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151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学论文: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体育教学论文: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体育教学论文: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体育教学论文: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体育教学论文: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教学论文: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论文: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摘要:主要以教学实验法对同位角移步技术(筒称“新教法”)在投掷实心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传统教学法(简称“惯用法”)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新教法”的效果更佳;“新教法”在控制球的落点方向、发挥斜抛球的出手速度、两脚站位的标准要求方面均优于传统的“惯用法”; 而且新教法使学生更容易形成脚步动作的动力定型、保证投掷实心球完整技术动作的发挥、练习上有一个度量标准,符合初中学生运用。关键词:同位角移步技术 ;投掷实心球;教学效果;实验研究投掷实心球是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被我市连续两年(2008 与2009)选为中考体育考试项

2、目。根据2009年我市的有关统计,投掷实心球成绩比另外两项选考项目(立定跳远和跳绳)要低,况且也是较少学生选考的项目。从这种情况分析,投掷实心球的在我市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投掷实心球运动项目技术复杂,对学生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要求高,造成大部分的学生难以掌握完整技术,而影响实心球成绩提高。因此,深入研究投掷实心球教学技术,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实心球的技术教学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广东省1997年初中升学考试体育手册中,对投掷实心球的动作规定是:“投掷前,原地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身体正对投掷方向,双手举球至头上方稍后.”。一些教学书对实心球技术要求是这样

3、:“两脚前后开立,前脚掌离起掷线约2030厘米,前后脚距离约一脚掌,左右脚间距离半脚掌,后脚脚跟稍微离地.”。这些考试规定与教学书的技术,即是传统教学法(简称“惯用法”),没有对两脚前后开立如何站位投掷实心球有明确规定的标准,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脚步站位不稳定,影响整套投掷动作的协调性和最后用力,使成绩大受影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本文作者总结出一种同位角移步法(本文简称“新教法”),为两脚前后站位提供一套量度标准。这种新教法技术,要比两脚没有明确规定标准的移步站位方法, 即是“惯用法”,在蹬伸、发力缓冲和保持身体平衡方面更合理,教学更明确,提高投掷实心球成绩更有效

4、果。本文主要以实验法,对两种教学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以图为中学投掷实心球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1研究方法1.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发行,有关实心球投掷技术方面的书刊,认真钻研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为本文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1.2 实验法1.2.1 实验时间: 2009年9月至2009年11月。1.2.2 实验对象:本校初三级A班男生23人(实验组),B班男生23人(对照组)。1.2.3实验条件控制(1)前测:对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不限方法双手前抛、投掷实心球的测试成绩(要求两组水平相当,结果见表1)。(2)引入自变量:实验组采用“新教法”训练(对照组采用“惯用法”训练。

5、(3)训练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同(3个月,4天/周,1次/天,1小时/次,强度相当)。 (4)后测:两组投掷实心球成绩。1.3 数理统计法采用常规统计及差异检验对两组实验前后的差异进行检验。1.4 理论分析法结合生物力学、训练学等有关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2研究结果与分析2.1 实验前两组差异分析 表1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在身高、体重、50米跑、立定跳远、双手前抛实心球、投掷实心球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实验前,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方面的起始水平相当,按照实验研究法的有关原理,可以继续进行实验。表1实验前两组身体形态、素质数据分析表(

6、n=23)体重身高50米跑立定跳定双手前抛实心球投掷实心球实验组47.36+5.191.66+0.067.34+0.402.32+0.138.58+0.697.79+1.27对照组47.48+4.941.68+0.057.43+0.412.27+0.148.67+0.627.81+1.11差值T-0.08-1.10-0.741.16-0.48-0.67P0.940.280.460.250.640.9472.2 对照组实验前后差异分析 表2的检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传统的“惯用法”在教学中有显著的教学效果,能显著提高教学成绩。这也许正是一般常见的教科书甚

7、至考试指南中都推荐“惯用法”的原因。表2对照组前后投掷实心球成绩分析表对照组前对照组后TP7.81+1.118.74+0.79-5.9660.0002.3实验组实验前后差异分析“新教法”的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呢?表3的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实验前后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本文设计的“新教法”在教学中也有显著的教学效果,也能显著提高教学成绩。接下来的问题是,两种方法相比,到底哪种教学法更具优势呢?表3 实验组前后投掷实心球成绩分析表实验组前实验组后TP7.79+1.279.51+0.88-14.4170.0002.4 两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比较分析两组在实验后的成绩差异检验结果表明(表4

8、),两组试验后的成绩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从数据表明,实验组的成绩优于对照组的成绩。因此,这样比较而言,本文设计的“新教法”比传统的“惯用法”更具优势。表4 实验后两组投掷实心球成绩差异分析表实验组后对照组后TP9.51+0.888.74+0.793.2120.004表5 两组实验后等级评价比较合格以人数优秀人数合格率%优秀率%实验A组211691.769.8对照B组15569.221.9注:合格标准(8.2一9.2)米,优秀标准9.2米以上 表5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表4的结果,“新教法”使实验组的优秀率达到69.8%(而对照组仅为21.9%),使实验组的合格率高达91.7%(而对照

9、组仅为69.2%),所以“新教法”比“惯用法”更具优势。2.5 两种教法的生物力学分析2.5.1 从实心球落点方向分析 球落点D 球落点D 球落点D 1a3a1a22o3o2o1b2b3b1图1 后支撑脚偏左球可能性方向 图2 后支撑脚偏右球可能性方向 图3 采用新教法球的方向从运动生物力学上分析;上图1、图2是惯用法动作平面图示,图3是新教法动作平面图示。图1“惯用法”右脚随意向后移步,有可能会偏离正面投掷方向靠向左至b1点,根据运动力学原理,人体重心也会偏离正面投掷方向靠向左至o1点,当用力投球时,实心球的落点很容易就会偏离正面投掷方向靠向右至D点,实际丈量的成绩小于a1D。同理类推,从图

10、2可见,有可能会偏离正面投掷方向靠向右边时,实际丈量的成绩也会小于a2D。采用“新教法”如图3,以右脚移步为例,开始时左脚尖正对投掷方向,与右脚构成一个角1,现后右脚靠近正投掷方向后延长线,平行移步与延长线构成一个角2(角1与角2角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数学几何中称为同位角,因此这种方法称为同位移步技术)。这样人体重心就会落在靠近左脚后沿长线上,当用力投球时,人体重心就不会或左或右偏移,实心球的落点就会靠近正面投掷方向上,这样实际丈量的成绩基本等于a3D。因此比较而言,当投掷距离a1Da2Da3D的情况下,真实仗量的距离a3Da2Da1D,所以采用新教法的成绩就会优于惯用法。2.5.2 从斜

11、抛远度公式分析从物体抛射运动学公式看,物体抛射公式为S=V02sin2/g(其中S=器械飞进的距离,V0=器械出手的初速度,=器械出手的角度,g=重力加速度为常数),投掷实心球的成绩与实心球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有关。而新教法能够有效维持身体的稳定性,使蹬地发力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就能更有效提高出手的初速度,从而提高实心球的成绩。2.5.3 从两脚站位分析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发现,从动作使用的度量标准上看,前后脚站位投掷实心球,左脚方向与右脚方向的角度最好在40-60度之间为合适。在新教法动作教学上,学生首先把右脚靠在左脚傍,就能够目测度量好左右脚方向的角度,这样可以防止后支撑脚角度过小或过大,影

12、响支撑脚的蹬地发力和维持身体平衡。现后大小角度(即是同位角)不变地平行移步,步长35-55cm为合适,并且右脚支撑力点能紧靠投掷正方向,人体重心就不会或左或右偏移,量度适当的步长。这样就成为了一套教学的量度标准,学生便容易形成脚步动作的习惯定型,能保证投掷实心球时完整技术动作的发挥,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因而成绩提高较快。3 结论和建议3.1结论3.1.1 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虽然“惯用法”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新教法”的效果更佳。 3.1.2 “新教法”在控制球的落点方向、发挥斜抛球的出手速度、两脚站位的标准要求方面均优于传统的“惯用法”。3.1.3新教法使学生更容易形成脚步动

13、作的动力定型,保证投掷实心球完整技术动作的发挥,况且练习上有一个度量标准,符合初中学生运用。3.2建议3.2.1应用“新教法”教学时,同位角的大小、后移步步长的长短,与人体身高有关,建议同位角的大小最好在(40一60)度之间,步长在(35一55)cm之间为适而,也许让学生根据自己身高准确选择。3.2.2在教学中可优先采用“新教法”,但对于“新教法”实在不适应的同学,也可以尝试“惯用法”的教学。3.2.3 对于女生的教学,同样可以尝试这一种“新教法”。4 参考文献1许永刚,隗金水等. 等体育科学研究教程M.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2 宋波. 浅谈实心球教学J. 考试(高考族), 2009,(

14、09) 3 蒋爱华. 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4) 4 刘小鹏. 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5 王善军. 整合与重构“实心球教学组织和练习方法”J. 中国学校体育, 2009,(12)6 徐继军. 实心球教学体会J. 新课程(教师), 2008,(03) 7 谢福泽. 如何使实心球掷得远J. 中国学校体育, 2002,(05) 8 胡玉国. 实心球的妙用J. 中国学校体育, 2005,(03)9 李育. 实心球的投掷方法新解J. 体育教学, 2004,(04)10 祝贺. 我是这样制作简易实心球的J. 体育教学, 2004,(03) 11 吴纪安. 实心球游戏菜单J. 中国学校体育, 2001,(04) 12 何庆. 投掷实心球常见的错误动作分析及其纠正J. 体育教学, 2004,(04)13 曹鑫河. 实心球教学练习J. 中国学校体育, 2002,(01) 14 杨灿荣. 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学探析与姜林老师商榷J. 体育教学, 2006,(01) 15 姜林. 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学探析J. 体育教学, 2005,(04)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