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从《钓鱼的启示》看学生道德链于何处断.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92765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从《钓鱼的启示》看学生道德链于何处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从《钓鱼的启示》看学生道德链于何处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从《钓鱼的启示》看学生道德链于何处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从《钓鱼的启示》看学生道德链于何处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从《钓鱼的启示》看学生道德链于何处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从《钓鱼的启示》看学生道德链于何处断.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钓鱼的启示看学生道德链于何处断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段文字摘自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文章主要讲作者小时候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可是由于离鲈鱼捕捞开放日还有两个小时,父亲让“我”将大鲈鱼放回湖中的事。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否有人在监督,都应该自觉地严格遵守纪律。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受

2、到了很深的触动,不仅是文章富有哲学韵味的言词优美,当我把它同当前学生所受的道德教育现状看齐时,不得不引起我深沉反思。学生从道德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这样的连贯过程。而一般人只关注道德的结果,即“行”,它是所有道德认知及体验的最终表现形式,当然评价道德的优劣最终也要看其实践的程度如何,这是学生道德践行评价的实效性与可行性。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认识道德概念。经过德育使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判断是非、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这种人既能够理解道德的普遍,又能够实践道德的生活。”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就研究“知行合一”的学说

3、,其“知”指德性之“知”,而非知识,“行”是指道德行为。“知行合一”即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陶行知也提出“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观点。因此我们不能把“知、情、意、行”这样一个过程分离开来看,道德教育有时好比是一个立体的三棱椎,它们形成同一个上升空间结构。而今影响学生道德观、道德情感、道德实践的因素太多,又迫使我们更进一层地去分析。一、道德链断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多数老师都称现在的老师难当,大家似乎不怕教书了,只怕育人;不怕一节课有四十分钟,就怕学生犯错误的一瞬间。尽管学校开设了这样多的德育课,搞了众多德育活动,可是难于从根本影响学生的思想。当然,在这样的课程活动中,学生有认知

4、和体验,如果开展得不够深入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在教师的课程活动创设的情境中也只能是被动接受,没有内省元素,所以道德实践不能持久。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内省的人对自己的情感、道德约束会有自发性。窃以为我们的受教育主体就是没有受到过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训练,“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因此,我把这种无效体验称之为“虑晃体验”。它不能指导实践行为,因为体验注重的是过程的默会,“默”其本意与主旨,“会”意其于实践的过程之中。学生道德意识能否很好地形成,教师的作用占不了所有,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不得不让家长有所思考。想想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成长无视,至少是放纵他们错误倾向性发展,

5、学生在校老师也不敢说什么了。动不动就可以拿跳楼等极端的语言吓唬老师,或者留下封类似于遗书之类的东西让老师一辈子也说不清,为师者便不敢再言他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自己的教育行为。有的孩子就可以怀揣着胜利的喜悦对老师嗤之以鼻。毫不夸张地说有些家长还要从孩子所得“鱼”利揩油,无视自己孩子获得物质利益的方式和手段。也有的家长生理事情之武断对其孩子的不良“渲染”。一日,我校四年级某班的两个学生因发生争执而打架,受伤的孩子回去告知家长,谁知他的家长冲到学校就动手打了与自己孩子发生争执的这个同学,真乃“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不闻其是非因果就武断地处理。这都是个别素质极低的家长表现出来对自己孩子的

6、精神、道德的终极杀伤,这是低俗教育诊疗。孩子耳濡目染其父母行为,无形中也会形成极度恶习。从长期工作中我发现一般性德育教育只能永远滞后于部分严重家庭教育缺陷,非特殊性教育是不能改变学生的。在我们身边也出现了很多个案,如湖南的“洞穴之光”,某些地区学校专为转化问题生创办的特殊班级等,2008年CCTV-8的一部电视剧名校典型而富有创造性地再现了这方面教育形式。这就恰巧类似于把鱼放回湖中的严格训练,着实让教育工作者们感受到了道德教育春天的临近。由此看来,道德教育首先是一般老师无回天之术的困惑,其次是部分家长的纵容,最后导致孩子矫正甚难,所以道德矫枉也必须过正。如果现在把道德的三棱椎一分为二,即一边是

7、学校,一边是家长。缺少谁这个三棱镜都不会立得太稳。由此可看出部分道德链也断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二、道德链断于评价现状与道德实践间众所周知,学生的品德教育可以归为三类:一是道德认知;二是道德体验;三是道德实践。前者是教师费尽口舌与之“称颂”,好在现在的学生们是越来越聪明,他们对道德的认识也可以做到师不言而及至。后者却往往是教者与被教者不可同时跃于的鸿沟。如果有一学生掩其众目随意仍了一张纸在地上,或是当众骂人,难道他不知道这是不道德、不文明的做法吗?为什么明明认识清清楚楚,而践行得“原原本本”呢?道德只是一个简单不过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相当难了,简而言之则明知故犯乃尔。岂能像大学所

8、言“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代作为有道德的君子,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会比在众人面前更加注意修洁自己,小心谨慎,古君子尚能如此,今之人将何堪?还清楚的记得自从我读小学起思想品德课就算是一门主课了,在很多地方主课就意味着期末要用一张试卷进行统考,当然现在已改名叫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纵然学科的姓氏变了,教学方法也在更新,在一些地方它还是逃不掉是主课的命运。所以一直以来都在这张试卷上做着类似于,“因为我还小,所以家务事应由大人们来做。”“你们学校的小树,你会怎样对待它?”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如果看学生的考试分数无论是及格率、优良率、平均分都远远超越了语文和数学。很多

9、其它科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能从这儿找到“人生纯理论的道德自信”。再者,我们以等级制来评的话,肯定学生成绩处于优、良等级的学生为数不少,这是否意味着学生的道德总体水平也在优良等级呢?从评价阶段来说,学期考试应该算是阶段性评价。但是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不应只是阶段性评价,他更注重的是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并且在评价时应有适当的监督机制,就好比钓鱼的启示中父亲对儿子严格的监管;从评价方式来讲,根据本学科独有的特点,只注重了道德是非判断的评价。真正的道德体验,道德践行在一张试卷上是不可能考查得到的,也会让语言丰富与浅陋者在试卷上高唱“高调道德”的赞歌,这样不就是更加让学生表现出心灵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矛盾

10、吗?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次虚伪;从评价的内容来讲,学生在做这样的题时基本上不会遇到知识点的问题,他们都知道哪些该做,该怎么做。学生的得分更多与他们的书写水平、语言组织能力相关,更不可能让分数来判断学生的道德水准,至少道德的践行水准是不可这样评判的。长此以往势必形成道德认知先行,道德实践滞后,使之整个道德评价链崩裂。也可也说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成反比,当前者大于后者时这个学生的道德品质更为逊色呢?这不就是甚知而微行吗?没有道德实践的严格监督训练,就永远不会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如课把道德的三棱椎分为三块:则一块是道德认知,一块是道德体验,一块是道德实践。这其中便应成为知行合一,行知并进的趋势,其体验就会是

11、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幸福感。当此三棱镜被三分后立足之难可想而知,由此可看出部分道德链也断于认知实践与监督评价之间。三、道德链断于管理者与学科教师间德育课的教师的道德教育纯属任务驱动,是非自觉的行为,属于被动接受。德育工作管理者如校长、思教主任。根据校长的办学思想观念及个人管理意识的不同,也有重缓之分。同时也不可否认很多校长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无论是观念还是方法有胜于班主任及德育课教师,但是校长更多的则是从管理的角度在进行结果式的德育教育,往往充当的是道德裁判员,即在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出现了道德的红线时才会“雪中送炭”地发一张黄牌或红牌。校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往往总是存在先果

12、后因的因果关系。就算管理者不希望有这样的因果关系,他也难于或疲于应对。这就呈显了道德教育滞后性,之后便形成从萌芽到发芽的成长态势,由此花费的是管理者及老师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容易看出,如果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有对学生道德管理体系偏离,更会导致更大的损失。班主任则处在学科教师与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者之间,在校长德育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学生道德教育。至于其它的德育机构,如思教处作用只能是从整体进行一些教育工作计划与组织,对学校的班级、学生进行鸡蛋箱似的分隔,如哪些学生纪律好,哪些班班风优良等,并不一定能把德育工作做细、做实,德育工作却又往往于细节处着手。试想有几所学校的思教处办公室里的孩子是被老师

13、找去表扬一番的,但凡到了那个地方就会认为这个学生“犯罪升级”。校长、思教主任也有“以大欺小”的,某班只要有点坏人坏事就反压到班主任之上。说什么“打了多少次招呼”,“说了多少回还出现这样的错误”,“非按管理制度办不可”云云。班主任在上级受足了气怎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下级,头上顶着三座大山的孩子又怎么想呢?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还有可能去尝试无畏的道德反抗。学校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不是管理而是和谐,无论是学校的宏观管理者还是微观管理都要讲究教育的方法,使得学校形成和谐的德育教育网络,只有这样才会不至于出现爹见了爹打一顿,妈得了妈骂一通的不良处置。如果把道德的三棱椎分为四块:则一是德育管理规划者(校长、思教处)

14、,二是德育中层管理者(少先队大队、班主任),三是道德学科化的授与者(学科教师),四是道德接受者(学生)。当此三棱椎被四分后立足甚难,由此可看出部分道德链也断于上级多重管教与单一受教者之间。美国有的学校做法就是用教育优惠提炼学生道德品质。列如,学生在学校乘坐校车是完全免费的,但有明文规定如果是在校车上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像在校车上打闹嘻戏、往车窗外乱扔杂物等情况将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最严重的是一学期或一年不能再坐免费的校车,这就迫使学生明白做一个有道德文明的人是受社会欢迎的。在中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完全免费的校车,可是关于钓鱼的启示最起码也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要怎样一次次地为他们提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怎样才能在他们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时,会想起学校、老师还有家长曾告诫他们的一些话语?只有让学校里的学生们,家里的孩子们不断地通过类似于把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训练教育,他们才会真正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也因此受益终身。所以道德链断之于何处行焉?作者简介:杨霞,女,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参加工作七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班主任及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2009年4月,论文由一个案例想到的入选园丁寻梦息烽县教育科研论文集。作者简介:陈舟游 本科学历,参加工作六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