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浅谈居民需求的开发、创新与引导.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2741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浅谈居民需求的开发、创新与引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浅谈居民需求的开发、创新与引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浅谈居民需求的开发、创新与引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浅谈居民需求的开发、创新与引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浅谈居民需求的开发、创新与引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浅谈居民需求的开发、创新与引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浅谈居民需求的开发、创新与引导.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居民需求的开发、创新与引导作 者: 专 业:工商管理 年 级:2009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论文成绩: 日 期: 2011年 04月 09 日16目 录摘要-1一、绪论-1(一)消费者及其行为-1(二)消费者行为的原则和特征-2二、消费文化及消费心理的阐述-2(一)消费文化的作用和功能-3(二)影响消费文化的因素-3(三)消费心理的含义和特点-4 三、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4(一)消费方式的含义-4(二)消费结构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5四、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和对策-7(一)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7(二)促进居民消费的建议对策-11五、居民消费的引

2、导与创新-12(一)拉动内需刺激居民消费-12(二)绿色消费-14(三)绿色消费在我国难以推行的原因-15参考文献-16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居民生活的基本模式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的消费心理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对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改善,去除居民消费者的传统观念,对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创新与引导,实行绿色消费。本文以居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为研究对象,以绿色消费和拉动内需刺激居民消费的观念对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引导,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

3、阐述。关键词: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绿色消费浅谈居民消费需求的开发、创新与引导一、 绪论(一) 消费者及其行为消费者是指能够做出独立的消费决策的基本经济单位。它可以指个人,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团体。由于通常情况下消费活动都是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因此,消费者也就主要指个人和家庭。消费者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具有多重角色,他不仅是商品市场的购买者和消费者,还是金融市场的购买者和消费者,多数人还是劳动市场的供给者。作为消费者,其经济活动最一般的特征是:在获取可支配的资源以后,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和决策,最终将这些资源分配在不同的用途上,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决策大致包括三个层次:(1

4、)消费者的资源初次分配过程;(2)消费者的资源再分配过程;(3)消费者的资源消费购买过程。消费者的初次分配选择是指消费者将可支配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进行的分配;消费者的资源再分配是指消费者将其用于消费部分的收入在各类消费项目之间进行分配,以及将可用于储蓄部分的收入在各类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之间进行的分配;消费者的资源消费是消费者将分配于各类消费项目的资源用于最终购买时,对具体商品、品牌、规格以及购买时间、地点和购买方式的选择,消费者的三个层次可以用图1表示。消费者(个人和家庭)商品、品牌、时间、地点等决策储蓄决策消费决策劳动供给决策消费信贷消费者可支配收入 图1消费者行为的三个层次(二) 消费者

5、行为的原则和特征 1效用最大化原则这是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准则。所谓效用,即商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或消费者通过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追求满足的最大化。效用最大化原则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的。根据这一原则,当消费者各项消费支出上所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所取得的总效用最大。效用取决于个人的偏好。由于人们的消费偏好不同,同一种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所产生的效用可能会大相径庭。效用的大小要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自我评价。消费者试图在有限的收入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消费偏好尽量去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2习惯性习惯性是指消费者现有的行为方式要受到过去习惯的影响。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短期内,可以假

6、定消费习惯不变。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方面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习惯性对不同的消费者以及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影响。相对而言,老年消费者的行为较中年消费者更多的受到习惯性影响;而在一个开放的、变化较快的社会环境,习惯性的影响要比一个封闭的、缺少变化的社会中更小。3不可逆性不可逆性是指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要受当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到自己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与收入水平的变化相比,消费者消费水平的变化相对缓慢。或者说,消费者一旦形成某种消费水平,这种消费水平的保持会对他目前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即,如果其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7、,其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滞后与收入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增加的收入部分更多的转为储蓄;而如果其收入水平大幅降低,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仍会试图维持原来的水平,他可以减少储蓄、提取储蓄或借贷来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常说的“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反映的就是消费者行为不可以性的一个侧面。4示范性消费者的行为不仅受自身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的影响,还受周围其他人的消费方式的影响,这就是消费的示范性。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受其他人的影响,同时也对其他人产生影响。这种示范作用的大小,与消费者的性格、社会交往活动的范围和程度有很大关系.5复杂性消费者行为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个人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既

8、有经济因素,又有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这就是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复杂性。二、消费文化及消费心理的阐述(一)消费文化的作用和功能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消费文化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经济渗透功能和社会引导功能。1经济渗透功能。消费文化对经济的渗透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生产领域、生活领域的日益渗透,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直接动力。在生产领域/消费文化渗透其运行之中,社会经济过程中无处不孕育着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消费品的生产结构、方式、

9、规模和速度。首先,消费文化直接渗透作用于经济增长。通过消费中先进文化含量的提高,直接反映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和品质的提高,直接推进消费品和服务需求生产部分供给的增长、以及需求质量的提升,进而扩大市场的开拓,促进经济在不断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基础上健康持续发展;其次,消费文化直接调节社会发展。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新兴消费意识,通过作用于居民消费需求,对于积累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起着调节作用;最后,消费文化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营造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生态优良,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2社会引导功能消费文化直接制约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这是消费文化的一个主要功能。有差异的消费价值观

10、,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个人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于消费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但是,相同收入的消费者,其消费行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由消费观念所制约。社会可以利用文化的引导性,在全社会倡导积极的、健康的、可持续的消费价值观,直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影响消费文化的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生产力状况及其发展水平,是决定整个社会关系、进而影响整个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社会制度、社会心态、社会习俗的特殊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2经济文化的影响。消费文化是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消费文化,当然是其特有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文化的核心是

11、价值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在同一社会里,各个人的价值观也是不同的。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影响人们的消费生活,也必然影响消费文化。封建社会长期的官僚统治与小农经济中挣扎的国民,在“有吃有穿”的理想生活中,其价值观自热是够吃,够穿就行了,其重农抑商的观念也根深蒂固,在消费文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总之,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受社会历史、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民族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人们的创造能力、生产能力、消费能力、适应能力等行为效应的影响。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日益影响消费文化,使之不断沉淀,产生了与人们消费直接相联系的实物、技能和知识

12、、组织和规范、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即消费文化。所以,一定的消费文化总是带有地理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发展、民族、物产和人们的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行为特点。(三)消费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消费心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受消费者自身的需要、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消费者活动的外界社会环境,诸如: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文化背景、消费者家庭环境、消费者群体、消费时尚、习俗、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有以下特点:1从众心理。从众,是一个人因受别人的影响而按照别人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现象。在现实的购买活动中,由于对很多商品的评价很难有客观的标准,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别人的

13、意见和行为的影响。在产生从众的过程中,群体意见越一致,对个体的影响越大;如果群体的意见不一致,从众率便会有明显下降。2攀比心理。消费者的攀比现象是指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之间,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以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为参照进行模仿。一般的说,只要社会上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对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就具有示范作用,低收入阶层不可避免的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进行模仿。社会上很普遍的消费攀比,也是由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的。3消费流行。消费流行是社会时尚在消费活动中的反映。较大范围的从众行为,是导致消费流行的原因。 消费流行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首先,要有一定的收入基础。其次,与消费需求的发

14、展变化有关。比如,90年代以来的“耐用消费品热”,“黄金首饰热”的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水平提高后人们需求的变化。再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的出现有关。适应消费需要发展变化的新产品的出现,是形成消费热点的直接诱因。三、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一)消费方式的含义 消费方式是指消费需求的满足方式,或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结合的方式。即消费者如何获取被消费的商品及服务以及如何消费。 消费方式包括两层含义: (1)消费的技术方式。即某种消费需求的满足是通过什么样的消费工具与消费资料的结合来实现的。从社会的发展来看,消费工具的使用和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横向来看,不同国家的消费需求的

15、满足方式的差异,既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又反映了文化的差异。 (2)消费的社会实现方式。即消费需求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满足和实现。比如,消费需求的满足是通过家庭内部的个人消费实现,在某一范围内的消费者集体内实现,还是在社会的范围内实现。(二)消费结构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1消费结构的含义 人们各种不同的消费需求,依赖于生产和消费不同的物质和服务来满足,消费需求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的约束下,对消费资料的消费过程。在消费过程中,对不同消费资料的消费所形成的比例和组合关系,形成一定的消费结构。也就是说,所谓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的各种消费资料的组成和比例关系。 2

16、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 (1)家庭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制约家庭消费结构的基本因素之一。比较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支出结构,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尤其是食品的支出比重的差异更加明显。(图2)一般的,收入水平低的家庭或个人,其是品支出的比重较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降低。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 (2008年)项 目总平均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10%)困难户(10%)(20%)(20%)(20%)(10%)(10%)(5%) 消费性支出 (元)112434532.93862.76195.37993.7103451

17、33171788826982 食品4259.82182.31889.92846.33428.94181.35043.66087.37874.1 粮食328.26259.95244.41286.61305.37335.58355.87384.74403.34 肉禽及其制品896.87534.63451.74699.03806.49930.111039.71160.61237.9 蛋类91.6864.6358.447885.9695.93102.51108.37111.23 水产品280.28115.2493.39164.78211.68270.97349.18444.47551.39 奶及奶制品

18、189.8486.6874.21120.75155.21191.18234278.16327.43 衣着1165.9398.03309.97598.65843.21136.51432.91857.52643 服装839.07268.67205.78409.92588.68808.081031.213642001.1 居住1145.4556.19489.27688.39841.31060.61265.91795.52681.9 住房345.0674.763.34107.93164.72269.5350.82687.741355.8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691.83190.78146.62309.5

19、8437.18616.31837.6312101925.6 耐用消费品309.3157.0635.74110.23174.82268.58379.07564.73977.71 医疗保健786.2323.93293.11457.21587.61748.68977.891257.61589.7 公共消费1358.3424.2378.33594.68851.831171.41630.12297.23959.3 杂项商品与服务418.31112.1690.11168.04239.59351.14494.91750.331322.7消费支出比例(%) 食品37.88948.14448.92645.942

20、42.89540.41937.87534.02929.183 衣着10.378.7818.02479.662910.54810.98610.7610.3849.7954 居住10.18812.2712.66611.11110.52510.2529.506510.0379.9396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6.15354.20883.79584.9975.46915.95776.29016.7647.1366 医疗保健6.99297.14627.58827.37997.35097.23737.34347.03065.8917 公共消费12.0819.35839.79449.598910.65611.3

21、2412.24112.84214.674 杂项商品与服务3.72072.47442.33282.71242.99723.39443.71654.19464.9023(图2)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消费水平。受经济水平制约的消费水平,是消费结构的最基本影响因素。从根本上说,消费结构是消费水平的反应,同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又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所处阶段的反应。(3)社会因素。影响社会因素之一是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由于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需求,从而表现为消费支出重点的不同。一个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将对总体消费结构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

22、响。社会消费习惯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结构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消费习惯是基于一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特有的消费习俗、习惯以及消费观念,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消费结构产生明显影响。消费示范也是影响消费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因素。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发达国家消费结构对发展中国家的消费示范效用是相当明显的。当然,在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的国家中,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城乡对乡村也存在消费示范效用。消费示范效用一方面有利于带动消费结构向高层次演进,另一方面会诱发消费中的攀比心理,引发忽视消费约束条件的冲动消费和盲目消费,从而导致浪费社会资源和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消费和消费结构。四、居民消费不足

23、的原因和对策(一)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1刚性特征决定居民消费难以更快地增长消费是经济结构中更具有刚性(惯性或粘性)的一个变量,是千千万万家庭决策综合力量的结果,有其更为稳定的发展规律。消费不可能像出口和投资那样,可以因政策或外部环境因素在较短时期内出现大起大落。持续超过20%以上的消费高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在中国也很难出现。一般而言,居民消费主要由收入增长、未来预期、财富水平、社会文化与消费习惯等因素决定。很多经典理论分析表明,个人消费增长更具稳定性。例如,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的当期消费量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趋于下降,收入增加并不会带来

24、消费同比例增加。相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消费不仅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还受到前期消费及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具有惯性和示范效应。从宏观层面看,一国居民消费并非微观消费的简单加总,还受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技术、金融、消费环境、产业结构、社会与政治稳定状况等。(图3)图3.1990-2006年145个国家居民消费增长与人均收入、人口增长科技进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促进消费品更新换代,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使居民消费的质和量双重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收入,为消费增长奠定坚实基础;突破消费的各种边界约束,比如资源、时间与空间约束,例如现在可以通过网络24小时不间断在全球购物。金融环境亦

25、能影响居民消费。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为居民提供稳定的投资渠道,促进财富保值增值,通过财富效应激发居民的消费热情。适度的利率环境和信贷支持,可推动居民将未来预期收入配置到当期消费。适宜的金融政策,可形成稳定的物价环境,鼓励居民消费需求。良好的支付体系和流通环境,可降低居民消费成本,提高消费便利,培养居民消费习惯。2消费结构失衡,资源与环境难以承受消费过快增长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严重失衡突出表现为物质消费过度而服务消费过少,即物质和资源性的消费过多,在人均资源并不丰裕、环境承载能力日益逼近红线的客观条件下,要推动居民消费更快地井喷式发展,是不切实际的。所谓“扩大内需”的实质内涵,应从调结构上下功夫。

26、居民消费实质是消费者从生存、享受到发展自我的过程,是使人的素质得到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基本手段。在特定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应掌握如下基本原则:优先满足生存型消费,这是事关基本人权和社会稳定的基石;适度满足享受型消费,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资源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积极鼓励发展与实现自我价值有关的精神文化与服务消费,这是居民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美国是过度消费的公认典型,但有一点常被误解,即把美国过度消费等价于购买过多的汽车、住房或中国廉价产品,消耗过多的能源。诚然,美国居民过度消费导致能耗与排放较为严重,倍受诟病。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美国居民消费三分之二以上属于服务类消费(如通讯、医疗、

27、保健和文教娱乐等),这类消费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有利于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发展。留意“好莱坞”、“格莱美”、“NBA”等品牌的影响力,可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若非这种消费结构,美国消费对全球带来的压力会更大。2008年,美国居民消费规模为10.1万亿美元,其中产品类(Goods)消费3.4万亿美元;服务类(Services)消费6.7万亿美元,占比66%。在中国约1.6万亿美元的居民消费中,产品类消费为1万亿美元;服务类消费仅为6000亿美元,占比约40%。考虑到购买力平价和人口规模因素,中国许多实物消费量远超过美国。在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分类中,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是两类主要的享受和发展类消费支出,

28、在美国居民消费中占比30.7%,而在中国居民消费中只占19.1%(图4)图4.美日中三国2008年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环境保护压力大,中国不能无限制地扩大享受型消费需求。当前,餐饮、住房、汽车等享受型消费持续旺盛,成为推动中国消费增长的主力。但是,许多消费行为与国情严重背离。吃的方面,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消费并非为了汲取身体真正所需的营养,而是为了吃得怪味、吃得气派。住的方面,过度占用资源、投机炒作,占有二套、三套房仍不满足,涌现大量暴力拆迁、购建豪华别墅现象。出行方面,过度能耗、炫耀财富,大排量汽车、豪华跑车热卖。根据美林财富和贝恩消费报告,2008年中国超

29、富裕人士为41.3万人,占美国301.9万人的13.7%,但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却占全球的1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奢侈品消费大国。在奢侈品消费中,豪华汽车占40%,豪华住宅占38%。目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超过印度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消费国。相形之下,中国人均GDP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排在全球第100名之外。照此趋势,很难想象当中国经济规模赶上美国时,全球自然资源将如何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由于技术与配套服务不足,如节能技术低、旧货交易市场少,过度物质消费带来的能耗和环境污染程度远远高于欧洲和日本,加剧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必然不可持续。居民消费持续增长的关键是结构转型与升级,从

30、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向消费质量的提升,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向“发展类”消费为主。“发展类”需求包括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居民服务等,对扩大消费需求促进作用更大,可持续性强。中国“发展类”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不足,也是导致前述“享受型”物质消费过度畸形发展的原因。3.公共投入不足,贫富差距过大,压抑居民消费中国拥有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公共行政开支规模较大,而且监督效果不明显,自我约束机制差。每年大量公款消费、出国消费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国内购买能力的流失。从美国和日本的数据来看,1978-2008年政府消费拉动GDP增长年均水平为0.4个百分点,而中国是1.2个百分点。与此相反,中国政府部

31、门本应提供的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支出,不论以其占GDP的比重,还是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都远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些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的支出不足,削弱了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的信心,助推了防御性储蓄的增长。以公共教育支出为例,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越大,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也越高(图5)。从收入分配看,由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政策及管理上存在不足、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诸多因素,目前中国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因此,消费总量虽然快速增长,但并未惠及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中、高收入群体中有相当比例消费者,在

32、很大程度存在过度物质消费、超前消费和炫耀性消费行为,加之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矛盾。收入分配不均还导致中低收入阶层的被动式消费,降低消费者福利。在住房消费上,高收入阶层的投机炒作与过度消费滋生了旺盛的需求,使房地产泡沫显著膨胀,中低收入群体只能被动地接受高房价而痛苦地消费,“房奴”一词就是这种消费怪相的反映。在教育消费上,由于公共投入不够,教育资源紧缺,高收入阶层攀比需求也推高了各级教育费用,中低收入家庭不得不省吃俭用,过度储蓄,沦为“孩奴”。在医疗消费上,种种弊端尚未革除,看病难、看病贵,许多居民害怕生病,不敢看病。社会稳定对一个国家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3、“橄榄型”消费结构(即高端和低端消费占极少数,绝大部分社会群体处于中产阶层)更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中国消费的空间结构分布不均,高收入群体超前消费、炫富消费与低收入群体维持生存式消费并存,东部地区高消费与中西部地区低水平消费并存,城市地区过度消费与农村地区消费不足并存,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长远来看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埋下较大隐患。近年来,“仇富”现象和群体性冲突增多,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矛盾。总之,尽管中国消费增长较快,但一系列因素制约了增长的可持续性。要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于完善各类配套政策,建立可持续的消费增长模式:倡导合理、健康的消费方式,使物质消费与正常需求相匹配,物质

34、消费与精神消费相协调;大力推动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提升居民的消费预期与边际消费倾向;改革教育体制与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产业与消费结构升级提升居民消费(二)促进居民消费的建议对策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由他的收入水平高低来反映。当前我国整体消费需求不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就成为刺激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在城市,一方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培训、扩大就业总量,有针对性的搞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再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提高这一部分人的经济收入,增强他们的消费购买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最低的工资标准,并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过去拖欠的职工

35、工资、退休养老金、医疗费、其他的拖欠款应尽快补齐。在农村,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要在坚决按保护价收购粮食、保证种植收益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适度发展中小城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村居民的非农业的收入途径,消除制约农民消费的障碍。 2、提高改革措施公众参与度,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近年来,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住房制度、就业制度、养老保险金制度、医疗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已经陆续出台。由于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群众参与不多,而有关部门对改革的信息披露不够,加上下岗职工逐年增多

36、,使得居民对改革成本和前景的预期不明,对自己未来收入的增长缺乏信心,居民的信心对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要增强人们对改革和经济前景的信心,就必须建立公众参与的决策系统,增加改革的透明度。实践表明,若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理解,任何的一项改革都难以顺利推进。政府有关部门应将已经可以披露的改革方案清楚的告诉民众,使广大的居民了解改革后个人的负担情况,减少居民支出的不确定因素。 3、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从城镇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一些限制居民消费的政策进行必要的清理和调整,着力从体制上和政策上消除消费的各种障碍,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顺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培育消费热点。因为只有为已经

37、解决了衣食问题的中国居民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才能刺激他们的消费热情。实践表明,汽车、住房将是正确的选择。在这两个方面,是否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取消汽车的消费税(包括购置附加税和车船使用税)、降低乃至取消购买商品房的契税,等等。使汽车、住房真正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和整个经济的新增长点。五、居民消费的引导与创新(一)拉动内需刺激居民消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整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奔向富裕;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渐优化,视频、衣着和家庭设备的消费支出比较缓慢下降,其他各类消费支出比重逐渐上升,其中变化最快的是交通工具、医疗保健和居住,而教育娱乐消费支出比重高

38、局第二位,正在与国内发达城市看齐。因此,总的来看,正确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培养合理的消费结构,居民的消费水平还会有很大提升。 1.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直接原因,也是产业升级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通过居民收入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水平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方向。要培育消费热点,就必须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水平。所以要建立有效的收入增长机制,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中层收入水平居民的比重。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具有反经济周期的性质。当经济处于高涨上升期间,失业率较低,工资率偏高,通过征收社会保障费(税),能够抑制过度消费,增加储蓄;当经

39、济跌入低潮时期,工资较低,失业率偏高,通过发放社会救助金和失业保险金,能够拉动现期消费,增加有效需求,促使经济走出低估。所以,社会保障能够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维持消费和储蓄的平衡。 社会保障能够给人们带来稳定的生活预期,促进消费。工薪阶层占中国社会的主流,该阶层居民当期和预期收入都不高,收入基本上仅能满足合理的消费,但为了防范未来风险,包括住房、养老、疾病及子女教育等,他们不得不压制当期消费。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提高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降低对养老、疾病的忧患,具有刺激消费需求的效应。 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从整个社会考虑,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边际储蓄

40、倾向相对较低,但由于收入低导致消费量有限;相反高收入群体收入高,但边际消费倾向低,边际储蓄倾向相对较高。通过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统筹或者现收现付制能够实现收入再分配,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从而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拉动消费的作用,要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一)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全民全面保障。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7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1.4亿老年人和6000多万残疾人以及亿万妇女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福利。这显然违背的社会保障的初衷,因此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坚持广覆盖、低水平;财政充裕的时候,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做好

41、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边际消费倾向高,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但收入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加大农村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三)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社会保障能够给人们带来稳定的生活预期,提高居民当期消费,但这是建立在社会保障制度可靠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民众对社会保障制度认可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立法机关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保持政策稳定,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解决接续困难的问题。 (四)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险意识。要让居民意识到社会保险的安全

42、网作用,积极参保,变个人储蓄为社会保险缴费。并降低对未来生活的忧患,增加当期消费。 3.提倡公共教育消费,提高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兼具刺激消费、增加我国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投资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将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和正义,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消费观念和社会责任观念,促进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建立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既有短期效应,更有长远发展价值。第一,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家庭的负担,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公共教育支出之所以具有促进消费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其大幅降低了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减少为子女教育而开展预防性储蓄的倾向,相应地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当前,住房、

43、医疗和教育支出是制约我国居民消费的三个主要因素。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一些方面得到很大改善,居民消费进一步启动。但是,横向比较不难看到,我国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例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提升空间巨大。第二,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将通过提高消费者的文明素质,改进人们的消费文化意识,改变落后的消费观念。实证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对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公共教育支出将促进整个社会消费向“环保”、“理性”、“和谐”发展。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工作技能和效率越高,收入水平就越高,进而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的整体素质、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都会改变,消费将更趋于理性和符合社会进步的潮流,摒弃攀比、浪费和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