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92765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11年7月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可见,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何等的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育“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毫无疑问,语文学科责无旁贷,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一历史重任。语文教学怎样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注重学生参与,激发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2、,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激励者,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主动发展,培养自主意识。自主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只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才会产生创新意识,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会人云亦云,毫无创新可言。教师是主导者,引导学生参与,放手让学生参与,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1.讲究参与策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要讲究参与策略,提高参与实效。(1)全员参与,人人发展。引导学生参与要注意层次性,防止一刀切。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人施教。注重学生参与,不能只注意优生,应该重点关照学困生,提倡为学困生专门设计问题、练习,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3、(2)全面参与,综合提高。引导学生参与要注意均衡性,防止顾此失彼。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等训练,“四能”并举,全面提高。(3)全程参与,不断进步。引导学生参与要注意连续性,防止间断和跳跃。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不能只参与部分环节,真正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不断取得新的进步。2.把握参与时机。学生参与教学,从时机上看分三种:(1)课前参与。课前认真预习课文,读熟课文,自学课文,收集资料。(2)课中参与。这是学生参与的主战场。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教师的激趣、讲解、引导、点拨、评价、总结等不突破15分钟。吕叔湘先生指

4、出:“归结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就是参与听说读写思,就是引领学生自己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学生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确立学习目标,参与读书,参与质疑问难,参与讨论与交流,提问与答问,参与说写训练,参与角色表演,参与课堂检测,参与总结与评价等。(3)课后参与。课后参与有助于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升读写能力。比如课外拓展阅读,课外写周记、日记,参加社会实践,到工厂、农村、部队参观、社会调查,观赏大自然等。二、强化情商培养,增添创新动力。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中指出:“一个人的成功诸

5、因素中,智商(IQ)只占决定作用的20%,而情商(EQ)却占70%80%。”统计显示,在所有人群中有2%的智力超常者,2%的智力缺陷者,96%的人智商相差无几。学生的智力差异不大,但经过多年之后差异相当明显,这显然是忽略了情商培养,造成非智力因素的差异,由此可见情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智商显示出一个人做事本领的大小,情商反映出一个人做事态度、表现的优劣。情商是动力,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情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在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情商,增添创新激情与动力。1.培养真挚情感。健康而真挚的情感对语文学习起着积极的发动、促进、强化、调节作用。它将激励学生主动活泼

6、、情趣盎然地学习,引发学生思绪万千,灵感闪现,口若悬河,奋笔疾书,手舞足蹈。巴金说:“生活靠勇气,写作靠感情。”这一语道出了情感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是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健康而真挚的情感呢?(1)入境,启动情感。根据文本特点,采用有效方法,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引起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其操作策略有:A.以新入境依据文本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探究新知欲望;B.以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C.以境激情创设良好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萌发。(2)感悟,生成情感。感悟是理解、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

7、象、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情智得以生成。其操作方法有:A.初读感悟,诱发情智尝试读好、尝试感悟、尝试质疑。B.细读感悟,深化情智感悟形象、感悟情理、感悟写法。(3)交流,发展情感。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其操作方法有:A.辩论式交流形成不同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B.倾诉式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出来,教师既是倾听者,也是倾诉者,与学生共鸣。C.拓展式交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形成立体、多元的认识。(4)表达,展现情感。学习语言是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通过阅读,

8、学生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产生了独特体验,头脑中将闪现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其操作方法有:A.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写到创新的成长过程。B.想象表达寻找想象点,引导想象,将想象力的开发、情怀的开阔与言语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C.感受表达既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又注意感受别人的表达。2.协调人际关系。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人群之外,学会共处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宽容合作是一种美德,是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要引导学生克服盲目自大或悲观自卑心理,充满爱

9、心地对待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同情别人、忍让别人,使自己的心理经常处于愉悦之中,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3.树立公德意识。古人云:“德为才之帅。”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公德,才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才智服务于社会。语文教育既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培养独立的人格,更要培养集体意识、公德意识,避免因道德和人格的发展发生偏差,走向极端、狭隘和偏执。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增强公德意识,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4.增强抗挫能力。人生旅途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处处都有坎坷、挫折。只有提升受挫能力,提高心

10、理素质,学生才能正视不良现象,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更好地争取和把握机遇。针对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的特点,首先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加以培养、疏导、干预;其次,要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设立“知心信箱”,开通“知心话廊”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控制情绪,增强应变能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适心理,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抗挫能力。三、鼓励质疑问难,引发创新火花。“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因此,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发创新火花。1.寻找依据发问。知道

11、了结论,要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在哪里?比如将相和中说,“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机智勇敢,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据此问一问:哪些地方反映出蔺相如机智勇敢?2.针对结果发问。根据戛然而止的情节或结果,提出问题,以弄清前因后果,关注新的动向。比如狼牙山五壮士最后说,“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据此可发问:五壮士跳崖之后命运如何?据资料说,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了,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山腰的一棵树枝挂住了没有牺牲。他俩苏醒之后不顾巨痛,坚持爬上山头,经过群众帮助,又回到了连队。这样就弄清了前因后果嘛。3.抓住联系发问。把课文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出来,加以分析梳理,以加深理解。比如将相和

12、一课包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问一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则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廉颇的“负荆请罪”便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总之,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第三个故事便是结果。抓住了联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4.紧扣矛盾发问。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找出来,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比如课文草原中说“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据此问一问:这自相矛盾的表达有什么妙用呢?其实

13、,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寂。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5.比较优劣发问。比较课文这样写与那样写哪个更好?比如课文景阳冈说,武松打死老虎后,“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来。”作者为什么用“挨”而不用“跨、迈、奔”?一个“挨”字活现出了武松与猛虎搏斗后筋疲力尽、步履艰难的情态,烘托出武松打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样写突出了武松是一位英雄好汉。如果把“挨”字换成“跨、迈、奔”等动词,就有失神韵,武松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6.辨别差异发问。针对相同或相似的句段,辨析它们的异同。如难忘的一课一

14、课三次出现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不妨问一问:这句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含义有何不同?7.品味文眼发问。中心句是文章的统帅,针对中心句提出问题。如草船借箭一课的文眼:“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由此问一问:诸葛亮“神机妙算”到了哪些内容?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掌握了质疑问难的方法,学生不一定敢问、会问。学生的大胆质疑,有赖于教师的指点、鼓励与呵护。所以,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是错误的发问,也不可训斥和嘲笑,应多加点拨和引导。日久天长,学生会逐渐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四、搭建实践舞台,展示创新果实。刘国正指出:

15、“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语文教学必须走出校园,走进五彩缤纷的社会,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活寻找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在实践中积累鲜活的经验,拓宽视野,激活大脑,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展示创新成果。怎样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呢?1.口语交际型。为了跟上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为了人际交往的需要,必须强化口语交际训练,提升口语表达技能,促使学生出口成章,能言善辩。(1)新闻小小发布会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自己收集的新闻。(2)生活见闻交流会学生用精彩的语言讲述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感受。(3)热门话题评议会关注国家、地方或家乡的大事,以及热点、焦点问题,

16、加以评议,提出建议。(4)学习经验交流会方法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引导学生收集、总结并交流学习经验或体会。(5)故事讲演辩论会组织故事大王赛、诗歌朗诵赛、主题讲演赛,召开专题辩论会。2.书面表达型。从学习、生活实际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必须强化练笔训练,促使学生下笔成文,妙笔生花。(1)自由练笔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见闻感受,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自由写作,不拘一格,长短自由,挥洒自如。(2)结对通信与异地学校的同学结成对子,建立通信往来,在信中既可探讨学习,畅谈理想,交流思想,介绍经验,又可介绍学校的情况,家乡的风土人情,最近发生的大事、新事,相互取长补短,提高表达水平。(3)征文比赛组织学生

17、积极参加政府有关部门或报刊杂志举办的主题征文活动,以激发学生的主人公精神,关注社会生活、家乡变化,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社会生活中的闪光点,用语言文字去讴歌美好的社会、勤劳朴实的人民。3.当小记者。引领学生充当“我是小记者”这一角色,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生活去亲身体验,加深认识,积累鲜活的素材,然后用作文记录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见解。游览风景名胜,观赏标志建筑,采访英模劳模或成功人士,寻访民间奇人,拜访致富能人,调查留守儿童,参观乡镇企业,考察环境现状以加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文去描述、讴歌丰富多彩的生活,写成参观访问记、调查报告或人物通讯,并择优推荐给报刊杂志或广播电视台,加以宣传报道。此外,还可组织课本剧表演、说相声,编优秀作文集,创办手抄报等等。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做有心人,积极挖掘潜在的创新资源,千方百计加以激发、唤醒、引领、训练,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的美好境界。(此文发表在重庆教育学院主办的师资建设2012年1期)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