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谈在词语教学中提升语感品质.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92811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谈在词语教学中提升语感品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在词语教学中提升语感品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在词语教学中提升语感品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在词语教学中提升语感品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在词语教学中提升语感品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谈在词语教学中提升语感品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谈在词语教学中提升语感品质.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走到文字的背后谈在词语教学中提升语感品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可见,语感培养对于语文教学是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语感?语感是指人们面对当前的语言事实,调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对语言事实的特点、本质及其规律,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调整、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方式。语感素养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的重要标志,因此,语文课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感品质为目标,而语感品质主要体现在语感的丰富性、深刻

2、性、敏捷性和清晰性上。词语是语言的基础单位,是文本的眼睛,是字、句、段、篇的纽带,因此,我想从词语出发,谈谈在词语教学中提升语感品质的策略。一、引导多角度透视,提升语感的丰富性“丰富”一词有着(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种类多或数量大的意思。那么“语感的丰富性”也应该有类似种类多或数量大的特性。如果有了丰富的语感,就能对言语所包含的具体语像以及丰富的语意和语情等内涵有尽可能多的领悟和把握。反之,则是语感的贫乏性。所谓“言语者言十,听言者只能感其一”如是也。在词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透视,促进学生对言语的感受从贫乏走向丰富,让学生从一片绿叶看到无限的春光,由一朵浪花想到广袤的大海。我在教学盘古开天地

3、时,从一组组“怎么样的什么”这样的偏正短语入手,引导学生多角度透视,带领学生走入了丰富的语感世界,看到了词语背后广阔的空间。首先,我引导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小朋友们,天地分开了,可盘古却倒下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呢?请你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之后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盘古变成的东西用红色凸显。接着,我用了四个步骤让学生与语言文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第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红色的词语大都是“怎么样的什么”这样的词语。第二步,我把“怎么样的什么”前面 “怎么样的”部分遮住,让学生再读语言文字,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体会到了语言的苍白和无味,从而感受到“怎么

4、样的什么”这些词语的魅力所在。第三步,我将“怎么样的”部分用上红色,“什么”部分用上蓝色,集中出示,引导学生读出这些词语的节奏来。第四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词语读得美起来。读着读着,你能看到词语背后的画面吗?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回答更是精彩的,他们的描述和朗读完全能把大家带到那个情境,有了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最后,我适时点拨:“小朋友们,你看到了吗?那辽阔的大地,那奔流不息的江河。看到了吗?那茂盛的花草树木,那滋润万物的雨露。听到了吗?那隆隆的雷声。这一切都是我们的老祖宗盘古”学生马上跟说:“奉献给我们人类的,为我们人类创造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

5、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些偏正短语,从多个角度放射性地去感受它、积累它、透视它,并内化它: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结构是从语法的角度入手;遮住前面部分读语言文字,感受有和无的语感的区别,是从语情的角度入手;把词语前后两部分用不同颜色标出来,读出节奏,是从语音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词语背后的画面,把词语立体化了,则是从语像展现的角度入手;最后,点明如此美的画面都是盘古奉献给我们的,又从语意的角度,让词语圆润起来。以此,引导学生从多角度透视词语,词语由点变成了球,变得越来越立体,越来越丰润。如果词语教学能常常带领学生做这样的语感积累,学生的语感怎能不丰富起来呢?二、立足教材,联

6、系生活,提升语感的深刻性“深刻”一词有着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意思。它好比一枚螺丝钉,能对准目标探究到底。那么“语感的深刻性”就应该有螺丝钉一样的精神,穿透语言的厚度,从语言的表层进入到语言的深层,去领会语言蕴涵的深刻涵义。反之,则是语感的肤浅性。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引领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肤浅走向深刻,让学生具有捕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能力。初读鸬鹚,渔人那潇洒的“一抹”让我心醉,它就像文本的闪光点,吸引着阅读者去捕捉它,并走近它,发现它闪光的奥秘。于是这个点就成了我引领学生往下“钻”的点。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发现这个闪光点。我说:“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7、的二、三、四自然段,你觉得渔人的哪个动作,一下子改变了这平静如水的画面?”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中,寻找那个动作,那个词。立足教材,引领学生先从文本中发现这个闪光点,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调动了所有的注意力,精准地把握住了这个闪光点“一抹”。发现了点这还不够,还要试着从这个点往下钻。于是,我又启发:“这一抹可以换成别的词语吗?”这时,学生的脑海里肯定出现了渔人那“一抹”的动作,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试想哪个动作与其相似。于是,“一蹭”、“一扫”、“一挥”、“一擦”等等,精彩纷呈的词语带着学生触摸文字的温度走得更深了。我不罢休,继续追问:“渔人这一抹,这轻轻的、潇洒的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此时,学生居高临下

8、地看着文本,“抹出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抹出了无数的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下跳跃”、“抹出了一只只勤劳能干的鸬鹚。一只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囔鼓鼓的,里面全装着鱼呢”。一个又一个,他们的发言,同时也引起了其他学生的丰富联想。继而,学生们的精彩回答终于穿透了语言文字,提升了文本。“抹出了渔人的高兴”,“抹出了渔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抹出了渔人美好的生活”,“抹出了渔人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生活”。这“一抹”就如文本的闪光点,吸引我们去发现它,读懂它。同时,它又如语言的心脏,我和学生沿着脉搏走近了语言,穿透了语言,深刻地领悟到语言文字的后面还有一个广阔的美好的空间待我们去发现、去开掘。这是

9、个美好的过程,我们教师应该乐此不疲,这样学生的语感深刻性才会日渐凸显。三、辨味语体,悟其蕴藉,培养语感的敏锐性“敏锐”一词有着感觉灵敏、眼光尖锐的意思。“语感的敏锐性”是指人能从言语讯号中尖锐地发现语言的特色、不同之处。与此相反的品质是语感的迟钝性,对言语要反复感知、思考,才能渐渐获得语感。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应辨味语体,悟其蕴藉,促使学生的语感由迟钝转变为敏锐,要像猎犬那样嗅出语言的情、嗅出语言的意、嗅出语言的的别样风味来。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有许多成语:“滴水穿石、三心二意、微不足道、日雕月琢、持之以恒、炉火纯青、坚持不懈、半途而废、孜孜不倦、接连不断、翻山越岭、锲而不舍”等等,心想这

10、真是让学生积累好词的大好机会,我决定让学生读读、抄抄、记记。但我静下心来读了几遍,发现其中有很多词语都与“滴水穿石”的内涵差不多,比如“日雕月琢”、“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而且,剩下的词语中也有部分与“滴水穿石”的内涵很相似,容易混淆视听的,比如“炉火纯青”、“孜孜不倦”、“接连不断”。此时,我坚定地认为光是读读、抄抄、记记那是远远不够了,还应该让学生去辨味、去领悟,去辨味词语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去领悟词语内部的蕴藉,培养学生语感的敏锐性。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词语分成三行,一行一行地出示,让学生从每一行中找出与“滴水穿石”意思不相近的词语。第一行:“滴水穿石、三心二意

11、、微不足道、日雕月琢”,学生找出了“三心二意、微不足道”。第二行:“持之以恒、炉火纯青、坚持不懈、半途而废”,学生找出了“炉火纯青、半途而废”。我追问:“为什么炉火纯青与滴水穿石意思不相近?”有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了答案,说:“炉火纯青是形容齐白石绘画的技能达到精湛、完美的地步了。”第三行:“孜孜不倦、接连不断、翻山越岭、锲而不舍”,有一个学生马上发现了,说:“孜孜不倦,因为它形容学习非常认真,所以不相近。”我追问:“倦是什么意思?孜孜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孜孜不倦”的意思是这个人勤奋地工作,勤奋地学习到了不知道疲倦的时候。第二个学生说:“翻山越岭是走得路很长。经过了很多困难,终于完成了任

12、务,达到了目标。意思不相近。”还有个学生说:“接连不断是指一个接一个,没有间断。意思不相近。”最后,我让学生把三行词语又齐读了一遍,要求边读边体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找与“滴水穿石”意思不相近的词语,这是关键,不仅在比较中理解了这些词语,而且更深入、更全面地领悟到“滴水穿石”的真正内涵。一行行出示是为了缩小学生辨别的范围,给予一定的帮助。理解其中几个较难的词语的意思,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辨味和领悟“滴水穿石”意思。从中,你不难看到,学生努力将四个四个词语比较、理解、体会的样子,我想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感敏锐的过程,课上也出现了有的同学能尖锐地发现其中意思不相近的词语,而有部分同学,他们需要不

13、断地辨别、揣摩,才能找出来。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多多注意让学生在语言中辨味、领悟,我想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敏锐,在平常的自我阅读中也能自觉地去辨味出词情、辨味出词意,体悟到蕴藉。四、潜文涵泳,揣摩比较,培养语感的清晰性“清晰”即清楚。反之则是模糊。“语感的清晰性”指人在言语交际中,对感知或表达的言语内容语像、语意、语情等,在心理上有十分清楚和明晰的反映。这是个非常难得的语感品质,需要教师常常引领学生进行感知积累运用的螺旋式重复刺激,形成精准的条件反射。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揣摩、推敲、品味语言,像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游泳,如鱼得水,如水浇注自己的心花、心田,得到滋润和养料。面对语言文字,“字

14、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索,掂量比较,使得学生由模糊进而变得清晰,获得语言的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两句话,第一句“只听见雪花不断簌簌地往下落”,第二句“那些银条和雪球簌簌地落下来”。这两句话中各有一个“簌簌”,但意思却各不相同。学生一读而过,很难咀嚼出不同的味道。如果这里教师不抓住机会,撩开它们模糊的面纱,露出其真实的面目,那就放弃了很好的培养学生语感清晰性的机会。课上,我问道:“这里作者两次用了簌簌这个词,这两次用同一个词,意思一样吗?”学生的理解是模模糊糊的,大多数学生理解为“第一次簌簌地往下落是从天上落到地上,第二次是从树上落到地上。”也有学生理解为“第一次簌簌

15、是在夜晚,第二次是在白天。”我及时加以引导:“我们晚上只能听雪,白天才能看雪。”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有位学生说:“第一个簌簌是模拟声音的象声词,第二个是描述状态的形容词。”至此,学生对两个“簌簌”的理解慢慢清晰起来。清晰了还不够,应该在积累的基础上用一用,这样胜过死记硬背。我又说了一个句子“那天你犯了错误,我找你谈话,你低下头哭了,眼泪簌簌地流下来。”“这里的簌簌是哪中用法呢?”学生敏锐地感觉到是眼泪落下来的样子,是描述状态的形容词。运用比较、运用揣摩,将模糊的词语清晰化,并给予实战的机会,这样学生从感知积累运用,来回走了一遍,长此以往,学生也将慢慢掌握方法,潜文涵泳,不断提升语感的清晰性。培养语感就像是建造一座高楼大厦,人们需要用渊博的语言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娴熟的语言实践方法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来打好大厦的地基,以让它牢固。作为学生,他们的地基刚刚开始打,作为引导他们的老师则应该以提升学生语感品质为目标,在教学中,在生活中,引领他们去寻找这一砖一瓦,不断夯实地基,才能建造出牢固、漂亮的高楼大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