的性格因素, 把他们当成一个普通的人物进行调笑和讽刺。如太白金星,本是一个神仙,却显得世 故圆滑,像一个和事佬,性格软弱等。而这些艺术形象的设计不仅栩栩如生,又 含喻意。这便能体现出作者的写作动机了。 11 4 4、寓庄于谐的讽刺手法、寓庄于谐的讽刺手法 作者用戏谑

29、、诙谐的手法,表达了高度的人生哲理,将寓庄于谐的手法发挥 到了极致。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无论神人圣士,从玉帝、众仙到如来、观音,从人间 的那些皇帝到各地的妖魔鬼怪,乃至取经者的本人,都成了作者嘲讽打趣的对象。 在描写妖魔与神佛,却写出了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妖魔来自神佛,收 伏后又归于神佛。如小说中,孙悟空降伏金、银角大王后,指责太上老君纵放家属 为邪,该问个钤束不严的罪名 (第三十五回) ;还嘲笑如来佛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 (第七十七回)等等。而乌鸡国王说自己无处申冤,是因为那侵国篡位的狮子精神 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尽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 十代阎罗是他的异

30、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 (第三十七回) 。黑河水怪强占了 河神府,河神想告他,却因西海龙王是他的母舅,不准河神的状子(第四十三回) 。在 另一处,太白金星也提醒孙悟空不要轻敌, “那妖精一封书去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 一纸简上天宫,十一大曜个个相饮。四海龙曾与他为友,八洞仙常与他作会,十地阎 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 (第七十四回) 。 其写到的一些人间国度或天宫,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的” , 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统治者;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 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 天将,竟然抵

31、不过孙猴子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 昏暗,虚弱,不言而喻。 这样的情节,让我们读到不得不馈然发笑。但作者在书中一再的点染这些,实际 上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上下勾结、纵徒为恶、姑息养奸、官官相护的丑恶现状的 旁敲侧击,曲折迂回的揶揄了当时的世态及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而小 说这种戏谑风格的形成,也是源于他对于世情社会的深刻洞察。对于一切现象他都能 居高临下,俯视人生,调侃世情,寓庄于谐,给世人以鉴戒。 四四 作者及其文学渊源作者及其文学渊源 小说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性格与创作态度对作品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介绍 作者经历和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情况有助于我们

32、深入理解小说内含与主旨。 12 1 1、作者生平、作者生平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约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卒于明神宗 万历十年(1582年。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祖父吴贞曾分别任过县学 训导、教谕。其父吴锐,家境贫寒,以经营绸布为生。虽身为商人,却喜读书,六经 诸子百家莫不观览。 吴承恩自幼好学 ,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 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 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并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 说。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

33、”。之后又 参加三四次考试却屡困场屋,不得拔擢。后回南京国子监就太学。大约在他五十一岁 时,肄业于南京之南监。他参加了好友沈坤组织“状元兵”抗击倭寇,并多次参与军 机。他原打算投笔从戎,入胡宗宪幕中。因母老年迈,家境清寒,不善谋生,不得不 在六十多岁时赴北京候选,以求得一官半职。终被选为长兴县丞。大约做了一年半的 县丞,为征粮事得罪了长兴大豪,被诬贪赃,撤职罢官。此后,他放浪诗酒,以卖文、 经商为生,终老林下,贫病以终。 正是这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官场的腐败,使他加深了对黑暗社会世态的认 识,加上他对志怪小说的研究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 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对社会

34、的批判。 吴承恩曾写过一本志怪小说禹鼎志 。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虽然吾书名 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因此,可以看出 他的志 怪小说、神话小说,写的虽是神仙鬼怪,其实着意的还是在于人间,为的是寄托他的 人生理想,鞭笞邪恶势力,并非无为而作,或搜奇猎异以资谈笑。他创作西游记 的目的也是如此。 2 2、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 吴承恩是一位长寿的文人,活了八十多岁,其生活于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 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正所谓五朝弊政皆亲历, 壮志功名未遇时。而在当时,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资 本主义萌芽,

35、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市民对娱乐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俗文学特别 是白话小说的繁荣。这个时候,明王朝也正处于中衰时期。帝王荒淫无耻,昏庸腐败, 13 朝廷权奸弄权握柄,朋党林立,互相倾轧。如正德年间的太监刘瑾、嘉靖时的严嵩父 子、夏言、徐阶,万历时的太监冯保均都是不良之辈,贪鄙奸恶,弄权嚣张。武宗荒 淫无道,极好色,多次大选宫女。还迷信道教,想吃灵丹妙药,长生不老。世宗从小 祟道,天天往西苑炼丹修道,自“壬寅宫变”几乎被富女勒死后,自称尘外之人,移 居西苑,奉玄修道,不理朝政等等。这些真人国事都在西游记中留下了暗影。 3 3、当时的文艺思潮、当时的文艺思潮 在资本主义萌芽滋长的同时,思想文化领域

36、掀起了一股启蒙思潮。弘治、正德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继承和发展陆象山的心学,完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针对朱熹“性即理”的观点,他提出“心即理”加以对抗。反对理学那套束缚人性的 教条,动摇了长期以来程朱理学的统治。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以王良为代表的泰州 学派,他们发展了王守仁哲学中反道学的积极因素,富有叛逆精神。之后出现的李贽, 更以一种异端的姿态掀起了一股猛烈抨击理学、要求人性解放的思想启蒙运动。 小说西游记中提出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要求不服玉帝阎王人帝 的束缚、自由自在的生活等都是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随着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 发展变化,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诗文

37、方面,先是出现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归有光的“唐宋派”起而反对,李贽提出“童心说”和三袁的“公安派”要求文学 “独抒性灵”,是一股人性解放的思潮,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在文学 理论方面,李贽、冯梦龙等人,要求写童心,写真情,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他们重 视小说戏曲创作,收集民歌,评点小说,有力地推动了市民文学的发展。戏曲方面, 徐渭通过四声猿等作品表现了蔑视传统的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 思潮,具有浓厚的反传统色彩。汤显祖的牡丹亭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 爱情幸福的要求,响起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最强音。 小说西游记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它正是体现了明代中后期激进文人精 神解

38、放的浪漫追求。”主要表现在孙悟空自由不羁,超越一切束缚的精神状态上。身 处此时的吴承恩,一生困顿不如意,地位卑微,职位低下,无法实现用世之志。他不 满社会的腐败黑暗,对于社会黑暗与丑恶怀有愤懑之情。 由是,通过塑造孙悟空的人物形象,表现出经世致用的入世思想,为取经这 样为众生的事业保驾,为人所用,并能扫除一切社会的不平和黑暗现象等。但小说中 对于三界神佛并不是表露出诚惶诚恐、顶礼膜拜的卑躬心理。相反,对于玉帝、观音、 14 如来等权威者,都以不同方式进行挪揄嘲弄。对于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也旁敲侧击,调 侃讽刺。在自由的想象和虚构的艺术世界中寄寓心灵,寻找精神归宿和人生价值的显 现,是作者创作心态和

39、创作宗旨的自然而准确的流露。 结结 语语 通过以上我们对小说文本的探究、分析,这就再次证明西游记这本小说是一 部有关人生的寓庄于谐的小说,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其通过神话的形式(外衣) ,主要 表现了人生目标的追求由自我到大我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个历程中,所会受 到的对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磨难,直至最后心性的升华的人生哲理。而在描述 小说主旨的同时,也囊括了当时丰富的社会世态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社会 矛盾。在孙悟空身上,反映了时代自我的意识、个性化的要求。它是一部理想和现实 相结合的产物的作品。 只有这样的分析探究,才会不存在所谓的小说思想前后矛盾(孙悟空大闹天 宫的造反与皈依佛门的取经

40、),才最符合作者的创作主旨。 因而,总的来说,给我们的启示是:一部作品,由于读者的前结构不同,经历时 代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感情悟,所以常读常新。但并不代表作品就没有一个确 定统一的主旨,不表示对作品就可以随意加以猜测比附和胡乱联系。同时,对一部作 品的主旨的把握、研究,更不能断章取义,牵义附会。 西游记以其诙谐的表现形式最合理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其中所体现的 诙谐的艺术正是小说的最高的魅力所在。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思想 性及现实意义是不容质疑的,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本文就是希望将这部名著上的释、 道的宗教外衣揭开,从而准确和把握它的文学本质而不致于偏颇,也更有助于我们正

41、 确认识和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对于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注注 释:释: 西游记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 年版,第 107 页 1 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版,第 991 页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于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第 166 页 3 朱一玄刘锍忱编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 19837,第 213 页 4 朱一玄刘毓忱编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 19837,第 244 页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于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66 页 6 李安纲与全真道文化,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年第 2

42、期 7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见于西游记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4-7 页 8 15 霍松林略谈西游记,见于西游记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107 页 9 王燕平试论的主题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 年第 1 期 10 张冥飞古今小说评林,转引自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 年版,第 285 页 11 钟婴论西游记的思想与主题,见文史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 年第 2 期 12 宁稼雨主人公形象的原型精神,南开学报1999 年第 4 期 1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M.上海古

43、籍出版社,2004. 3 钟婴. 论西游记的思想与主题.文史哲,1986 年第 2 期 4 宁稼雨.主人公形象的原型精神.南开学报,1999 年第 4 期 5 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8-285. 6 董国炎.明代小说思潮.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 致致 谢谢 本文是在周维群老师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多本文是在周维群老师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多 次给我细致指导,提出许多具体修改意见。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学者风范令次给我细致指导,提出许多具体修改意见。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学者风范令 我由衷的敬佩和感激。在此谨向周维群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我由衷的敬佩和感激。在此谨向周维群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并祝愿老师工作顺利,万并祝愿老师工作顺利,万 事如意!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