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行政管理论文.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2684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行政管理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行政管理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行政管理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行政管理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行政管理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行政管理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行政管理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摘要:转型期中国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 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安全造成巨大损失, 而且也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了破坏。要如何成功应对公共危机已经成为各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将从发展历程,机构设置、政府形象、存在问题等方面具体阐述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 危机类型很多,划分维度不一而足。按照各种划分标准可以将危机划分为人为危机与非人为危机,或者有形危机和无形危机等。但是一般而言,无论哪种类型的危机,只要涉及较大规模的公众利益,需要国家公共部门介入处理,便可划入公共危机范畴。综合张成福、董平、王小璐等学者对公共危机

2、定义,我们可以将公共危机定义为公共危机是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一、发展历程20世纪末,我国开始现代政治学研究,其中包括对政治危机的研究。我国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对该领域最初的研究也始于政治尤其是国际政治方面的研究,如台海问题、东突问题等。2000年左右,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重心逐渐从国际危机转向国内危机,包括从SARS疫情到近年接连不断的特大自然灾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群体性集体事件等。所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我

3、国必须研究而且急需专业的人士能够就我国现状而制定出一系列完整的危机管理体系,因为公共危机时常发生,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才能应对自如。二、机构设置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逐步建立起五大类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包括: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的管理机构,预防和处置灾难事故的管理机构,预防和处置公共卫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机构,预防和处置社会危机的管理机构,预防和处置经济危机的管理机构,回顾我国政府近年来应对几次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可以发现每当突发公共危机发生并造成一定的灾难后,国家最高决策机关就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紧急宣布成立一个临时性的指挥部。这种临时成立的管理机构暴露了以下不足。 1.不利于突发公共

4、事件应急处理的经验积累。 人治色彩、实用主义取向浓厚,规则意识淡薄,导致管理成本增加且矛盾繁杂。 容易产生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缺位问题,无法严格实现行政问责制。 因此,当务之急是设立综合协调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综合协调的管理机构的重要功能在于突破传统管理机构分散和分割的局限性,同时整合不同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三、政府形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正确的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对公共危机的有效预防与控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媒体的正当干预又是化解此类危机的有效手段。那么政府又应该如何借助于媒体树立好自己的形象,以便于更高效的解决公共危机问题。1. 透

5、明政府形象透明政府是指政府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的公开性。特别是在危机管理中,通过公开透明,不但可以减少政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可以减少政府公职人员渎职的可能性。危机中,透明政府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危机控制的法律、政策要公开透明。二是行政主体的公开透明。三是行政程序的公开透明。四是办事结果的公开透明。2. 责任政府形象在公共管理系统中,政府是主体,它和其他公共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共同行使社会公共权力, 当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政府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应实现从政府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公民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在观念上,要从人民为了政府而存在向

6、政府为了人民而存在转变;在责任制度上,应当从强调公民责任向同时强调公民责任与政府责任转变。为了更好地追究政府责任,首先,必须形成一种新的行政文化。在一个权力本位严重、官场潜规则盛行的文化环境中,责任政府的理念是无法推行的。责任政府必须建构在一个义务本位、责任本位、服务本位和规则本位的行政文化土壤中,使有咎必辞、有责必究、有过必惩成为各级官员的惯例。3. 高效政府形象效率是评价政府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及衡量政府管理活动是否奏效的重要尺度。无效率无效能的政府管理理念,不仅服务不力,而且直接影响到公共利益的实现。高效政府的基本价值取向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成本方面来看,高效政府必须是一个

7、低成本的政府,所以廉价政府是高效政府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从质的方面来看,高效政府不仅仅是一个讲究效率的政府,而且是一个追求高效能的政府。高效政府形象必须通过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和政府能力的提升来实现。政府公共关系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1.有利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的政策措施,执政行为等具有广泛性的主观反映,是公众对政府的总体性评价,更是政府的重要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衡量政府对公众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公信力。因此,政府形象是政府客观行为、活动与公众主观认知的混合物。公共危机事件危害性大,影响广泛,社会公众迫切需要获得对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更希望了解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所作所

8、为,如果政府对公众的这一需求无动于衷,或者故意隐瞒,会导致公众集体失望,继而是怀疑与不信任,从而使政府形象一落千丈。2.有利于满足公众对公共危机信息的需求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实质就是政府与公众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互动。如果政府能够转变观念,放弃对公共信息的垄断权,在危机第一时间通过公关活动把公共危机的相关信息及时公开发布,则在危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对公共危机进行“预热”的作用,减缓了事发突然所带来的公众心理恐慌,让公众更自然平静地接受、认可公共危机事实,为危机的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3.有利于促进公共危机的解决 公共危机具有极强的破坏性,紧迫性及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首

9、要任务之一就是动员一切社会力量的共同投入,发挥众志成城的力量。4.有利于获得国际社会支持与援助四存在问题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1.1 观念上,重危机处理,轻危机预防 危机处理主要着眼于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应对,是一种传统的抗灾救灾观念。其过程更多地放在从危机发生到结果的处理上,其特征是消极被动的反应。一场典型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程序是:媒体曝光领导人视察和批示、慰问受害人、说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对伤亡者进行抚恤、处理责任人要求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这种思维方式着眼于结果的处理,轻危机预防,预防观念淡薄,政府好像救火队。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方式在避免重蹈覆辙

10、的努力往往是无功而返。煤矿事故重复发生就是明证。1.2 主体上,政府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往往被视为危机处理的唯一主体。危机处理服务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其供应方只有政府,社会民众只是被动地接受。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危机的应对和处理只是政府的事情,事事等待政府,事事依赖政府,这就导致普通民众缺乏危机管理的参与意识。缺乏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不能有效地应对危机。1.3 方式上,行政动员为主,法律依据不足 所谓行政动员,就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成立临时指挥部或办公室,通过行政手段调动各方面资源,全社会齐动员,搞人海战术,尽管这种体制从表面看有收效快和效率高的特点但是背后付出的代

11、价却是巨大的。 首先,这种动员往往以打乱正常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为前提。“非典”时期,学校提前放假,基层政府撇下其他工作全部出动,严防死守,很多国家机关仅留少数人值班就是例证。 其次,这种动员的很多做法往往缺乏法律依据。危机时期是一种非常时期,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合乎逻辑,理所当然。但问题的关键是,这种非常时期和非常手段必须要有法律加以界定,唯有如此,危机时期的行政才是一种法治行政,政府自身才能避免有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例如,“非典”时期,一些地方政府曾经征地、征用民房或其他单位用房用于抗击“非典”,一定区域单位的民众被隔离。这其实涉及重大的法律问题。非常时期由谁来宣布,非常权力由谁来行使,非常时

12、期何时结束,非常权力何时停止。只有明确了这些规定,政府才有可能免于法律责任。所以说我们应该加紧解决现存的这些问题,更好的为公众服务,切实有效的预防即将发生的公共危机。参考文献: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朱建明:完善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J公共危机管理2008,2. 吴志敏 郭文亮: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7,6. 孙晓霞 赵玉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总体介绍J电子政务2006,6. 周 民: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基本形成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4,6.行政管理论文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系别:管理系 年级:11文秘 姓名:裴景玉 学号:1101151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