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经济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2412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向型经济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外向型经济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外向型经济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外向型经济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外向型经济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向型经济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向型经济研究毕业论文.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安徽外向型经济研究姓 名: 王焕斌 学 号: 08111151243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院 系: 商学院 指导老师: 陈芳 实习单位:上海徽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完成时间: 2012年4月 安徽新华学院教务处制安徽新华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本人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积极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活动,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调查)记录,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外,论文(设计)中所有数据均为自己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

2、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院 系商学院姓 名王焕斌专业班级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2班学 号08111151243指导教师: 陈芳职称/学位: 讲师/博士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安徽外向型经济研究立题依据(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外向型经济反应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安徽位于长江流域,800里皖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型的前沿,是中部崛起的桥头堡,外向型经济在安徽的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迅速

3、发展,特别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国际分工向深化与广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经济的外向化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额上升,利用外资增加,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虽然成绩显著,但安徽开放水平、开放意识还不足,外向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贸企业规模较小,外资实际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安徽外向型经济进行分析,从而为安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课题研究内容: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安徽经济现状,分析我省经济特点,找出安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与劣势,同时借鉴兄弟

4、省市的发展经验,根据国际与国内市场情况,为促进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课题研究的条件(材料、主要实验仪器设备等):(一)查阅文献 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其中包括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图书馆数据库里的期刊与相关图书、互联网搜索引擎。(二)实地观察 作为一个安徽本地学生,通过平时对安徽经济的关注、本地媒体的报道及实际体验,从自身体验来了解安徽经济的发展。(三)论文指导老师的相关指导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1、2011年10月26号之前确定论文题目,与指导老师见面。2、2011年11月5号之前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成开题报告;3、2011年11月13号之前结合相关材料完成论文提纲;4、2011年12月完

5、成初稿;5、2012年2月对初稿进行认真修改与确认6、2012年4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论文定稿7、2012年5月份论文答辩主要参考文献:【1】钱进 . 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的选择N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2】钟新桥,高飞,温如春 . 安徽省产业结构发展分析J . 科技创业月刊 2010年第1期【3】张伟,周秉根,王官勇 . 安徽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N.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3期 2008年5月【4】王朝明,韩文龙 . 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结构与效益问题分析后危机时代的思考N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第31卷 第4期 2010年7月【5】耿明英 . 湖北外

6、向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提升路径选择J . 国际商务论坛 2010年9月【6】周纯 . 安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5月【7】朱要武 . 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年【8】刘瑞平,马文革,叶斌 . 安徽民众科技文化素质现状调查与研究N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6期 2010年12月【9】张晓东 . 安徽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10月【10】王丽 . 安徽省外贸竞争力研究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4月【11】汪燕敏, 徐冠宇 . 安徽省吸引利用外资促进跨越式发

7、展的战略思路J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 2009年7月【12】项清 . 关于安徽加入泛长三角的思考J 黑龙江对外经贸 总第180期 2009年第六期 2009年【13】刘志彪 .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与对策思考J 中国经济问题2010年第1期 2010年【14】陈睿洁 . 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分析J 中国商界2010年8月总第204期 2010年【15】殷建国 . 浅析经济结构的调整J 中国商界2010年8月总第204期 2010年【16】胡戴新 . 探析安徽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问题与策略J 华东经济管理(第22卷第1期)2008年1月

8、【17】张峰 .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J 学术界总第140期 2010年1月【18】王可侠,彭玉婷 . 安徽“十二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学术界总第142期 2010年3月【19】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中国统计出版社【20】安徽统计年鉴2011 中国统计出版社指导教师意见: 开题报告思路合理,结构完整,内容较为全面,对问题的分析基本透彻;参考资料较为翔实,全面;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合理,该生能保证完成论文写作任务。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院系意见:签章: 年 月 日目 录 中文摘要1ABSTRACT21 外向型经济与地区发展32 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42.1 对外贸易

9、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新发展42.2 利用外资52.3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52.4 国际旅游增长迅速62.5 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加深63 安徽外向型经济优势分析73.1 产业优势73.1.1农业基础良好73.1.2 工业实力雄厚73.1.3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83.2 区位优势与有利的政策环境83.3 经济的后发优势94 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94.1 国内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94.2 金融危机后,出口压力加大104.3 外向型企业规模较小,发展后劲不足114.4 低成本优势面临转型压力114.5 创新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品牌较少124.6 外商投资结构不平衡124.7 贸易摩擦加

10、剧125 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对策及路径选择125.1 宏观方面125.1.1 转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式调整,加快出口产业结构调整135.1.2 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35.1.3 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国外投资,优化投资结构135.1.4 不能重复沿海企业的发展模式135.1.5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135.1.6 促进区域合作,迎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承接145.1.7 人才兴省,提高民众科技文化素质145.1.8 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145.2 微观方面145.2.1 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145.2.2 注重人才培养155.2.3 企业发展自有品牌155.2.4 积极参

11、与国际经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技术与经验15结束语16参考文献17致 谢18中 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十年来,我国经济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功不可没。本文立足于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安徽自身特点,分别从宏观方面与企业角度为安徽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家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词:安徽;外向型;经济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since China joined in WTO ten years ago, Chinese economy ha

12、s been more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so that export-oriented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s a result, Export-oriented econom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in Anhui, This thesis analyzes Anhu

13、is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rapid and favor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in Anhui from macroscopic view and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to promot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t hometown.KEY WORDS: Anhui, Export-oriented, Economic安徽外向型经济研究

14、1 外向型经济与地区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外向型经济战略,另一个是内向型经济战略。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向型经济的执行情况几乎都优于内向型经济体。外向型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与竞争,在资源配置上采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衔接的市场机制,以国际市场为主实现生产循环的经济运行方式”。许多学者从理论上阐释了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亚当斯密的分工与专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工贸易促进增长的观点;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马克思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

15、互促进的观点;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论等等。这些理论阐述了外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本国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经济总量增长,获得比较利益。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地区为发展经济,都必须开展与外部世界的紧密合作。外向型经济为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贸易和投资自有化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地处中国东西部过渡地带的安徽,兼得沿海和内陆的双重有利条件,发挥着我国对外开放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安徽来说具有特别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助于实现安徽富民强省和安徽崛起的重大战略目标。安徽在“十五”及2010年国民经

16、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中,安徽实施科教兴皖,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外向带动战略就是在全省范围内大开发,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化进程。这为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对的环境,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较好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31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1%。但是与沿海省市相比较,安徽省的外向型经济程度明显不足。安徽要想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外向带动,发展外向型经济。结合安徽自身具有的优势,牢牢把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中部崛起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

17、相结合,促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2 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安徽外向型经济起步较晚,与沿海城市具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安徽外向型经济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几年,安徽在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为安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1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新发展安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从2007年到2011年,安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省进出口总额由2007年的159.3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313.4亿美元。虽然期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贸易

18、额出现下降,增速有所放缓,但我省外贸增长的大趋势仍未改变。2010年安徽省出口实现170.8亿美元,同比增长37.6%;进口实现142.5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全省累计进出口额居全国第16位,居中部地区第4位。从增长速度来看,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负增长。2010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贸易额迅速增长,比上年增长54.8%,增速最快。2011年安徽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比上年增长29.1%,2011年贸易额比2007年将近翻了一番,从总体上看安徽对外贸易是不断向前发展,增速较快。表2.1 2007年2011年 安徽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表 (单位:亿美元)年度2007年2008年2009年2

19、010年2011年进口71.190.867.5118.6142.4出口88.2113.588.9124.2170.8进出口159.3204.3156.4242.8313.4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信息网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逐年增加,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6年安徽省出口初级产品42513万美元,约占出口总额6.22%,出口工业制成品641104万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93.78%;到2010年出口初级产品78229万美元,约占出口总额6.30%,出口工业制成品1163059万美元,约占出口总额93.70%。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5年为8.3亿美元,到2010年高

20、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0.1亿美元。表2.2 安徽出口产品结构表年度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初级产品出口额(万美元)4251373867979658446878229初级产品比重(%)6.228.378.639.506.30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万美元)64110480825810373068042621163059工业制成品比重(%)93.7891.6391.3790.5093.70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2007年到2011年)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区。亚洲是安徽外贸出口最大的市场,2010年出口额457252,占出口总额的36.84%。欧洲和拉丁美

21、洲出口增长最快,2010出口额分别是285118万美元和14601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45%和83.37%。2010年,安徽出口额最大的国家是美国,总出口额为183583万美元,其次是日本76064万美元,德国46925万美元,英国35981万美元。安徽对这个及地方的出口总额加起来约占出口总额27.60%。整体贸易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2.2 利用外资随着皖江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外来投资步伐持续加快。2011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3亿美元,增长32.2%,全省1亿以上结转和新建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4181.2亿元,同比增长56.5%。全省利用外资规模

22、不断增大,势力不断增强。截止2011年5月,累计来皖投资的企业已达53家,设立了70家企业。2011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63项,合同利用外资3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3亿美元。安徽上下不断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同时利用外资的质量不断提高,大项目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增多,外资投资范围扩大,外商投资已经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种行业和门类,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业,外国资本在安徽投资的产业也不断增多,涉及服装、食品、汽车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等。2.3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企业主动“走出去”对外投资正成为新的亮点。安徽对外工程承包在过去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即使是金融危机

23、也未能挡住其前进的步伐。安徽省拥有对外工程承包经营权的企业达80家,业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尤其在非洲和拉美,安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占领了当地很大的市场份额,并具有很高的品牌美誉。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安徽省外经合作完成营业额居全国第十名,合肥水泥研究院连续四年进入全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完成营业额的钱五十名。2010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42份,合同金额15114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92716万美元,是2006年营业额的4.83倍。在安徽企业承包的工程中,大项目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安徽承接了哥斯达黎加国家体育场建设、莫桑比克马普托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多哥社会住房项目等一批大型项目,改变了安徽

24、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只能从事分包、修路等劳动密集型工程,开始承包大项目,逐步扩展到电子通讯,店里、咨询设计等资本技术密集领域。2006年,安徽对外劳务合作签订合同数为75份,合同金额9308万美元,完成营业额8865万美元;2010年,安徽对外劳务和做签订合同数为215份,合同金额6625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2119万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缓慢增长,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上。2.4 国际旅游增长迅速旅游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具有关联度大、拉动性强等特点。安徽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世界级的旅游胜地黄山,佛教圣地九华山,道教名山齐云山,以及天柱山、狼牙山、巢湖

25、等名山秀水。近年来,安徽省调整旅游发展思路,积极打造新旅游圈,着力构建大皖南国际性旅游区、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和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和新皖北取悦于性旅游区“三大板块”。在此基础上,还着力建设合肥、芜湖、黄山“三大旅游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了一批面向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旅游产品群。“十一五”以来,安徽旅游业继续保持着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为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2006年,全年接待海外游客8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到2010年,安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9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1%,旅游外汇收入8.2亿美元,增长23.6

26、%。无论是入境旅游人数还是旅游外汇收入,安徽的国际旅游业都有巨大的发展。2.5 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加深 安徽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十一五”期间,通过搭建经贸平台,牵线搭桥引进大型跨国企业来我省投资合作,外事部门累计直接引进和推动引进外资30亿美元;引进日本利民工程等外国政府援助项目56个,来我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由48个增加到105个。安徽已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日、美、德、意等多个国家的州、市、县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和交流关系;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出口加工区)和85个省级开发区,其中合

27、肥高新区1997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向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已在全省初步形成。沿江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合肥和黄山所构成的“一线两点”,在全省已率先形成开放度高、体制灵活、发展活力强的外向型经济区域;京九铁路、欧亚大陆桥沿线地区和其他沿交通干线地区也在做不形成对外开放的新热点。3 安徽外向型经济优势分析3.1 产业优势3.1.1农业基础良好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的主要的农业产区。2011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21.5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135.5万吨;油料种植面积878.3千公顷,全年油料产量213.8万吨;全年棉花种植

28、面积350.4公顷,棉花产量37.8万吨。其中粮食产量连续六年创新高。安徽农业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形多样,且有不少珍稀品种,宜于发展特色农业,同时安徽渔业、林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比较好,地貌多样,地形齐备,山地、平原、丘陵、水面约占全省面积的15.2%、49.6%、27%和8%,宜于多种类型的动植物生长,在区位条件上处于沿海向内地延伸的首位地带,长江、淮河横贯境内。虽然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安徽农业发展层次较低,相对而言,仍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己的优势和较大的开发潜力。安徽农业历史悠久,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农业资源优势突出。安徽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29、农产品总量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发展外向型农业具有良好的基础。3.1.2 工业实力雄厚2006年安徽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200.5亿元,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0.11:69.89;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5601.9亿元,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29.7:70.3。目前,安徽工业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迅速膨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上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形成一批实力较为雄厚的骨干企业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品群,其中一些企业集团及其“拳头产品”已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截止到2010年底,安徽出口的自主品牌已经达到80多个。2011年上半年,安徽仅汽车出口就达1

3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出口数量、金额均居全国第一。平均下来,中国没四辆出口车中,就有一辆来自安徽。安徽有以江淮、奇瑞等为代表加工制造业;以海螺型材、国风塑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原料加工业;以古井集团、丰原生化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化工企业;以科大创新、四创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3.1.3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安徽充分把时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总体规模也不断扩大,2010年,我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增长41.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其中,出口11.6亿美元,同比增长37.3%;进口12.4亿

31、美元,同比增长45.1%。我省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对外建筑服务、旅游和运输等传统优势行业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计算机及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咨询和其他商务服务等新兴业态发展进一步加速,显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3.2 区位优势与有利的政策环境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在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中占有近水楼台、左右逢源之利。截止2010年底,安徽共有8座机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929公里,合肥到南京、武汉和上海等地区的动车组已经开通,已实

32、现合肥一小时到南京,两小时到武汉,三小时到上海。随着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完善,安徽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安徽一直十分重视外向型经济发展。“九五”时期提出“外向带动战略”,“十五”时期提出“大开发战略”,2003年进一步提出“融入长三角、建设五大基地”的设想,“十一五”期间提出“东向发展战略”,特别是把“坚持开放发展”写入安徽“十二五”规划。强调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向东发展,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过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拓展境外合作领域和范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政策的连续

33、性,为促进外行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3.3 经济的后发优势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的区域发展与分工。泛长三角的提出使得安徽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腹地的优势更加凸显出来。安徽适时提出向东发展战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安徽积极主动,有选择,有规划的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促进安徽产业升级。安徽经济与沿海经济相比,具有后发优势。政策上,安徽充分利用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加速发展。制度上,安徽学习、效仿和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制度。与沿海相比,安徽经济制度效益低下,安徽可以参照吸取沿海地区市场竞争制度、企

34、业管理制度、经营方法与相关经验教训等,改善制度,提高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技术上,安徽可以利用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兼吸收国外技术和先进的知识与经验等,可以低成本加速技术的更新,缩小技术差距。安徽要有紧迫感,抓紧时间在东向战略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加速产业转型,充分吸收沿海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积极承接沿海转移产业,经济发展加快。4 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4.1 国内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0.4%,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9.2%,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5%,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面临下行风险。2010年安徽全年生

35、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5%,2011年安徽全年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5%。虽然安徽经济发展形势好于全国,但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很脆弱,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这些因素也增加了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国际和国内方面。国际因素:一是高失业率。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0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指出,2009年全年失业率比2007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达到6.6%;年轻人失业率高达13.4%,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1.6个百分点,这是自1991年以来升幅最大的一次;美国和欧元区都在10%以上。二是外部需求降低,出口减少。三是主权债务风险明显加大。欧元区债务

36、危机,2009财年美国赤字超过1.4万亿美元,大约是GDP的11%,这是近60年来最高的数字。从欧洲到美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预示着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巨大风险,一旦主权债务危机爆发,金融市场讲大幅震荡,拖累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国内因素主要有国内物价上升较快,通货膨胀风险,人口结构变化,老龄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以及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压力等。4.2 金融危机后,出口压力加大 2009年,安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156.4亿美元,其中出口88.9亿美元,下降21.8%。从出口经营主体看。生产型企业、贸易型企业出口分别下降23%和18.6%。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下降25.5%和21.

37、6%。 到2010年,安徽全年进出口总额2428亿美元,其中出口124.2亿美元,增长39.7%,从出口主体看,生产型企业、贸易型企业出口分别增长47.9%和18.8%。从出口商品类别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3.1%和34.3%。虽然当前出口额依然是正增长,但贸易顺差减小,贸易型企业出口增长缓慢,出口已现回落态势,出口压力加大。安徽外向型企业之所以面临出口压力,主要源于外贸企业面临外需不振和成本集中上升的双重压力。外部需求方面,尽管近两年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消除,欧债危机继续发酵,发达经济体自主增长动力不足,失业率较高,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外需

38、不振将成为一个中长期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综合经营成本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与此同时,资源、能源需求刚性增长与供给受限的矛盾推动资源,能源及其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企业成本上升带动产品价格上升,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不明显,同时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形推高产品价格。2010年美国失业率一度超过10%,创26年新高,欧元区失业率也达到了10年来的最高值。欧美居民的消费模式已悄然改变,加之各国拉动内需的政策,使得消费减少,对长期依赖出口的企业无疑形成巨大的压力。4.3 外向型企业规模较小,发展后劲不足 作为最具成长性和活力的企业类型,中小企业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容纳就业、创造需求、增加税收

39、、技术创新、扩大出口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作用。截止2010年5月底,安徽省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共有14568家,比去年增加1625家。安徽中小企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安徽中小企业在发展方面面临许多困难与障碍,甚至部分企业面临着能否生存的巨大风险。 发展后劲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安徽中小企业缺乏自己的科研机构和人员,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靠外界,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或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技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科技含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困境。二是融资困难。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中小企

40、业融资难的问题,但许多中小企业仍面临一些融资难的问题,企业壮大发展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弱,有的企业甚至短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融资难严重制约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三是高素质人才与企业家短缺。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现在不少人才纷纷往大城市大企业集聚,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吸收和留住人才,高素质人才缺乏,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中小型企业的瓶颈。4.4 低成本优势面临转型压力安徽是人口大省,拥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但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利润降低,企业面临转型压力和生存危机。劳动力成本呈不断提高之势,以美元计算,中国劳动力价格每年上升25%,2008年中国小时工资已达到印

41、度的1.2倍,越南的5.7倍。在中国最富竞争力的纺织品行业,劳动力成本已为东南亚近邻的3-4倍,可以预见今后较长时期内,新兴国家必将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主要竞争者,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能否持续保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各国为提振经济发展,发行大量货币,国际货币流动性过剩推动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下游需求由于缺乏实际的经济增长支撑而提价乏力,由此带来大量终端产品的价格上涨低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贸易顺差减少,外贸企业要改变不利局面,必须快速转型。4.5 创新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品牌较少在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不高,自主知识产权的

42、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弱,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尚处于低端的配套加工环节。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0.1亿元,只占出口额的16.18%。产品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低,创新不足。机电产品出口占安徽出口额的比重较高,但这些产品增值环节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工序,产品附加值不高。虽然今年来安徽品牌建设成果明显,诞生了一批如奇瑞、江淮、古井等知名品牌,截止到2010年年底,安徽出口的自主品牌共80多个,但是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产品的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少,自主品牌较少。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实际出口率低,国际竞争力不强。4.6 外商投资结构不平衡 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数为2546个,投资总额为

43、3032426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投资到制造业,投资制造业企业1694个,投资资金为1741202万美元,约占投资总额的57.42%。投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88个,投资资金为400040,约占投资总额的13.19%。投资农林牧渔业企业68个,投资资本为73704万美元,约占投资总额的2.43%,外商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的投资很少,而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的投资将对安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第二、三产业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据安徽统计年鉴,自1996年到2007年,安徽几乎所有的FDI都被投入到非农业部门,其中2005年农业部门吸收FDI比较突出,达4.9

44、2%,其余大部分年份都在2%以下。4.7 贸易摩擦加剧2009年以来,我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各国高失业率带来的政治压力促使各国政策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据统计,2007年1-6月,安徽省遭遇国外反倾销、特保调查案件12起,比2005年同期案件数量上升58%,涉及轻工、机电、化工、农业等12种出口产品。日本出台的“肯定列表制度”对安徽省出口的冷冻蔬菜。蜂蜜、中药材、茶叶等均造成不同程度影响。2007年1-6月份出口影响愈1500万美元。5 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对策及路径选择5.1 宏观方面5.1.1 转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式调整,加快出口产业结构调整 安徽目前出口的产品附加值不高,资

45、源消耗大。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点从追求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转向追求外贸增长效益和质量。从结构看,进口商品由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逐步发展以资源性商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为主,出口技术含量也大大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在全球需求缩水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形势下,高度关注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应,有效利用危机压力倒逼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切实提高外贸增长的效益和质量。5.1.2 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更深层次的参与国际分工,到境外投资办厂,直接对外营销产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复苏阶段,需要资金提振经济,因此一些技术出口限制有所放松,我们应趁此机会,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5.1.3 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国外投资,优化投资结构 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国外投资。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通畅的交通网络,便捷的通信体系,便利的资金流通;建立高效廉洁的行政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