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维莱特》的女性主义解读.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24338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论文《维莱特》的女性主义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外国文学论文《维莱特》的女性主义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外国文学论文《维莱特》的女性主义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论文《维莱特》的女性主义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论文《维莱特》的女性主义解读.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维莱特的女性主义解读 方亚中 维莱特的女性主义解读内容摘要:维莱特是夏洛特勃朗特继简爱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维莱特小说中两种“看”的模式,指出宗教信仰的男性特征,揭示小说对父权制的批判以及女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 关键词:维莱特 女性主义解读 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她的维莱特在我国熟悉的人并不是很多,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也很少见。其实,无论在写作技巧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维莱特 并不亚于简爱。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作者创作的两个高峰,它们风格迥异,但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简爱的世界是作者追寻的理想世界,而维莱特的世界是作者体验到的现实世界。 维莱特的女主人公

2、露西斯诺是一个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孤女。小说的前三章描述了小露西在教母布莱顿夫人家作客的经历。这个家庭里还有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六岁小客人叫波琳娜,她和这家十六岁的儿子约翰格雷厄姆布雷顿之间发生了一幕幕滑稽可笑的故事。到了小说的第四章,时间已是八年之后。布雷顿的家境已不如从前,母子俩现住在伦敦。露西知道她不能向他们祈求任何帮助,急需找到一份工作,结果在马奇蒙特女士家当了护理人员。马奇蒙特女士很有钱,但身体伤残,男朋友弗兰克圣诞节前夜在去看望她的路上从马上摔下来,当夜死在她的家里。 不久,露西去了欧洲大陆,在法国的一座叫做维莱特的小城落脚。 她到贝克夫人开办的女子寄宿学校求职,先是给女主人的三个女

3、儿当家教,因一口流利的英语取得主人的好感,被提升为英语教师。 露西童年的朋友约翰长大后当了医生,他碰巧也住在小城,虽然与露西擦肩而过,但却没有认出她。约翰在贝克夫人的学校给学生看病,结识了该校的一名学生吉纳芙拉范肖,并向她求爱。 范肖是个愚蠢、自私、喜欢男人为自己争风吃醋的轻浮女子,而且感情不专,另有别的追求者。露西对约翰产生爱慕之情,同时也由于范肖感情不专为约翰打抱不平。在这期间,保罗伊曼纽尔先生,一位专横的、难相处的文学教师,常在暗处窥探露西,注视露西的一举一动。 据说在贝克太太的学校还是女修道院时,有个尼姑被活埋,当露西的住处出现闹鬼的事件后,这个鬼被认为是那个尼姑的幽灵(原来是范肖的一

4、个追求者装扮的)。露西得知保罗先生二十年前与一个名叫贾丝廷玛丽的女子订婚,由于债务和保罗父亲的去世,两人未能结婚,那女子在修道院死了。保罗同一位牧师培尔赛拉斯一起维持贾丝廷的家庭生活。露西还得知保罗住在附近的男生学院,没有雇佣仆人。露西和保罗虽然几经争吵,但这两个人后来成了朋友,并彼此相爱。保罗设法使露西皈依天主教,但露西诚信的是抚育她成长的新教,始终没有成为天主教徒。赛拉斯和贝克夫人告诫保罗,与露西结婚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在他们信仰问题上两人最终达成共识,但露西的新教将会阻碍她成为保罗的妻子。保罗决定要去瓜达卢佩管理麦尔拉文斯夫人(保罗死去的未婚妻的母亲)的商业。在走之前,他显得不可思议,直

5、到出发的前夜才与露西见面。他为她买下一栋房子,让她开办一所新的学校,等待他从瓜达卢佩回来。在两人相互表白爱的誓言后,保罗离开了。露西离开了原来的学校,在等待保罗回来的同时,她在自己的学校里获得了成功。她意外地从一位老朋友那里继承了一笔遗产,用这笔遗产,她将她的走读学校变成了寄宿学校。小说的结尾模棱两可,暗示了保罗先生在回家的路上死于海难。露西过着独身的生活,从爱的回忆中得到些许安慰。 首先,维莱特体现了两种“看”的模式,一个是男人的模式,一个是女人的模式。 男人“看”是要将他者客体化,并将他者据为己有。在小说中,保罗多次窥探露西,那是窥淫癖者的窥探,也是征服者的窥探,通过窥探获得满足,通过窥探

6、去占有。他在露西面前的言行举止显得咄咄逼人,好像露西就是眼前的猎物。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主体在审视客体。认识论上只有一个主体,这个主体是男性主体,除了这个主体,剩下的就是客体。超验的主体往往“站在俯视整体的视角,站在获取最大权力的有利位置,将自身与最低点割裂开来,脱离与他声称要审视的母体的经验关系”。从历史上看,哲学、政治和文化都是一个主体。 “在我们的传统中,尚无一个哲学主体的他者,更常见的是,没有文外 国 文学0882010.11学教育化和政治主体的他者”;“西方哲学,也许所有的哲学,都是从单一的主体开始的没有人想象可能存在不同的主体,特别是,男人和女人可能是不同的主体”;“哲学主体历史

7、上是男性的,他将每一个他者沦为在他自己的世界、他自己的视野内与他自己的一种关系:他的本质、他的宇宙、他的补充、他的投影、他的反面、他的工具”女人的“看”则不同,它体现了一种可以被感知的超越,这种超越通过想象和记忆、通过女性精神力量的作用得以实现。在小说第三章结尾处,露西对正在睡觉的波琳娜的注视就是这样,她先把波琳娜看成是十分有趣的景观,进而设身处地地为她着想,使注视产生移情的作用。这种移情的作用也体现在露西与马奇蒙特女士的相处中。当露西护理马奇蒙女士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露西对马奇蒙女士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也看到了这两人各自充当了母亲和女儿的双重角色。露西像母亲一样护理马奇蒙女士,而马奇蒙女士在责备

8、露西时像一位暴躁的母亲。当露西听完马奇蒙女士讲述她与弗兰克的悲剧故事后,这故事在露西的身上也产生了移情的作用。露西在倾听故事的同时也充当了精神母亲的角色,让马奇蒙女士讲述了她过去的真实,使记忆产生了力量。露西也充当了牧师的角色,让记忆填平了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缺口,使恋人的相会发生在今生今世,而不是来生来世,使马奇蒙女士感觉到弗兰克就在身旁。 两种“看”的方式在小说十九章也有体现。这一章的一个背景是小城的美术馆,是露西养病期间去过几次的地方。她从女性的审美角度欣赏油画,并对其中一些油画产生兴趣。一天,当露西正在看一幅描述克利奥帕特拉的大型裸体油画时,保罗看到后急忙将她引开,劝告她年轻的未婚女士不应

9、该看这样的东西,并领她到别处看一些描述“女人时代”的画像,在监视露西一举一动的同时,自己偷偷摸摸地又去看那幅油画,又一次暴露了男性的偷窥癖和占有欲。 其次,维莱特揭示了宗教信仰的男性特征,也就是说,宗教是为男人服务的。 在小说的第十五章,我们看到露西经历了一次精神危机。学校考试结束后,两个月的暑假开始了。她独自一人呆在学校里照管一个残疾的女孩。起初,由于她担当了母亲的角色,这使她没有陷入绝望的境地。当女孩被接走后,她深感孤独,就像基督传统中灵魂脱离上帝后的孤独感觉,还梦见死去的一家人,结果大病了一场。在孤独和绝望中,她去了一个天主教堂。在那里,她觉得自己被抛入深渊,精神和身体状况没有任何好转,

10、因为在这里,她只能根据一种与女性精神领域相对立的信仰寻求被拯救,这个信仰体系将肉体和精神分离,将精神与上帝等同,将肉体与物质性和女人性等同。这样的神学代表的是一个上帝,一个性别,它只会为男人提供便利。在男人看来,神代表了理想的自我,为了实现与神的认同,男人要丢掉肉体、物质、情感等与神格格不入的特征,并将这些作为女性特征予以否定,使女人成为男人的反面自我。于是女人等同于肉体、物质、情感,与神没有联系,不能走向神性,不能踏上伦理的历程。这样看来,目前的神学不能拯救女人的灵魂,露西到这样的地方寻找安慰只能是徒劳。要获得独立,要确立自己的身份,要拥有主体性地位,要实现女人的神性,女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神学

11、。女人没有自己的神学是“关于女人惟一糟糕透顶的事情”,它意味者女人“被迫遵循与她们不相配的模式”,从而使她们“失去追求爱情、艺术、思想的能力,不能实现理想和神性”;有了神学,女人才可以“变得自由、自治、独立”,否则,女人“不能建立自己的主体性或实现自己的目标”。 再次,维莱特包含有对父 权制社会的批判,也包含有女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 小说的女主人公没有漂亮的 外表,而是像简爱一样,相貌平常,这本身是对父权制的批判。在父权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文学中,女人不是被描述为温柔、魅力、顺从、贞洁、无知、无私的“天使”,就是被描述为淫荡、风骚、凶狠、多嘴、丑陋、自私的“妖妇”。女人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

12、,但女人不是她自己,这样的女人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牺牲品。作者不给女主人公涂脂抹粉,而是赋予她平常的外表,这表明作者更关注女人心灵美,内在美,并力图再现女人真实的状况。 露西与简爱有一个明显的不 同点,那就是她缺乏自信,总是感到自卑,处处显得低三下四。她渴望幸福,渴望爱情,但关键时候缺乏果断,精神处于麻木的状态。她从小对约翰有好感,却不敢大胆去追求,而是把爱慕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不过,露西最终走向独立,并实现了自我价值,那是在保罗死后,她自己开办了学校。其实,在护理马奇蒙女士时,她是有可能借助于马奇蒙女士的经济实力开创一番事业的。女人需要积极进取,不然就会在现实中错失许多良机,并酿成悲剧。 如果保罗是父权制的象征,那 么保罗之死可能表明:要建立健全的两性关系,必须颠覆父权制; 只有颠覆父权制,女人才能走向 独立。当然保罗是否真的死了,小说并没有明确的交代。如果保罗能够活着回来,露西一定希望回来的是一个再生的保罗,一个脱胎换骨的保罗,一个不再象征父权制的保罗。这样的结尾似乎耐人寻味。 方亚中,男,湖北黄石人,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