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26072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习中心编号: 250 学习中心名称: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 论 文 题 目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学 生 学 号 专 业 小学教育 层 次 专升本 通讯地址 江苏丹阳市西门小学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陈春华 学号入学年级07秋季专业小学教育所属学习中心名称江苏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指导教师意见:评分: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评审意见:评审组长(签名)年 月 日备注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摘要学生是影响教育教学成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习、想提高,才能保证教

2、育教学的高效性,才可能使存在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如何使后进生保持这种积极的心态,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需要实施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肯定的、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地激励和引导,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常化”教育。本篇论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的分析,借助赏识教育的理论并结合平时在自己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探究出一条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利用赏识教育来教育我们的后进学生的对策,以此来与大家共勉。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后进生产生的概念及产生原因;第二部分,分析后进生的心理特点;第三部分

3、,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教育的对策,强调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必须紧密联系当前的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准确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并在赏识教育的理念下学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才能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关键字:后进生,赏识教育,转化I目录第一章 绪论11.1 问题的提出11.2研究综述1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3第二章 后进生的概念及成因62.1 后进生的概念62.2 后进生的成因分析7第三章 后进生特点分析93.1 矛盾心理特点93.1.1 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矛盾93.1.2 后进生的上进愿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93.1.3 道德良知犹存但又以自

4、我为中心两者之间的矛盾103.1.4 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103.1.5 对集体既向往又抵触113.2 自卑心理特点113.3 厌恶心理特点12第四章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教育的对策134.1 赏识教育的概念134.2 赏识教育的特点144.2.1 全体性144.2.2 情感性144.2.3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154.3 赏识教育的原则154.3.1 信任学生154.3.2 尊重学生164.3.3 激励学生164.3.4 适度的原则174.4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174.4.1 尊重、信任后进生为原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184.4.2 以表扬与鼓励为契机,建立后进生自信心

5、194.4.3 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204.4.4 更新家长观念,用赏识教育理念来转化后进生214.5 教师在赏识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224.5.1 教师要具备正确的赏识教育观素质224.5.2 教师要具备“热爱学生”的素质234.5.3 教师要具备善于挖掘“闪光点”的素质23结束语24参考文献25致谢26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每位老师都抱有一种美好的愿望,班内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健康的性格,有优秀的品质。可是在教育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令人头疼和棘手的后进生,让老师无所适从。所谓的后进生,他们的智力是正常的,只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在道德行为和学习成绩

6、方面与一般学生拉开了差距,即指那些思想品德或学习成绩有比较严重的缺点,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地自由散漫、贪玩、不诚实、懒惰,对学习没有兴趣,课堂上不听讲,不按时完成或者拖欠作业,对老师有抵抗情绪。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地研究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心理特征制定出对策,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引导,必定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更为重要的是会影响一个班级的发展。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成为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班级管理工作中一个不能回避忽视的问题。赏识教育【1】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时运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

7、种从情感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细微的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在这种点点滴滴的感化中去努力学习,特别是人们眼中所谓的后进生,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乐学”、“好学”的境界。1.2研究综述关于赏识教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出过这方面的真知灼见,但目前为止,比较系统全面的专门针对赏识教育与后进生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在这里主要综述国内外赏识教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陶行知赏识教育思想【4】赏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视角、一种模式,它与情境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一样,只是探索的途径不同,但追求的规律是相通的,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赏识,是陶行知先生

8、儿童观的真谛。陶行知在他的小孩不小歌里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热爱儿童,信任儿童,把儿童当成“小朋友”、“小先生”、“小小研究生”,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他批评不懂孩子的父母、老师对孩子造成的严重束缚、压抑、伤害 “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爱迪生”。可以说,赏识教育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种论释,一种继承和发扬。2、周弘赏识教育思想【8】“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5】赏识,其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周弘老师凭借

9、他那伟大的父爱,趋使着他与女儿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不但改变了女儿,也改变了自己,他不懈地探索教育的真谛,在教育上历经了五次觉醒。从一个“爱”字发展到“行”字,然后归纳为赏识,最终达到通的目标,并把这种方法归纳为赏识教育。其基本内涵是:(1)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在家长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两件事成功率最高,那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周弘认为,家长们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心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2)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在于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

10、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到人世间的。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因此,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3)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赏识本身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

11、需求,而家长在实际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和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为赏识而赏识。周弘老师提出,在赏识教育中,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但批评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因此,赏识的批评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孩子你仍然是最好的孩子,犯了错不要紧,我相信你能改正。(4)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能经受挫折,不是温室中的花朵。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并不是没有挫折,而是挫折错位,应该给的物质上的挫折没有,而不该给的精神生命的挫折太多。因此,赏识教育追求的是全面的成功,即人生的和谐、圆满、幸福,赏识教育与幸福有约。3、苏霍姆林斯基的赏识教育观【6】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基层学校工作中积

12、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随时将这些经验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加以提炼,形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教育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赏识教育思想可归纳为:(1)情感和谐的师生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业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这种赏识表现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就是要协同师生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

13、挥“情感效应”的作用。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2)真诚与审美的道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人的时候,不要忽视:“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积极的正面教育,努力发掘其人格中每一个闪光点,对其善的行为多加赞赏,触发其处于潜意识状态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要通过教师的发掘与赏识,使学生能感受到自身和身边的美,学生就会更加理解美、珍爱美,最终能创

14、造美,从而构建美满人生,创造美好的道德世界。(3)充满爱心的成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是最能深刻体现其赏识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中,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第二,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他在30多年间,对 3700多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观察,记录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有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

15、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口号就是“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化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要为社会主义现让代化培养人才的教育。因此,身为一名作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我认为教育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他们做一个少烦恼、有能力使自己快乐的人,教会他们不自私、有合作精神,能够关爱别人帮助别人使别人幸福的人,教会他们有自知之明,追求不断成长的人,然后,教育还

16、应该教会他们自食其力所需要的那些知识技能、创造力、实践力等等,即学会生存。并且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所需要的、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老师认为要按照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把知识更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一味地速记下来掌握教学内容,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而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

17、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这样只能是压抑了孩子天生的兴趣,只能使学生对学习越来越畏惧,感到越来越困难,而发展为学生的“厌学”,继而使一部分学生恶性循环,成为老师眼中的后进生。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只是一味地偏重于批评、否定,而疏于从情感方面、人文关怀方面去肯定、激励、引导他们。这样,非但不能帮助他们健康、全面成长,反而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后进生越来越“差”,从而发展为“厌世”,最终走向极端。我想,这些都不是我们作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所想要的结果【2】。“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

18、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进而对学习和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赏识”这一特点,把它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教育中来,使它成为认识素质教育的一种视角,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其基本理念就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它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转化后进生的一种有效方式。本论文主要是探究如何运用赏识教育来转化后进生的问题。由于自身原因和外界原因,会造成在班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后进生,我想,无论是作为学校和教师都不应该忽视,更不应该回避的问题。因为当前素质

19、教育是要求我们教育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时,不仅要面向“优秀生”,而更多地是要面向后进生,用心去关心、爱护他们,从心理学的理论来说,世界上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关键是如何去开发和挖掘它。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就要用心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发挥更多、更大的潜能。而赏识教育就是用这种肯定和赏识去转化后进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它是以爱心代替冷漠、以肯定代替批评、以赏识代替惩罚的教育,使后进生重拾信心,重新回到人生的正常轨道,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贡献之人。因此,综上所述本论文所探究的赏识教育就是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入探究,

20、在众多赏识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而得出的自己对赏识教育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它不仅具有学习赏识教育新理念的意义,而且具有探索作为教师如何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意义【3】。27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第二章 后进生的概念及成因2.1 后进生的概念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后进生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个概念,教育学有关书籍上没有这个概念,人们还是在大量运用它。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人们对后进生的分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学习成绩差,一种是行为习惯差。我国传统上的后进生是按照文化课和品德把他们分为:学习差、品德差和学习品德双差三类。而苏霍姆林斯基将后进生

21、称之为“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6】。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后进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提到的一位叫费加的学生,费加“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位为后进生。而正是这位后进生后来成为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费加是一位思维尚没有“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

22、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学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少能做成功的”。后来巴甫里克进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深入了解了国内外关于后进生的各种说法和分类后,并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后进生的概念是指那些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分为三种:一种是学习成绩差,导致厌学、逃学,精力分散,认识事物的能力降低,这类学生还能遵守教学秩序;另一种是行为习惯差;再一种是既学习成绩差又行为习惯差,这类后进生是由于学习成绩

23、差,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不能表现自己,于是以打架斗殴的方式来实现自我。这类学生课内坐不住,玩小动作,不守纪律,干扰课堂秩序,课外欺负同学,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行为习惯差,把闹事作为乐趣。曾经有许多调查、实验、资料都证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以先天而言,人的智力差异是不大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前提,著名的布卢姆的教育实验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他的教育实验得出了有益的结论,简言之,就是只要教育方法得当,95%以上的学生是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同样水平的。这证明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中阐述的观点:“性相近,习相远”。那么,怎么会出现后进生现象呢?我想,不是所有的后进生一生下来就“落后”,就想比别人“

24、落后”,究其成因,它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等方方面面的原因。2.2 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师言表的威严。平时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公文式的语言、严肃的表情,让学生感到一种难以接近的威严。在严师面前,一些成绩中等或偏差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精神受到长时间的抑制,内心焦虑不安,惟恐自己的言行会冒犯老师,于是便对老师敬而远之。久而久之,老师也对这些学生渐渐淡忘,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使他们成为可有可无的个体。2、教师批评上的失误。课内我们常常会这样批评学生:“怎么又忘了,讲过几遍了还不懂?你是怎么听课的?”老师的愿望是好的,但却没有考虑这种指责,最容易破坏学生的情绪,打击

25、他学习的积极性,让他觉得自己确实“笨”,只好“安分守己”,举手发言是别人的事,自己能听则听。3、课内调控上的不公。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追求公开课的“效果”,眼中只有那些口齿伶俐、对答如流的学生。学生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耿耿于怀,使他们心理上蒙上了一片失望的灰暗,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反正举了手也轮不到我发言,干脆不举手。4、教师教学上的偏差。老师把学习基础差、听课吃力的学生,视为累赘,认为请他们发言是浪费时间。这些学生也乐得不动脑,身在教室,心系下课怎样玩得痛快。5、学生自身的压抑。有些学生因为口齿不清,或结巴口吃,身体缺陷和变声期,惟恐自己的举手发言,会引来同学讥讽的笑声,所以他们更

26、愿意保持沉默。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等生,又要关心后进生。关心优等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等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但后进生则不然。有些后进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老师也就失去了信心。但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成长,怎样才能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充满自信,体验成功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探讨。6、父母都有工作,而且工作都比较忙,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关心孩

27、子的学习和发展,或者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很少,任其自由发展的一类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学习和做人的过程中,往往在他们最需要有人指导,有人教育的时候,恰恰没有人来管理和教育他们,丧失了对他们培养教育的最佳时机,导致他们在学习做人的关键时刻方向不明确,这种不明确导致的恶性循环日积月累,让他们有朝一日不能自拔,从而转变为学校的后进生。7、性格活泼,贪玩的学生。这类学生因为自制能力不强,在强烈的外部刺激的引诱下,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经常一放学,扔下书包就玩,在学习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坐不住,总想用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尽快完成学习任务后从事自己目前感兴趣的活动,导致学习质量不高,成绩相对比较差。8、他们的

28、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条件又相对宽裕,父母本身对待生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就不正确,对于孩子的学习,他们认为能念就念,不能念就在学校里混一混年龄,等长到一定的年龄就回家从事劳动。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在无形中从反面支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进取行为和对待学习的消极态度。从而给老师的教育管理造成相当大的障碍。 后进生是班级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后进生的具体形成原因,才能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运用各种手段展开教育,有效的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和方法的单一性,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三章 后进生特点分析第三章 后进生特点分析3.1 矛盾心理特点后进生的心理状态是多变化的,需要教

29、师认真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那么,后进生有哪些心理特点呢?多数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好强但又自卑、自暴自弃。从表面上看,他们好像没有什么自尊心、进取心和荣誉感,但当深入观查后,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自尊心和荣誉感,这是他们向上进取的一种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后进生心理是充满矛盾的。通过调查,我认为后进生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0】:3.1.1 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矛盾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可是,由于后进生学习成绩差,缺点多,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后进学生早在学生中

30、失去了信任的基础,因此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感到心理失衡。教师或同学有时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就可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冲动或憎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能理解他们,尊重和相信他们,不要轻易指出他们所犯的过失,要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启发他们产生进步要求。尊重与严格要求是统一的,严格要求也体现了尊重。如果对一个后进生不提要求,说明你对他已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进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所以,对后进生的“管”和“问”,一定要建立在对他们的高度尊重的基础上。任何粗暴的训斥,过于频繁的批评,甚至错误的判断,不正当的处理,都会损伤后进生的

31、自尊心,使他们那种渴望得到尊重而又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更加尖锐,甚至造成师生对立。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后进生的自尊心方面和积极因素及闪光点,及时开展一些能使后进生自尊心得到满足工作及一些他们所喜爱的活动。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比如,多数后进都是喜欢体育、喜欢玩、喜欢在班集体劳动中表现自己的,我们可以借助少先队活动课举行一些小型的体育比赛,让他们发挥所长,也可以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时机成熟了再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一点一点地促他们进步。3.1.2 后进生的上进愿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人人都有追求上进的愿

32、望,后进生亦如此。他们也不想总是落后于别人,也不想自己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也想去改正,但是由于他们意志力薄弱,自制力较差,无法控制并严格要求自己按规范做事情,反而表现为行为的反复变化。进步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特别是后进生生长期纪律涣散,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这就更增加了上进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有的后进生虽然身上有许多不良的习惯,但是如果他们来到一个新的班集体或遇到一位关心、爱护、体贴他们的新老师,就会很快产生一种改变现状积极进取的念头和愿望。由于积习难改,或者无法摆脱外界环境的侵扰和诱惑,这种进步的愿望和念头又会在他的身上很快地消失。也有的后进生以偶发

33、的事件中受到震动,突然变得沉郁,冷僻了,表现出苦闷,犹豫。想改好、想进步但又缺乏足够的勇气和力量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外力的帮助是使他们的矛盾心理得到转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时班主任对后进生的任何一点点进步,即使其动机不完全正确,也要抓住,正确地加以鼓励和引导,不怕他们反复。只有这样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地去帮助后进生,才会使他们不断进步,成为班集体的积极力量。3.1.3 道德良知犹存但又以自我为中心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家庭教育中,他们往往是家庭的中心。长期这样的家庭教育,使他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加之现在的孩子往往娇生惯养,以为世界是绕着他转的,其结果可想而知,肯定是到处碰壁,不受欢迎。实际上,后进学

34、生并不是都不懂得道德良知,明辨是非的,而是在道德良知与自我中心发生矛盾时往往选择了自我为中心。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脱离子女实际,限于种种原因,又缺乏科学、全面、循序渐进的教育,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往往表现为急、躁、恨、罚,加深了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和袒护或教育不得法;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管教,对子女放任自流;某些单亲家庭,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亲情,使孩子产生某种心理畸形。3.1.4 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后进生愿意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但事与愿违,由于缺点较多,他们得到的往往是批评,斥责,甚至是冷嘲热讽。这很容易使他们的好胜心受到损伤和打击.在学习生活中,常会看到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不好,得

35、不到表扬,于是就在其它方面,如不良行为上压人一头,来满足其争强好胜的心理.这就是后进生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的心理的具体表现.如果这时班主任不及时地加以引导,他们的好胜心虽然得到了满足,但不良的行为却得到了强化.如此恶性循环,就会造成学生在思想品格和学习上每况愈下。因此,当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绝不能简单地处理,要仔细地调查研究他们犯错误的原因和条件,尽可能地讲深说透,然后再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进步.同时还要在班级中开展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创造条件让后进生在这些适合他们好胜心理的活动中取胜,诱导他们用这种取胜精神去战胜困难,从而为后进生在学习、思想、纪律等方面的进取扫清障碍,创造条件。3.1.5 对集

36、体既向往又抵触学生喜欢合群,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一起参加集体活动,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集体的温暖。而后进生对家长、老师、集体有抵触情绪,反感集体的教育惩罚,同时也不愿受到集体的约束,于是他们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而当他们看到别的儿童在集体中愉快地活动时,却又非常向往集体生活。后进生渴望得到同学的友谊,但是有害怕其他的同学因为他的成绩或是其他的方面不好,对他漠视或是孤立他。所以在自卑和自负的心理下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和交往。有时候一群后进生在一起没有得到正确的开解和引导会形成对集体不正确的看法和认识,会使得该群体失去正确的价值观,对班级或学校产生抵触心理。3.2 自卑心理特点当消极心理战胜积极心

37、理,后进生就会精神颓废,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而害怕失败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他们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丧失独立向上的精神。自卑心理一般产生于学习或品德问题受到多次批评之后,在经历多次失败体验之后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永远赶不上别人而放弃努力。当后进生听到家长、老师的称赞时也会兴奋不已,而且会决心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进一步表现自己,以得到进一步的赞扬。所以说后进生不是没有自尊心,而是自尊心受到损伤,被自卑感掩盖起来了。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要讲艺术。避免一味的打击、挖苦、讽刺,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情感,出现不应有的后果。尽管差生有时显示出令人讨厌的一面,

38、但也要用耐心和教育方法来暖化学生那颗麻木的心。持之以恒,抓反复,反复抓。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耐心来对待这样的差生,允许学生出现反复,但不要一棍子打死,差生往往会表现出许多的不如人意,不时会发生一些不愉快,但处在这个年龄段上的学生往往会是一种相对正常的现象。胆怯软弱型、痛苦压抑型、自暴自弃型、嫉妒报复型,自卑心理的这类学生常表现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没有主见,对别人的意见唯唯诺诺。从不与人争执,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愿参加竞争性集体活动。这类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因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而形成。表现为抑郁、孤僻、不合群,不愿接触同学和老师。这类学生的自卑感严重。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低

39、,对学习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多数有厌学情绪,经常逃学,甚至辍学。这类学生常因自卑而产生嫉妒心理或逆反心理,甚至搞恶作剧对优秀学生或老师进行报复。有的给同学起外号、画漫画,有的偷着给同学撕作业、藏文具,看着同学焦急的样子幸灾乐祸等。这类学生表面蛮横粗野,其实内心空虚自卑,其心理表现是自卑心理的变态,容易产生不良行为。3.3 厌恶心理特点后进生在集体中处于落后地位,在学校受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回家后爸爸妈妈又打又骂,容易使他们产生疑惧心理。这些孩子敏感、有戒心,他们怕老师批评,怕班主任家访,怕父母打骂。因为挨批评多,产生对立情绪,一些后进生总以为老师看不起自己,家长不信任自己总是找

40、自己的“麻烦”,因而不信任老师常常和同学闹矛盾,不愿听家长教训,更不愿向家长和老师说心里话。这种状态长期以往,他们便会产生厌恶心理。这是对自己在群体中被他人视为特殊的一种消极心理反映。他们不喜欢给与他们这种不良状态的环境,包括环境里面的人。这种厌恶心理到达一定程度会使他们完全脱离于学校这个集体,不溶于这个集体,脱离于老师的教育。这种心理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需要及时做好调整。与这样的学生要进行情感交流。改变过去的那种“朽木不可雕也”的思想,把差生当作自己工作的重点,既教书又育人,尤其是面对差生的种种表现,更不能弃之不理,要用自己的那份爱心与学生交流,形成与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

41、生的高尚情操和崇高追求。表现为厌恶学习、厌恶老师、厌恶学校。在群体中处于不利位置的他们,对自己没有自信心,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这种状态长期以往,他们便会产生厌恶心理。这是对自己在群体中被他人视为特殊的一种消极心理反映。他们不喜欢给与他们这种不良状态的环境,包括环境里面的人。这种厌恶心理到达一定程度会使他们完全脱离于学校这个集体,不溶于这个集体,脱离于老师的教育。这种心理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需要及时做好调整。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会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后进生做错事,往往是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观念薄弱,受到外部环境的引诱而造成。第四章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对策第四章 运用赏识

42、教育转化后进生教育的对策4.1 赏识教育的概念“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了解、理解体验和思考,我认为“赏识是一种心态,一种教育者的精神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因努力而得到教师赞扬的孩子,他们会越来越自信;在失败后,他们不会怨天忧人,而相反会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付出的努力太少或在处理问题上采用不恰当的策略造成的,他们会更加的努力。这说明教师适当的表扬或赞扬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赏识”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赏识教育就是利用“赏识”这一功能来实施素质教育的【13】。所谓赏识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

43、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肯定的、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地激励和引导,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常化”教育。由此可见,赏识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源于对学生的爱,发现并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造就教师自身的赏识心态,落实到学生与教师健康互动,幸福成长的教育。它是符合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作为教师实现教育目的,要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就必须实施赏识教育,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

44、态,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永远保持一种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他们、热爱他们、肯定他们,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善待他们,他们才有可能去接受你、亲近你,受到激励和引导,从而变成一种进步的动力,使他们在正确的轨迹上行走。相反,如果我们教育者总是用“另类”的眼光,充满过激的言语去否定他们,这只能让他们时时刻刻感觉到自己总是比别人差,而最终失去了做人的信心,变得灰心丧气,从而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甚至去报复社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我想,这也就违背了作为教育者所应该履行的职业道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以上可以看出,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模式。它始终贯穿于

45、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它给予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无论是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生”,还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们在我们的眼里都是一样的、平等的,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的人才【15】。4.2 赏识教育的特点4.2.1 全体性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全体性是指赏识教育要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教师法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所以赏

46、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它不仅仅是只针对几个“优秀生”,它不该是“应试教育”的奴隶,而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它应该成为一股暖流,流向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使全体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育的公平性,真正感受到教师是在关注他们中每一位的成长,包括后进生。当前,由于以升学为目的,学校、教师和家长眼中只有“分数”,分数就成为了衡量学生好与坏的标准。因此教师通常把注意力较多的放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比如,课堂提问的对象多为学习好的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哪怕是做错事了,教师往往都会给以耐心细致的激励;而对学习差的学生总是持否定的态度,如果做错事了,他们更是“雪上加霜”

47、,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偏心眼的现象。与“应试教育”相反,赏识教育照顾到了所有的学生的发展。但又不是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刀切、一锅煮、大帮烘,恰恰是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即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群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9】。4.2.2 情感性情感性是指赏识教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它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来肯定和激励学生,以此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乐教、乐学的境界【8】。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所属的,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爱、尊重和帮助。因此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