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会泽铅锌矿毕业设计论文.docx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773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毕业设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会泽铅锌矿毕业设计论文.docx(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 号: 3110104312 题目类型: 论文 (设计、论文、报告)桂林理工大学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云南省会泽铅锌矿车家坪、付家梁子测区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吸附态汞测量寻找隐伏铅锌矿研究及找矿预测 学 院: 地球科学学院 专业(方向):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化学向) 班 级: 11-3班 学 生: 指导教师: 2015 年 5 月 31日桂林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

2、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设计(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桂林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作了明确的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设计(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桂林理工大学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设计(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设计(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设计(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设计(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桂林理工大学可以将本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3、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设计(论文)。设计(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年 月 日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摘要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和吸附态测量法作为化探新方法新技术,前人已经做过大量的找矿实验研究,且找矿效果十分明显。目前,这两种方法已经逐渐趋向成熟。云南会泽铅锌矿田是我国著名的超大型特富铅锌矿田之一,前人已对其浅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勘探及开采工作。为了解决云南省会泽县金红普查区深部寻找铅锌矿问题,加速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文主要是根据测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景观条件,对会泽铅锌矿车家坪、付家梁子两个测区开展土壤离子电导率、吸附态汞测量寻找隐伏铅锌矿

4、的研究工作。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运用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和吸附相态汞测量法,在已知同类型铅锌矿脉带上作寻找铅锌矿的可行性研究试验工作,并在车家坪、付家梁子测区用该方法进行寻找隐伏铅锌矿找矿研究预测。通过在车家坪和付家梁子两个测区开展的上述研究工作,取得如下成果:1.两个测区投入的两种找矿新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在已知同类型铅锌矿脉带上获得明显可辩的土壤离子电导率、吸附相态汞异常;2. 通过野外采集样品数据成图分析,在车家坪测区共发现8个吸附相态汞异常、10个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在付家梁子测区共发现4个吸附相态汞异常、9个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3. 通过对获取的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合地质特征,在车

5、家坪测区内共圈定类异常靶区2个,类靶区1个,类靶区1个;在付家梁子测区共圈定类异常靶区1个,类靶区2个,类靶区1个。关键词:土壤离子电导率;吸附相态汞;隐伏铅锌矿;找矿预测;云南会60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目录摘要II第1章 前言11.1选题目的及意义11.2技术方法发展、应用及存在的问题11.2.1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2.2吸附态汞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31.3主要研究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51.3.1主要研究内容51.3.2完成的工作量6第2章投入技术方法72.1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72.1.1基本原理72.2.2工作方法及电导率质量检测72.2.3应

6、用条件及影响因素82.2吸附态汞测量法92.2.1基本原理92.2.2工作方法及分析流程102.2.3应用条件及影响因素10第3章 车家坪、付家梁子测区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吸附态汞测量寻找隐伏铅锌矿研究123.1 前人研究工作概况123.2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条件133.2.1研究区范围133.2.2自然地理条件143.3研究区地质概况163.3.1区域地质背景163.3.1.1 区域地层173.3.1.2 区域构造193.3.2测区地质特征203.3.2.1 测区地层203.3.2.2 测区构造233.4铅锌矿地质简介263.5样品采集与数据处理方法263.5.1样品采集263.5.2数据处

7、理方法303.5.2.1 直方图解法303.6方法可行性试验研究323.7车家坪测区地化异常特征及异常评价333.7.1车家坪土壤吸附相态汞(Hg)异常平面特征333.7.2车家坪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373.7.3车家坪测区平面异常综合评价403.8付家梁子测区地化异常特征及异常评价403.8.1付家梁子土壤吸附相态汞(Hg)异常平面特征403.8.2付家梁子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433.8.3付家梁子测区平面异常综合评价44第4章 车家坪、付家梁子测区找矿预测及评价464.1异常靶区划分标准464.2车家坪测区靶区划分及找矿评价464.3付家梁子测区靶区划分及找矿评价494.4找矿标志51

8、第5章 结论525.1车家坪测区525.2 付家梁子测区52致谢54参考文献55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1章 前言1.1 选题目的及意义锌是很重要的金属材料,在有色金属中的消耗位于前列,且需求日益增加,应用范围也很广泛,极具经济意义。云南省会泽铅锌矿田是我国著名的超大型特富铅锌矿田之一,尽管前人对矿区浅部开展了大量深入的勘探和开采工作,但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发展不受到能源的制约,对其深部寻找隐伏铅锌矿仍势在必行。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发达,我国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需要地质工作者探明更多的矿产资源来供应国家的需求。但是,伴随着技术设备不断的完善,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勘探区域的不断扩大,在

9、矿区地表出露的或地表浅部的矿床大多数都已经被发现并开发利用。因此,寻找深部隐伏矿床成为当前矿产勘查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矿产勘查工作的新难题。随着地质勘探深度不断加深,常规的化探方法找矿效果越来越不好,勘探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为了解决寻找深部隐伏矿体勘查工作新难题,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及吸附相态汞测量法作为新的化探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矿产勘查中,在寻找隐伏矿体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解决云南省会泽县金红普查区深部寻找隐伏铅锌锗矿问题,桂林理工大学隐伏矿床研究所以及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在云南省会泽县金红普查区共同开展以地电化学勘查法为主的多种新方法寻找铅锌锗矿的实验研究工作。本次论文是在指导老

10、师罗先熔教授的科研项目基础上展开的,着重论述的是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吸附相态汞测量法寻找隐伏铅锌矿研究及找矿预测。1.2 技术方法发展、应用及存在的问题1.2.1 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20世纪70年代初期,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最初是由澳大利亚的GJ.SGovett提出来的。同时,在电化学溶解的方法理论基础上, G.J.S.Govett等人于1971年又展开了一连串的模拟实验,目的是为了查证硫化物矿床次生分散作用的可能电化学机理,但结果却证明了硫化物矿体周围的电位与次生晕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联。1976年,G.J.S.Govett等人在位于加拿大白湖的硫化物矿床上通过对

11、土壤电导率的测量来预测隐伏矿体的试验,结果在已知隐伏矿体上方出现很好的电导率异常。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埋藏深部的硫化物矿体元素是根据电化学作用方式进行分散的,其扩散的机制跟实验室所观察到的地球化学结果是相符合的。1981年,EWBeaies和ESiveas(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在硫化物矿体中以天然地电池形成的方法理论为基础,展开了一连串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任何导体或半导体硫化物矿体都能够产生电位,并且可以代替一个地电池的使用。1983年,B.W.Smee(加拿大地球化学家)展开了以地电化学作用为主的室内实验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证明了:地电化学作用能迫使离子从厚层冰湖沉积物穿透

12、迁移到地表。为了验证实验结果,B.W.Smee等人开展了实地的实验研究,他们选取在一个被3至20米厚的冰川湖积淤泥层所覆盖的块状铜锌硫化物矿床上开展。试验结果表明:运用一般的土壤测量法难以获得较满意的异常效果,但是采用土壤电导率测量法却得到了很好的异常,并且指示了隐伏矿体的存在。1998年,S.M.Hamilton开展了以冰川覆盖地区隐伏矿床为主的研究,研究表明:离子向地表迁移的主要驱动力是由于在厚层覆盖物中存在有逐渐增加的氧化还原梯度,同时,这也是形成地电化学异常的主要因素。2)自1982年起,罗先熔教授(桂林理工大学隐伏矿床研究所)前后在中国10多个省份三十多个矿区的不同类型隐伏矿上,对土

13、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找矿效果开展了大量的可行性试验研究工作,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实际资料,并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1996年,罗先熔教授发行的地球电化学勘查及深部找矿一书中深刻的阐述了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的成晕机制理论,在技术条件规范等方面也进行了论述。该书对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桂林理工大学隐伏矿床研究所运用地电集成技术(包括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在华南、华北等多个厚层覆盖区进行了Cu、Pb、Zn、Au、Sn、Hg等多金属矿床普查找矿研究工作中,其中对发现的有找矿前景的异常靶区开展深部工程验证,发现十个异常中共有六个异常见有隐伏的Pb、Zn、Au、Ag

14、、W、Sn、Ti的工业矿体。在进行找矿研究的过程中,对不同景观地区地电集成技术找矿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该方法的影响因素和应用条件,为该方法的推广运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沈远超等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地电化学参数法(电导率法)为指导,展开了的危机矿山深部定位预测研究的工作。特别是在新疆哈图、山东乳山、山东临沂、吉林夹皮沟等地,均获得了很好的效果。1991年,李习安等人(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以电导率测量法为指导,先后在内蒙古乌拉山、大青山绿岩型金矿上展开试验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岩石和土壤的电导率异常与金矿体的赋存位置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004年,罗先熔教

15、授(桂林理工大学隐伏矿床研究所)、周涛发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在调查森林覆盖区金矿体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得出了金矿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的形成机制理论依据。经过对大兴安岭森林覆盖区虎拉林金矿展开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的研究试验,发现在已知的金矿体上测出了清晰的“兔耳”状或“锯齿”状异常,异常明确指示了金矿体的赋存位置,了解了金矿体构成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的离子成份特征,归纳总结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圈定了3个异常靶区。总之,该方法经过前人的不断研究,已逐趋向于成熟,在国内外寻找隐伏矿床上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1)干扰土壤离子电导率的因素很多,比如:采样介质是否相同、土壤

16、的干湿度等,这都会导致电导率测量时数值有偏差,克服这些问题是开展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工作的关键。2)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跳跃问题,变化极其的不稳定,区分异常非常困难,解决该问题对指导找矿有重大意义。1.2.2 吸附态汞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有关汞气测量技术勘探研究进程,严格来说是由国外较早开发运用的。1955年,前苏联萨乌科夫出版的汞的地球化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使用汞气测量勘察技术找矿的大量资料。1972年, WalteringRJ等人在英国开展一个实验,通过对人工合成的汞化合物控制其加热温度的增加或减少,得到汞含量释放的变化,由此获得出样品中的各种汞化合物特定的热释放曲线。1976年,奥

17、泽多娃出版的汞的原生分散晕一文中更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汞气勘探方法的运用,也对汞气勘探效果有了更高的评价。但是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提取土壤汞气,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们大多数人认定在土壤表层中只存在汞的化合物或气态形式。1982年,AflabiA等人分别对天然矿石和岩石样品中的汞化合物赋存形式开展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主要以汞硫化物形式存在,而岩石中是汞氯化物的形式为主自20世纪80代以后,吸附相态汞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它在勘探找矿方面的应用也才正起步。相对于汞气测量,土壤吸附相态汞找矿效果更明显,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土壤吸附相态汞比汞气测量更稳定且影响因素更少,这可以说是测汞找矿进程中取得的

18、一个重要的突破,从此测汞找矿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自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很多的专家学者发现,伴随着找矿深度要求的增大,土壤吸附相态汞的找矿的效果并不显著,而且影响因素也在增多。因此众多学者和专家一致认定汞异常并不是矿体上方所特有的。最近几年,多种新方法综合应用找矿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方法找矿模式的限制,尤其是在寻找深部隐伏盲矿体中,取得了不斐的成果。土壤吸附相态汞找矿法作为多种新方法综合找矿模式的一个重要辅助的手段。2)由于汞分析技术越来越成熟,所以汞气测量在地质勘查中也越来越受到各位地质者的重视。1974年,冶金部地质研究所化探室翻译并编撰了气体地球化学测量译文集一书,

19、不仅引进了HG-3型测汞仪,还自主研发DH-1和GX-3型测汞仪,从此汞气勘探技术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1980年,胡国廉、栾继琛、常风池等人发表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论文。20世纪80年代初,汞气找矿技术的研发仪器和设备以及方法技术的有效性研究方面都基本趋于成熟。1979年, “全国勘察地球化学测汞经验交流会” 在湖北黄石召开,在交流会上地质矿产院决定用壤中吸附相态汞测量方法替代了壤中汞气测量方法,结果表明:壤中吸附相态汞测量方法找矿效果更佳。1984年,赵友方等人完成了对厚层覆盖区壤中吸附相态汞测量方法及找矿效果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至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已大规模推广使用吸附相态汞测量

20、,并获得较好的找矿成效,尤其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油气勘探成本的连续升高,把土壤吸附相态汞技术方法在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有效性研究方面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之后的推广及运用做了很好的铺垫。总体上,当前吸附相态汞测量法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汞从深部地层向地表运移时,被含黄铁矿化的炭质页岩、煤系地层吸附,会对土壤中吸附相态汞测量有干扰作用,因此在异常评价时应引起注意。2)运用吸附相态汞测量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如:矿床类型、矿种和容矿构造等,因此,在野外工作及异常评价时应注意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吸附相态汞测量的优势。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1.3.1 主要研究内容土壤离子电

21、导率测量、吸附相态汞测量法均由勘查地化学方法衍生而来,依据它们的特点及应用条件,我们运用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吸附相态汞测量法在已知相同种类的铅锌矿脉带中进行试验和应用,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说明了这两种方法的可行性,把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吸附相态汞测量法运用到未知区域寻找隐伏铅锌矿的过程中,同样获得了非常好的找矿成效。因此本次研究是运用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吸附相态汞测量法对云南会泽铅锌矿车家坪、付家梁子测区进行寻找隐伏铅锌矿研究及找矿预测。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前人在会泽铅锌矿所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景观条件,掌握车家坪、付家梁子测区地层、构造等基本地质概况; 2.了解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吸附

22、相态汞测量法的发展、运用及存在的问题,掌握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吸附相态汞测量法找矿的基本原理和异常形成机制;3.在会泽铅锌矿已知相同类型的铅锌矿脉带剖面上开展土壤离子电导率、吸附相态汞寻找铅锌矿的可行性研究试验;4.对野外取得的样品进行处理,取得数据,然后数据处理及成图分析;5.对车家坪、付家梁子测区进行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吸附相态汞测量法寻找隐伏铅锌矿研究及找矿预测,划分并圈定异常靶区,指导深部找矿工作。1.3.2 完成的工作量(1)野外工作对云南省会泽铅锌矿车家坪、付家梁子测区进行土壤里子电导率测量、吸附相态汞测量野外采样工作,其中车家坪测区完成6条剖面,共采集样品256个;付家梁子测区完

23、成6条剖面,共采集样品286个,详见表1-1。(2)室内工作室内工作包括前期资料的收集整理,后期样品的加工处理、综合整理各类资料、处理数据、绘制图形、表格、异常的解释评价,最后完成论文的撰写。具体完成的工作量详见表1-1。表1-1 工作量详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量完成者数量单位野外工作剖面线12条本人及他人剖面总长10.6km采集样品542个室内工作资料收集10天本人样品处理5本人及他人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20本人论文的编写60本人第2章 投入技术方法2.1 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2.1.1 基本原理当隐伏盲矿体处于岩石面或潜水面以下,被裂隙水发育或土壤饱和水完全浸泡时,就好比把一个惰性电导体放进

24、电解液中,导致电导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会产生氧化还原梯度差。电子从导体Eh低的一端迁移到Eh高的一端,所以矿体底部周围便产生一个正电带,而矿体顶部周围则产生一个负电带。所以,矿体周围的阳离子必须全部向矿体顶部迁移,反之,阴离子则全部向矿体底部迁移,以此来维持电荷平衡(图2-1)。矿体和疏松沉积层中阴阳离子在这种电化学溶解作用的推动下,根据特定规 图2-1矿体周围元素电化学分散模式图律迁移和分布,让岩石和土壤中原有的物化参数发生了改变。例如介质离子导率会随着阴阳离子浓度增大而增高,由此可知土壤离子电导率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土壤中的所有可溶性离子的总浓度。因此可得出,电导率异常是一个示矿信息较强的物理化学

25、综合指标,指示了多种离子成晕的强弱,更重要的是,反映的矿化信息远高于单元素,当处于某些常规物化探方法难以突破找矿的复杂地区时,电导率测量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2.2.2 工作方法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大体上与土壤地球化学一致,在野外采集B层(30-40cm深)土壤样,晾干过100目筛。用天平称取一克样品,在烧杯中加入100ml去离子水,用磁力搅拌1min,静置30s,再用电导率仪测定电导率,然后进行数据处理,编制图件。2.2.3 应用条件及影响因素根据电导率基本原理可知,电导率值实际上反映的是样品中可溶性离子的总量,但可溶性离子的赋存、搬运等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土壤离子

26、电导率测量法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约束的综合参数,存在有很多影响因素。土壤离子电导率影响因素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三类:岩性:对于同一景观地区各种岩石伴随着风化过程的发展,其风化产物的电导率值逐渐趋向均一化。因此,岩性对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找矿的影响不大,但应注意避免在基岩大面积出露的地区应用该方法,而应该选择基岩被覆盖厚的地区。土壤类型:处于不同景观条件或相同景观条件时,土壤类型差异可能使电导率产生显著差别。在相同地区有时候会因为土壤类型的改变造成假异常,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土壤所含的离子背景值差异较大所导致的。所以, 对于土壤类型变化复杂的地区,应当注意划分不同土壤类型的电导率背景值。土壤湿度:对于土壤湿

27、度比较大的地区,因为水中不同程度地含有一定量的各类离子, 土壤中的离子会不断累积, 造成同一地区干、湿土壤所含离子浓度有明显差异, 并导致其电导率背景值不同。因此,应该在雨量少的季节且晴天的时候采样,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土壤湿度的影响。通过对各种不同景观地区开展大量找矿研究试验,依据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成晕机制,总结出运用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找矿的最佳条件。1)矿体位于潜水面之下并且地下水又较为稳定的地区比较有利。2)地表覆盖层较厚(几至几十米)的区域找矿成效比较显著。由于覆盖层厚有利于经电化学作用、地下水作用及扩散作用等迁移到表层的各种阴、阳离子的保存。3)矿体埋深中等(200至400m),陡倾斜

28、产出,金属矿物成分复杂,构造发育的地区效果较明显。4)土壤类型简单,壤质为粘土,亚粘土的区域更适合应用此方法找矿普查。粘土对阴阳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使土壤中富含相对较高的离子浓度,所以可取得较高的土壤离子电导率值,用以指示矿体异常。5)土壤类型或地形变化复杂的区域,工业矿山污染严重的区域以及高山极薄残积土区域,不适合开展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的找矿运用。2.2 吸附态汞测量法2.2.1 基本原理地层深部的汞在高温的作用呈汞蒸气、化合物或络合物的形式脱离岩体,汞蒸气主要是灌入断裂或渗透入岩石,并赋存其中,汞的化合物或络合物主要是随着热液向上迁移,最终依附在矿体中或其他有利的构造部位。这一时期形成汞

29、的原生晕。原生晕形成后,在表生条件下,由于氧化一还原作用,赋存于断裂、矿体和岩石中的汞重新释放出来,主要以原子态汞和汞的氯化物形式向上迁移至地表,其中一部分为土壤所吸附,有一部分以汞蒸汽储存在土壤的孔隙当中,另一部分则以汞气进入大气当中。总之,深部汞一直都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以各种可能的通道向上迁移着,随着岩浆的冷凝而赋存于矿体,或者被热液灌入断裂带内,最后慢慢上升至地壳的表层,以各种形式存在,为人所观察到。我们现在所能观察到的汞,是各种迁移方式上来的各种形式的汞的反复叠加所致,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汞在各种构造与物理化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总之,来源于深部岩浆的汞,不管其中间经过矿体或断裂或者是其他形

30、式储存,最后以各种形式迁移到地表的土壤,有一部分为土壤所吸附,成为找矿特别是寻找被厚的覆盖层所覆盖的深部盲矿的重要指示元素,我们通过控温把土壤吸附的汞再一次释放出来,把已知剖面的汞异常与未知剖面作比较,以此来确定矿体赋存位置以及指导寻找深部盲矿的工作。这就是吸附相态汞测量法找矿的基本原理。2.2.2 工作方法及分析流程吸附相态汞测量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大体上与土壤地球化学一致,在野外采集B层(30-40cm深)土壤样,晾干过100目筛。第一我们要选择已知的矿床或矿脉带作为试验剖面,验证本区用该方法找矿的可行性,以便用以指导未知区域的找矿解释与评价工作。试验的剖面尽可能选择钻探对隐伏矿床控制较好,同

31、时尽可能的跨越已知矿体或含矿构造带。分析流程:使用RG-1单波长冷原子吸收测汞仪分析采集到的土壤样,首先将流量调到1. 5L/min。炉温按照实验的要求设定,全温区测量在800至1000的范围内选定。测量结果计算方式设置为积分浓度模式,积分时间在60至120秒范围内选择。(1)把装置连接好,打开电源开关,调节最佳热释温度,等待温度稳定。 (2)状态设定:分析时间90秒,采样间隔50毫秒,泵延时5秒,分析延时2秒,抽气时间40秒,抽气量0. 3升/分 。(3)标准设定:实验应用分析仪内置曲线。(4)量取试样,装在热释石英管内,待温度稳定后用石英舟载样到热释炉中热解分析,在最佳热释温度和时间内(9

32、0s),边热释边抽气(0.25L/min)。(5)结果计算:依据程序所给提示键入样品的取样量和样品序号,在样品测定结束之后,系统自动给出样品的浓度。2.2.3 应用条件及影响因素经过前人的工作研究,从地质、气候、废石和废矿堆这几方面总结出影响吸附相态汞测量法的因素。1、 地质影响因素 矿种和矿床类型因素:汞含量的多少:各种金属矿床、单矿物中各类岩石的丰度;低温热液矿床、表生氧化矿床含汞量高温热液矿床;硫化物矿床含量非硫化物矿床。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类型的矿床和矿种中含汞量的差异,可使吸附相态汞异常强度存在差别。尽管异常强度不同,但仍然能够清晰反映盲矿体的赋存位置。岩性因素: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H

33、g在各种地质体中的含量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岩类含汞量较高,但有些岩类的汞含量较低,例如碳质的和沥青质的页岩及片岩汞含量高,而灰岩和砂岩汞含量则相对较低。但是这些富汞岩石的风化产物仍然能出现汞量异常,这给找矿异常评价带来了困难。 构造因素:研究表明,断裂构造有利于氧化汞和氯化汞的迁移,所以在构造裂隙发育的地方,壤中汞含量也较高。壤中汞量异常一般在多组断裂交汇部位,会出现膨胀现象;相反呈狭窄条带状。在同一断裂带上,赋矿地段的汞异常强度和规模大小一般都比没有矿地段大得多。土壤厚度、结构的影响:土壤层的厚度及结构对壤中汞量测量有明显影响。当矿体上部土壤筱盖层较厚且颗粒细时,有利于对汞的吸附和贮存,易形

34、成清晰的壤中汞量异常,反之亦然。2、 气候影响因素气候对壤中汞量测量要比壤中汞气测量影响要小,尤其是不受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制约,即便是大雨前后测量,异常仍然清晰。3、废石、废矿堆的影响因素矿区中人工废石、废矿堆分布地区,对于壤中汞量测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废石、废矿堆的风化物中含有较多的相态汞,同时受到水流和地形作用的影响,可以形成一个较大范围的机械分散晕和盐晕。有时沿水系迁移很远,形成较大规模的干扰异常,在平面上,其形态由异常源沿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因此在进行壤中汞量测量时,应尽量避开地表废石和矿堆的干扰。异常评价时,也应注意区分这类干扰异常,如观察冲积物中是否含矿石组分重砂矿物等。第3章 车

35、家坪、付家梁子测区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吸附态汞测量寻找隐伏铅锌矿研究3.1 前人研究工作概况1.区域地质调查滇东北地区于20世纪80年代已完成了全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矿区范围内为东川幅)、局部l200000航磁及l1000000重力扫面;90年代完成了全区1200000区域化探扫面(矿区范围内为东川幅)。根据区内1200000区调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相继出版了云南省区域地质志、云南省矿产志等。配合地质填图和找矿,开展了部分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版了专题研究成果,其中有:乌蒙山地区构造与银、铅、锌矿关系研究、攀西裂谷地球物理特征与找矿研究、金沙江哀牢山富碱侵入岩的成矿

36、专属性、扬子地台西缘及邻区铜多金属矿产勘查与评价研究、康滇地轴东缘铅锌矿成矿特征、富集规律及靶区预测等专著。2.矿产地质工作矿产地质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从未间断,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以矿产普查勘探为主,区内现有大中型铁、铜、铅锌等矿床在这一阶段发现和探明。2、二十世纪70至80年代,随着区域地质、物探、化探等基础地质工作的全面展开,地质找矿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并且转向配套以及国家急缺矿产岩金、富铜、富铁等,因此在成矿有利地区展开了以“会战”形式的第二轮找矿,获得了一定效果。3、伴随这找矿难度的逐渐增大,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了一连串多矿种、多地域的成矿远

37、景区划分,而且特别对基础地质研究中反映的重大问题开设了诸如攀西裂谷、扬子地台西缘造山带等科技攻关项目,把找矿工作从区域上以及理论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4、20世纪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逐渐深化,地质找矿工作强调了增加科技含量及“五统一”工作布置和“产、学、研”三结合。国家计委、开设专项基金、鼓动地勘行业力量在重要成矿区带开展了例如“80901”铜矿远景调查等一连串“科技找矿”项目,获得了较好的成效。5、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全国第二轮成矿远景区划成果汇总基础上,经反复筛选论证的38个跨世纪找矿工程(区带)的实施及之后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在“扬子地台西缘”成矿的铜、铅锌、铂族元素矿产找矿等方面

38、取得许多进展和突破。6、2010-2011年云南驰宏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与昆明理工大学在会泽县金红地区合作开展了110000地质填图工作,重点工作区(车家坪及付家梁子)110000化探工作及12000地质测量,遥感解译等,发现5个较好的化探异常区域,3个铅锌矿化点。3.2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条件3.2.1 研究区范围研究区(车家坪、付家梁子测区)位于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矿山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100-1034400,北纬263245-263700,图3-1 研究区位置示意图面积28.03平方千米。矿区受中部近东西向张家沟切割,分为北部车家坪矿区和南部付家梁子矿区。北部车家坪矿区隶属矿

39、山镇酒房村委会车家坪小组,面积17.03km2。付家梁子矿区隶属者海镇付家村村委会,面积11 km2(图3-1)。昆明至车家坪矿区:需途经昆曲高速51.8km至嵩明,嵩待高速115.2km至待补镇,昭待高速35km至会泽县,42km柏油路至者海镇,12km柏油路至矿山镇,10.3km较崎岖山路至车家坪矿区。昆明至付家梁子矿区:由昆明至者海镇后,5km柏油路加4.5km较崎岖山路至付家梁子矿区。矿区外围交通较为便利,矿区内主要为崎岖山路,交通较为不便,具体情况如图3-2:图3-2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3.2.2 自然地理条件研究区地处云贵高原北部的乌蒙山系,牛栏江西岸,海拔普遍在2300m以上,地形

40、切割强烈,属高中山-高山地貌。山脉总体沿北东-南西走向,区内沟谷多近于垂直山体走向发育,水流汇入牛栏江,最终汇入金沙江。研究区地势较高,最高海拔为矿权区北部的2651米,最低海拔处为矿权区东南部1581米,相对高差1070米。气候寒冷,年平均温度11.80。年降雨量一般为650至850毫米,最低年降雨量为570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6至8月,月降雨量可达150至200毫米。旱季主要为每年的一、二、三及十二月,月平均降雨量在15mm范围内,但是气候寒冷,多风且有雪,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0.2,最大风速可达28米/秒,月最大降雪量可达23mm。研究区内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工业缺乏,土地稀薄。农作物以玉米

41、、洋芋为主。居民主要以汉族为主,劳动力富余。图3-3 车家坪测区地形地貌图3-4 付家梁子测区地形地貌3.3研究区地质概况3.3.1区域地质背景金红铅锌矿矿区所在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地台西南缘(级单元)之上扬子台褶带(7)的滇东北台褶束(29)(图3-5)。矿区位于矿山厂金牛厂构造带的北东端,它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各期强弱不等的构造运动,正是处于长期稳定持续沉降的陆棚浅海环境以及板块构造作用(多为裂谷深断裂活动)之下,才形成了金红矿区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图3-5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图据陈疏川(1999)改绘3.3.1.1 区域地层金红铅锌矿所处的金红铅锌矿矿区普遍出

42、露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各个地层时代划分及岩性见表3-1。表3-1 云南金红地层划分表地层单位厚度(m)主要岩性及化石系统组代号第 四 系QP2P2x0250砾石、砂砾、砂、粘土等。二 叠 系上统宣威组5247黄绿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铁质泥岩夹煤层,底部为铝土岩。玄武岩组842044暗绿、深灰色致密状、斑状玄武岩,形成多次喷发。中统茅口组P1m229532灰、灰黑色粉晶骨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上部夹硅质结核或透镜体。栖霞组P1q109125灰、浅灰色粉晶骨屑灰岩、白云质灰岩、虎斑状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下统梁山组P1l1253灰黄、

43、褐黄色石英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灰黑色页岩夹煤线、煤层。石 炭 系上统马平组C31159灰、浅灰色骨屑灰岩、鲕状灰岩夹白云岩,上部为灰黄、灰红色豆状灰岩中统威宁组C21749浅灰色泥晶骨屑灰岩、鲕状灰岩夹白云岩。下统摆佐组C1b2860浅灰、灰白色泥晶骨屑灰岩、鲕状骨屑灰岩、白云质条纹灰岩夹白云岩。大塘组C1d1031灰、深灰色灰岩、灰红色泥灰岩,下部含燧石条带。底部为灰紫色页岩、石英细砂岩,局部夹煤线。岩关组C1y12灰、深灰色灰岩夹白云岩,含少量燧石结核。泥 盆 系上统宰格组D3zg186359灰、浅灰色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同生角砾岩及少量页岩,局部含硅质条带。中统海口组D2h664浅灰、灰

44、绿色岩屑石英砂岩,下部夹灰岩、白云岩,底部为含砾砂岩。红崖坡组D2hy41上部为灰绿色白云岩夹紫红色杂砂岩,下部为紫红色石英砂岩夹灰岩,含鱼化石碎片缩头山组D2s4773浅灰、灰白色石英杂砂岩夹页岩。下统坡脚组D1p89深灰、暗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翠峰山组D1c843灰白,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石英杂沙眼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及铁质结核石英砂岩。寒 武 系上统二道水组3e2176浅灰色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中统西王庙组2x78105灰黄、灰绿色长石砂岩或粉砂岩、褐红色粉砂岩、局部夹石膏陡坡寺组2d40132灰色、灰黄色粉砂岩夹白云岩、灰岩及粉砂质泥岩。下统龙王庙组1l130276浅灰、深灰色白云岩夹

45、粘土质白云岩、页岩、粉砂岩。沧浪铺组1c161339灰黄、灰绿色粉砂岩、页岩夹砂岩、白云岩,底部为灰色细砂岩夹同色页岩、粉砂岩及紫红色泥页岩。筇竹寺组1q323405上部为深灰色页岩、泥岩夹粉砂岩、细砂岩。渔户村组1y61311浅灰、灰黑色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硅质岩、磷块岩及含磷白云岩。震 旦 系上统灯影组Zz2dn331938浅灰、灰白色白云岩夹藻白云岩。陡山沱组Zz2d572灰紫、灰黄色岩屑砂岩夹浅灰色含砾石英砂岩及砂砾岩南沱组Zz2n47褐红色碛砾岩,上部为紫红色泥质页岩下 统澄江组Zz1c1173灰紫色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夹杂色蚀变沉凝灰岩、灰紫色岩屑砾岩、灰绿色页岩3.3.1.2 区域构造金红铅锌矿矿区位于小江断裂带、垭都-水城断裂带与弥勒师宗断裂带所构成的三角形范围内,该矿区与小江断裂带的直线距离约为22千米,见图3-6。图3-6 区域构造体系简图金红矿区内的深大断裂带具构造性质有多次变化的特点,并伴随有多期活动,直接控制和影响着区内矿床的发生原因、物质来源、形成环境与条件及发生和发展过程。3.3.2 测区地质特征3.3.2.1 测区地层车家坪、付家梁子测区中主要出露古生代泥盆系、石碳系及二叠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