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论文论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982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论文论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论文论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论文论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论文论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论文论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论文论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 论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张 燕 辉,孙静(.青海师范大学 社科部,青海 西宁; . 西安交通大学 卫生学校,陕西 西安)摘要:儒家文化的传入深刻地影响了青海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快了其自身文明的进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并融合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依然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关键词:儒家文化;青海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由于儒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的交互影响和长期并存,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区域性文化特征。在各民族共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凭借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及感染

2、力,深刻地影响了青海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快了其自身迈向现代文明的步伐。 一、儒家文化特性及其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而又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体现为:既能实现对自身内在的超越性,又有其整饬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同时它还拥有着一种以人为伦理主体的文化精神,表现为一种既入世又超越的人生态度。因而,历经两千年之久,即便达到极致、走向衰微之后,仍然可以获得社会主流意识的地位。儒家文化所具有的普世性也使其本身更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同化力,决定了它能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适应多元文化的格局,互相学习,互相渗透,在学习和渗透中容纳、沟通及同

3、化其它文化,从而使得各民族包括少数民族都能或早或迟地接受儒家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融合。 西汉末年,儒家文化传播到青海,并逐步在这里扎根、生长和发展,最终成为青海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的主体。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历代封建王朝的王化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自化需要自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历代中央王朝出于维护封建政权的需要,极力宣扬儒家“大一统”的思想,使各少数民族人民接受儒家“仁政”、“德治”主张以及忠、义等封建伦常观念。 儒家文化在青海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官府和名儒雅士的推导。据西汉三老赵椽碑所记,西汉后将军赵充国五世

4、孙赵宽在任汉浩门县(今甘肃永登河桥一带)三老一职时,主掌教化。他钻研经典,热心教育,一生“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其子继承父业,用教育去感化当地的人心风俗。东汉至魏晋时期,“家族私学”成为传播、弘扬儒家文化的主要途径。从内地迁居这里的豪门望族如西平郭氏、田氏、卫氏、曲氏等几大家族,他们在家族内聘请儒生教授子弟,成为传播、弘扬儒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汉民族所创造的儒家文化对于青海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的需要,也积极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发展自己,因而加速了儒家文化的推广。吐谷浑政权“建官多效中国”,“其官置

5、长史、司马、将军,颇识文字”,通行的语言以鲜卑语为主,但很多上层人士精通汉族文字,汉语在其国内也十分流行,并采用汉语作书契。由于仰慕中原文化,南凉王国()效仿中原王朝,推行类似封建的官制,并大量吸收汉族官员与士大夫担任郡县官吏,使南凉人才济济。在秃发利鹿孤在位的时期,办起了官学,以封建礼教治理国家,促进了儒文化的传播。 至隋唐初期吐蕃王国的兴起,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导的吐蕃文化在河湟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此后的宋辽金政权都未能对这一地区实施直接有效的长期统治。 到明清时期,中央王朝才重新获得了对河湟地区的统治,得以继续推行儒家文化。明洪熙元年(年),在西宁卫所始设儒学,后又建立社学。明宣德三年(

6、年),西宁都金事史昭请建孔庙,开设学校。到万历七年(年),西宁兵备副使董汉汝“又于各堡创设社学,择其秀出者训之,夷风为之王变”,还制定了一套相应的科举方法与之相适应。所以,明朝青海地方也有了进士和举人。 清代除有西宁府儒学外,于雍正十二年(年)创设贡院。乾隆以后,各地又相继建立了书院作为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如湟中书院、五峰书院(在西宁)、大雅书院(后改为崇山书院)、泰山书院(在大通)、凤山书院(在碾伯)、河阴书院(在贵德)。在府学和书院之下,还设有县学、义学和社学,这些都是传播儒家学说的阵地。 . 汉族的迁徙以及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辐射民族迁徙是个普遍的历史现象,历史上许多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对

7、青海这里的人口构成、民族关系、经济文化都带来很大的影响。青海本为古代羌人居住的地区,西汉时,汉族开始成批地进入河湟地区,形成了与羌人错杂而居的局面。元鼎六年(前年),李息、徐自为的大军进占湟水流域,“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焉”,开始对羌人行使管辖权,并通过筑城置亭,移民拓边等措施,使汉族势力渗透到河湟。神爵初赵充国在击败羌人后,留步卒万人屯田湟中。西汉末王莽建立西海郡(治今青海海晏三角城)后立新法多,凡有违犯者即被强行迁徙到青海湖地区,被迫迁居的内地百姓数以万计。 东汉章帝时,汉军在击败烧当羌、占领大小榆谷(今青海黄河以南海南州大部分地区)后,令多驰刑徒在黄河谷地进行屯田。隋大业五年(年),隋

8、军在河湟郡、积石镇等地大开屯田,遣天下“罪人”配为戍卒,边戍守边垦种荒地。唐袭隋制,进一步开发河湟,盛唐时河湟汉族农耕人口已达到万人以上。明初,河湟地区有军户多户,非土著军户大都挚妇携子从内地来河湟地区着籍服役。明亡清兴,清朝在西宁设镇,由绿营官兵驻防。据清实录记载,从内地又移民至今大通、门源等地不少汉、回农民。乾隆十一年,青海农牧区有人口万多,其中汉族为万多。汉族进入青海后,主要占据了生存条件较好的河湟谷地,并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管理方式和商业意识等,汉族聚居地的经济文化快速地发展起来,汉族比例也由少及多、最终成为多数,儒家文化也成为主导青海地方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9、必然对青海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理环境 儒家文化最先在青海的河湟地区兴起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据西宁府新志记载,河湟地区“北依山(祁连山)作镇,南跨河(黄河)而为疆; 地接青海(青海湖地区)、西域之冲,治介三军万马之会。 金城屏障,玉塞咽喉”。由于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其成为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从地形上看,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从经济文化类型上看,是东部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南部草原游牧文化的结合部;从民族文化发展上看,历史上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发展极为频繁。在这里,迁徙来的各民族都找到了各自适合的生存环境,适应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

10、,形成了和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文化。随着大量汉族人口不断从黄河流域迁入,文化上的优势和数量上的优势使这些汉族最终成为迁入地区的主体人口,他们所传带的文化自然也成为迁入地的主体文化。 . 多民族杂居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吸收自汉族从公元二世纪末开始移居青海以后,蒙古族、回族、撒拉族等也相继迁入,并和当地的土族一起,逐渐形成了民族共同体,成为青海世居民族之一。由于民族杂居、文化交流,各民族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共同的生活区域中,形成了很多相同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如:河湟伊斯兰各民族及部分蒙古族、藏族、土族在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换过程中,都从汉文化那里汲取了先进的耕作技术。汉文化已成为一条不可缺少

11、的文化纽带,把该地区少数民族的文明进程与先进的科学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民族的交流、融合从来都是双向的,在接受吸收汉文化的同时,河湟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也源源不断地输入汉文化系统内,潜移默化地对汉文化施加影响,使儒家文化在青海更具有河湟地域性特征。 此外,民族之间的战争及族内分裂政权变更等也是造成青海民族融合加速的原因。从三国、两晋至南北朝的三个半世纪中,曾在青海等地活动过的羌族、月氏、匈奴、吐谷浑等民族,或逐步发展演变为其他新的民族,或移居他地,或在与汉族杂居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被同化,逐步纳入了汉族文化圈中。 二、儒家文化对青海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向青海少数民族传播的过

12、程,也是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儒家文化的过程。首先表现在各少数民族中部分成员在文化上形成汉化的趋向,如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据有关方志的记载,自清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的藏族和土族成员汉化的现象相当普遍。清人龚景瀚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卷所纂循化志记载,在清中叶时,河州地区藏民中就已经有完全汉化者。如韩土司和王土司所辖之各藏族部落,其“衣服风俗俱与汉人无异,问之,称为汉人”。而到民国时期,“大夏河下流之临夏县,元明间尚多藏族,今则变夷为夏,不可复辨,已完全同化矣。”在湟水流域,自清代以来,藏族中也不断有趋向汉化者。“其族属僻居山边者,仍其榛之旧。至与汉民杂住之处,庐室衣服,无或异也

13、,婚丧吊庆,相与往来,惟女子装饰为别耳。”这些明显具有汉化趋向的藏族,在当地被称之为“家西番”。此外,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的土族与汉族杂居的程度更高,因此受汉族文化影响更为显著。据民和县志记载,清中叶时土族中就有因“与民(按指汉民)厝杂而居,联姻结社,并有不习土语者”。清末至民国时期,土族地区陆续改土归流后,更促进了部分土族的汉化。如分布在青海民和、平安及化隆等地的李土司、祁土司等包括其族人和部分属民在内,从语言、服饰到许多日常民俗等等方面都逐渐汉化了。 然而,儒家文化对青海各少数民族影响最深刻的还是在思想观念上。儒家文化以伦理为本位,把仁、义、礼、智、信概括为“五常之道”,以此作为处理人际关系

14、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家的“仁”、“义”观念与少数民族道德规范相融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此世居的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回族等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都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 “和善”,这是因为“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培育出藏民族罕见的吃苦精神,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并强化了他们注重和善的道德观念。”这种以“和善”为核心的伦理观念,要求人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诚相待、和睦共处。藏族、蒙古族、撒拉族的格言和谚语以及民间习俗中都充满了这种以“和善”为核心的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有机的自然观的体现,青海少数民族文化就很好地吸纳了儒家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青海的汉族、蒙古族等曾有过“祭海”(青海湖)的习

15、俗,以显示其“受命于天”、“百神佑助”之意,表现了对“天”的虔诚信奉。蒙古族更是认为“天”是伟大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支配着世间的万事万物,而大地又是哺育万物之母,是万物生长之源。所以,不论是信仰佛教的汉、藏、蒙古、土族等青海世居民族,还是世居青海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他们都有着保护自然、爱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等方面的生活习俗和信仰。 总之,儒家文化与青海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汉族与青海少数民族形成文化认同,增进了汉族与地方少数民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勾通,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并融合了境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仍将继续为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