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2684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新时期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新时期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新时期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新时期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新时期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新时期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时期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新时期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摘 要】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后勤管理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实践证明,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是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基于此,该文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高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以期为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借鉴。【关键词】高校后勤 人才素质 队伍建设如今的高校都承担着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任,而高校要完成这三项艰巨的任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不

2、仅不能忽视高校后勤队伍,相反,应该大力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因为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推进和日益深入的今天,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好坏对高校后勤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从多个角度大胆探索适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之路,从而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服务,为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服务。一 新疆农业大学后勤队伍建设现状1在编人员现状新疆农业大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共有7个(物业服务中心、饮食服务中心、水电暖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中心、邮电服务中心、校医院、幼儿园),担负着全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目前在编工作人员19

3、3人,聘用工400余人,签订劳动合同197人,未签订劳动合同200余人。2人员结构情况(在编)从性别比例看男性职工110人,占职工总数的57%,女性职工83人,占职工总数的43%,其中30岁以下的3名,占职工总数的1.5%,3045岁的78名,占职工总数的40.5%,45岁以上的112名,占职工总数的58%。3受教育程度后勤各实体具有本科学历的在编人员有19人,占职工总数的9.8%,拥有大专学历的有49人,占职工总数的25.4%,中专、高中及高中以下的有125人,占职工总数的64.8%。二 存在问题综合后勤队伍的现状,新疆农业大学后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一个急

4、迫的问题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引进困难重重,使后勤管理人才青黄不接,后勤社会化改革所急需的经营管理型复合人才严重缺乏。实体21位负责人中,40岁以下的仅3人,占14%;4150岁的有7人,占33%;51岁以上的达11人,占53%。2员工队伍老化,梯队建设不合理,改革发展后劲不足学校后勤队伍年龄明显偏大,实体193名在职人员中,45岁以上的占58%,3145岁的占40.5%,30岁以下的占1.5%。队伍缺乏新鲜的血液,没有造血功能,不能保持队伍的生机和活力。3人员素质偏低,工种和职称脱钩队伍本科学历的只占9.8%,而中专、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占64.8%,有些职工技术职称与从事的工种不符。队伍的学历

5、偏低,影响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系统学习,管理理念与方法跟不上改革的要求。4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留人机制不健全由于学校后勤管理机制、用人制度等方面的不健全,导致外聘专业技术人员稳定性差,流失严重。5学校对后勤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重使用轻培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是学校的主体,这无可置疑,但是学校对后勤工作复杂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对后勤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与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后勤队伍在人员配备、业务进修、技术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对后勤人员的业务进修、技术培训缺乏近期和中长期的规划。三 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路1以人为本,更新观念进行管理

6、理念创新,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任何管理都是人的管理或者说人的自我管理。二是要确立始终服务教学、科研和师生的服务理念,变后勤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一切从教学、科研和师生的需求出发,以优质服务促进教学、科研的改革和发展。同时,要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实现从对物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的转变,树立“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是生产力”的理念。应要求后勤团队的每个成员树立起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观念,树立起市场竞争、创新发展和效益的观念,注意培养后勤的良好形象意识、为公众服务意识等,这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的思想基础。2以人为本,提高素质素质包括两方面:即业务素质和政治

7、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后勤管理工作,要求后勤管理团队必须具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知识结构基础上的较为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它是衡量一所高校后勤管理团队整体实力、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采取岗位培训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政治素质的培养则更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为此应重视培养团队成员具有中心意识,即脚踏实地围绕中心,以诚信为本,倍守信任;换位意识,即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置于对方位置、环境、情感及观点去考虑共同面对的问题。超前意识,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是货真价实的先行官,必须时时、处处、事事做到超前,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当然,仅有超前的观念,没有超前计划保证,后勤服务也

8、不能超水平发挥;协调意识,即后勤工作面广、事杂、关系多,必须具有高超的协调艺术和协作意识,在协调工作中树立系统意识和整体观念,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互相支持,形成良好的协调氛围,使方方面面配合默契,形成巨大合力;群体意识,即后勤工作者是不上讲台的教师,但一定要重视群体形象,在服务工作中树立良好诚信观念和人员形象,以高尚的情操、踏实的工作、热情的态度、模范的品行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感染和启迪。3以人为本,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最终立足点,也是管理激励的出发点。我们应努力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体系,通过施行奖惩和提供发展来营造强者生存、胜者为荣的氛围,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

9、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措施:目标激励,即在规划和目标中明确激励的有关内容,使后勤团队成员能从未来的激励中看到自己的利益,看到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激励的方向努力工作。榜样激励,后勤管理者应在团队中树立榜样,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激励团队成员,潜移默化地影响团队成员。情感激励,后勤管理者与团队成员应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融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后勤工作中遇到矛盾和问题,对团队成员要多理解、少责备,多帮助、少说教,相互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而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的积极性。人事激励,即后勤管理者在安排、使用人时,

10、要对每个人的素质进行全面彻底的了解,要尽量接近其期望值,对那些确有业务专长的人要充分发挥其长处,因材适用,为他们发挥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激励机制,可使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得到个人的成就感、心情的愉悦感、集体的归属感、团队间的信任感、对后勤事业和个人发展的方向感。4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后勤管理涉及面广、顾及面大,与学校各方面都有紧密联系。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不同的服务需求更要求后勤团队应以人为本、科学管理。首先,要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建立健全决策系统,尊重团队成员的主体地位,吸收员工参与决策,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改善决策质量与提高决策的实施速度和力度,进而发扬集体智慧,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满足尊重

11、需要,使团队成员产生归属感、主人翁感,从而加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员工积极进取。高校后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后勤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往往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创造性等特点,难以科学地准确衡量与评价。而评价的公正与否,往往又直接影响到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建立科学客观的后勤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后勤工作的特点,看其在整个工作及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工作的完成情况、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情况。第三,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造就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提高后勤团队成员的学历和职称是发展的一种趋势。强调学历不是唯学历主义,而是要求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

12、综合知识,具有新思维和新方法。部门要有计划地培训在职职工的劳动技能,提倡职工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团队,形成一支适合服务于学校现状的人才队伍。第四,为保障有效的服务,保障学校后勤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还必须有一套与各种管理形式相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用以监督后勤部门的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包括后勤干部、职工的内部管理、收益分配、遵纪守法情况等。5以人为本,建设好后勤管理服务队伍以人为本,做好后勤管理工作就要以各族教师和学生为目的,以后勤职工为动力。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管理工作的起点,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也就没有学校。因此,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内容,教师是从事

13、教学和科研的主体,因此以人为本必须做到以教师为本。后勤职工是专职的后勤管理服务人员,是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后勤职工全心全意为各族师生服务,因此以人为本还必须以后勤职工为本。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包括后勤管理人员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予同样的关注、关爱、关心。总之,我校后勤要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实体得到更高、更快的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发现人才、造就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后勤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将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作为后勤队伍建设的根本目标,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能量,发挥人才的有效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推进后勤深化改革的步伐,使后勤实体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参考文献1侯光明、冯序鹏.中国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论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朱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及对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3张金洲、张韶东、王李平.关于高校实施人才战略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34354宋伟华.高校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分析及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12):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