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620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毕业论文-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学毕业论文-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毕业论文-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杨国忠,玄宗时与李林甫齐名的著名奸相。谈及此人,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他的身世背景以及唐朝盛世的衰亡。兰台世界2009年第8期上曾刊有一篇张易之与杨国忠关系考证的文章,该文从四个方面来证明张易之与杨国忠的父子关系。另外,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上也有一篇李白对杨国忠态度之我见的文章,该文章从几首诗来说明李白对杨国忠的赞赏态度。但由于这两篇文章对杨国忠的研究仍局限于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部文献中,这样自然会导致视角过于狭窄、单调,人物形象也显得空洞不真实。为弥补这个缺陷,需要我们求助于史学材料之外的文学作品。唐五代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研究的人物也很多,由于置历史

2、人物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所以呈现出的人物形象显得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在此以杨国忠作为个例,采用史书与小说相结合的新视角,力图透视出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隐藏其后的社会背景。一、 唐五代小说所见杨国忠性格特点 由于唐五代小说写作年代较早,有很多材料经考证后被写入史书,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内容由于种种原因未被直接采用,但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此,笔者将这些内容罗列并加以比较,力图从各个侧面描绘出一个完整鲜明的杨国忠形象。(一)被采入史书的记载1、飞扬跋扈唐续会要:“天宝十载十一月,杨国忠为右相,兼吏部尚书,奏请两京选人,铨日便定留放,无少长各于宅中引注。虢国姊妹垂帘观之,或有老病丑陋者,皆指名

3、以笑,虽士大夫亦遭耻。故事,兵吏部注官讫,于门下过侍中给事中,省不过者谓退量。国忠注官,呼左相陈希烈于坐隅,给侍中行列于前曰:既对注拟,即是过门下了。希烈等腹悱而已。侍郎韦见素、张倚皆衣紫,与本曹郎官,藩屏外排比案牍,趋走语事。乃谓帘中杨氏曰:两个紫袍主事何如?杨乃大噱。选人郑怤附会其旨,与二十余人率钱于勤政楼设斋,兼为国忠立碑于尚书省南。所注吏部三铨选人,专务鞅掌,不能躬亲,皆委典及令史孔目官为之。国忠但押一字,犹不可遍。”这则材料主要描绘了杨国忠“于私第全日暗定官员”的情况,其中有这么一句尤其值得注意“呼左相陈希列于坐隅 希烈等腹悱而已”,当时杨国忠为右相,古时以左为贵,陈希列的官职理应比

4、杨国忠的高,而材料中却用“呼”“坐隅”“ 腹悱而已”等字眼,可见杨国忠当时飞扬跋扈到何种程度。 崔铉等续会要属于类书,材料主要来自历朝实录,但太平广记的编者却将此事收入,说明他们认为这条记载属于逸闻之类。旧唐书:“国忠既以宰臣典选,奏请铨日便定留放,不用长名。先天已前,诸司官知政事,午后归本司决事,兵部尚书、侍郎亦分铨注拟。开元已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故事,吏部三铨,三注三唱,自春及夏,才终其事。国忠使胥吏于私第暗定官员,集百僚于尚书省对注唱,一日令毕,以夸神速,资格差谬,无复伦序。明年注拟,又于私第大集选人,令诸女弟垂帘观之,笑语之声,朗闻于外。故事,注官讫,过门下侍中、给事中。

5、国忠注官时,呼左相陈希烈于座隅,给事中在列,曰:既对注拟,过门下了矣。吏部侍郎韦见素、张倚皆衣紫,是日与本曹郎官同咨事,趋走于屏树之间。既退,国忠谓诸妹曰:两员紫袍主事何如人?相对大噱。其所昵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讽选人于省门立碑,以颂国忠铨综之能。”新唐书:“国忠既以宰相领选,始建罢长名,于铨日即定留放。故事,岁揭版南院为选式,选者自通,一辞不如式,辄不得调,故有十年不官者。国忠创押例,无贤不肖,用选深者先补官,牒文谬缺得再通,众议翕然美之。先天以前,诸司官知政事者,午漏尽,还本司视事,兵、吏部尚书、侍郎分案注拟。开元末,宰相员少,任益尊,不复视本司事。吏部铨,故常三注三唱

6、,自春止夏乃讫。而国忠阴使吏到第,预定其员,集百官尚书省注唱,一日毕,以夸神明,骇天下耳目者。自是资格纷谬,无复纲序。明年大选,因就第唱补,帷女兄弟观之,士之丑野蹇伛者,呼其名,辄笑于堂,声彻诸外,士大夫诟耻之。先是,有司已定注,则过门下,侍中、给事中按阅,有不可,黜之。国忠则召左相陈希烈隅坐,给事中在旁,既对注,曰:已过门下矣。希烈不敢异。侍郎韦见素、张倚与本曹郎趋走堂下,抱案牒,国忠顾女弟曰:紫袍二主事何如?皆大噱。鲜于仲通等讽选者郑怤愿立碑省户下以颂德,诏仲通为颂,帝为易数字,因以黄金识其处。”资治通鉴唐纪:“二月,杨国忠欲收人望,建议:文部选人,无问贤不肖,选深者留之,依资据阙注官。

7、及杨国忠以宰相领文部尚书,欲自示精敏,乃遣令史先于私第密定名阙。 春,正月,壬戌,国忠召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皆集尚书都堂,唱注选人,一日而毕,曰:今左相、给事中俱在座,已过门下矣。其间资格差缪甚众,无敢言者。”按照唐朝惯例,官吏铨选应先经过兵部、吏部选拔,再由门下省的侍中、给侍中考核合格者方能上任。而杨国忠在铨选时,并不遵循上述程序,肆意妄为,暗定官员,而对于左相陈希烈、侍郎韦见素、张倚等人,不仅不给予必要的尊重,甚至还侮辱其人格。在这三处史书记载中,都引用了唐续会要的相关材料,形象反映出杨国忠铨选时的飞扬跋扈。另外,明皇杂录也有此类记载:“杨国忠之子暄,举明经,礼部侍郎达奚珣考之,不

8、及格,将黜落,惧国忠而未敢定。时驾在华清宫,珣子抚为会昌尉。珣遽召使,以书报抚,令候国忠,具言其状。抚既至国忠私第,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国忠方乘马。抚因趋入,谒于烛下。国忠谓其子必在选中,抚盖微笑,意色甚欢。抚乃白曰:奉大人命,相君之子试不中,然不敢黜退。国忠却立大呼曰:我儿何虑不富贵,岂籍一名,为鼠辈所卖!即不顾,乘马而去。抚惶骇,遽奔告于珣曰:国忠恃势倨贵,使人之惨舒,出于咄嗟,奈何以校其曲直?因致暄于上第。既为户部侍郎。珣才自礼部侍郎转吏部侍郎,与同列。暄话于所亲,尚叹己之淹徊,而谓珣迁改疾速。”面对杨暄贡举不中的事实,杨国忠竟出“我儿何虑不富贵,岂籍一名,为鼠辈所卖

9、!”这番话。鉴于“国忠恃势倨贵”, 珣“无以校其曲直,因致暄于上第”。新唐书:“子暄举明经,不中,礼部侍郎达奚珣遣子抚往见国忠,国忠方朝,见抚喜。已而闻暄当黜,诟曰:子不富贵耶?岂以一名为鼠辈所卖!珣大惊,即致暄高第。俄与珣同列,犹吒官不进。”资治通鉴:“国忠子暄举明经,学业荒陋,不及格。礼部侍郎达奚珣畏国忠权势,遣其子昭应尉抚先白之。抚伺国忠入朝上马,趋至马下;国忠意其子必中选,有喜色。抚曰:人白相公,郎君所试,不中程式,然亦未敢落也。国忠怒曰:子何患不富贵,乃令鼠辈相卖!策马不顾而去。抚惶遽,书白其父曰:恃挟贵势,令人惨嗟,安可复与论曲直!遂置暄上第。及暄为户部侍郎,珣始自礼部迁吏部,暄与

10、所亲言,犹叹己之淹回,珣之迅疾。”唐朝官员的晋升须依据一定的程序,而杨国忠的儿子杨暄本应落第,因主考官惧怕其父被置为上第,稍后也是因为其父的原因而迁为户部侍郎。他们不仅不知足,反而抱怨别人升的快,自己升的慢,张扬不自忌。2 、谄佞谭宾录:“玄宗谓侍臣曰:欲行一事,自古帝王未有也。盖欲传位于肃宗。及制出,国忠大惧,言语失次。归语杨氏姐妹曰:娘子,我辈何用更作活计?皇太子若监国,我与姊妹等即死矣。相聚而哭。虢国入谋于贵妃。妃衔土以请,其事遂止。哥舒翰在潼关,或劝请诛国忠,以悦众心,舒翰不听。禄山发范阳,每日于帐前叹曰:国忠头,来何太迟也!国忠妻裴柔,蜀之大娼也。国忠又为剑南节度。劝玄宗入蜀,授其所

11、亲官,布蜀汉。”杨国忠听到玄宗要传位于太子,危及自身,便合谋让贵妃衔土以请。众人劝哥舒翰诛国忠以及安禄山以诛国忠为名,都说明杨国忠的谄佞之性已激众怒,都欲杀之而后快。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仍不知轻重,劝玄宗入蜀,以致后来发生马嵬坡之变,葬送了性命。旧唐书:“宗闻河朔变起,欲以皇太子监国,自欲亲征,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归谓姊妹曰:等死在旦夕。今东宫监国,当与娘子等并命矣。姊妹哭诉于贵妃,贵妃衔土请命,其事乃止。”作为臣子,本应以江山社稷为重,身为宰相的杨国忠却为一己私利不顾朝廷安危,想方设法进谄言维护其自身利益。新唐书:“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帝欲自将而东,使皇太子监国,谓左右曰:我欲行一事。国忠

12、揣帝且禅太子,归谓女弟等曰:太子监国,吾属诛矣。因聚泣,入诉于贵妃,妃以死邀帝,遂寝。”另外还有一则记载更显其谄佞之性。资治通鉴:“自去岁水旱相继,关中大饥。杨国忠恶京兆尹李岘不附己,以灾沴归咎于岘,九月,贬长沙太守。岘,祎之子也。上忧雨伤稼,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有这样的君主,有这样的臣子,唐朝何患不衰。 3、酷暴谭宾录:“李林甫是姜皎外甥,杨国忠是张易之外甥。杨国忠为剑南,召募使远赴泸南,粮少路险,常无回者。其剑南行人,每岁,令宋昱、韦儇为御史,迫促郡县征之。人知必死,郡县无以应命。乃设诡计。诈令僧设斋,或于要路转变,其众中有单贫者即缚之。置密室中,授以絮衣

13、,连枷作队,急递赴役。”杨国忠任剑南召募使时,为召募行人,不惜逼迫良人入伍。“连枷作队,急递赴役”其酷暴程度至此,实是另人发指。新唐书:“国忠虽当国,常领剑南召募使,遣戍泸南,饷路险乏,举无还者。旧,勋户免行,所以宠战功。国忠令当行者先取勋家,故士无斗志。凡募法,愿奋者则籍之。国忠岁遣宋昱、郑昂、韦儇以御史迫促,郡县吏穷无以应,乃诡设饷召贫弱者,密缚置室中,衣絮衣,械而送屯,亡者以送吏代之,人人思乱。寻遣剑南留后李宓率兵十余万击閤罗凤,败死西洱河,国忠矫为捷书上闻。自再兴师,倾中国骁卒二十万,踦屦无遗,天下冤之。其心之歹毒,实是罕见。”旧唐书:“南蛮质子閤罗凤亡归不获,帝怒甚,欲讨之。国忠荐阆

14、州人鲜于仲通为益州长史,令率精兵八万讨南蛮,与罗凤战于泸南,全军陷没。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仍令仲通上表请国忠兼领益部。十载,国忠权知蜀郡都督府长史,充剑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仍荐仲通代己为京兆尹。国忠又使司马李宓率师七万再讨南蛮。宓渡泸水,为蛮所诱,至和城,不战而败,李宓死于阵。国忠又隐其败,以捷书上闻。自仲通、李宓再举讨蛮之军,其征发皆中国利兵,然于土风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伤,馈饷之所乏,物故者十八九。凡举二十万众,弃之死地,只轮不还,人衔冤毒,无敢言者。”因其好大喜功,死伤无数,酷暴之性,于往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资治通鉴:“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

15、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因戍守泸南,有去无回,因此无人应征。杨国忠等人便设诡计捕人,送人入死地,其酷暴之心,天怨人怒。4、 陷害忠良仙传拾遗及戎幕闲谭、玉堂闲话:“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也,北齐黄门侍郎之推五代孙。幼而勤学,举进士,累登甲科。既中科第,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左军城覆屯交兵使。迁殿中侍御史、武部员外。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邺侯外传:“李泌字长源,赵郡中山人也。泌幼而聪敏,书一览必能诵也。天宝十载,玄宗访召入内,献明堂九鼎议。应制作皇

16、唐圣祚文,多讲道谈经。肃宗为太子,敕与太子诸王为布衣交,为杨国忠所忌,以其所作感遇诗,谤议时政,构而陷之,诏于蕲春郡安置。”一旦杨国忠发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那么他就会想方设法陷害别人,直至这个威胁消失为止。新唐书李泌传:“乃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终南间,慕神仙不能死术。天宝中,诣阙献明堂九鼎议,帝意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侍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杨国忠当时在朝廷上妄想一手遮天,只要是不顺从他的,必然下场不好。李泌秉性忠厚又负有才学,深得玄宗赏识,而又不屑与杨国忠等人为伍,便遭到排挤贬官。资治通鉴:“台省官有才行时名,

17、不为己用者,皆出之。 自去岁水旱相继,关中大饥。杨国忠恶京兆尹李岘不附己,以灾沴归咎于岘,九月,贬长沙太守。河东太守兼本道采访使韦陟,斌之兄也,文雅有盛名,杨国忠恐其入相,使人告陟藏污事,下御史按问。初,京兆李泌,幼以才敏著闻,玄宗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杨国忠恶之,奏徙蕲春。”这些记载只是杨国忠陷害忠良的一部分,因篇章有限,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列的这些正史记载均可在唐五代小说中找到原型,这便说明了小说记载的真实心性,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为我们进行更深的研究提供新的素材。(二) 与史书类似的记载1、善猜多疑戎幕闲谈:“郑仁钧

18、,钦说之子也,博学多闻,有父风。洛阳上东门外有别墅,与弟某及姑子表弟某同居。弟有妹,嫁杨国忠之子。时表弟因时疾丧明,眉睫复自毵毵然。又自发际,当鼻准中分,至于颌下,其左冷如冰而色白,其右热如火而色赤。彼天曹判官,后数年,忽谓母曰:促理行装,此地当有兵至,两京皆乱离。且拿我入城,投杨氏姊,丐三二百千,旬日便谋东归江淮避乱也。此时杨氏百口,皆当诛灭,唯姊与甥,可以免矣。母居常已异之,乃入京,馆于杨氏。其母具以表弟之言告于女。其姊素知弟有郑生之言,及见其状貌,益异之,密白其夫,以启其父。国忠怒曰:姻亲需钱,何不以直告,乃妖言相恐耶?终无一钱与之。其女告母曰:尽箱箧所有,庶可得办,何以强吾舅?时母子止

19、杨氏,已四五日矣。”在这则材料中,当姻亲告诉杨国忠快要大难临头时,他不但不感恩,反而怀疑姻亲勒索他的钱财,可见他的疑心真是非同平常人。新唐书:“哥舒翰守潼关,按兵守险,国忠闻欲反己,疑之,乃从中督战,翰不得已出关,遂大败,降贼。自此,长安危机,玄宗幸蜀。”旧唐书:“及哥舒翰守潼关,诸将以函关距京师三百里,利在守险,不利出攻。国忠以翰持兵未决,虑反图己,欲其速战,自中督促之。翰不获已出关,及接战桃林,王师奔败,哥舒受擒,败国丧师,皆国忠之误惑也。”杨国忠因其个人善猜善疑,误国殃民,最终累及自身。资治通鉴:“国忠疑翰谋记,言于上,以贼方无备,而翰逗留,将失机会。上以为然,续遣中使趣之,项背相望。翰

20、不得已,抚膺恸哭。” 作为唐朝宰相,应以江山社稷、朝廷安危为己任。安禄山等人造反,进至潼关。关利在守险,不利出攻,而杨国忠担心把守潼关的哥舒翰会谋害自己,逼哥舒翰出师,结果是哥舒翰兵败被擒不算,整个形势也急转直下。2、奢华 明皇杂录:“玄宗幸华清宫。贵妃姊妹竞饰车服。为一犊车,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啻数十万贯。既而重甚,牛不能引。因复上闻,请各乘马。于是竞购名马,以黄金为衔蹶,组绣为障泥。共会于国忠宅,将同入禁中。炳炳照烛,观者如堵。自国忠宅至于城东南隅,仆御车马,纷纭其间。国忠方与客坐于门下,指而谓客曰:家起于细微,因缘椒房之亲,以至于是。吾今未知税驾之所,念终不能致令名,要当取乐

21、于富贵耳。是骄奢僭侈之态纷然,而昧处满持盈之道矣。太平公主玉叶冠,虢国夫人夜光枕,杨国忠锁子帐,皆稀代之宝,不能计其直。”杜阳编:“元载造芸辉堂于私第。芸辉香草名也,出于阗国,其香洁白如玉。入土不朽烂,舂之为屑,以涂其壁,故号芸辉。而更以沉香为梁栋,金银为户牖。内设悬黎屏风紫绡帐,其屏风本杨国忠之宝也。其上刻前代美女妓乐之形,外以玳瑁水晶为押,络饰以真珠瑟瑟。精巧之妙,殆非人工所及。”本属杨国忠的锁子帐悬黎屏风都乃稀世珍宝,而这两件只是其财富中的冰山一角。唐朝其他官员竞相仿效杨国忠,由此奢华风气日盛。新唐书:“天宝七载,擢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会三妹封国夫人,兄銛擢鸿胪卿,与国忠皆列棨

22、戟,而第舍华僣,弥跨都邑。”其房舍之华丽,无与伦比。资治通鉴:“三夫人将从车驾幸华清宫,会于国忠第;车马仆从,充溢数坊,锦绣珠玉,鲜华夺目。国忠谓客曰:吾本寒家,一旦缘椒房至此,未知税驾之所,然念终不能致令名,不若且极乐耳。”27 以上所列唐五代小说的这些记载,虽没有被纳入史书,但是其所反映的杨国忠的性格特点在史书中也是存在的。借此我们可以看出唐五代小说的史料价值不容抹杀,而且可以辅佐正史,重现历史人物形象。二、 杨国忠形象后所隐藏的社会背景定命录:“贵妃杨氏之在蜀也,有野人张见之云:当大富贵,何以在此。或问至三品夫人否?张云:不是。一品否?曰:不是。然则皇后耶?曰:亦不是,然贵盛与皇后同。见

23、杨国忠,云:公亦富贵位,当秉天下权势数年。后皆如其说。”文章第一部分已经对杨国忠的形象做了归纳、整理,一个具有上述所列特点的杨国忠是怎样做到唐五代小说中所描述的“秉天下权势数年”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史书记载。(一)杨国忠秉权的条件1、玄宗昏庸旧唐书:“上春秋高,意有所爱恶,国忠探知其情,动契所欲。骤迁检校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监水陆运及司农、出纳钱物、内中市买、召募剑南健儿等使。以称职迁度支郎中,不期年,兼领十五余使,转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玄宗年龄大了,喜欢听顺耳的,杨国忠便投其所好,曲迎圣意,官职骤迁。资治通鉴:“自去岁水旱相继,关中大饥。杨国忠恶京兆尹李岘不附己,以灾沴归咎

24、于岘,九月,贬长沙太守。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水灾,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高力士侍侧,上曰:淫雨不已,卿可尽言。对曰: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上默然。”新唐书:“虢国居中用事,帝所好恶,国忠必探知其微,帝以为能,擢兼度支员外郎。迁不淹年,领十五余使。”对于玄宗喜好,杨国忠烂记于心,这便深得玄宗赏识,官职一升再升,甚至遭到李林甫嫉妒。资治通鉴:“度支郎中兼侍御史杨钊善窥上意所爱恶而迎之,以聚敛骤迁,岁中领十五余使。甲辰,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恩幸日隆。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

25、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庚申,以杨国忠为右相,兼文部尚书,其判使并如故。”以上四则材料,皆反映了玄宗的昏庸。在史书记载中,关于玄宗昏庸的材料很多,今取四则予以说明问题。2、杨国忠自身的能力新唐书:“诸杨日为兼琼誉,而言国忠善摴蒲,玄宗引见,擢金吾兵曹参军、闲厩判官。兼琼入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用其力也。国忠稍入供奉,常后出,专主薄簿,计算钩画,分铢不误,帝悦曰:度支郎才也。累迁监察御史。”杨国忠初上任时,恪尽职守,在玄宗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

26、,在得到赞赏后,雄心大增。旧唐书:“是岁,贵妃姊虢国、韩国、秦国三夫人同日拜命,兄銛拜鸿胪卿。八载,玄宗召公卿百僚观左藏库,喜其货币山积,面赐国忠金紫,兼权太府卿事。国忠既专钱谷之任,出入禁中,日加亲幸。”资治通鉴:“杨钊侍宴禁中,专掌樗蒲文簿,钩校精密。上赏其强明,曰:好度支郎。”正是由于杨国忠在度支方面有真才实学,才深得玄宗看重,从而仕途之路飞黄腾达。由于玄宗昏庸,不能明辩是非,又喜听谄言,故为杨国忠秉权创造条件,再加上杨国忠自身也确实有点才华,因此其“秉天下权势数年”成为必然。 “天宝中,杨国忠,权势薰灼,朝廷无比。忽有一妇人诣宅请见,阍人拒之,妇人大叫曰:我有大事,要见杨公,尔何阻我!

27、若不见我,当令火发。尽焚杨公之宅!阍人惧,告国忠。国忠见之,妇人谓国忠曰:公为相国,何不知否泰之道?耻公位极人臣,又联国戚,名动区宇,亦已久矣。奢纵不节,德义不修,而壅塞贤路,谄媚君上,又亦久矣。略不能效前朝房杜之踪迹,不以社稷为意,贤与愚不能别。但纳贿于门者,爵而禄之。大才大德之士,伏于林泉,曾不一顾。以恩付兵柄,以爱使牧民。噫!欲社稷安而保家族,必不可也!国忠大怒,问妇人曰:自何来?何造次触犯宰相,不惧死罪也?妇人曰:公自不知死罪,翻以我为死罪。国忠怒,命左右斩之。妇人忽不见。国忠惊未已,又复立于前。国忠乃问曰:是何妖耶?妇人曰:我实惜高祖太宗之社稷,被一匹夫倾覆。公不解为宰相,虽处佐辅之

28、位,而无佐辅之功。公一死小事耳,可痛者,国朝自此弱。几不保其宗庙,胡怒之耶?我来白于公,胡多事也?今我却退,胡有功也?公胡死耶?民胡哭也?言讫,笑而出,令人逐之,不见。后至禄山起兵,方悟胡字。”在这段材料中,暂且不论其鬼神之事,至少说明了当时社会对杨国忠的普遍评价,认为他是唐朝由胜转衰的主要原因。固然他确实作恶多端,但当时整个社会的背景、风气又如何呢?(二)杨国忠所处时代的社会大背景由于唐五代小说是置历史人物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背景中的,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唐五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窥视当时的社会背景。1、社会风气奢华如第一部分所述,杨国忠的个人生活固然奢华,然而当时唐朝整个的社会风气也是很奢华

29、的。新唐书:“帝常十月幸华清宫,春乃还,而诸杨汤沐馆在宫东垣,连蔓相照,帝临幸,必遍五家,赏赍不訾计,出有赐,曰饯路,返有劳,曰软脚。远近馈遗阉稚、歌儿、狗马、金贝,踵叠其门。”作为一国之君,本应勤俭节约,给群臣作个榜样。而唐玄宗却赏赐无度,奢华无边。那么群臣仿而效之,也就不足为怪了。旧唐书:“贵妃姊虢国夫人,国忠与之私,于宣义里构连甲第,土木被绨绣,栋宇之盛,两都莫比。玄宗每年冬十月幸华清宫,常经冬还宫。国忠山第在宫东门之南,与虢国相对,韩国、秦国甍栋相接,天子幸其第,必过五家,赏赐宴乐。每扈从骊山,五家合队,国忠以剑南幢节引于前,出有饯路,还有软脚,远近饷遗,珍玩狗马,阉侍歌儿,相望于道。

30、进封卫国公,食实封三百户,俄拜司空。”资治通鉴:“三姊与銛、锜五家,凡有请托,府县承迎,峻于制敕;四方赂遗,辐凑其门,惟恐居后,朝夕如市。十宅诸王及百孙院婚嫁,皆先以钱千缗赂韩、虢使请,无不如志。上所赐与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运逾千万;既成,见它人有胜己者,辄毁而改为。上以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从此,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一般官员,奢华之风日盛,稍候便迎来了唐朝的暮年。 2、政治黑暗,斗争激烈文章第一部分已经讲述了杨国忠的残忍、酷暴、陷害忠良等等罪行,而唐朝其他官员的品行又如何呢?由于人数众多,在此暂举李林甫一例予以说明。旧唐书:“初,杨国

31、忠登朝,林甫以微才不之忌;及位至中司,权倾朝列,林甫始恶之。”李林甫与杨国忠的斗争由此拉开了序幕。新唐书:“初,杨慎矜引王鉷为御史中丞,已而有隙。鉷挟国忠共劾慎矜,抵不道诛。由是权倾中外。吉温为国忠谋夺林甫政,国忠即诬奏京兆尹萧炅、御史中丞宋浑,逐之,皆林甫所厚善,林甫不能救,遂结怨。”为避免坐以待毙,杨国忠决定先下手为强。“鉷宠方渥,位势在国忠右,国忠忌之,因邢縡事,构鉷诛死,己代为京兆尹,悉领其使。即穷劾支党,引林甫交私状,牵连左逮,数以闻,帝始厌林甫,疏薄之。”面对日渐得势的杨国忠,李林甫决定还以颜色。新唐书:“国忠耻云南无功,知为林甫掎摭,欲自解于帝,乃使麾下请己到屯,外示忧边,以合上

32、旨,实杜禁言路,林甫果奏遣之。及辞,泣诉为林甫中伤者,妃又为言,故帝益亲之,豫计召日。然国忠就道,惴惴不自安。帝在华清宫,驿追国忠还。”旧唐书:“十一载,南蛮侵蜀,蜀人请国忠赴镇,林甫亦奏遣之。将辞,雨泣恳陈,必为林甫所排,帝怜之,不数月召还。”资治通鉴唐记:“南诏数寇边,蜀人请国忠赴镇。左仆射兼右相李林甫奏遣之。国忠将行,泣辞,上言必为林甫所害,贵妃亦为之请。上谓国忠曰:卿蹔到蜀区处军事,朕屈指待卿,还当入相。”李杨斗争,李林甫处于下风。新唐书:“林甫果死,遂拜右相,兼文部尚书、集贤院大学士、监脩国史、崇贤馆大学士、太清太微宫使,而节度、采访等使、判度支,不解也。国忠已得柄,则穷擿林甫奸事,

33、碎其家。”至此杨国忠彻底打败李林甫,坐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位。玄宗后期,朝臣把持朝政,相互倾轧之类事屡见不鲜。唐朝衰势成为必然。通过上述唐五代小说与正史相结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杨国忠固然卑劣,对唐朝政治确实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但纵观当时的社会背景,奢华的社会风气和政治黑暗,斗争激烈,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三、结 论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曾从史料学的角度分析了小说的十种类型,并且从史学家的观念出发,把“偏记小说”当作史书的一个分支,同时强调史料的真实性。由于唐五代小说是当时人写当时人,小说的笔触比较自然,真切的随人物的活动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由于这些资料是小说作者不经意

34、写出的,因此就多真实而少避讳,多形象而少呆板,多细节而少空洞,有时比正史更具体,更生动。当然,唐五代小说也有不少虚构、夸张的成分,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要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唐五代小说在史料价值方面的作用。注释:1、(唐)崔铉等:唐续会要,转引自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卷186,第1393页。2、(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6,第3244页。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206,第5848页。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216,第6915页。5、(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转引自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1

35、79,第133页。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6,第5850页。7、(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唐纪,卷216,第6920页。8、(唐)胡璩:谭宾录,转引自李昉等:太平广记,卷240,第1855页。9、(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06,第3245页。1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6,第5851页。1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216,第6941页。12、(唐)胡璩:谭宾录,转引自李昉等:太平广记,卷269,第2109页。1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6,第 5850页。1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06,第3243页。1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2

36、16,第6907-6927页。16、(前蜀)杜光庭:仙传拾遗、(唐)韦绚:戎幕闲谭、(唐)王仁裕玉堂闲话,转引自李昉等:太平广记,卷32,第205-206页。17、(唐)李繁:邺侯外传,转引自李昉等:太平广记,卷38,第238-240页。18、(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泌传,卷139,第4632页。1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216,第6915-6985页。20、(唐)韦绚:戎幕闲谈,转引自李昉等:太平广记,卷303,第2401页。2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6,第5851页。2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06,第3246页。2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216

37、,第6967页。24、(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转引自李昉等:太平广记,卷236,第1818-1819页。25、(唐)苏鹗:杜阳编,转引自李昉等:太平广记,卷237,第1821页。2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6,第5847页。2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216,第6920页。28、定命录,转引自李昉等:太平广记,卷224,第1721页。29、(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06,第3242页。3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216,第6928页。3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6,第5846页。3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216,第6914页。33、(宋)欧阳

38、修、宋祁:新唐书,卷206,第5846页。3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06,第3242页。3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215,第6869页。36、引自李昉等:太平广记,卷335,第2660-2661页。3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6,第5849页。3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06,第3245页。3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唐纪,卷216,第6993页。40、(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06,第3240页。4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6,第5847页。4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6,第5847页。4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06,第3243页。4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216,第6913-6914页。4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6,第 5848页。参考文献:1、 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致谢:衷心感谢在我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的所有老师以及给我支持和关心的同学与朋友。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