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912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地球科学概论 课程: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地球科学概论 论文:论文: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 展展 姓名:姓名: 班级:土木班级:土木 2 学号:学号: 目目 录录 CONTENTSCONTENTS 摘要摘要3 关键词关键词 3 正文正文3 一、前言一、前言3 二、地球与地球科学二、地球与地球科学 4 1.1.地球地球4 2.2.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5 三、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及问题三、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及问题10 1.1.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 10 2.2.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12 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四

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5 五、结束语五、结束语17 六、参考文献六、参考文献17 3 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摘要】: 地球是时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是一由多个圈层构成的整体。 地球科学是人类认识地球,利用改造地球和保护地球,宏大科学的理论、知识和 研究方法实现人类会可才转卖发展的保障 近百年来,地球科学发展较快, 主要反映在地球科学从单一学科深入研究向 学科交叉、横向发展的转变从固体地球科学向行星地球的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变 从深化对地球的认识, 侧重于资源开发利用向探求地球知识、为人类社会、经 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转变从单一的、局

3、部的、实际的地质现象研究向系统的、 全球的, 以数字化为手段的模拟推演的转变。地球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担当 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也借助人类社会进步成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丰富。本 文将对地球作简单介绍,同时还会对地球资源环境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论述,最 后还将对地球科学与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讨论。也希望我们赖以生 存的地球能够越来越健康的发展,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关键词】:地球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正文正文】: 一、一、 前言前言 首先很高兴本学期能够选上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作为一名土建人 来说,这相当于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本学期的工程地质基础极为相似。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

4、中,老师都很认真很负责的给同学讲解每一个问题,我也学 到了很多知识和技巧。首先我对地球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这门课的学习 也让我们很好的跳出了原来那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始从更专业更细致的和角 度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它的一些很具体参数和结构构造也能很清晰的 出现在头脑当中。就我们专业而言,我们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假若以后进了设 4 计院,我们必须要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的创新能力 去构思和设计独具特色的建筑。另外一方面,这门课程也为我们讲述了地球的 整个进化历程,从太古代到现出现生命迹象再到现在,也让我们对此更加熟悉 了地质年代表。同时在作此篇论文的同时也让我对地球资源

5、环境的发展进行了 深入思考,资源是有限的,环境是需要维护的。可现如今的情况恰好相反,资 源在被人类无限的开采和利用,环境也在人类的高科技发展的过程中 在不断被 破坏和污染着,我们很有必要思考地球到底还能给人类居住多少年?我们是否 能在找到另外一个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星球之前不会灭亡?朋友,行动起来吧!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美好家园能够更加健康、 更加美好,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二、二、 地球与地球科学地球与地球科学 1 1、 地球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 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 6378.2 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

6、。地球有 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 71%被 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 一个蓝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 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 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 45 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 球围绕着地球以 27.32 天的周 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以近 24 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 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 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 5 如人们要靠山 川大地获取生活 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 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 工 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 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 球上发生 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 争。地球由内核到地表的构成是

7、 有一定规律的。如同其他的类地 行星,地球内部从外向内分别为 硅质地壳、高度粘滞状地幔、以 及一个外层为非粘滞液态内部为 固态的地核。地核液体部份导电 质的对流使得地球产生了微弱的 地磁场。地球内部温度高达 5270 开尔文(4996.85 摄氏度)。行星 内部的热量来自于其形成之初的 “吸积” (参见重力结合能) 。这之后的热量来自于类似铀钍和钾这类放射性元 素的衰变。从地球内部到达地表的热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阳能量的 1/20000。地 球内部的金属质不断的通过火山和大洋裂缝涌出地表(参见海底膨胀条目) 。组 成地壳大部分的岩石年龄都不超过 1 亿(1108)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 壳年龄大

8、约有 44 亿(4.4109)年历史。 地球属于银河系之中从国际空间站俯瞰地球的太阳系,处在金星与火星之 间,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有一颗天然卫星。地球是目前发现第 一个具有生命个体的行星。地球所处的地球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 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 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 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 运动中。 6 2 2、 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1 1 )地球科学及其任务)地球科学及其任务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很早

9、以来, 人类就开始执着地对地球 进行探索, 除地质学之外, 还导致数理化的诞生。地亩与河道的丈量出现三角 学和几何学, 进而有数学思维体系; 地球上多种现象如万有引力、南北磁极以 及声、光、电等的认识成为物理学的发轫; 岩石、矿物的元素分析则是化学的 开端。物理和化学分别建立起各自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形成独立的基础科学 之后, 又分化出专业研究地球的地球物理学与地球化学。因此, 现代地质科学 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其它有关的学科。地球科学的基本任务是 认识地球, 同时为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防治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中提 出的广泛需求服务。应该指出, 只有不断地加深对地球规律性的认

10、识, 才能更 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而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又将积累资料, 推动地球科 学的发展。地球是一个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巨系统, 它不仅体积庞大、结构 和成分复杂, 而且有漫长的演化历史。因此, 对地球的认识必须分层次进行, 而且宏观的规律性认识对微观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会起指导作用。 2 2)2020 世纪的地球科学世纪的地球科学 在地球科学中, 长期存在着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本世纪初期, 曾经出现 许多关于地球的学说, 其中有均变、收缩、膨胀、波动、脉动和铅垂构造等, 大都同意并支持大陆作周期性升降运动和大洋盆地永存的观点, 而不承认地球 表面有巨大的水平运动, 即固定论。1912 年

11、左右,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 认 为地球表面的大陆是处于漂移运动之中, 并从几何形态上指出, 南北美洲和非 洲是曾经拼合在一起的。尽管魏格纳开创了活动论的先河, 但长时间得不到地 球科学界的承认。布拉德用电子计算机将大西洋两侧拼合到一起, 已经是 1966 年了。1960-1962 年间, 赫斯提出海底扩张说, 认为在大洋盆地内, 新洋壳是 沿洋脊裂谷上涌并向两侧扩张而产生。1963 年, 凡因和马修斯发现洋脊两侧有 磁条带异常分布, 而其年龄又随离开洋脊裂谷的距离而增加。随后, 深海钻探 也证实海底扩张的存在。1969 年前后, 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出现, 并经过广泛 的验证, 活动论才在地

12、球科学中基本上确立起来。板块大地构造主要得到大洋 7 地球物理资料的启示。世界标准化地震台网资料表明, 天然地震震源在地球表 面的投影是连续而闭合的。在太平洋周围海底 岛弧 弧后盆地分布的地带 内, 地震震源由浅入深, 可达 700 km 以上, 称为贝尼奥夫带。洋脊裂谷及其 上的横向大断裂带, 则只有浅源地震。此外, 古地磁资料给出的极移曲线表明, 大陆是在漂移之中; 洋底热流也支持海底扩张; 而测年结果更提供了一个惊人 的事实: 太平洋底没有老于侏罗纪的岩石, 而大洋水的年龄竟远远超过 2 亿年。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 当时在美国拉蒙特地质研究所的一批青年地球科学家用 电子计算机整理以大洋

13、为主体的全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 经过综合分析, 提 出了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 简称为板块构造。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半个多世 纪以来对地球的认识, 将岩石层划分为 6 大板块和一系列小板块, 并将板块边 界归结为三种类型:离散边界, 岩石层板块向两侧作相反方向推移, 如洋脊裂谷, 软流层物质在这里上涌, 海底扩张, 新洋壳产生, 并伴有浅源地震,其两侧有 对称的磁条带异常;聚敛边界, 岩石层板块作相向运动, 或相互碰撞而成山脉, 或一个板块俯冲于另一个板块之下。后者在地形、地貌和地球物理场上都明显 地表现出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的依次排列, 而贝尼奥夫带则表明此处地震震 源分布由浅入深, 可达

14、700 km 以上;保守边界, 两个板块作相对滑动, 既没 离散, 也没有聚敛, 而是彼此向相反方向错动, 称为转换断层, 如洋脊裂谷在 横向大断裂上的表现。这样, 对于像太平洋那样的大洋盆地, 新洋壳产生于洋 脊裂谷, 并向外扩张, 而老洋壳被推移并俯冲于海沟, 其中间过程正如一条巨 大的传动带,即板块运动的传动带模式。这样, 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以简单明确 的模式, 建立起以活动论为内涵的新地球观。1957-1959 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 之后, 出现了一系列地球科学的国际合作计划, 其主要目的都是对板块学说进 行验证, 例如, 1960-1969 年国际地壳上地幔计划、1980-1989 年

15、国际岩石圈 计划, 以及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等。这些国际合作活动确认对岩石层 板块大地构造的新认识是对 20 世纪地球科学的高度总结并具有全球意义。但 是, 主要从大洋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总结提炼出来的板块构造, 是否能适应并解 释古老而又复杂的大陆呢? 这是当前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 1980- 8 1989 年组织大陆岩石圈研究的国际合作并设计全球分布的 200 条地学断面( GGT ) 计划。要求在板块构造理论的指导下, 对地学断面的地质、重力、磁力 和深反射地震所获取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大陆岩石圈计划已取得丰富的资料, 却仍不足以建立大陆板块模式来阐明大陆岩石层的结构与演化

16、, 以致国际大陆 岩石圈计划不得不再延期 10 年。1996 年在北京召开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 以大陆地质作为会议主题, 进一步推动了对大陆的研究。 3 3)地球科学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地球科学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人们要从地球上 获取生活资料, 求得生存,更要从地球上获得生产资料, 求得发展和进步。就要 不断地认识地球, 寻找和开发利用地球资源, 尤其是矿产资源为了求得更好的 生存条件, 抵御自然灾害一人类需要不断地认识地球, 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 气候、自然灾害等的形成规律, 逐步形成了以研究地球为对象的科学一地球科 学。并随着人类的

17、文明和进步, 得到丰富和完善。 (1 1)地球科学是指导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地球科学是指导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 地球科学指导人类认识地球,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 自然环境服务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面向世纪, 人类社会迈向了发展的高级 阶段一一可持续发展阶段, 地球科学将指导人类全面认识地球, 认识人类活动 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最终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从而自为地调控人类活动, 努力 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在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同时 , 也在

18、急剧地 耗费地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20 世纪末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 , 随 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矿产资源、能量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短缺的形势在加 剧。同时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核污染等环 境问题日趋严重。地球表面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热带雨林正在迅速消失,全球 性气候异常和 自然灾害频繁。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这就明 确地告诉人类地球环境正在曰愈变迁和恶化,己不适宜一部分生物物种生存和 繁衍。那么继续恶化的地球环境是否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在经历了无数 9 次的太空探测和考察,人类在迄今为止能够观测到的宇宙空间里,只有一个地 球,这是人类唯一能够生存

19、的家园。人类要想在地球上世代生存和繁衍,就必 须自为的适应自然环境,控制自身的行为,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合理节约、保 护、利用自然资源,不因当代人的过度利用而使后代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控制和减少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地球环境 永远适合人类的生存。做到人类发展与地球环境的协调,人类发展与地球资源 永续利用的协调。这是就人类社会面向 21 世纪的共同选择实现人类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 2.2. 地球科学是指导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地球科学是指导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20 世纪末以来,地球的资源环境和频发的灾害问题已受到了地球科学界的 重视,地球科学率先进人了人类

20、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探索和研究领域 。 地球系统是一个 由地核、地慢、地壳以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人类圈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并发生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形 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也孕育着许多危及人类 的自 然灾害。人类的活动也作用于地球系统,影响着地球系统。地球科学正试图精 细地、定量地阐明地球系统的作用机理,阐明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作用和影 响,从而指导人类探索地球环境的演变规律,探索全球气候变迁、地震等重大 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使人类有效地预防、预报重大自然灾害, 减轻重大自然 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把握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地球科学正在完成

21、由资源型知识体系向社会型知识体系的转变。地球科学 形成以来,更多地是侧重对固体地球的研究,尤其更注重对地壳、岩石圈的研 究。研究其结构、构造、物质组分及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富集而形成的矿产资源, 指导人类寻找、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保证了人类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 因此建立了资源型的地球科学知识体系。然而,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 源、灾害和环境方面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使得地球科学除要解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问题外,还必须帮助人类解决人 类社会当今面临的许多有关生存条件的重大问题。诸如减轻 自然和人为灾害、 寻找和保证充足干净的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促

22、使地球科学从 10 资源时代进人环境时代,其社会功能由“资源型”拓宽到“社会型” ,相关学科 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使地球科学基本完成了“社会型 ”知识体系的建立,为 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防治自然灾害提供了理论知识和技术支持。 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持续需求,地球科学从整 体地球系统作用机制的研究出发,进一步深人地评估地球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 布规律,同时利用高新技术和手段,来寻找地球深部矿产和隐伏矿产,以提高 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在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 地球科学加强了开采利用技术的研究,使得一些贫矿、呆矿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和利用。为缓解经济发厢织寸矿

23、产资源这类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新材料、 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也成为了地球科学的急迫任务和 内容。同时,地 球科学对矿产资源的研究也由对矿床自然属性的单一评价发展到对矿产资源自 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的综合评价。更加注重了矿产资源开轰口寸环境 的影响和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综合评价。指导人类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 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在区域性、局部性地质灾害、环境 破坏的防治方面,地球科学有了显著的 进展。通过分析研究,基本认识了诸如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石摸化、 水体污染等的形成机理及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人类预防和 治理这类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提供了科

24、学的理论和技术,使人类在预防和治理 这类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方面,取得了日愈显著的成绩。21 世纪,将翻开人类 社会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史 。 地球科 学将在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如了解地球系统整 体,研究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系统的作用 和影响,探求地球系统的协调和平衡为人类社会提供充足的自然资源 预防和治 理地质灾害,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的损害调节全球和区域的环境变化等方面做 出更显著的贡献,成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同时人类社会对 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的理解和关注,也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

25、遇。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些科学家的大胆的预言一定会成为现实“世纪将是地球科 学的世纪 ” 。 11 三、三、 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与问题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1.1. 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 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周围的境况, 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一般是指环绕 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 即自然环境。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 一般指天然的财 源, 即自然环境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材料, 人类通过劳动可以把这些材料变 为财富, 供人类所享用。所以, 资源是寓于环境之中的, 它们二者是密不可分 的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 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

26、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 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与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但是目前人类还不能按照自身的整 体长远利益, 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存基础。在曾经过头地批判了“ 地理环 境决定论” 的观点之后,又萌发了低估地理环境的意义与作用的偏向, 简单地 认为,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 的不断加强, 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将不断地减弱和缩小。在“ 征服自然, 战 胜地球” 的口号下, 往往带有盲目性、掠夺性地对待资源和环境, 致使资源浪 费, 环境恶化, 生态平衡失调, 产生当今世界的“ 四大危机” 问题, 即人口 爆

27、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再加上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等, 使人 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均不能协调相处, 矛盾日益尖锐, 甚至已 受到自然的报复, 自食自造的恶果。 “ 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 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相反地, 我们同我 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中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 支配, 仅仅是因为我们胜于其他一切动物,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而已。 历史事实证明,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物质前提, 具有一种无所不 在的伟力, 在任何社会历史时期都将起着很大作用。尤其是社会生产力愈是进 步和增

28、长, 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也就变得愈密切、愈复杂, 它们对人类社 会的影响和作用也将变得更加广泛, 更加重要。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愈高, 人 类所掌握的利用和驾驭自然的手段与能力愈强, 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活动愈向 高层次发展, 人类活动也就愈来愈在更广泛、更深刻的领域接受自然界, 即资 12 源与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并且使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广泛化、深层化 与复杂化。人类在一定范围的资源、环境面前获得更大自由的同时, 也可能被 新的自然力盲目支配, 由此造成资源、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制约力的新生和增长。 这仅仅是制约作用的消极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从全局 来看, 随着社会

29、的不断进步, 资源、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与制约有可能不断减 小, 从必然王国进人自由王国, 其积极作用则将不断增大。也即科技的进步和 生产力的发展, 使人类利用资源和改造环境的数量愈来愈多, 质量愈来愈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愈来愈高, 作用愈来愈 大。 从辩证的观点看, 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以人类为主体、工具和以资源、环 境为客体的三元结构。在文化发展初期, 主体的人类对客体的资源、环境的占 有和利用较少, 客体的资源、环境对主体的人类的价值也就较小, 社会文化水 平愈高, 主体的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占有和利用程度愈高, 客体的资源、环境 对于主体的人类的价值也相应愈

30、大和愈充分。所以, 人类社会愈是向前发展, 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或作用将会愈大。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 类利用资源、环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与加深, 使得环境中的某些有限的资 源愈来愈少, 从而使得环境及其之中的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显得更加宝贵和重要。 显示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正在加强。加之社会生产力愈提高, 经济 愈发达, 社会的生产部门就愈多, 部门与部门之内存在的供养键式关系也愈复 杂。已经到了资源、环境将在生产领域的更大广度与深度上作用于人类社会, 几乎“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已把珍惜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与计划生育 作为基本国策, 世界上也广泛呼吁“ 只有一个地球”

31、 , 地球是有限的, 必须 爱护与保护它,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轻视与破坏, 可以压倒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未 来所做出的任何努力, 将给人类降生巨大的灾难。 2.2. 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 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 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 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 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 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

32、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 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 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 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 排放总量的 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 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 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 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 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

33、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 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 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 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 20 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 GDP 的 720%。2005 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 5.1 万起;2007 年,40%的城市生活 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 的 197 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 287 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

34、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 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 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 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 ,损失的土壤 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1 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 14 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 60 年代的 300 公斤/亩下降到 100 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 810 增至 30 只/公顷;土地

35、裸露率由不到 10%增加到 30%以上。全国 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 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 200 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 面积 25 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 1.5 万公顷。 (2 2)水土流失急剧)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 356 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 174 万平方 公里,涉及全国 30 个省(区、市) 。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 16 亿吨;长江流域每 年土壤流失量 24 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 的泥沙中,就含有 N、P、K 三种元素总量约 4000 万吨,超出了 2003 年全国的 化肥需求量(3990 万吨) 。

36、(3 3)濒危物种增加)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 740 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 占 189 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 40005000 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 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 灭绝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 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4 4)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天然湿地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过去 50 年来湿地消失了 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 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 30 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 “涝池” (池塘) 。在南方,中国

37、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 4000 平 方公里减少到不足 50 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 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 9 亿立方米减少 到目前的不足 2 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 “地球之肾” , “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 (5 5)人工林树种单一)人工林树种单一 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 15 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 ,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 是杨家兵” 。如今,杨树已经

38、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 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 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 漠” 。 (6 6)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 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 “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 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 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 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 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

39、生产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 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 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 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 处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 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

40、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3、加强生态监测。 在中国单纯的水环境、气环境和工业污染监测已趋于成熟,并已经为环境保护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监测技术和形 成完整的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关数据还是采取从各部门东拼西凑的方 法获得,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较差,已经制约了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必须建 立和开展有效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 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 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 16

41、 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 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 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证明,传统 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加 以扭转。而能源消费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形势十分严峻。节约能源资源是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四、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

42、,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中,主要是要处理好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三者的 关系,使三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在这三者中,人口已经现实存在,可 改造的程度不大;在生态环境中,自然资源是构成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因素,所 以,只要很好地解决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最现 实和最重要的基础。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 1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 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N:模式。 ”政府提出的 经济政策规划应

43、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 本转变作为着力点,同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实 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转 变。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支柱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 2 2 . .加强宣传教育,促使节能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加强宣传教育,促使节能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环保意识的高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而教育则是加强环境 宣传,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教育对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社会心理 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宣传、教育 才能唤起全民族保

44、护环境的紧迫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从而能够让人们摆正 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国民进行节能环保的宣传 17 教育,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督促人们尽力杜绝浪费资 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3.3. 增加环保投入,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增加环保投入,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就是保证必要的环保投入,环保投入要随 着经济发展相应的增加 为此,就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科技进步在环保中 的贡献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资源利用率低、污染防治技术差的问题。 此外,在环保产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尽快着手建立环

45、保产业 标准体系,在加大政府投资环保产业力度的同时,更要积极引进民间和外国资 本,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为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五、结束语五、结束语 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约束,集中到一点就是,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 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因此要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转变经济发 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必须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才能在促进 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们应该急需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是人类每一个人都要 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大家共同努力,

46、一起行动。我们的地球才会 更加美好! 六、参考文献六、参考文献 【1】 李文华环境与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2】 胡鞍钢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口国情报告,2005,(7) 【3】 杨艳梅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EJ3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08(1) 【4】刘文信浅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J山东环境,1999,(6) 【5】竺玉林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思路J浙江地质,2001,(1):13 【6】中国科学院地学部.“ 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 研究组中国地球科学发 展战略的若干问题 18 【7】刘东生.世纪一地球科学的世纪. 【8】刘光鼎.世纪的地球物理. 【9】左玉辉.制约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五类规律. 【10】贪克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几个发展趋势. 【11】周毅.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2】景才瑞.人类和自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43. 【13】 刘端直.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与政策措施探讨H大自然探索, 1999.18(4).30-34 【14】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 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