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论文 (2).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93011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写论文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怎样写论文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怎样写论文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怎样写论文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怎样写论文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写论文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写论文 (2).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怎 样 写 论 文论文不好写,更不好讲。鲁迅先生当年就曾激烈批评过那些谈写作ABC之类的方法和窍门的东西,认为学者必死。今天算是犯忌,大着胆子来讲论文的写作。不过好在我还有点底气。自己既当编辑,又搞学术研究,对论文写作还有些自己的看法,不妨谈出来供大家参考。今天我要讲的论文写作,主要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来谈的,如果有搞自然科学的不小心走进来了,也可以听听,或许会有益处。因为我所讲的论文写作,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从观念层面入手的,着重解决我们论文认识上的问题和误区,当然,其中也牵连着一些论文的具体操作。在我看来,只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我们才会知道怎样去行动。我要讲的是四个方面的问题:一

2、、论文文体的基本特性。二、什麽是论文?三、论文的写作。四、论文的格式。前两者偏重观念,后两者联系操作。一、论文文体的基本特性论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有其自身独有的特性且不同于其他任何文章类型。前面我们谈到鲁迅批评写作ABC之类的话,并非针对论文写作而言,而是指的文学创作。就此而言,鲁迅所说有其道理。因为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亦步亦趋的死学、照搬在艺术的道路上是毫无前途可言的,艺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到语言及各种艺术媒介等都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独创性的,如此才真正具有艺术的生命力。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反对的是死学死用,并不排斥活学活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许多方法、技巧以及形式等,又是有章可循,可以学习借

3、鉴的,如文学之比喻、夸张、象征,美术之点、线、面、块、肌理、色彩,音乐之节奏、旋律、唱法等,都是需要通过学习、模仿、借鉴的过程去掌握和提高的,不管是听别人讲或自己摸索着学。换言之,其中有许多ABC值得谈谈。至于谈到论文,乃是与文学艺术及其他类型的文章大不相同的一种最为严谨的特殊文体,更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训练和学习,方能把握。在我们看来,论文有下述几点基本特性:其一,论文有别于文学艺术及其它感性形态经验形态的文章,是纯粹的理性思维的产物。其二,论文从文章性质到思维方式到表达形式,都有其严格的规定性,来不得半点虚假、马虎和闪失(后面将具体阐释)。否则,弄些似驴非驴、似马非马甚至四不象的东西出来,

4、就不可能将之称为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论文。其三,论文无纯形式的技巧、方法,所有的形式、技巧与方法都和思想观念(或者说研究成果)密切关联,且为后者服务。在这一点上,论文与一切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作品是有根本区别的。论文之形式、技巧与方法脱离开思想观念的表达,则将毫无意义。数学大家吴文俊先生就曾笑着否认某些所谓科学美(公式、定义)的说法,认为高兴和喜悦的乃是这个科学研究的成果。我很认同这个看法,科学家不是去发现美的,而是去寻找真理的。但艺术的形式因却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某个艺术作品或许思想情感不够健康,境界也不高,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去贬低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大画家吴冠中年轻时曾有作美术鲁迅的宏愿,

5、晚年在香港一次谈话中曾发出慨叹:“政治负我,我负美术。”内中所透露的,便是当年对艺术之形式因的忽略,悔其未能作出更大成就。在这样的意义上,或许我们可以说玩玩文学、玩玩音乐、玩玩艺术,似乎无伤大雅,却谁也不能说玩玩学术,因为论文是无法玩出来的,非呕心沥血、潜心苦思,就不能捕捉住隐于事物表象之后的本质。由此观之,要想写论文、写好论文,就必须加强对其本身性质及其写作方式、特点的认识,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成功地去撰写论文。如果说我们本身对论文毫无认识或没什麽了解,要想做好这个事是根本不可能的。二、什麽是论文?此话说来简单,似乎人人都懂,但要真正弄清楚其内在含义,真正领悟并掌握,不少人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6、。2006年,当时还在复旦大学的朱寿桐先生(现已到澳大利亚)来我校文新学院作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答辩主席,针对毕业论文不尽人意的情况,提出一点最低要求:至少要让学生明白论文是怎麽回事(故板子高举,轻轻放下)。当然,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只是让学生有所感悟罢了,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所以,要搞清楚什麽是论文,还得花点功夫去学习、探讨,并真正予以把握。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到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和归宿,也可以说是前提和基础。(一)对非学术论文现象的批评大家知道,当下学术界的学术状况是不乐观的,学术界限被人为地日渐模糊、弱化,出现不少误区。在这里,我们仅就论文现象提出批评。学术研究是理论性质的,但

7、现在不少非理论的文章也杂然混迹其中。诸如工作报告、行业经验总结、各种文化知识介绍、个人感想感悟等,也打着论文的旗号在学界晃悠。这些工作性、经验性、个体性层面的东西,只是对当下问题表浅的概括和直接的事务性处理,缺乏理论的抽象度、涵括力,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学术研究探讨的是事物本质性、规律性的问题,追寻的是隐于现象背后的东西,问的是为什麽?而不是简单回答事物及现象是什麽、做什麽、怎样做。当然,什麽属于学术性论文,什麽不是,完全是一个思想观念的判定,它不可能象物理性的实在物那样容易辨识,见仁见智的现象也是难以避免的。不过,学术终归是学术,论文也有其规定性(将在后面讲解),学术标准必须坚持,才能真正推进

8、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在此也发出一个警醒:不能把什麽文章都当学术、都当论文。在这方面,如今的诸多影视传媒有意无意地产生了不小的误导作用,尤其是中央十台科教频道影响更甚。这个频道其实我是非常喜欢的,经常看,从中获得不少收益。我指的问题,主要是出在百家讲坛这个栏目制造了不少所谓的学术明星,这些学术明星是应加上括弧、打上引号的。这里面存在诸多问题,闹出不少事,诸如博士围攻于丹、掌括阎崇年等,在此我不多加评述,只谈与今天的讲座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那是易中天与听众的一次面会,其中有位工人发言,意思是易老师搞的讲座才是真正的学术,使学术走向了老百姓、大众。当时我听了只能哑然失笑。学术理论不是人人都能搞、人人都

9、能懂的。学术理论在精神、思想、观念上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长久、持续的巨大推动作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谈到马克思对理论发现的两种巨大喜悦,充分肯定理论的作用。我们应该对之抱有敬畏之心、神圣之感。我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把高校的学报拿到街上去随机发给一百人,看有几个人会看其中的某几篇甚至某篇文章。可惜我没有机会和功夫去做这样的实验和调查,但是我坚信,绝大多数人连看都不会看,就会把它派作其他用场。学术理论是有益社会、有益大众的,不过我们没有必要要求人人都弄得明白,它毕竟是社会极少数文化精英的事。诚然,我们也应该肯定,百家讲坛绝大部分节目本身不是在搞学术理论研究,但其在社会历史科教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播

10、却是功不可没的,其中也不乏一些学术的理论的因素。就此而言,我们前面所批评的非学术论文的那些文章,其本身的价值我们不会摸煞,而其中的某些理论因子,例如某种好的提法、看法、观念等,也可以给我们的学术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营养和成分,但我们绝对没有理由因此而放弃学术理论标准和要求,将论文从精神文化、思想观念的顶层拖到平地来。(二)教科书论文定义评析各类相关的教科书都更给论文下过定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较为一致的表述是:论文是在科学领域内表达科学研究新成果的文章。这类文章被称为学术论文或科学论文。这个定义我们不能说它错,只能说它的表述非常笼统,也不完善。首先,它未对定义作出任何解释,更重要的是对论文本身没

11、有作出规定性的界说。看了这个定义,给人的感受是似乎明白又似乎有很多不明白。所以,我也不便多加解说。(三)论文定义及阐释本人在十余年前与人合著文艺批评学一书时,曾为文学批评论文定义,现在站在整体立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统一)上,当然,也偏重在文科方面,给论文作一界定:论文是指作者将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研究出的新成果、新观念,运用一般性的理论论述方式,全面系统地进行论析,籍以揭示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基本特性,使之成为一种具有严密的作品结构和完整逻辑框架的理论文章。在我看来,只有符合这个定义各方面要求的文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当然,不能说我下的这个论文定义就是最正确最好的,能够说

12、的是它揭示了论文最基本的内涵。该定义包含了多层含义,在此,我想强调并阐释其中最重要的三点:文章之新、理论化的论述方式、逻辑化的文章结构。换个角度看,其实这三点也是做论文的基本标准和要求。1.文章之新(亦即观点之新)新是学术理论文章即论文的灵魂、生命,离开了新,论文就可以说毫无价值。这应该是搞研究、做论文的一个学术尺度。大家不是很喜欢说现在是信息时代吗?信息传播讲究的是有用信息、有效信息,而不是无用的垃圾信息。眼下手机骚扰短信的泛滥,大家都很反感、讨厌,其实,毫无意义、价值的所谓论文,何尝又不是对我们的视觉和神经的一种干扰,让人觉得无味无趣。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反对炒冷饭,反对因袭陈说老调,

13、更反对抄袭之类的恶劣学术行为。而对于那些空洞无物的大道理文章,用我们办刊人的话来说,叫做正确的废话。可以认为,文章之新、观点之新是论文的基本要求、起码要求。不然,为什麽做学问的人都要呕心沥血、冥思苦想,去探索前人未知的奥秘呢?老师指导学生写论文时,不也常问一句话:“有什麽创新点?”所以说,要写一篇学术论文,总该有点新意有点新东西的。至于出新之处或者说新观点之价值大小、水平高低,那是第二个问题。我们当然希望所有论文都是高质量高水准的,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刚踏上理论之路和理论上还不够成熟的作者一出手就达到高峰。人的成长、进步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关于文章之新,我们

14、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去理解,同时,这几方面也可以说是我们在做论文时怎样去出新的一些思路。(1)观点之新 观点之新指的是论文所表达的新的看法、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视野也在变化,学术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深化,而新的研究领域是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最容易出新的成果。从学术历史的角度看,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都是在近百年间才发展起来的,而在今天,大众文化、网络文学、原生态音乐、动漫美术等都有许多新的社会时代因素和艺术特点等待人们去挖掘。当然,前提是需要大家付出心血和艰苦的努力,因为新成果不会是长在树上只等大家去摘的。已有研究领域的新发现这里指面对一个熟

15、知的研究对象时,去发现一些新的人们尚未认识到的东西。如鲁迅研究,以前我们老说鲁迅是现实主义,但之后人们发现他有浓厚的现代主义因素,对之进行分析论证,形成了自己的新观点。再如齐白石,大名鼎鼎的国画大师,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他与毕加索交往的报道,其中就提到齐白石国画中的抽象元素,倘若以此为题甚至扩展到整个国画与现代派的诸种艺术联系,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课题。另外,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当代画家也吸取了西洋画中透视、整体的许多技法,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原有观点的补充、深化及纠正这里是指在原有观点的逻辑上,对之进行丰富、深入,以及在个别不碍大局的问题上的纠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16、。所以,对前人已有的观点进行补充、深化及纠正,这本身就是理论上的一种发展。这个问题用自然科学最好说明,最小的物质单元经历了原子、中子、质子的发现过程,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合力寻找理论设想中的“夸克”。再说到我们的文艺学理论,以前比较过分地强调政治的功用,这在阶级斗争年代、战争年代,我们还可以用历史的特殊性来做出一定阐释,但在今天却是需要纠正的。我们不会否认文艺的政治功用,只是要把它摆在一个合适的理论地位和历史位置。文学革命时期,茅盾曾说过,“游戏和消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在前些年的一篇文章中曾对此反着说了一句:游戏和消遣的时代又回来了。这些都表明,立足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看法

17、是会发生变化的,其间便大有文章可做。推翻旧说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指的是对旧有学说观点的否定,通常称为做翻案文章。在建国之后,文艺界的许多大家、大师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曾有过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悲惨命运且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这批人在新时期不仅在政治上平了反,而且在学术方面也给予了重新的认识、评价。事实上,许多历史人物、事件和既往学说,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都有相当大的重新评说的空间。比如曾国藩、李鸿章之流,一直被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称为卖国贼。近些年有些松动,在纪念文章中为其行为有所辩护,而在喜来乐这部电视剧中,对李鸿章也寄予了同情。曾国藩、李鸿章等到底是丧权辱国的卖国贼,还是忍辱负重的爱国者

18、?中国在当时“落后被挨打”的国情下,站在国家领导人的立场上,是仅凭一腔热血作无谓反抗,多烧几个圆明园,多死更多的士兵和老百姓、多丢失更多的土地好呢?还是从外交上去苦心斡旋,把国家和民族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更好?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2)方法之新世界是包罗万象的,我们认识、把握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样化的。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也无包打天下的认识、把握世界的方法。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才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这里,方法与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方法的更新往往带来观念的变化,带来新的观点和成果。方法之新指的就是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原有事物,从而在论文中体现出新观点。对于方法,我们可

19、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哲学性质的方法,一是与社会立场艺术立场相联系的方法。哲学性质的方法,有大家熟知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主义、非历史主义等等,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及其各学科的方法。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去研究某一学科的问题,如用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的方法去研究文学、音乐、美术等,还有,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探讨人文社科领域中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前后搞得热热闹闹的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就对人文社科领域里的理论发展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我们学校有位老师,曾用生物学的DNA来研究经济学上的企业的机制、生存和发展,也蛮有新意。社会立场艺术立场所关联的方法,实质

20、上表明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立场决定了我们认识问题的立足基点和归宿,从而在认识途径和思维方式上体现为一种方法。文革刚结束时曾有个相声,很有意思。说的是某人将眼睛睁起时,另一人就指斥他虎视眈眈;于是,他就将眼睛眯起,又说他心怀鬼胎;好了,这一下他干脆把眼睛闭起,心想总没有说的了,殊不知却又说他怀恨在心。这充分说明了在唯阶级斗争学说盛行的那个年代,只要被批为坏人、黑帮、反动学术权威,无论你怎样说,怎样做,都只能是一个“坏”字。所以,我们搞研究,做论文,一定要树立正确、客观的社会立场、学术立场,而不能站在狭隘的错误的立场、观念上去认识、看待和评价事物。在上世纪末,文学界曾兴起一股重评文学

21、史、重读经典的热潮,做出了不小成绩,但不少学人也指出,要想有真正的大的突破,必须在思想观念和方法上有一个根本的改变。最近我曾写了一篇关于抗战大后方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就是从立场观念角度来谈研究方法的。我提出的文学历史主义,包含了文学本位立场、民族文学立场、社会文学立场三者的辩证融合,意图打破我们长期以来对国统区文学认识、评价上的偏误。在此无法详讲,还是再举个事例,来谈谈不同立场所产生的不同看法,并且各有其道理。关于计划生育问题,前些年有人在重庆晚报谈到重庆现已开始进入老年社会,由此出发,谈到应多生育,以补充年轻人之不足;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家庭立场来看,一个家庭有2-3个孩子是最完美的,利于孩

22、子的人格、情感的发展,否则,连孔融让梨的机会都没有。但若从整个国家、人类社会的立场看,我曾经开过玩笑,当中国有20亿人口时,谁来当国家主席头都会大。如果允许假设,当世界人口的发展威胁到人们自身的生存时,或许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会重新复活。这些事例表明,不同立场产生不同看法、结论,但必须注意的是,其间还存在谁的道理更正确、更全面、更大更长远的区别。总之,立场、观念、方法的更新,是我们做论文时出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3)角度之新角度和方法往往是关联在一起的,当我们说用什麽方法时,某个角度也随之出现。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如果说方法是宏观的,更具普遍性,那麽,角度还可以是微观的、具体的,甚至有个别

23、指向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谈角度之新。任何事物都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也因此而获得了在各自层面上的不同切入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角度或者说视角。新的角度或视觉,往往给我们引向新的未知领域,从而带来新的认识和观点。我们学校有个研究生曾经写过一篇研究鸳鸯蝴蝶派的文章,这本来是一个历经批判且不好做的选题。经人指导,她从大众传媒这个视角切入,探讨了中国文人身份职业化的变化、报刊消费对文学现实性的要求、报刊连载对文学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西方文学的吸收等问题,较大程度肯定和揭示了鸳鸯蝴蝶派文学在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的重要承接作用。这篇文章后来也在我们

24、学报上发表了。再有我们学校一位老师,从文艺政策的角度去研究我国文学的发展,从左联时期的准文艺政策,到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政策,写了一系列的论文,在学术界形成了很好的影响。还有我们学报曾收到过一篇文章,虽然由于作者和文章本身的水平不够没用,但其文章的撰述角度是挺有意思的,写的是历代帝王的临终遗言。这个话题本身是非常独特的,帝王临终遗言,特殊的人、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心态,可能牵连到和影响多少国家大事,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值得人们去探究。所以,我们在搞研究和做论文时,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思多想,善于去挖掘和找寻到前人没有采取和用过的角度和视角,这样,创新点也就可随之而出了。(4)材料之新这

25、里所说的材料之新,主要是从文章的论证角度而言,不是指的资料整理或资料意义上出现的新材料,当然,资料问题也是需要有学术眼光和价值判定的。材料之新主要体现在对既有观点的丰富、完善,以增强其说服力。在这方面,自然科学的表现要充分一些,也更有实际价值,我们不是经常听到什麽替代用品、替代材料的出现吗?在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就是人们所认识到的关于事物本质的学说和理论。至于人文社会科学,新材料的运用则是较为艰难的,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一是要在大量典籍里去淘被历史所淹没的金沙,二是等考古的新发现。我们学报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曾经组织过一次“屈原问题讨论”,搞得热热闹闹,结果是究竟有无屈原其人,论战双方都拿不出实在

26、根据。其中,一个日本学者稻田教授说了句颇为公允的话;等待考古发现。关于材料之新,主要出于述说的完整性在这里提一下,我就不想多说了。大家要把文章之新的重点,放在前三点上,综合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加深我们对论文性质的认识,同时也给我们的研究和写论文提供思维的路径和方法。2.理论化的论述方式文章的展开方式与思维方式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什麽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麽样的文章形式。由此也可以说,人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行文方式。我们在这里提出的理论化的论述方式,实际上是对论文在思维和行文上的质的要求。日常化的思维和理论化的思维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个别的、零散的、经验的,后者是抽象的、概念化的

27、、一般性的。换句大家熟知的话说,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会把其他文体的各类文章排除在学术论文之外。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其它类的文章中没有理性的因素,而是从文章的思维和行文的整体逻辑上来看的。论文要求的是我们从事物的一般性、共性出发去予以看待,并以概念化推演的方式去展开论述,同时将这个理论性的立场贯穿始终。其他类文章或抒发情感、感想,或描述事物情况,或对事物及现象作出一些经验性的概括、议论等等,主要是立足于个别性的层面来认识和看待事物,就事论事,不具备理论的涵括力、普遍性。对此,我姑且把它们分别称为理论立场和个体立场。举个例来说,我是搞文学、文艺学理论研究的。不看文学

28、名著是说不过去的,特别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就我个人的欣赏兴趣来说,喜欢那种大气的、豪迈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雄壮类的东西,而不喜欢那种小里小气、婆婆妈妈、小女人似的东西。所以,我看水浒传、三国演义毫无问题,西游记也是在小学时就读过,只是这种神怪类的东西后来也无兴趣再看。但是红楼梦却始终难以提起我的阅读兴趣,清朝封建大家族里那些小儿女们的事,对我来说没起什麽触动作用,我反而乐意去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甚至不惜挑灯夜战。最后,我只有强迫自己去看红楼梦,读了五六次,终于没看完。就个人立场而言,我可以说不喜欢红楼梦,并可讲出多种理由,因为个人的欣赏兴趣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且也有个人选择的自

29、由,但我绝不可因此而说红楼梦不好。如果我真要评价红楼梦,还得摆脱个人的主观性因素,回到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立场上去,把它摆放在文学发展历史的背景上,对其本身的艺术性质及诸多关联问题予以研究,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并有根有据的进行论证。由此我们特别提出,千万不要把通常的议论文、论说文当作论文,这是最容易混淆的。不能说有点想法、看法就是论文了,关键是看其立足点和整个行文是否在理论化的道路上运行,是否从一般性、共性的层面去思考问题。虽然有的议论文、论说文可能写得很精彩,很有想法,甚至提供了一些具有学术含量的东西,但只要在总体上不是理论性的,就不能称之为论文。鲁迅的杂文是写得很精彩很有见地的了,但我们

30、仍然很难把它当作论文。要做论文,必须具备理性的思辨的思维能力和论述能力,这是无可置疑的。而理论素质不是自然习成的,需要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来养成和提高。我曾在给本科生做论文写作的讲座时给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将平时的知识化学习转变为理论化的学习,着力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素养和水平。现在不是讲素质教育吗,应该说中国的大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在此就不岔开话题了。在我看来,其实不仅是大学生、研究生,而是对所有现代人来说,培养、提高理论素质,乃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构成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更是把理论思维的重要性提高到国家、

31、民族发展的高度。总归起来说,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思维,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缺失理论思维,而论文的写作则离不开理论思维,否则,就会被挡在学术理论的大门之外进不去,尽管用我们的肉眼看不见这扇精神之门。至于理论思维本身的内涵、特质及如何具体培养,这又是一个专门的很大的话题,在此也无法多说,只有靠大家去学习、思考了。3.逻辑化的文章结构任何文章都有其相应的文章结构,不然,就难以作为一个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存在。对于非论文的其他类的文体来说,无非是以时间、空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过程与关联等来结构文章,即使加入一些文章的技巧、手法,采取什麽倒叙、插叙、补叙以及时空倒错等来进行处理,如现代派小说中就应用了

32、许多让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的时空转换、意识流之类的结构方式,但无论这些文章怎样变换结构,体现的也只是事物及其现象外在的表面的联系,并且始终也摆脱不了时间、空间和事物发展过程的实质性制约。例如,称为东方意识流的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蝴蝶、春之声,以及相对正宗的中国现代派的代表人物马原、洪峰的作品,都可以将之打散、错乱的结构清理出一条较为明晰的小说线索。显然,论文的结构方式与上面所述是迥然相异的。与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理论化的论述方式相一致,论文的结构方式是逻辑化的,它重在事物各部分、各层次、各侧面、各角度之间根本性质的联系,重在作者所持有的总体的基本的观点和各个层面的观点以及各观点与各概念之

33、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统一性。换言之,事物、观点的逻辑关系才是论文结构安排的根据。虽然有些涉及到历史过程的论文,从表面上看也有时间线索,但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我们或者说作者抓住的那些具有本质内涵的观点、概念,是它们在运动,也是它们才是我们做论文所要论述的重点,离开了它们,时间在这里就变得缺乏意义。现在不少人做的论文,表面形式上看似乎安排得还不错,有头有尾、有总有分,各个部分的安排看来也还合理,但就是细读不得,因为里面或充满了矛盾、冲突,或充塞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或胡乱贴上大量无关的肿瘤肿块,不能构成一个具有相互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样的文章自然也就大成问题了。因此,作为论文作者,怎样去把握住研究对

34、象的本质及其各种关系,这是不能不花的功夫。这里还需要补充一点的就是关于议论文的问题,尽管在前面我们已从理论思维的层面上将它排除在论文之外,但是从文章结构方式上说,它的确又与论文的逻辑化方式有相同之处,例如其总分合的结构,就是在逻辑意义上展开的。对此必须指出,二者的逻辑是不相同的。议论文的逻辑我称之为事理逻辑,是按照事物和道理的合理性来运行的,只是对当下事物的直接评判。法官审判案子之方式,或许可作为其较好的形象化比喻,即要对某一犯罪行为定案,讲究的是所有事实要形成证据链条。论文的逻辑则是思辨逻辑,是抽象的,是在事物共性的基础上去运行,揭示的是事物及其诸关系一般性、普遍性的联系。因此,我们不能把议

35、论文和学术论文简单等同。关于论文定义的这三个要点,我们还可引申一步去理解:如果说文章之新是从评价角度对论文作出的学术要求,那麽理论化的论述方式和逻辑化的文章结构则是论文自身性质上的内在要求,是论文之所以为论文的必备条件。当然,我们期望的是三者的完美融合,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三、论文的写作在充分认识了论文的特点和内涵之后,从程序意义上说,我们就可以进入论文的写作阶段了。但在这里我还得强调,论文的撰写是要以作者的理论素养、理论素质和研究能力为基础和前提的,否则,虽有论文之名和形而无论文之实,也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论文的。学校在搞本科评估之时,专家们就曾在小范围的意见反馈中严肃指出本科生论文中

36、存在的非论文现象。其实,在研究生的论文以及某些混迹于学术界者的论文中,也不乏这种非论文现象的存在。其根源,就在于根本不理解论文为何物,而自身亦缺乏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当然,我在这里是讲怎样写论文,而不是讲怎样去培养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这个问题应该是另外的一个专门性话题。所以,回到我们的论文写作,至少,我需要一个假设性的前提:那就是在座诸位都是有一定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人。因为任何论文写作,始终都伴随着研究活动,大家必须明白这个道理。这样,我也就可以有理由来讲论文的写作了。论文的写作阶段可以有多种划分,在这里,我只粗略地划分为写作前的准备和提笔撰写两个阶段。我想,如何提笔撰写主要是作者

37、自己的事,我在此主要是按论文写作的步骤讲写作前的准备,并将应该怎样思考、怎样去写的问题结合起来予以阐释。(一)选题对于论文写作来说,选题是最重要的,可谓第一要务、第一要义。这就象战场上寻找对手的打击目标一样,如果找不到目标,或者找到的目标不是要害部位、关键部位,这个仗打起来肯定是挺麻烦的。南斯拉夫电影桥里面就描写到为了要炸掉那座对战争起重要作用的桥,怎样去动员那个造桥的工程师指出炸点部位的情节。论文的选题同样如此。如果不动脑筋,不花力气去思考,只是简单生硬地以某种原理、某个模式或观念,去套某个具体对象,依葫芦画瓢地说上几句;抑或拿过别人嚼过的馒头,在语言上重新组织一下,去炒陈年老饭(比如一谈文

38、化,大家都谈文化,一说素质教育,大家都谈素质教育,成了什麽都是文化,什麽都是素质教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重组语言,搞点表面上的花样翻新);甚至弄些似是而非的工作性的伪学术命题来做。这些做法都是写不好论文的。例如,最近我们就收到一篇题为重庆大学城实施体育资源一体化的理论构想与政策建议的文章,乍看有点学术味,实际所写全是工作性问题。这可以说是当今学术界最为普遍的一种非论文现象,各行各业的问题研究都摇身一变成为学术问题。诸如此类,都是毫无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的,也与我们前面所要求的学术论文的新相去甚远。由此可见,要想写一篇好的有学术意义理论价值的论文,首先就得选好题,选准题。在我看来,好的学术选题,就是

39、论文的生命,就是新的观点的生长点,同时也是整个论文活动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选得好,论文就成功了一半乃至大半,除非你确实没有做好相应的理论准备和欠缺语言文字的表达功力。现在,所有问题都集中在一点:怎样选好论文课题?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大家一定先要明白一个道理:选题本身就是选者学术水平的显现。为什麽张三的选题好,李四的选题一般,王五的选题差;为什麽别人的选题有新意有价值,而我的选题则一无是处,一塌糊涂?这都是由选者的学术视野、学术眼光、学术功力和学术努力所决定和影响的。当然,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的,即使有相当学术素养的人,若不殚精竭虑、用心思考,也难以选出好的课题。就此而言,写论文应当认真思

40、考、努力探索的要求,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因此,我们只能说,在选题的问题上,有学术素养的人相对要轻松一点,容易一点,而学术素养欠缺的人、特别是初写论文者则要困难得多,需要付出更大更多的努力。这的确是一件挺够为难的事,既然选题是学术水平的体现,我的学术水平不够,又怎麽去选好题?这岂不是成了“二律背反”的一个问题。不过,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设法解决的。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我先需要作个特别声明:因为这是讲怎样写论文的讲座,所以我的讲述是以初学者为基本前提的,在座中若有藏龙卧虎的高人、高手,请不要对号入这个座,也请你们谅解!值得注意的是,我的讲述虽然主要是针对初学者,但其

41、内在含义却是一般性的,其道理也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初学者选论文课题,必须注意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根据自身实际,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熟悉的并有点想法的课题。在此所说的自身实际,指的就是自己的理论修养、学识程度和社会实践知识、经验等的总合。说句通俗的话,有多大力气干多大的活,不能挑100斤的担子,我就挑80斤、70斤。倘若偏要逞能,去挑150、160甚至200斤的担子,肯定是力不从心的。只有力所能及,我们才能干好事。同时,所选课题必须是我们熟悉的、了解的。生意场上有句话,不熟不做。这对于写论文来说,道理是一同的。如果我们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所要写的东西都不熟悉、不了解,天知道会搞出个什麽四不象的

42、东西出来。现在不少做论文的人,说句不客气的话,真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胆子够大,什麽论文都敢写,中外古今,上下五千年,什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论题大得吓人,甚至文章中心某个小标题,乃至一句判断,都足以写成一部大书,自己对这些问题都搞不明白,麻起胆子就敢玩。这显然是不可能做好论文的。我曾经遭遇过我校一位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请教我写论文的事,真是弄得我哭笑不得。该生准备写一篇参加挑战杯的论文,与我见面时,第一局话就是:“老师,你认为我该写篇什麽论文?”我一听顿时愕然,随即便说:“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我来问你,你准备写什麽,有什麽想法,然后我才来谈我的意见。”随后我通过与他交谈,了解他准备写篇经济方面的论文

43、,而这个经济问题又是他在杂志上看到的某个小国家的某一经济现象(我当时就没记住这个国家的名字),而这个文秘生的准备,就是看了一本经济学方面的教科书。大家可想而知,这个学生可不可能去写好这篇论文,最大可能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的是,这篇论文该生根本就无法做下去。所以,最后,在力所能及、熟悉的基础上,我们还得对论文所要写的这个对象有点想法、有点自己独立见解的东西。换句话说,辛辛苦苦忙了一通,洋洋洒洒写了那麽大一篇文字,总要告诉点别人一点东西,那就是你的看法、观点。在这里,我不想用很高的学术标准来准绳大家,但既然是写论文,总得有那麽一点新东西、新意思,至少也该给自己一点写这篇论文的理由。其二,尽量选择别人

44、做得少的、最好是无人涉足的研究对象,补缺避短。论文选题是考验理论功力、讲究理论眼光的,正如我们前述选题是学术水平的显现一样。真正有深厚理论功力、敏锐学术眼光的学者,可以说是不怕去做老课题、热门话题之类大家扎堆去做的那些研究对象的。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观点,总会多多少少找到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但初学者就不一样了,前人已经长篇累牍、成千上万地谈过的问题,你要接过来谈,其难度可想而知,而要达到在此基础上的超越,几乎也是不可能办到的。所以,我们要避己之短,以补缺来扬长。换言之,就是不要去打阵地战,而是学会打游击战、钻空子。就象NBA赛场上的小个子艾弗森、保罗、帕克、吉诺比利等一样,依靠自己的快速、灵

45、活、机敏,闪躲到巨人们的大掌无法封盖的空隙去展开攻击,投篮进框。初学论文者就是要善于开动脑筋,挖空心思地去寻觅学术研究中的空白地带,去想前人之未想的话题,去做前人之未做的事。社会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展变化,而学术理论研究也同样在发生着发展变化,这里的空间应该是足够大的,完全有大家的用武之地。只要我们真正花力气去做,下功夫去思考,肯定是会有所收获的。或许由于我们的功力所限,论文的学术水平、质量不怎麽高,不过,至少有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那就是文章的新。这个新,可能在很多方面还显得稚嫩,但它毕竟是给学术界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丰富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其三,善于向师长及能者学习,虚心求教

46、,选准课题。对初写论文者来说,在选题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想法,也会有很多的困惑,甚至左右摇摆、举棋不定,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当此之时,最需要的就是他人的扶持和帮助。学术思想是需要碰撞的,即使是一个成熟的学者,也不能保证自己所说的都是正确无误的,同样需要学界同仁的切磋乃至批评。初写论文者由于自身水平所限,在选题上本身就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有人给予指点,有助于论文选题更快更好的确立。对此,我希望初写论文者都应该持有一种虚心的谦逊态度,千万不可妄自尊大,过分自信,要善于向你身边的老师、前辈以及同辈中的能者求教,把自己选题的想法、打算告诉他们,请他们给你把把脉、诊断诊断,帮助自己理清思路、辨析观点

47、,提出修改意见等。这样做,不仅对论题的本身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这些生活在你身边的师长们也是最熟悉最了解你的,还可以给你提出你适合做什麽选题的建议。大家都非常熟悉牛顿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他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在学术理论研究的领域里,我们有什麽理由拒绝巨人们的肩膀呢?何乐而不站。我想,生活在大家身边的师长们即使不算巨人,至少也是贤者达者,他们是不会不乐意把肩膀借给大家的。关于选题这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对初写论文者的三个要求,与此相应,提出三个切忌:第一,切忌大范围、大话题、大热门之类的选题;第二,切忌超出自身能力的不熟悉的课题;第三,切忌自说自话,闭门造车。内中道理,在我前面讲三个要求

48、时实际上已贯穿进去了。在此就不重复了。(二)资料准备选题确立之后,紧接着的就是进一步的资料准备工作。应该说在此之前,我们已接触到该课题的相当部分资料,这对一项研究工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应该围绕所选课题,进一步查找、收集相应资料。资料准备可以粗略划分为两大方面。其一是研究对象自身的直接材料。研究某一事物,理所当然地应对这一对象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否则,就可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无法掌握对象的真实全貌。所以,占有研究对象自身尽可能多的直接材料,至少是主要材料,乃是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或许有人会提出反驳:我只研究这一对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我只准备这部分材料就行了。何必还

49、要费老大的力气找这麽多材料?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饿。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研究对象本身的多重关系也是复杂曲折的,如果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及其内部的多重关系不清楚,就无法确认其中的某一关系、某一部分在整体与诸关系之间的位置、意义、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如此一来,我们要想对论题进行分析、阐述,就会障碍重重,甚至写一句话都会感到无从下手。这就向庖丁解牛一样,只有当我们熟悉牛的整个骨骼架构之时,才会拿起刀来游刃有余。至于选题自身的直接材料的范围,那是根据某一选题对象自身问题所涉的大小而定的,在此就无法一一讲述了。还要提醒大家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把握了选题对象的直接材料之后,并非所有材料都要用到论文中去,而是根据论题的需要来进行选择,余者对我们的研究起到的是支持、支撑以及夯实基础的作用。其二,与选题相关的材料。与选题相关的材料,涉及到论题所关联的方方面面,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