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论文:助跑的魅力——浅谈影响背跃式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9776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与健康论文:助跑的魅力——浅谈影响背跃式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育与健康论文:助跑的魅力——浅谈影响背跃式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育与健康论文:助跑的魅力——浅谈影响背跃式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体育与健康论文:助跑的魅力——浅谈影响背跃式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体育与健康论文:助跑的魅力——浅谈影响背跃式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与健康论文:助跑的魅力——浅谈影响背跃式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与健康论文:助跑的魅力——浅谈影响背跃式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助跑的魅力浅谈影响背跃式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摘要 快速助跑是背越式跳高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产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背越式跳高孤线助跑技术进行了分析,揭示助跑速度对跳高成绩的影响。关健词 背越式跳高 快速助跑 助跑方式 训练方法1968年美国跳高运动员福斯贝里利用背越式跳高技术越过2.24米的高度并夺得第19届奥运会的跳高金牌,自此以后,这种跳高技术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采用,而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一大特点,其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为顺利过杆创造了有利条件。自背越式跳高问世三十几年来,跳高成绩不断提高,世界记录也随之不断被刷新,运动实践的历史说明,提高助跑

2、速度、加快起跳速度,进一步发挥人体的能力是发展跳高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途径。快速助跑速度与快速起跳是背越式跳高的发展趋势。资料表明,当今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后四步速度都很快,男子达到8.5米/秒。本文将对如何利用背越式跳高的孤线助跑方式快速助跑,以及快速孤线助跑对成绩的影响提出个人的粗糙认识,以求与大家共同商确。1背越式跳高技术特征背越式跳高技术两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了孤线助跑起跳和背越过杆。孤线助跑起跳为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越性。从动作结构看,背越式跳高技术简单易学,助跑采用接近正常快跑动作的孤线形式,起跳前利用孤线助跑身体内倾来降低身体重

3、心,起跳过程中利用离心使身体快速由内倾转为坚直以提高身体重心和加大垂直速度,完成正心用力起跳,腾空后由于摆动腿的作用,起跳后的惯性和离心力,完成空中转体背向横杆并通过肢体的相对向运动完成过杆动作。1.1 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助跑速度。背越式跳高采用孤线助跑,距离普遍较长,一般在2030m之间。因此,运动员敢快跑,也便于发挥助跑速度,我国朱建华从踏上第一个标记,仅五步助跑就达到8.37m/s的全程最高速度。目前跳高世界纪录保持者,索托马约尔在他助跑倒数第二步时,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达到8.93m/s。这种助跑速度其它姿势是无法达到的。D弗克斯在研究跳高技术时指出:无论哪种跳高姿势,助跑速度是影响跳高

4、成绩的最主要因素。1.2 有利于提高踏跳速度,即进入起跳快,助跑速度利用率高。由于背越式孤线助跑技术要求,从助跑起跳,身体重心起伏小,进入踏跳自然、连贯、呈积极进攻姿势,起跳支撑时间在0.140.18s左右,相对较短,这就能充分利用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从而加快踏跳时的腾起初速度。1.3 放脚瞬间,身体重心较高,而且靠近起跳点(正心用力),因此起跳力的垂直分力较大,同时起跳中身体重心升高得快。这就是背越式技术动作结构上的特点,使运动员可以在更高的速度下起跳。1.4 背越式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发挥人体的体能。背越式起跳的折叠摆腿,可使双关节屈髋肌肉被充分拉长,有利于发挥摆腿力量;另外,折叠摆

5、腿半径短,摆速快,有利于快速完成起跳动作;三是屈摆腿比直摆腿相对容易掌握。1.5 背越式技术有利于减小起跳中的不利因素偏心推力。在直线助跑的跳高姿势中,主要通过起跳获得人体转动的角动量,但是,偏心用力会损失一定的腾空高度。孤线助跑可以做到正心用力起跳,最大可能的减小转动角动量,提高腾空高度。 2助跑速度的增长的原因 2.1 提高运动员肌肉快速收缩的能力(爆发力)。在起跳的着地角一定时,随着助跑速度的增长,人体在起跳时向前的水平位移必然加快。为保证人体在与地面形成90角瞬间完成起跳,就必须要加快肌肉的收缩速度。如果肌肉收缩速度保证不了人体向前的水平位移,那就势必会造成人体向横杆方向倾倒,影响起跳

6、的效果。2.2 起跳前降低重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起跳的工作距离(起跳脚着地瞬间至离地瞬间人体重心所移动的距离)和起跳时对起跳脚的压力。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起跳,其起跳开始时的重心位置越低,工作距离则越长,踏跳脚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其起跳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助跑速度的增长要与降低起跳前人体重心并和增加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相一致。沿孤线助跑的背越式跳高具有增长速度的良好条件,随着速度增长必然要导致人体内倾加大,身体重心降低,起跳工作距离延长和起跳脚的压力加大。 3加快助跑速度对跳高成绩的影响。 3.1 缩短支撑时间,提高功率。在背越式跳高由孤线助跑转入起跳的过程中,也即在最后准备上步起跳时,人体重

7、心落在后面的支撑腿上,如果加快助跑速度,则有利于运动员将身体重心快速转移到前面的起腿上保证了快速起跳,缩短了起跳的蹬伸时间。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起跳功率取决于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的大小。由公式中可以看出,当运动员的起跳力量和肌肉工作距离不变时,缩短起跳的蹬伸时间可增大起跳功率。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在充分保证运动员掌握正确的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前提下,加快助跑速度,能有效地提高起跳的功率,增大起跳高度。3.2 提高助跑速度能加快越跳摆腿动作。根据背越式跳高的基本技术结构可知,为了获得最佳的垂直起跳效果,当起跳腿接触地面的瞬间,摆动腿应以90折叠紧,半径小,摆动时惯小。所以摆动幅度大,速度快,增大了跳

8、起时的力量,同时使起跳腿的伸肌群处于更紧张的拉长状态,为快速有利的踏跳创造了良好条件。而在背越式起跳技术中,加快助跑速度就是努力使四肢的动作达到最快的速度。而跑的技术要求是高抬膝、高蹬脚、折叠紧、前摆快,这种跑的技术中有摆腿动作的用力性质与背越跳高技术中的摆腿动作的用力性质是一致的。可以说,加快助跑速度,就是加快了跳高时的起跳的摆腿速度。3.3 增大起跳时的角动量,加快过杆的旋转速度。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过杆动作可粗略地描友谊赛为转身向后翻转动作。转身动作的完成主要是通过起跳分阶段摆动腿向上前方略向异侧肩的方向摆动,以及在起跳阶段结束前,两肩在预定的转动方向进行积极的转动。这些转动可产生绕人体垂直

9、轴转动的转动惯量。翻转是由两个不同的翻转分量引起的,即向前翻转角动量和向侧翻转角动量。向前翻转角动量是在起跳阶段最后一步制动时,由于线运动的制动而产生的。而向侧翻转角动量,则是由于起跳开始时身体向离杆侧倾斜而产生的绕与助跑最后一步方向一致的水平轴旋转的角动量。这两种角动量之和产生翻转角动量使运动员的身体腾空后能旋转过杆。通常,运动员的旋转角动量越大,则趋向于转动的速度越快。同时,如背越式跳高末段孤线上的助跑速度越快,离心力就越大。踏跳后不仅腾起初速度增大,而且转动角动量也会增大,为加快过杆时的旋转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4加速助跑的助跑方式如何利用背越式跳高的孤线助跑方式快速助跑,是一大难题。特别

10、是在助跑末段孤线的助跑步数和孤度的掌握上,争论颇多,统一的观点还没有。我们知道,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路线宜采用“J”形助跑,其具有:助跑的预备段是一条直线或曲率很小的线曲,因此全程便于加速和发挥速度。向弧线过渡时比较平缓自然,可以避免停顿或减速。弧线曲率由大变小,使身体逐步加大内频。最后一步与横杆约成度至度角,以保证人体在腾空后,有一个适宜的相对于横杆的垂直位移距离,四个方面的优点。因此,保证完成从直线到孤线的速度转换及在孤线上继续保持高速度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将运动员分为力量型和速度型两种类型。据此认为,力量型运动员在末段孤线的助跑上的步数应以五步为宜,小步幅高步频的完成助跑。这样既能

11、利用快速助跑的能力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优势,做到二者的结合利用。速度型运动员在助跑的末段孤线上的助跑步数以三步为宜,保持高重心、大步幅、高频率的助跑方式,为快速助跑转入快速起跳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速度潜能。当然,我们也不必完全遵循这些框架,可根据运动员特点,如他的力量素质,速度能力,身高等条件来灵活地设计助跑方式,使其能用适合他的最佳助跑方式来取得最好的起跳效果,取得好成绩。5结论与建议5.1背越式跳高助跑速度越快,身体内倾角度越大,身体重心上升的速度和幅度也就越大;垂直速度和腾起初速度也就越大。快速度孤线助跑起跳有利于提高起跳效果,从而提高成绩。5.2背越式跳高助跑速度的显著增长与

12、它所采用的孤线助跑方式密切相关。5.3加快助跑速度对完成跳高技术中的起跳,摆腿、过杆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在保证运动员有良好的弹跳、力量的前提下,提高助跑速度是进一步提高成绩的突破口。参考文献 1苏斌,马晓云,黄群辉背越式跳高快速孤线助跑起跳对起跳效果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报,1998,(4):1121142杨洪强浅淡背越式跳高助跑速度增长的原因和意义新疆体育科技,1985,(3):20223赵连甲,李著民,郑丽君现代跳高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田径指南,1998,(4):9184洪元舟背越式跳高的快速助跑技术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2):47485沈依莉译跳高的起跳力量与助跑速度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1,(3):536林光云现代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发展趋势福建体育科技,2002,(3):24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