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黔江区为例.docx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523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黔江区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黔江区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黔江区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黔江区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黔江区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黔江区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黔江区为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标题】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黔江区为例 【作者】曾 贞 【关键词】渝东南黔江区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指导老师】杨 玉 兰 【专业】历史学 【正文】引言渝东南民族地区,是指秀山、酉阳、黔江、彭水和石柱五个区县。该地区主要是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这里的经济比较落后,交通又十分不便。就基础教育而言,该地区与主城区、渝西、渝东北等地区的教学硬件设施、教育师资和学生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想改变该地区落后的教育面貌,实现教育的腾飞,重庆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李源田在针对彭水县的基础教育时,指出“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区域教育,更不

2、可能走多远。”1黔江区的基础教育也是如此,本论文基于黔江区的基础教育为考察重点,重点分析黔江区基础教育的现状,找出该地区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于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一、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少、边、穷”的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提高,教育结构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取得的主要成就1.大大提高了普及基础教育的程度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和执行2010年教育发

3、展远景目标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所作的重要讲话,锐意改革,在“两基”工作(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方面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任务。如黔江区位于武陵山腹地,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自2000年,成立新的黔江区以来,黔江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完成了“两基”任务。普及初中教育“四率”(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毕业率)分别达到了97.5、97.7、93、98.9,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城乡学校布局调整,符合标准的学校用房由45万平方米增加到50余万平方米。2002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10367人,初中在校生人数比2000年增加30.2,高中教育规模

4、飞速发展,当年毕业的初中生升入普高、职高学习的学生比率由建区前的16上升到40,高中在校生2000年达到了250。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考升学率达到了90.7,比2000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22.大大改善了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重视,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2009年黔江区的基础教育来看,全区共有中小学184所,其中城镇38所,农村146所。全区中小学占地总面积1423767平方米,其中城镇721674平方米,农村702093平方米。全区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到630889平方米,其中城镇426324平方米,农村204565平方米。全区中小学人

5、数达到92056人,其中城镇65128人,农村26928人。3与此同时,该地区基础教学所需的图书、设备、仪器也得到了不断的增加和更新。3.逐年增加了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渝东南民族地区,在面对政府财政赤的巨大压力下,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加大对教育附加费的增收力度,拓宽资金来源,加强财务管理和经费审计,基本实现了教育经费的增长。据统计,黔江区基础教育投资(财政拨款)2005年达到了1.35亿元,2006年达到1.5亿元,2007年达到1.6亿元,2008年达到1.8亿元,2009年达到2.1亿元。3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4.明显提高了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素质近几年来,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

6、的师资队伍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如2009年黔江区有教师5055人,其中城镇教师3406人,农村教师1649人。从教师的学历来看,中专学历908人,大专学历2124人,本科学历1854人,研究生学历12人。2009年底,全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5.7、95.3和55.8。3并且涌现出了一批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狠抓民族地区师资的培养、培训,是渝东南民族地区常抓不懈的工作。首先,各区、县的师范学校,专门负责培养小学教师;长江师范学院(原涪陵师范学院),重庆教育学院专门负责培训初中、高中教师;而且还可以通过离职进修、在职函授、自学考试、专业合格证考试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素

7、质和学历合格率。通过这些形式的培养和提高,黔江区先后有1000余名教师获得本科学历,2000余名教师获得专科学历,到2009年底,黔江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分别达到95.7,95.3和55.8。3另外,还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激励他们扎根山区,多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5.不断更新了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近几年来,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逐步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质量也相应得到了提高。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各个学校注重“两全”教育方针,不断加强音、体、美、劳等薄弱学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特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

8、切”的崭新教育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如2009年黔江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达到了99以上,同时,当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教学正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4(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重庆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投入,来改观当地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不断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由于该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自然条件相当恶劣,交通又十分不便,这给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教育观念依旧落后由于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家长送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升学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处境。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地的很多农民都有这样的认识,他们并

9、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送子女读书的重要性。而且当地的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教育任务,或者是为了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换句话说,他们抓教育的观念往往是来源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所以说,渝东南民族地区从群众到有关部门领导,他们的教育观念并非是自觉的,而是被迫的。2.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受到很大制约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的短缺,导致了三大问题:一是教育设备的改善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缺教室、桌椅、设备、图书甚至缺师资的情况都很严重。据统计2009年黔江区校舍总面积已达到630889平方米。虽然这样,黔江区中、小学生均校舍严重不足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普通中学生均校

10、舍面积约为6.85平方米,低于国家规定7.8平方米的最低标准。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农村学校,更是如此。3例如:黄溪中学和鹅池中学等学校的中学生均校舍面积小于3.1平方米,生均教学用房小于2.3平方米。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中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不足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3尤其是2000年以来,由于黔江区调整中小学学校布局,合并和撤销了一些乡村中小学和小学教学点,使得那些被合并和被撤销的学校及教学点的学生挤入合并学校,降低了合并学校的生均校舍面积。二是教师工资很多时候都不能足额、按时地发放,这在临近黔江区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表现得更为突出。三是学校负债沉重。黔江区农村中小学“普九”欠债约1亿多元,由于

11、当地财政困难、教育附加费又长期不能足额征收到位,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偿还债务的进展十分缓慢。还时常出现债主逼债、施工方封堵校门的情况,严重影响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3.教师素质仍然有待提高(1)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渝东南民族地区教师的起点低,很多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虽然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这些培训大多是在走过场,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多大提高。在农村学校中,仍然存在着少量的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教育,也没有机会接受在职培训,知识水平低,教学能力不足。这些情况在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山区中小学仍然十分

12、普遍。(2)教师队伍不太稳定渝东南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很滞后,使得该地区教师数量少、工作量大,然而工资待遇又不高,特别是在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更低,还常常出现被拖欠的情况。造成该地区农村教师千方百计往镇里调、往城里调,城里的教师千方百计往主城市或其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调。加上目前该地区,广泛存在着城里的中小学通过考评的方法来吸引其他区县和本县各级乡镇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做法,使得该地区教师队伍变得相当不稳定。(3)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很落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渝东南民族地区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很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这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已充分

13、显现出来。不少农村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缺乏全面发展的意识,对“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对“全体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的观点表示怀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满堂灌”,缺少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因而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工作忙,学生多,因材施教也难以纳入教师的思考范围。在渝东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中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已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5(4)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据调查,渝东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与调控、对学生思想的分析与预测,以及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及谈话、写作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普遍缺乏

14、。在渝东南民族地区特别是一些农村的中小学,有的教师从来就没有使用过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主要是年龄大的教师)根本就不会使用计算机,更不用说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由于经费紧张,教学基本设施落后,在渝东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机房,个别学校只有几台计算机,即使有教师会计算机,能用多媒体教学,也没有条件。当然在区(县)城市中小学情况要好得多,有的学校教室基本上都有多媒体设备,大部分教师都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54.高中教育发展缓慢,造成升高中难的局面渝东南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升高中难的这样一种情况。如黔江区初中升学率大大低于高中升学率,2002年黔江区普通初中的平均升学率为31

15、%,乡镇更是低于这个数字。造成升高中难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高中教师比较缺乏,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使得高中数量较少。如2009年黔江区只有5所高中,而当年全区普通初中有13所,初中毕业生约有7000多人,而普通高中招收人数约到4000多人,初中升高中的入学率还不到60%。3二是高额学费降低了高中入学率。在每学期的学费只有100元左右的初中阶段,都有很多学生往往因为交纳不起学费而辍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每学期的学费和住宿费远在1000元以上的高中阶段,要想有较高的升学率和入学率是绝对不可能的。如黔江新华中学,自从2006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中学以后,每学期的学费已达到1200元。这对于农村普通家庭

16、来说,是很沉重的一笔负担。同时,学生读高中的目的是上大学,而大学每年将近10000元左右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的农民家庭,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5.城乡教育发展相当不平衡(1)资金投入不平衡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两级重点中小学,与普通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相比较,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来源。例如黔江区的黔江中学目前已经有了现代化的办公印刷系统、内部程控电化网络、闭路电视系统和多媒体教育中心室等。在相对充裕的资金供给下,区县两级重点中小学的教学设施较好,可与主城区、渝西、渝东北等其他区县的学校相媲美。然而相比之下,普通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由于长期缺乏资金的投入,连最起码、最

17、必要的教学设备,甚至连教室都存在很大问题。农村中小学不仅没有教学所需要的电脑和语音室设备,甚至有些学校连学生活动所需的运动场地都没有。(2)教师素质不平衡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两级重点中小学,与普通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相比较,有相对较好的师资。首先,体现在教师学历结构上,重点中小学的教师大多数为本(专)科毕业,而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大多数为专科和中师毕业。而且区、县两级重点中小学的教师,在工资、奖金、课时酬金、住房福利等方面存在十分明显的优势,而普通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条件则要差很多。其次,体现在教师的个人素质上,重点中小学由于学生数量多,教师能够实行专业化教学,即每个教师不必承担几门不同的课

18、程,而农村中小学则不同,由于学生数量较少,不便于实行专业化教学,一个老师要承担好几门课程,这自然就降低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6.学生流失和留守儿童现象比较普遍(1)学生流失严重近几年来,随着渝东南民族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渝怀铁路运营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一些商人、公务员、教师不惜代价,把孩子送往主城区的重点中、小学读书,留在当地学校读书的则是一些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这学期开学之初,笔者在去学校的火车上碰见一对父子,黔江区人,父亲送孩子去学校报名,孩子在重庆巴蜀小学三年级就读。通过了解,得知这名小学生每年的学费、住宿费、管理费竟然高达万余元。这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无异于

19、一笔巨大的开支。笔者还发现最近几年来,黔江区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一些商人,特别是煤矿企业老板,都会花很大的代价把孩子送到教育质量较高的涪陵区读书,其中在涪陵五中、涪陵实验中学就读的学生占了大多数。不仅如此,主城区的一些数学校专门派人到渝东南民族地区了解各个学校里面,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学习动向,然后给出各种优惠条件吸引这些学生前去就读。有的学校甚至还免除他们的学杂费、生活费,每月还倒给这些学生补贴。笔者曾在黔江中学初中部实习过两个月,曾听实习那班的班主任讲过,自己班上就有一名年级第一名的学生被重庆一中挖走,这对该年级老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2)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管理由于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0、,农村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这对小孩的教育很不利。这些农村中小学生,放学回家无人照管,老人由于代沟的关系,总与孙子有一定的差距。孩子不服从管教、打架斗殴,更是家常便饭。长期以往,这对小孩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同时在学校里面,老师也只能是在课堂上照管一下,学生的具体想法,老师无法识破。这样,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得不到统一的交流与沟通,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隔阂。再加上当地有打牌赌博的不良风气,许多中学生经常在上课期间逃学去看别人赌钱,渐渐的自己上瘾,功课也就落下了,随之产生厌学情绪,于是就辍学在家或者外出打工。在调查中一位刚刚辍学的少年就向笔者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因为

21、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而迷上打牌赌博,从而使学业下降,最终辍学的过程。据调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给当地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改善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对策(一)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该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像抓经济那样去抓教育,给予教育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需要看到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周期更长、更薄弱、更落后、更需要花大力气,因此当地的领导干部必须改变原有的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旧观念,把基础教育的发展当做头等大事来抓,把发展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优先发展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要把

22、它具体落到实处。(二)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渝东南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是我国的贫困山区,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已成为该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解决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已成为该地区发展基础教育最迫切的任务。1.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重庆市的上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各级区、县政府更要发挥教育扶贫的主渠道作用,增加专项补助的力度。例如“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要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当地政府要真正把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教育筹资政策用好用足。2.着力解决“普九”欠债问题几年前,渝东南民族地区有的地方,为了迎接重庆市的“普九”

23、检查,采取了“一年建设,三年还债”的办法,加大了对“普九”的达标建设。因此,许多学校欠下了大量的建设债务,至今仍为完全偿还。各级区、县政府应将“普九”欠债纳入政府“消赤减债”的整体计划之中,逐步将这笔债务消化,以达到减轻教育沉重负担的目的。3.加大教育的多渠道投入渝东南民族地区,在依靠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的前提下,继续做好教育的集资工作,广泛筹集基础教育建设基金。一要争取企业的投入;二要争取社会团体的资助;三要提倡个人捐资;四要抓好希望工程;五要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搞好勤工俭学,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基础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4.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东部一些地区对西部贫困地区进行的对口支

24、援,对发展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同时该地区的一些区县也可以对本地偏远农村基础教育进行对口支援,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对口支援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财力上的援助,可以是人力上的援助,也可以是物力上的援助,如图书资料、教学设备等等。(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1.努力提升教师素质渝东南民族地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提升教师素质纳入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教师培训规划,落实培训措施,充分利用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教育学院等大专院校培训教师,提高培训实效。一方面,要通过函授、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进修等渠道,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

25、的岗位培训以及观摩教学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2.改善提高教师待遇教师的待遇,是导致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待遇,是稳定农村教师的关键措施。除了在总体上提高教师工资外,还可以对农村教师采取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如发放生活补助费、关心农村男教师的婚姻、提供在职进修的机会、解决其子女入学的问题等,鼓励他们长期献身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可以采取加强教师学习的办法,经常举办一些现代教育理念的讲座,引导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还可以改革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机制。我们要改变以前那种,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工作

26、好坏的唯一标准。教师考核应该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以此来转变渝东南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4.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当前,渝东南民族地区教师的基本技能,不仅包括备课、讲课,而且更要侧重于普通话,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等。普通话的使用,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要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而不是仅仅为了达标和应付上级的检查。教师要自觉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现代教师的基本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四)大力推进高中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普九”任务的基本完成,高中教育已成为整个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因

27、此需要大力推进高中教育的发展。渝东南民族地区要大力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优质高中的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布局调整、资源重组、高初中分离、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大现有优质高中的招生规模;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新建优质高中;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要加大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加快高中教育的发展。当然,加快高中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而是要注重强化学校管理,提高高中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和考试评价制度。要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要通过

28、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竞争、有序流动、有效激励的运行机制,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和偏远地区。6(五)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区县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坚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基础教育持续、稳定地发展,对于遏制当前不合理的教育发展趋势、对于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都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不动摇。要改变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落后的面貌,最重要的就是合理配置城乡之间的师资、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教师资源。第一,加大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农村教育和城镇教育的差距,建立中心校对村小,县

29、城中学对乡镇中学的对口帮助制度,大力推进“以强带弱”的方式;第二,不同学校之间可以互派老师相互交流、学习,同时还可以互派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第三,在本县内部,要统一配置师资,打破学校界限,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统筹安排任课教师,实现县域内师资的共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例如黔江区教委主任高峰同志就曾在加快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协调发展的文章里提到,未来几年,黔江区将大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为全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提供示范和借鉴。7(六)防止学生流失,狠抓留守儿童的管理最近几年来,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学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得留住本地区的优秀学生和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

30、以采取各种途径奖励优秀学生,让他们留下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本地区的学校也能够培养出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那种不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各级区、县政府应当采取相关措施来禁止主城区的一些中学为了单纯地追求升学的利益到渝东南民族地区挖走优秀学生。同时,还可以以情感的方式留住该地区的优秀教师,鼓励他们长期献身当地的基础教育事业。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需要大力做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补,老师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长也应该不定期的和班主任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和品行。同时当地政府也应该尽快整顿好学校的周边环境,为农村孩子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结语在构建和

31、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基础教育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从教育系统内部和谐的角度出发,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点,是教育发展的根基,决定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走向。在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目前,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等原因,与沿海和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黔江区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该地区的基础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公众的关注与支持,为了促进黔江区及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和谐发展,应对

32、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采取相应的倾斜政策,提倡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真正共建共享。加大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构建和谐的基础教育体系,为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发挥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注释1李源田,点评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彭水提速,重庆日报,2008年12月23日,第3版 2谭志松,武陵地区民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3重庆市黔江区教育局内部资料统计4谭志松,武陵地区民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页5范云峰,渝东南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第125页6谭志松,武陵地区民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7高峰,加快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协调发展,教育科研,2009年第1期,第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