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沈阳的蹿红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倾向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861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小沈阳的蹿红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倾向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小沈阳的蹿红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倾向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小沈阳的蹿红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倾向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小沈阳的蹿红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倾向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小沈阳的蹿红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倾向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小沈阳的蹿红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倾向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小沈阳的蹿红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倾向 毕业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从小沈阳的蹿红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倾向准考证号: 姓 名: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指导老师: 从小沈阳的蹿红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倾向 摘要:本文从探寻小沈阳蹿红现象出发,抛出当前社会公众热议的话题:小沈阳俗不俗;接着由小沈阳的蹿红引发对当前愈演愈烈的大众文化庸俗化之风的冷思考,并试图用具体事例审视剖析当代文学、影视剧、娱乐节目、网络文化、流行音乐等主流的大众文化中盛行的庸俗化倾向及其成因,从现象和理论两个角度阐发笔者的观点;最后,结合对大众文化现状的思考,提出“包容但不纵容,引领还要纲领”“通融方能从容,雅俗也可共赏”等对大众文化走向的修正意见。关键词:小沈阳 大众文化 庸

2、俗化在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了亿万观众热议的话题、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喜欢他,也有人指责他的节目低俗,随着“两会”的召开,他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不过,从飙升的出场费、频繁的出镜率来看,一个事实不容否认:小品不差钱让那个阴阳怪气、不男不女的小沈阳红了,而且是红遍大江南北!毋庸讳言,且不论不差钱的节目内容有多大的社会正面意义或者有多少生活的真实性,仅就其表演形式来讲,是绝对的“俗”。但既然连主流媒体“掌门人”的央视都奉若神明,那么,这个小沈阳就一定有其存在的肥沃土壤了。不仅如此,就连全国人大和政协代表委员们也不甘寂寞,卷进了“小沈阳俗不俗”的空前激烈的争论之

3、中。“两会声音”:关于“小沈阳现象”的争论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扮演一个女里女气的男服务员,虽然是“纯爷们”,但“长得挺委婉”。小品中,小沈阳以“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有时候想想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HAO;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过去了,HAO”“我的中文名叫小沈阳,我的英文名叫xiao shen yang(小损样)”等“经典”小包袱和模仿秀赢得了不少笑声和掌声,也让小沈阳一夜爆红。春晚过后,出于好奇,我又在网上看了小沈阳不少表演视频,几个节目看下来,觉得怎么也笑不出来,他的表演实在不敢恭维,用一个字形容:俗!而且噱头、语言、表演的套路全都大同小异!依我看,小沈阳的蹿红

4、就依靠他的“三斧子”:男扮女相、超级模仿以及小包袱小伎俩。就是这样一个极尽插科打诨、抓耳挠腮之能事的小沈阳却还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还进入了严肃的“两会”话题,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明星代表、明星委员大致分成两派:一派是以倪萍、姜昆等人为代表的正方,他们对小沈阳给予了较高评价,欣赏之辞溢于言表。另一派的声音似乎显得有点曲高和寡:“直言不讳地说,我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韩再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阳春白雪的东西不能庸俗化,从事黄梅戏艺术的人要耐得住寂寞。”面对炮轰和争论,小沈阳在博客里回应说“头上别发卡,跑偏七分裤,抹个红嘴唇,背了个小包,走路还PIA

5、-PIA的,这些都是我10年来在二人转舞台上积累下的东西。所以我说分寸这东西,就要看老百姓的,一句话,观众是上帝!”“能给大家带去快乐的,就是文化!二人转是文化,就是那个快乐文化”。(以上引语摘自小沈阳3月5日博客)一场关于“小沈阳节目”是否低俗,是否应该继续“山寨文化”的争论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网友观点也莫衷一是。终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坐不住了。3月6日,柳斌杰做客两会访谈,并表示,通俗是大家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低俗是另外一种含义。小沈阳的节目不能说是低俗,应该说是通俗。此外,他还认为,“山寨”文化体现了民间的文

6、化创造力,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应该纳入保护的范围之内。面对众多质疑的声音,小沈阳不傻。他祭出了“观众就是上帝”的大旗,因为他知道目前中国相当部分的群众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就只限于一些八卦和下流低俗的东西,而二人转就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于是,小沈阳的“救命稻草”就有了:有观众喜欢就能红,红了就有市场,就能赚钱,就有主流媒体包括央视的支持,大家总不会跟钱过不去吧?你看,就连局长大人在这个大潮流面前都不得不站到我小沈阳这边。是啊,正如柳斌杰所说:“我们国家人口多、地域大,受教育的程度又不完全一样,既要有高雅的文化,也要有通俗的文化,所以我们说,我们的文化应该是民族的、人民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柳大局长

7、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啊:没办法,中国观众好的就是这一口!不是吗?小沈阳的师傅赵本山就是个鲜活的“榜样”:多年来,赵本山因在央视春晚以装疯卖傻的东北农民形象获得了“小品王”称号,竟然成了央视春晚这道年夜大餐上的“招牌菜”!凡此种种,我觉得一种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包括小品等娱乐类节目在内的大众文化正在走向庸俗化!大众文化及其庸俗化倾向一、什么是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需要从系统论的具体层面上进行梳理与框定。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一个总体概念的“文化”泛化了,作为子概念的“大众文化”也在泛化。大众文化虽没有“文化”那样的气吞山河的气势,但是其内涵和外延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逐渐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乌合

8、之众”冠冕堂皇地蜕变为主导舆论吹捧的“百姓明星”。于是,“文化”摘掉了头上的“艺术光晕”,与日常生活、寻常百姓“套近乎”,大众文化应运而生,而且借助大众传媒、文化消费的“春风”,一时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很多专家、学者对“大众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观点也不尽相同。我是比较认同王一川教授观点的,他对大众文化的界定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照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并指出大众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大众传媒性、商品性、流行性、类型性、娱乐性、日常性等。注释:王一川主编: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9、2005年版,第8页。从大众文化的概念来看,它当然有别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并且因为和商业、娱乐“攀上亲戚”,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走向媚俗、庸俗甚至低俗、恶俗的怪圈。我不想用“低俗、恶俗”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赵本山、小沈阳们,就换一个稍微平和的词汇吧:庸俗!二、大众文化庸俗化现状分析。在大众文化审美形象化和欢乐身体化的今天,大众文化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却越来越匮乏,甚至一度消失;在一个科技发达、信息泛滥的时代,娱乐至死的倾向日趋严重,审美正义的缺失日渐明朗。大众文化审美之维的内在张力需要以美学的“悲剧之思”与“神性维度”来制衡消费逻辑主导下的“欢乐空洞”与“装

10、潢艺术”。“感性、愉快、当下”是大众文化审美的源发点,但决不应是它的归结处;在源发点与表象上,大众文化与审美有了密切的契合,但现有的大众文化却少有进入审美超越的最高境界,这是大众文化的最大遗憾具备了一些审美表象性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审美噱头”,却缺乏审美超越的基本精神。“无信仰的繁盛与无原则的喧哗成为当今大众文化时代的普遍性样态,崇高品格的匮乏与英雄人格的稀缺成为消费时代文化被金钱和功利普遍钙化的综合后遗症。”傅守祥: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大众文化审美存在与哲学批判,当代审美文化新论张晶、范周主编,耿波副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64页。杜寒风时尚、审美时尚的界定与批判意识,当

11、代审美文化新论张晶、范周主编,耿波副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46页。傅守祥教授的一席话点出了这个物欲至上、技术异化、娱乐至死的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庸俗化的尴尬现状。审视当前大众文化,我试图用几首流行歌曲的名字指出其庸俗化倾向,虽然难免有些牵强附会,却或许能看出一些问题。一、 当代文学:从“美丽的神话”到“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现代快报2月22日“星期柒新闻周刊”大篇幅专版报道德国炮手沃尔夫冈顾彬再度炮轰中国文学,这次,虽然他没有把谁比作垃圾,可是余华、格非、苏童、莫言这些当代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在他眼里比垃圾也好不了多少,他尖刻地指出,中国当代作家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他的

12、经典比喻:“1949年前,中国文学是五粮液;1949年后,中国文学是二锅头”,几乎将中国当代文学判了“死刑”。顾彬还对当代小说家进行了点评:“格非,迷舟不错,但后来的作品不喜欢,都在讲故事。苏童,一样问题。余华,他的先锋作品我不喜欢,我比较喜欢他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但最近的小说不喜欢,兄弟写得比较脏。孙甘露,是在玩文学”。这个来自于一个“为世界贡献出歌德、托马斯曼的国度”的汉学家如此出言不逊,虽然有失礼节,我还是欣赏他的直率。想想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大批文学大师,而现在呢?文学正在滑坡,从当初的那个“美丽的神话”到现在开始嘀咕“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

13、特别是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之际,我的心里总有一股酸溜溜的味道,以前总是自我安慰:外国人不懂中文。这又是多么的无奈和苍白的理由啊!为什么中国的文学离诺贝尔奖渐行渐远?堆积如山的新书,精美得如请柬的宣传海报干嘛用的?最近走进书店,似乎找到了其中的蹊跷。“畅销书推荐柜”上,不少扎眼的书名冲击着读者的眼球:池莉有了快感你就喊、虹影孔雀的叫喊、北村周渔的喊叫、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名家的“叫喊文学”一时间让读者有些莫名惊异:这个春天,文学界一片叫喊!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很让人纳闷,这些人在吆喝什么啊?除了这些名家新锐的“叫喊”,连上海译文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等传统出版社的新书中都不乏此类名目:处女之死

14、水乳婚床且不论小说的内容,单凭书名就够让读者多看两眼了。日前看到一篇文章,认为“这几年书名变得越来越俗,也越来越让人费解。从莫言的丰乳肥臀,到王朔的我是你爸爸,再到现在正流行的有了快感你就喊和刚上市的拯救乳房”。文章列举了许多大众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认为“书名越来越俗”,“让人看了不舒服不痛快”,并呼吁“让书名高雅些”。最近,国内的图书市场好像出现了这种无论内容如何,靠书名先声夺人的怪现象。用莫言自己的话说就是书名“很商业,很包装,很煽情”。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普通人看到这类的书名,仍然难以超凡脱俗,有时难免“想入非非”。书名就像是人的名字,一旦确定了就作为其终生的象征。作家们剑走偏锋,

15、想出这么个并不高明的主意,我想无非要夺人眼球,换个好的销量。然而越是这样,越暴露出文学领域的尴尬:毕竟现在物欲横流,纯文学的东西,有几个人看得懂又愿意看啊?作家也是人,也要吃饭。于是作家们不得不放下文人的架子,忍辱含垢地“另辟蹊径”,向广大民众献媚。打开2008年中国作家富豪榜,我们发现郭敬明、韩寒、郭妮等80后作家作为一个新生代群体闪亮登场。郭敬明更是以1300万的版税收入蝉联中国作家富豪榜冠军宝座。从这群同龄人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文学的又一个春天。然而,这些半大不小的“娃娃作家”却不甘寂寞:从韩寒退学、做职业赛车手到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剽窃案,“80后女写手”张丽华意淫余秋雨,这些文坛新秀

16、的文学之路不知道能走多远。 二、影视剧:从“摘下满天星”到“你是我唯一的执着”(票房、片酬)。曾几何时,万人空巷争看霍元甲射雕英雄传少林寺,这些剧作几乎成了一代人的记忆;曾几何时,影视剧凝聚了亿万国人的梦想与夙愿,让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时,影视剧几乎成了老百姓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然而,时至今日,在高新技术当家的背景下,我们的影视剧反而“费力不落好”,几乎每一部影视新作都被骂得狗血淋头,真正是“赚了票房,赔了口碑”。新华日报3月13日文体版在醒目位置刊登文章“媚俗”与“崇高”:徘徊中的困惑张艺谋冯小刚等热议电影界“二元化”现象,诉说了中国导演的无奈与困惑。我们也理解老谋子们的苦衷,国内的电影

17、市场的确存在这方面的尴尬。从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夜宴到投名状赤壁(上、下)梅兰芳画皮非诚勿扰,国内大导演纷纷将目光锁定在超豪华、大制作、大场面的商业电影上。这些商业大片,几乎每部投资都过亿,中国电影患上了严重的“大片依赖症”。不禁让人惊叹:这哪是在拍电影啊,简直就在“烧钱”啊!经过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大牌导演大制作的烂片洗礼后,吴宇森“晚节不保”,筹备三年,花6亿烧赤壁,刷新了中国电影投资最高纪录。吴宇森,在中国大片“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亚健康投资模式下,又一次让人见识了这位大导演的“英雄本色”!与超豪华的明星阵容、场面铺陈、大笔投资相比,故事本身就逊色得多了。且不

18、说投名状色戒中对历史的背离和对汉奸的美化,就单凭赤壁中的“经典台词”就够 “雷”死观众的了!套用关羽对曹操说的一句:“丞相,你过时了。”我也想对吴导说:“拍完赤壁,你可以退休了。”最近,听说老谋子搭上了小沈阳,改变自己原来金陵十三钗的拍摄计划,铁板钉钉地让小沈阳做他的“谋男郎”,说是要拍摄一部“惊悚喜剧片”,准备上演一出“贺岁张小配”。不知道老谋子看上小沈阳什么,估计八成是“PIA-PIA”的人气吧。不过,我们更为担心的是,张“西北红”与小“东北黑”这个错位的“红与黑”组合给观众带来的只有“惊悚”,没有“喜剧”。电视剧凭借电子传媒的优势,已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重要精神消费对象,对广大城乡老百姓的

19、日常生活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中国电视剧制作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其中也不乏像恰同学少年八路军任长霞插树岭西圣地闯关东走西口等贴近现实、关注社会、直面人生的优秀剧作。但充斥荧屏更多的是无聊至极的宫廷戏、武侠言情戏、肥皂剧,同样存在严重的庸俗化倾向。傻傻乎乎的许三多、俗不可耐的“东北风”、愈演愈烈的重拍热、拖拉冗长的情感剧,还有一群兵痞无赖无厘头的唠叨,仿佛在磨练观众的容忍度,愚弄观众的智商。三、 娱乐节目:从“难忘今宵”到“不要再来伤害我”。说起娱乐节目,不得不再提小沈阳。为了追求收视率和跟风,3月10日,江苏卫视花了几十万请来了这位红遍全国的“草根明星”,录制特

20、别节目小沈阳来了(之前该台好像还推出个特别节目刘谦来了,看来媚俗、跟风不是第一回了)。一个是口无遮拦的二人转演员,一个是端庄矜持的电视主持人,当赵丹军遇到了小沈阳,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在节目录制现场,小沈阳的一句“臭不要脸的”让赵丹军红了脸,并尴尬离场。于是,现场气氛因此“冻”了起来。也许损人、搞怪、恶搞、调侃在小沈阳看来是“有才”的表现,可在严肃、庄重的女主持人面前,这个“才”“真不可以有”。从综艺大观曲苑杂坛正大综艺为代表的老牌综艺节目收视危机后,以游戏、调侃、炒作、搞怪为主旋律的娱乐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

21、“快乐旋风”,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有100多家省市电视台争相模仿,上马游戏娱乐型节目。就连龙头老大的中央电视台也重磅推出了星光大道、非常6+1等招牌栏目,以迎合观众心理需求。一时间,选秀风、娱乐风一浪高过一浪,纷纷抢占黄金时段。炒作品、捧明星,一些媒体和娱乐公司为了钱,不断地为这股庸俗之风煽风点火,制造了大量扭捏做作的青春偶像,培养了大批曲意逢迎的“玉米”“粉丝”。就拿“超女”、“快男”来说吧,看似热热闹闹,也出了不少明星,可有多少原创作品?当选者凭实力还是人气?有无暗箱操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偶像被什么群体迷恋?都是些涉世未深、懵懵懂懂的中小学生啊!更为可耻可悲的是“以

22、庸俗的市侩立场,以颠覆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化艺术的价值为代价,以搞乱我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经验为代价,大肆宣扬不经艰苦努力而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速成主义,偶像的光环盖住了艺术才能和艺术实力没有真才实学,没有付出辛苦的劳动,靠商业包装、靠人气就成为审美时尚中人,腰缠万贯,四处风光,这是与诚实劳动的原则和公正的价值背道而驰的。”朱大可:大众文化的解密时代,载文化的病症中国当代经验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娱乐节目以及与其相依相伴的流行音乐的盛行,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周杰伦、刘德华、李宇春们经营的虚幻世界中痴迷而不能自拔,沦为了丧失自我、身心异化的“追星族”。四、 网络文化:从“冬天里的一把火”到

23、“让我欢喜让我忧”。两会上,与小沈阳一起走俏的话题还有“山寨文化”。几年前,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可算是山寨网络剧的鼻祖。网民胡戈恶搞电影无极,搞得网友乐不可支,搞得导演陈凯歌没有脾气。此后,更多的抄袭公案在网上出现。网民们自诩为草根文化代言人,树起山寨大旗。从2001年出现“山寨手机”、“山寨游戏机”,到后来的“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再到2008年的“山寨春晚”,诸多带有模仿性质的“山寨现象”借助网络这个无所不能的媒介层出不穷。山寨文化,只是网络带来的麻烦之一,它还给一些低俗文化的招摇过市提供可乘之机。网络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大红大紫过后,网络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便利

24、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先是各网站的烦人小广告、不着边际的明星八卦新闻,再就是宣扬色情、暴力的低俗网站盛行,现在又流行一种趋势:歪讲历史。于是,在网络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众:李白是“古惑仔”,曹雪芹是“同性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李清照是赌神酒鬼色女郎网上,打着“文化普及”的旗号歪解文史经典,俨然成了一种新时尚,个中原因值得玩味。为了追求点击率,为了追求知名度,只要能吸引众人的眼球,再异端的观点他们也敢说,反正是“死无对证”,自己先出名再说。对大众文化庸俗化的修正朱大可先生认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目标不是要消灭这种文化,也不是要成为它的语奴,而是要利用话语

25、的有限功能,去识读它的秘密和修正它的偏差,并重建知识分子作为警醒的批判者的历史传统。”胡显章、曹莉主编,文明的对话与梦想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 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笔者不敢自居“警醒的知识分子”,但也愿意为追索我们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方向进行一些思考。下面,简要说说本人对以“小沈阳现象”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庸俗化倾向的修正意见。一、包容但不纵容,引领还要纲领。“两会”期间,明星代表姜昆特别指出他的提案中有一条“包容大众娱乐、加强文化引领”。他说:“希望大家以包容的态度面对大众娱乐,不要一上来就灭。如果觉得有问题,可以引领,促使其进步提高。”不愧是“老江湖”了,话说得“挺委婉”,不过也确实有些道理。我注意了

26、这里面的两个关键词:包容和引领。首先我们要能够包容,应该肯定大众文化发展有其积极意义:它开辟了草根阶层的星光大道:一直以来,成名是明星们的专利。就拿小沈阳来说吧,如果他没有赵本山这棵“好乘凉的大树”,恐怕他最多也只能在铁岭的田间地头蹦跶。像星光大道之类的成功选秀类节目,的确能为马广福、刘仁喜这样的“百姓明星”铺开“星光大道”。但是必须要有个原则:通俗可以,低俗不行!特别是主流媒体,对于文明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千万不能因迎合大众而向庸俗文化献谄、“卖笑”。其次是做好引领。这不能仅仅是一句苍白的空话。第一要“引领”媒体和艺人,让他们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情操,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27、,不能为单纯地追求收视率和票房而“摧眉折腰”;第二要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纲领”,即规范、制度,如果哪个媒体、哪个艺人敢触这根“高压线”,就封杀他们;第三要“引领”观众,文化部门和主流媒体要为观众创设纯净、绿色的大众文化环境,提高观众的审美趣味,而不能是一味地谄媚、讨好观众,被观众牵着鼻子走。二、通融方能从容,雅俗也可共赏。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洗礼,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华文明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乐黛云在清华大学作文化自觉与文学研究的新契机报告时指出:我们必须用今天的新的创造来对过去的文化做出新的诠释,并贡献于未来。版社,2009年1月

28、月第1版,第1页。其实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并没有天然的鸿沟,“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谁说不可以统一呢?“雅”与“俗”本不应该水火不容地互相攻击,炮轰对方。大家应该做好各自的反思和彼此的吸收。事实上,刘震云与冯小刚的合作、于丹说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都是知识分子介入大众文化的成功范例。如果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大众文化的创制过程,那么,他们所具有的人文精神高度就会与社会大众的价值观相融会,从而形成一种不高不低、雅俗共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直接表现大众审美趣味而又不庸俗的审美文化。我们可以把这种新型的审美文化称之为“大众审美文化”。央视毕福剑的星光大道应该是这方面完美

29、契合的典范。读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中总被一种情激荡着,是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后的舒畅,也是经过一番“人文山水”的苦旅以后的充实与厚重。其中华语情结一文末这样写道:“华语自然还会讲下去的,但它的最静雅蕴藉的那部分,看来总要渐渐湮没了。还会出现新的精雅部位吗?但愿。”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12月版,第348页。参考文献:王一川主编: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张晶、范周主编,耿波副主编,当代审美文化新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朱大可:大众文化的解密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胡显章、曹莉主编,文明的对话与梦想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 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月第1版。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12月版。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华语遭到这样的尴尬,大众文化也同样如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更是把“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我党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大众文化因为它的广泛性,在衍生和传播中难免会受到诸多干扰。因此,把大众文化从庸俗、低俗的沼泽中解放出来,实现大众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媒体、明星、观众的共同使命。我们热情呼唤并期待着这个时代的到来。-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