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2621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再造抑或固守,我们面临选择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摘 要 : 本文以三位在校大学生的视角,运用较多的数据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个人的看法整合成较为全面,具体的文章,来研究中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其中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突出与美国的比较,另一个是突出中国财政对高等教育支出的情况。结果显示:中国与美国在高等教育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各种方面;再者,中国在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上,明显存在不足。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认真研究,总结,改善。 关键词 财政投入机制 , 政府干预 , 市场化 ,官本位 引 言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

2、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 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心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

3、“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从这个外国学者口中,似乎我们可以窥视一些我们的高等教育的现状。西方的一些研究咨询机构也得出结论,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很难招到适合岗位要求的大学生,中国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甚至比不上印度。而在大学里,不少学生反应,花了四年的时间加上高昂的学费,但“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万名受访者中,34% 的人后悔读大学,而后悔就读大学的人中,有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中国教育网曾刊文指出,当下中国教育现状堪忧。 二、病 症 所 在我认为反思中国高等教育问题并不等于抹杀我们在高等教育中取得

4、的成绩,而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库姆斯说,危机与继续同存,有了危机感,就会想办法克服危机,机遇也就在这个时候产生。近些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高校腐败,以及假文凭横行等新闻不绝于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呢? 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种种弊端所造成的,下面我将列举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三大弊端。弊端之一: 大学教育“三化”现象大行其道所谓的“三化”现象其实就是指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日趋官场化,商业化和市场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官场化的问题,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计划体制和以官为本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大学长期以来不像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学术机构反而更像是一个政府行政部门。 我

5、们都知道学术的发展需要呼吸自由的空气,现如今这些条条框框的行政制度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其中最明显的要数大学内部的人事管理制度,现在的中国的大学教师的聘任仍然是由学校内部的部分“高官”来决定,这就导致了在大学内部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日益猖獗。顾明远在其研究中认为中国大学内部的人事制度存在因人设岗,论资排辈的弊端。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的教育独立论也认为教育事业就应该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其独立的资格,不应该受到政党或者各派教会的影响。其次是商业化的问题,现在的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人文精神日渐陨落,盲目去追求所谓的教育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了大学“无视”教育质量、学术质量的现状。近年来,在

6、各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中(自考和网络教育),变相买卖文凭的现象屡见不鲜。著名教育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其发表的整顿教育十意见书中认为自学考试中舞弊现象严重,文聘水分很大。 他在文中还指出,那些地方官员和老板只要肯花钱,就能轻而易举的获得在职硕士或博士学位。 我国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基本为零,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百分之三十的淘汰率形成了鲜明对比。另外,商业化的大学教育也产生越来越多的“衍生事物”, 诸如“替考抢手”和“电子作弊器”等。 现在的大学俨然已经成了一个类似于股票买卖的“权钱”交易场所,如此办学怎能不令人担忧。所谓市场化就是指当前的大学教育过度依赖于“市场”,凡事都把满足市场需要和社会需

7、求作为它们教育活动的行为准则。 这点从各大学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上显得尤为明显,有些大学在不具备良好的软件(师资)和硬件(教学设备)的前提下,盲目增开一些新的社会热门专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教书的人“不知所措”,学习的人“云里雾里”。 近年来,突然兴起的会展管理专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日子。 在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世博会的大背景下,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会展管理专业,但是大部分学校的教师并不具备教授会展方面知识的能力和经验。 因此大学的专业设置仍需要与教育资源相匹配,这样才可以充分优化和利用学校的资源。弊端之二: 大学刮起“盲目扩招”之风连续多年的高等教育扩招引发了三大问题: 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大

8、学盲目升格合并。第一,大学扩招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下降。 据统计,2007中国大学的专本科招生人数是1990年的十倍;2007年研究生招生人数是2000年招生人数的10倍。 大学的迅速扩张,致使教师队伍和物质条件都难以跟进,特别是教师队伍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生人数的激增,进一步压缩了师生交流的空间和减少了师生沟通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讲师和教授的授课时间和班级。 由于师资有限,有些大学还被迫让研究生参与教学,如此做法必然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王洪才在其调查研究中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师资缺口严重,从而导致教师负担过重,教学要求下降。 按照国际上通常的标准,大学教师和学生比例应该是在1:10到1:

9、12的之间,而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师生比例已达1:20之巨,这显然已经超出了警戒线,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忧虑。第二,盲目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无法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以2009年为例,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1万,总体结业率为68%,仍然有近两百万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这还仅仅是2009年的统计数据,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需求的缺口还在不断的扩大。高校扩招是一柄双刃剑,虽然使得更多的学生有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也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劳动力的供给,给大学毕业生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另外,教育的结构不合理,使得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的需求错位,这就势必造成了有些专业人才稀缺,

10、有些专业人才过剩的情况。第三,由扩招所引发的大学盲目合并、升格的问题。如今,中国很多的大学都刮起了升格,合并之风。有些中专升格为了高专;有些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了本科;还有不少专科搭合并的快车升格为了大学。 诚然,任何一所大学都希望通过升格,合并成为综合性的大学,这样在政府投入的资金和资源上都会占有优势。 但是这种盲目的升格,合并却造成了学校整体水平的下降,反而忽略了重点学科建设和优秀专业的发展。 顾明远认为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破坏了它的规律,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难以保证,最终还是会危害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盲目的对大学进行合并和升格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也没有定位,这种“一哄而上”做法实在

11、是另人担忧。弊端之三: 高等教育学术浮躁、腐败近年来大学里接连被媒体“曝光”了几件和学术界相关的负面新闻:一件是北大教授王铭铭剽窃事件,另一件则是东南大学校长论文剽窃事件。这些频发的负面事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界学术浮躁、腐败的现象在数量、程度和范围上呈现了上升、扩大的趋势。 然而,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这种剽窃研究成果,抄袭学术论文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首先是学校。 这些年国内兴起了高校排名榜单,某些大学为了能在排名榜单上取的好名次,就不惜弄虚作假、夸大数字,例如虚报师资力量(教授、博士的人数),以及学术成果上(发表论文数量)。 这种违背学术规律,拔苗助长的做法,

12、最终将导致学术水平下降,浮躁之风蔓延。其次是老师和学生。 正所谓“天下文章大家抄”,大学教师为了升职、聘职称,为拿科研奖金而去东平西凑自己的学术论文;学生则是为了取得毕业证书而去抄袭、购买毕业论文。 在这样学术浮躁的大环境下,期刊、杂志也是闻风而动,有的竟然公开对论文发表“明码标价”,结果致使一大批“垃圾”论文照样刊行于市。刘慎军认为学术本来应该是庄严圣神的,但越来越严重的高校学术腐败现象使庄严的学术面临失范和失衡的危险。 如果教育长时间地处在浮躁中,脱离实际,夸大,失真,将必然影响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必将影响整个教育体系的机体健康,从而影响到民族的发展和未来。我个人认为这三大弊端也仅仅是我高等

13、教育体制问题中的冰山一角,诸如: 教育城市差异化严重,政府投入不均,学生对网络游戏成瘾等问题也十分严峻,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够彻底解决的。三、中国与美国的高等教育对比一、教育体系美国有很完善的教育体系,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并存,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社区大学层次分明,营利性私立大学和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界限清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不同层次教育同步发展。虽然这样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干扰、阻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统一性,但这种自由的氛围也恰恰是他先进的体现和源泉。研究性大学以科研为主,教授的主要工作也是科研。此类大学的研究生数量一般多于本科生的数量。其中大一、大二的基础课往往是数百人一起上,上课

14、的老师通常是在读的博士生而非教授。比如我们中国学生所熟悉的名校基本上都属于此类大学。但这些学校也因为注重科研,学校本科阶段招收的国际学生都很少,只有在学业上和心理成熟度上,都非常出类拔萃的中国高中生才有机会被录取。 第二类研究和教学并重的大学,基本上包括了美国的州立大学系统,而系统中的旗舰学校则可以称得上是这类学校的代表。这些学校作为公立大学,有普及美国大学教育的任务。而作为拥有众多教育和科研资源的大学,他们也会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像加州大学系统、宾州州立大学等都属于这类大学。目前这类大学对国际学生也打开了大门,但不可否认的是竞争也很激烈。建议中国高中生中的成绩优秀者可以尝试申请此类学校。 普及

15、型大学适合大众学生 普及型大学指散布于美国各个地区的近2000所社区大学,其中1200所为公立大学。此类大学多起步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作用是普及美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不做科研。以大一和大二的教育为主,学生完成学业后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其大学的学习。目前这类学校拥有近1000万的美国在校大学生(相当于近一半的美国在校大学生),并且每年46%的美国高中毕业生选择由这类大学开始其高等教育,四年制的大学毕业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于此类大学。我们中国的大学系统没有这样的大学,所以很多人不熟悉。但在中国的台湾、香港,或者日本、韩国、越南,都是相当的普及。这些地方的许多学生就是通过这些大

16、学开始其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取得很好的成绩,转入美国的名校,完成其学业。中国的高中生的中上水平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开始其美国梦的旅程。 美国大学没有文理之分,实行的是全科教育。大一和大二基本上是基础科目的学习,学生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和更换专业,这点对于中国的高中生是非常好的。中国的高中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可能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真正的专业取向。进入美国的大学,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不适合自己,还可以更换专业。 而且美国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各个学校的学分是相互承认的,尤其是基础学科的学分。同时各个大学之间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转入更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爱思天津的三名学生就

17、在大一结束时,由美国宾州州立的洛克海芬大学转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所以,进入美国大学后,成绩优秀的学生还会有进一步的机会选择更符合自己心愿的学校。二、财政来源自建国至今,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先后采用了 “基数加发展”、“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 和 “基本支出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 三种模式。“基数加发展” 模式 (19551985年)。 在这种模式下, 高校当年的经费分配额以其前一年所得份额为基础, 并适当考虑当年的变化情况。 这种渐进式的经费分配模式简明易行,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校数量少、 结构单一的情况下, 有利于配合政府对高校实施集中财政管理, 但由于缺乏透明、 公平的竞争机制, 会导致成本

18、越高的学校, 获得的经费越多,不利于学校控制成本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率。1、“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 模式 (1986-2002年)这种拨款模式将高教经费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综合定额”, 通过政策参数 (在校生数) 乘以生均拨款额得出;另一部分是 “专项补助”, 主要是考虑学校的特殊需要,由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另行单独安排给高校使用的专项经费。与 “基数加发展”模式相比,“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 模式扩大了各院校使用经费的自主权,并且照顾了学校的特殊需要,在鼓励学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其缺陷也很明显 :首先 ,它同“基数加发展”模式一样,以前几年的平均综合支出水平、经费

19、开支情况为依据来确定各高校教育经费的需求量,在客观上就承认了历史支出的合理性,掩盖了历史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这种单一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过于粗糙,未能反映出高校的实际成本行为,也未能反映出高校之间的差别; 最后,更为严重的是,该模式把在校生数作为唯一的政策参数, 受经济利益驱动, 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便在所难免。2、“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 模式 (2002年至今)。 由于国家预算方式变革,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由原来的“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变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基本支出预算解决高校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需的经费,这部分经费的拨款模式仍以现行财政拨款模式为主。美

20、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美国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典型的财政联邦制国家, 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呈现显著的联邦制分级体制特征。 (一 )以联邦、 州、 地方政府的拨款为主体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拨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经常性拨款、资本性拨款、专项拨款。其主要做法大致与我国的“综合定额拨款 + 专项补助”方式相类似。教育经常性拨款则主要采用增量拨款法、公式拨款法、协商拨款法和合同拨款法 (其中公式拨款法最为常用 ) 。美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在以政府拨款为主的经济基础之上,其中, 联邦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一般占整体的 12%左右;州政府保证本州公立高校约40%60%的经费,而对于地方政府设立的(或以

21、地方为主设立的 )社区学院则仅给予适当资助;其私立大学则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助学金和奖学金给予补贴。在地方政府层面上,一般不向州立大学投资,而只是对一些特殊项目给与一定的专项拨款,并通过地方与州立大学合作项目的方式来加以实施。(二 )学杂费提高学费是美国教育投资模式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学费占其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越来越高。1970 年,公立四年制本科学院的平均学费为 1363 美元,私立四年制本科学院的平均学费为 2920 美元, 是公立学校的一倍多。1990 年,公立四年制本科学院平均学费增长到 4795 美元,私立学院则增长到 12284美元,前者增加了 3 倍多, 后者更是增加了 4 倍有余

22、。在 1987 年 1997 年间,公立学费平均上涨了 20%,而私立大学同期则上涨了 31%, 1999 年已然上涨到11384 美元,增加了 43.6%。1990 年 1996 年,学杂费占公立高校经费总额的比例由 16.1%上升到 18.8%。此外,随着学杂费不断攀升, 学生负担相应加重,因而美国政府允许大学生贷款上学,以作为对高校学费收入政策的有效平衡。(三 ) 服务收入美国高校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开展校企间的合作研究,为企业培训人才并提供咨询服务;或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合作研究和开办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院等。目前,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和开发经费(R&D )中,有相当一

23、部分经费来自于工商业界的投入。此外,美国高校创办和经营企业也较为普遍,如开办校内附属企业,既能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也能为学校筹集一定的经费。(四 )教育捐赠美国高等教育的捐赠历史较为悠久,有很多著名高校就是由私人捐赠的 (如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 斯坦福大学、 康乃尔大学等 ) 。近年来,美国高校接受捐赠的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局限于本土,已然扩大到世界范围。由于众多个人与企业将巨额财富捐赠给高校,使得捐赠收入也成为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私立高等院校的捐赠收入,已达到其整体教育经费的 10%左右。美国高校接受捐赠的形式包括现金捐赠、证券捐赠、信托捐赠和实物捐赠等,最为多见的是例行年度

24、募捐和大额捐款。一些大学将筹集捐赠收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专门的筹款机构,由专职人员有组织地开展多种筹资活动。(五 )彩票收入发行彩票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另一种筹集资金渠道。其中全美最有影响力的奖学金项目,是佐治亚州创办的 “希望奖学金” 项目。该项目从 1993 年成立以来,通过发行彩票收入共资助 13 万名该州学生就读公立高等院校, 获得奖学金 311 万美元。(六 )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招收外国留学生也成为美国高等院校缓解经费紧张的重要措施之一。据统计,过去 20 年中,美国高等学校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增加了 3 倍。近年来随着各国赴美留学人数的激增,美国本土学校从招收外国留学生中获得的经济收入

25、十分可观。据2009 年统计,外国留学生每年为美国带去近 180 亿美元的收入。三、大学的教学过程 1.美国大学的教学互动方式及其启示 在美国,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教学过程更重视学生思维的自主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无定法”,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甚至鼓励学生向学术权威提出挑战。在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这种教学实践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强调的是唤醒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既注重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

26、程中的主体作用。 而在我国,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唱“独角戏”,仍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对此感到费解,学生也觉得索然乏味。这种“我怎么教,你怎么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违背了教与学的初衷,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技能大打折扣。在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策略和技巧,广泛采用“自由讨论式”“自主研究式”等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师生在思想交流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求异性和挑战性。 2.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及其启示 美国人性格中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总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喜欢表扬

27、和鼓励他人,反映在高校中就是美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比较笼统,认为每一个学生经过自身努力都能够成为有发展潜力、并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作出成绩的好学生。因此,美国高校在考核学生时更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一考试题往往没有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尽可能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即使是“异想天开”,只要能言之有理,或自圆其说,就能得高分。 而在中国高校中,考试仍然是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武器”,分数仍然是学生的“命根儿”。考试更注重学生的记忆和描述能力,而且只有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而学习成绩一般、但在其他方面具有某种“小聪明”的学生则被归入另类。这

28、种片面的评价标准不知抹杀了多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上进心。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化和模式化,这直接导致大学教育偏离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美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很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要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要冲破对学生单一评价尺度的束缚,变“分数本位”为“人格本位”,变“知识至上”为“能力至上”,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要在真正了解学生不同特点、不同爱好、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分层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量身定制”,把各种特点的学生塑造成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四、大学的校园氛围 1.美国大学的师生关系及其启示 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等级观念荡然无存,这就

29、是美国大学师生关系的现状。在美国高校里,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和融洽。学生称呼老师为先生、夫人、女士、小姐,亦可直呼其名。教师不以官员、长辈、专家自居,学生对老师也没有低下、从属和服役的观念。学生在学业方面固然要尊重教师的指导,教师也一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如果教师在制度规定范围之外要占用学生的时间,理所当然要付报酬。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能促进心理平衡,有利于情感交流,而这正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得到保障的前提。只有平等相待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才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和个性的张扬。笔者亲身经历的事例是,教师从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未经学生本人同意,则任何人或机构不能

30、查看,哪怕是学生的父母。这体现了美国大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隐私权,把学生作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来对待。 以儒家教育为核心的中国教育传统强调顺从,价值观念中渗透着等级、专制、集权、服从等,强调的是群体价值,注重人的心性修养和外在规范约束。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也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目前在大学的各项活动中,仍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我们应该参照美国大学中的师生关系,提倡人格平等,倡导“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当作“成人”看待,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为学生创造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讲他人未讲的话,敢做他人未做的研究。那种缩手缩脚、不创

31、新、不发展和唯老师观点是从的学生应该越少越好。2.美国大学的校园活动及其启示 美国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社会联成一体。美国学生除了学好书本知识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补充。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学生每周都要参加这类活动,它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活动种类很多,有的是由校方或院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组织的。例如,由校内外艺术团体举办的演出,与地方社区或其它院校师生进行的联欢、交流,由校内外名人学者主持的系列讲座、专题演讲等等。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组织起来为满足个人兴趣爱好需要的文化活动。所有这些活动的特点是以大学校园为基地,用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兴

32、趣爱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美国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锻炼,积累了经验,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我国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校园里,对社会知之甚少,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学生至少需要经过23年的“断乳期”,因为心理的不适应,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和才力。我们应该在校园中增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参加社会锻炼的人数和范围,让他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社会大学的教育,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和财富的能力。四、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对策从19世纪末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始,现代高

33、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逾一个世纪。其间,经历了萌芽、渐兴、初步发展、相对停滞、恢复发展和大规模高速发展六个阶段。可以说,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虽历经诸多挫折和磨难,但仍为我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重生和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和冲击下,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换句话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当代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在面临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抉择,也是一个需要在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不断获得前进和发展动力的时刻。既然有问题,我们就应该想解决的办法,以下是我为高等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几点建议:第一,加大政府教育投入。我国

34、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短缺,投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正是由于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才迫使大学要靠自己的创收来发给教师津贴和奖金,这就不可避免的致使了大学过度商场化和市场化。第二,建立完善的岗位聘任制度。 只有实施真正的岗位聘任制,才能够促进人才的流通,学科之间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建设。 在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学都对教授任命有着严格的评审制度,有的甚至要发出10几封信件去学术界询问,才会最终肯定竞聘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水平。第三, 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大学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从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英国著名诗人William Butler Yea

35、ts曾经说过:“Education is not filling a bucket but lighting a fire” 学生如果同时具备了实践能力、掌握了学习新事物的方法,就会在当前困难重重的就业形势下找到新的方向。第四, 要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彭永捷教授指出中国学术腐败的症结就是“无范可依”。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十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因此它们对于抄袭,剽窃等现象的处罚也是相当的严厉。例如: 澳洲就有一个“Turn it in”的网站系统来检验学生或者老师是否有抄袭别人的著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五、结束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

36、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承担历史重任,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中国高等教育加快改革步伐,为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不懈努力。参 考 文 献1 黄凤羽 彭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研究”2 张小萍, “谭章禄.高等教育学费定价的国际比较研究” 中国物价, 200563 吕炜,.“高等教育财政: 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4 韩梦洁,“美国州际高等教育财政比较”5 杨红旻,“美国州政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财政责任”6 刘琳,“中英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比较分析”7 吴合文,“1998_2008年美国高等教育财政分析及启示”8 李文胜,“ 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 . 北京大学出版社9 刘道玉,“整顿教育十意见书”10 胡娟、张伟.,“哈佛大学资金来源、 筹资模式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