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对《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使用的思考.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2712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学论文:对《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使用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教学论文:对《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使用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论文:对《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使用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对《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使用的思考.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学论文:对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使用的思考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品德与社会(生活)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图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也使它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来供教师讲授。因此,在使用教科书时,我们一定要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科书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使用

2、,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或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而不需要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1、教材内容形象化。现行品德与社会(生活)为了突显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尤其在教材的挖掘与生成上的自主作用,教材重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版块安排上下功夫,而每课内容往往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授课教师留下很大的创新教材的空间,也给一般教师留下难度和挑战。当拿到仅有几幅图片和简单文字表述的教材时,

3、怎么上?如何开展活动?这要求实验教师在对该课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即对教材进行拓展,将与本课相关的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引入教材中,使教材生活化与本土化(校本化)。2、教学内容活动化。教材给人的感觉很精致、耐人寻味,教材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都体现着编者独具的匠心:有的是为了调动起儿童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有的是使孩子们感到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而不是漠不关心的话题;有的指导孩子们怎么样从他们自己的经验中发现问题,激起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有的是要给予一些信息使他们得以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索、思考、情感的体验、认知的提高,使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但他们的呈现形

4、式过于单调,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准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尽量将教学活动化和游戏化,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安排儿童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实践、欣赏、练习、讲解、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3、教学内容实际化。我市使用的是湖南教科所编辑的教科版教材,有些内容的地域性比较强,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学习起来就显得索然无味。另外,教材受其呈现方式的制约只能是从“说事”开始,点到为止。教材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虽然其中融入了儿童的生活经验,但它提出的话题、列举的事例决不可能全都适宜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班级儿童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替换与补充。当然这种取舍、替换与补充要合情合理,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也要暗合编者用原事例的意图。事例可以不要,但意图不可不明,这也要求我们解读教材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事例讲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