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异同.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1502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异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异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异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异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异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异同.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异同 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异同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异同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异同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毛泽东与邓小平分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所处历史时期不同,他们的独立自主思想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他们在青年时期都对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价值有

2、深刻的思考,具有“独立”、“自主”的朴素意识;他们都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从哲学角度论述独立自主思想。但他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对贫穷的认识都存在差异,故对独立自主的落实就不同。关键词毛泽东 邓小平 独立自主 异同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建立与巩固统一战线、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则,是贯穿于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在邓小平理论中,独立自主思想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拥有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毛泽东与邓小平分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他们的独立自主思想既有明显的共同

3、点,又有一定的差异性。一、毛泽东、邓小平独立自主思想的共同点对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毛泽东与邓小平都进行过精辟的理论论述和具体实践。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以及他们所处环境和亲身经历来看,其共同点是很明显的。首先,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针对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站在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来论述独立自主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进行革命的。在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政治经济发展滞后且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摸索

4、探求,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胜利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这个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发展进程并不一致。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只能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尤其是在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包围和实行封锁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毛泽东、邓小平对这一点的认识是非常清晰而深刻的。其次,从中国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心态看,漫长封建社会的思想禁锢,使人们形成了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清新之风,一扫传统文化的积习,促使诸多仁人志士开始独立地思考社会问题。然而,在批

5、判传统文化、引进西学的同时,一些人又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理,好象本国的东西全是糟粕,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在革命队伍内,尤其是对苏联的经验产生了盲目信奉、照搬照抄的思想与做法。这种做法也给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对传统文化有着深湛研究与把握,同时又以马克思主义武装了头脑的毛泽东、邓小平,为了把革命推向前进,就必须同是古非今与崇洋心理做最彻底的决裂。正是时代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促使他们产生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动因。最后,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个人素质来看,他们在青年时期都对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价值有着深刻的思考,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自信力,相信自身的力量,具有“独立”、“自主”的朴素意识。1957

6、年毛泽东在与周谷成、王方名谈逻辑问题时,还以自己的革命实践经验为话题,谈到领导革命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方面就充分显现了这种独立自主意识;邓小平在领导百色起义时同样也表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二、邓小平对独立自主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真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这场深刻社会变革中,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的独立自主思想,为我党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邓小平的发展创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因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责任异常重大,他一生中除了到过苏联两次之外,再没去过其他国家,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缺乏感性认识

7、。尽管他非常重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但更多地是把注意力放到意识形态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具体制度中的某些合理之处重视不够。他在强调独立自主原则时,也讲到学习外国,争取外援,但实际上却过多地看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而忽视了两者在经济上的统一与互补,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错误倾向,使独立自主原则遭到了破坏与扭曲。而邓小平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去法国求学,70年代又出访过美国、欧洲、日本,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统一性和互补性认识得具体而深刻。因此,他在强调独立自主原则时,对学习外国、争取外援、利用资本主义,就讲得恰当而且全面。第二,毛

8、泽东、邓小平都对中国国情有深入的研究与了解,他们都主张脚踏实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中国摆脱贫困。但由于两人对待贫困的看法不同,故解决的办法也不一致。毛泽东在谈到中国贫穷时认为其有两面性,既是坏事,又是好事,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在他眼里,贫穷是好事是占主导地位的,这就有失偏颇了。他认为“一穷二白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力图用超越、跃进的手段一下子就使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繁荣。因此,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某些时候带有幻想色彩。邓小平对中国工人、农民的“贫穷”有刻骨铭心的体验。他曾感慨地说:“左的思想发展导致了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比较大的错误,使我们受到惩罚。一九

9、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三年困难时期,工农业减产,市场上的商品很少,人民群众吃不饱饭,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6页。)“从一九五七年起,我们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拿农村来说,到一九六六年的十年间,农民的收入没有增长多少。虽然有一些地区的农民生活比较富裕,但是多数地区的农民还处在贫困状态文化大革命时期,情况更加困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138页。)在他看来,消灭贫困,就是消灭耻辱,完成这一任务,是20世纪末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大光荣。为此,他为中国人民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切实可行的设想。从而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0、的根本原则落到了实处。第三,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谈独立自主,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但从两人的活动与创见来看,又有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缔造者,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他的领导能力、知识水平、理论素养都明显高于与他同时代的革命家,在探索与开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方面,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渊博精湛的学识和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把革命引向胜利,把建设引向成功的先河。虽然在探索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但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为后人留下的精神遗产也是异常丰厚和最为宝贵的。毛泽东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理论方

11、面的创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教育和启迪了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如果没有毛泽东这样的时代巨人,也就不会有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而且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与教训,也促使邓小平去作进一步的反思和更深入的探索。正是在总结了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才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地踏上了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新征程。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经济学校)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12、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

13、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

14、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