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3).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116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学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育教学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育教学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体育教学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体育教学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教学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3).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摘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要把一个普通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必须通过多种教育合力作用才能实现。其中,体育课程作为一个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教育因素,在学生个体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有其自身学科功能,更有体育学科的德育功能,两者有着紧密联系。它通过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活动中,虽不为学生所意识,但长期施加着各种影响而发生教育作用,具有复杂性、特殊性、潜隐性、综合性的特点。要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依我之见,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引导、挖掘、渗透三个有机的环节。引导和挖掘的关键在于渗透,也就

2、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寓教于乐,寓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共同育人,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创造一个育人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思想品德得到升华。本文通过探讨体育教学的特点、作用, 以及中学的德育现状分析其成因,得出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对策,为同行在体育教学、学校德育发展清思路,提供借鉴,优化学生的德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现状 成因与对策1、体育教学的特点

3、、作用1.1 体育教学的特点学校体育教学是运用身体练习、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概括起来有增强体质、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美育与情感发展、个性培养、文化传递、健康娱乐、竞技等功能。因此而言,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离不开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1.2 体育教学的作用 1.2.1 体育教学是培养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传授和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技巧,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人的素质培养的途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血液循环加速,提高心脏的功能;可以改善大脑供氧供血状况;可增强呼吸肌,增大肺活量,提高肺

4、功能;增加骨的抗弯、抗折能力。体育教育不但能够使学生强身健体,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2.2 体育教学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培养人的素质,必须依赖一定的载体。首先,体育教学可以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尊重教师和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通过单人项目和耐力项目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体育基本知识普及学生对于国家体育基本情况的了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再次,美广泛地存在于德育、智育和体育之中。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等等。同时,学校体育除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还可以提高

5、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德育的含义以及当代中学生的德育状况2.1 德育的含义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2 当代中学生的德育状况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

6、在思想道德萌芽和发展阶段。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准确把握、科学分析当代中学生的德育状况,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依据。2.2.1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和社会普遍的价值观相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2.1.1 政治观方面。当代中学生都有着较强的国家意识和较高的爱国热情,对国内外大事尤其是关系到全球发展问题、民族尊严、社会稳定、教育改革等问题更是表达了较高的热情。他们思想敏锐,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对社

7、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2.2.1.2 人生价值观方面。他们的价值观具有向个人主义倾斜的倾向,许多学生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甚至于有的同学不愿意担任班干部,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大公无私”的观点难以接受,主张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索取与奉献并重。另外,很多学生不热爱劳动、害怕、逃避艰苦劳动,贪图轻松、舒适生活,盲目追求和祟拜港台歌星、偶像、热衷于谈情说爱的电影、电视和上网,精神萎靡不振,无心向学。2.2.1.3 道德观念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具有基本的道德修养,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纪律。但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导致部分青少年处事以自我为中心,理论上能明辨

8、是非,但不要求自己付诸实行,往往要求别人,自己却得到豁免,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勤俭节约、自我管理等方面明显存在道德缺失的情况。2.2.1.4 心理品质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有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对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有信心,有较强的成才欲望。但近年来,离异家庭、特困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很多学生还存在社会交际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有攻击行为、有抑郁性症状等问题。他们渴望成才,但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消沉;他们要求独立,不愿意成人干预,但在经济、生活诸方面对家庭依赖性很大;他们憧憬未来,但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坚强意志。3、成因与对策3.1 导致当代中学生

9、出现上述德育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3.1.1 家庭教育的缺憾。现代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早已不仅仅局限在父母要教育好孩子这一单一层面,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发展模式,遗憾的是当下的家庭教育仍旧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目标上重智轻德,观念上守旧偏激,方法上重保护轻自立,手段上重物质轻精神。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这些“偏差”,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许多家长没意识到家庭和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只狭隘地理解为学校即孩子接受调教的机构,而没意识到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和孩子交流共处的影响,更没有注意到与学校保持沟通。现在多数家庭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很容易把各种理想和愿望一齐嫁接到孩子

10、身上,因而只注重智力投资,忽略了良好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只要孩子学习,而不注重方式方法,不在乎孩子学得开不开心,过得快不快乐。多数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孩子从小缺少自强自立、忍受挫折、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些家庭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风气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 3.1.2 社会观念缺失。随着改革开放向更广阔方向发展,各种腐朽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趁虚而入。我国又处在经济转型期,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等,势必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不正确的价值观不同程度地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各种感官信息随互连网等现代媒体的传播,成为社会公害。各种社会影响,使少数未成年人出现了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走上

11、了违法犯罪的歧途。3.1.3 学校德育高耗低能。相对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学校德育工作观念却又显滞后,不贴近学生,不与时代合拍。 3.1.3.1德育内容陈旧,过高、大而空,不能与时俱进,多年来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的多是“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教育,观念上强调公与私、付出与收获的简单对立,或片面强调一边。 3.1.3.2 德育模式单一、陈旧,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德育传统模式有它的优点,但最大的缺陷是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3.1.3.3 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没有把育人摆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在

12、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未建立“德育整体工程”,绝大多数学校停留在因形式教育要求而开展应付性的教育活动上,这直接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和失败。3.1.3.4 部分学校领导的功利思想较大,只注重教学成绩,不倡导育人,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就受到限制。3.2 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对策3.2.1 从家庭教育开好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父母、监护人,共同生活的长辈等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调查期望值,教育孩子多与周围的孩子沟通,快乐地生活在现实当中。首先,要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做好表率;其次,改善家庭环境,改进与孩子的关系,减少夫妻间的摩擦,避免家庭破裂,建立和睦

13、、健康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亲情的呵护下成长;最后,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特征,结合孩子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家长要学会观察,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平等对话学会讲道理,学会劝说和批评,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百般溺爱,更不能放任不管,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心,也要让他们懂得不能逾越社会规范。3.2.2 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时间更长且更加规范,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广大学校、教师应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采取疏导、启发、鼓励的方法,必要时还可建立家长学校或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解

14、答家长及学生的困惑。另外,还要增加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要知道,在集体活动中最能培养学生的尊重、理解、合作、团结精神,养成社会生活的好习惯。中学德育就要使学生在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信念、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能力的高效德育教育系统工程。3.2.3 加强管理,净化社会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社区管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对部分地区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加强管理,城管、工商、文化部门应长期关注校园周边开设的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成年活动场所,设置明显标志,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并定期审查。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天文馆、科技馆、博物馆、体

15、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将未成年人的过剩精力引导到欣赏、创造等有意义的文化生活中。4、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1926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也曾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还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能产生迁移。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迁移。同时,体育运动自身积极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要在体育教师的良好诱导才能实现,要对

16、学生加强自觉性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体会体育运动对内心品质的积极影响,并逐渐形成并稳定在其心理品质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90年前的这句话,形象地指明德育和体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和体育的基础性地位,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及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无论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及可能性。4.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可归纳为:4.1.1 爱国主义教育:热爱祖国、热爱

17、党和增强民族自豪感。4.1.2道德教育: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4.1.3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4.1.4 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4.1.5 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增强集体观念。4.1.6锻炼意志: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勇往直前、自尊自强。4.2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4.2.1 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所有教师由其是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改变重智育,轻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

18、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中学时期正是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各项机能,促进身体发育;良好的身体发育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但要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而更应该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道德观念。 4.2.2 重在课堂教学。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在课堂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既达到了体育课的要求,也使学生有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上课氛围。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19、。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基本体操、游戏、球类运动、田径项目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德育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除了游戏之外,在体育的其他教材中也可以插入适当的思想教育,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精神。4、结论与建议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具有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技术的学科功能;以及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校容校貌的塑造功能,同时还具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智育功能;更有着陶冶情操、锻

20、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等德育功能。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概而言之: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

21、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参考文献1 陈帅;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M;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2 祁世涛; 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与素质教育之我见M.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20093 吴雪芳; 浅谈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M. 木渎实验中学20074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 严文华;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M,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二中学20086 席子; 浅谈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N; 席子的新浪博客20087 zhangwan;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N; zhangwangduoer 的博客20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