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生态及其预警机制研究_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2463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道德生态及其预警机制研究_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学生道德生态及其预警机制研究_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学生道德生态及其预警机制研究_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学生道德生态及其预警机制研究_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学生道德生态及其预警机制研究_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道德生态及其预警机制研究_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道德生态及其预警机制研究_毕业论文.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衡阳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大学生道德生态及其预警机制研究 所 在 系: 教育科学系 专 业: 应用心理学(师范) 学 号: 10260110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2014 年 5 月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大学生道德生态及其预警机制研究学生姓名学 号10260110专 业应用心理学(师范)班 级1班指导教师职 称副教授起止时间2013年 12月 至 2014 年 5月一、 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或任务、目标)你要界定大学生道德生态这一崭新的概念,并提出构建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设想。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当代大学生道德生态现状;说明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建构的必要性;为解

2、决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你需要在衡阳师范学院发放大学生道德生态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引出大学生道德生态,由此说明要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就得从大学生道德生态这一概念出发,注重周围环境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并提出构建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设想,为改善大学生的心态,提高其公民素质采取正确有效的策略。研究内容:1、大学生道德生态的概念;2、大学生道德生态现状; 3、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建构设想; 4、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建构的实现途径。二、论文进度安排2013年12月2014月1月,确定论文的大致方向和相关资料的搜集;2014年2月,完成开

3、题报告,论文提纲;2014年3月,向指导老师提交论文初稿;2014年4月,论文修改;2014年5月,完成论文,准备论文答辩。三、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1吴成钢,党益群.对建立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17:47-50.2韩建磊,孙传浩.大学生道德生态与高校德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3, 4:40-44.3李洪华,张朝晖.论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构建之意义与实现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4):80-82.4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5韩照祥,朱惠娟,李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大学生培养过程的预警机制J.高教高职研究,2011,18:208-209.

4、6丁楠,眭国荣,薛荣生.大学生预警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J.高教高职,2008:182-184. 7陈敬良,李川,谢晖.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系统与预警机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3):10-13.8彭进清.高校大学生道德现状与特点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 13(1):98-100.9刘传雷,赵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1,3:191.10郭事军.德育生态:学校德育价值的新取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4).11张国强,江河,田向阳.建立高校学生预警教育机制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河北职业技术学

5、院学报,2007,7(3):23- 25.12 华金秋.台湾高校学习预警制度及其借鉴J.江苏高校,2007,5:136-13913陈贵玲.当前我国道德生态及道德资源涵养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29. 14 罗新阳.城市社会稳定预警机制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2005(04).15 刘运喜.简论道德生态与德育生态之关系J.甘肃社会科学,2009,(5)指导教师签名: 2014年 1 月 6日 教研室意见:负责人签名: 2014年 1月 7 日 系审核意见:负责人签名: 2014年 1 月 7日衡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大学生道德生态及其预警机制研究学生姓名雷蕾学 号1

6、0260110专 业应用心理学(师范)班 级1班指导教师唐芳贵职 称副教授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 (1)了解当代大学生道德生态现状; (2)说明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建构的必要性; (3)为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1)界定大学生道德生态这一概念。即以一种哲学的态度看待大学生的道德,大学生的道德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两个方面,在内是道德的知、行、意;在外是说大学生的道德还受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的影响,应全面关注。(2)为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德育工作者在了解道德生态的情况下,能够更有

7、效地开展活动,由内而外地纠正歪曲的道德观,改善大学生的心态,提高其公民素质。实践意义:(1)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积极应对,及时准确地判断大学生群体道德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就可以在不稳定因素快速积聚以前采取措施,使某些道德生态指标远离警戒线,进而缓解或消解大学生道德生活中存在的问题。(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诉求,对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道德危机及因此所导致的社会病态运转状况做出预报警报,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前瞻性。(3)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生态平衡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提高,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1、国外研究20世纪初,生态论之所以发展成为一门

8、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是由于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人们不得不面对大自然对人类无节制消耗环境以谋取短暂利益所带来的惩罚。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反省这种短浅的掠夺自然的方式,由此兴起了生态主义思潮。其后,研究者们通过对生态论的思考,从而在方法论上得到了突破。1966年,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首次用生态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并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论”的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首先提出“教育生态论”。在1977年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的学校生态论的文章中研究了教育的资源分布。费恩、坦纳、沙利文等学者则探讨了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在公立学校的生态论、未来

9、:人类生态论与教育皆有体现,由此看来70年代无疑是国外教育生态研究的兴旺时期。在接下来的两个年代里,国外对于教育生态论的研究更加宽阔和深入了。1987年莱西和威廉斯合编的教育、生态论与发展把教育放在当代为世人注目的环境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此外华盛顿大学的古德莱德,鲍尔斯都对教育生态论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还有一些单篇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更为具体得阐述了与生态论研究有关的问题,像特殊儿童教育问题,家庭、学校、社区互动问题,师生关系等问题。综上,国外对于道德生态的问题没有全面具体的论述,更多的侧重于生态论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而道德教育是在其中的一个部分,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与研究。 2、国内研究我国

10、对于道德教育是有很长的一段历史的,并有一套系统的道德教育,被称作“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在中国自古代就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早在礼记学记上就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权,首先应从教育抓起,强调了道德教育对政府统治的重要性。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则表现了道德教育对个人的重要。在礼记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所谓修身,指的也就是自身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必须从修身开始,只有达到身心的和谐,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古人还提供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说文解字把“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这说明道

11、德教育的有效方式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的感化,无目的的灌输是没有用的,应该树立一个与之相类似的榜样,自己更是应以此为责,才能够去教导他人。由此强调“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强调了作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的领导人的道德示范作用。又如论语颜渊中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是这个意思,领导者更要有一个好的道德素养,才能带领别人向好的方向发展。又如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等说法。实践也证明,“上行则下效”,“上有克让之风,下有不争之俗”,“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大臣不

12、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都是要求身在高位的权贵者更应该有良好的品行。推论到当今,就是在强调名人效应,舆论对道德教育的作用。此外儒学道德教育中树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确目标,像“仁”“义”“礼”“智”“信”就十分的精辟。并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构成的完整体系,这与我们的道德生态的外部联系是相通的。尽管对于大学生道德生态的研究,目前所看到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如韩建磊,孙传浩的大学生道德生态与高校德育吴成钢,党益群的对建立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思考,刘运喜的简论道德生态与德育生态之关系。但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有关道德教育的观点又都是与道德生态相一致的。因而,现

13、代的人们是能够更好地接受道德生态这一概念的。相对而言,国内关于学业预警机制,心理预警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都有了一定研究,然而对于建立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还只是一个设想,并未成熟。现今社会对于“扶不扶”等问题都有不同看法和态度,由此道德素质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变得极其迫切。本研究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道德生态问题,希望能够为有效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二、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一)主要研究内容1、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道德生态现状的调查,提出建立一个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重要性。2、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

14、大学生道德生态现状; 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建构设想; 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建构的实现途径。 (2) 创新之处:纵观国内外研究,针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研究都很多,但是提出通过建构预警机制来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却不多。而本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在当前大学生道德状态下要建立预警机制以防范大学生道德素养的下滑。本研究在选题上是非常新颖的。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提纲(一)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整群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2、研究工具问卷调查法: 用大学生道德生态调查问卷对大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本问卷借鉴了丁彩瑶于2013年修订的大学生道德选择现状调

15、查问卷。本次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在校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计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为83.33%。统计方法: 根据数据特点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二)论文提纲1 大学生道德生态概述1.1大学生道德生态的界定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1.2.2实践意义2 文献综述2.1 国外研究2.2 国内研究3 研究方法3.1研究对象3.2研究工具3.3研究程序4 分析与讨论4.1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4.2大学生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认识5 构建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5.1 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提出5.2 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概念5.3 建立大学生道德生

16、态预警机制的可能性5.4 构建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方法6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参考文献4、 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2013年12月2014年1月,确定论文的大致方向和相关资料的搜集;2014年2月,完成开题报告,论文提纲;2014年3月,向指导老师提交论文初稿;2014年4月,论文修改;2014年5月,完成论文,准备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资料1吴成钢,党益群.对建立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17:47-50.2韩建磊,孙传浩.大学生道德生态与高校德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3,4:40-44.3李洪华,张朝晖.论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构建之意义与实现途径J.煤炭高

17、等教育,2005,23(4):80-82.4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5韩照祥,朱惠娟,李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大学生培养过程的预警机制J.高教高职研究,2011,18:208-209.6丁楠,眭国荣,薛荣生.大学生预警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J.高教高职,2008:182-184. 7陈敬良,李川,谢晖.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系统与预警机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3):10-13.8彭进清.高校大学生道德现状与特点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3 (1).98-100.9刘传雷,赵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的研究J.科

18、技资讯2011,3:191. 10郭事军.德育生态:学校德育价值的新取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6,(4).11张国强,江河,田向阳.建立高校学生预警教育机制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23- 25.12 华金秋.台湾高校学习预警制度及其借鉴J.江苏高校,2007,5:136-139.13陈贵玲.当前我国道德生态及道德资源涵养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29. 14 罗新阳.城市社会稳定预警机制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2005(04).15 刘运喜.简论道德生态与德育生态之关系J.甘肃社会科学,2009,(5) 指导老师意见: 签字: 20

19、14 年 2 月 24 日 大学生道德生态及其预警机制研究教育科学系 应用心理学(师范)专业10260110 指导老师 摘 要:大学生道德生态是一个新颖的概念,目前国内对此研究不多,然而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素养,在德育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对衡阳师范学院300名有效的道德素质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水平较高,然而诚信观、道德价值选择等相对较低。要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就得从大学生道德生态这一概念出发,注重周围环境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并提出构建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设想,为改善大学生的心态,提高其公民素质采取正确有效的策略。关键词:道德生态;预警机制;

20、大学生目录摘 要1前言31 大学生道德生态概述41.1大学生道德生态的界定41.2研究意义41.2.1理论意义41.2.2实践意义52 文献综述52.1 国外研究52.2 国内研究63 研究方法73.1研究对象73.2研究工具73.3研究程序74 分析与讨论74.1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74.1.1大学生的公共道德74.1.2大学生的诚信观84.1.3大学生的道德价值选择84.2大学生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认识95 构建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95.1 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提出95.2 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概念105.3 建立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可能性105.4 构建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方

21、法10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17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12参考文献13英文摘要14附录15前言在我国,高校招生比例在增高,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我们发现,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各个地域不同文化冲击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倡导去追求物质名利。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又被教育所保护的特殊群体,他们是极其容易受外界影响的。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专业性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更需要道德素质好的大学生,道德与能力从来都是同等重要的。因而道德教育在当今教育领域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探讨大学生道德生态问题有利于大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的道德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成为祖国的栋梁。探索更合理的德育方式作为改善高

22、校道德状况的一般思路,大多是改进教学方法,然而目前这些已有的德育途径无非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接受某一种道德规范。怎样使大学生接受某种道德规范呢,就现有的德育方式来看,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他们过多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没有利用大学生道德自身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其素质;此外他们没有将大学生道德与周围环境相联系,应该以哲学的生态的思维看待大学生道德,把大学生道德作为一种生态,一种系统,联系着周边环境并与之互动,因而要关注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而且他们没有办法更准确地发现大学生道德问题,即没有理解大学生道德结构。所以目前我们必须立足于大学生道德生态这一观点,探寻有效的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方法

23、与途径。本文意在界定大学生道德生态这一崭新的概念,并提出构建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设想,希望为高校的道德教育提供一个新的思路。1 大学生道德生态概述1.1 大学生道德生态的界定首先说明生态是什么?生态作为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它代表的是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互补互摄、 对立统一。而现在生态亦代表一种健康、美好、和谐方式。它不再局限于生物界,更是哲学,普遍用于各个领域,我们主张用生态的方式面对以及解决社会、文化、环境、道德等等问题,道德生态就是基于这个而提出来的。我们这样来描述道德生态:道德本身不是孤立或者对立的个体,它与周边事件、家庭环境、人文特征等等息息相关,

24、彼此影响。甚至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一个人的道德产生不可估量的改变。所以道德这个具有完整结构和功能的社会部分,必须得不断与周围环境在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进行循环交流,从而能够存在和发展于持续的动态变化中。基于上述,我们对“大学生道德生态”这一概念进行分析,大学生道德生态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充满活力与生机” 的良性循环的生态,而大学生道德也不是简单的一个主观思想,它有其自身的内在结构与外部联系。例如我们看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不是只是看他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与选择,面对落水的求救者,你想要去救人,并不代表处在当时的境地,就真的会采取行动见义勇为,这是言行的不一致,是内部结构的矛盾;又或者当时是寒冬腊月,你

25、是特别怕冷,当时又患了感冒,那么你也不会跳水救人,这是由当时的天气和自身的身体状态限制的,即外部环境的影响。那么要建立一个平衡的大学生道德生态,就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说教与灌输,应该利用好周围的环境,舆论传媒,营造一个高素质大学氛围,运用生态理论来处理大学生道德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内在修养。1.2 研究意义1.2.1 理论意义(1)界定大学生道德生态这一概念。即以一种哲学的态度看待大学生的道德,大学生的道德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两个方面,在内是道德的知、行、意;在外是说大学生的道德还受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的影响,应全面关注。(2)为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德育工作者在了解道德

26、生态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活动,由内而外地纠正歪曲的道德观,改善大学生的心态,提高其公民素质。1.2.2 实践意义(1)对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积极应对,及时准确地判断大学生群体道德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就可以在不稳定因素快速积聚以前采取措施,使某些道德生态指标远离警戒线,进而缓解或消解大学生道德生活中存在的问题。(2)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诉求,对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道德危机及因此所导致的社会病态运转状况做出预报警报,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前瞻性。(3)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生态平衡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提高,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2 文献综述2.1 国外研究20

27、世纪初,生态论之所以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是由于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人们不得不面对大自然对人类无节制消耗环境以谋取短暂利益所带来的惩罚。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反省这种短浅的掠夺自然的方式,由此兴起了生态主义思潮。其后,研究者们通过对生态论的思考,从而在方法论上得到了突破。1966年,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首次用生态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并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论”的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首先提出“教育生态论”。在1977年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的学校生态论的文章中研究了教育的资源分布。费恩、坦纳、沙利文等学者则探讨了教育与环境

28、的关系,在公立学校的生态论、未来:人类生态论与教育皆有体现,由此看来70年代无疑是国外教育生态研究的兴旺时期。在接下来的两个年代里,国外对于教育生态论的研究更加宽阔和深入了。1987年莱西和威廉斯合编的教育、生态论与发展把教育放在当代为世人注目的环境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此外华盛顿大学的古德莱德,鲍尔斯都对教育生态论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还有一些单篇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更为具体得阐述了与生态论研究有关的问题,像特殊儿童教育问题,家庭、学校、社区互动问题,师生关系等问题。综上,国外对于道德生态的问题没有全面具体的论述,更多的侧重于生态论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而道德教育是在其中的一个部分,还没有得到广泛

29、的重视与研究。2.2 国内研究我国对于道德教育是有很长的一段历史的,并有一套系统的道德教育,被称作“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在中国自古代就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早在礼记学记上就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权,首先应从教育抓起,强调了道德教育对政府统治的重要性。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则表现了道德教育对个人的重要。在礼记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所谓修身,指的也就是自身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必须从修身开始,只有达到身心的和谐,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古人还提供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说文解字把“教”

30、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这说明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的感化,无目的的灌输是没有用的,应该树立一个与之相类似的榜样,自己更是应以此为责,才能够去教导他人。由此强调“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强调了作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的领导人的道德示范作用。又如论语颜渊中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是这个意思,领导者更要有一个好的道德素养,才能带领别人向好的方向发展。又如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等说法。实践也证明,“上行则下效”,“上有克让之风,下有不争之俗”,“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上重义则

31、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都是要求身在高位的权贵者更应该有良好的品行。推论到当今,就是在强调名人效应,舆论对道德教育的作用。此外儒学道德教育中树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确目标,像“仁”“义”“礼”“智”“信”就十分的精辟。并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构成的完整体系,这与我们的道德生态的外部联系是相通的。尽管对于大学生道德生态的研究,目前所看到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如韩建磊,孙传浩的大学生道德生态与高校德育吴成钢,党益群的对建立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思考,刘运喜的简论道德生态与德育生态之关系。但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有关道德教育的观点

32、又都是与道德生态相一致的。因而,现代的人们是能够更好地接受道德生态这一概念的。3 研究方法3.1 研究对象以整群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3.2 研究工具问卷调查法: 用大学生道德生态调查问卷对大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本问卷借鉴了丁彩瑶于2013年修订的大学生道德选择现状调查问卷。本次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在校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计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为83.33%。 统计方法: 根据数据特点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 3.3 研究程序(1)对随机所选取的同学发放问卷。施测时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本问卷用于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33、,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保证不会对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任何负面影响,所以请您根据自己情况放心作答。”并要求学生充分理解问卷项目后仔细答题。没有时间限制,务必反映同学自己的真实想法。 (2)问卷总共20个与道德素质相关的题目,有的选项可能不符合自己观点,根据内容选择最接近的;所有题目均为单项选择题。(3)对回收问卷进行完整性与真实性检查,漏答题目或者多选的问卷予以剔除。4 分析与讨论 4.1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4.1.1 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根据有效的300份问卷,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在选择上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在公共道德的几个问题中90%的大学生在公交车上会主动让位给需要的人。当在走在

34、校道、街道上或在沙滩上游玩,此时手上正拿着垃圾,93%的大学生不会乱扔垃圾,都有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由于衡阳师范学院食堂的特殊性(不适合排队打饭),24%的大学生不会排队,有93%的大学生会或者有时会在饭堂吃完饭后,将桌上的剩菜带走并主动将餐具分类摆放。70%的大学生会在上课或听讲座时把手机调成关机或静音状态。73.3%在课室上完课后,会将课桌上或抽屉里的垃圾一起带走。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大学生在公共道德这一方面,即使没有履行实际的行动,内心也存在正确的认可度。这一群体的人在良好教育背景下,知道什么事情是对公众有利,且一旦违反,对自己不利。他们至少清楚,不会触发众怒。因而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大

35、学生是明理的,也能够辨别一些简单的事件。4.1.2 大学生的诚信观关于诚信,不是很尽人意。在半路上拾获钱包之类的物品23%在原地等失主回来,44%交给警察处理,10%占为己有,23%视有没有人看到而定。59%的大学生考试时会作弊,只有36%的人不会作弊,剩下的经常作弊。对于一些学校里出现的“枪手”、“枪手中介”,只有38%的大学生认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应该大力禁止,18.7%觉得有需要就有供给,这很自然,符合市场规律,12.6%认为这也是“靠能力吃饭”嘛,可以接受,很正常,30.7%则无所谓,反正我既不会充当“枪手”,也不会请“枪手”。如果校园一卡通丢失,59.3%不相信可以失而复得,

36、即使有人会还,11.4%也认为卡里面的钱会减少,只有29.3%的大学生相信有路不拾遗的人会原封不动地把卡还给自己,这说明大家眼里的其他大学生实际上的素质并不是很高的。自己不诚信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危害就相对比较平均,34.7%认为会失去很多珍贵的友谊,失去很多好朋友的信任,37.3%认为会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使自己失去很多好的机会28%觉得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不诚信而对别人也充满怀疑,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为何诚信问题如此严重,我想是与家长、老师以及周围人群的影响有关的。很多人会嘲笑捡到小钱归还的人,特别是考试,老师们为了好的成绩上报,会旁敲侧击地鼓励学生作弊,在进入大学之前,许多大学

37、生被灌输这样的思想:为了追求那片刻的虚荣,在不被抓到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去找一些捷近,取得较高的分数。因而老师的素质更是重中之重,老师应该宣扬正确的道德准则,并严于律己,对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4.1.3 大学生的道德价值选择鉴于当今社会存在的“碰瓷”“扶不扶”,本研究提出了关于见义勇为之类的问题,在会游泳的情况下,遇见有人落水求救,30.6%选择马上下水救人,64.4%会打电话报警等待救援,4%的大学生选择了有偿性救人,还有2名大学生假装没看见走开。对于大学生见到别人有难是否出手相助这一问题,最后的结果更是让人不解,67.3%需要看情况再决定帮不帮,6个人认为不关自己的事不帮,4个人当做

38、完全看不到,只有29.3%选择马上帮忙。古语有“自扫门前雪”的说法,但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是古来就有的,面对别人的困难要主动相助,这需要从小从小善做起培养,给孤独的人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善良和助人。4.2 大学生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认识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价值并不明确,36.7%的大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贡献的大小,32.7%追求自我满足的程度,3.3%是为了得到亲朋好友的赞赏,还有27.3%的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问卷调查中58%认为造成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上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了,环境导致大学生更加注重实际利益,8%认为是大学盲目扩招,学生素质良莠不齐,3

39、4%认为是大学教育更多的功利化了,导致道德教育方面无所作为 。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占了90.7%。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应注重社会的影响力。 基于上述,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的道德的确有其自身的内在结构,但同时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因而在进行高校德育工作的时候,不仅仅是去强调大学生的主观思想,德育工作者更应该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构建良好的高校环境。这就是道德生态的观念。立足于此,可以更好地开展高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5 构建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5.1 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提出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并不是稳定的,各个不同

40、的境遇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道德选择。尽管在高等教育的环境下,大学生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却仍或多或少地受社会风气,媒体报告等等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因而加强德育建设,保证大学生道德生态的平衡是刻不容缓的。在此建构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是高校以一个新的思路去维持大学生的道德生态的平衡,保证大学生道德素养。5.2 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概念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是一套制度和方法,它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生活状况,在大学生的道德生态出现问题时发出警报,并且提醒高校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的相关部门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大学生群体因道德危机引发社会风险。5.3 建立大学生道德生态预

41、警机制的可能性 首先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是为了高校的道德教育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它比较客观地描述了现实社会大学生道德生活状况,以及大学生对社会客观状况的主观感受,这样既能准确了解大学生道德生态的变化,当其道德生态出现危机时,也能够及时进行预报和警示,以便高校德育工作者想到相应的对策进行处理。根据社会舆论相关报道,受过高等教育与道德素质并不是成正比的,例如室友投毒事件等等在高校发生的同类事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质疑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甚至轻视教育,那么该培养大学生的技能还是道德素质呢?根据问卷调查,71.3 %的大学生是认为能力与道德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22.7 %认为道德素质更重要也有4%

42、的人认为能力更重要。因而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构建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也是可行的。鉴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对道德的要求,以及社会各界对道德教育的关注趋势,该机制的构建是能够得到相应的物质和人力支持的。此外高校中除了上层领导,还有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务,对大学生的道德生态进行调查,也可以通过聊天了解情况。高校中的各个社团、组织也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进行宣传。5.4 构建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的方法相对而言,国内关于学业预警机制,心理预警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都有了一定研究,然而对于建立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还只是一个设想,并未成熟。现今社会对于“扶不扶”等问题都有不

43、同看法和态度,由此道德素质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变得极其迫切。本研究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道德生态问题,希望能够为有效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一)由教育部设立相应的常设管理机构由教育部设立相应的常设管理机构,是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工作委员会。他们主要是制定计划和准则,由下级相关机构去落实。例如,该机构下达文件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生态进行调查,同时规定了大学生道德生活运行处于安全、 轻警与重警状况之间的各个生态指标的临界指数。当高校将这一情况如实反映后,通过上交的结果,即使估量大学生此时此刻的道德面貌,一旦发现问题,

44、有针对性地去制定相关政策,防止大学生道德水准滑坡。(二)由高校建立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研究小组由高校建立的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研究小组切实做好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调查。每年可以定期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且这个调查要求大学生务必认真填写,其规格应与每学期的期末考试相当。虽然这个问卷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道德生态问题,但或多或少地可以给大学生以警示,高校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道德素质是与学业同等重要,这样他们潜意识里也会重视自己的素质,并影响日常的行为。然后该研究小组将调查结果呈送给上一级,并评定大学生的道德生态状况是否正常。这样做有利于科学地评估大学生道德生活运行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

45、各项指标,为改善大学生道德生态平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三)由高校新生部开展相关活动大一新生在辅导员或者班导等前辈的带领下,首先认识到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去培养自身修养。这需要各个部门,高校社团加强宣传力度,力争每个入校新生都知道大学生道德生态这一概念,并能以其准则去严格要求自己。此外以班为单位,在新选班委的组织下,开展主题班会,可以制定相关规定,例如上课期间不准带手机,或者关机静音;在校内或者校外餐饮处自觉排队;车上给老人小孩让座等等公共道德。这个可以由熟悉的同学相互监督。一旦有人违背设定的规范,及时提出提醒。当然此类活动不局限于入校新生,各个年级都应该能够严于律己,不仅会对别人的道德提出建议,也能够自我反省。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纵观国内外研究,针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研究都很多,但是提出通过建构预警机制来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却不多。而本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在当前大学生道德状态下要建立预警机制以防范大学生道德素养的下滑。本研究在选题上是非常新颖的。7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以后的研究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1、选取样本数量不足,有效问卷为300份,没有细分类别,数量偏少;调查对象的专业分类不均,多为文史类和理工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