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与的金融危机 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7948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与的金融危机 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际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与的金融危机 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际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与的金融危机 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际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与的金融危机 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际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与的金融危机 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与的金融危机 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与的金融危机 毕业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国际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论文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危机产生的根源。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界人士提出:会计计量原则公允价值,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救市的手段之一就是要修改目前会计核算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与金融危机存在必然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相关性Abstract: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society are looking for measures to respon

2、d to the crises; the other hand, the society also are looking for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risis. In this process, the financial sector put forward: accounting measurement principles - fair value, is one of the culprits caus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save the city one of the means is to modify the

3、current accounting of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Whether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of financial crisis, there exists a natural correlation with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has become the financial rescue in a crisis in a topic of debateKeyword: Fair value; financial crisis; correlation目 录引言5一.会计计量的公

4、允价值5(一)按照规范对象的不同,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5(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61 公允价值是一项单独计量属性62 公允价值是一项复合计量属性63 公允价值不应作为计量属性7(三)公允价值在金融领域应用及意义71 公允价值在金融领域的应用72 公允价值被引入会计准则并在实践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8二.公允价值原则与金融危机的产生8三.金融危机后对原有公允价值的反思和改革10(一)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101 信用消费监管失灵10 2 衍生金融工具的.8(二)公允价值的改革前景12参考文献14致谢15 引 言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会计因此饱受指责。国际金融协会(IIF)在

5、2008年4月份就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进行游说,要求允许银行中止使用公允价值会计,但那时次贷风暴还未完全肆虐,这一说法未得到认可和支持。随着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等新一轮金融风暴的到来,公允价值会计受到的指责陡然升级,由60多名议员组成的两党联立团体在9月下旬写信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敦促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在当年10月的一次演讲中也呼吁认真检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9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针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会计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

6、而应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与此相对应,美国众议院在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第二份救市方案中,专门授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的权利,允许其在极端情况下,将金融产品的分类从公允价值计价、影响损益表的方式,转变到持有至到期、用摊余成本计价,并做减值测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被要求在90天内就以市场为计量(mark-to-market)的会计准则向国会提交相关调查报告,国会有权据此投票决定是否中止该会计准则。 随着美国的行动,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在2008年10月15日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

7、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必再按当前市价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而是将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其资本进行估值。当年10月16日,日本企业会计标准委员会(ASJB)也决定,放宽金融资产按市值计价的会计标准,并计划在2008财政年度内提出修正案。然而,舆论并未一边倒。以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一派坚持认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公允价值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反驳说,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了,让投资者尽快看清了真相。那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atementofFi

8、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以下简称SFASl57)所提到的“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呢?“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一.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一)按照规范对象的不同,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从资产角度上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以下简称FASB)在SFASl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会计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二是从资产和负债角度上的定义。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

9、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NO.7,以下简称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定义公允价值为“在自愿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以下简称IASB)在第32号准则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公认的一种计量属性,但对于公允价值是一

10、种什么性质的计量属性,却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 公允价值是一项单独计量属性葛家澎(2001)提出判断一项计量属性是否是一项单独的计量属性,其标准在于必须能够用于初始计量,公允价值能够用来进行初始计量,因此,公允价值完全有资格作为一项单独的计量属性。2 公允价值是一项复合计量属性FASB在SFAC7(2000)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中指出:若无反证,历史成本可以是(过去的)公允价值,但在原始交易时日,交易成本总是按当时市价计量的,在会计报表时日(或入账后的任何时日),公允价值不再是原始交易价格,而是按报表时日的市价重新计量。常勋(2004)认为,“公允价值决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

11、。对把公允价值视为计量属性并不是持有异议,而是认为,它不会与各种计量属性不相联系,或者说,公允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使公允价值成为一种复合(或综合)的计量属性”。谢诗芬和戴子礼(2005)、陈矜(2003)、王建成和胡振国(2007)等国内大部分学者也持相同观点。3 公允价值不应作为计量属性陈炳辉、任世弛(2005)认为,从计量属性必须内在于资产、是资产自身的某种特征这一要求看,如果公允价值要作为一种资产计量属性而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指一种评判标准;如果公允价值指的是一种评判标准,那么它就不能成为资产计量属性。陈敏(2005)指出,由于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定义、定位上的矛盾,能

12、否将其纳入财务会计体系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三)公允价值在金融领域应用及意义1 公允价值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对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相关性的论证上,研究以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出台为分水岭。在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出台之后,大量的公允价值相关性文献开始集中于金融工具。为去除截面样本差异的影响,研究多选取银行为样本。银行在经营上具有同质性,且具有大致类似的投资行为。MaryE.Barth(1994)以银行为样本选取了1971年至199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而历史成本相对于公允价值不具备增量的解释能力。Barth、Beaver和Landsman(1995)检验了美国银行统计年

13、鉴中1992年和1993年银行的数据,样本银行占到了美国所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和总存款的90。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股价确实会反映银行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商业银行的健康状况越差,投资者对银行贷款定的权重越低;在披露公允价值的五种主要资产和负债中的三种,尤其是贷款,公允价值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显著优于历史成本。Eccheretal(1996)选择了美国136家银行1992年和1993年的数据,考查了证券投资、贷款、长期债务、存款和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发现前三者的公允价值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均具有增量的解释能力。加入法定资本作为亚变量,发现对于法定资本比较低的银行,贷款的公允价值与账面值之差的解释能力

14、较低,表明财务状况越差,市场越不信任其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2 公允价值被引入会计准则并在实践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1)是预防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金融工具总是与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其价值也往往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投资者只有准确地认识市场价值的走势,才能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例如,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一些金融机构利用会计计量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掩盖问题贷款。由于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导致投资者的判断失误,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引发金融危机。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使得投资工具价值得到公允的体现,合

15、理的反映金融市场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允价值”概念正是在吸取那次危机经验,为了预防金融市场风险而引入的。(2)提高财务信息真实性、相关性和有用性财务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传统的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进行会计计量时只能依据已经发生的交易成本,入账后一般不得随意调整账面价值。而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动从合约的签订到实施,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合约不经履行,成本就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历史成本入账(按照某一时点上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入账),而且入账价值保持不变,就不符合金融工具价值变动的特征,违背了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原则

16、,无法提供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二.公允价值原则与金融危机的产生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的规定,金融产品被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报价确定;第二层为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采用有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为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此外,它还规定金融产品“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适用优先级原则首先看其是否适用第一层的标准,若不适用再逐级按第二层、第三层的标准进行判断。 自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初露端倪以来,随着

17、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美国抵押支持债券、债务抵押证券)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准备。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欧美数家大型银行平均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达到总资产的一半。减计资产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中的运转,如信用等级下降、借贷成本抬升、担保金不够充足等。因此,每当财报公布巨额减计前后,金融机构都会传出以各种形式融资的消息。 实际上,此次危机中的一些资产已没有市场可以作为计量参考了,花旗、瑞银等投资银行之前发售的标售利率型证券(ARS)就是一例。ARS市场在2008年2月之前的总市值约为3 300亿美元,而2月后的市场已

18、根本不具备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抵押类证券从SFAS157准则适用的第一层直跌到第三层,而且即使是第三层的估值也缺乏公认性。在谨慎的会计师和审计师的坚持下,金融机构不得不计提了巨额资产减值,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使投资者陷入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狂潮中。美国国际集团(AIG)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AIG前总裁罗伯特威勒姆斯塔德称,根据AIG内部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在普华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其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由此陷入了“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

19、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守环,亏损、撇账、评级下调、更多坏账等接踵而来,致使金融机构无以为继并最终破产。资产规模巨大的金融机构的破产牵连甚广,其自身的直接损失尚属其次,它所引发的互不信任乃至信贷紧缩使一连串的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陷入破产危机,其后更席卷欧洲和全球金融业。在这种情况下,众多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全面冰封,“以市值计价”甚至已经没有市场可言,故只有将资产价值降至零,由此形成了又一波恶浪。于是,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纷纷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

20、金融危机就会消退。从银行家们的视角来分析,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公布时,金融机构是否执行并如何按市价来计量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资产,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命运走向。无疑,若按原来的会计准则,他们将继续减计资产,步入恶性守环。而如按非公允价值的传统会计准则,即使市场情况不乐观,银行持有的某些资产价值已大打折扣,在财务报表上也不会迅速及时地反映出来。因此,为避免厄运,美国银行家们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提出应更改会计准则。 从国会议员的视角来分析,一方面雷曼、美林、AIG等金融巨头纷纷告急,而金融巨头和美国政界的紧密关系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损失虽在金融界,但痛在美国政界。于是,市场中的一切都成为政客们攻击的目标,

21、会计准则也不能幸免。但这仅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议员们热衷于更改会计准则的另一方面原因是,让纳税人感觉救援方案实际上不会花费那么高昂的代价,以获得其支持。 暂且不谈此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是真实反映市场信息还是推波助澜。倘如公允价值真的如质疑者们所说的存在放大效应,那又为何在经济繁荣时,却不提公允价值非真实反映市场信息呢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那些反对者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及命运寻找出路,而公允价值只不过是华尔街银行家们选择的一只代罪羔羊。三.金融危机后对原有公允价值的反思和改革(一)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1 信用消费监管失灵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美国的房贷市场爆发危机所引起的。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

22、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超市购物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信用消费在美国非常普遍。特别是一些大宗商品交易,消费者都是分期付款,例如房地产消费。但是,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有些人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当他们通过信用消费买房时,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到危机爆发前,大约有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房贷金融机构放松了对购房贷款业务的监管,一些负面因素逐渐浮现。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但是,随着美

23、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通过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很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大量涉及到次级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倒闭,最终导致危机爆发。2 衍生金融工具的滥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失控也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十多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了规避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创造了大量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来规避金融市场的风险。在美国次级贷款业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次贷机构为转移次贷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通过“

24、风险转移”的方法,将次贷业务转化为证券再卖给投资者。次级贷款机构大约将超过6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了世界各国的投资者。与此同时,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放松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估与监控,使得“AAA”的信用等级的次贷债券泛滥成灾;以及投资机构的监管手段远远滞后于次贷投资业务的发展进程,使得投资机构也失去了对次贷业务风险的敏感性。但是,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只是被拆来拆去、换来换去卖到了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在这过程中,不但没有使得社会实际财富增加,反而使得本来只是存在于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伴随着次贷债券的投资行为,被传导到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引发次贷风险被无限

25、扩大。所以,当次贷危机爆发后,在危机四伏的金融世界里,“蝴蝶效应”引发毁灭性的全球性金融灾难。(二)公允价值的改革前景金融界人士提出,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但是,从二者关系上看,公允价值只是金融工具价值的计量手段。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公允价值只是“温度计”,而金融工具价值好比人体温度,前者只能“如实反映”后者的高低,而不能决定其高低。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真实的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

26、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做到信息透明性。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市场不断调整,让大家正确认识目前的问题。所以,如果因此次金融危机而改变会计准则,停止使用公允价值,“正如一个人发烧,我们藏起体温计,而不去服药,不能自动退烧一样”。通过放松会计计量的规则而“创造”的利益是一种幻觉,只能延迟问题的解决;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这种虚假“健康”信息,最终会导致资本市场的崩溃,使经济陷入长时期的衰退。危机往往蕴涵变革的机会,公允价值会计甚至整个会计框架体系是否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实现蜕变,尚有待时日证明。根据以上论述,作出对公允价值改革前景的以下认识:

27、1 美国金融体系的问题长期存在,由于美国长期使用历史成本原则,这些问题并没有浮出水面。公允价值的应用加大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将银行长期存在的问题客观的反应出来。所以,不是金融危机不是公允价值的错误,而是用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将美国金融体系的弊病公诸于天下。 2 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因此,通过重新分类金融资产或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在危机得到缓解后,必然会遭到投资者的反对。3 金融危机是消费者过度债务化、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资本市场过度证券化和金融监管过度自由化等原因造成

28、的,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但实践中依据“非公允”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4 当前针对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调整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相关、可靠、可比将是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也需要考虑市场回归活跃、有秩序后,如何再次将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调整为按市场报价。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计量的主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历史成本逐渐难以应付局面。这时,一种抛弃了成本计量观,更能反映会计个体经济资源价值的计量

29、属性应运而生,这就是公允价值。虽然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直充满重重阻力,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却在不断扩大,即从金融工具扩展到其他项目的计量上。从国际上看全面应用公允价值己是大势所趋。因此在新准则加大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的背景下,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汪靖中,“华尔街计量门” N.中国会计报,2008-10-232.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 J.上海会计,2001(1):3-63.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J.财会月刊,2004(AI):3-44.任世驰、陈炳辉,“公允价值会计研究”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72-765.

30、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 J.财会月刊.2005(10):5-66.Barth,M.E.,Fairvalueaccounting:evidencefrominvestmentsecuritiesandthemarketvaluationofbanks,TheAccountingReviews,Vol.69,No.1,1994(1).7.Barth,M.E.,W.R.LandsmanandJ.M.Wahlen.1995.Fairvalueaccounting:effectsonbanksearningsvolatility,regulatorycapital,andvalueof

31、contractualcashflows.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577-605.8.Eeeher,E.Ramesh,K,ands.Thiagarajan,FairValueDisclosuresbyBankHoldingCompanie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esVol.22,P79-117,19969.旷野,“华尔街会计门直指公允价值计价标准” 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0-1510.陈正红,“公允价值:危机的罪魁祸首还是代罪羔羊?”N.中国日报,2008-9-2311.戴道华,“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 N.第一财经日报,2008-10-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